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212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美國政府要求蘋果與谷歌交出曾下載步槍瞄準程式的使用者名單

$
0
0

Forbes報導,美國司法部在上周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Google及蘋果提供曾下載步槍瞄準程式Obsidian 4的上萬名使用者資料,很可能是美國史上第一次遞狀要求業者供應單一程式使用者資料的案例。

Obsidian 4是由American Technologies Network(ATN)所打造的行動程式,ATN為一光學技術公司,主要開發可於日夜或夜間操作、支援4K解析度的數位智慧光學用品,或是夜間所使用的智慧熱成像光學用品,主要鎖定的客戶為獵人、戶外運動愛好者、軍隊與執法部門。

至於Obsidian 4則是ATN替旗下產品ATN X-Sight 4K與ThOR 4所開發的行動程式,它們為功能不同的步槍瞄準鏡,當用戶於手機或平板電腦上安裝Obsidian 4之後,就能透過Wi-Fi網路連結這兩款裝置,直接於手機或平板上看到來自瞄準鏡的串流影片,也能藉由程式變更瞄準鏡的設定,或是存取瞄準鏡上所儲存的畫面或影片。該程式在Google Play上已有超過1萬個下載次數。

根據報導,這是因為美國的移民及海關執法部門想要知道是否有人違反了武器出口條例,非法輸出ATN的瞄準鏡,知道程式的使用地點,就能知道裝置的出貨地。

因此,美國司法部希望Google與蘋果可以交出從2017年8月迄今,下載該程式的使用者名稱、電話號碼與IP位址,也想知道這些使用者操作該程式的時間點。

此案尚待法官裁決,但資安及隱私專家認為,假使法官放行了司法部的請求,可能會對Google與蘋果用戶造成寒蟬效應,還會波及無辜民眾的隱私。


串流已佔全美音樂營收的8成

$
0
0

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公布美國在今年上半年的音樂產業規模報告,指出今年6月美國音樂零售產業創下54億美元的營收規模,比去年同期成長18%,而當中串流音樂佔了43億美元,佔零售音樂規模的80%。

除了8成的營收來自串流音樂之外,另有9%來自數位下載,9%來自實體光碟銷售,另有2%為音樂使用許可。

RIAA所計算的串流音樂,涵蓋付費訂閱的Spotify、TIDAL、Apple Music及Amazon等,以及數位與客製化的廣播服務,如Pandora、SiriusXM或其它網路廣告,再加上由廣告支撐的YouTube、Vevo與Spotify等。

在上述的串流音樂類別中,貢獻最大的是由Spotify與Apple Music撐起一片天的付費訂閱,它的營收成長率高達31%,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則為33億美元,訂閱用戶數為6,110萬人。

居次的是數位廣播服務的5.52億美元,由廣告支撐的音樂服務也創下4.27億美元的營收。

RIAA主席Mitch Glazier指出,音樂持續擔任了網路文化的關鍵推手,音樂與藝術家的參與讓許多社交平台大受歡迎,根據MusicWatch的調查,在社交媒體上擁有最多粉絲的是音樂家,有高達57%的粉絲追蹤他們,而居次的演員或電影明星的粉絲數量則佔了總數的50%。

Google釋出兩神經語言對話資料集

$
0
0

Google釋出Coached Conversational Preference Elicitation(CCPE)和Taskmaster-1兩個可用於訓練數位助理對話能力的資料集,其中CCPE能幫助人工智慧學習人類表達偏好的方法,而Taskmaster-1則能增加訓練語料庫的大小以及對話者的多樣性。

雖然近年來數位助理的對話能力,比起過去已經有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未達到與人類相同的理解程度,Google提到,這是因為缺乏能夠反應人類表達需求和偏好的訓練資料。數位助理的學習限制,來自於人類希望數位助理理解人類表達的方式,人類雕琢了訓練數位助理模型的字句,而造成了人工智慧的學習偏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Google發布了CCPE以及Taskmaster-1兩個對話資料集,裡面的對話皆採用名為綠野仙蹤(Wizard of Oz)的方法,該方法配對兩個參與對話的人,其中一人扮演語音助理使用者,另一位則扮演理想的數位助理,整個設計模仿今日人類與數位語音助理對話過程,並能在自動化系統環境中,保留口語對話的特徵。

