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14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機器學習函式庫TensorFlow 1.9正式支援樹莓派

$
0
0

樹莓派的應用越來越豐富了,除了Linux基金會旗下的EdgeX Foundry其邊緣運算物聯網開發框架EdgeX以Go改寫,指定樹莓派3為官方平臺外,現在Google與樹莓派基金會合作,TensorFlow 1.9版本開始,也要正式支援樹莓派,讓機器學習應用,現在也能跑在單板電腦上。

讓TensorFlow成為適合所有人的開源機器學習框架,是Google從2015年首次推出TensorFlow的既定目標,在這過程中他們盡可能支援所有的主流平臺,包括Linux、macOS、Windows、iOS和Android,不過,要讓TensorFlow跑在樹莓派上,則遇到了一些困難,最後他們與樹莓派基金會合作之後,總算在1.9版本可以開始在樹莓派執行TensorFlow程式

開發者可以使用Python套件管理系統Pip,在樹莓派上安裝預先建置的二進位檔,安裝完成後便能在終端執行Python3,並像在其他平臺上一樣的使用TensorFlow。官方使用說明手冊的安裝指南與錯誤排除文件提到,或許TensorFlow在其他樹莓派變體也能夠執行,但官方只測試和支援樹莓派使用Raspbian 9或以上的組合。

另外,樹莓派創辦人Eben Upton也表示,現代運算教育涵蓋基礎性和前瞻性是很重要的,與Google合作把TensorFlow機器學習帶到樹莓派中,拓展了孩童可以接觸機器學習的機會,他們樂於見到孩童以樹莓派結合TensorFlow,創造出更多有趣的應用程式。

TensorFlow官方提到,樹莓派除了被許多開發者用於創造新興應用外,也有許多人用於學習程式開發,TensorFlow越容易被安裝,則越能接觸更多的受眾學習機器學習,而像是DonkeyCar平臺,就已經開始使用TensorFlow和樹莓派製造自動駕駛玩具車。


監控服務DripStat指微軟AKS服務不穩且無法有效解決,決定搬至GCP

$
0
0

雲端服務的安全性是企業採用的重要考量之一,而可靠度也是需要仔細評估的要素。雲端基礎架構監控服務DripStat創辦人Prashant Deva在部落格上抱怨,他們所使用的Azure Kubernetes服務(AKS),雖然近期已經進入一般可用階段,但因為其服務仍然非常不穩甚至還違反SLA,因此最後決定把自家服務搬遷到Google雲端平臺上。

雲端服務事件頻傳,在上個月,GCP用戶才抱怨自家服務被無預警關閉,損失了一個小時的資料,而騰訊雲也傳出其號稱99.95%服務可用性與99.9999999%資料可靠性的雲端服務,卻讓一家中國新創公司的資料全數消失。而Prashant Deva則抱怨了自家DripStat服務建構在微軟AKS上遇到的挫折,讓他最後決定將服務搬移至擁有Kubernetes最佳實作的Google雲端上。

Prashant Deva一開始提到,使用AKS服務他們會隨機的遭遇DNS故障,無論是在Azure之外的網域或是Azure虛擬網路內的主機名稱都曾發生這樣的問題,雖然總是在多試幾次後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但反覆地發生總是非常困擾,但Azure支援服務團隊卻認為,解析指向Azure網域之外的DNS並不是他們的問題,他們僅能處理位在Azure內主機名稱的故障。

Azure支援服務團隊同時也表示,DNS故障是因為用戶在CPU與記憶體使用設定的問題,如果想要DNS可以穩定的工作,就不應該使用太多的CPU與記憶體。不過,當DripStat反應這問題通常出現在CPU與記憶體使用率最低的時候,Azure支援服務便不再回應該問題。

DripStat遭遇到的第二個問題,他們每天都必須要重新啟動Kubernetes API伺服器。由於有一天他們發現無法啟動Kubernetes儀表板,經過多位Azure支援服務人員的協助後,找出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新啟動Kubernetes API伺服器。但由於API伺服器由Azure管理,因此需要開立維修票券,將服務升級為工程等級,才能由Azure進行重啟。

由於這個問題每天都會重現,因此DripStat每天都需要開立一張維修票券,他們必須要在電子郵件中,詳細的紀載整個過程,以避免重啟程序申請時,Azure支援人員不停地詢問每日重複的問題。

前兩個問題可能只是造成服務不穩或是手續麻煩,Prashant Deva提到,AKS上容器崩潰會造成整個節點崩潰。當Docker映像檔崩潰,則整個底層虛擬機器都會跟著崩潰,而恢復的唯一手段就是登入Azure入口網站,並且手動重啟虛擬機器。Azure服務團隊告知DripStat,這是DripStat的問題,他們應該確保容器不會崩潰。

 

而最糟糕的情況發生了,Prashant Deva有一天發現他們Kubernetes叢集中的每一個節點都被關閉,即使從Azure入口網站手動重啟虛擬機器也沒有用,Azure支援幫助他們重啟叢集,但是無論如何節點數量都會不停地往下降,經過8個小時的嘗試後,總算叢集被啟動了,但是DripStat卻無法在上面執行任何容器,並且錯誤碼指向一些Go語言程式碼的錯誤,Prashant Deva提到,他們的應用程式是用Java開發的,而且Azure最後還是回應這是DripStat的問題作結。

 

經歷了這些過程,Prashant Deva認為,即便AKS沒有SLA,單個虛擬機器節點仍然必須遵守Azure上99.9%的SLA,由於DripStat的虛擬機器下線了數小時,他們開了票券來申請SLA,但最後仍被Azure支援服務忽略,因此他指控微軟違反SLA。此外,他也提到,DripStat使用的P1票券應該在1個小時內收到Azure支援回覆,但總是超過24小時後才收到回應。

Prashant Deva表示,DripStat最後還是選擇了擁有Kubernetes最佳實作的Google雲端,作為棲身之地。這個事件在網路論壇引發討論,有不少網友表示認同Prashant Deva的說法,認為Azure上的服務不少為半生不熟(Half-baked)的Alpha階段,也有網友提到,AWS上的Kubernetes服務也有類似的情況。

這個討論也引來了自稱為AKS工程主管回應,他提到AKS工程團隊花了一天的時間測試結果發現,用戶讓他們的應用程式過度的使用記憶體,導致核心的Oom殺手(Out of Memory Killer)終止了Docker守護行程和Kubelet。他提到,作為部分調查後的改進,現在用戶超過節點資源限制,系統則會保留Docker和kubelet,內核只會關閉應用程式而非關鍵系統程序。

Dota專業玩家遭OpenAI Five慘電,不到30分鐘就KO!

$
0
0

玩家壓力好大,人工智慧玩遊戲越玩越厲害。Dota人工智慧團隊OpenAI Five能在30分鐘內打敗專業玩家,甚至在選角時就能預測勝率。8月6日OpenAI Five與排名位在99.95百分位數的專業人類團隊,在直播十萬名觀眾前對戰,OpenAI Five輕鬆贏了前二回合,直到由觀眾幫OpenAI Five選角,OpenAI Five才輸給了人類隊伍。

OpenAI Five開始把選角納入考量當中,官方提到,人工智慧所選擇的英雄,與勝率有很大的關係,但選角是Dota遊戲中極具挑戰的部分,因為英雄以很複雜的方式互動,因此不容易比較出相生相剋關係。在6月的時候,他們在神經網路中加入了勝率輸出,供團隊反思OpenAI Five的選角預測,而後他們發現,可以僅透過選角後的陣容來預測勝率。OpenAI Five團隊花了一星期實作,列舉出1,100萬種配對組合,OpenAI Five能根據對手選角,以搜尋樹的方法快速選出應戰的最佳組合。

比賽一開始先由自願觀眾組成的5人隊伍與OpenAI Five進行表演賽,結果在平均45分鐘才能分出勝負的遊戲,OpenAI Five在14分鐘內就打敗了自願觀眾隊。

接下來比賽正式進入高潮,人類隊伍派出排名位在99.95百分位數的團隊,包含專業玩家Blitz、Cap、Fogged、Merlini和MoonMeande,在第一回合選角結束後,OpenAI Five預測自己有95%的勝率,果然在21分31秒的時候就擊敗人類隊伍,而第二回合選角結束,OpenAI Five預測有76.2%的勝率,也在24分53秒贏得第二場比賽。

在第三回合,OpenAI Five的角色交由觀眾決定,觀眾為OpenAI Five選擇了弱勢組合,OpenAI Five預測自己只有2.9%的勝率,儘管如此,在對戰中,情勢一度讓OpenAI Five預測勝率達17%,經過一陣纏鬥後,終在35分47秒時輸掉遊戲。

