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178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哪來這麼多日誌程式庫?

$
0
0

剛寫Java的開發者在需要日誌時,應該會知道有java.util.logging(簡稱JUL),接下來,使用某些開放原始碼專案,在應用程式啟動時,可能會看到日誌訊息抱怨找不到log4j.properties,撰寫程式碼時,卻是使用commons-logging的API,後來使用其他框架,發現它使用的是SLF4J的API、設定檔名稱是logback.xml,有天連到了Log4j官網,竟然又看到了Log4j2?

混亂的歷史

就現今語言來說,本身內建日誌程式庫是個基本需求,一般來說,總是建議使用標準API,避免對第三方程式庫的依賴,然而在Java這塊談到內建的日誌程式庫,稍有經驗的開發者總是搖搖頭,過去有段很長的時候,他們會告訴你「使用Log4j」。

Java標準程式庫一開始並沒有JUL,在第三方程式庫的實現,Ceki Gülcü創建的Log4j受到廣泛使用,雖然如此,當時Java擁有者的Sun並不接受Log4j,而在JDK1.4中放入JUL,然而,因為功能比Log4j簡單,而且初期又有效能不彰等問題(在JDK1.5才有了改善),於是,開發者仍建議使用Log4j。

無論如何,Java界現在有了受歡迎的Log4j,以及標準內建的JUL,總會遇到要做出選擇,以及處理不同日誌程式庫的問題。當時出現的Jakarta Commons Logging(後來改名為Apache Commons Logging),定義了一層介面(本身有個簡易SimpleLog實現),可以動態地綁定JUL或者是Log4j,作為日誌實現,開發者使用commons-logging的API,不需要依賴在JUL或是Log4j的程式碼。

然而,commons-logging的動態綁定有著規則複雜等問題,Log4j本身也有些效能議題,因此,Log4j的創建者Ceki Gülcü後來開發了SLF4J,全名Simple Logging Facade for Java。顧名思義,SLF4J也是定義一組介面,實作上可以綁定Log4j、JUL,或者是Ceki Gülcü實現的Logback。SLF4J也提供了橋接套件,只要使用對應的JAR,就可以替換掉Log4j、JUL或commons-logging,然而現有的程式碼不用更改,底層實際上卻使用SLF4J。

這一切Log4J的維護團隊看在眼裏,後來,他們吸收了SLF4J、Logback的經驗與優點,在2014年正式推出了Log4j2,也採取了介面與實現分離的設計(分為Log4j2 API與Log4j2 Core),在效能上有很大的提升,還提供了非同步日誌等功能;而Log4j於2012年發布最後一個版本之後,也在2015年正式宣布終止。

認識實作品

日誌程式庫在實作品的設計上,基本概念是類似的,例如Log4j中的Logger、Appender、Layout等概念,在JUL中換成了Logger、Handler、Formatter之類的角色,這部份可參考先前專欄〈從日誌API認識日誌需求〉;認識Logger、Appender等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組合關係,主要是知道如何在日誌設定檔中,組合出應用程式的日誌需求,而不是在程式碼中調整,也因此,認識日誌實作品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知道如何撰寫設定檔,以及是否可彈性地選擇設定檔。

不過,JUL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就是設定檔只能是.properties,而且,只能透過java.util.logging.config.file,指定.properties的位置。相對地,Log4j、Logback、Log4j2 Core都可以有不同的設定檔格式,像是.properties、XML、Groovy(Logback),或是JSON(Log4j2,然而Log4j2不支援.properties)等,也可以有多個設定檔來源。如果可以依賴在介面,就不要依賴在實作,因此,程式碼撰寫上。建議使用commons-logging、SLF4J,或者是Log4j2 API,透過設定檔等方式來決定使用哪個實作品。

commons-logging在尋找實作品上,有著一套複雜的規則,才能決定最後要使用Log4j、JUL或者自身的SimpleLog(輸出至System.err),由於其動態綁定是基於ClassLoader實現,在自定義ClassLoader的環境中,會引發NoClassDefFoundError等問題(詳見Ceki Gülcü的文件:https://goo.gl/e2CTRN)。

SLF4採用靜態綁定的方式,具體來說,類別路徑下,只能有一個對應的SLF4J綁定(SLF4J bindings),例如,若底層想要用Log4j,可以使用slf4j-log4j12的JAR檔案,而且,各個綁定的JAR中,都有org.slf4j.impl.StaticLoggerBinder綁定實作品,如果想更換日誌實作,只要更換JAR檔案。

至於在不修改程式碼下,就可以將既有的日誌輸出橋接至SLF4的方式,則是使用直接實作了Log4j、JUL或commons-logging的JAR檔案,來替換,例如,想將原本使用commons-logging的日誌橋接至SLF4J,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只要將commons-logging.jar,替換為jcl-over-slf4j.jar,就可以了。

如果不想修改程式碼,又想要令使用Log4j的應用程式可以獲得Log4j2 Core的效能改進,可以使用Log4j2的log4j-1.2-api.jar,將log4j的JAR替換掉(以及額外的三點要求,詳見https://goo.gl/CG5cjb)。

API上的著墨

在撰寫程式碼進行輸出日誌時,基本上,都是透過一個工廠類別的靜態方法取得Logger實例,然後呼叫對應的等級方法進行輸出。不過,還是有些可以留意的部份。例如Ceki Gülcü認為,有些日誌API容易讓開發者寫出錯誤的日誌輸出,像是commons-logging的warn、info等方法接受的是Object,開發者可能隨意傳入物件,因而容易忘了思考與定義該輸出的日誌訊息為何,SLF4J的warn、info等方法強制要傳入String物件來避免這類問題。

在〈LOGBack: Evolving Java Logging〉(https://goo.gl/CqtbJj)中Ceki Gülcü也談到,有些日誌程式庫可能會使用字串串接方式組成訊息,例如:

if(logger.isDebugEnabled()) {
logger.debug("User with account " + user.getAccount() +" failed authentication; supplied crypted password " + user.crypt(password) +" does not match." );
}

可以看出字串串接上極為麻煩,而為了避免字串串接上的開銷,必須使用isDebugEnabled()來判斷,SLF4J可以採用字串模板的方式來解決:

logger.debug("User with account {} failed authentication; supplied crypted password {} does not match.",
user.getAccount(), user.crypt(password));

這樣的設計也被Log4j2吸收;至於JDK本身的JUL,儘管常被建議不要使用,實際上,本身仍在改善,若日誌動作比較消耗資源,在JDK8可撰寫為:

logger.debug(() ->; expensive());

這帶入了Lambda語法,讓語法簡潔許多,而實際上,expensive()只在層級為Debug時才會執行,不必特別使用isLoggable()判斷,也避免不必要的開銷。

認識日誌程式庫歷史

從歷史的發展時間來看,這邊談到的日誌程式庫,大致上的順序為Log4j -> JUL -> [commons-logging] -> [SLF4J]/LogBack -> [Log4j2 API]/Log4j2 Core,[]部份表示介面定義,可以的話,使用日誌時應該透過這些介面,而SLF4J看來可以替代commons-logging,它的橋接設計,可以靈活地替換各種實作品,也可以橋接至Log4j2,無論是直接使用,用來整合多個日誌方案,或者用來逐步改造既有程式的日誌,會是個不錯選擇。

然而,實際的情況可能更複雜,好好檢視日誌程式庫的發展歷史,仍是必要的,網路上雖然也有許多的比較文章,不過,試著自行疏理、動手實作,或者改造幾個簡單專案的日誌,會更能瞭解這些程式庫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便做出更好的選擇。


【遠銀遭駭追追追】刑事局最新偵辦結果出爐:嫌犯還有3人,惡意程式達6支,損失降到15.65萬美元

$
0
0

刑事警察局13日下午,公布了遠東銀行SWIFT駭客入侵案的最新進展,嫌犯人數增加到5人,其中2名已遭逮捕羈押中。而惡意程式分析結果也有突破,惡意程式數量多找到了一支,累計有6支惡意程式。

刑事警察局在10月10日派員,帶著遠東銀行人員以被害人身分前往斯里蘭卡說明,處理扣押款項返還事項,也和斯里蘭卡警方進一步分享情資。

先前發現被匯往斯里蘭卡的款項有210萬4千美元,除了追回匯款外,目前刑事警察局派員到斯里蘭卡後確認,在斯里蘭卡被提領出來的金額有盧比3,000萬元(美元19.6萬元),而斯里蘭卡警方先後再10月6日和9日,各逮捕了1名嫌犯後,共查扣追回了盧比605萬元,還有盧比2395萬元遭盜領還位追回(美元15.65萬元。),目前也得知有3名分贓嫌犯在逃,包括了1名斯里蘭卡籍及2名印度籍共犯。

換句話說,先前發現駭客入侵SWIFT系統後盜轉金額高達6,010.4萬美元,當中分別有5,700萬美元匯往柬埔寨,210萬4千美元轉至斯里蘭卡,另外的100萬美元則匯往美國的銀行帳戶。

目前累計追回或查扣的金額累計達到5994.75萬元(99.74%),初步損失金額只有15.65萬美(約台幣470萬元),占遭盜轉款項金額的0.26%。

而在臺灣,刑事檢查局對析採證回來的SWIFT系統、電腦主機和伺服器分析工作,也有新進展,目前找出了11個可疑檔案,其中已分析出6個惡意程式,比先前公開的5個惡意程式(包括2個加密勒索木馬)還多了一個。刑事警察局也依流程通報行政院資通安全處轉由金管會將相關資料提供給國內金融機構。而駭客用來遙控木馬的中繼站境外IP,也依國際合作窗口轉報相關國際及歐洲刑警組織追查。

 

駭客搶銀行!遠銀遭駭追追追

$
0
0

繼去年一銀ATM遭駭事件後,國際駭客再次鎖定臺灣金融業。入侵手法變本加厲,瞄準國際匯款系統SWIFT,秋夜駭入遠東銀行,暗中偽造匯款電文,盜轉18億元到海外。這不只是本土銀行業二度淪陷,更是臺灣史上金額最高的駭客搶案

勤業眾信:擁抱資料治理靠345對策,第一步先定義問題

$
0
0

資料治理對政府部門而言,並非新的概念,勤業眾信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曾韵表示,過去幾年,政府部門早就已經開始用數據來輔助決策,舉例來說,目前臺灣分析犯罪數據畫出犯罪地圖,結合警察巡邏箱的布建政策,犯罪熱點地區就增加巡邏箱,而比較安全的地區則減少巡邏箱,若是沒有資料分析的協助,警察只能靠著自己的經驗和印象,認為哪個地區比較容易有犯罪事件,就加強該地區的巡邏。

從被動轉為積極,政府運用資料治理的態度變了

曾韵觀察,臺灣開始出現一個好現象,解決問題的人知道資料可以輔助決策的程度,開始會找資料分析的專家合作,政府對資料治理的意識提高了,也開始會找各式各樣的場景、新的問題來應用。政府在資料治理的態度,也開始轉變,從過去的被動,慢慢地轉為主動,開始會以為民服務的角度,用資料來解決問題。

尤其,這一年來政府比過去積極許多,資料治理下一步就是智慧城市,依她的觀察,不少政府機構,在規畫智慧城市時,也納入了資料分析策略,而大規模地部署感測器,希望藉由這些感測器累積數據,來支持智慧城市的政策。

政府資料治理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法規和組織

依照曾韵觀察,目前政府已有資料驅動決策的意識,也積極嘗試開發新應用,可簡單分成部門內部小型應用和跨部門的大型應用。

部門內部應用,多半因為政府部門施政需求,才發展出內部專用的數據分析應用,來協助政策規畫,像是市政、智慧城市、犯罪預防等應用,由於這種分析只利用該部門本身具有的數據和資訊平臺,不需要與其他部門整合,因此,這類型的應用相對單純且容易。

而跨部門的大型應用就較為複雜,尤其因為法規規範,各政府機關的資料不一定可以共享,也導致政府機關難以發展出更具整體考量的資料治理應用,這類應用第一個面臨的障礙就是跨部門資料流通的法令規範。

政府部門若只需用到自己內部的資料,相對簡單,但若是要擴大應用場景,發展較全面的資料治理應用,則需要跨部門的資料,甚至是跨資訊系統,都是非常浩大的工程。

不過,因為每個部門各自有一套資料收集和整理的方式,更讓跨部門的資料介接困難重重,有些部門的資料檔案格式慣用PDF格式,有些機關則採用Excel,而資料整理的標準也不一樣,像是年齡的級距、縣市的行政區分類都沒有統一的標準。

政府資料治理三大建議方向

勤業眾信建議,政府資料治理可以朝向3大重點方向,建立數據趨勢的決策思維邏輯,推動透明開放的資料共享,也將民眾共創納入決策的機制。(圖片來源/勤業眾信)

落實資料治理的第一步必須要先做好基礎設施

因為,要落實資料治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基礎設施先做好!」曾韵強調,許多政府部門不是不願意做,而是面臨國家機密法、檔案法等法規的規定,缺乏了一個整合資料的國家級平臺,而讓許多部門卻步。

政府必須依法行政,最大的挑戰是部門之間的資料流通缺乏一套明確的規範,以政府的角度來說,即使政府部門的資訊部門非常樂意分享資訊,政府部門只能執行法規規範內的事,也不願意承擔太多風險,政風處也擔心會觸法,她舉例,臺北市政府有項去年的資料治理專案,目前也還卡在法規和組織的問題,遲遲還沒有解決的辦法。

再者,有些政府部門會擔心,自家資料與其他部門分享後,會引起民眾的疑慮,舉例來說,八仙塵爆事件的當下,臺北市資訊局提供就醫原始資料,與社群合作開發出傷患查詢系統,提供民眾查詢傷患就醫的醫院,但是,卻有部分民眾認為這樣的系統,會有洩漏傷患敏感資料的疑慮。

她建議,政府應該要將所有部門的資訊,都整合到一個大平臺,來實現各政府部門資料的共享性,如此一來,也能讓每個政府部門的資料格式遵循相同的標準規範,以提升資料可用性,進而能規範每個部門的資料存取權限,以及如何運用資料等規範。

不過,她表示,這樣的資料平臺,該由哪一個政府部門來負責,也有待討論,一來負責的部門需要有高效能的軟硬體設備,才足以負荷所有其他部門的使用量,也因此,還需要更多採購的預算才能建立大規模的資料平臺,再加上後續維護和責任的歸屬等問題,對政府機關都是一大難題。

資料治理兩大迷思

此外,政府部門在推動資料治時,常常會有一些迷思,「數據一定要準備齊全才能分析嗎?」曾韵認為,其實不然,「資料永遠沒有完整的時候,先定義出要解決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事,有了目標,就會想辦法收集到相關的數據。」她提醒。

如此一來,政府部門就能很明確地知道需要什麼類型的資料,她認為,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就會盡可能思考這個問題所需哪些資料,這些資料都很齊全,是一種理想情況,若資料不足,政府就可以進一步思考,增加收集數據的設備,還是用其他數據來補強,例如,若是要分析人流,但是某些街道缺乏影像資料,可能需要增加布建監視器,或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取得人流的數據。

另外,也會有許多人認為數據不夠多就不能夠分析,曾韵認為不見得,還是要回歸到要政府部門想解決的是什麼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只需要單一機關內,既有的資料就能分析,且數據也不一定要多,有時些問題則是需要配合許多不同部門的資料,用整合型的資料,才可以讓政府部門看到更多不同面向的解決方案,用來制定出最適合的政策。

資料治理四階段推動歷程

勤業眾信認為,政府資料治理是一個旅程(Journey),必須從制定明確的解決問題目標開始,收集相關問題所需的資料,建立分析工具,最後再解析資料分析的結果,進而將結果納入制定政策的考量。(圖片來源/勤業眾信)

政府導入資料治理的5項建議和4個步驟

政府想要成功導入資料治理模式,曾韵建議得先做到5件事,首先,導入資料治理方法的部門,必須取得策略高層支持,並且由最高管理者來負責領導,第二則是要檢視組織既有資料治理程度,再逐步訂定階段性的資料治理目標。

第三,資料治理規畫必須符合組織的整體業務目標與法規,因此,部門內部需要與其他部門溝通,第四,政府部門要針對資料治理的優勢,來訂定明確的量化指標,且持續追蹤、衡量結果。最後,政府部門應該要將「資料即資產」的觀念,傳達給部門內部的每位成員,讓組織內部都能夠了解資料的重要性。

有了上述的基礎後,曾韵 認為,再進行資料治理的旅程(Journey),資料治理的旅程又可進一步細分成4個階段,首先,部門必須制定出明確想解決的問題,接著,再由這項問題延伸,收集相關所需的資料,收集完資料後,則可以建立分析工具和平臺,最後再依據分析的結果,針對問題解析資料分析的意義,將分析結果納入制定政策的考量。

