「面對全球Fintech衝擊,最危險的其實不是銀行,而是保險、證券,尤其保險業將是最先被取代的業務領域。」BSI英國標準協會臺灣分公司總經理蒲樹盛近日在臺揭露全球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金融科技將對基礎架構、提供服務的方式,以及消費行為帶來巨大改變,他認為,在下一波金融創新時代,臺灣不缺創新點子,但創新環境不夠好,除了市場小之外,臺灣目前在金融科技發展上,還處於摸索階段,不知道該優先往哪個方向發展。
因此,蒲樹盛提出英國金融科技發展聚焦的四大方向做為參考,分別為行動支付發展、採用機器學習與認知計算來分析金融資料、軟體方面如數位貨幣及區塊鏈技術,以及平臺化發展如大資料分析。
蒲樹盛表示,在支付領域,臺灣雖然去年通過第三方支付專法,但真正申請作為第三方支付的機構數量還很少,要進入這個市場仍有一定的門檻,導致業者卻步,反觀中國在支付領域如火如荼的發展,幾乎做什麼事情都可以使用App。
就以陸客來臺為例,原本這些觀光客是臺灣的一大商機,但是現在,中國遊客大批來臺觀光,錢卻都沒有留在臺灣,因為從旅行社、遊覽車、伴手禮商店等各項旅遊服務,幾乎都已經由中國業者自己攬下,現在就連旅遊過程中的支付也都可以直接做境外支付,最後這些花費都回流到中國。
蒲樹盛認為,支付領域強調消費場景,像是7-11便利商店能掌握所有近端支付機制一樣,而目前所有的支付工具出現整合上的問題,衍生兩種形式,一種像是打群架的概念,讓每家商店都可以支援各種支付工具,誰也不想放棄任何管道,另一種是則是自己孤軍奮戰,設計出自家的支付系統和工具,他認為臺灣的支付還未真正成熟。
而在金融資料分析上,他表示,機器學習和大資料與過去所用的金融資料分析已經不同,若是分析所有金融資料,將消費者資訊如年齡層、背景、年收入、貸款等資訊做出報表,這些都只是過去的統計分析作法,現在大資料和機器學習可以做到的是用來預測客戶的下一步消費需求,如區別出存款客戶、貸款客戶、保險客戶及證券客戶的不同需求,並提供下一步消費建議。
而軟體面需要思考的是,到底要創造什麼樣的App,他認為,如果只是開發新的App,但對消費者來說並無實質幫助,那金融科技只會淪為噱頭和花樣。目前中國的軟體實力很強,已經搶占了不小的金融科技市場。平臺化則以大資料分析為基礎來打造應用平臺,如在群眾募資平臺發展上,美國目前的總額規模最高,中國也正在急起直追。他認為,臺灣可打造相關的技術或資源平臺租借給新創團隊來使用。
以目前發展局勢來看,銀行既有服務包括存貸,保險、證券、期貨,這些都開始從實體金融服務轉成虛擬服務,將來若要開戶或是匯款,都可以藉由生物識別如指紋、聲紋等來做身分辨識,就能直接透過手機來完成,而不需要去分行,不過他也說,銀行在臺灣處於很特殊的環境,甚至還有社群的效果,可作為老人的溝通與聚集地,因此很多鄉下銀行也不打算要裁撤掉。
金融服務可分6大領域、11項金融創新項目
蒲樹盛也指出世界經濟論壇(WEF)報告,將金融服務歸類6大領域,並提出11項主要的金融科技創新,6大領域涵蓋支付、保險、存貸、籌資、投資管理及市場資訊供給。
其中,在支付領域的金融創新項目包括走向無現金世界以及新興支付技術,他表示,英國在無人銀行的思維走得很早,15年前他就曾經與一家英國銀行有業務往來,當時這家銀行在臺灣幾乎沒有分行,但是他們會派業務人員到家裡幫你照相、開戶,而他們的提款卡在所有ATM都可以使用,並由銀行來承擔所有的跨行手續費。他們的思維就是讓所有銀行的ATM成為他的分行,並省下實體分行的大規模成本,這種思維與現在無人銀行的理念,可說是有相同的結果。