在8月稍晚,OpenAI Five還會有另一場與人類的比賽,而屆時將面對國際的職業人類團隊,以OpenAI Five從6月底到8月6日與人類玩家對戰的情況,短短一個多月OpenAI Five進步神速,接下來要與之對戰的職業人類團隊,看來是充滿挑戰。

 

BGP挾持攻擊再現,這次鎖定美國支付業者

$
0
0

甲骨文(Oracle)上周揭露另一起BGP挾持攻擊,指出駭客先入侵了位於印尼及馬來西亞的兩家ISP業者,散布錯誤的路由資訊,以將美國三大支付業者Datawire、Vantiv與Mercury Payment Systems的流量導至駭客所控制的伺服器,手法類似今年4月的攻擊行動

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邊界閘道協定)是藉由IP路由表或前綴(Prefix)來實現自治系統(AS)之間的可達性,大多數ISP業者必須利用BGP與其它ISP建立路由連線。BGP挾持(BGP hijacking)即是先駭進ISP業者或其它網路架構供應商的BGP伺服器,再散布錯誤的路由來干預流量。

甲骨文Dyn網路分析總監Doug Madory說明,駭客集團在今年7月間藉由入侵印尼Digital Wireless與馬來西亞Extreme Broadband兩大ISP業者以竄改Datawire、Vantiv及Mercury Payment Systems的路由,讓假冒的DNS伺服器能夠傳遞偽造的回應,把原本要造訪這三大支付業者的使用者導至惡意網站。

此外,駭客還在偽造的回應中採用更長的存活期(TTL),讓這些假冒的DNS可在遞迴DNS伺服器中保留到BGP挾持結束為止,以最大化攻擊時間。一般網域的TTL為10分鐘,但在今年7月的攻擊中,駭客把偽造回應的存活期最高設為5天。

駭客的目的是為了竊取支付卡業者的客戶資訊,在展開攻擊的這幾天,使用者經常抱怨無法連上官網。

Madory表示,這些事件展現出網路基礎架構已成為駭客的攻擊目標,未來也很可能看到愈來愈多的相關攻擊,現今唯一的希望就是網路產業應合作以發揮優勢。他引用NTT Communications工程師Job Snijders的看法指出,假如主要的DNS服務供應商以RPKI來簽署路由,並以EBGP來驗證路由,就能減少攻擊事件,而且只有少數提供密集連結的組織需要部署基於RPKI的BGP來源驗證,即可造福數十億的網路用戶。

拼多多仿冒品氾濫遭中國調查,在美恐面臨集體控告

$
0
0

上個月底才風光在美上市,號稱中國第三大電子商務市集的拼多多(Pindoudou),因網站仿冒品充斥遭中國主管機關關切引發股價重挫,隨即因涉嫌揭露不實資訊遭多家法律事務所提告。

拼多多網站上仿冒侵權商品氾濫,七月底中國媒體報導後,引發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切,本月初要求上海工商局約談平台經營者,呼籲消費者及商標權利人檢舉山寨產品,並表示不論是平台或第三方銷售業者只要違法都會追究責任。8月3日管理總局更是親自約談拼多多董事長黃崢

中國當局關切致使上市不滿一個月的拼多多股價重挫。而拼多多也被多家美國法律事務所盯上,包括Rosen Law Firm Bronstein, Gewirtz & Grossman, LLC Faruqi & Faruqi, LLP Schall LawHoward G. Smith等隨即對拼多多準備提出集體控告。

Rosen Law Firm及Schall Law Firm表示正在調查拼多多是否涉及以不實或誤導性訊息,或未能對投資人揭露相關資訊,違反美國聯邦法律, Pomerantz LLP 也在調查該公司是否涉及證券詐欺或其他不法商業行為。Faruqi & Faruqi也正在募集損失超過5萬美元的投資人,將代為提出告訴。Howard G. Smith則表示將代7月26到31日之間投資拼多多的投資人索賠。

由Google前員工黃崢於2015年創立的拼多多在中國被譽為僅次於阿里巴巴和京東的第三大電商平台。截止2017年,平台總交易金額達1412億人民幣。7月26日正式在那斯達克以19美元掛牌上市,首日曾漲至26.7美元,不過8月1日曾大跌回19.27元,上周8月5日更是跌回19元。

【大話資安:GDPR答客問首部曲】GDPR後的隱私保護策略

$
0
0

對於已經在今年5月25日正式施行的歐盟GDPR(通用資料保護規則),有許多臺灣企業最傷腦筋的就是,到底是否適用歐盟GDPR的規範呢?畢竟,這個遠在歐洲制定的法規,在目前的地球村時代之下,某些區域性的法規要求,其實已經可以影響全球市場與企業和民眾。

針對歐盟提供服務的業者,都適用GDPR的規範

但實際上,要判斷到底是否必須遵守GDPR,往往必須要從業務情境深入探討,才能夠確認,很難從單一的情境去辨別某些公司是否適用GDPR。重點在於,該公司組織到底有沒有在歐盟境內提供服務,而目前判斷的基準,可根據是否使用歐盟的貨幣與文字來證明。

以往,針對各種法遵議題的實踐,許多企業組織內,很多就會從法務部門著手,但有些提供資訊服務的公司,則由資訊部門承擔。事實上,法遵議題的遵守範圍相當廣泛,從法務、風險管理、IT或者是第一線業務部門、客服部門,都有可能牽涉到相關的業務流程,但到底該由誰作為法規遵循的代表呢?

目前常見的作法,就是以法務部門為首,另外,就是由資訊部門來領頭,不過,就實務狀況而言,不論是教導法務人員了解IT,或者讓IT人員懂法律,難度都很高。

這時,管理顧問公司可以扮演橋樑的角色,把法遵的要求,轉化成資訊部門聽得懂的程式開發和系統需求,同時,也將資訊部門的語言,轉化成法務部門在落實法遵時可以實作的作為,由他們來協助雙方了解彼此,扮演兩造翻譯官的角色。

即便GDPR已經正式實施,但它仍是一個持續變動中的法規,所以,之前的工作群組(Working Party)也更名成為歐盟資料保護委員會(the 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Board,EDPB)。另外,像是英國的個資隱私主管機關(ICO)也都持續針對GDPR的法規演進,提供企業各種需要關注關聯法規,以及調整隱私保護策略與管理機制的建議。而關於這樣的法規遵循和演進的過程,則是需要透過長久運作,更需要內化成為企業的業務流程。

至於誰才適用GDPR?雖然先前在GDPR的官網,已經正式提出回答,但事實上,即便在歐盟當地的律師,對於法律的解釋,還是有兩派的說法,到底是服務提供者,還是只要有蒐集歐洲民眾個資的企業組織,都必須適用GDPR的規範呢?

就法條而言,GDPR保護對象都採用資料當事人(Data Subject)一詞,而不是公民或居民等字句,因為GDPR將個資保護的範圍,擴大為歐盟境內資料當事人為主。

但其他的爭議點在於,如果這些歐盟的資料當事人因為差旅到境外活動時,該如何判斷這個提供服務的組織,是否要受GDPR規範呢?

這就要看,企業如果是歐盟境外的服務提供者,而且是針對歐盟以外的客戶提供服務,讓其客戶到歐盟旅行時可以使用其服務,在如此的狀況下,只要這家公司沒有針對歐盟個資當事人提供服務,就不受GDPR法遵的約束。

也就是說,只要是針對歐盟境內的個資當事人提供服務,就會受到GDPR規範;但如果沒有在歐盟境內針對個資當事人提供服務,即便這些人進到歐盟境內,也不受GDPR的規範。

因為針對同一個情境,各派律師的解讀還是不同,GDPR的複雜度來自於對於情境拆解、當事人資料,以及資料控制者、處理者角色不同,會有不同的權利義務要遵守,這也是GDPR之所以複雜難解的關鍵所在。

合約是所有法遵的基礎,臺灣高科技業者即為一例

對企業和組織而言,要如何界定資料保護的範圍呢?必須要從資料流程(Data Mapping)和資料清單(Data Inventory)下手,另外,比較容易忽略、且會為企業帶來風險的部份,就是「合約」。

臺灣有許多企業在歐盟當地設有經銷代理商,不同的法人代表,是否可以透過簽訂合約的方式,讓相關的個人資料從歐盟跨境傳輸到臺灣?

