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1404

臺灣終於跟上FinTech風潮 ,4大政策跨出金融轉型第一步

$
0
0

11月2日,16位來自科技部、國發會、工研院、資策會等官方或半官方機構,清大及臺科大學界人士,金融產業多位公會理事長,電信電商龍頭等各界代表,也找來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歐買尬執行長林一泓等重量級業者人士集聚一堂。這是金融科技諮詢委員們的第一次會議,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親自邀約各界領袖來為臺灣金融業把脈,來找出臺灣金融科技發展方向,計畫明年1月發布定調政策方向的金融科技白皮書。

早在去年,曾銘宗就開始大力推動臺灣金融業轉型之路,繼去年先提出金融3.0之後,今年2月開始更加快腳步,陸續推出與金融科技相關的政策,並將2015年視為臺灣金融科技元年。

金管會不僅宣布了11項大資料應用計畫,包括打造不動產授信統計資訊平臺、分析投資機構與投資人的交易行為等,還開放了9百多項金融資料供民間加值應用。今年5月更同意聯合信用卡中心打造信用卡大資料平臺,計畫釋出80億筆去個資後的臺灣信用卡交易資料。

8月時,臺灣銀行投資大解禁。金管會將金融機構投資金融科技產業的持股上限,從過去的5%,大幅放寬到100%。換句話說,銀行可以完全掌握與金融科技相關的新創公司,尤其是許多資訊服務或網路科技業也視為金融科技產業的一環,金融產業鏈可以因此大幅拓展到資訊產業中。曾銘宗目標是,5年內帶動50億元金融業投資,來促成30家金融科技新創的出現。

到了10月時,金管會更進一步宣布了金融科技四大措施,包括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成立相關推動基金、建立新創事業創新基地,以及利用共同成立之大資料資料庫。

身兼金融科技辦公室秘書的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表示,金融科技辦公室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首先要勾勒出政策方向,提出金融科技發展政策白皮書,變成臺灣的推動藍圖,再來是要打造創業新創基地,以及金融大資料共通平臺。並由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成立的金融科技推動基金,將專注在推動金融科技相關的創新研發與新創事業發展,以及人才培育計畫,將邀請金融業共同出資,預計募資總額10億元,第一階段預計年底前可募資達2億元。

而打造新創事業創新基地則要建立一個類似新創園區的空間,提供空間、輔導與資源。蔡福龍認為,其中最重要目的是匯聚人才,讓懂金融跟懂科技的人交流,懂科技的人知道怎麼設計行動錢包,怎麼做安全或識別設計等,而金融業對金融服務的商品有一定理解,具專業金融知識,讓科技變成金融創新的動力、引擎。

金管會推動金融科技4大政策

金融科技產業範圍:大資料、雲端科技、機器學習、行動支付、自動化投資理財顧問、區塊鏈技術、生物辨識、介面設計、軟體研發、物聯網、無線通訊業務

|政策1|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

廣邀產官學業組成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訂定,首次會議決定啟動電子支付比率5年倍增計畫,3個月內發布「金融科技發展政策白皮書」。

|政策2|成立金融科技推動基金。

專注推動金融科技相關創新、投資新創事業以及人才培育。預計募資10億元,第一階段年底前可募2億元。

|政策3|建立新創事業創新基地。

成立金融科技育成中心或利用現有育成中心,提供技術交流、投資媒合以及協助新創公司引進創投資金、成立公司登記及智慧財產權協助等。

|政策4|利用共同成立之大資料資料庫。

准許金融機構合資建置大資料資料庫,並提供給創新基地之新創公司或金融機構使用。

資料來源:金管會,iThome整理,2015年11月

 

電子支付普及化是未來重點之一

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將電子支付視為討論重點。金管會決定將推動普及電子支付比率5年倍增計畫,而整個金融科技領域,則預計要在3個月內發布金融科技發展政策白皮書,揭露金融科技發展基金的運用規畫。