保險領域包括價值鏈的裂解以及保險串接裝置這兩種金融創新項目,蒲樹盛解釋,如死亡險、意外這類的保單規格接近,許多非傳統競爭業者都可以進來瓜分市場,甚至以很低的價格出售保單,對傳統保險業者造成明顯的衝擊,而傳統業者卻又很難走出既有的框架。
存貸則出現越來越多的管道選擇,使得民眾對於通路的偏好也跟著移轉, 籌資領域如群眾募資平臺,投資管理領域包括賦權投資者(Empowered Investors)以及流程外部化,臺灣金管會便在去年放准銀行可100%轉投資金融科技。市場資訊供應方面,包括新興平臺以及更智慧化、高效率的機器也將帶來變革。
金融創新並非一時促成,平臺化、資產微型化等創新商業模式將帶來最大衝擊
基於以上各種金融創新,蒲樹盛也提供幾個重要的觀點,首先,這些金融創新都是有計畫且可預測的,而最先受到衝擊的,將是利潤最大且最不符合客戶期望的服務,如買基金的高手續費、貸款高利息、存款利率太低這些與消費者利益衝突的服務,同時又是銀行目前的主要利益來源時,都將首當其衝被金融創新服務所替代。
此外,他表示,平臺化、資料集中和資產微型化(Capitallight)等創新商業模式,將產生最大衝擊,如微型信貸,15分鐘就能貸款完成,金融業者需整合出消費者想用的平臺。他也強調,雖然立刻感受到衝擊的銀行,但其實受影響最大的是保險業。此外,既有業者將採取並行策略,一方面積極與新進競爭,另一方面運用既有資產提供新進者基礎建設和服務。
有趣的現象是,銀行說自己具有金融領域的專業優勢,科技產業不可超越他們,而科技業說銀行一定會被淘汰,因此,政府、既有業者與新進者將採取多方合作的方式,共同理解這些創新對於產業帶來的風險變化。不過,他也表示,這些破壞式創新不會是一時的,持續創新壓力將改變消費者行為、商業模式以及金融業的長期架構,因此,金融業在長期的部署與規畫上需要做出相對應的改變。
目前臺灣政府推動策略包括修法(法規鬆綁)、轉型(員工轉型)、投資(金融可轉投資金融科技業者)、開放(資料開放),並開始形成幾個主要的數位金融發展生態圈,如在數位通路生態圈包括實體分行數位化、線上開戶、網路投保、群眾募資、電子支付等發展,大資料領域則建置信用卡大資料平臺、不動產授信統計資訊與實價登入等,進行投資人交易行為分析。支付應用主要涵蓋金融卡、信用卡、電子票證、電子支付帳戶等,不過,蒲樹盛也直言,他認為信用卡一定會慢慢被其他的新興支付所取代。
人才及隱私權為金融科技發展同時須關注的兩大關鍵課題
而在金融科技發展同時,人才及隱私權將是兩個需關注的課題,蒲樹盛表示,臺灣具有機器學習和大資料的人才,但是好的人才都被國外吸走,現在全球缺乏資料分析人員,美國剛畢業的學生起薪就已經10萬美金,因此,怎麼留住人才也是一大問題,他指出勞動部提供的一項數據,臺灣人口在2015年已達高峰,未來每年將減少18萬人口,這將是一大隱憂。經跨部會初步盤點,目前臺灣欠缺的10大關鍵人才包括雲端服務、資訊服務、數位內容等領域,都有明顯的人才缺口。而隱私權問題也將是最大挑戰之一,今年全球主要的科技風險包括網路攻擊、資料外洩或是詐騙、關鍵基礎設施的中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