長期來說,曾韵建議政府,可以往3大重點方向,來推動資料治理,包括了可以建立數據驅動的決策邏輯,也就是要先具備資料治理的思維。舉例來說,利用數據提出更理性的公共政策方案,用量化數據來追蹤施政成效,甚至用機器學習來提出預防性的解決方案。

第二重點方向是透明開放的資料共享,繼續推動政府資料開放,提高跨部門資料共享,帶動企業開放資料風氣。

最後一項,曾韵建議的發展重點是建立群眾共創的決策機制,不要只將政府視為公共問題的唯一解決者,而是要讓社會團體或NGO組織參與更多,甚至承擔提出解決方案的責任,而政府則轉而扮演整合和推動的角色。

IDC:政府落實資料驅動決策機制,要先做好基礎資料交換

$
0
0

根據市調機構IDC每年針對企業和政府機關的資料分析成熟度調查,從2014~2016年全球和亞太地區都有更成熟的趨勢,2014年還有一些單位停留在評估的階段,但是2015年後,都進入成熟度更高的試驗、專案、可重複、可管理和最佳化的階段。

IDC軟體暨服務資深市場分析師蔡宜秀表示,雖然報告中的調查對象並沒有將政府機關與一般企業分開,不過,政府機關資料分析的成熟度也是走向越來越成熟的趨勢。

過去政府機關內部的系統都具有簡易的分析功能,像是內政部的資訊系統都有分析的功能,過去也有從事資料分析,只是分析的資料都比較片段,沒有綜合或是全面分析。

近一兩年來,臺灣受到全球多國的影響,也開始加緊腳步投入用資料分析驅動政策的機制,尤其鄰近臺灣的亞太地區,包含南韓、日本、澳洲和香港等地都相當積極,甚至新加坡、南韓、澳洲等國早在5年前就建置政府資料交換中心(Data Hub),加速發展資料科學和相關應用。

IDC受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調查國外作法,蔡宜秀表示,從2016年至今,工業局有持續研究他國資料交換中心的建置方式,並研擬資料平臺的架構,臺灣由於法規上的限制,政府非開放資料僅限於學術和研究用途,目前跨部會的資料整合也沒有完整的機制,工業局期望建立符合相關法規的資料交換中心,以便推動資料治理。

「政府對內要落實資料驅動決策機制,就要先從基礎工作做起,」蔡宜秀指出,藉由資料交換中心的平臺,將所有政府機關的資訊彙整在同一個平臺上,能夠方便日後資料收集和分析工作,政府機關人員可以有地取得所需的資料,加速發展政府資料治理。

IDC軟體暨服務資深市場分析師蔡宜秀表示,臺灣採購公報網上與資料治理相關的專案並不多,需求單位以中央政府機關占多數,地方政府可能有預算的考量,若要投入都屬於自發性的投資,在心態上,她認為,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相對主動。(圖片來源/蔡宜秀)

資料交換中心平臺應依照資料性質分成三層

IDC建議,應將資料交換中心平臺依據資料的性質分為3層,第一層為政府機關行政辦公自然產生的資料,像是機關內部的公文系統,第二層則是加值服務的資料,也就是經過其他資訊系統服務,初始數據透過分析變成加值資料,例如防災救護通報系統。

第三層的資料則是提供給各個產業別建置應用的專用數據,舉例來說,制定公共衛生、醫療或是國防相關政策所需的資料。

除了存放各種資料的功能,IDC也建議,資料交換中心平臺需要加入文字辨識、影像辨識等技術,來處理不同形式的資料格式,另外,也需要加入AI技術,有利後端系統自動化判斷、分析。

沒有相關法規,政府推動資料治理相對困難

IDC將政府資料治理分為對內和對外,針對內部決策的資料治理應用,多半會集中於中央政府機關,雖然對內的應用民眾比較不容易察覺,不過臺灣政府都有持續在投入,蔡宜秀舉例,衛生福利部正在研究該收集哪些類型的數據來分析,提供疾病防治相關政策的制定。

對外的應用則是以地方政府機關為主,且大部分是與民眾服務直接相關的應用,由於地方政府是跟隨中央主管機關的命令行事,但是目前用資料分析支持決策的機制沒有法令依據,中央機關要帶領推動也相對困難。

蔡宜秀表示,臺灣採購公報網上與資料治理相關的專案並不多,需求單位以中央政府機關占多數,地方政府可能有預算的考量,若要投入都屬於自發性的投資,在心態上,她認為,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相對主動。

依照IDC對臺灣政府資料治理的觀察,政府目前在交通和醫療的應用上較為積極,以交通為例,政府機關試圖用App資料來分析民眾搭乘狀況,優化公共運輸的規劃,或是高速公路道路流量的管控機制。

農委會實現農業地籍圖資一條龍,4萬公頃農地濫用徹底曝光

$
0
0

為了確保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也為了避免農地遭到濫用,確保農地可以農用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方針。不過,現在有許多的農地不僅加蓋大大小小不等規模數量的農舍,更糟糕的是,還有更多的業者,反而在農地上興建會污染土壤和水源的工廠。而這樣的難題,則是中央政府以及農業主管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以及地方政府必須共同面對的責任。

為了解決農地是否農用的問題,農委會必須先盤點全臺灣到底有多少農地面積?在盤查出來的農地中,有多少比例的農地被不當使用?甚至於,面對這些高污染的工廠或農舍,是否有更便利的檢舉機制,讓地方政府可以進一步拆除相關的工廠或農舍呢?

這個答案可由農委會於十月上旬,正式對外公開的「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臺」找到。在這圖資平臺中,所有民眾都可以自由查詢,各個縣市農地是否有蓋農舍或是興建違規工廠。農委會資訊中心主任蕭柊瓊表示,當知道各個縣市到底有哪些農地遭到違規使用後,才有辦法做到下一步的拆除或是改善的政策。

至於,為什麼有這樣圖資查詢平臺上線?蕭柊瓊表示,這一切就得從她在去年11月,從業務單位回鍋,接任農委會資訊中心主任的故事說起。

化零為整,打造農委會共用的農業地籍圖資平臺

蕭柊瓊在去年11月從業務單位的國際處貿易科副處長的職務,調任資訊中心主任一職,這樣的調動對她而言並不陌生,因為,她原本就是從資訊單位出身,然後在業務單位歷練20年後,又再度回到最原先的工作崗位:資訊單位。

這樣的經驗,讓蕭柊瓊對於如何透過IT系統協助業務單位流程更自動化及解決問題更有心得。

因此,當蕭柊瓊回鍋擔任資訊中心主任一職時,她開始思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農委會以及所屬機關目前正在進行所有的IT專案工作,便開始盤點相關的IT專案。

蕭柊瓊在盤點IT專案後發現,包括農委會及所屬機關在內,不同機關都有做一件共同的專案,那就是「農地的地理資訊系統」,也就是農業的地籍圖。農委會原本是透過林務局彙整相關地籍資料,但經歷政府組改後,她認為,地籍圖既然是所有農業相關單位的共用資訊,就該由農委會資訊中心出面統整負責,目的不僅是要減少其他部門重工所浪費的人力、時間甚至是金錢,更重要的是,透過地籍資訊的精準校正,也可以保障農民的財產。

例如,農委會資訊中心請求國土測繪中心協助,將每一塊農地都進行完整的圖資資訊校正,包括大小、範圍、經緯度等,並讓每一個農地地號和地圖資訊及農戶資料都是正確的,打造一個具有管理系統的圖資管理和查詢平臺,並加入地理資訊系統(GIS)資訊。蕭柊瓊表示,透過這樣一條龍式的資訊串接,可以把農地和農戶資訊串接成農業地籍圖,就可以成為農業相關單位在執行各種政策規畫時的「共通資料」。

蕭柊瓊表示,完成這樣的農業地籍圖後,不僅可以給農委會及其所屬機關作為單純的農業地籍圖使用,更大的價值在於,可以套疊其他圖資資訊,像是航照圖、空拍圖等,當農業相關單位需要搭配其他單位的圖資時,可由農委會資訊中心協調調閱相關圖資,協助業務單位做不同類型圖層資訊重疊,有助於各種農業決策參考。

舉例而言,春天的時候,有時候中南部會因為春雨不足以灌溉農地,需要搭配休耕政策,但什麼地方最適合休耕,就可以搭配水利處的水域圖,再疊上農糧署過往幾年休耕地圖資訊以及農業收成資訊;若再搭配其他地理圖資和數據分析,甚至可以從公開數據去擬定相關農耕政策。

有了這個完善的農業地籍圖資平臺後,每當颱風或大雨造成的天災,都讓靠天吃飯的農民損失慘重,農政部門必須適時編列賠償補貼,協助農民度過難關。

但蕭柊瓊表示,以前協助農民做相關補償措施時,因為缺乏完整的農業地籍圖資,有些時候,有些農民申報相關災損補貼時,申請補貼的範圍,根本無法與該農民所屬的農地地號串連,都可能讓農民無法獲得應該有的災損補償。

因此,當農委會資訊中心統整並推出完整的農業地籍圖資後,接下來,農委會就可以藉由定期的無人機空拍,完整記錄農地變化;一旦風災過後,也可以透過無人機拍攝影像,重疊農業地籍圖資,搭配農委會風災補償資訊,可以讓農民清楚知道農損的範圍和程度,可以獲得最適當的災損補償。

不只如此,農委會更擴大農業地籍圖資在其他領域的應用。蕭柊瓊表示,農業地籍圖資可以盤點臺灣農地面積,全臺灣可提供糧食生產的農地面積有68萬公頃,但實際耕作的農地面積卻只有57萬公頃。根據農業地籍圖呈現的資訊,有11萬公頃農地沒有農用外,更有4萬多公頃農地是用於蓋農舍、興建工廠的非農業目的使用。

因為這種農地非農用的作為,將有害臺灣整體的農業發展,因此,蕭柊瓊表示,有完整地籍資料並可以套疊其他像是航照圖、空拍圖等圖資後,透過農委會對外公開的「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臺」中,民眾可以透過點選方式,查詢各個縣市農林漁牧產業的分布狀況,更可以清楚辨識出,哪些農地已經遭到非法使用,這都有利於民眾檢舉、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拆除等工作。

行政院農委會資訊中心主任蕭柊瓊相信,沒人用的服務就不是好產品,必須從使用者角度,推出可以協助他們解決問題的系統。(攝影/洪政偉)

打造農務e把抓App,協助第一線專業農民落實栽培管理

只要業務單位需要資訊單位協助e化或者是打造相對應的系統時,蕭柊瓊都會深入研究每一個業務單位的工作內容及作業流程等細節。

因為她抱持著必須要深入了解每一個業務單位的內容和流程,不論在業務單會或者回鍋資訊中心,蕭柊瓊始終深信:「沒有人使用的服務,就不是好產品。」因此,當她發現農委會有提供農民一個非常實用的「農務e把抓」App,但在推出的2年內,第一線用該App管理的農地面積才3千多公頃,相較於全臺灣將近60萬公頃的農地面積,「這個App還有很大的推廣空間。」蕭柊瓊表示。

「農務e把抓」App主要是協助農民做栽培管理,目前全臺農家戶數有77萬5,264戶,其中專業農民為181,718戶,兼職農民為45,426戶,目前使用農委會推出App的以30歲~50歲的專業農民是主要的使用大宗。

蕭柊瓊認為,透過讓農民對這個App「上癮」,習慣用App管理相關的田間事務時,慢慢也會開始習慣用網路查詢各種資料,也間接提升農民的社會觀感,例如,農業也成為懂得善用科技的時髦產業。

為了推廣農務e把抓App,蕭柊瓊和農糧署合作,希望可以和未來的農業政策做連結,對農民產生使用的誘因;而這樣合作對農糧署帶來的好處則是,農糧署可以透過雲端平臺研究分析後,了解農民栽種哪些農產品、農藥用藥狀況、耕種面積、產量、產期等做綜合分析後,作為未來農產品的行銷推廣計畫之用,也可以結合農產履歷。

她說:「經歷半年的時間推廣,利用農務e把抓App管理的農地面積,即將要破1萬公頃。」相較於全臺灣60萬公頃的農地面積,利用該App管理的農地面積占比仍小,但透過和農業政策的連結,以及協助專業農民做第一線的栽培管理,都有助於該App應用更為普及。

此外,農委會也推出田邊好幫手的App服務,協助農民清楚各種貸款細節,包括風災補助在內,每天的氣象資訊,甚至是農產品市場上的時價等。她說,當農民加入成為會員後,App就會每天主動推播上述相關的資訊給農民參考。

業務單位歷練20年後再回鍋資訊中心

蕭柊瓊始終認為,「使用者單位講得出來想要的需求,再困難的需求,IT單位只要有足夠的預算和時間,都做得出來。」IT系統是一種「只要邏輯通,所有系統和服務都可以通」的工具,但她認為,要如何從業務單位角度出發,理解業務單位的需求後,又可以在預算和時間的限制內,如期如質的提供相關的IT服務,「人的溝通」對於多數IT人員而言,反而是最困難的事情。

因此,當蕭柊瓊再度回到資訊中心時,她心中盤算的,就是IT部門有責任協助業務單位做好相關IT評估,當業務單位提出需求時,有些時候業務單位因為只專注在眼前問題,往往會忽略背後更關鍵的因素時,IT部門是否可以協助業務單位,一起發現關鍵問題所在?

業務單位如果要花一千萬元IT預算,就希望可以解決會造成二億元風險的問題,這樣的資訊應用規畫就會十分值得。她指出,所有的IT服務在推出前,都應該要「莫忘初衷」,記住所有系統和服務都是為了解決實務上真正面臨的困難,並非只是解決當下的困境。

對資訊單位而言,協助業務單位打造各種管理系最關鍵的目的,就是要達成「管理不間斷」,例如,導入新系統或資料庫時,除了後續軟體持續更新外,更重要的是,業務單位必須要能將資料做持續更新。

蕭柊瓊認為,農委會資訊中心有義務協助業務單位把流程系統化、自動化外,也必須要面對第一線耕作的農民,擔任IT相關技術、諮詢、規畫和篩選的角色,鼓勵並協助第一線農民善用各種IT工具,「畢竟,科技農業是未來重要的產業發展趨勢。」她說。

 CIO小檔案 

蕭柊瓊

行政院農委會資訊中心主任

學經歷:1985年臺灣大學農藝所試驗統計組碩士,於2003年獲得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在1988年~1996年任企劃處資訊科技士,後來轉調業務單位,2005年升任國際處貿易科簡任技正兼科長,2008年升任副處長。並於2016年底回鍋資訊中心擔任主任一職迄今

 機關檔案 

行政院農委會

● 成立時間:1984年

● 主要業務:農業委員會主管全國農、林、漁、牧及糧食行政事務

● 員工人數:347人

● 機關首長:主任委員林聰賢

● 總預算:900億元

 資訊部門檔案 

● 資訊部門名稱:資訊中心

● 資訊中心最高主管:蕭柊瓊主任

● 直屬主管:主任委員林聰賢

● IT預算:每年6千萬元

● 資訊部門人數:11人

● 資訊部門分工:分成資訊規畫科和資訊服務科

 IT大事記 

● 2007年:農委會資訊科位階升級為資訊中心

● 2012年11月:國產牛肉追溯資訊系統正式啟動

● 2013年11月:建構亞太地區農業政策資訊平臺

● 2014年:1月設立農業科技研究院;3月全國推廣動物認領養平臺正式上線;6月設立農業創投媒合平臺

● 2015年4月:農產品食安服務專區上線

● 2016年:4月「農業科技產業情報站」正式上線;8月舉辦第一屆「臺灣農業黑客松」活動

● 2017年8月:全面推動國產生鮮禽肉溯源制度;10月「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臺」上線

政府部門引進即時通訊安全與創新應用需注意的二三事

$
0
0
iThome

近年來,在通訊科技與使用習慣的變遷下,政府公家單位都已經意識到,公務溝通應該更具效率與即時性,因此近年來開始大量使用即時通訊(IM)應用軟體,但資訊安全問題成關注焦點,也不時登上社會版面。

像是在2014年時,行政院就曾下令公務機關不能使用Line談公事,擬用國產研發的Juiker(揪科)取代;2015年臺北市市府新團隊採用Line辦公,同樣引起公私混淆的爭議;到去年2016年,新執政團隊也設立Line群組溝通聯繫,隨後又決定評估改用國產即時通訊軟體的可行性。

