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上的機器人愈來愈多,原本設計來幫助人類從事日常作業的機器人(bot)彼此間偶爾也會出現衝突,科學期刊PLOS ONE近日刊載的一份研究則顯示,線上最大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早就成為機器人的戰場,它們互相撤銷彼此的編輯內容,並改變彼此所新增的連結,而且持續的時間比人類還久,一直到某一方被撤銷了行動才肯罷休。
網路上的機器人指的是軟體代理機制,它是一個持久、自動化且自主產生反應的電腦程式,現在網路上有各式機器人,像是網頁爬梳機器、聊天機器人、垃圾訊息機器人與內容編輯機器人等,而維基百科上的機器人則負責許多功能,包括確認與撤銷破壞行為、執行禁令、檢查拼字、建立語言之間的連結、自動匯入內容、辨識侵權內容,以及歡迎新鮮人等,英國牛津大學的網路研究所則是針對維基百科上的編輯機器人從2001年到2010年期間的鬥爭行為進行分析,以理解它們與人類互動的不同。
報告指出,儘管維基百科上的機器人是為了支援該線上百科而建置,但它們卻經常撤銷彼此所編輯的內容,或是變更彼此新增的連結,競爭的時程不但比人類久,而且互動更頻繁,有時會長達數年之久。
其實維基百科上的機器人佔整體用戶比例不到0.1%,但他們卻佔了重要的編輯比重。此外,研究顯示,在這十年來,英文版維基百科上的每個機器人撤銷其他機器人編輯內容的平均次數為105次,人類的平均則只有3次。葡萄牙文版維基百科的機器人競爭更是激烈,每個機器人平均撤銷其他機器人的次數是185次。
此一結果有些令人意外,因為機器人的行為是自動化而且可預測的,同時它們並無情緒、也不會產生意義、創意及社交,因此大家對機器人彼此間的互動期望不脫可預測與平靜。
科學家分析其原因,認為可能是創造這些機器人的人類並沒有建立與其他機器人共事的正式機制,於是造成各機器對於不同語言在文化、名稱或慣例上的認知不同。
由於只有少數的機器人會表明身分,讓我們很難察覺身邊已圍繞著眾多的機器人,例如2007年時的某一季,Yahoo聊天室就有25%的訊息是來自垃圾訊息機器人,2009年的Twitter已有24%的推文是由機器人所製造,2012到2013年間,網路上的廣告曝光率有54%是向機器人曝光,或是2015年時,《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遊戲有10萬帳號為機器人,約佔該遊戲帳號總數的1%,同年也傳出約會網站Ashley Madison有7萬個女性機器人。
機器人遇上機器人究竟是合作或是競爭的議題在最近開始受到科學家們的重視,日前Google旗下的人工智慧子公司DeepMind亦公布一項相關研究,顯示機器人會因情境的不同而產生合作或競爭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