其中,在電子支付領域,金管會擬定的相關措施包括要提供友善法規環境、整合共通設施及系統、加強消費者保護、採取激勵機制、結合各公協會及相關單位一起推動,擴大推展尚未普遍採用電子支付之產業。而金融科技發展政策白皮書則將從金融服務、創新研發、人才培育、風險管理及基礎架構等5大構面來看,並分析國內外發展趨勢、現況及關鍵因素。

目前臺灣電子支付的比例大約在25%~27%,而新加坡的比例已經過半,臺灣雖然信用卡、悠遊卡普及,但使用電子貨幣的比例還可以再更高,因此金管會也將電子支付普及化視為未來重點。

中國信託數位金融處副總經理周郭傑提醒,行動支付有兩大現實面問題。首先要有夠多民眾參與,才有足夠的交易頻率來訓練市場,其次是收銀系統。臺灣收銀系統比國外落後,未來可能會出現很多FinTech應用距焦POS整合,他認為,這正是FinTech的重要價值,可以在後端系統中間建立中介介面,如透過閘道器讓舊系統串連到FinTech打造的彈性支付機制上。

金管會法規鬆綁3方向

從法規面來看,目前金管會已經推動的開放措施包括三大類,一是調整法規規範,開放線上業務,二是開放設立電子支付機構,三則是開放經營股權性質群眾募資平臺。

除此之外,金管會也訂定了相關的配套措施,如加強資訊安全,鼓勵金融機構投資IT,並要求銀行公會建立電子銀行業務安全控管作業基準,規定投資人以電子式交易型態委託買賣有價證券,在傳輸其委託、回報之電子文件時,應使用電子簽章簽署。

此外,為防範網路詐騙,客戶開戶時應確認其真實身分,避免偽冒身分開戶,加強線上開戶身分確認程序,包括現行憑證、晶片金融卡、一次性密碼、雙因素認證及固定密碼(使用者帳號密碼),並新增視訊會議及知識詢問服務。另外,也針對身分驗證程序較簡單者限制其交易額度。

蔡福隆坦言,法規鬆綁問題很兩難,一方面要看這些金融科技新興業務發展到什麼程度,再來檢視法規規範,如果原本法規沒有規範的業務,像是要推行動支付,銀行業者要先提報。若以群眾募資來說,以前要籌資必須是上市上櫃公司才能籌資,現在有新的群眾募資概念,即使不透過證交所,也有股權式的募資平臺,這也是新興應用的一種。另一方面,蔡福龍表示,也要看國內接受程度為何,政府要開放,一定是業者有需求,有需求才有供給。

美國C2C分期付款平臺Installments創辦人陳仁彬表示,與其允許銀行投資FinTech,不如降低新創的法規門檻,例如不透過銀行收款付款,得花3億元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這對新創來說就是一道不低的門檻。

他說,今年初開始簡化線上申辦流程,目前金融業已經可以試辦線上開戶,也開放讓銀行提供12項線上金融業務,包括結清帳戶、約定轉入帳戶、傳真指示扣款、個人信貸、申請信用卡、信用卡分期付款、申請轉換為分期付款或小額信貸等服務。除此之外,也開放銀行可以採用掌靜脈辨識技術,只要加裝辨識設備,未來提款可以不用提款卡,目前臺灣已經有銀行在測試,不過蔡福隆也說,採用任何生物識別技術的前提,是要先擷取生物特徵掃描存檔,才能做後續的應用和比對,就像出入境快速通關一樣。

 

美國C2C分期付款平臺Installments創辦人陳仁彬建議臺灣政府,與其允許銀行投資FinTech,不如降低新創的法規門檻。

 

臺灣FinTech新創蓋特資訊創辦人向可喜認為,臺灣主要限制,第一是安控基準條例,限制了銀行的基本業務,第二是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專法,設立公司的申請資格、業務範圍限制多,包括在各種業務範圍下需具備的資安條件,依據不同交易類型規定不同安全機制,如密碼、簡訊、雙因子等安全機制,大額交易要憑證等。