Google表示,由於人類扮演的數位助理,能夠精確理解用戶的要求,因此Google同時也能捕捉用戶,真實呈現自己想法與偏好的表達方式,而Google便捕捉這些對話,製作成CCPE以及Taskmaster-1兩個對話資料集。

CCPE資料集包含12,000個註釋範例語句的502個對話,由一人扮演使用者對麥克風講話,而音訊直接向扮演數位助理的人工助理播放,並由人工助理以文字輸入回應,回應以文字轉語音技術轉成音訊後播放給使用者聽,模擬使用者與數位助理對話的真實情況。

CCPE資料集中對話的內容在談論電影偏好,Google提到,真實人類的對話,包含了合成對話難以重現的不流暢和錯誤等自然情況,另外,這個資料集還呈現了許多人類描述偏好的方法,而且Google也發現,由系統所提供的電影喜好過濾器,可能不適合使用者用來描述喜好的語言。CCPE資料集是第一個大規模呈現喜好描述豐富度的資料集。

Taskmaster-1則是任務面向的資料集,Taskmaster-1裡的對話除了採用綠野仙蹤方法之外,也使用書寫完整對話的方法,來增加語料庫大小以及談話者的多樣性。書寫方法是由一個人同時扮演用戶以及人工助理,依照任務概述獨自創建完整的對話,Google提到,雖然口語對話會更接近對話語言,但是書寫的對話複雜豐富,而且更便宜且易於收集。

Taskmaster-1包含了訂購披薩、建立汽車維修預約、設置租車、訂購電影票、訂購咖啡以及預約餐廳6種任務對話。這個資料集使用簡單注釋架構,建立資料的人員可以簡單地為資料加上標籤。

美國各州大規模啟動對Google的反托拉斯調查

$
0
0

Google再陷官司麻煩。CNETCNNCBS等報導,周一美國48州連同華盛頓特區、波多黎各,聯合宣布對Google啟動網路廣告及其他業務的反托拉斯調查。

除了Google所在地的加州和阿拉巴馬州之外,其餘所有州都加入這次調查,而以德州為首。德州檢察長Ken Paxton周一代表其他成員在美國最高法院外宣佈,這波調查主軸是Google在網路廣告市場是否有托拉斯行為,但隨著調查進展可能擴及其他領域,包括Google母公司Alphabet、智慧型手機和線上影音等事業體。

ZDNet引述哥倫比亞特區檢察長Karl Racine指出,資料分析顯示,Google可能運用其市場權力不公平操控搜尋結果,以圖利自身業務及廣告客戶。調查團表示,在調查期間Google仍為視為無辜,但美國人民提出的控訴顯示問題之廣、之嚴重及時間之久,引發眾州政府的疑慮。

上周華盛頓郵報首先報導這項消息。Google當時表示將積極配合主管機關和州檢察長的調查,並強調Google的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促進公平競爭,創造眾多就業機會及支援小型企業的生計。

一旦各州調查認定Google有壟斷行為,最重可以判定拆分Google,這也是民主黨參議員,也是美國總統參選人Elizabeth Warren的政見之一

這是Google等網路巨擘面臨最新一樁來自國家的告訴。7月間司法部也對Amazon、Google及臉書啟動調查,了解他們在線上零售業、搜尋及社交平台市場是否有壟斷行為。今年3月Google才因被控AdSense搜尋廣告排擠對手,遭歐盟罰款14.9億歐元。去年7月歐盟也以Google強迫Android手機及平板業者安裝搜尋、地圖等自家服務為由,重罰這家科技大廠43.4億歐元

IG漏洞讓非公開帳號上傳內容在瀏覽器下曝光並轉傳

$
0
0

臉書和Instagram(IG)提供動態消息及不公開帳號等功能,來確保用戶訊息的隱私性,不過媒體Buzzfeed發現IG有個漏洞,可讓用戶原本不想被人看到的照片和影片,在瀏覽器環境下讓他人存取、下載及轉傳。

