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580

【高階儲存設備趨勢觀察】世代交替潮來臨,傳統大廠如何應變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Thome

以EMC Symmetrix為代表,價格從25萬美元起跳,可管理上千臺磁碟組成的龐大空間,擁有最高等級的I/O效能與可用性,以及最完整資料服務功能的高階儲存陣列,在過去20年來一向是承載高效能、大容量與關鍵業務儲存應用的首選,同時也是儲存供應商獲利最豐厚的一個產品領域。

不過高階儲存陣列的領導地位,近年來卻遭遇了挑戰,在新興架構產品的競爭下,銷售額連年持續下滑,前景堪慮。面對嚴峻的局勢,各大廠近期紛紛推出了新產品,試圖在頂級應用市場站穩腳步。

遭受內外夾擊的高階儲存產品

包括全快閃陣列、軟體定義儲存、融合式與超融合式架構、Server SAN、雲端儲存在內的一系列新興儲存架構,都以異於傳統的方式,提供了可滿足關鍵應用需求的儲存服務,而且成本效益與架構彈性更勝高階儲存陣列。

其中軟體定義儲存與Server SAN等新興架構,都已有PB等級容量的應用案例,侵入了傳統高階儲存陣列的地盤;全快閃陣列更在許多高I/O應用需求的場合,取代了高階儲存陣列。

從各大市調諮詢機構的統計,以及各大儲存供應商的財報都顯示,高階儲存陣列的銷售逐漸陷入停滯。如IDC的2014年第4季全球磁碟儲存系統市場報告顯示,2014年的儲存市場相較於2013年有所回溫,但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在於ODM與小型廠商,傳統大廠只能力保持平而已。

業界龍頭EMC的情況,更是高階儲存產品面臨困境的一個縮影。整個EMC聯邦體系的營收在2014年雖然締造了5%的成長,但主要的成長動力來自VMware,在資訊基礎設施領域(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高階儲存產品線營收反而下滑14%,成了拖累整體營收的最大戰犯。在2010年時,以Symmetrix為首的高階儲存產品線,曾占EMC資訊基礎設施領域45%的營收,到了2014年卻只剩下32%,反而是EMC旗下以XtremIO為首的新興儲存產品線,營收比重從1%提高到18%。

這個高階儲存萎縮、新興儲存興起的趨勢仍在持續擴大中,EMC剛發布的2015年第二季財報顯示,高階儲存產品的銷售衰退了13%,相對的新興儲存產品則成長了49%。

種種跡象都顯示,面臨外在需求發生轉變,以及各種新興技術夾擊下,傳統大廠的高階儲存陣列已遭受相當程度的衝擊。

 

高階儲存產品更新時間線(以發表時間為準)

在高階儲存產品發展史上,從未出現過像過去4、5季以來這樣密集的產品更新,自2014年中迄今,包括EMC、富士通、HDS、HP與華為在內的5大供應商,在很短的時間內陸續推出高階儲存產品線的改款,另一家主要供應商IBM則在稍早的2013年底,更新了旗下頂級的DS8870產品線。

這波更新除了再次推高了產品規格外,也呈現了共同的升級發展方向,包括轉向新一代I/O介面、深化快閃記憶體支援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傳統高階儲存大反擊

面對日趨不利的情勢,傳統儲存大廠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力求高階儲存設備的升級與轉型,來面對外在環境變化的衝擊。

於是在過去幾季之內,整個高階儲存產品領域掀起了一波大改款風潮,HDS VSP升級為G1000,EMC Symmetrix演進到了VMAX3,華為也發布OceanStor 18000 V3,接下來是HP推出3PAR StoreServ 20000,然後是富士通前幾週發表的DX8700S3與DX8900S3。