向可喜指出,臺灣金融業偏保護主義,政策鬆綁幅度與速度有限,有些國外盛行的解決方案進不了臺灣,像是中國、美國的P2P借貸,儘管臺灣因為去年金融3.0政策推動,今年金融科技開始起飛,很多銀行願意接受新方案,不過銀行對FinTech理解程度有限。他認為FinTech要成功,除了政策、法規鬆綁外,銀行的支持是關鍵。

此外,金融科技也會影響臺灣創投業,向可喜觀察,許多創投或銀行看不懂新創的商業模式,不能夠理解網路文化或是網路應用帶來的價值,他們更關注的是這些新創的財報。這同時也點出了另一個借貸與融資制度的問題,他認為目前中小型信保基金的效用有限,對新創公司來說,要提出前三年財務報表、廠房、固定之產、房屋證明或抵押,有一定的難度。他認為政府或銀行應設法讓FinTech公司更容易能夠進行貸款或融資計畫。

所以,向可喜建議,臺灣要順利發展FinTech,他認為銀行要能放開心胸,跟新創公司暢談想法,相信FinTech新創並願意主動投入,像是培育新創FinTech產業,一起解決傳統問題,甚至激發出新興業務。

 

臺灣FinTech新創蓋特資訊創辦人向可喜認為 ,臺灣推動FinTech成功與否,除了政策、法規是否鬆綁外,銀行對於FinTech新創的支持度也是一大關鍵。

 

金管會開放金融資料推11項大資料應用帶動金融創新

大資料則被歸類為驅動金融創新關鍵技術之一,為帶動金融服務創新,金管會在今年2月啟動金融資料開放應用計畫,促進開放資料(Open Data)與大資料(Big Data)應用,首先在開放資料上,目前已開放9百多項資料集,預計年底前要開放超過1千項。開放資料集的所屬機關包括銀行局、證券期貨、保險局、檢查局等。

而進一步的大資料應用上,一共推出11項大資料應用,包括不動產授信統計資訊平臺、投資人交易行為分析、金融消費爭議發生成因分析,與重大疾病、特定傷病之發生率分析研究等,金管會表示,不動產授信統計資訊平臺整合授信與不動產擔保品的資料,不僅能供民眾購屋參考,也同協助金融機構做授信風險管理,或用於學術研究。

此外,金管會也成立資料開放諮詢小組,並制定金融資料開放行動綱領,希望促進政府與民間協同合作。這些開放資料將以免費為原則,收費為例外。

蔡福隆表示,他們也已經開放讓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使用信用卡資料,打造信用卡大資料平臺,目前仍在建置。聯合徵信中心也在提供大資料應用分析。另外,證交所也有大量的交易資料,他們除了內部做大資料分析,也有支援研究單位及學界做證券交易研究,目前他們正在做的大資料應用分析包括包括股票投資人的行為分析、權證交易的行為分析、期貨交易的行為分析等,這些投資人的相關行為分析都可能可以作為政策參考。

金融機構也需積極輔導員工轉型

蔡福隆表示,金融業受高度管制,在相關業務未開放前,這些金融法規相對來說是金融機構的保護傘,但未來一旦保護傘撤掉,會影響到非常多人。因此他們只能逐步開放,同時也要求金融金構提出從業人員的專業轉型計畫。

等到相關配套措施做好後,確定員工權益不會受到影響時,才會開放。

金管會也呼籲銀行要考量自身的未來發展趨勢,思考業務發展跟員工現況,金融研訓院有提供資源,證券發展基金會,保險發展事業中心,也有開教育訓練課程,搭配周邊的訓練跟研究機構來協助金融機構轉型,還是要看銀行本身的規畫。

人才培育上,又分成金融業人才轉型,以及現有非金融業的人才培育。除此之外,也要向下紮根到學界學術機構。在學界培育方面,希望與更多創新中心合作,讓學生可以跟實務結合,了解國內外FinTech發展。

蔡福隆也說,國外大部分由金融機構主動來發動,金融機構發現趨勢後產生人才缺口,很多銀行跟頂尖學術機構合作,成立研究中心或實驗室,把需求跟學界溝通,這麼做可以直接培養出他們需要的人才。或是提供金融機構的資料,請學術單位提出解決方案。

