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61座資料中心、5萬5千臺伺服器、106PB的存取資料、164個內部App、全球170個據點和超過10萬名員工,這些統計數字即是英特爾全球6,000人超大IT團隊,每年在進行資料中心的IT管理和維運時,所要面對的龐大IT考驗,甚至,英特爾全球CIO更立下另一個IT挑戰是,每年得將IT單位支出成本減少百分之十,到底怎麼辦到?在英特爾已累積超過19年IT建置和管理經歷的英特爾日本暨亞太區資訊部協理邱天意明白點出這背後關鍵,靠的就是虛擬化和雲端技術的導入,才能夠真正辦到。
利用虛擬化技術來整併閒置伺服器及運算資源
英特爾在全球IT策略就是要徹底走向軟體定義式基礎架構 (SDI),將軟體從資料中心硬體基礎設施中分離,來做到更靈活彈性的資源調度,因而邱天意表示,英特爾在2010年率先決定在資料中心內導入虛擬化技術,透過在閒置伺服器設備上來部署虛擬機器,將這些經過虛擬化的伺服器與運算資源整併,重新做更有效的分配運用。
若以目前已採用虛擬化技術的英特爾資料中心來舉例,邱天意說,這些在全球資料中心內部提供的服務,超過8成都是跑在虛擬機器上,基本上,這些虛擬機器都是用來提供非關鍵性和需立即反應的應用,例如,需要更快開發環境的應用等。僅有不到2成的內部服務仍採用實體機器來加以執行,例如ERP等關鍵性應用,不過,「一旦將虛擬化做到更高的可靠度,之後也將ERP等關鍵性應用一併跟著虛擬化。」他表示。
英特爾不只導入虛擬化技術,來增加資料中心運算資源的調度彈性,為了要儘快掌握底層硬體和網路應用層的自動化管理及部署,更進一步導入開源的雲端管理平臺OpenStack,來打造自助式私有雲服務,而從導入雲端架構至今,邱天意表示, 目前在資料中心內新開發的服務,有超過8成都是採用私有雲方式來提供,甚至英特爾去年更進一步開始走向混合雲,在應用開發部分開始結合公有雲,從外部導入軟體即服務(SaaS)的雲端應用方式,逐步減少運用IT內部資源,透過改由外部雲端服務供應商,直接提供開發人員所需的雲端服務。
邱天意解釋,過去類似SaaS這類雲端應用部署方式,由於還沒有達到成熟廣泛採用的階段,例如缺乏足夠安全等,使得企業遲遲無法將原有內部應用,直接搬到外部雲端環境來部署,但隨著雲端技術已趨於成熟,也能提供企業所需的高安全時,因而,英特爾也開始嘗試將原本非公司內部主要業務的應用,以SaaS方式來直接放在外部公有雲上,只有涉及到這些與製造、設計方面等相關的公司主要業務時,才繼續由原有資料中心搭建的私有雲來加以提供。
從IT維運角色開始走向雲端仲介者
而由外部雲端服務供應商,來提供內部軟體開發人員雲端服務的另一個好處是,也讓原本既有的IT人力可以從IT維運角色,開始走向了雲端仲介者(Cloud Broker)角色。邱天意也以SaaS這個雲端服務來舉例說明,未來英特爾 IT人員將代替業務單位或軟體開發者,擔任起雲端服務的仲介角色,包括得分析這些雲端服務供應商提供的SaaS服務,能不能符合業務單位或軟體開發者的需求,而從中選擇最符合需求的雲端服務廠商。例如,英特爾過去也將一套利用內部資料中心來部署的ERP系統,後來轉變成直接由外部軟體供應商來提供的SaaS應用。
也正是因為透過伺服器虛擬化和雲端,來做更有效的IT資源配置和自動化管理,才有辦法做到,「在每年增加約20%運算和儲存同時,卻仍能讓每年IT單位成本降幅達1成,而不需要大幅增加IT預算支出成本」,邱天意表示,甚至,還因而加快了應用開發速度,例如,過去要在資料中心內部搭建一個新的主機環境時,得先添購新的伺服器設備並花2到3個月時間來建置完成,而如今,要配置一個新的主機環境,透過虛擬機器,從申請到取用不用1小時就能完成,也縮短了軟體應用開發時程。
英特爾日本暨亞太區資訊部協理邱天意說,IT要轉型成為雲端仲介者,更得要站上第一線,肩負起全球公司營運成長的重責大任。
導入DevOps,開發人員也能自行接手維運
不光如此,英特爾更在2013年開始導入DevOps敏捷式開發專案,來讓開發及維運這2個原本毫不相干的工作流程,可以更加緊密的整合,邱天意也表示,透過DevOps的自動化管理流程,因而讓英特爾現在諸多的開發應用,不需要再由IT人員擔任維運的角色,開發人員直接就能自行接手維運工作,甚至,還可透過API來隨時做開發的調整,也讓開發人員在應用開發上變得更加有彈性。
而目前英特爾全球約有1萬名相關軟體開發人員,在開發應用上,都是由IT部門以提供虛擬機器、基礎設施,甚至是打造平臺即服務 (PaaS)的雲端服務模式,加快開發應用的部署和測試。此外,英特爾還針對全球軟體開發者來舉辦內部黑客松活動,如針對DevOps等這類新的概念,來提供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
儘管,英特爾透過伺服器虛擬化和雲端的加入,可以將應用開發的部署時間縮短到1個小時,但邱天意也坦承,有時候遇到部分網路設備需要人工設定及配置時,仍得需要IT人員以手動方式來做調整,而無法透過自動化方式來處理,因而拖慢了網路應用開發時程。
所以,後來,英特爾也決定在2014年開始導入軟體定義網路(SDN)這項技術,將原本網路設備的控制層,從資料層分離出來,來做到網路集中化管控,英特爾採用了Overlay架構的SDN設計,透過既有的硬體來達到SDN效果。邱天意表示,在導入SDN以後,讓以往只有8成應用開發比例,可在1個小時內部署完成基礎設施環境,現在更進一步提高到9成。