短短一年時間內,高階儲存領域的主要產品幾乎全面翻新,6大高階儲存供應商中,除了IBM以外,其餘5家都在幾個月時間接連發表了產品更新。

從這一波高階儲存更新潮,也清楚呈現了傳統儲存大廠的發展策略重點,一方面是強化高階儲存原有的規格優勢,進一步擴展效能、容量等規格;另一方面則是「如果打不過對方,那就讓自己更像對方」——也就是為高階儲存產品引進更多類似新興儲存架構的特性,例如全快閃組態、針對快閃儲存的存取機制調整,以及更彈性的Scale-Out化擴充架構,或是支援OpenStack等新興應用平臺等。力圖從這兩方面雙管齊下,迎擊新興產品的挑戰。

高階儲存產品的規格升級

在這一波高階儲存陣列升級潮中,除了隨著每次升級而不斷翻新的效能與容量規格記錄外,另一個重點是I/O介面的全面世代交替。

 容量、效能再創新高 

提供最高等級的擴充能力、效能與可用性,是高階儲存產品之所以被稱為「高階(High-End)」的根本因素,因此隨著每一次高階儲存產品的改款升級,同時也會將企業級儲存設備的擴充能力、效能與可用性帶到一個新高點,2014~2015年這波高階儲存大更新也不例外。

在擴充能力與容量規模方面,先是EMC Symmetrix最新一代的VMAX3,將單一系統可管理的磁碟總數提高到超過5,760臺的驚人數字,稍後華為的OceanStor 18000 V3又一舉將磁碟擴充能力提高到9,000臺以上的空前境界(最大9600臺)。

在容量方面,富士通日前剛發表的DX8900 S3則將儲存陣列,容量提升到跨過兩位數PB等級關卡,可提供14PB的容量,比上一代產品高出3倍。華為OceanStor 18000 V3這系列規格「怪獸」,甚至宣稱可提供27.6PB容量,超過先前同級產品7、8倍。

為了因應全快閃陣列的競爭,新一代的高階儲存設備都標榜能提供數百萬IOPS等級的效能,EMC宣稱Symmetrix VMAX3最高可達到630萬IOPS,HDS VSP G1000與富士通DX8900 S3都號稱有400萬IOPS,HP 3PAR StoreServ 20000也有320萬IOPS,華為OceanStor 18000 V3亦宣稱擁有300萬IOPS等級的效能,比上一代產品提高了2、3倍以上的效能。

不過比起擴充能力與效能方面的增長,新一代高階儲存設備最讓人驚異的規格提升,或許是在可用性方面。先前的中、高階企業級儲存設備的可用性都是99.999%,也就是「5個9」為基準,相當於在一整年的運轉中只允許出現5.26分鐘的停機。在這波高階儲存更新中,EMC率先宣稱VMAX3可以達到「6個9」、99.9999%的可用性,平均每年只會出現31.5秒的停機。接下來HP 3PAR StoreServ 2000、華為OceanStor 18000 V3、富士通DX8700 S3與DX8900 S3等產品也都跟進提供「6個9」、99.9999%的可用性。

 I/O介面跟上主流規格 

雖然高階儲存設備位居各大廠商產品線的頂點,不過也由於高階儲存承載著關鍵性應用、更優先講求可靠性,加上保護過去在舊規格上的投資等考量,在匯流排規格的更新上,反而比中階或入門級產品保守許多,引進新介面或新規格的腳步相對較慢。

而在這波更新中,改款後的各大高階儲存產品終於全面更新了I/O介面,包括主機端埠介面,後端磁碟介面、外階擴充介面,以至控制器內部匯流排等,在這一波改款中都跟著升級到當前主流規格,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後端磁碟介面與擴充介面的更新。

在2014~2015年這波高階儲存更新潮之前,老舊的FC-AL(Fibre Channel Arbitrated Loop)仍是上一代高階儲存設備常見的後端I/O介面規格,EMC上一代Symmetrix VMAX、HP 3PAR StoreServ 10000等產品都還沿用FC-AL規格的後端介面。

不過在這次更新中,包括EMC與HP 3PAR都放棄了FC-AL介面,全面轉為中低階產品早已普遍應用的SAS介面,跟上了主流規格的演進。

 控制器互連架構大舉轉向通用技術 

過去高階儲存的控制器互連交換架構,許多都是採用專屬技術,例如EMC Symmetrix DMX的直連矩陣架構、HDS的crossbar交換架構、3PAR的網格互連架構等等。不過考慮到效能與成本,近來各大廠商的高階儲存產品開始採用PCIe交換器與InfiniBand交換器等通用的互連技術。