事實上,審視合約是一件非常繁雜且壓力很大的工作,就有真實案例顯示這樣的挑戰,例如,有的企業一年要簽訂大約4千到5千份合約,為了要做GDPR的法遵,必須重新檢視這數千份合約的規定。

另外,許多臺灣高科技製造業者近來積極因應GDPR,往往都是來自於客戶必須符合GDPR的規範,基於合約的要求,連帶要求臺灣的這些高科技製造業者,也必須同步符合GDPR規範。

在七月初,歐盟消費者保護機構(BEUC)也提出一份GDPR報告,就直接點名有某些組織在隱私保護的作法上,還是有問題。例如,GDPR要求個資使用必須透明化,但這些組織並沒有明確告知使用者,對於他們的個資會提供給哪些第三方單位使用;或者是,個資處理並沒有遵循GDPR的要求,單純使用該企業網站,就認定該使用者已經同意該公司的隱私保護政策;甚至是,隱私權政策內容使用了模糊不清的語言來陳述,讓使用者無法了解實際政策內容,難以了解使用者個資是如何在實務上受到使用等。

另外,像是資安業者TrustArc則提出一份報告,當中表示有七成企業,要到2018年底,才會完成因應GDPR的準備工作;而Google也於日前和幾個網路服務業者合作,提出使用者資料可攜的專案,並且不斷更新調整。

基於產業和監管機關的角度,建立一套合規的行為守則

關於法規遵循,其實可以從生態系的概念來檢視,涉及的層面,主要有立法機構、受約束對象、受保護客體、監管對象等等,但要知道GDPR這個法要保護的對象是誰?怎麼做到?如何實施落實?就需要集合各種專家,包括律師、產業專家、資訊專家等等,也會成立所謂工作小組(Working Party),集思廣益,共同找出可以讓企業組織遵循的方法,畢竟,無法監管的法律,等於是沒有用的法。

值得注意的是,GDPR這類的隱私保護或者是網路安全法案,也已經形成一種非關稅的貿易壁壘,因此,對於歐洲雲端服務業者而言,就自行建置關於雲服務應該遵循的準則,希望藉此打造符合GDPR控管要求的EU Cloud Code of Conduct(歐盟雲端行為守則)。

目前,EU Cloud CoC對於GDPR這套法案的內容做出解釋,依照行業特性做出共識作法,訂出行為守則(Code of Conduct,CoC)這是一個過程,因為由民間受約束對象直接與監管單位進行溝通,取得平衡,因此,EU Cloud CoC的發展一直受到矚目。

過去企業多數以ISO 27001資安認證為主,在雲端服務業者相關的認證,則是ISO 27017和ISO 27018,包括要如何取得當事人同意等,在規範中都有詳細說明,並且有獨立機構去查核。而現在這種CoC的作法,比較像是針對某各產業,量身打造的產業適用標準,類似的作法,在歐洲當地也都行之有年。

其他像是日本於今年7月17日,已經取得和歐盟對等的認可,認定彼此的法規都具有足夠的保護;其他像是中國推出《個人信息保護法》,美國有《Cloud Ac t》,還有美國2020預計實施的《CCPA》(美國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未來都是值得重視的法遵議題,對臺灣產業都有影響,尤其臺灣有很多科技業都在美國加州落腳。

在企業營運管理上,過去傳統企業在意所謂的勞安、工安等議題,但在虛擬世界談的議題則都是資料保護、隱私保護等,而相關的法遵議題,往往也會造成外商進去當地市場的門檻,並帶來經營上的挑戰,形成所謂的貿易壁壘,但這已經是避免不了的趨勢。

歐盟透過GDPR在構築全球的貿易壁壘,其他國家也都一樣,因此,對於各個國家和企業而言,都必須要有一個組織,去因應相關的議題。

在5月25日之後,許多國家的個資主管機關也都打造了一個「隱私外洩事件通報程序」,像是法國、荷蘭和德國,都打造一個相關的通報平臺,其他像是英國、奧地利、義大利和盧森堡,則可以透過電子表單或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通報。

 

圖片來源/勤業眾信

在5月25日之後,許多國家個資主管機關都打造了一個「隱私外洩事件通報程序」,像是法國、荷蘭和德國,都打造一個相關的通報平臺,其他像是英國、奧地利、義大利和盧森堡,則可以透過電子表單或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通報。

 

隱私衝擊分析和PbD是因應GDPR最重要的兩個框架

要拆解隱私資料處理活動的控管機制,必須從人員、流程和技術等三個面向進行拆解。

在「人」的部份,必須知道「外部」收資料的對象是誰?會取得什麼樣子的資料?資料會提供給誰?「內部」使用的人是誰?那些人可以存取等。

而在「流程」的部份,是否涉及高風險項目需要執行DPIA(隱私保護衝擊分析)?是否包含個資法定告知項目?是否具有當事人權力行使流程?以及內部流程是否定義清楚,確認個資的流向等。

至於「技術」部份,則著重在下列幾項,例如:收集來的資料如何保管?使用哪種機制去分析、應用及處理相關個資?相關的個資保護措施有哪些等。

而在流程的因應上,GDPR還有兩大框架必須注意,第一個就是DPIA(隱私保護衝擊分析),第二個就是PbD,這又有兩者解釋意涵,一種是隱私保護設計(Privacy by Design),另外一種則是隱私保護預設(Privacy by Default)。

在進行隱私保護衝擊分析時,第一步就要判斷是否需要執行DPIA;再者,就是要確定DPIA執行評估內容,找出影響隱私保護的關鍵因素後,釐清資料敏感度等級,確認隱私保護控管水準,並且在業務場景中,判斷潛在威脅事件的影響。而所有的隱私保護衝擊分析,都必須在處理相關隱私資料之前,就必須事先完成的作為。

而這樣的DPO應該要有一個團隊來進行合作,包括法務專家與IT專家,也可以組成一個隱私執行中心(Privacy Operation Center)。

但重點是,這個DPO雖是監管延伸,但必須真正了解這個產業,才能做出好的判斷;也必須有能力和當地監管單位溝通才行。而根據勤業眾信的統計,在GDPR之後,預計將增加三萬個隱私保護和資安相關工作機會。

除了DPIA,假若遇到個資外洩事件時,GDPR也做出規定,要求必須在72小時內通報主管機關,參與者為企業內的緊急應變小組和DPO(資料保護長),負責發現和接收隱私資料外洩事件,而相關的隱私保護推行小組,則必須要彙總和確認事件發生的原因並排除,也必須做出相關的影響分析。

至於,PbD的部份,很多人認為是針對IT,但有越來越多家企業,從本質上來看,全公司都是IT,這麼一來,該如何在內部做到PbD評估?

事實上,由前端資料取得的生命週期開始,就必須要落實隱私保護衝擊分析及PbD。千萬不要把PbD當成IT議題,整個流程從告知與徵求使用者同意上,都需要業務端協助確認,所以,必須考量內部怎麼做橫向溝通。林彥良建議,可以成立虛擬組織或單位,負責進行PbD橫向溝通的工作。

企業可以選擇簽署SCC或BCR,解決個資跨境傳輸問題

要落實隱私保護制度必須要有一個實施的全貌,從合規要求到持續維運,是一條不間斷的漫長旅程。

因此,剛開始就必須先實施資料盤點、合約盤點,然後進行差異分析,在完成相關的風險處置之後,須擘畫合規藍圖,並且要能落地運行,後續還必須做到持續維運。

以目前來看,設計制度是相對不重要的過程,要能夠知道現況、架構後,才有辦法實施制度,且整個對個資隱私的重視程度,都應該要被內化到企業內每一個業務流程,才是比較實際的作法,因為,內化永遠是最難的部分,目前看來,高科技業運作的空間比較大,而金融業已經是高度監管的行業,內化程度相對較高。

而關於GDPR實施後的關鍵策略,則是必須將隱私保護的外在用戶體驗與管理意識,予以內化。在外在的用戶體驗上,包括:資料處理與合法性、兒童資料處理、跨境傳輸、隱私聲明與同意、當事人行使權利、自動化處理OptIn及OptOut,以及外洩事件通報;而在管理意識內化上,則囊括:打造治理、資料保護長和隱私管理團隊;釐清資料控制者和資料處理者權責;進行隱私衝擊分析(DPIA);落實供應商安全管理;落實Pvrivacy By Design及Privacy bt Default;最後,則是進行教育訓練,以及宣導。