這些戲碼一再重演,考量的就是這類即時通訊App,其開發者與伺服器若不在臺灣,臺灣政府沒有能力控管,對於平時民眾日常溝通使用影響可能不大,但用在公務溝通時,也等於是讓國家的機密對話內容與重要文件等,全都存在國外伺服器,不免產生資安外洩的疑慮。一旦發生資料外洩或安全事件時,也難以進行後續的調查與追蹤。

政府該如何看待這些新興即時通訊工具呢?我們認為先從幾個面向來剖析,才不容易混為一談,這裡先分成對內的公務溝通,以及對外的民眾訊息傳達兩種應用面向來看。

▊加強內部公務溝通效率與資安防護,可考慮採用導入企業級產品來因應需求

在公務溝通上使用Line,大家容易忽略的是,Line本身屬於個人即時通訊App。

雖然Line的臺灣用戶數基礎龐大、使用頻率夠高,對於IT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便相中Line的免費、便捷性與分享性,不失為一個低成本的變通辦法,但相對來說,也就缺乏企業需要的管理機制。

過去,因為個人即時通訊App在便利性與熟悉度上有一定優勢,也有一些政府單位當作內部資源調度和工作溝通使用,如果是保密層級不高的訊息內容,可能還好,做為輔助溝通管道就算了,但做為政府組織的主要溝通工具,如涉及國家公務討論與機敏內容,就有外洩的疑慮,可能不是那麼適宜。

而一般政府高層普遍提到的取代方案,雖然有工研院開發的Juiker,但鮮少提及其他國產品,如果從強調資安管控的企業即時通訊來看,臺灣本土營運的服務其實不少。事實上,我們在2015年報導企業即時通訊產品時,就看到市面上還包括像是互動資通Team+、中華電信Qmi、台灣大哥大M+ Messenger與遠傳Emma等。

一般而言,免費的個人即時通訊工具,雖帶來了方便性,但在管控機制與安全性上,未能提供更多。企業級即時通訊產品,則以安全與集中控管為首要,並提供與一般即時通訊相同的易用性。而對於公務溝通這樣的需求,其實也就可以企業級產品功能作為借鏡。

在Line與Juiker之外,臺灣本土也有其他企業即時通訊

成員管控與企業通訊錄,可說是企業即時通訊軟體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提供像是團隊空間的協作應用,並具有行事曆,工作指派、檔案管理等功能,比起一般即時通訊整合更豐富的工作相關功能。圖中為互動資通Team+的網頁與行動App介面,其它國產企業通訊產品還包括中華電信Qmi、台灣大哥大M+ Messenger與遠傳Emma。

強調企業通訊錄與管理,成為近年關注重點

到底,這些企業級產品與個人即時通訊有何差異呢?基本上,企業即時通訊具有集中管控的便利性,提供後臺管理工具,讓管理者能夠掌控成員帳號、建立企業通訊錄,或者是整合企業內部AD,讓公司員工以手機號碼、公司電子郵件登入即時通訊後,便可快速搜尋通訊錄,找到聯絡人並直接傳送訊息,讓企業內部成員的溝通更加方便。

不像個人即時通訊軟體或App,無法整合企業通訊錄,或顯示聯絡人詳細資料,甚至是整合市話、分機撥打等功能。

而且,這些企業通訊工具也都強調安全性,均提供企業自建的選項,一些廠商並能同時提供公有雲服務,伺服器也都設立在臺灣機房,用戶能以較便利的方式,快速取得所要的功能,這也成為中小企業的選擇之一。

而且,近年許多廠商產品也以手機App為原生應用,不過為了兼顧企業既有更多使用需求,它們也還是會對應PC用戶推出專屬程式或是Web版介面。

在即時通訊功能上,這些企業通訊工具也已經發展出一些新的共通特性,像是為了掌握溝通狀況,相較於一般個人即時通訊的已讀顯示機制,它們多提供了每則訊息的已讀、未讀名單的檢視能力,讓用戶可以追蹤狀況。

在訊息傳遞方式上,它們也都具備企業公告推播這種上級對下級的溝通方式,甚至支援與企業既有系統整合的API介接能力,讓即時通訊也具有類似EIP企業資訊入口網站的性質,可以快速接收到來自各層面的重要資訊,並轉發給員工。

強調即時溝通的有效性,且工作管理方式多元

這些企業即時通訊所帶來的,不僅是安全性,還包括提升溝通的有效性。

像是在文字訊息溝通上,即時通訊的最大特性就是快速、方便,但就一般人的使用經驗而言,很多人會發現,之前的對話很容易被訊息串淹沒,如果收到訊息沒有馬上處理,就要靠個人的記憶力去提醒,或是花時間去尋找,最後甚至找不到。

現在,這些企業通訊工具會提供不同的形式,將重要的訊息獨立出來,讓交談雙方更能夠抓住重點。像是簡易的工作指派的輔助功能,若臨時要對方協助或處理一件事,能設定任務期限,也方便對方回報狀況。最重要的是,要能提醒雙方有待辦事項未處理完,溝通上會比較容易。畢竟,一般能立即處理的事情,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有時經歷的時間較長,之後訊息可能被其他對話淹沒而忘記。

不僅如此,在顯示上也要做到區隔,像是企業公告屬於內部的單向溝通機制,適合政策、命令等形式的訊息,這類上級對下級的訊息即時傳達,可以獨立顯示出來。

更進一步來看,許多產品還會加入企業社群網路的元素,以及工作流程、協作等相關應用,或者是擴及整合通訊、視訊會議等應用,提供更符合工作溝通上的管理與使用。

雖然各產品功能面向不盡相同,但也是政府單位可以多了解的部分,像是提供通報、工作指派、投票與成員定位,或是類似Facebook塗鴉牆的機制,提供團隊空間的應用,包含行事曆、檔案管理等功能,以事情、專案導向為出發,讓同一事件的討論可以集中。

至於一些針對任務指派、作業流程上的輔助,像是可應用在簽核的應用情境上的通報功能,以及開會時常見的投票情境,也都能成為即時通訊的擴展項目。綜合來看,這些功能的目的是讓重要情報,以專案、事件、交辦為主的內容,可以更有效的從即時通訊工具中傳達出去。

深入整合多人協作機制,成為IM發展新焦點

最後,論及屢屢被提及的Juiker,雖然這款工具也有推出鎖定企業用戶的方案,但功能面向是以通話節費為主,像是可撥打免費的網路電話,還結合了高資費的電信優惠費率,讓打到一般市內電話與手機門號可以更省,不過管理方面的功能發展較遜色。

像是兩年前我們詢問負責Juiker的源思科技時,它的企業方案並未提供後臺管理介面,也就是企業管理者無法自行管理成員帳號,人員異動時,都需經由源思科技設定,不過後來源思科技已經開放這樣的功能。另外,Juiker也不提供企業自建的方案選項,還是有些差異。

另外,近年還有一股企業通訊平臺的發展也在成形,自從2013年進軍企業通訊市場的Slack,開啟了企業協作平臺的新風潮,這類平臺同樣以即時通訊交談方式為導向,但更以團隊協作為核心。而像是前面提到的一些企業產品,像是Team+等,功能發展也同樣圍繞在團隊協作,這將是政府單位可以持續關注的部分。

而且就連知名社群網站Facebook,在2016年10月也正式推出企業版,名為Workplace;2017年3月,微軟也在自家Office 365平臺上,提供企業團隊協作服務Microsoft Teams,供自家企業用戶應用。

綜合來看,或許政府在Line與Juiker的爭論上,眼光應該放的更大一點。想要加強行動溝通應用的資安問題,借鏡企業級產品的功能發展,在基本的訊息加密、安全的系統環境之外,員工帳號管理與驗證,以及特殊權限管控,也都是需要認真考量的控管機制,而提升溝通有效性的諸多功能,也是當今企業通訊發展一大潮流,同樣可以做為參考。

附帶一提的是,當政府選擇建立內部的即時通訊管道時,還有其他延伸面向也值得討論與思考。像是施行範圍是單一機關或跨部門,還有BYOD與公發手機的議題,是否同時需要導入企業行動化管理方案,強化行動安全,避免資料外洩等。而使用者習慣的問題也要注意,如何黏住使用者,不然員工仍會以自己的方式來溝通。

若以更大構面來看,近年還掀起一股數位工作環境的議題,也值得政府參考與借鏡,像是國際大廠微軟力推行動辦公風潮,而VMware與Citrix等廠商,更是提出了行動工作空間(Workspace)概念,從行動化管理到建立統一應用存取平臺,並加入身分識別管控與虛擬化應用等多面向的,建構兼具安全及效率的行動辦公空間。

即時通訊也可串接資訊系統,在政府對外訊息傳遞上,提供更多便民服務項目

透過Line官方帳號發布訊息給民眾,不僅可用於傳達天災預防、重大政策、福利措施與休閒活動等訊息,透過後端系統的資訊串接,也將能夠提供更多元與個人化的服務項目,讓即時通訊也能成為另一市政相關資訊的查詢管道。

▊以更快、更直接的方式將訊息傳達給民眾,即時通訊成效顯著

在傳達訊息給民眾的政府對外溝通上,像是傳達天災預防、重大政策、福利措施與休閒活動等訊息,Line等個人即時通訊App的應用,已經帶來不小的幫助,爭議也相對較小。

舉例來說,由於Line本身的普及率與易用性,加上本身提供付費的官方帳號機制,可供縣市府單位作為訊息發布管道,雖然是被動式的機制,要讓民眾主動加入成為好友,但比起傳統SMS簡訊耗費成本低。

另一方面,也有政府單位應用在便民服務的溝通橋梁上,尤其是需要對外服務的單位,不論是透過Line平臺的Line@生活圈或新建帳號的方式,還是Facebook平臺的粉絲專頁,等於增加客服管道,而不受限於傳統傳統架設網站,提供連言板、電子信箱、客服專線或網站線上客服的形式。

由於這類作為客服或連繫的應用,效益明顯,且大多不會涉及政府機敏資訊,看起來做為輔助溝通管道問題不算太大,但還是要有些地方應該注意,像是個人隱私問題,用於溝通的公務電腦與即時通訊帳號管理,是否要有相關配套防護,另外也要注意他人冒名官方的問題。

若從近年即時通訊的發展趨勢來看,還有一些政府可以關注的發展重點,像是資訊介接與聊天機器人(Chatbot)的應用。

舉例來說,目前臺北市Line官方帳號,已經提供防汛資訊訂閱的功能,透過開放API與後端系統資訊的介接,讓民眾透過個人即時通訊就能收到想要的資訊,像是可選擇訂閱「停班停課、淹水警示、水閘門啟閉、紅黃線停車」等多項服務。如此一來,也增加了即時通訊的實用性,能提供個人化訂閱及多元查詢管道。讓訂閱用戶能在政府一有最新資訊時,就收到系統主動發送的通知訊息。

至於聊天機器人的技術發展,則是未來即時通訊應用的另一注目焦點,可以讓民眾在需要資訊時,藉由即時通訊的交談方式,主動查訊並得到資訊,而不像現在都是被動式接收資訊。

像是在2016年時,各大通訊平臺Facebook、Line、Skype等都相繼推出Chatbot開發平臺,也帶動企業開發對話商務的風潮,期盼藉此翻轉與客戶的溝通方式。不僅如此,Chatbot應用也將能發展於各式溝通管道,政府也應持續思考,未來聊天機器人與便民服務結合的新溝通樣貌,或是也能用於內部工作流程,像是以對話方式查詢查詢工作相關資訊。文⊙羅正漢

 相關報導  企業即時通訊軟體採購大特輯

新興企業協作平臺搶進政府應用,新加坡政府是一例

(圖片來源:Facebook)

在政府應用的通訊變革上,今年最吸引全球注目的就是,新加坡政府宣布全面導入企業版的Facebook──Workplace,它本身並不是個人使用的Facebook,登入時一定要使用新加坡政府的電子郵件帳號,才可以進到這個平臺,而且,也只有機關同仁可以看見自己的Workplace帳號。

根據Gov Insider的報導,新加坡公務人員首長王文輝表示,今年要讓全新加坡14.3萬名的公務員,都將以Facebook Workplace作為公務溝通管道,儘管沒有透露系統是否能採自建方式,但也讓我們看到其他國家政府的積極嘗試。

基本上,Workplace的使用介面與功能,也都跟一般Facebook大同小異,像是提供訊息、社團等功能,也能更新近況、發起直播,使用者應該都能輕易上手。另外,也提供了專為企業設計的後臺功能,可以管理公司人員,及整合其他現有資訊系統。文⊙羅正漢

臺北市率先打造市民服務Chatbot,先用比賽試水溫

除了1999電話市政服務之外,臺北市政府近日為了要打造全臺第一的市民服務Chatbot,宣布舉辦「2017第一屆市政Chatbot聊天機器人大賽」,作為日後進一步採購的參考,參賽者提交的Chatbot必須串接臺北市政府市政網站,整合平臺常見問答的市政 Open Data,或是其他臺北市政府已公開的資料,來打造出臺北市政府FAQ的聊天機器人,且必須將Chatbot上線為期一個月(8月21到9月21日),提供民眾試用、評分。

這次聊天機器人大賽評分方式比較特別,參賽者必須將開發的Chatbot作品上線,也必須自行提供服務架設主機和網路相關設備,並開放試用,實際提供民眾與Chatbot互動,由民眾實測後,透過網路投票和專業評審,一起選出市政Chatbot的得獎作品。文⊙何維涓

數位政府決策要有新思維,讓數據帶頭說話

$
0
0

今年6月,全國環保最高執法機關的環保署開始試用科學稽查來辦案,用100個空氣小盒子蒐集的空污監測數據,建立潛在高污染熱區,來幫助稽查人員查緝,不到2個月,就揪出以前再怎麼上門抽查,都查不出有違法偷排空污的不肖工廠業者,甚至只要一前往稽查,幾乎百發百中,稽查不再像以前還得要碰運氣。

高公局今年也靠著分析全臺331個ETC感應門架高達200億筆的車輛交通資料,來預測車流壅塞情況,以控制各路段匝道開啟的時機,成為了解決高速公路塞車的關鍵,讓原來只要逢年過節就塞爆的楊梅至新竹路段,塞車時間可以縮短1小時,成功的紓解塞車回堵的車潮,不再只靠過去經驗法則來做判斷。

即使是國家層級的緊急災害事件,政府也開始用數據來掌握最新災情,而且用的還不是政府自己的資料,而是社群貼上分享的災害資料,透過蒐集網友發布的災害情報,讓中央災情應變可以縮短到20分鐘內,甚至比駐守現場的媒體都更快掌握災情,像在去年梅姬颱風造成全臺923處災情時,其中有84處淹水和土石流情報,全都是政府原先難以察覺,全靠社群分享才發現的第一手災情,讓政府救災反應不再總是慢半拍。

不只政府、中央部會層級很早開始利用資料來輔助決策,連資源相對較少的地方也都開始活用資料,來協助地方政府施政。

前兩年,交通事故發生率還居於全臺之冠的臺中市交通局,今年也開始讓數據成為決策依據,利用分析車流數據重新調配車道,讓全年交通事故死亡率大幅下降,還因此拿下六都第一,甚至後來還利用分析上億筆公車搭乘數據,讓原來的行車時間可以再減少20分鐘,讓交通管理也不再是棘手難題。

而每年家暴案件高達1萬多件的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去年底也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分析了一整年的家暴案件資料,並繪製成一個能涵蓋全北市12行政區共456個里的家暴風險地圖,讓社工進行防治宣導時,更能夠對症下藥,甚至還成為了宣導防治經費分配的重要參考依據,讓原本有限預算可以更花在刀口上,不再像以前不知道錢用在哪裡。

這些都是政府用資料輔助施政的嶄新治理的應用例子。不論是全國性或區域性的資料治理,亦或是用在不同的資料治理用途或應用類型,都有個共同的特色,都是以前政府沒用資料根本做不到,只有現在靠資料才能夠實現的政府施政決策。從這些例子也反應出了政府運用數據,來驅動施政背後的必要性及其真正價值所在。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蕭乃沂建議,政府要用資料輔助政府施政,應先檢視過去產生資料的方法有無問題,將整套流程重新改造之後,才有助資料治理的推動發展。(攝影/洪政偉)

資料驅動決策,以前只是偶爾用,現在必須時時用

政府其實很早就開始利用資料來決策,但是,現在必須比以前更加重視,因為,用資料可以讓政府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服務到以前服務不到的人、蒐集到以前蒐集不到的資訊。以前,政府用資料來決策,只是想到才做,但是現在更必須全力以赴,利用資料驅動政府施政決策,以帶來更便民的行政服務,抑或是用來提升政府的施政效能,甚至是將數據當作證據,來捍衛政府自己的政策。