在這波高階儲存更新潮之前,富士通、華為、HDS都已經在高階儲存產品的控制器互連網路引進了PCIe交換器,EMC則在這波更新中,也以InfiniBand交換器作為VMAX 3的內部互連架構,捨棄了先前VMAX系列使用的RapidIO互連架構,不僅頻寬更高,也允許讓控制器間以更鬆散、相距更遠的方式部署。目前只剩HP 3PAR等少數廠商仍堅守專屬規格的互連技術。

 更加「通用硬體化」

高階儲存的控制器早就已經轉向以Intel通用處理器為核心,接下來當磁碟介面從FC-AL轉為SAS,控制器互連網路也從專屬規格轉向PCIe與InfiniBand等通用規格後,整個高階儲存產品的硬體架構也越來越「通用化」,除了HDS與HP 3PAR產品仍含有獨規的ASIC晶片外,已經沒有多少專屬規格元件。這在另一方面也讓高階儲存顯得更加「軟體定義化」,硬體部分幾乎完全由通用元件打造而成,只剩系統軟體為各廠商的獨特設計。

高階儲存的「快閃化」發展

透過引進Flash記憶體,來實現I/O效能的突破,早已是包括高階儲存產品在內、各階層儲存陣列提高效能的普遍作法,Flash記憶體在儲存陣列中的應用也持續深化。

目前的企業級儲存陣列大都能提供這3種Flash記憶體應用:(1)混合使用SSD與硬碟,使用SSD或Flash記憶體模組作為輔助DRAM的第二層快取;(2)混合使用SSD與硬碟,將SSD直接作為儲存空間;(3)混合使用SSD與硬碟,並搭配使用自動分層儲存(Auto-Tiering)功能。更進一步,少數廠商還提供了第(4)種應用方式,也就是完全使用SSD的全快閃組態。

而在這波高階儲存更新潮中,各大高階儲存產品的Flash儲存應用都有了進一步深化,首先是幾乎所有產品都能支援全快閃組態,其中HP 3PAR StoreServ 20000系列與華為OceanStor 18800系列都還含有專門的全快閃組態型號。透過支援全快閃組態,讓高階儲存陣列具備了足以和新興的全快閃陣列相比擬的I/O效能,HP VSP G1000與華為OceanStor 18000 V3都曾以全快閃組態,在SPC-1測試中創下佳績。

其次是跟隨全快閃陣列的腳步,開始有部分高階儲存產品支援了即時壓縮與重複資料刪除功能,可以更充分地發揮SSD的空間效益,自HP率先於2014年底為3PAR StoreServ 10000系列增加重複資料刪除功能,首開高階儲存支援重複刪除後,華為OceanStor V3也支援了即時壓縮與重複資料刪除。

一些高階儲存設備的資料服務功能,開始出現針對SSD的調整。如HP在3PAR StoreServ 20000系列上新的非同步遠端複製功能等。

改變,帶來重生的希望

藉由規格與架構的升級,各儲存大廠力圖向用戶宣示,歷史悠久的高階儲存產品依然跟得上硬體技術發展潮流,不僅不會抱殘守缺、堅守老舊規格,擴充性與效能也依然居於領先地位。

而透過「快閃化」功能的發展,儲存大廠則企圖證明,不需要重頭全新開發,既有的高階儲存產品線只需透過更新,也能提供等同於新創廠商全快閃陣列產品的特性,同樣能充分發揮Flash固態儲存的效益。

而在經由規格架構升級與「快閃化」發展,緊追儲存技術新潮流的同時,高階儲存設備又保有原先優勢,例如產品久經驗證、系統可用性高、資料服務功能豐富完整、服務通路與維護體系完整等,一方面緊跟新趨勢,另一方面固守既有優勢,兩個方向齊頭並進,力抗新興儲存的挑戰。