以勤業眾信本身的作法和經驗為例,他們在內部啟動機敏資料保護專案,包含資安資料保護和隱私保護在內,並於2017年初,採用比利時的框架來推動這些法遵工作。

同時,也將這些作業分成業務面、資料面和IT技術面,而勤業眾信這個4千人的單位,已經全數取得了ISO 27001認證,算是很大規模的認證單位。而勤業眾信也規定,如果會員所沒有通過相關資安驗證,就無法跨國接案。

以歐盟雲端服務業者推動的CoC作法,是從立法者、監管者、受監管者和受保護者等面向來檢視,大家一起開誠布公來溝通,而且,有許多產業也希望,可以透過一個CoC框架,與監管單位溝通。但這個部分與是否合規,其實是兩件事情。

是否取得各種資安隱私保護的標章,並不重要,因為,關鍵在於,要把精神落實到企業內部的每一個作業流程和企業文化,以及有沒有團隊可以處理個資隱私保護議題,以及能否和監管溝通等,才是要緊的部份。

整體而言,GDPR其實並不是禁止個資往外傳送,而是要符合其個資保護要求後,才能往外傳,例如,可以傳送到白名單國家,若是例外狀況,也可以簽署SCC或者是BCR架構。前者類似定型化契約,一個字都不能改,是附屬在合約上,也是解決跨境資料傳輸比較快的方式,不過,很多公司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以前採用的合約,其實都已經簽署過SCC合約了。

此外,要因應GDPR,必須要先弄清楚自己是資料控制者或資料處理者的角色,兩者責任差異已經不大,只不過,現有SCC條約並沒有境外控制者的角色,只有針對境內控制者將資料傳給境外處理者,或是境內控制者傳給境外控制者等狀況。至於跨國企業,則以簽署BCR為主,而在全球和臺灣,已經有很多金融機構拿到相關的BCR了。

 

 專家小檔案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顧問副總經理 林彥良 

 

 簡介 

於2007年加入勤業眾信,具有十年以上的科技風險相關工作經驗,熟悉高科技業、製造業、金融業等業務作業流程,擁有豐富的大型集團企業資訊安全諮詢經驗。目前擔任勤業眾信風險諮詢服務部門副總經理,專注於營業秘密保護、研發資料保護、金融科技新興風險管理、資訊安全管理、網路安全評估、隱私保護、海外資安法規諮詢、企業資安架構設計等企業資安風險議題。

 

 專業能力 

● 新興科技風險評估

● 營業秘密保護/研發資料保護風險評估與控制設計

● 隱私保護/隱私合規諮詢

● 資訊安全/網路安全風險評估

● 海外資安合規諮詢

● 資訊安全/資料保護解決方案建置

 

 影片連結  iThome大話資安直播影片:GDPR後的隱私保護趨勢

報導:只有2%用戶用Alexa語音購物

$
0
0

Alexa推升了Amazon 智慧喇叭Echo的銷售量,並開啟人工智慧語音助理應用的想像,但是有報導聲稱,其實只有極少部份的人用Alexa購物。

《The Information》周二報導,根據掌握Amazon內部數據的消息人士指出,2018年只有僅僅2%的用戶透過Alexa買東西,當中大部份是使用Echo系列產品。而在這2%中,有90%的人只試了一次就再也沒用過了。至於這些人買了什麼東西,內部數據顯示只是一些民生用品等便宜商品。

這消息對電商龍頭Amazon來說有點尷尬,因為Amazon一直希望改善Echo/Alexa的辨識能力和後端平台的整合性,藉此提高其電子商務業績。Amazon自然也不承認這個成績。Amazon方面對Ars Technica指出,不同意媒體報導所說的數字,Alexa用戶高達數百萬,因為它是掌握用戶當下需求最方便的方式。消費者只要嘴巴說一聲,就能輕鬆完成訂購列印紙張或洗碗精等。

儘管如此,購物只是Alexa擁有的上千項技能之一。本周Amazon還陸續釋出新的Alexa技能,包括可在偵測到可疑人士播放模仿對話人聲以嚇退對方的「Away Mode」,以及主動告知主人它新學會了什麼過去無法回答的問題的Answer Update

Alexa主要執行平台Echo一直是智慧喇叭的主流,佔比總在七成以上。不過近年Google崛起逐漸威脅Amazon。分析機構Canalys 第一季市場報告顯示,Echo全球出貨僅250萬台,龍頭寶座首度被Google Home系列的320萬台超越。

臺灣第一家Google邊緣運算合作夥伴首度亮相,還搶先揭露Edge TPU更多特性

$
0
0

Google日前在Next雲端大會上揭露雲端戰略新布局時,不只推出第一款超低功耗Edge TPU邊緣運算晶片,還公布了首波邊緣運算合作廠商,凌華科技是臺灣第一家合作的業者,我們最近也訪問到凌華科技董事長劉鈞,雖然礙於保密協定,他無法透露雙方合作內容,但也揭露不少Edge TPU特性。

Edge TPU晶片不只比GPU更省電 還能處理更多不同類型的資料

以工業電腦起家的凌華科技,過去幾年專注於工業物聯網設備,如嵌入式設備及IoT閘道器等產品,近來也開始布局邊緣運算,甚至還與Nvidia攜手合作,要將更強大GPU加進自己的產品線中,搶攻邊緣運算商機。

劉鈞就指出,隨著物聯網AI(AIoT)應用需求迅速增長,將來不可能所有資料全部都交由雲端處理,而是必須有一個和傳統雲端不同的分散式運算架構,來幫忙分擔雲端工作量,將運算分散靠近地面資料源的IoT設備處理。這些設備或裝置透過橫向的連結,讓裝置之間可以做到資料即時互通,並在自組的一個本地端網路內運算,這得靠邊緣運算架構才能做到。

他認為,要實現本地端的物聯網AI應用,首先必須要有一個能夠就近運算處理的邊緣運算裝置或設備,可以直接在設備上執行機器學習甚至深度學習模型。「這也是為何Google決定推出自行設計的Edge TPU晶片的原因。」他解釋,Google原本在雲端就已提供Cloud TPU運算雲服務,能讓企業在雲端上訓練自己的TensorFlow機器學習模型。

現在,Google更進一步將它下放到邊緣端而推出Edge TPU晶片,這意味著,以後不論是IoT閘道器或裝置,只要有用到Edge TPU晶片,就可以在上面執行已經訓練好的TensorFlow模型,來進行預測之用,不需要在將資料回傳雲端。

劉鈞進一步說明,使用Edge TPU有不少好處。首先,它的耗電量極低,「它是一個平均功耗大約1.8瓦的超低功率ASIC晶片,」他說,跟一般GPU相比,Edge TPU能夠以高度省電的方式,讓訓練完成的機器學習或AI模型直接進到這個TPU內來執行,使用在邊緣運算設備上時,可以獲得比一般GPU更好的推論效果,而且更省電。

再者,在Edge TPU晶片上面已經可以執行輕量化TensorFLow機器學習模型,它是現在許多行動和嵌入式設備常使用的主要機器學習框架之一,而透過Edge TPU將使得以後要在邊緣運算設備或裝置上,執行簡單的TensorFlow機器學習模型,將變得更容易。

而且不像英特爾VPU視覺運算處理器專注於影像處理,劉鈞指出,Edge TPU更適合用在分析處理許多不同類型的資料,像是除了影像或圖像以外,還能處理其他類別的資料,比如溫度、壓力、震動等這類按時間發生順序排列的資料,就很適合用Edge TPU來處理,「這是Edge TPU的強項」他說。

Google不只發布物聯網AI晶片同時還推出了具有連網功能的Edge TPU開發版,可以快速用來打造更智慧化的物聯網裝置,對於開發人員來說,它也將成為Nvidia物聯網AI開發板 Jetson TX2以外的新選擇,而且根據Google的說明,它不只能用於工業物聯網上,其他像是在醫療、零售、交通運輸等領域都能用到它。不過,目前只知道這個開發板將在10月正式供貨,Google至今尚未公布售價與完整規格。

而身為Google在臺灣第一家邊緣運算合作夥伴,雖然礙於保密協定,劉鈞無法透露雙方合作內容,但他也提到,未來也有意將Edge TPU晶片整合到自家的IoT閘道器或IoT設備產品上,要讓旗下更多物聯網設備或裝置,都能具備有AI運算處理的能力,能在上面執行各種機器學習模型,將使得這些設備能變得更聰明。


Mozilla釋出Firefox擴充程式Advance,可根據當前及歷史瀏覽紀錄推薦內容

$
0
0

Mozilla本周於Test Pilot專案中釋出一項新的Firefox擴充程式功能─Advance,它能依據使用者目前所瀏覽的網頁,或是曾經瀏覽的網頁,推薦相關的內容或網站,等於是替每個Firefox用戶量身訂做的內容推薦服務。