與臺灣相比,國外其實運用資料驅動政府決策的起步更早。全球風險管理顧問公司Deloitte就曾列舉出,過去20年來美國知名的資料驅動治理的相關例子,包括了最初的美國政府績效與成果法案GPRA(1993)、紐約警察的犯罪跟縱統計系統(1994)、巴爾的摩市的數據追蹤和管理工具(1999)、布希政府的績效評分管理制度(2002)、馬里蘭州政府的國家政府績效考核管理工具 (2007)、歐巴馬政府的證據導向政策及預算(2009)、聯邦機構的機器可讀式的美國戰略與績效計畫(2011)、 紐約市長資料分析辦公室的數據商用方案(2013),以及用數據驅動績效衡量(2016)等,這些都是過去政府善用數據管理和分析,來輔助施政決策的不同作法。

最近幾年,美國也有越來越多資料治理應用的創新作法,像是在消防救災上,紐約消防局就利用分析17座城市超過60種火災因子及民眾通報的數據,建立一個災害風險預警機制,可以讓消防人員更有效率進行防災和救災,讓去年整年火災事故的死亡比例,與前年相比下降了19% 。還有像在政府預算編列方面,馬里蘭州政府先分析各機關績效指標數據,再來擬定出最佳的預算編列方式;而針對犯罪的預防,則有奧勒岡州青少年管制局,靠著分析20年犯罪資料,來制定出可以防止少年再犯的司法裁決策略,以有效降低犯罪率;另外在智慧城市上,也有芝加哥市長期利用IoT裝置蒐集環境數據,來擬定城市未來發展政策。

甚至美國還在2014年通過數據課責與透明法案 (Digital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時,將資料治理視為是國家級的戰略方針,而英國政府也在今年2月發布未來3年的政府轉型戰略時,宣誓將用數據來改善政府施政,並列為應優先達成的首要目標,甚至也將任命首位政府首席資料長,並成立新的資料諮詢委員會,來加快資料治理的推動發展。

資料治理是用數據讓公共治理有更大力量

資料治理是什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蕭乃沂表示,基本上,資料治理還是屬於數位治理的一部分,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用數據來賦予更大力量的公共治理。」他表示,ICT通常是由很多元素組成,如軟體、硬體、數據及網路等,數據只是ICT的其中一個環節。資料治理之所以會在這幾年竄紅,「在於技術演進降低了政府使用數據決策的技術門檻,使得用數據的好處更被加凸顯出來,讓政府有能力可以做到以前沒有數據做不到的事。」他表示。

臺中市政府數位治理局籌備處執行長蕭景燈則認為,資料治理其實是政府利用內部和外部管理所產生的資料,再透過儲存、分類、運用,並重新創造出新價值,以用來輔助政府決策、預測環境狀況的過程。

政府資料治理之所以可以快速的興起,其實來自兩大主要推力:資料科技的進步,以及資料科學、視覺化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因為有了更成熟的資料分析技術,與越來越多可用於不同資料應用類型的分析工具出現,讓政府變得可以更容易使用自己的資料,並利用分析、統計,以及視覺化呈現方式,來做為政府關鍵資源的重新分配。

促使資料治理會備受矚目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蕭乃沂指出,在於政府比以前更要求施政的開放透明。他表示,以前政府決策的過程,並不會對外來公開,即使討論期間有使用了哪些數據資料,民眾想知道也看不到,但是現在因為政府更強調開放透明,也使得政府原來內部用資料決策的過程,也開始逐漸被攤在陽光下檢視,進而帶動資料治理的發展。

當政府的施政決策,開始以資料導向為中心時,可以用來處理複雜的工作,也可以處理很簡單的工作,完全端看政府針對政策問題解決的難易度而定。

不過要是政府解決的問題越複雜,而無法單靠傳統資料分析來找答案時,很多時候,就得要仰賴更先進的資料分析技術,如大數據(Big Data)等,或採用像是機器學習,以及深度學習等進階數據分析方法的協助,才有辦法幫助政府用數據來解答。

臺灣目前也有少部分的政府部門嘗試結合大數據分析,來找出更多創新的政府施政應用。

像是高公局早在2年前就開始利用大數據,來分析百億筆ETC車流資料,希望能夠找到可以有效減少高速公路交通壅塞的更好作法;而食藥署食藥戰情中心近來也靠大數據分析3千萬筆食藥資料,來提早預測潛在的食安風險危機,甚至主計處也規劃明年即將建立一套大數據分析平臺,來協助找出平衡政府財政收支的方法,以解決預算編制等問題。不過整體而言,目前臺灣政府大數據應用,仍處於早期發展的起步階段。

相較於用大數據幫助政府施政需要的技術難度較高,若是一些簡單的政府施政決定,目前多半已經可以借助常用的資料分析方法來完成,例如想要增加警察巡邏箱的設置地點,就可以透過分析犯罪數據,來繪製犯罪視覺化地圖,針對犯罪高風險熱區,來優先放置巡邏箱巡簽,以減少犯罪的發生。又或者是用在加強家庭暴力防治宣導時,可以將統計分析後的家暴案件資料,變成一個視覺化的家暴地圖,針對高風險的社區,優先進行預防宣導,以達到預防暴力的功效。

一直以來從事臺灣資料治理研究分析的IDC軟體暨服務資深市場分析師蔡宜秀表示,臺灣政府的資料治理發展,目前在交通和醫療的應用上較為積極,例如在交通部分,開始結合App的資料分析,來分析民眾搭乘習慣,以針對公共運輸路線規劃來進行優化,或是提前預測公車尖峰時段的交通車流,來進行車輛管控等。

雖然資料科技的成熟,降低了政府跨入資料治理的技術門檻,但政府目前要用數據來決策,仍然有許多的瓶頸需要突破,例如不知道該蒐集哪些類的政府資料、或是缺乏數據管理,以及無法處理非結構化資料等問題。

長期提供政府資料治理規劃服務的勤業眾信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曾韵直言,目前政府發展資料治理最大的阻礙,就是沒有明確的法規依循,使得各部門之間的資料無法相互流通。

曾韵也建議,政府想要實現資料治理,得先做到5件事,第一:部門導入資料治理前,須取得策略高層的支持;第二:先檢視自身的資料治理發展程度,再逐步訂定階段性目標;第三:資料治理規劃須符合整體業務目標與法規;第四:針對資料治理訂定明確的量化指標;第五:建立資料即資產的正確觀念。曾韵也建議政府,可以將數據驅動的決策邏輯、透明開放的資料共享,以及建立群眾共創的決策機制,視為政府長期發展資料治理的3大重要方向。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曾韵建議,政府可以將數據驅動的決策邏輯、透明開放的資料共享、以及建立群眾共創的決策機制,視為政府長期發展資料治理的3大重要方向。(攝影/洪政偉)

資料治理應優先定義問題再來才是蒐集資料

「資料一定要齊全才能用來分析嗎?」這是過去政府一直以來的迷思,但曾韵表示,政府機關的資料其實很難完整,她認為,政府推動資料治理應該優先做的是,「先定義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再來才是想辦法蒐集到相關的數據」,而不是先想著要把資料全部收齊,等到齊全後反而不知道該處理哪些問題,反倒失去分析資料的本意。

蔡宜秀也建議,政府對內要落實資料驅動決策的機制,得先把基礎打好,她表示,臺灣政府目前跨部門之間的資料整合並不完整,「政府應該優先建立一個資料交換中心平臺,將原來分散在各機關內部的資料統一彙整」,以便日後跨部門間的資料交換利用,才有助於資料治理的發展。

蕭乃沂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表示,不論是開放資料、大數據,或者是個人資料再利用,都是以資料為核心的公共治理,政府都該把資料管理好。從臺灣推動數位治理角度來看,蕭乃沂更認為,「資料治理是開放資料的深水區」,在臺灣開放資料已有了初步的成果後,他建議,政府的下一步,應優先檢視過去產生資料的方法有無問題,例如,資料有無統一格式、跨部門的資料交換是否互通等,先將整套流程重新改造之後,才有助政府用資料輔助施政。

資料是政府實現更高效率公共服務的關鍵資源。當政府開始活用資料時,可以用來制定更合適的政策,或是為民眾帶來更便捷的個人化服務,甚至是能夠提前預測民眾需求,來決定未來國家推動的政策方針。但相對而言,政府使用資料也不能無限上綱,一旦恣意使用,也可能會危及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因此,如何在運用數據深化政府施政的同時,也能夠確保政府決策,能更加開放透明,將是政府接下來的另一個重要考驗。


【專家建言】中華民國 App 跨界交流協會理事長陳坤助:政府想要做好資料治理,應該學會先放手

$
0
0

不同於政府近年來開始看重資料來輔助政府施政的作法,想要朝向資料治理來前進。中華民國 App 跨界交流協會理事長陳坤助反而建議,「政府不應該做太多,而是該學會放手,」讓民間自己來幫忙,才可以做得更輕鬆,甚至也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的資料經濟生態圈。

陳坤助表示,政府部門經常都會有一個迷思存在,就是「政府如果不做,就會被批評沒做事」,所以什麼事情都要自己跳下來擔,以資料治理來說, 陳坤助表示,政府自己來做資料治理不是不行,只是以往推動的速度都太慢,像是電子化政府等,大約都是每隔10~20年才會前進一些,沒有辦法一次「大躍進」,他解釋,原因在於,政府都是以公務預算投入執行,並以單一的觀點或政策來推動,導致只會有一種資料治理的樣貌,而缺乏多樣性,並無法真正建立起資料治理的良好環境。

中華民國 App 跨界交流協會理事長陳坤助建議,政府推動資料治理不應該做太多,而是該學會放手,讓民間自己輔助,才可以做得更輕鬆。

政府想做好資料治理,得要靠民間的力量輔助

「政府應該藉由民間力量輔助政府施政,而不是全部都靠自己單打獨鬥」,陳坤助表示,政府應該學會放開手,讓民間來幫助政府來做,政府可以回歸自己原來的工作,「就是蒐集資料和提供資料」,以天氣資訊App來說,他表示,如果政府自己來做,就只有一種選擇可能,可是若是將資料開放出來,讓民間公司來接手,就可以有數十種的選擇,民眾可以自己選擇他喜歡用的那一個。

對於政府發展資料治理的下一步,陳坤助也建議,應該優先建立一個資料經濟的生態圈,可以讓民間企業使用自己的私資料或政府資料,來發展不同的資料經濟產業,陳坤助也以開放資料來舉例,假設一個政府開放資料平臺,是可以有不同的民間企業,來提供政府資料上架的服務和維護,等於是,政府手上就會有很多個平臺工具可以選擇,而不會只有一個。

若以數位化政府來說,陳坤助表示,以前政府常被批評資料沒有數位化,只好自己下來做,可是假設有幾家民間企業,原來就是從事將傳統紙本變成數位的產業,其實政府可以進一步投入資源來扶植,讓這些資料產業可以發展起來,當越來越多來自不同領域的資料經濟產業出現時,就會逐漸形成資料經濟生態圈,進而有助於政府來推動資料治理。

有了民間的力量來輔助政府施政還不夠,要做好資料治理,陳坤助認為,政府內部體制也必須要逐步改善才行。

陳坤助也提到,政府資料治理跟管理不同,資料管理是將資料存好、放置好,方便存取使用,但資料治理就牽涉到人員、法令、機器、技術、行政流程等等。

以人來說,陳坤助表示,像是政府的行政業務部門,必須將資料使用納入業務核心一環;採用機器與先進技術,則是應該用來提高網路服務應用,提供更便民服務;在法令部分,他提到,目前政府雖然有一套資訊公開法,但針對開放資料,只有一紙行政命令,而沒有法源依據,對機關並沒有真正強制力。另外在行政流程部分,要讓跨部門之間資料取用可以更方便,必須建立一套政府資料產生、蒐集、和儲存的完整流程。陳坤助表示,這些部分都必須要逐步同步一起改善,「但真正目的,不是要讓政府來做開放資料或資料治理,而在於增進政府施政的效能,才能提高全國人民的福址。」他說。

芝加哥靠IoT打造大數據城市,全面掌握都市環境問題的根源

$
0
0

芝加哥市在2014年7月宣布,開發放置在街道上的感測裝置網路計畫Array of Things(AoT),經過3年的時間,計畫持續順利進行,截至去年底,已經在多個街口的路燈桿上建置了50個感測器,預計在2018年,完成在城市的每個街口,總共部署500個感測裝置,形成監控城市狀況的網路。

AoT計畫是要在城市中部署多個感測裝置,收集環境的資料,形成一個感測裝置網路,經過計算分析後,提供分析結果和數據到資料平臺上,且這些資訊不只是提供給芝加哥市政府,就連芝加哥城市的居民、科學家和相關制定決策的人都可以取得。

芝加哥市政府找來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合作,一同設計了一系列的感測裝置模組(Package),嵌在建築物的側面和路燈桿上,收集環境的數據,像是收集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硫化氫等空氣品質資料,以及溫度、濕度和氣壓、震動和磁場等。

感測裝置收集到的數據,能夠讓科學家、政府機關人員,更了解城市正在發生的問題,像是淹水、空氣品質,甚至是居民慢性呼吸道的問題都能透過資料,來掌握最新的狀況。

芝加哥部署的感測裝置,是由多項環境感測器和運算裝置組合而成,具備開源、外觀美化,快速取代和彈性4種特質,感測器收集到的空氣、氣候和街道行為等數據,會先經由控制平臺處理,再公開在資料平臺上,提供政府、研究單位和一般民眾取用。

負責AoT計畫的阿貢國家實驗室資深資料科學家Charlie Catlett表示,AoT的部署提供更多的資料,讓科學家可以掌握問題的根源,也讓制定決策的政府機關人員,可以追蹤一些執政上非常具有挑戰的問題,AoT計畫使政府的政策、科學家的興趣和居民對城市的關注,產生良好的交集。

Charlie Catlett認為,城市並非只有單一面向,城市的環境與人民和生活方式習習相關,政府必須了解城市生活環境的各種構面,才能全盤制定出更好的策略。

他認為,AoT計畫大量在城市的街道中部署感測裝置,提供決策人員、科學家,甚至是市民更多的資料,來改善居住環境品質。

芝加哥市政府透過分析感測裝置資料,並整合居民平均壽命、呼吸道疾病、都市熱島效應、通勤時間和路線等資料,試圖以資料分析的結果,為芝加哥制定出更好決策。

收集城市環境的數據不只有利於都市規劃者、科學家,對一般居民也有非常大的幫助,Charlie Catlett舉例,若是家庭中的孩子患有呼吸道相關疾病,父母可以取得當天居住地附近的空氣品質資料,就能決定要讓孩子走路去上學,還是需要開車接送。

Charlie Catlett透露,目前政府正試圖用感測裝置收集的資料,了解空氣品質跟高速公路交通模式的關聯,或是和工廠工作排程的關係,這些數據對於都市和商業規劃都相當重要,也能增加交通的安全性。

另外,Charles Catlett也表示,AoT計畫在街道部署多個感測裝置,是要能夠更了解芝加哥城市的狀況,為了避免收集的數據,侵犯居民的隱私權,感測裝置鏡頭所拍攝的街道影像,會先在端點裝置上,經過初步的計算處理,只留下行人流量、交通車輛數和積水量等量化的數據,並不會儲存拍攝的街道影像。

芝加哥市資訊長Brenna Berman也認為,因為有感測裝置收集的資料,可以讓政府機關更了解城市的狀況,舉例來說,政府能夠有方法去了解道路的狀況,知道哪些道路正在積水,也更能掌握每天行人和車輛交通的特定模式(Pattern)。

芝加哥市政府將AoT計畫收集到的資料,開放在芝加哥大學開發的資料平臺Plenario上,提供給大家使用,並鼓勵開發社群和居民,一同開發出新的應用,這個平臺存放了多種領域的資料,像是醫療、教育、交通和公共設施等資訊,讓大家自由存取芝加哥的資料,使用者可以選擇在地圖上選擇一個區域和時間區間,系統就能顯示符合條件的資料集。

Brenna Berman表示,透過開放的機制,她看見,許多社群、學校會嘗試著用平臺上的資料,創造一些創新的應用,甚至是居民也會透過公開的數據,來了解自己居住地附近的環境狀況,城市環境的資料不只能提成為政府機關決策的參考,還能讓民眾更了解自己的居住環境。

Brenna Berman補充,AoT計畫最大的價值在於,真正落實了科學在城市和社會中,可以跟社群一同合作,一起找出問題並試圖用更有效的方式解決,真正感受到芝加哥城市的每一個人,都盡力地想為自己的城市,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芝加哥在街燈感測裝置中建置了可偵測空氣、化學和光線的感測器及攝影鏡頭,來監控各種環境資料包括氣溫、濕度、二氧化氮濃度及空氣震動等。(圖片來源/Charlie Catlett)

參與這項AoT計畫的芝加哥大學,也建立了一個資料平臺Plenario,將路燈感測器蒐集到的資料,都能自動同步到這個平臺上公開,讓市民瀏覽,還釋出API方便企業存取。(圖片來源/芝加哥大學)

IT宅必備的互惠溝通術

$
0
0
天下雜誌出版

一位IT界的高階管理來找我,他說:「我想告訴你一件事,我很少跟別人提起,其實我很內向。我常參加會議,但不太參與集體餐會或招待會,因為我沒有耐心跟大家閒聊。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的另一個原因是,不管我怎麼解釋,別人總是無法了解我是做什麼的,我覺得很尷尬。」

我問他:「要不要一起想個不尷尬的自我介紹,幫你促成有趣的對話和有意義的溝通?」

他答道:「當然好啊。」

我說:「從現在起,有人問起:『你是做什麼的?』不要直接告訴他們。你直接介紹工作內容的話,就好像在解釋電流是什麼一樣,你應該問他們體驗過哪些和你的工作有關的事物?哪些結果是他們可以看、聞、嚐、摸到的?」

他想了一下,提到信用卡、網上購物、電腦等等,我問他:「你是不是開發確保網路購物安全的軟體?」

他的眼睛亮了起來:「是啊!就是那個東西!」

「不要直接告訴別人你是做那個的,如果你直接說:『我是開發確保網路購物安全的軟體。』對方頂多只會回你:『哦。』然後對話就結束了。你不想結束對話,而是想打開話匣子。」

「你可以問:『你或親友曾經上網買過東西嗎,例如在iTunes、Travelocity、亞馬遜上購買?』如此一來,你可能會認識體驗過相關經驗的人。對方可能會回你:『我從來不上網購物,但我太太經常上亞馬遜網物。』」

「接下來,你可以說:『我們公司開發的軟體,可以確保你太太上亞馬遜購物的安全。』這樣一來,對方不僅知道你是做什麼的,也知道他們和你的工作有什麼關連,甚至可以告訴別人你的工作。」

他聽了之後,感動地說:「我等不及想回家試試看這套說法了。」

「為什麼?」

「我終於知道該怎麼讓8歲的兒子了解我是做什麼工作了。」

他說終於知道怎麼對兒子解釋了,可見這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是影響深遠的大事。

如何與他人建立關連?