Buzzfeed的測試團隊發現,只要獲知某則IG貼文或限時動態(stories)圖片或影片的網址,就能在瀏覽器環境讀取內容。例如在Chrome瀏覽器下,可以從元素檢查工具(Inspect Element)下的「網路」找到「Img」並取得網址。這些網址即可用於在瀏覽器中顯示、下載影片、圖片內容,或是散佈給其他人,即使它是由不公開帳號上傳。當然,前提是洩密者必須先追蹤其他用戶的IG訊息。

測試團隊發現,即使是IG貼文過了有效期間消失、甚至被刪除,都還能用這個方法找到,因為IG貼文網址還會留在網路上幾天,而圖片或影片的網址留存時間還更久。

Buzzfeed報導指出,這種找到相片(或影片)公開網址的手法有許多好處。一來,公開網址提供了上傳方式、相片尺寸等相片技術資訊,而且它無法假造,反而能證明相片的真實性,使當事人難以否認。此外,IG會追蹤誰以app讀取訊息內容,但卻未能追蹤以公開網址觀看訊息的人,使用戶無從追查散佈相片或影片的幕後黑手,以及最後有多少人看到。

The Verge還發現,如果有其他使用者對這些相片及影片留過言,則他們的帳號資料檔網址,也會被這個方法抓出來。

或許用戶覺得那用臉書隱私模式好了。壞消息是,由於IG所有內容現在都代管在臉書自己的內容遞送網路(CDN)上,因此上述偷看內容的方法,也可用在臉書的限時動態或不公開的貼文上。

目前IG和臉書尚未對此回應。

Vivaldi瀏覽器發表Android版

$
0
0

瀏覽器業者Vivaldi Technologies在本周釋出了支援Android的Vivaldi測試版,宣稱可延續桌面版的經驗,首頁就是最常造訪的網站,並內建各種工具,還可快速切換不同的搜尋引擎,也支援隱私模式。

Vivaldi Technologies是由Opera軟體的共同創辦人Jon Stephenson von Tetzchner ,與前執行長Tatsuki Tomita在2014年共同創辦的公司,並在2016年發表了Vivaldi瀏覽器,它是個基於Chromium的瀏覽器,同時支援Windows、macOS與Linux等桌面平台,但每月用戶大約只有120萬人,本周的發表是它的第一個行動版本。

Android版的Vivaldi同樣擁有桌面版的豐富功能,包括可快速存取最愛網站的Speed Dials,以及集結常用功能的Panels,Panels中提供了書籤、歷史紀錄、筆記及下載等功能。

Vivaldi強調,目前並未有其它瀏覽器內建筆記功能,使用者可用它來快速添加清單、待辦項目或研究專案,還能在不同的裝置上同步筆記。它的同步功能除了可用來同步筆記之外,也能同步書籤、Speed Dials、所儲存的密碼、自動填入資訊與歷史紀錄等。

Vivaldi還具備強大的標籤功能,例如它有標籤複製(Clone Tab)能力,可直接複製另一個標籤的內容,而不必複製網址;也有標籤切換器以快速尋找不同的標籤;它亦支援隱私瀏覽,只要啟用隱私標籤就能不留下任何紀錄。還有一個特殊功能是它的螢幕截圖不只可拍下螢幕所視,還能儲存完整的網頁。

Android版的Vivaldi已登上Google Play,它現在還是測試版(Beta),支援Android 5.0以上的平台。

Microsoft Teams將推出Linux版用戶端軟體

$
0
0

微軟證實,商務協同平台Microsoft Teams將推出Linux版用戶端軟體。

8月間有網友在微軟合作的論壇UserVoice上,看到一個名為「Linux Client」的討論串,並建了Teams Linux APT的文件匣,身為微軟Teams開發成員的版主Alex的留言,還語帶玄機提到敬請期待,引發許多用戶迴響。

本周「Alex」再度於UserVoice上表示,微軟知道有許多人期待Linux版Teams用戶端軟體,因此現在證實微軟正在積極開發中。但她並未提供這個產品的預覽版或正式版推出時程。

微軟為和Slack打對台而開發的Teams,現在有Windows、Mac、iOS和Android版,獨缺Linux版本。ZDNet報導,Linux版一直是外界對Teams功能要求排行榜前幾名。微軟發言人也說對Linux版Teams用戶端軟體的時程無可奉告,又再說了一次「敬請期待」。

