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1433

供應鏈的顏色

$
0
0

中國的清華紫光集團近年來展現了強烈的發展企圖心,企圖併購美國美光未果之後,宣布入股臺灣半導體封測大廠力成25%,更放話要併購臺灣IC設計業龍頭聯發科,在臺灣引起廣泛的討論,甚至是恐慌。

企業間的整併,本來是可以「中性」對待的一件事。如為一般的市場行為,那麼陸資來臺灣買公司,其實也就跟其他的外資投資臺灣並無太大的差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事涉中國,問題往往沒有這麼單純,把這樣的投資視為純粹的市場行為,則也未免太過天真。

清華紫光集團經常被簡稱為紫光集團,但事實上「清華」二字正明確指出該公司是不折不扣的校辦國營企業,絕非一般的民間公司。此外,紫光併美光一案,已被美國政府以「國安疑慮」為由擋下,說明了既便是最常高舉市場大旗的美國,也認為紫光在此一產業的攻城掠地內情「並不單純」。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美光屬DRAM製造業、力成是半導體封測業者,聯發科則屬IC設計領域,既使我們單從企業發展策略的角度來看,紫光的做為也缺乏正常的「經濟理性」推論──這三者既無衝產能的規模經濟,也沒有求綜效的範疇經濟,究竟是所為何來?

雖是如此,我們若只是忙著防堵紅色供應鏈的進擊,臺灣產業的前景依舊是堪慮的──不是紅色,也有可能是其他顏色的供應鏈,會企圖要取代臺灣廠商的地位。從產業生態演進的邏輯來看,臺灣科技產業茂盛興旺了二、三十年的時間,靠的是較低的成本、較高的效率,取代了歐美日日益沒有技術與資本門檻的產業。只要國民所得越高、對工作期待條件越高,在地球上,這個產業替換淘汰的動態就不會有終止的一天(除非世界再無新興國家了)。既便是中國大陸的廠商,也無法扭轉相同的命運,中國越崛起,等著螳螂捕蟬的黃色、白色供應鏈一樣在後頭虎視眈眈等著要取代他們。

今天臺灣最大的問題是,產業過度集中於資訊電子業,新興產業卻又遲遲未能出現,而不是哪些國家的哪些業者又對臺灣的廠商造成了威脅,我們該問的反而是:我們為何很久不再為別人造成威脅?這樣的困境之所以出現的原因自然不只一端,全球政經結構、臺灣的創新能力、民族性格等等都是因素,但我們的政府與社會的目光與資源,老是過度投注在既有的產業,同樣也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我們太輕易就被說服──「臺灣沒有這個產業不行」,既便這個產業累積虧損數千億、在國際市場毫無競爭力也是如此。

因此,對於紅色企業的節節進逼,我的看法是,我們應該採取「適度抵抗」策略──對於人家是來玩政治、玩國家戰略的,我們別裝傻裝天真說那交給市場決定,對於合併有利臺灣業者與總體經濟的、不賣也沒剩多少附加價值的,我們也不需要動輒見紅就反,拿民族主義來掩蓋利益輸送業者的無能與怠惰的事實。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143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