一位機靈的二十幾歲年輕人示範了,提問比直接解釋複雜的問題,更快引起對方的共鳴。有一次我帶兩個兒子一起去做巡迴演講,那時他們才十幾歲。某晚待在丹佛,沒有安排活動,所以我們到旅館樓下的大廳問櫃臺人員:「有沒有適合我們去的地方?」他看了我兒子一眼,回應:「你們可以去D&B。」我們從夏威夷來,從未聽過D&B,所以我問:「那是什麼地方?」他當下想必覺得很難解釋清楚,他如果說:「類似運動酒吧,但也是室內娛樂場所,裡面有餐廳、撞球台、電玩、保齡球道。」我們聽他這樣一講,就不感興趣了。所以他不是那樣說,而是反問我們:「你們去過查克起司嗎?」

我兒子一聽就興奮地點頭說:「那是我們最愛去的地方之一。」他笑著說:「D&B就像是為成人設計的查克起司。」這就對了!短短10秒,我們就完全知道他在說什麼,而且很想去。D&B真應該給他介紹費。

有人問你或同事:「你從事什麼工作」時,你們怎麼回應?你們的回應是否讓人不解地皺起眉頭?如果是,那表示你錯過和對方培養互惠關係的機會。下一次開員工會議時,請大家腦力激盪多種自我介紹的方法,讓人問起你的工作時,可以了解你的工作和他們的關連,想要繼續聊下去。

別怕!好奇面對

一位工程師告訴我:「小時候,我迫不及待想要長大,因為我覺得獨立自主以後,自然而然就有信心了。我以為長大後,就不會再害羞或擔心要說什麼了。沒想到,我真是錯得離譜,去哪裡找信心藥丸呢?」我告訴他:「獲得信心藥丸的方法,是像關心他人的記者那樣啟動對話。記者不怕生,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避開閒聊,讓人進入狀況。他們懂得發問,用心傾聽對方的說法,追問相關的問題,直搗問題的核心。」他說:「聽起來很棒,但是我怎麼做到那樣?」

以下是我給他的4 項建議,幫他避免提出沒人感興趣的陳腔濫調,並啟動有意義的對話和溝通。

1. 別問老掉牙的問題

無聊的問題只會獲得無聊的答案。你可以改問:「你現在做的事情裡,最令你興奮的是什麼?」或「你週末都做些什麼?」

2. 徵詢意見

雜誌創辦人邁爾康.富比士(Malcolm Forbes)說:「擄獲人心的有效方式是徵詢對方的意見。」詢問「你有什麼建議?」時,對方會覺得你認為他有智慧足以與人分享,你很樂於傾聽。於是,你們不再聊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而是啟動有意義的交流。

3. 使用「告訴我」這個神奇用語

很多人是以封閉式的問題來啟動對話,結果對方回一、兩個字就答完了。例如:「你喜歡這次商會舉行的會議嗎?」對方回答:「喜歡。」

「告訴我」這個神奇句型,可以讓「蜻蜓點水式的交流」變成更有意義的深度對話,讓你真正去了解一個人。

例如,你可以說:「我錯過這次的商會會議,能不能請你告訴我這次的內容?」

4. 不要霸佔對話

每次對方講完話, 你都有個選擇。你可以接著說「我...」以掌握話語權,也可以「你...嗎?」把話語權交還給對方。如果你老是取得話語權,對方會逐漸喪失談話的興趣。

例如,你問:「現在的商會主席是誰?」對方回答:「茱蒂.葛雷。」你接著說:「哦,我認識茱蒂,她住在我們那個社區,我記得有一次...」唉!以「我」開頭的句子,會使焦點集中在自己的感覺、觀點、知識或作為上。

如果是以「你」開頭的問句,把話語權交還給對方,那感覺很不一樣。例如,你可以說:「哦,茱蒂是現任主席啊,你知道今年她為商會設定什麼目標嗎?」以「你」開頭的問句,把焦點放在對方的身上。對方會覺得你真的有興趣了解他,因為你確實是如此。

以有趣的對話突顯優點

一位脾氣不好的研討會學員告訴我:「我不喜歡這些技巧,因為我感覺很不自然。」我說:「我很高興你提出這點,讓我有機會釐清這些技巧不是在套公式,也不是為了操弄別人。它們不是計謀,而是以誠意為基礎的工具,幫你避免膚淺的閒談,真正與人產生共鳴。如果能夠自然地會面交流,那當然很好,但很多人不是很善於社交,需要這些工具。這些方法可以幫你獲得技巧,啟動真正有吸引力的對話。因為那是一種技巧,就像彈鋼琴一樣也需要技巧。初學鋼琴時,通常是從音階開始學起,練到一定的程度以後,手指已經很熟悉琴鍵,自然而然就知道要放在哪裡,也能彈出美妙的音樂。

學習對話也是如此,一旦你學會『告訴我』之類的實用句型,適時把話語權交還給對方,久而久之,你也不會去多想,那就變成你互動的習慣,你會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摘錄整理自《說出亮點吸引力》)

 書名  說出亮點吸引力

莎曼・霍恩(Sam Horn)/著;洪慧芳/譯

天下雜誌出版

售價:320元

 作者簡介 

莎曼‧霍恩(Sam Horn)

關注力法則和品牌塑造的專家、美國聯邦政府溝通技巧內訓課講師、INC 500∕5000的一流演說家,也是許多國際公司的商業顧問。她有二十多年的實務經驗,客戶包括英特爾、美國太空總署、波音、思科(Cisco)等。

【e政府創新應用】警察執勤全面行動化,手機成敏捷辦案必需品

$
0
0
過去警政署是使用客製化的M-Police行動載具,現在則是大規模改用常見的智慧型手機,再搭配行動警察App軟體M-Police,還結合專用特殊SIM卡來強化權限控管。(圖片來源/警政署)

剛落幕不久的世大運,臺灣選手的表現讓國人驚豔,而為期近2周的賽事過程中,也無傳出重大危安事件,能有如此成果展現,內政部警政署資訊室所開發的行動警用App M-Police,在背後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內政部長葉俊榮稱讚世大運維安中心是個耳聰目明的指揮所!」內政部警政署資訊室主任蘇清偉表示,當美國外交安全局、德國聯邦刑事局到達警政署部署的指揮中心時,也都因警政署維安技術的進步程度感到相當驚艷,更表示,2018年要舉行的冬季奧運,其中使用維安技術可向警政署學習。而許多外國警政單位耳聞警政署推動行動警察的概念,也紛紛派人前往學習觀摩,例如印尼、馬來西亞、哈薩克及東歐等國家。

蘇清偉表示,世大運期間總指揮所架設了11個監控螢幕畫面,利用一線警員手持的M-Police行動載具,即時將現場影音傳回指揮所,「一旦有突發狀況,指揮官可以當場判定需要多少警力支援。」

雖然當時現場人潮眾多時,4G網路頻寬往往會被占用,導致連線緩慢。但蘇清偉表示,針對活動、維安需求,警政署也可以先前預備,先前就向電信業者申請預留頻寬,「優先給這些行動載具使用。」蘇清偉笑說,先前世大運的指揮現場,因無線頻寬有限,臺北市市長柯文哲的手機連線也不佳,「但是我們指揮中心的影像串流仍然都非常通順。」

此外,這個M-Police行動載具還可以架設於警車上運作,「選手從選手村到比賽會場的過程,維安單位都可以即時掌握現場狀況」,蘇清偉表示,除了M-Police外,警政署還搭配遍布全臺灣7萬支的監視器,即時監交通狀況,觀察世大運會場附近的交通流量是否正常,如發現異常狀況,指揮官也可下達命令,要求其他單位調派額外警力疏散交通。

根據不同活動、維安需求,這個指揮所可以架設在任意地方,讓科技維安擁有高度的部署彈性,「當天我就像是個電視導播,配合上級需求,即時調派一線執勤員警直播現場影像。」蘇清偉笑著說。

靠M-Police加速第一線員警執勤效率

警政署現在已經開始在全臺灣各地警務單位廣推M-Police使用,截至現今,全臺灣近7萬名警力,總共配發了超過1.6萬支的警用行動載具。

蘇清偉表示,最初想要推動M-Police的目的,「為了第一線員警有充分資訊可以解決問題」,例如,臨檢、盤查作業時,能夠確認該盤查對象的名字、車主身分等資訊。在過往沒有M-Police時,一線員警先使用無線電,呼叫後端勤務中心協助查詢,再回報給第一線員警。 

他表示,這樣的作業缺點在於,後端勤務人員無法確認被盤查對象的樣貌,「有時查緝對象會假冒身分,讓第一線人員無法直接確認。」蘇清偉認為,如此作業流程給予第一線員警的資訊並不足夠,「希望透過行動警用載具,讓員警可以迅速掌握現場相關資訊。」

過往員警盤查工作耗時過久,引起許多民眾抱怨

第二個因素則是想要加速警員執勤效率。蘇清偉表示,以往進行盤查作業,從通報,到後端查詢完成進行回報,「大約需要20分鐘,作業時間過長因而產生民怨」,而利用行動警用載具M-Police,可讓第一線員警快速獲得該盤查對象的資訊。

當員警執行勤務時,基本所需配備包含手銬、配槍、警棍,而某些情況下還搭配防彈衣,「最基本的設備就重達7公斤」,蘇清偉表示,當初要找滿足警務需求的行動載具並不容易,由於一線員警時常在外執行警務、服勤,對於載具的設備要求品質相當高。而過去主流商用智慧型手機如黑莓機、Nokia並不耐用,「所以最初是利用客製化、工業級的載具安裝M-Police,符合一定防水防摔的標準。」

他笑說,雖然舊版本的M-Police載具雖然比較不易攜帶,但是功能已經相當完備,可用於查詢失竊車輛、贓車,或是利用身分證字號,檢視該員是否有前科。過去的工規載具除支援3G網路,也可以直接連回到後端資料庫,在離線使用狀況下,本地端也有部署小型資料庫,「儲存重大通緝犯資料。」

內政部警政署資訊室主任蘇清偉表示,科技維安之所以重要,就是利用即時資訊呈現,弭平溝通造成的資訊落差,「讓指揮架構變得非常扁平,達到去中心化的效果。」(攝影/洪政偉)

提供一線執勤員警輕量的行動警用載具

但是,資通訊技術的進步,警政署也開始構思導入使用商用手機,作為M-Police的載具。因此從2012年起,M-Police開始支援iOS及Andriod手機。蘇清偉表示,使用商規手機作為警用載具必須搭配額外保護殼,達到IPX6的保護等級。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優點在於容易上手」,第一線外勤員警總共有超過4萬名,過去使用工規載具,在教育訓練上較為困難。而蘇清偉表示,利用商用手機,搭配App操作的概念開發M-Police,「馬上能跟該員生活習慣進行連結,多數員警都能快速上手。」  

由於M-Police這套系統,在後端必須還串接許多個人資料,才能讓一線員警迅速查詢,「但購買載具很簡單,只要有預算就可以,困難點是在後面」,蘇清偉比喻,想要有乾淨的水源,不是買水龍頭安裝在牆壁上就完成,還仰賴水利單位部署各類管線、自來水廠,「背後的資料基礎架構才是重點。」

不過,他笑著說:「串接資料的技術上較不困難,反而是溝通協調比較多困難」,他舉例,第一線員警執勤要有足夠的資料,才能順利執法,而行照、駕照資料是由交通部所管轄。 而戶政資料則是儲存在內政部戶政司。在警政署使用、介接這些不同單位的資料庫時,需要不斷溝通,說明M-Police的應用情境、使用方法,以及警察執勤相關的法規、管轄範圍,「在符合法規之下,讓該單位授權警政署可以介接使用這些資料」,蘇清偉表示,這些資料都必須經過法律授權才能合法使用。

靠人臉辨識功能,辨識走失人口作業從4小時縮短至30秒

而M-Police其中一個加速員警勤值工作效率的特色,就是臉部辨識功能。蘇清偉表示,目前警政署是導入NEC的人臉辨識解決方案,當員警開啟該App的相片辨識功能後,M-Police會自動介接後端的臉部辨識系統,「會利用現場員警拍攝的相片,產生一組特徵值。」蘇清偉表示,當現場員警完成拍照後,相片會回傳後端系統,進行辨識,比對該照片產生的特徵值是否與既有資料相同,若符合,即可判定該對象的身分。

根據戶政司統計,臺灣去年度約有2.5萬人的走失人口,其中老年人則占相當比例。蘇清偉表示,過去處理走失老人的案件,平均大概需要花上4小時的時間,「碰上獨居老人、跨轄區走失的狀況則需要花上更多時間。」

但是,現在利用M-Police可以介接戶政司儲存的身分證資料的個人照片,作為身分辨識的依據,「現在辨識該走失老人的面孔,只需要30秒就可以確認該員現在的居住地及身分等資訊」,藉此大幅縮短一線警務人員的勤務時間。

再者,M-Police亦有勤務派遣功能,當一線員警使用行動載具時,後端負責派遣工作的勤務中心都可即時定位。當民眾報案時,勤務中心馬上可以調派最近的員警進行處理,「根據我們統計,現在民眾報案到員警現場處理,已經可以縮短62秒的反應時間。」

靠VPN加密無線數據傳輸

然而,由於搭載M-Police的行動載具可以查詢各種隱私訊,在管理、使用上也必須格外謹慎。為了強化該App的資安強度,從應用程式一開始的設計,就必須注意各項細節。蘇清偉表示,當App開發新版本後,資訊單位也會進行滲透測試、安全漏洞檢測。同時,該裝置的作業系統版本也必須搭配廠商的發布步調,盡量更新至最新版本。

為了確保連線安全,此載具也只能透過內部網路連線。蘇清偉表示,警政署與中華電信合作,建立私有網路架構,「想在途中攔截這些數據相當困難」,他表示,相關設備都必須達到一定水準才有辦法竊聽,此外這些設備採購也有進行管制,並非一般人士就可以輕易購買。無論在3G或4G環境,M-Police的資料傳輸都是透過MDVPN(Mobile Data Virtual Private Network),而資料傳送中間由電信業者傳送至警政署後端系統的階段,資料封包也經過SSL加密。