蔡福隆認為,政府資源有限,只是成立基金提供各種補助方案也不是辦法,未來臺灣也可以採取國外的做法,由金融金構主動來提供人才培育,自己要的人才自己培育,金管會頂多提供補助,或是協助他們做連結。

安侯企業執行副總經理李育英表示,FinTech是改變金融領域一個可敬的推手。未來FinTech的發展可能,不僅是實體分行消失而已,銀行的整個營運模式應該是會被取代,假設法令開放之下,像美國P2P借貸的交易量大到可完全取代去銀行借款的行為,這是很明顯的徵兆。當法規一直開放,FinTech越來越多且成熟,銀行威脅越來越大。

未來,在沒有法規限制之下,FinTech將改變整個金融營運生態,讓金融產業變得非常蓬勃、多元性,且價格合理化,過去很多金融服務的價差都被銀行賺走,現在平臺化之後會讓價格回歸市場機制,讓交易更活絡,促進金融發展更健全。

蔡福隆表示,金融科技辦公室希望扮演火車頭,帶動臺灣金融科技的發展,讓整體環境熱絡。現在正是關鍵時刻,因為才剛要開始,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去做改變,他坦言,過去臺灣金融業確實較為保守,因此未來要思考怎麼刺激產業,推動大家前進,也讓其他科技業者願意投入人才、資金,加速FinTech發展。

 

FinTech和數位金融3.0有何不同?

金融3.0從金融角度出發,目標要將金融服務數位化、行動化,而FinTech則跳脫金融業格局,除了既有金融金構轉型,還得關注另一批非金融業者的進入

金融科技(FinTech)可說是今年臺灣金融業最熱門的話題,不過討論金融科技的時候,很多人講著講著,就講到Bank3.0(或者金融3.0、數位金融3.0),但是金融科技和數位金融3.0是同一件事嗎,為什麼金管會從去年6月開始喊一整年的金融3.0,最近幾個月開始換上金融科技的口號。

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表示,金融3.0出發點是從金融角度,過去金融業創新都是在自身流程上優化,用科技創新來改造金融服務,像是可在網路上轉帳、查詢,在金融業本身做創新。但是基本上這格局都在金融業之中。近年因為行動、雲端、大資料、社群的技術和應用成熟,造成金融服務有大幅度的改變。

像是金管會去年提出的金融3.0計畫中,最主要的目標便是要將金融數位化、網路化、行動化,積極開放各項銀行、保險、證券的線上金融服務,其中政策方向也包含法規檢討、協助金融業提升數位化金融服務能力,以及人才培育等。

FinTech已經跳脫金融業格局

然而,現在講的金融科技,他認為已經跳脫金融業格局,不再只是金融數位化而已,除了既有金融機構的轉型,還得同時關注另一批非金融業者的進入,因此,金融科技的範疇更廣,並分成持續性創新及破壞式創新兩種類型。

持續性的創新如ATM持續進化,實體銀行便網路銀行,這些是在既有的架構之上,但破壞性創新會將過去的模式顛覆,憑空出現一種過去想像不到的創新模式,像是行動支付。而其中,原本金融3.0在做的,就是當持續性創新涉及法規需要鬆綁時,像是以前要到分行辦理的服務,現在要到網路上來提供,或是當業者開放用手機支付時,金管會則需要來評估其應用的安全性及便利性,適時將法規鬆綁。

他說,金融科技本身所指的概念其實一直都存在,因為金融產業每個階段都有新的技術應用,不管是晶片、條碼或感應式卡片的出現、ATM、網路銀行還是現在的手機行動App,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表示,這些金融業創新服務都還是從金融角度出發,看金融機構怎麼運用科技創新,在自身的業務流程上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會有大幅度改變的主因是行動支付、社群通路,以及大資料技術發展,改變了分行和甚至是整個銀行在過去所扮演的角色。因此銀行開始思考分行存在的價值,蔡福隆表示,因為這些改變,將來實體機構未必要存在,甚至客戶的帳戶不一定要在銀行端,可以在手機上,用新社群通路跟客戶結合,像是買房子,像是貸款跟買房的整合。