其實Mozilla的客製化內容推薦概念始於2016年的Context Graph專案,它的第一個功能為「活動串流」(Activity Stream),提供各種方法讓Firefox用戶與歷史紀錄及書籤有更好的互動並從中受益,該功能最早也是藉由Test Pilot專案進行測試,並在去年11月成為Firefox Quantum(Firefox 57)的正式功能。

而Advance則是要把推薦系統的概念變得更生活化,當於Firefox上安裝了Advance之後,使用者將可在側邊欄看到兩個新版位─Read Next及For You,其中,Read Next是根據使用者當前正在瀏覽的內容進行推薦,For You則是基於使用者最近的歷史紀錄進行內容推薦。

例如當使用者正在檢視全球最熱門的餐廳列表時,Advance就會在側邊欄上推薦最熱門的餐廳,使用者亦可針對這些內容進行編輯,例如「沒興趣」、封鎖該站,或是直接寫下意見等,Advance即可基於這些使用者回饋進行改善。

Advance是Mozilla與Laserlike合作的成果,Laserlike為一專精機器學習的新創業者,提供內容搜尋、發現與個人化平台,為了提供相關服務,Mozilla必須允許Laserlike存取使用者的瀏覽歷史紀錄,但使用者隨時可選擇終止實驗、檢視Laserlike所持有的歷史紀錄,或要求刪除這些歷史紀錄。

想測試Advance功能的Firefox用戶可加入Test Pilot專案,該專案中還有許多實驗性的功能,包括專門儲存各種網路服務憑證的Firefox Lockbox程式、可在上網時順手作筆記的Notes,以及一次性的加密檔案傳送連結Send等,目前每天已有超過10萬的Firefox用戶參與Test Pilot專案。

還駭客清白!FCC的評論系統是網路中立支持者灌爆的

$
0
0

還記得去年5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電子評論文件系統(Electronic Comment Filing System,ECFS)的當機事件嗎?當時FCC對外說明是遭到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使得內部的獨立調查單位「督察辦公室」(OIG)展開調查,本周OIG公開了調查結果,指出ECFS的當機意外是來自於網路中立支持者湧入留言,與駭客無關,還給駭客一個清白。

OIG於調查報告中明白指出,2017年的5月7日至8日間,ECFS系統的服務變慢並非如FCC向外界與國會所宣稱的「是遭到DDoS」攻擊。

OIG認為,這可能是FCC急於判斷系統失常原因所造成的結果,特定的管理人與員工將肇事原因歸咎為犯罪行為,而非系統缺陷。其實FCC的許多人都已知道美國脫口秀《上周今夜》(Last Week Tonight)節目可能會造成大量的民眾反應,但該訊息並未傳遞給FCC的IT部門,假設IT部門注意到此事,也許就能採取行動來避免ECFS的當機事件。

事發當時FCC正準備要投票廢除在2015年所制定的網路中立政策,《上周今夜》主持人人John Oliver在5月7日的節目中動員觀眾到FCC留言以支持網路中立,還在節目中秀出了FCC的網址,隔天FCC即對外宣稱遭到了DDoS攻擊。

對於OIG的調查結果,支持網路中立的FCC委員Jessica Rosenworcel表示,該報告道出了一件大家一直都知道的事,FCC說自己遭到DDoS攻擊是假的,真正的原因是數百萬的美國民眾淹沒了評論系統,因為他們想要告訴FCC有關網路中立的重要性,很不幸的是,FCC還得動用額外的資源來揭穿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說法。

至於FCC主席Ajit Pai則把責任推給了當時FCC的資訊長David Bray,指稱Bray曾拍胸脯保證該意外不是因為有些人同時留言而造成的結果,而是外部人員故意企圖佔用伺服器,以避免其它人發表評論;Pai亦強調他並不知道Bray所提供的資訊是錯誤的。當時FCC遭到DDoS攻擊的聲明稿的確是以Bray的名義發出,且Bray已於去年離開FCC。

Fintech周報第62期:德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出手搶攻加密貨幣市場,計畫推出ICO平臺

$
0
0

08/04-08/10

 證券交易所   ICO平臺  
德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出手搶攻加密貨幣市場,計畫推出ICO平臺 
德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Boerse Stuttgart在今年4月宣布,將於今年9月推出加密貨幣交易應用程式Bison,用戶可直接在App上買賣加密貨幣,推出後將先支援比特幣(BTC)、以太幣(ETH)、萊特幣(LTC)和瑞波幣(XRP)的交易。Bison強調,不會向用戶收取交易費,只會賺取各加密貨幣提供的買入、賣出價格之間的價差。此外,Bison還會採用人工智慧技術,根據Twitter上的資訊,評估加密貨幣市場中,投資者的關注動向與觀點。Bison目前已進行封閉測試,今年秋季開始,將計畫為擁有德國支票帳戶的客戶推出此App。


Boerse Stuttgart集團也在8月2日宣布,待Bison上線後,他們將推出ICO平臺,並建立一個多邊、受監管的加密貨幣交易環境,提供託管服務。企業能在平臺上標準化和透明的流程,透過ICO進行融資與資產代幣化,而在此ICO平臺發行的代幣,則能在二級市場,也就是買賣已經上市公司的股票之資本市場上進行交易。

 金管會   虛擬貨幣管理  
金管會發函銀行採取虛擬貨幣交易五大措施,可關閉不配合的業者帳戶
金管會7月27日發函全體銀行,要求各家銀行針對虛擬貨幣相關業務,必須依照洗錢防制法規定辦理,並採取五大措施,若客戶不配合實名制,可關閉其帳戶拒絕交易。根據中央社,此五大措施的第一點是,認識客戶身分(KYC),銀行需辨識客戶為虛擬貨幣交易所或是虛擬貨幣代購的業者。第二點是採取實名制,只要是虛擬貨幣平臺或虛擬貨幣服務業者,以及其來往的客戶,銀行都必須做KYC。第三是虛擬貨幣平臺或虛擬貨幣服務業者的客戶,在購買虛擬貨幣時,需綁定銀行同名存款帳戶,避免現金交易。第四是銀行需列出高風險客戶與監控態樣,監控可疑交易,一旦出現疑似洗錢的行為,即需依法申報。第五是針對不配合實名制的業者,銀行應關閉帳戶拒絕交易。

 中國農業銀行   區塊鏈  
中國農業銀行成功測試區塊鏈農地抵押貸款 
全球銀行排名第四大的中國農業銀行,已成功測試區塊鏈農地抵押貸款。根據中國金融新聞網,此次的區塊鏈試點,在中國農業銀行的貴州省分行,進行一筆200萬元人民幣的區塊鏈農地抵押貸款,也是中國第一個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農地貸款的試驗,要用來支持當地茶葉產業的發展。其實,中國農村向銀行抵押貸款,分為農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並稱「兩權」。此次是農地貸款的區塊鏈試驗,未來將應用在農民住房財產權的貸款。

中國農業銀行表示,此農權農地抵押交易系統,採用了區塊鏈技術中的分散式帳本、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透過區塊鏈系統,當地銀行可與中國央行的省級分行、國土資源局、農牧局等單位共同建構區塊鏈節點,讓農地抵押貸款申請、審批、抵押登記,都能取代過往人工作業流程,在此系統中一條龍完成,加快辦理貸款的速度,也能確保農民的資料安全,並可避免農民將農地重複向銀行抵押的風險。

 澳洲聯邦銀行   區塊鏈  
澳洲聯邦銀行集結5家供應鏈,成功完成區塊鏈跨國貿易試驗 
澳洲四大銀行之一的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CBA)在7月30日宣布,已成功使用區塊鏈平臺完成跨境貿易的試驗。CBA表示,此次試點,與澳洲5家供應鏈企業合作,進行貨物追蹤,包括澳洲最大杏仁生產商(Olam Orchards Australia)、太平洋國家鐵路運輸、墨爾本港口、裝卸商Patrick Terminals、東方海外貨櫃航運公司(OOCL)和提供硬體與軟體設備的物聯網供應商LX集團,成功將17噸的杏仁從澳洲維多利亞州運送到德國漢堡。