為了避免手機遺失,導致該裝置遭不法人士使用,蘇清偉表示,每個M-Police載具中也有安裝獨立的Agent。

當載具遺失時,設備管理員可至連線至後端平臺將載具列為黑名單,遠端鎖定該裝置,或自動將載具程式資料刪除,「讓該手機變成無法使用的空機。」同時,利用定位功能也可以尋找該裝置遺失的位址。

載具使用嚴密管理,系統存取Log紀錄都留存

現階段亦有部分員警希望警政署可開放在私人裝置上安裝M-Police,「不過考量公、私環境混用相當危險,目前BYOD的使用情境上,我們還不敢放手。」蘇清偉表示,目前警政署採用專機專用的管理模式下,每支安裝M-Police的行動設備都會存放在警政單位專用儲物櫃,領機必須搭配專用證件。雖然是公用手機,但也採用帳號密碼進行權限控管,每個警員皆配發獨立帳號密碼使用,當該員輸入錯誤連續達3次,系統即會鎖定無法使用。此外,非經警政署授權的SIM卡,也無法使用M-Police載具。

蘇清偉表示,每位員警的存取行為都會留下Log紀錄,避免有部分員警濫權使用該裝置,「每個人都有專屬的使用紀錄」,警政署會不定期的稽核員警使用紀錄。他表示,過去也有發生公器私用的狀況,因此,警政署也訂出一套管理方案,如果出現無故查詢民眾個人資料等不當使用行為,亦有相關資訊安全管理規定可以進行懲處,「如調職、行政處罰,嚴重者也會移送法辦。」

假如某帳號大量查詢資料的話,警政署會調查,究竟該員是否現今有辦案需求,「後端系統可以設定過濾條件,當出現可疑使用狀況,系統會自動警示。」蘇清偉舉例,像是為何該員在非執勤時間仍然持續使用M-Police,或是該員的勤務並不需要大量查詢資料,為何會出現不符其業務的使用行為,「系統會列出可疑清單,我們也會要求該員警的直屬主管進行了解。」

導入私雲技術,改善基礎架構資源使用效率

目前臺灣全部警力員額約有7萬人,而第一線外勤員警大約4萬人。蘇清偉表示,光是去年使用M-Police查詢資料的次數就超過1億次。而警政署的IT架構在2012年始開始導入了私有雲技術,將原本186臺實體伺服器主機虛擬化,使基礎架構規模縮減至13臺雲端運算平臺主機內,原實體伺服器主機可撥予其他單位使用,藉此節省應用成本。

因應這樣彈性擴充的需求,「M-Police很適合使用私雲端技術」,蘇清偉表示,現今M-Police都已經部署在私有雲環境中運作,如果M-Police查詢時間開始變得緩慢,後端的系統管理員也可以加開VM,以應付成長的流量。

用M-Police打造去中間化、扁平化的指揮架構

現今警務人員大量使用M-Police下,也讓一線人員的執勤內容有了相當變化。蘇清偉表示,過去的維安工作都必須彙整一線人員的無線電、電話回報資訊,再進行指揮。但是,一線員警的可以回報的訊息有限,無法一次處理過多訊息外,當一線人員完成通報作業後,訊息還會通過一長串指揮鏈後,才上達總指揮官,「這樣的冗長作業,除了溝通不易外,也容易因為時間過長而產生資訊落差。」

而現在透過直接影像直播,指揮官可以下達更正確的命令,蘇清偉認為,「科技維安之所以重要,就是利用即時資訊呈現,弭平以前溝通造成的資訊落差」,藉此可以讓指揮架構變得非常扁平,達到去中心化的效果。

現階段,除了商用手機載具外,早期的工規載具仍然同步進行服役,也因此,資訊單位除了必須支援iOS、Android環境外,還得繼續支援Windows CE作業系統。

蘇清偉表示,考量繼續維護舊環境、應用程式不符合成本效益,現在他也積極向上爭取預算,「希望在2018年底讓工規載具走入歷史,以商用載具為主。」

新版M-Police三大特色

特色1 影音直播功能

利用M-Police,一線執勤員警可透過手機進行畫面直播,指揮中心也能夠直接指揮該員警,改變其拍攝角度。畫面上還會顯示網路流量、每秒巾貞數以及該員所在的經度、緯度。世大運的維安中心就利用M-Police進行現場轉播,並且搭配部署全臺灣各處的7萬支監視器,讓現場維安指揮官可以即時掌握現場各處的動向。(圖片來源/警政署)

特色2 內建常見勤務SOP

由於警察業務繁雜,為了避免員警對特定業務不熟悉而與民眾產生糾紛,M-Police中也內建常見業務的SOP,讓一線員警作為執勤的工作參考。例如,執行交通警務的員警,如果臨時必須取締違規攤販、受理遺失物報案,該裝置中也提供SOP作為執勤參考。(圖片來源/警政署)

特色3 車牌辨識功能

M-Police中的車牌辨識功能,只需要拍照就可自動進行辨識,如果系統辨識有誤,員警也可以選擇手動輸入車牌號碼。根據警政署統計,導入M-Police之後,現階段查緝失竊汽機車的尋獲率可達69.81%。(圖片來源/警政署)

一周大事

$
0
0

Google發表高階Chromebook筆電Pixelbook

近日Google發表了既高階又輕薄的新一代Chromebook筆電Pixelbook,只有1.1公斤的Pixelbook可以充當筆電,也能將鍵盤反折變成平板電腦,或是架成帳篷模式以方便觀看,並成為全球首款內建Google Assistant的筆記型電腦。

Google於去年中停賣Pixel 2 Chromebook筆電,引發外界揣測Google將從此終止採用Pixel品牌的Chromebook產品線,現在則證實Google仍將繼續打造定位為高階機種的Pixel Chromebook。(詳全文)

糗大了!Yahoo的30億用戶資料全都外洩了

圖片來源/雅虎

由Yahoo及AOL合併的新公司Oath近日坦言,經過詳細的調查之後,顯示Yahoo在2013年遭到駭客入侵時,約30億筆所有Yahoo帳號都受到影響,而不僅是2016年底所揭露的10億筆帳號。

Yahoo在2016年12月坦承,該公司在2013年遭到駭客攻擊,駭客竊取了超過10億名Yahoo用戶的帳號資料,涵蓋用戶姓名、電子郵件、電話號碼、生日、雜湊密碼,有些帳號還被取得加密或未加密的安全問題與答案,但並不包含信用卡或銀行帳號資訊。(詳全文)

Google Home家族新增Mini與Max兩成員

不只推出新筆電,Google也替Google Home智慧喇叭家族添增了Google Home Mini與Google Home Max兩大成員,前者為迷你版的Google Home,可方便置放於家中各處,接收Google Assistant指令,而Google Home Max則是高階的智慧喇叭,內建AI能力,可根據環境將聲音最佳化。

扁圓形設計的Google Home Mini顯然不是為了播放音樂而設計的,而是為了讓使用者在家中到處皆可呼叫Google Assistant來提供新聞、聽取行程,或是控制其他智慧家庭裝置。(詳全文)

禁用風波越演越烈,卡巴斯基在美再遭零售通路下架

身陷通俄疑雲的俄國籍防毒軟體卡巴斯基再遭打擊,繼美國軍方及政府部門於9月明令禁用後,現在連3C零售通路Best Buy及Office Depot也相繼下架停售。

9月美國政府宣布全數移除卡巴斯基軟體影響所及,美國最大電子產品實體零售通路Best Buy著手將軟體下架停售,理由是「太多疑問未解」。現在於該公司網站輸入卡巴斯基軟體,只會出現找不到品項的訊息。(詳全文)

Line推出125美元的Clova WAVE,正式加入智慧喇叭戰局

繼今年3月發表數位語音助理Clova之後,Line近日在日本市場推出首款基於Clova的智慧喇叭Clova WAVE,正式加入與Amazon Echo及Google Home競爭的戰局。

其實Line在今年7月便曾發表Clova WAVE試驗版,但正式版一直到最近才出爐,售價為1.4萬日幣(約125美元或新臺幣3,800元),可透過日本的Clova官網、Amazon及樂天網站購得。(詳全文)

Windows 10版Cortana可用PC來操控智慧家庭裝置

圖片來源/微軟

在智慧家庭裝置上,微軟可能比不上Amazon和Google,但是PC是它最大優勢。Windows 10版Cortana將讓使用者可以不必買額外裝置,只需要筆電或桌機,就可以聲控連網家電。

Windows 10的Cortana’s Notebook功能讓用戶可以聲控Cortana執行基本任務,包括報氣象、路況、整合郵件中的行程資訊、更新喜好的主題新聞以及追蹤運動賽事等。Windowscentral於10月初首先報導,Cortana’s Notebook近日加入一項新功能,稱為Cortana Home,它可以整合連網裝置,不過目前僅支援5樣產品,包括Wink、Insteon、Nest、SmartThings的中央溫控、感測器、相機以及飛利浦的智慧燈泡Hue等。(詳全文)

Uber iPhone 版App可暗中錄製iPhone螢幕畫面

一位App資安研究人員發現,Uber的iPhone版App具有一個祕密管道可以暗中錄製用戶的iPhone螢幕畫面。

iPhone上的相機或Apple Pay功能,一般透過名為entitlement的API供第三方App使用。但其中有些entitlement則保留蘋果自己才能用。這些名稱開頭有com.Apple.private字樣的entitlement可存取更多敏感資訊,任何使用到這些介面的第三方App在App Store審查時都會遭到駁回。(詳全文)

ThinkPad二十五歲了,聯想推出限量紀念機種

由IBM在1992年10月5日推出的ThinkPad筆記型電腦已經25歲了,為了幫ThinkPad慶生,接手IBM個人電腦事業的聯想(Lenovo)於近日發表了限量版ThinkPad的25周年紀念機種—ThinkPad Anniversary Edition 25,它有專用的音量鍵、藍色的Enter鍵,還有彩色的ThinkPad商標。

第一代ThinkPad「ThinkPad 700C」是由IBM日本大和實驗室的Richard Sapper及工程師所設計,靈感來自於日本便當盒,它曾獲得超過300個獎項,並受到企業高階主管的喜愛,迄今全球已售出超過1.3億臺ThinkPad筆電,堪稱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商用筆電。(詳全文)

全球政府首創!杜拜地政總署建立區塊鏈房地產平臺

杜拜地政總署(Dubai Land Department,DLD)近日宣布,已建立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地政資料庫,它紀錄了所有的不動產交易,成為全球首個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地政的政府。

DLD的區塊鏈資料庫內含土地租賃註冊資訊,並連結了杜拜的電力暨水力局(Dubai Electricity & Water Authority,DEWA)、電信系統,以及各種相關的帳單系統,也含有個人租戶資料庫,諸如阿聯酋身分證或居留簽證的有效期,也支援電子付款。

DLD表示,該區塊鏈的全面電子化流程允許全球人民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在幾分鐘之內完成交易,而不必親自走訪政府機關。(詳全文)

Google新智慧耳機Pixel Buds能即時翻譯

近日Google在Pixel 2大會上,發表了新一代的Pixel手機、智慧個人祕書Google Home及新一代Pixel筆電之外,並出人意表地發表了名為Pixel Buds的無線智慧型耳機。

這款無線耳機主要搭配Google Pixel 2手機,只要經過藍牙配對即可使用。它支援Google Assistant語音助理技術,使用者可透過聲控請它播放音樂、播打電話、報方向等任務,一如蘋果的Air Pods。(詳全文)

傳機器狗Aibo將搭配AI聲控功能重出江湖

日本消費電子大廠Sony傳出計畫將曾經紅極一時的機器寵物狗Aibo結合現代化人工智慧(AI)功能,使之成為更有用的家中好幫手。

Sony的機器狗Aibo,因為造形可愛,加上具備簡單AI功能可和主人互動,於1999年推出後大受歡迎,接下來幾代共賣出15萬臺。然而當時Sony在AI技術有限情況下,未能使Aibo有太大突破,加上2000年之後日本遭遇網路泡沫化陷入長期低迷,Sony在2006年決定停產,而原有的Aibo團隊也拆分到了Playstation或數位相機部門。(詳全文)

Chef推出新自動化部建服務,一鍵部署雲端原生應用

圖片來源/Chef

老牌應用程式組態工具Chef發表了開源自動化派送專案Habitat的商用版Habitat Builder服務,這是一項代管服務,能夠簡化開發人員建置及部署應用程式的流程。

Habitat開源專案主要提供各種工具以自動打包程式並部署於不同的平臺上,而Habitat Builder則是一個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平臺,可協助開發人員建置與部署容器應用程式至不同的雲端或是容器調度平臺。(詳全文)

【網頁安全閘道設備:利基InstantCheck 8000】偏重使用者上網行為側錄的防護管理,有利於還原事件發生的情形

$
0
0

由友訊、合勤、研華共同投資成立的利基網路(L7 Networks),主打從網路第7層出發,經由解析SSL加密過的流量,提供員工上網行為、流量控管,以及疑似異常行為的側錄設備。最近,則是整合了上述功能,推出InstantCheck系列產品,踏入網頁安全閘道設備的領域。

我們在4年前,曾經介紹過主打上網行為側錄功能的InstantKey,而利基最近新推出的InstantCheck,包含了InstantKey的所有功能,也內建事件記錄儲存的能力,但建置上最大的不同是,新的InstantCheck能夠獨立運作,企業無須額外架設事件記錄伺服器,可降低建置與管理的成本。

在威脅偵測的機制上,InstantCheck目前內建了AegisLab防毒引擎,而過濾惡意網站的部分,則是結合了Google Safe Browsing、Malware Patrol勒索病毒中繼站名單,以及國家資通安全會報中繼站黑名單等3種資訊。

從管理介面上看來,這款產品仍偏重於事件內容的側錄,以及使用者上網控管的能力。這樣的特性,在臺灣相當受到政府單位與企業歡迎。

然而,從威脅防護的角度來看,InstantCheck在呈現惡意攻擊的資訊較為不足,也缺少其他進階防禦機制,這部分需多加把勁。以沙箱功能為例,這次受測產品之中,只有InstantCheck無法支援或搭配此類設備或服務。

不過,利基網路表示,他們正在針對進階威脅防禦的部分,增強相關的功能,因此在明年2月,首先計畫推出InstantTrace雲端沙箱服務,對於疑似有害的檔案,就能夠提供進一步分析。

利基網路推出的InstantCheck系列網頁安全閘道設備,依據適用的環境人數多寡,從最小型的50型,到能夠因應最多2萬個IP位址同時上線的10000型,一共有多達8種規格可供選擇。而我們這次取得的是InstantCheck 8000,支援最多8千個IP位址上線,在硬體規格的部分,則有8GB記憶體,以及內建2TB硬碟,吞吐量的雙向效能最大為4Gbps,則與McAfee WG-5500-D標示的效能相近(4,688Mbps)。

至於InstantCheck 8000的網路介面,總共有6個RJ-45介面的GbE埠,但企業可加購擴充卡,取得SFP或SFP+光纖介面連接埠。

從建議售價來看,InstantCheck 8000設備本身為248萬元(未稅),至於軟體功能的部分,企業則可選購資料外洩防護模組.以及通訊軟體側錄機制,包含上述2項功能,總價為375萬2千元,在5款受測的產品之中,InstantCheck 8000價格最為便宜。

能針對特定網路應用,深入追查流量使用情形

我們將從Malware Domain List與Payload Security網站中,取得的惡意網頁或是惡意軟體網址,透過虛擬機器執行,瀏覽器便會顯示已遭到InstantCheck 8000封鎖的訊息。在此同時,我們也可從已經安裝管理軟體的電腦上,看到這些事件的記錄。

從管理軟體中,InstantCheck 8000的監控類別選單裡,管理者能透過自訂報表中心,依據各種類型的應用程式排行,進行檢視流量或是連線數大幅增加的使用者,以及執行的應用程式軟體等資訊。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不只具備一般網站的分析,針對Facebook社群網站、即時通訊軟體,以及知名的網路硬碟,InstantCheck 8000也有專屬的分析頁面,因此企業能夠針對指定類型的應用,是否有特定人員濫用的情事。

只是,想要管理InstantCheck 8000,必須透過專用軟體連線,而不像其他廠牌的設備,只要使用瀏覽器即可,至於InstantCheck 8000執行的結果,主要以條件式的調查介面為主,缺少能讓管理者快速得知重大威脅的資訊,因此對於採用這款設備的企業來說,可能就要透過其他方式輔助。

有別於其他受測設備,InstantCheck 8000的6個GbE埠都位於前方面板,想要調整連線較為便利。而在管理的部分,則是需要在個人電腦上,執行專屬軟體,才能登入操作。