邱天意表示,目前在這些已採用虛擬化的資料中心內,約有8成都已導入SDN,做為基礎設施開發應用的彈性部署。未來也計畫全面導入SDN,並朝向軟體定義式儲存(SDS)方向邁進。
資料中心IT也結合IoT來優化節能
英特爾不只在IT上結合了雲端和虛擬化技術,並也轉而將近年來迅速竄紅的物聯網(IoT)應用與內部IT做結合,包括了運用在資料中心、智慧工廠、綠能建築等應用領域上。
以資料中心而言,早從2010年開始,英特爾便在全球開始實行精簡計畫,透過導入虛擬化技術,將資料中心數量一路從2010年的91座資料中心,縮減至2014年的61座,足足減少了30座,並也在這些資料中心內裝設了各種環境感測器,經由資料蒐集及分析,來做為資料中心節能優化,甚至做到將資料中心的PUE值降至1.07。
此外,邱天意表示,英特爾去年也在位於馬來西亞檳城的一座自家封裝工廠內,開始導入IoT的應用,透過蒐集生產線上機臺設備的感測器資料,經由後端採用Hadoop來搭建的大資料分析平臺加以分析後,來找出更多的優化應用,包括了做為機臺設備的預防性維護,也用來提高晶圓封裝生產良率等。
邱天意表示,在英特爾全球IT的SDI架構發展下,計畫將從SDC走向SDN,更要朝向SDS的方向前進,而SDN去年才剛開始導入,之後則是將擴大SDN應用範圍,至於SDS至今仍處於發展初期階段,但也已經展開規畫評估,並有部分結合記憶體內儲存技術,來提高資料中心的資料儲存速度,而在雲端服務上,英特爾也將加入更多來自外部的公有雲服務,如AWS等。甚至,在IT人員配置上,除了將現有的IT人力逐步轉型成雲端仲介者,未來也將需要更多的資料科學分析人才加入IT行列。
英特爾全球IT內部實務經驗大公開 (圖片來源/英特爾) 企業CIO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英特爾全球6,000人超大IT團隊的實務經驗,其實可從英特爾每年定期發布的年度IT績效報告來窺知一二,這份由英特爾揭露的IT內部發展報告,至今已經連續第15年公布,在這份報告當中,不僅公開了英特爾每年內部IT最新應用情況和技術成果,更揭開了IT內部管理的革新方式。 若以今年發布的 2014-2015年度IT部門績效報告來看,英特爾全球資料中心數量已從2010年的91座資料中心,精減到2014年的61座,不過在資料中心數量減少的同時,資料中心虛擬化程度卻是逐年攀升,至今已有超過8成資料中心都已導入虛擬化。甚至在不增加IT成本前提下,每年存取資料量還可持續大幅成長,從2013年的72PB提高到2014年的106PB資料量。 此外,報告中也揭露了英特爾運用私有雲的近況,目前在公司內部有逾85%的新服務都是採用私有雲來提供,甚至可做到每45分鐘就佈建好一個新的網路應用程式,而在改用私有雲來提供內部服務後,每年可替英特爾省下約750萬美元。 另外在IT員工協作管理上,英特爾這幾年也搭建了一個社群協同合作平臺,讓IT團隊能直接在同個線上平臺,來溝通和同步進行作業處理,進而提高工作效率,每個月因而省下的時間多達19小時,除此之外,也擴大BYOD支援範圍,包括提供將近10萬臺筆記型電腦、5萬臺智慧型手機和5千臺平板電腦,供IT人員使用外,針對行動裝置開發完成的App數量,也從2011年的25個增加到2014年的164個,成長足足達6倍多。 |
CIO小檔案
邱天意
英特爾日本暨亞太區資訊部協理
學歷:東京大學資訊工程碩士
經歷: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自1996年加入英特爾以來,至今已累積超過19年全球和區域IT團隊管理及建置經驗,甚至也橫跨了財務、人力資源、電子商務、供應鏈、商業智慧等不同IT領域。目前則肩負起英特爾在日本、印度、中國、馬來西亞等亞太地區的IT戰略布局
公司檔案
英特爾
● 總部: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市
● 網址: www.intel.com
● 成立時間:1968年
● 主要業務:晶片研發與製造
● 員工數:約10.6萬人
● 共同創辦人:Gordon Moore、Andy Grove、Robert Noyce
● 執行長: Brian Krzanich
● 資訊長:Kim Stevenson
● 總資產:835 億美元(2012年)
● 年營收:559億美元(2014年)
資訊部門檔案
●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日本暨亞太區資訊部協理
●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邱天意
● 資訊部門名稱:資訊部
● 直屬主管:Kim Stevenson
● 全球資訊部門人數:約6,000人
● 全球IT預算:約13億美元
IT部門大事紀
● 1997年:將原有RISC/Unix運算環境轉換至基於Linux的Intel架構
● 2004-2008年:針對製造及內部ERP Stage 2展開RISC系統遷移
● 2009年:公司內部開始打造私有雲環境
● 2010年:在資料中心導入伺服器虛擬化
● 2013年:加入DevOps自動化流程管理
● 2014年:導入軟體定義網路(SDN)技術、將資料中心數量逐年精簡至61座
● 2015年:展開軟體定義式儲存(SDS)評估和測試、在資料中心與工廠開始導入IoT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