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一名農家子弟,以學測48級分,依繁星入學方案錄取了臺大森林系,引發各方熱議。熱議之由來,主要自然是這樣的成績,夠不夠格、適不適合念臺大。
原本繁星之為用,應是讓偏鄉或弱勢家庭子弟,不受限於資源與出身,也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充分發揮其潛能與才華。這樣的制度立意良善,本應很值得鼓勵,但在臺灣獨特的社會與文化體制之下,執行起來總與原意有不小的落差。
此事的爭議之所以發生,歸根究底,還是在於臺灣的教改改了這種多年,終究還是只有入學方式有改,其他的什麼都沒改,只有入學方式很多元,其他的依舊很單一。
沒改之一,入學方式改來改去,多數的高中畢業生還是優先想念臺大。讓偏鄉的高中生,不受限於資源,有更大的空間可以自由選擇學校與學習的領域,並不等同於把他們都送進臺大。學測48級分,表示這位學生在高中那些以傳統智能為主的科目表現並不出色,為何他要選擇一個基本上是以延續傳統智能訓練為主的臺大理工科系來就讀?
沒改之二,臺大還是那樣的臺大。某種程度上來說,歷經了十多年的「頂大計劃」洗禮,力拼所謂的「國際一流」大學,臺大可能是一所比十多年前還更重傳統學科訓練的大學。好壞姑且不論,做為一種教育體制,我們該問的反而是,我們為何要送更多元的學生,去受更單向度的訓練?
沒改之三,臺大依然是得到最多社會資源的學校。我們也不能光怪學生與家長,不管自己或子女的天賦為何,一心一意就想進臺大,因為臺大的確是得到最多國家教育資源與社會關愛眼神的大學。每年百億臺幣的頂大預算,臺大一校就拿走三分之一,企業家捐款蓋樓,比例甚高也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地選擇臺大,有機會進臺大就要念臺大,其實也是符合「經濟理性」的判斷。
沒改之四,傳統菁英依然比較好找工作,前途比較有發展。臺灣產業轉型並不成功,資訊科技產業雖然面臨很大挑戰,但依然是臺灣就業機會最多的產業部門。現今的臺灣,你若「輕信」了教育應該多元,智能應該自由發展,進入社會以後,你會發現就業機會是如此的單一,才華派不上用場,人生之路倍感艱辛。
在這些「沒改」環伺之下,48級分進臺大的尷尬,其實是臺灣社會的感尬,而不是這位高中生的問題。要是我們的社會價值很多元、就業機會很多元、教育資源分配很多元、教育的內容很多元,偏鄉資源有限小孩的選擇才會真的很多元。而我們的社會的矛盾之處也正在於此,持續堅信兆元產值產業的重要性,追求國際大學排名的必要性、以及大學入學制度公平性,卻將追求多元與適性發展的要求強加在一個偏鄉高中生的身上,這是何其殘忍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