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出現7年,但區塊鏈技術直到去年才開始受到大家的高度關注,臺灣區塊鏈新創DTCO創辦人李亞鑫表示,區塊鏈不容易理解,多數人一直受限比特幣的概念而對區塊鏈的了解有限,導致政府、金融機構都很排斥,就連一般大眾也無法深入,直到去年,區塊鏈的重要性才受到高度關注。
具有金融與IT背景的李亞鑫早在3年前便投入研究比特幣,剛好遇到臺灣這幾年發生了食安風暴與假油事件,李亞鑫發現,區塊鏈不只可用於金融領域,也很適合用來解決像是供應鏈產銷履歷與原物料追蹤的問題。因此,,2014年10月,他跟夥伴一起創立了DTCO,專注於比特幣區塊鏈的技術研發。
初期DTCO從錢包應用開始著手,推出miniBank,之後DTCO開始專注產業應用,李亞鑫認為,臺灣的供應鏈存在很大的問題,原本的產銷履歷不夠好用,做法是採用資料庫的概念,而資料庫需要監管、符合法規,很難讓食品追溯或產銷履歷真的普及化,也造成現在的供應鏈變得很複雜。
從區塊鏈角度來看,要推動供應鏈透明化,注重的不只是業者和產品原物料的登入而已,而是追蹤整個交易行為,將這些交易行為鎖在區塊鏈上。做法就像是讓每個人、每個產品及每個原物料都具有指紋,當指紋形成供應鏈關係之後,就可追溯每筆交易來源及流向,讓交易可輕易的被追溯,李亞鑫也說,這麼做可降低進入門檻,只要確保實名制,任何人都可以在受允許的狀況下進到這個區塊鏈網路,並藉由比特幣區塊鏈的可追蹤性,來可以省下很多事情。
具有金融與IT背景的李亞鑫早在3年前便投入研究比特幣,剛好遇到臺灣這幾年發生了食安風暴與假油事件,李亞鑫發現,區塊鏈不只可用於金融領域,也很適合用來解決像是供應鏈產銷履歷與原物料追蹤的問題。因此,,2014年10月,他跟夥伴一起創立了DTCO,專注於比特幣區塊鏈的技術研發。
自行開發可供企業自建的私有鏈,也可串接其他公有區塊鏈
DTCO採用比特幣區塊鏈協議,自行開發一套可供企業自建的私有鏈Tradechain,解決工業、產業上的需求,也可以選擇和比特幣區塊鏈串接來確保私有鏈資料的公正性。他舉例,像是金融領域的應用有其封閉的需求,便可採用私有區塊鏈,但像是食品履歷、供應鏈,可能就需要同時與公有鏈掛勾。
若企業想確保資料日後的廉潔公正與不可竄改,DTCO可將相關的交易數據做一份密碼表,寫進比特幣區塊鏈。李亞鑫也表示,未來要掛勾做資產交換的,不一定是比特幣區塊鏈,也有可能是其他區塊鏈,可確保其應用彈性。
他認為,對企業來說,採用區塊鏈的最大好處在於,不用自己花錢建一套系統,也不需要維護一套中央資料庫,可租用DTCO的雲端化區塊鏈,技術上可和公有鏈掛勾,確保可追蹤性,以及點對點的交易形式。
DTCO的做法是,固定一段時間把資料打包(Bunch of Data),再透過錨定方式(Anchor),錨定到公有區塊鏈上,透過Hash演算法記錄到區塊鏈之上,確保這些資料不被竄改,所以DTCO自行打造一層資料層(Data Layer),每十分鐘同步一次。若單看資料公正性、安全性,比特幣目前最安全,不過資料錨定、公正性以外,其他區塊鏈做得比比特幣區塊鏈還好,未來也會考量其他區塊鏈的生態圈大小。
Tradechain可用來做供應鏈追蹤,目前DTCO積極與電商、零售業合作,同時,也推出智慧收據(Smart Invoice),可讓個人或企業可用區塊鏈來傳遞、儲存並管理所有的電子單據、憑證與契約,供目前已推出行動版本,Web版本還在開發。與傳統產銷履歷不同的地方在於,智慧收據不需事先登入中央資料庫,便能讓供應鏈交易資料同步於區塊鏈。
李亞鑫表示,清算方式與時間有彈性,可以做到即時,比特幣區塊鏈資料寫入是每10分鐘寫一次,但在這10分鐘內Tradechain可進行上萬次交易。為確保系統可用性,DTCO有兩種做法,一是運行多節點做分散式儲存,第二則是儲存到的分散式儲存方案storj,儲存在全球硬碟中,便不需要額外準備機房。
在區塊鏈資產管理應用方面,DTCO近期也計畫基於Ethereum區塊鏈協議來發行綠能區塊鏈資產,與香港的銀富控股公司、陽碁動力節能合作,提供區塊鏈智慧契約,發行5年10億美元綠能科技開發計畫EPT(Electricity Power Token),EPT簡稱為電力幣,是基於區塊鏈資產的智慧股票(Smart Stock)。
【相關報導請參考「區塊鏈」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