高階儲存陣列產品點將錄—傳統大廠

1990年代以前,應用於大型主機的高階儲存系統是由IBM所壟斷,後來EMC在1990年推出Symmetrix 4400切入這個市場,接下來HDS也進入這個領域,形成EMC、HDS、IBM鼎立的局面,同時也開始出現能支援開放環境的高階儲存產品。當時間進入2000年代以後,又有3PAR、富士通等廠商加入高階儲存產品領域。

狹義的高階儲存產品

從歷史演變與市場來看,狹義的高階儲存產品是由前述5大傳統大廠,加上3年前才投入這個領域的華為,目前一共有6家主要供應商。

 

 EMC Symmetrix VMAX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由前以色列軍官、著名儲存專家Moshe Yanai開創的產品線,從1990年代前期DAS架構的Symmetrix 4400、5500、3000/5000系列,經過199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支援SAN架構的Symmetrix 8000,以至引進直連矩陣多控制器架構、生命週期漫長的Symmetrix DMX系列,DMX系列發展了4代後,於2009年進入虛擬矩陣架構的VMAX系列,最新產品是2014年7月發布、同年年底開始供應的VMAX 3。

 

 

 IBM DS8800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BM是高階儲存的鼻組,目前的產品線可以追溯到1999年推出的ESS系列,ESS系列採用的是IBM獨規的SSA傳輸匯流排架構,經過ESS F系列、ESS 800兩代之後,從2004年的ESS 750開始支援FC介面,放棄了SSA。2004年底問世的DS8000是IBM新一代高階儲存的起點,DS8000發展了5代半,最新產品是2013年底改款的DS8870第二代。雖然DS8870是雙控制器機型,比同類產品的多控制器規模小了許多,但採用主機等級的Power系列伺服器組成控制器,效能相當可觀,在兩年前以前是高階儲存陣列中的效能紀錄保持者。

 

 

 HDS VSP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HDS在1995年以Lightning 7700系列進入高階儲存市場,是高階儲存領域歷史僅次於IBM與EMC的要角。2000年HDS組織重整之後推出Lightning 9900系列,稍後在2004年改款為引進星型交換器互連架構與儲存虛擬化技術的USP系列,接下來在2007年推出USP V、USP VM後,2010年為新的VSP系列取代。最新產品是2014年4月發布的VSP G1000系列。

 

 

 HP 3PAR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1999年成立的3PAR,2002年推出InServ系列進入中高階企業級儲存市場,高階產品包括Inserv S與T系列,擁有獨創的網格式控制器互連與Chunklets RAID架構。當3PAR於2010年9月併入HP後,HP在2011年8月在3PAR產品線下推出一個新的高階系列P10000,內含V400與V800兩個系列。而後在2012年底的HP儲存產品線大調整中,3PAR P10000系列更名為3PAR StoreServ 10000系列。最新產品則是剛在2015年6月發表的3PAR StoreServ 20000系列。

 

 

 富士通Eternus 8000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專長於大型主機與超級電腦的富士通,2006年發表Eternus 8000系列進入高階儲存市場,2011年11月推出第二世代產品DX8700 S2,最新產品是剛在2015年7月發表的DX8700 S3與DX8900 S3,引進了PCIe 3.0與12Gb SAS等最新匯流排規格,可提供最大24個控制器節點、384個主機埠等當前業界最高規格。

 

 

 華為OceanStor 18000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華為自2003年才開始投入儲存產品領域,不過比起其他歷史更悠久的廠商,華為憑藉著晚近研發所帶來的後發優勢,2012年9月推出的第一代高階儲存產品HVS,規格起點就非常高,擁有類似EMC VMAX的Smart Matrix矩陣互連架構、仿效3PAR RAID架構的RAID 2.0,以及效法HDS VSP 3D擴充架構的4S架構。2013年底HVS更名為OceanStor 18000,最新產品是2015年5月發表的OceanStor 18000 V3系列。

 