他說,銀行功能服務依舊存在,但是必須要更貼近客戶,不能再把分行、服務、客人分開,科技讓銀行可以把服務跟客人緊密結合,包括社群網路的通路等,滿足需求。以往是分行與客人分開,現在透過新技術,銀行要設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提供更好的服務。

另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FinTech不只是金融業本身在做,現在許多非金融業者也可以來從事金融服務,像是阿里巴巴、支付寶這些第三方支付、電商,或是中國的純網路銀行也是,非金融業者已經踏進支付領域。

因此,今年金管會開始推動金融科技,除了蒐集各地相關金融科技的創新技術與團隊,考慮可以引進臺灣的應用,同時在法規上做更多開放。蔡福隆認為,金融科技將改變金融業未來的樣貌。

 

專訪臺灣FinTech創業基地政策執行者

不只扶植,資策會要成立FinTech平臺公司

資策會副執行長王可言表示,看好FinTech的發展趨勢,資策會不只要成立新創基地,還計畫要成立一間獨立公司,從FinTech為核心出發,以提升金融業能力為主,打造臺灣的FinTech生態圈。

今年FinTech風吹進臺灣,金融產業開始高度關注,金管會祭出的四大金融科技政策中,將由資策會來接手FinTech創業基地的設立。過去資策會長期也在推動新創扶植計畫。不過,以往的做法是提供一個場地,再幫新創公司找來專家提供輔導諮詢,或是定期舉辦創投媒合活動。

但是,這一次,資策會副執行長王可言表示,看好FinTech的發展趨勢,他們不只要成立新創基地,還計畫要成立一間獨立公司,從FinTech為核心出發,以提升金融業能力為主,打造臺灣的FinTech生態圈,把所有在這個領域中的人會聚在一起,提供他們一個適合FinTech發展的環境。

如何幫助這些FinTech公司快速成型,王可言認為,第一件事就是IT的支援。FinTech所需基礎技術,包括雲端、大資料、物聯網、行動裝置及社群分析等技術,然而,並非每一家新創能熟悉所有技術。所以,資策會計畫建立一個平臺來提供。

王可言解釋,金融科技最重要的競爭力在於,事業模式的創新跟創新流程的創新,如果可以提供基本IT能力與資源,透過API方式,讓這些新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自己的創新應用結合別人提供的API,不僅能減少IT成本,也可以很快看到產品的價值,大幅增加這些FinTech的成功機會。

這個平臺將提供從最底層的資料服務、平臺服務到分析服務,資料即服務(Data as a Service/Information as a Service)會彙整社群網站資訊、政府開放資料,將這些網路上的資訊進行交叉分析,以賣資料的形式提供訂閱服務及API,往上提供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新創公司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開發,使用別人的API,也能把自己開發好的服務再放在到臺上來提供,王可言說,不但培養FinTech新創,還幫他們找市場。此外,這個平臺也提供即時的分析模組、警示機制,最上層則提供分析即服務(Analytics as a Service)。

除了這三個層級的服務之外,還包括了整個雲端大資料技術平臺,以及在需求與服務提供者之間建立媒合機制。先從FinTech領域著手,打造一個生態圈,王可言希望,未來還能串接更多產業,像是結合觀光商務等。

王可言表示,這個平臺將彙整各種技術資源,來建立一個完整生態圈,再由資策會成立的一間獨立公司負責維運,先在臺灣成功立足之後,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全球化的平臺。團隊部分成員將來自資策會,再從業界找尋適當人才,技術則由資策會大數據所技轉支援,並將對外募資。預計明年初上線平臺,1年後前進中國和東南亞市場,甚至希望能進入歐美市場。

不過,跨國雲端平臺如AWS或微軟Azure也積極拉攏新創,不斷推出各種新創服務所需的底層雲端服務,也想建立起各自的新創生態系。資策會的平臺計畫勢將與這些國際大廠競爭,如何吸引新創使用,來形成群聚效應,將是資策會計畫的考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140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