此區塊鏈平臺,採用了分散式帳本、智能合約與物聯網技術。在傳遞運輸的文件中,供應鏈中的合作夥伴,能夠及時上傳與查看文件,像是貨物提單、原產地證明書,以及海關要求的相關文件,進而簡化紙本文件的傳遞。此外,不同的合作夥伴也能查看與追蹤貨物的位置,並透過物聯網設備,檢查裝載貨物的容器,是否保持一定的溫度與濕度,確保食物新鮮度,也讓貨物的運送流程更具透明度與效率。

 Facebook   美國大型銀行  
傳言與銀行達成用戶資料互換協議?臉書嚴正駁斥 
華爾街日報8月6日報導,臉書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富國銀行(Wells Fargo)、花旗銀行(Citigroup)、及美國合眾銀行(US Bancorp)洽談一項利用Messenger通知詐騙或方便用戶查詢銀行戶頭結餘的新服務。透過雙方的資料交換,銀行拿到臉書的帳號資訊,而臉書則要求銀行提供用戶包括信用卡交易明細、戶頭餘額等詳細財務資訊。但臉書在8月7日駁斥報導並不確實,並指出與銀行的合作,旨在為Messenger服務加值,或是提供帳戶管理,例如用戶可透過Messenger即時查詢帳戶餘額、收據、交易紀錄等等,但是這些資訊的用途僅止於此,不會用作廣告發送。

在經過劍橋分析事件,臉書宣誓捍衛用戶資料隱私,若真的與銀行簽定此類侵犯隱私的合作,勢必面臨政治及司法調查,以及用戶流失的後果。這家社群龍頭7月才因預估未來用戶數成長趨緩,遭到股價重挫的襲擊。

 洲際交易所集團   數位資產平臺  
洲際交易所集團宣布成立數位資產平臺Bakkt,美國星巴克將成最大零售夥伴 
洲際交易所集團(ICE)宣布,即將成立新公司Bakkt,他們計畫利用微軟雲端解決方案,來建構開放且受監管的數位資產全球生態系。這個新成立的公司將會與BCG、微軟與星巴克等大型企業合作,創建一個整合平臺,讓消費者和組織可以在上面購買、販售、儲存與花費數位資產。ICE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母公司,同時也是全球交易所、清算所和上市服務的龍頭,其所推出的數位交易平臺備受矚目,目前參與Bakkt計畫最大的零售商就屬星巴克。

這個即將推出的新公司Bakkt,要讓數百萬的零售商也可以接受數位資產交易,Bakkt執行長Kelly Loeffler提到,Bakkt的目的要提供機構、商家以及消費者,高效率、安全且實用的數位資產入口服務,開發數位資產在全球市場的潛力。而Bakkt的第一項使用案例,將會是提供比特幣與法定貨幣的交易與轉換服務,這項服務預估將滿足全球2,700億美元數位資產的交易市場。

 大華銀行   數位銀行  
新加坡大華銀行即將為東南亞市場推出數位銀行 
新加坡大華銀行(UOB)在8月3日宣布,看準行動設備在東南亞國家的逐漸普及,即將在數月後推出數位銀行,為拓展東南亞市場與增加客戶做好準備。大華銀行數位銀行業務負責人Dennis Khoo表示,數位銀行的計畫將在未來幾個月推出,讓客戶能從開戶到使用任何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都能透過行動設備或是在網路上完成。大華銀行為數位銀行訂定了目標,希望在未來5年內為數位銀行建立300萬到500萬的客戶群,並期待能夠拿下東協10個國家中一半的數位銀行市場,其中包含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與越南等東協成員國。

責任編輯/李靜宜
金融科技近期新聞 
1澳洲政府投資加密貨幣新創TravelbyBit,攏絡旅遊業者接受加密貨幣付款,共同推動當地觀光業
2. 中國信託外幣兌換機進駐基隆港

創舉! 西維吉尼亞州將開放用手機程式來投票

$
0
0

美國西維吉尼亞州(West Virginia)準備在今年11月的美國中期選舉中開放州民透過行動程式來投票,以造福軍人、軍眷及海外居民,創下美國首例,然而,卻有部份資安專家質疑行動投票的安全性,還說這真是個可怕的主意。

美國將在今年11月展開中期選舉,計畫改選美國眾議院的435個席位與參議院100個席位中的35席,再加上35州的首長選舉與地方性選舉。

西維吉尼亞州的合作對象為2014年才創立的Voatz,該公司將提供支援Android與iOS的同名程式,供該州的選民透過程式投票,但只有特定等級且含有最新安全功能的手機才能以Voatz系統進行投票,根據Voatz與西維吉尼亞州的規畫,在選民以行動程式投票後,該州會印出紙本,再製成表格,每張選票都含有可用來稽核選票是否有效的資訊。

此外,Voatz的系統是基於HyperLedger框架的區塊鏈,而且得先取得授權才能進入,不論是稽核人員或選民都要先經過驗證,也會採用8個通過驗證的節點,將平均分配在AWS與Microsoft Azure的雲端架構上。

然而,安全專家Kevin Beaumont卻發現Voatz官網就不是很安全了,採用舊版的Apache伺服器、SSH服務與PHP,令人很能信任該公司所開發的行動投票系統。

非營利組織「民主科技中心」(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CDT)的技術長Joseph Lorenzo Hall接受CNN採訪時則說,行動投票真是個可怕的主意,想像這個網路投票程序是利用安全貧瘠的裝置,通過可怕的網路再到伺服器上,在缺乏實體選票的情況下很難確保安全。

Voatz則說該公司已進行30次成功的測試,從州黨會議到學生自治會選舉,總計藉由該平台投遞了7.5萬張的選票,並有3家獨立科技業者曾稽核該平台的安全性,包括針對該平台進行滲透測試,探測Voatz行動程式原始碼,也利用公開的HackerOne專案邀請白帽駭客分析與測試Voatz的平台與行動程式。

GDPR效應:仍有至少千個新聞網站封鎖歐盟讀者

$
0
0

一名網站開發人員Joseph O'Connor於本周指出,自從歐盟在今年5月實施GDPR迄今,仍然有超過1,000個新聞網站封鎖歐盟用戶存取,無獨有偶地,由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Nieman Foundation)所建立的尼曼新聞學實驗室也在本周揭露,美國前一百大新聞網站中也有1/3封鎖了歐盟讀者。

於今年5月25日正式上路的GDPR為《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則》(EU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的簡稱,它闡明所有歐洲民眾都有權檢視企業所握有的個資,而且還能要求企業刪除這些個資,企業除了必須取得蒐集與使用個資的明確同意之外,也必須在發生資料外洩事件的72小時內通知使用者與主管機關,否則就將面臨龐大的罰款,也讓擔心自己不符GDPR要求的企業選擇規避。

O'Connor所蒐集的清單大多數屬於美國的新聞媒體,它們會在歐盟用戶存取時,跳出無法服務該區用戶的聲明。O'Connor強調,此一清單並不完整,意謂著封鎖歐盟用戶的新聞網站並不只這1,000家。

至於尼曼新聞學實驗室的Jeff South則把範圍縮小到全美一百大新聞網站,發現有1/3都封鎖了歐盟用戶,包括洛杉磯時報、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芝加哥論壇報及紐約每日新聞等。

不過,在美國排名前五名的紐約時報、USA Today、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與阿肯色州民主黨人公報(Arkansas Democrat-Gazette)則都允許歐盟用戶存取。

對於新聞媒體的自保行為,有不少抱怨都是來自於美國或其它地區的居民,主要是當他們到歐洲開會、出差或旅遊時,無法造訪熟悉的新聞網站,有的是批評GDPR政策,也有人要求這些媒體應該儘快符合規定。

另外還有些媒體認為,反正來自歐盟的流量也不多,與其大費周章變更該公司的政策或架構,不如直接封鎖歐盟用戶。

O'Connor亦打造了一個開源的PHP命令列程式GDPR451,可用來尋找自GDPR上線後仍可自歐盟存取的網站。

Dell EMC與Nvidia、Cloudera聯手推出AI專用硬體解決方案

$
0
0

人工智慧(AI)帶動智慧應用興起,AI專用硬體平臺也是伺服器廠商要搶攻的新市場。這一次輪到Dell EMC與Nvidia聯手,一起推出了執行機器學習、Hadoop工作負載的AI伺服器。Dell EMC表示,這款AI即用解決方案(Ready Solutions),可以加速企業建置AI應用環境。

在這個新釋出的套裝AI解決方案,除了網路、儲存、運算等元件,Dell EMC也已經替企業預先部署AI框架,例如TensorFlow、Caffe等。該公司宣稱,相比企業自行搭建AI開發應用環境,導入這一套解決方案,可以減少半年至一年的建置時間。