高階儲存陣列產品點將錄—新興產品

除了前述6大高階儲存供應商外,還有5家廠商的產品,基於獨特的架構與性能特性,在特定面向的高階儲存應用領域,也占有一席之地,可列入廣義的高階儲存產品。

廣義的高階儲存陣列產品

 IBM XIV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XIV原本是EMC Symmetrix創始者Moshe Yanai,離開EMC後返回以色列創辦的新創儲存廠商,2005年推出採用以x86通用伺服器節點組成網格式Scale-Out架構、擁有分散式磁碟區等獨特架構的Nextra儲存系統。2007年底時為IBM收購,成為IBM旗下XIV Storage System產品線,最新產品是2011年9月推出的XIV Gen3,以InfiniBand取代乙太網路作為節點模組間的互連介面,單一系統可支援最多15個節點模組。

 

 

 NetApp FAS 6000/8000 

NetApp FAS系列雖然不是新產品,但透過問世不到3年的新應用架構—Cluster模式,可以擠身高階儲存產品之林。

NetApp FAS系列全都是雙控制器架構,即使是高階的FAS 6000系列,規模等級仍無法和其他大廠的多控制器高階產品相比。不過藉由2012年推出的Cluster模式,可將最多12臺雙控制器FAS系統組成一個含有24臺控制器的叢集,透過這種方式可以將硬體規格屬於中階到高階層次的FAS8000系統,組成容量最大達到上百PB的超大型叢集。

不過NetApp這種Cluster模式,雖然在帳面上可組成遠比EMC、華為這些傳統高階儲存更大規模的儲存環境,但其實是用虛擬層提供的跨系統統一命名空間,將多臺FAS系統的磁碟區「接合」在一起,本質上是多個雙控制器FAS系統的鬆散集合,與EMC、HDS、華為那種緊密結合的傳統多控制器系統大不相同,應用部署型式也有異。

 

 

 DDN 

成立於1998年的DataDirect Networks(DDN),是高效能運算領域的重要儲存設備供應商,基本產品是SFA與S2A系列光纖通道/InfiniBand儲存陣列,可搭配DDN不同型式的叢集式儲存應用伺服器,組成平行檔案服務儲存系統。目前最新的頂級產品是2013年底推出的SFA12KX,雙控制器架構可管理1,680臺硬碟,可提供170萬IOPS效能與10PB等級容量。

 

 

 Oracle Pillar Axiom 

2001年成立的Pillar Data System,是Oracle執行董事長暨技術長 Larry Ellison投資成立的新創儲存廠商,2011年6月併入Oracle。Pillar Data System的Axiom儲存陣列採用十分特別的分散式Scale-Out架構,由內含RAID控制器的Brick磁碟模組,搭配Slammer系統控制器組成,一套Axiom最多可有4組Slammer雙控型式的控制器與64組Brick磁碟模組。

Pillar Axiom擁有類似傳統高階儲存的多控制器架構(最多8控),不過效能與擴充性都只是中階等級,但有支援Oracle資料庫混合列壓縮這個獨門功能。

 

 

 Infinidat Infinibox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nfinidat是EMC Symmetrix創始者Moshe Yanai,繼Symmetrix、XIV後開發的第三款高階儲存產品。2007年IBM收購XIV後,Moshe Yanai也加入IBM,但2010年離開IBM,加入Infinidat帶頭發展出Infinibox這個高階儲存領域最新成員。

Infinidat是2009年成立的新創廠商,總部位於以色列,VMworld 2014大會上展出高階儲存產品Infinibox,兼具區塊儲存、檔案儲存與物件儲存三合一功能,與Moshe Yanai前一個產品XIV一樣都使用通用硬體元件打造而成,單系統容量只有2PB,主機埠數量也不多,但採用獨特的三控制器架構,控制器內含大容量DRAM快取與Flash快取,還擁有特殊的IndiniRAID架構,號稱可提供業界最高的RAID重建速度,並改進了XIV磁碟空間利用率過低的問題,更驚人的是可提供「7個9」的超高可用性,是當前高階儲存產品之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580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