提供上網應用的內容記錄機制

針對加密流量中,使用者上網內容的留存,是目前InstantCheck 8000相當重要的賣點。這裡預設提供了4種使用者權限,包含了VIP、管理階層人員、一般使用者,以及訪客等,因此在管理者設定相關的政策時,就能快速套用,且使用者上網行為的內容,大多可留下記錄,以供後續事件調查時,找出威脅事件的線索。

這裡能側錄使用者瀏覽網頁的網址、電子郵件內容、上傳或下載網路硬碟的檔案,以及Facebook傳送的訊息等,因此,對於企業來說,使用者上網的一舉一動,就能透過InstantCheck 8000記錄下來。

此外,企業可加價選購其他的附加功能,針對像是電腦版的Skype、Line、微信等即時通訊軟體,留存其中的對話內容。不過,原廠指出,由於Line改版較為頻繁,目前仍需透過部署在端點電腦的代理程式,才能擷取對話資料。

另一個目前能夠取得的選購功能,則是個資外洩防護模組。它能攔阻使用者在電子郵件中,利用附件檔案夾帶大量身分證字號、信用卡號碼,以及手機等隱私資訊。

利基InstantCheck 8000特色總覽

這款InstantCheck 8000提供了完整的正體中文管理介面,對於管理者相當具有親和力,此外,這裡具備依據多重條件向下調查的功能,並能成為輸出報表的樣本。

 可依據多層條件向下追查 

在InstantCheck 8000的管理主控臺軟體中,管理者可依據應用程式類型或是頻寬等,進行查詢,並將結果呈現於下方,若是想要檢視某項排行資訊的進階內容,則可根據搜尋結果排序條件展開。

 能限制使用者只能瀏覽公司臉書粉絲專頁 

InstantCheck 8000可協助封鎖使用者在臉書的各種行為,包含瀏覽動態牆、貼文,或是對粉絲頁與貼文按讚,並藉由重新導向的方式,限制使用者只能瀏覽公司的粉絲頁。

 能過濾機敏個資內容 

對於使用者對外傳送的內容,例如電子郵件夾帶的附件檔案,InstantCheck 8000具有資料外洩防護能力,若是內容含有大量疑似身分證字號的字串,系統便禁止使用者上傳這個附件檔案。

 

 產品資訊 

利基InstantCheck 8000

● 原廠:利基網路(02)2793-6053

● 建議售價:設備為248萬元、可選購DLP模組為37.2萬元、即時通訊軟體側錄為90萬元(皆未稅)

● 硬體規格:8GB記憶體、2TB硬碟

● 網路介面:6個GbE埠,另可增加光纖介面

● 系統總吞吐量:4Gbps

● 使用者人數承載上限:8,000人

● 硬體保固:1年

● 選購功能:DLP模組、即時通訊軟體側錄

【註:規格與價格由廠商提供,因時有異動,正確資訊請洽廠商。】

舊金山靠數據找出超危險十字路口,改善1成車道來預防7成車禍

$
0
0

隨著公共自行車興起,臺灣騎乘自行車的人數也持續攀升,以臺北市為例,YouBike在2012年試營運三個月內,租借騎乘車次累計超過百萬人次,總騎乘次數更是在去年8月,突破一億人次,不過,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室,2015年發布的最新統計,2014年交通事故自行車肇事件數高達7,713 件,死亡人數53人,超過1萬人受傷,且過去5年,傷亡人數每年都持續增長。

過去美國舊金山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根據舊金山交通局2016年的最新報告顯示,上班日騎自行車通勤的人數相比去年增加了9%,在自行車大量往返的市場街道(Market Street),也首次創下超過100萬次的自行車通勤次數,過去,自行車與汽車爭道,沒有任何的交通防護措施,導致每年有30人因自行車與汽車碰撞事故死亡,超過200人重傷。

舊金山政府為了要解決這項問題,在去年8月,舊金山市長Edwin Lee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以一項有效減少事故傷亡的計畫Vision Zero,來改善舊金山十字路口的安全,目標是要「在2024年之前,將汽車與自行車、行人的碰撞事故死亡人數,減少至0人」,打造自行車友善城市。

舊金山這項改善自行車安全的計畫,是與舊金山交通局和公共衛生局合作,以資料驅動(Data-driven)策略,來找出城市中最危險的路口,要在這些高危險路口,設置安全十字路口的建設(Protected Intersection),來減少自行車與汽車的車禍事故。

所謂安全十字路口設計,是指在意外事故發生率高的十字路口,建置自行車道的安全島,以保護自行車騎士的安全,甚至是可以讓每一個經過路口的行人都更安全,舉例來說,在轉彎處建置隔離島可以讓汽車過彎的時候減速,並且將自行車與汽車分隔,有分隔島之後,轉彎的汽車駕駛角度,變得更容易看見行人或是自行車。

先用健康數據找出車禍事故分布

舊金山公共衛生團隊開發交通與健康數據分析管理平臺TransBase,收集了交通、社會人口、車禍事故、等數據,來監測交通意外事故與健康的關聯,並以視覺化方式呈現在地圖,找出自行車與汽車碰撞事故的分布趨勢。(圖片來源/Vision Zero)

再用演算法找出高危險路口分布

有了上圖的車禍位置分布後,這個團隊還研發了高度傷亡網路演算法,來計算出哪些路口最容易發生事故,結果如下圖,7成重大傷亡事故中,都集中發生在12%的十字路口。(圖片來源/Vision Zero)

舊金山政府如何用數據減少自行車事故傷亡?

首先,舊金山公共衛生團隊開發了一項,交通與健康數據分析管理平臺TransBase,綜合來自不同單位超過200個地理空間數據,收集了城市建設、交通、社會人口、車禍事故、分區等數據,不間斷地監測交通意外事故與健康的關聯,並將結果呈現於地圖上,舊金山政府藉由此平臺,試圖了解自行車與汽車碰撞事故的資訊。

之後團隊又採用TransBase,開發出高度傷亡網路(High injury network)演算法,計算出哪些地區是最容易發生事故,辨識出哪些地區最需要立即投入心力來降低傷亡,根據高度傷亡演算法的結果顯示,在70%的重大傷亡事故中,都發生在12%的十字路口。

有了這個資料,舊金山交通局就不用將上千個十字路口每一個都重新設計,因為這些數據提供了更精準的高危險地點,讓市政府的資源,可以優先處理問題點。

舊金山交通局局長Ed Reiskin表示,「因為有數據驅動,才能了解要在哪裡投入可以產生最大的效益!」安全時十字路口設計,雖然在其他國家行之有年,但對美國而言,舊金山是首例,Ed Reiskin希望可以透過自行車騎士真實的回饋,不斷改善得到最佳的運作模式,再將成功模式複製到別的路段和地區。

「事故數據和交通事故數據讓政府更了解,要減少死亡率,必須從哪個路口開始,這樣的數據是無價的。」舊金山市長Edwin Lee表示,數據指向哪一個路口,就會著手進行安全十字路口的計畫,之後數據顯示其他容易發生事故的路口,市政府也會持續用相同的方式建置安全設施,透過安全十字路口的設計,自行車騎經十字路口時,一樣可以受到保護,並且又更明確的指標,指引自行車騎士,讓騎士不會不知所措。

舊金山第一個安全十字路口計畫,選在第9街和Division Street的十字路口,每天早上的尖峰時間,在這個路口有超過200名自行車騎士往來,相當於25%的總交通量,根據高度傷亡網路(High injury network)演算法的分析結果,有7成的車禍都集中在12%的路口,而該路口則是12%的十字路口之一,過去曾發生過多起交通車禍事故,且事故原因有固定的形式(Pattern),大多都是右轉的汽車撞上自行車騎士導致車禍。

過去,大部分的城市設計自行車專用道,都只是用隔線將自行車道與汽車道分離,但是這樣的作法並不確實,即使有自行車專用道,還是常常出現汽車與自行車爭道的狀況,另外,有些設計則是會用護欄或是植物盆栽,隔出自行車道,不過,這樣的作法,還是有一個問題,當自行車騎到十字路口時,就進入了與汽車共用車道的「混合區」,沒有任何與汽車分隔的保護措施。

舊金山採用的安全十字路口計畫建設中,有4個重要的元件:轉彎處安全島(Corner Refuge Island)、前方等待區(Forward Stop Bar)、延伸安全島(Setback Bicycle Crossing)、腳踏車專用號誌(Bicycle Friendly Signal Phasing)。

這樣的設計讓自行車直行時可以將汽車的干擾降到最低,自行車在左轉時也更加簡單,右轉則可以更加快速,同時又兼顧自行車騎士的安全性。

轉彎處安全島正是安全十字路口設計的關鍵,這個安全島將原本的自行車道的保護阻隔,延伸至十字路口,將右轉的自行車和汽車隔絕,自行車則可以直接右轉。

而轉彎處安全島提供自行車前方等待區等待紅燈,因為汽車必須停在人行道前,不能超越人行道,自行車則越過人行道,停在轉彎處安全島的等待區域。

如此一來,停紅燈時,因為自行車在汽車的斜前方,能增加自行車的可視度,且兩者相差的距離,在交通號誌轉為綠燈時,自行車能夠比汽車先起步,也大幅縮短了自行車過馬路的距離,減少車禍發生的風險。另外,左轉的自行車也是利用這個等待區域來等待左轉。

延伸安全島的設計,將汽車道和自行車道,相隔出一臺車的寬度,大約6公尺的距離,這項設計讓汽車必須在右轉時,轉90度才能右轉,更能看見行經自行車道上的自行車,解決了原本汽車轉彎有視線死角的問題,也讓汽車在過彎時的速度,減至每小時5~10英里。

完成建設後,舊金山自行車聯盟的執行董事Brian Wiedenmeier也親自在該路口騎自行車,他認為,自行車騎士可明顯感覺到騎車過程更安全,以往汽車轉彎時會快速直接切入自行車道和人行道,但是透過自行車安全島的設計,汽車過彎將會減速緩行,也不會直接切入自行車道,引起碰撞事故。

安全十字路口設計四大特色

舊金山採用的安全十字路口計畫的建設包含轉彎處安全島、前方等待區、延伸安全島以及腳踏車專用號誌,不管是直行、右轉和左轉,自行車騎經十字路口時都能更加安全。(圖片來源/Nick Falbo)

特殊的轉彎處安全島設計

轉彎處安全島是安全十字路口設計的關鍵,安全島將右轉的自行車和汽車隔絕,自行車則可以直接右轉,另外,安全島的設計提供了自行車前方等待區等待紅燈,交通號誌轉為綠燈時,自行車能夠比汽車先起步,也大幅縮減自行車過馬路的距離,減少車禍發生的風險。(圖片來源/Nick Falbo)

十字路口施工前後比較

舊金山市第9街和Division Street交叉的十字路口,就是12%的最危險路口之一,過去汽車常因快速轉彎直接切入自行車道而釀災,在安全島建置完成後,汽車過彎就會減速緩行,也不會直接進入自行車道。(圖片來源/SFMTA)


政府機關文件新趨勢,ODF成為主要通用格式

$
0
0
國家發展委員會在民國104年時,宣布推動ODF為公部門文件交換的標準格式,今年是這項計畫施行的第3年,目標則是推動各機關採用能編輯ODF文件的文書處理軟體。

如果一般民眾最近要與公務機關辦理業務,或許會發現網站的下載頁面中,所提供的表單與文件格式,除了常見的PDF之外,多了副檔名為ODT、ODS、ODP的檔案,甚至在此同時,有些公部門使用的文書檔案,已不再出現大多人熟悉的微軟Office文件,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

上述的ODT、ODS,以及ODP等副檔名,其實都是開放文件格式ODF(OpenDocument Format)的一種,這種格式創立之初,便以檔案能長久存取為訴求發展。而我國的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在民國104年時,開始推動以ODF為公部門文件互通標準格式的計畫,試圖想要改變以往的公務文書處理,都只能仰賴微軟Office單一軟體的情形。

事實上,我國政府早在民國98年,就將開放文件格式ODF,列為國家標準CNS15251,不過,實際普遍在公部門採用這種格式,則是上述國發會的計畫,而他們今年的目標,正是全面推行公部門採用能編輯ODF檔案的軟體,也因為如此,所有人都能自由下載、免費使用的開源軟體LibreOffice,現在便成為許多公部門的首選之一。

身為宜蘭縣政府導入LibreOffice的輔導廠商,上鈞資訊服務有限公司技術長翁佳驥認為,這是ODF與OOXML文件格式的戰爭,採用ODF檔案格式,才能解決長久以來,採用單一廠商的軟體,卻因為程式的版本不同,導致檔案無法互通的現象。

▊機關間文件檔案無法正常互通情況頻傳,源於公部門長期仰賴單一廠商的解決方案

確實,以往在公部門之中,文書處理主要都是倚賴微軟Office軟體,但隨著版本的更迭,各個單位採用的版本不一,導致使用較舊版本的Office的使用者,在開啟採用新版軟體單位的文件檔案時,時常遇到文件版面偏移,甚至是無法開啟使用的情況。

為此,對於許多文件或資料的交換,公部門開始採用另存為PDF檔案的措施,在這種文件的格式裡,使用者能夠看到相同的內容,但文件儲存為PDF之後,不利於後續修改,檔案的內容也難以再度利用,原本文書處理軟體的問題,並未完全得到解決。

另一方面,文件傳送到不同的單位後,也可能發生無法使用的現象,這是因為許多資訊預算較為有限的機關,無法隨著微軟推陳出新的腳步,更換新版Office軟體。因此,這些單位也試圖尋求其他的替代方案,希望藉此擺脫必須定時繳納「微軟稅」的情況。

但是,改用非微軟的Office軟體,並非易事。實際上,在大部分的單位中,採用OpenOffice.org這類的開源文書處理軟體,往往遭遇到諸多的困難,其中,包含了使用者抗拒、軟體執行不甚穩定,或是文件排版與微軟Office差異極大等情形,導致他們最後還是只能繼續回頭使用微軟的方案。

不過,隨著國發會在民國104年開始,推動新的公部門文件交換格式計畫,加上LibreOffice軟體發展日益成熟,這樣的情況即將會有所改觀,許多單位已經開始著手導入這套軟體。

▊書同文,車同軌,ODF格式日益受到政府單位重視

就文件標準格式來說,現在ODF與OOXML兩者都是國際標準,前者是LibreOffice等許多自由軟體預設的儲存格式,後者則是較新版本微軟Office主要格式,也就是許多人所聽過的DOCX、XLSX、PPTX等。但這兩種格式的本質上,有項相當大的差異,在於ODF由參與OASIS組織的多家廠商共同制訂,而OOXML則主要為微軟獨家開發及主導。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文書處理軟體仍然是微軟Office的天下,從Office 2007開始採用的OOXML,後來也成為國際文件標準格式,但他們在Office 2007的SP2更新中,還是開始支援了ODF格式。其中關鍵的因素,很可能是ODF宣稱能保持文件的可用性,導致許多國家開始對這個格式感興趣,將其制訂為國家公部門文件交換的標準,而我們的政府這2年來,終於也跟上這股潮流。

在亞洲國家中,早在民國96年,日本是第一個將ODF視為公部門文件格式標準,而在我國之外近期的案例,則是民國103年英國政府宣布採用。

以往企業與公部門的思維,都是從能夠取代現有軟體功能為出發點,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沒有任何軟體的功能完全一模一樣,因此,在找尋替代方案時,不能光只從軟體功能比較,而是要通盤考量,

更現實的考量點,則是政府單位的文件,若是隨著商業軟體的版本更新後,廠商不再支援舊版檔案格式時,以往使用舊版軟體製作的文件,很可能就要仰賴該版本軟體,不然便無法再次開啟使用。這樣的情況,相較軟體功能豐富程度多寡,翁佳驥認為,這是企業與公部門導入文書處理軟體時,必須納入考慮的首要問題。

他也舉出社群成員的實際案例,作為印證的例子。像是知名工業設計軟體大廠Autodesk,過去曾宣布不再支援Softimage 3D,導致更早之前透過這套軟體製作的作品,面臨未來可能無法存取的窘境。目前這些檔案只能使用Softimage 3D開啟,且無法轉換為其他軟體支援的格式。由於這樣的慘痛經驗,翁佳驥希望單位在選擇文書處理軟體時,能夠重視檔案的可用性。

▊文書處理軟體支援ODF的程度則有待觀察

從Office應用軟體來看,微軟Office與LibreOffice支援開放文件的歷程,也大不相同。

翁佳驥指出,在微軟Office改版的時候,每個版本都有非OOXML標準的功能,導致其他軟體依據OOXML規範存取這種格式的文件時,仍然會有不相容的問題,甚至是微軟自家的舊版產品,隔代之間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例如Office 2013製作的檔案,前兩代的Office 2007便可能無法存取。