這一次Dell EMC所釋出的AI專用硬體解決方案,分別鎖定了AI應用跟Hadoop應用。第一款是與Nvidia聯手合作的AI專用硬體,使用了單一PowerEdge R740x伺服器,作為主要運算節點,另外搭配兩顆Intel Xeon Scalable 6148處理器,以及4個Nvidia Tesla V100 GPU。而主節點外的工作節點,則由4臺PowerEdge C4140伺服器構成,同樣也搭配4個Nvidia Tesla V100 GPU,作為加速器。

至於此臺AI專用硬體的儲存元件,則選配自家Isilon系列Scale-Out NAS的全快閃款式F800。若企業用戶選擇部署全快閃儲存,容量最高可達33PB。而其支援的深度學習框架、函式庫,包含業界熱門的Caffe2、MXNET、TensorFlow,以及Nvidia原廠的Network Library、CUDA。

第二款AI專用硬體,則是與Hadoop企業版發行商Cloudera合作,鎖定了Hadoop環境的深度學習應用。這款套包裝解決方案,預載的Hadoop版本是Cloudera Data Science Workbench,讓企業可以建置安全、快速的自助式資料科學服務。主節點用PowerEdge R640作為基礎,搭配Intel Xeon Scalable 6154處理器。

而Hadoop節點,總共由10臺PowerEdge R740xd伺服器組成,其中3臺作為基礎架構節點,其餘則是工作節點。在Hadoop節點上,企業用戶可以自行選擇要安裝Cloudera Enterprise Data Hub、Spark,或者Dell EMC的資料科學建置引擎。

AI專用硬體也是未來這些硬體大廠角逐的市場。像是NetApp日前也與Nvidia聯手,釋出AI專用硬體ONTAP AI,每臺深度學習機櫃搭配5個Nvidia DGX-1伺服器作為運算核心,儲存設備則選用自家的全快閃儲存陣列AFF A800。這兩家競爭廠商,在硬體構建上都採取相仿策略,以Nvidia GPU作為加速器,再搭配自家快閃儲存陣列、合作網通廠商的連網設備,釋出成套硬體解決方案,加速企業用戶建構AI基礎架構環境。

Dell EMC與Nvidia聯手合作的AI專用硬體,使用了單一PowerEdge R740x伺服器作為主要節點,主節點外的工作節點,則由4臺PowerEdge C4140伺服器構成,同樣也搭配4個Nvidia Tesla V100 GPU,作為加速器。圖片來源:Dell EMC

 

這次Dell EMC釋出的第二款AI專用硬體,則是與Hadoop企業版發行商Cloudera合作,鎖定了Hadoop環境的深度學習應用。這款套包解決方案,預載的Hadoop版本是Cloudera Data Science Workbench。圖片來源:Dell EMC

 

Anchore Enterprise1.1版出爐,資安政策管理、容器映像檔比對都可用圖像化操作

$
0
0

主要提供容器映像檔掃描、分析服務的容器安全新創公司Anchore,自家企業級產品釋出了1.1版,而Anchore技術長Daniel Nurmi表示,此版本整合更多業界常用框架,讓企業用戶可以提升容器映像檔的安全外,也能讓容器環境符合法遵要求。

這一次該公司所釋出的產品更新,主要分成開源Anchore引擎,以及企業版Anchore。該公司開源釋出的Anchore引擎版本為0.2.4版,可以部署在任何可執行容器應用程式的環境,整合API、CI/CD等框架,讓開發者可透過該引擎,執行容器映像檔內容掃描、資安檢測、自行定義資安管理政策,以及將掃描結果產出報表。

Daniel Nurmi表示,儘管Anchore引擎是以開源釋出,「仍然持續加入許多企業等級的功能。」例如,該公司提升了Anchore引擎的擴充性,讓該服務可以在單次掃描任務中,同步處理更多容器映像檔。再者,新版本支援掃描Linux作業系統的套件管理工具,包含RPM、Debian Package、Alpine Package。同時,其他程式語言套件管理工具也可支援掃描,包含Node NPM、Ruby GEM、Java Archive。此外,使用者也可以透過新加強的查詢功能,搜尋更底層的系統訊息,包含容器映像資訊、建置中介資料。

除了作為核心樞紐的Anchore引擎,這一次企業版Anchore 1.1版,也是該公司的發布重點。企業級產品的更新,第一亮點是本地版本的使用介面更新,利用網頁端介面,管理員就可在中控臺進行操作。容器環境管理,同樣也可透過GUI設定,管理員可以編緝、建立或者微調資安管理政策,讓容器環境可以符合法遵規定。

在視覺化功能面的強化,企業版這次將容器映像檔資料全部圖像化,包含容器映像檔、儲存庫、歷史映像檔等資料。利用拖曳操作,就可以新增映像檔、儲存庫。同時,利用視覺化介面,系統管理員也可以在同一介面,比對不同的容器映像檔,瀏覽Log紀錄,或者設定過濾條件,利用Anchore引擎撈取更多底層事件資料。

多雲環境支援也是企業版Anchore所強調的特色,現在此工具可以支援AWS、Azure、Google,或者Docker V2本地容器映像檔儲存庫。

容器環境管理,同樣也可透過GUI設定,管理員可以編緝、建立或者微調資安管理政策,讓容器環境可以符合法遵規定。圖片來源:Anchore

利用視覺化介面,系統管理員也可以在同一介面,比對不同的容器映像檔,瀏覽Log紀錄,或者設定過濾條件,利用Anchore引擎撈取更多底層事件資料。圖片來源:Anchore


Google釋出程式語言Dart 2穩定版,早已在Flutter與Google廣告中大量使用

$
0
0

Google今日釋出Dart 2穩定版,不只對Dart進行了最佳化,讓應用程式更小載入速度更快外,也提供了新的網頁開發工具,幫助開發者將Dart編譯為JavaScript。

Google自家的開源UI框架Flutter中,早已綑綁了Dart 2預先釋出版本,Google提到,過去一年Dart語言在外部使用量成長了十倍,而且在上一個季度,Dart是在GitHub上發展快速的語言之一,而在Stack Overflow論壇,討論Dart的問題也大幅成長。

Dart是由Google開發的一般用途程式語言,同時也被Ecma組織認證為標準語言。Google表示,Dart 2的推出,代表著將Dart重新被定位成主流的程式語言,專用於開發行動與網頁應用程式。Dart 2以語言功能、框架與元件來減少樣板程式碼(Boilerplate Code)的使用,同時也能加速開發工作,讓開發者專注在程式邏輯上,而且還提供早期除錯工具,幫助開發者快速找出問題,最後產出小型快速的執行程式碼。

Dart的類別(Type)系統非常的健全,開發者在開發階段,編譯和分析應用程式時,就會發現許多程式碼存在的問題,因此應用程式到了使用者手上,問題發生率會明顯下降。Google在自家的超大型應用程式使用Dart時,類別系統於開發週期的初期就發現許多錯誤,進而幫助他們開發更高品質的程式碼。Google特別強調,所謂健全的語言並不代表擁有大量的樣板,而是類別系統包含進階推測功能。Dart 2減少了程式語言的關鍵領域的慣例,包括new關鍵字轉為Optional,而const關鍵字在常量上下文中也是Optional。

在Dart 2中,Google花費了許多心力讓Dart編譯到JavaScript流程更加順暢,讓開發周期更加符合開發者需求,並且提升了程式碼執行的效率。Dart 2能做到大多數JavaScript目標語言無法提供的好處,像是聲音類別和原生行動應用程式的支援。Google表示,他們在Dart 2的網頁工具採用兩個互補的JavaScript編譯器,來完全支援JavaScript開發模型,而開發編譯器Dartdevc則提供了快速漸進式編譯,能產出好閱讀又容易除錯的JavaScript程式碼。

這個網頁開發工具使用新的建置系統,目的在實現快速、可除錯與可擴展性。現在像是產生序列化程式碼、Sass編譯成CSS或是將Dart編譯為JavaScript程式碼等任務,都在同一工具鍊中進行,幫助開發者改變部分應用程式時,達到快速且漸進的更新。而Dart 2還提供開發工具擴充,能支援Android Studio和JetBrains工具套件外,也支援帶有Dart Code擴充套件的Visual Studio Code。

雖然Dart SDK提供存取先進瀏覽器API函式庫,但也支援用來建構複雜網頁應用程式的開發框架Angular,Dart 2中包含了AngularDart 5,開發者可利用Dart的聲音類別系統和新的建置系統,並在開發過程使用漸進式建置,最後還能提供編譯過較輕量的JavaScrip程式碼,作為部署應用程式之用。這個版本相較起AngularDart 4,除了縮減頁面載入處理的程式碼外,也顯著的減少網頁可交互時間(Time to Interactivity),整體程式碼可以減少一半以上。

Google多數的網頁應用程式都是使用Dart開發的,最大規模的系統就屬Google廣告了,Google將廣告系統遷移至Dart後,整體使用者介面程式碼減少40%。Google還提到,使用最佳實踐所建置的Dart網頁應用程式,在先進裝置中可以在1秒內提供全功能的使用者體驗,即便是在慢速的3G網路中,也能在行動裝置上以不超過5秒的時間載入全部功能,因此Dart對於為小型應用程式最佳化的輕量框架來說極具競爭力。

Archive.org有分散式版本了!

$
0
0

最近有不少網路組織積極地推動分散式網路( Decentralized Web,DWeb),包括Mozilla與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其中,Internet Archive甚至已經推出了DWeb版網站,只是仍在測試中的DWeb版Internet Archive速度仍比不上原本的網站。

目前全球網路多屬集中式系統(Centralized),而DWeb中的D代表的可能是「分散」(Decentralized)或「分布」(distributed),根據Mozilla的定義,在集中式系統上,是由一個組織控管其它參與者,分散式系統則由多個組織共同管理參與者,分布式系統則缺乏管理參與者的組織。

Internet Archive的DWeb指的則是Decentralized Web。Internet Archive合作夥伴總監Wendy Hanamura表示,在理想狀態下,網路應該能夠保障使用者的隱私、言論自由與知識存取權,但現在的集中式管理讓少數人控制網路,使得政府更容易監控或審查民眾,或是允許企業蒐集與分享使用者的個人資訊,DWeb則能減少集權的控制,就算業者放棄了,系統仍能持續運作,不管是保護使用者隱私、確保存取能力,甚或是讓使用者在缺乏網站或仲介平台的情況下都能直接交易或買賣。分散式專案最知名的例子包括Napster、BitTorrent與Bitcoin。

DWeb的主要元件包括可儲存或取回檔案的分散式方法、分散式的登入,以及Peer-to-Peer的支付系統。其中,一個分散式身分驗證系統可能會終結集中式系統所需的使用者名稱與密碼,利用公鑰來保護使用者隱私;而分散式資料庫則可將資訊打散以存放在不同的地方,讓資訊無法被輕易封鎖或移除。DWeb應該還會有一個時間軸,讓人們能夠存取過去的網頁內容,就像Internet Archive時光機的功能一樣。

dweb.me即是Internet Archive正在測試中的DWeb版本,理論上它的網站內容是透過Peer-to-Peer傳輸,它的網頁呈現有點慢,在點選某個影片時,會跳出「若沒有其他人曾存取該項目就可能要等一下」的訊息。

Internet Archive參與了上周舉行的Decentralized Web Summit,也列出了詳細的問答,一解外界對DWeb的疑惑。

Let's Encrypt根憑證正式受到所有主要根程式的信賴

$
0
0

提供免費憑證服務的Let's Encrypt於本周宣布,微軟旗下產品已直接信賴Let's Encrypt的根憑證ISRG Root X1,代表所有主要的根程式都已信賴ISRG Root X1,包括微軟、Google、蘋果、Mozilla、甲骨文與Blackberry。

在Let's Encrypt於2015年開始發行憑證之際,是藉由與另一憑證機構IdenTrust交互簽章來擴大眾多程式對Let's Encrypt憑證的信賴,當時各大瀏覽器與作業系統的預設值都還未直接信任Let's Encrypt憑證,可是這些平台信任IdenTrust, IdenTrust則信任Let's Encrypt,於是創造了間接的信任連結。

3年後,所有的新版作業系統、瀏覽器與行動裝置幾乎都直接信任Let's Encrypt憑證了。

不過,有些舊版的作業系統或程式還未直接信任Let's Encrypt,該組織評估,這些不打算更新的舊系統至少要5年的時間才會被淘汰,在這期間Let's Encrypt仍會繼續採用交互簽章。

Let's Encrypt是由「網際網路安全研究小組」(Internet Security Research Group, ISRG)所設立的免費憑證組織,目的在於推廣全球網站採用HTTPS加密傳輸,根據Mozilla的遙測數據,當年Firefox所載入的HTTPS網頁只佔使用者所造訪網頁的40%,但今年7月該比例已成長到70%,迄今全球已有超過1.5億個網站採用Let's Encrypt所發行的憑證。

新版Android SDK寬容處理Kotlin程式碼可空合約違規,給開發者更新的緩衝時間

$
0
0

Google在發布最新Android Pie的同時,也發布了新的Android SDK,為其中一些常用的API加入可空註釋(Nullability Annotation),確保開發者在使用Kotlin開發時的Null安全性,而即便是Java的開發者也能獲得這項更新帶來的好處。

Google提到,使用Java的時候,最常遭遇到的陷阱就是嘗試存取NULL參照的成員,導致獲得NullPointerException錯誤。Kotlin透過將「可空」和「不可空」類別加入類別系統,以保護程式碼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這能幫助消除NullPointerExceptions錯誤,以提高整體應用程式品質。也就是說,當Kotlin程式碼呼叫用Java撰寫的API時,會仰賴這些可空註釋來決定每個參數以及回傳類別的可空性,而沒有註釋的參數和回傳類別將被視為平臺類別,而這樣會削弱Kotlin的NULL安全性保證。

現在新的Android SDK作為Android 9連帶發布的一部分,包含了一些常用API的可空註釋,當Kotlin呼叫了任何帶有註釋的API,將預留NULL安全性保證。而使用Java的開發者,也可以透過Android Studio所捕捉到的可空合約違規行為,從這些註釋獲得除錯上的好處。

正常來說,Kotlin中的可空合約違規會導致編譯錯誤,但是Google表示,為了要確保新的註釋API與現有程式碼相容,Kotlin編譯器團隊透過內部機制會將API標記為近期加入註釋,這些近期加入註釋的API只會產生警告而非錯誤,讓開發者有足夠的時間調整,但在下一年度的Android SDK,Google就會提升嚴重等級,對該行為發出編譯器錯誤。

由於Android SDK API介面很大,目前Google只註釋了一小部分的API,接下來在幾個Android SDK版本中,會繼續為既存和新的Android API添加可空註釋。

Magic Leap混合實境眼鏡在美國開賣了! 售價2,295美元

$
0
0

混合實境(MR)眼鏡開發商Magic Leap成立8年以來終於在本周三(8/8)於美國市場推出該公司的首個產品—Magic Leap One Creator Edition,不過該產品的價格高達2,295美元(約70,850元新台幣),目前主要銷售族群仍鎖定開發人員。

Magic Leap One所標榜的獨特設計與技術是可將自然光與柔和分層的合成光結合,這些光線將啟動神經訊號,從視網膜傳遞到大腦的視覺部份,創造栩栩如生的整體經驗,令人分不清是實體還虛擬。

創作者版的標準配備包括Lightwear眼鏡、Lightpack電池與運算裝置、Control無線控制器、校準套件、充電器與操作手冊。

此外,Magic Leap One創作者版採用的是替該裝置量身打造的LuminOS,內建支援3D與空間體驗的Helio瀏覽器、Screens影片播放器,以及特製的Magic Leap角色與社交程式等,另有協助開發人員打造各式應用的Magic Kit。

根據許多媒體的測試,Magic Leap One創作者版很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混合實境眼鏡,但還稱不上是個令人滿意的運算設備,The Verge甚至認為Magic Leap所擁有的巨大資源與實際產品的成果是脫節的。

Magic Leap從成立迄今,陸續吸引了Google、阿里巴巴與AT&T等大型業者的投資,迄今已募資23.5億美元,估計市值達63億美元,維基百科甚至把Google及AT&T列為Magic Leap的所有人。

儘管Magic Leap曾說第一款產品就會是鎖定消費者的產品,但Magic Lea創辦人暨執行長Rony Abovitz 向MIT Technology Review坦承,所有讓混合實境眼鏡普及的關鍵因素都尚未準備就緒,包括技術、硬體,以及要用該裝置來做什麼,可能要到第四代產品才可能讓消費者產生購買的動機。

因此,目前該市場還必須仰賴開發人員及合作夥伴打造出殺手級應用。同樣基於MR技術的還有微軟於2016年推出的HoloLens,HoloLens售價亦高達3,000美元,已於39個國家銷售,主打企業應用。

Viewing all 314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