然而,這背後脫離不了商業考量,一來使用者願意藉此升級新版軟體,而以他們推動公部門採用LibreOffice的經驗來看,許多使用者也因為檔案內容呈現的差異,降低轉換其他軟體的意願。

實際的檔案相容性真有那麼糟嗎?翁佳驥並不認同,他自己所用的ODP簡報檔案,都是以最新的LibreOffice 5製作,改以6年前推出的OpenOffice.org 3.3開啟,也都能正常使用。

翁佳驥也指出,採用LibreOffice,而非微軟Office的重要原因,則是微軟的軟體在產生檔案時,同時增加了不少額外的內容,甚至翁佳驥在去年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了一篇文章,建議文件格式的轉換,應改用LibreOffice。

而面對微軟Office軟體與檔案格式相容性的質疑,微軟也有話說。該公司的首席技術與策略長丁維揚表示,由於他們產品的功能,向來就比ODF格式規範要來得多,因此格式上可能會出現不一致,但基本上還是他們遵循ODF的規範,同時也得到英國政府等公部門認可。

雖然軟體對於檔案相容性不佳的部分,雙方仍然各執己見,但我們看來,ODF受各界重視已是大勢所趨,因此這方面的改進指日可待。

可支援ODF格式的應用軟體與雲端服務

論及能夠存取ODF格式檔案的軟體,許多人會先想到的是Apache OpenOffice與LibreOffice,然而許多廠商在其軟體或是雲端服務裡,已經加入了相關的支援,使用者若是想要編輯ODF文件,未必要透過上述2款開源的文書處理軟體。

這種檔案格式,已經得到微軟與Google兩大廠商的支援,因此,透過他們提供的行動裝置App與網頁,使用者在大部分的裝置與平臺中,都能夠檢視與編輯ODF檔案。不過,行動裝置App多數尚未提供完整支援,只有像LibreOffice Viewer、AndrOpen Office,以及Google推出的App等,才有編輯與存檔的功能。

電腦端支援的軟體

● 微軟Office 2007 SP2以上版本(註1)

● 微軟WordPad(註2)

● LibreOffice

● Apache OpenOffice

雲端服務

● Google Docs、Sheets、Presentations

● 微軟Office Online、SharePoint Online、OneDrive

● Box雲端空間(支援檔案預覽)

行動裝置App

● Google Docs、Sheets、Presentations

● 微軟Office(註1)

● LibreOffice Viewer(Android)

● AndrOpen Office(Android)

● OOReader(iOS)

註1:macOS版Office 2016,以及行動裝置版Office App,僅可經由線上轉檔後,讀取ODF格式檔案。

此外,舊版Office可透過加裝附加元件的方式,支援存取ODF檔案。

註2:Windows 7以上版本作業系統內建的WordPad能存取ODT文件。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微軟,iThome整理,2017年9月)

確實執行訂立目標,宜蘭縣政府成功導入開源文書軟體

$
0
0
iThome

全面採取LibreOffice辦公,這對不少正在觀望的公家單位,或是企業來說,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旦成功,就能擺脫需按時繳「微軟稅」的重擔,節省大筆費用,但若是不甚順利,推動者極有可能吃力不討好,被質疑更換軟體造成員工整體的生產力大幅下降,且甚至需耗費更多時間與金錢,重新再度換回微軟Office產品。

以最近導入,並完全改用LibreOffice辦公的宜蘭縣政府而言,他們之前便曾有2次導入OpenOffice.org的記錄,但都不像這次採取全面換用的做法,並宣稱不會再換回微軟Office軟體。

宜蘭縣政府資訊管理科管理師黃啟全指出,他們這次推動的動機,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固然,想要減少軟體授權花費,是縣政府多次推動開源文書處理軟體的共通因素,但這次選擇全面導入LibreOffice,則是背後有了國發會的計畫做為決策依據。

在民國103年,面臨微軟Office 2003已達產品生命周期,微軟不再提供支援之際,宜蘭縣政府必須選擇升級新版Office軟體,或尋求其他替代的方案,他們正好遇上國發會推行標準公文檔案格式的計畫。

這個計畫中,國發會選擇已有許多國家採用的ODF(Open Document Format),做為公文檔案交換時的標準格式,而像宜蘭縣政府曾經試圖導入的OpenOffice.org,以及這次換用的LibreOffice,文件預設都是儲存為這種格式,也因為有了國發會的計畫,讓宜蘭縣政府選擇LibreOffice更加師出有名。

宜蘭縣政府採用LibreOffice,資訊管理科科長莊翔筑(右)與管理師黃啟全(左)兩人,是關鍵的推手,他們藉由將使用情況量化等方式,協助府內所有的單位,確實全面導入這套軟體。

▊政策執行是關鍵,從公文交換系統下手,持續量化使用率並追蹤

然而,縱使是為了節省整個機關的預算,決心推動轉換文書處理軟體,黃啟全說,務必要事先獲得上級長官的認可,以便落實相關的政策。黃啟全與科長莊翔筑決定推動的同時,他們就開始尋求上級長官的支持。黃啟全說,他們呈報之後,從宜蘭縣的縣長、局長,處長都相當認同這次的計畫,這也使得推動得阻礙大幅降低,但他認為,若是少了這道前置作業,負責推動的人員很可能會做白工,甚至是吃力不討好。

接著,從104年4月開始,黃啟全就開始安排大量的教育訓練課程,讓員工能了解如何LibreOffice軟體。同年7月,他開始要求宜蘭縣政府各處室的所有電腦,都要安裝這套文書軟體,接著,黃啟全從公文交換的附件檔案下手,隔月訂立了KPI,設定各單位採用ODF文件格式比例目標,規畫從50%採用率開始,每個月增加10%,預計半年後全數皆為ODF文件。黃啟全逐月將未採用的公文數量,進行府內公告。

在執行統計的初期,超過9成公文附件仍是微軟文件格式,直到第3個月(104年11月)時,黃啟全要求未達KPI的單位寫報告,開始使用率超過五分之一,接著陸續以說明會向使用者說明之後,在105年1月,終於有接近一半公文附件改採ODF檔案。

透過拜訪主管及再度針對未達標的單位舉辦說明會之後,截至105年4月,宜蘭縣政府使用ODF的比例更加提升,平均而言,在每3份公文附件當中,就有2份採用ODF文件格式。

在LibreOffice預設儲存文件的ODF格式,公文附件的使用率到達一定比率之後,黃啟全認為,接著就要透過系統限制輔助,資訊管理科先後修改了府內業務布告欄,以及公文交換系統等,管制員工只能上傳ODF格式的檔案。此外,為了節省經費,對於後續採購的新電腦,資訊管理科也落實不採購、不安裝微軟Office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105年7月1日,當資訊管理科正式以公文交換系統限制附件檔案格式時,他們僅僅只有接到一通詢問電話,電話中的內容,也僅是確認政策已經實施與否,知悉後隨即掛斷。黃啟全說,這樣的結果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但這背後其實他們做了不少努力,例如,黃啟全不斷在教育訓練課程中,宣導前述的規畫,因此,員工早有心理準備,知道資訊管理處會如此管制。

在我們看來,或許是宜蘭縣政府的員工,對於這方面的文書作業習慣變革,越來越駕輕就熟,因為,他們從最初期開始接觸到LibreOffice的前身──OpenOffice.org的時間,至今已經接近10年之久,因此,員工普遍對於LibreOffice的使用,都能較快適應。然而,在實際推動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少數使用者不願意配合。面對這樣的情況,黃啟全說,他們會採取柔性勸導,請這些員工透過教育訓練的課程,學習與了解LibreOffice的功能。

但我們總覺得,雖說上行下效,宜蘭縣政府本次導入新的文書處理軟體,背後有長官的全力支持,因此基層員工必須配合,不過,若是能多一些鼓勵措施,而非幾乎都透過限制手段,或許員工更能真心接受LibreOffice。

▊與其他單位的文件檔案交換仍有諸多不便

現在,宜蘭縣政府內部已經完全採用LibreOffice軟體辦公,並以ODF檔案,成為單位之間彼此往來的附件格式。

不過,目前在許多其他公務機關採用微軟Office軟體的情況下,宜蘭縣政府與外部單位的檔案互通,仍是困難重重。但與以往不同的是,由於有了國發會的計畫,宜蘭縣政府現在可以透過國發會,試圖請其他單位配合政府新的公文檔案交換格式政策。

黃啟全表示,去年他曾經做過統計,宜蘭縣政府從其他機關收到的公文中,除了財政部財稅中心,幾乎多數機關還是夾帶了微軟Office文件格式的檔案,這顯示國發會雖然有了規畫,但大多數機關尚未落實。

因此,當宜蘭縣府內單位接收到微軟Office格式文件時,黃啟全說,通常LibreOffice還是能夠開啟這些檔案,但排版往往會有差異,而針對這樣的情形,他們會透過現有的工具輔助,排除這些對外部機關互通檔案的問題:一是使用微軟提供的檢視器軟體,藉此比對檔案編排的異同;另一種則是執行在尚未更換的舊電腦內,已安裝的Office 2003,暫時應付某些機關要求,產生所需的微軟Office文件檔案。就此看來,宜蘭縣政府與其他單位的文件檔案交換,勢必還有一段路要走。

雖然,對於其他正在觀望的單位,宜蘭縣政府成功導入LibreOffice與ODF格式的經驗,或許能參考其中做法,尤其是文件格式使用率量化的措施,可增加其推動的力道。但並非所有機關都有更換文書處理軟體的動機,特別是升級較新版本的微軟Office之後,單位的電腦也支援ODF,會不會只是從原本的DOC、XLS、PPT,演變為另一種公部門的文件格式大戰,則有待後續的觀察。

成功導入LibreOffice的5大關鍵因素 

宜蘭縣政府計畫處資訊管理科管理師黃啟全指出,要求員工全面轉換、採用新的文書軟體辦公,前期尋求長官的支持,並且充分實施教育訓練,都相當重要,甚至是環環相扣。而他們與以往其他單位導入的做法有所不同的是,宜蘭縣政府透過公文系統的統計,以數字呈現使用情形,進而要求單位確實使用:

● 關鍵1:高層完全支持

● 關鍵2:充分的教育訓練

● 關鍵3:全數安裝LibreOffice

● 關鍵4:訂立明確的執行目標

● 關鍵5:每日公布執行成效

宜蘭縣政府推動LibreOffice大事記 

針對計畫的執行,黃啟全他們做了一連串的措施,從全面部署LibreOffice軟體,到最終管制公文系統只能採用ODF格式,過程長達15個月之久。

104年4月   開始實施教育訓練課程

104年7月 發文要求單位全面安裝LibreOffice軟體

104年8月 開始執行ODF格式使用率KPI計畫

104年9月 開始每月公布電子布告欄、公文附件未採用ODF格式的比例

104年11月  針對KPI未達標者召開說明會

105年1月 ● 禁止購買與核銷微軟Office軟體

      ● 電子布告欄完全禁止上傳微軟格式文件

105年7月1日 公文交換系統完全禁止上傳微軟格式文件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計畫處資訊管理科)

與外部單位交換文件的因應之道 

相較於大部分的政府機關,宜蘭縣政府雖然已經全面採用ODF格式交換文件,但是,如果面臨與其他單位的資料交換作業時,難免還是會遇到對方要求提供微軟格式檔案的情況。對此,宜蘭縣政府資訊管理科管理師黃啟全表示,他們目前透過下列4種方式因應:

● 對於不需再編輯的檔案,儲存為PDF格式

● 利用LibreOffice內建功能轉換大量檔案

● 透過微軟檢視器比較與LibreOffice排版差異

● 非不得已,使用已安裝Office 2003的舊電腦處理

高通在中國控告蘋果侵權,要求禁售iPhone

$
0
0

高通(Qualcomm)上周向彭博社(Boomberg)證實,已於北京的智慧財產法院控告蘋果侵犯該公司的專利技術,同時提出禁售iPhone的請求。

根據報導,高通宣稱蘋果侵犯該公司3項與電力管理及Force Touch功能相關等非必要的標準專利,而蘋果則宣稱在與高通協商的多年間,這3項專利從未浮上檯面,是個毫無根據的指控。

這是高通第二次提出禁售iPhone的請求,今年7月,高通也曾以蘋果侵犯6項專利技術為由,希望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ITC)禁止iPhone及iPad輸入美國。

市場認為高通只是對蘋果提出反擊,真能阻止iPhone銷售的可能性並不高,且已有不少國家針對高通於行動通訊市場上違反競爭的壟斷手法祭出法律行動。

2015年2月先是中國指稱高通壟斷市場並判罰60.88億元人民幣(310億元新台幣),2016年12月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控告高通濫用市場主導地位,判罰1.03兆韓圜(約新台幣278億元),今年1月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FTC)控告高通違反反壟斷法,上周台灣公平交易委員會亦因高通違反公平競爭,處以高達新台幣243億元的罰款,不論是在中國、韓國或台灣都創下最高罰金的紀錄。

蘋果則是在FTC展開行動之後,於美國及中國控告高通壟斷市場並超收權利金,且在美國的法律行動還獲得英特爾與三星的聲援

傳海盜灣又悄悄讓用戶挖礦,這次沒有說「不」的權利

$
0
0

9月初才傳出BT種子文件及連結搜尋網站海盜灣(Pirate Bay)利用用戶電腦暗中進行挖礦,該網站又被發現故態復萌,而且這次用戶沒有選擇退出(opt out)的選項。
 
上個月海盜灣被發現在網頁加入由Coin-Hive 提供的JavaScript程式碼,在用戶不知情下借用其電腦處理器運算效能進行Monero幣的挖礦,當時該網站聲稱是為了測試以挖礦增加公司收入。
 
而在僅僅不到一個月後,TorrentFreak發現海盜灣悄悄再度用上這招。不像上個月,海盜灣這次做了節流,使大部份用戶未察覺CPU執行緒用量衝高,企圖掩飾採礦行為,而且也未提供用戶選擇退出(opt out)的選項。但根據Coin-hive的規定,其工具客戶必須告知並取得「礦工」們的同意。
 
雖然海盜灣上次宣稱要以挖礦取代網站廣告,不過TorrentFreak發現海盜灣網站同時間仍然有橫幅式廣告,也不清楚這次是否為最新一次測試,還是已實際啟用。
 
海盜灣尚未對此做出評論。但負責提供海盜灣DDoS防護服務的CloudFlare上周才將使用採礦工具的另一Torrent網站Proxy Bunker停權,這意謂著海盜灣也可能面臨同樣處份。

國內首家可接受虛擬貨幣付款的蛋糕餐飲店Coin Cake開幕!

$
0
0

在國外已有店家接受虛擬貨幣消費,但在台灣還不是相當普及,國內第一家可接受虛擬貨幣的蛋糕店Coin Cake在周日開幕,民眾除了可用台幣付款,還能選擇以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付款。

位於高雄三多三路的Coin Cake為國內首家可接受虛擬貨幣付款的蛋糕店,傳統店家僅接受台幣法定貨幣付款,這家店所提供的蛋糕、咖啡等餐飲服務除了可用台幣付款,也可選擇以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付款,民眾只要擁有虛擬貨幣電子錢包,結帳時可不需要掏出現金,可以手機上的電子錢包付款就能完成結帳動作。

Coin Cake為可接受虛擬貨幣的概念店(來源:Coin Cake)

 

民眾可在店內選購蛋糕、麵包、咖啡等飲品,可在現場用餐並享受Live Band表演,所有商品均以台幣標價,結帳時如果想以虛擬貨幣付款,店員會將金額依照BitoEX的匯率換算成虛擬貨幣金額,民眾依想要支付的虛擬貨幣幣別,掃描對應的QRCode取得店家錢包資訊,手機線上付款就能完成結帳。

Coin Cake的一部份菜單價格(來源:Coin Cake):

Coin Cake表示,在日本等國外地區虛擬貨幣交易已被接受,但在台灣虛擬貨幣的使用並未普及,為了教育民眾讓更多人瞭解虛擬貨幣,因此成立Coin Cake接受虛擬貨幣交易,並通過店員說明教導民眾認識虛擬貨幣。目前可接受市場上接受度較高的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未來視市場接受度也會支援其他虛擬貨幣。

由於接受以虛擬貨幣消費,Coin Cake開幕首日即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約有20多位以虛擬貨幣付款,但為了宣導虛擬貨幣,店員向民眾解說也花了不少時間,結帳排隊時間因此拉長。

Coin Cake表示,開幕之初先以營運步上軌道為主,未來會思考如何宣導虛擬貨幣同時縮短結帳等候時間。之後也考慮推出網路購物服務,讓民眾以虛擬貨幣線上付款購買商品。

Viewing all 3178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