根據微軟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為止Teams全球用戶已超過1300萬人。

經期追蹤程式爆出與臉書分享用戶私密資訊

$
0
0

英國的隱私保護組織Privacy International本周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指稱有兩款經期追蹤程式:Maya與MIA Fem會與Facebook分享用戶資訊,包括用戶的月經周期、經期症狀,甚至是否發生親密行為等,嚴重違反民眾隱私。

Privacy International先前也曾披露許多程式未經用戶許可,擅自與臉書分享用戶資料,這是因為開發商會在行動程式中嵌入臉書APIs,於是就會自動把用戶行為傳送給臉書,不管當事人是否為臉書用戶,也不管他們是否登入了臉書。

這次Privacy International則是調查了更私密的經期追蹤程式,在確認來自Leap Fitness Group的Period Tracker、來自Flo Health的 Period Tracker Flo、來自Simple Design的Period Tracker,以及來自Biowink的Clue Period Tracker等前幾大程式都可確保用戶隱私之後,該組織把調查範圍擴大至第二線的經期追蹤程式,並發現Maya、MIA Fem及其它程式的不良行為。

Maya是由印度業者Plackal Tech所開發,其全球下載數量超過500萬次,它可用來追蹤用戶的月經周期,也會建議用戶輸入經期的心情或各種症狀,像是血壓、是否腫脹或長痘痘等,不過,Privacy International的研究發現,Maya不但會在使用者開啟程式時就通知臉書,也會將使用者所輸入的資訊與臉書分享,甚至會向臉書揭露其用戶的親密行為資訊。

除了臉書之外,Maya也與專門提供客戶忠誠服務的第三方平台Wizard Rocket分享用戶資料,而不管是哪一種分享,都未事先徵得用戶同意。

而MIA Fem的開發商則是Mobapp Development,在Google Play上也有超過100萬的下載次數,且同樣與臉書及專門分析行銷效果的AppsFlyer分享其用戶資訊。

其它在使用者開啟程式時通知臉書的經期追蹤程式,還包括由Linchpin Health打造的My Period Tracker,來自Grupo Familia的Mi Calendario,以及Pinkbird 所開發的Ovulation Calculator,前兩款在Google Play的下載量都超過100萬次,Pinkbird也有50萬的下載次數。


GitHub每周漸進更新Rails,現已完全升級至最新版6.0

$
0
0

Ruby on Rails創建人David Hansonn在8月中的時候發布了Rails 6.0,並提到包括GitHub在內多家企業在之前已經偷跑,採用預發布版Rails 6.0,而今天GitHub官方也分享升級Rails 6.0的經驗,表示他們積極影響Rails 6.0框架發展,以滿足GitHub需求,並且每周更新Rails以提早發現錯誤。

約在Rails 6.0正式發布1.5個星期後,GitHub所有流量就皆由Rails 6.0的程式碼處理,官方提到,從他們在Rails 3.2使用自定義的分支到現在,這次Rails 6.0更新之所以可以這麼順利,來自於他們這段時間對Rails的貢獻。

GitHub團隊對Rails 6.0的貢獻,比起之前所有版本都還要積極,GitHub工程師共發送了100多個拉取請求,改進文件、修復錯誤、增加功能以及提升效能。官方表示,許多GitHub的貢獻者是第一次向開發框架Rails發送更改,而這個動作不僅幫助GitHub,還能同時能改善其他開發者社群。

在這次GitHub部署Rails 6.0的過程,沒有對任何用戶產生負面影響,僅在測試過程中發生一次Rails 6.0異常,而且是由機器人觸發。GitHub之所以在升級時,仍然能夠維持高穩定性,GitHub認為,積極參與Rails開發是關鍵,他們在去年升級完Rails 5.2之後,便馬不停蹄地又開始著手將應用程式升級到Rails 6.0。

GitHub並沒有等到Rails 6.0發布最終版本才開始採用,而是拉取每星期最新的Rails主分支進行升級,並針對新版本執行所有測試,GitHub開發團隊表示,這個模式讓他們能夠快速地發現錯誤,通常在引入Rails主分支後幾個小時內,就能找出回歸(Regression)。而由於GitHub每周更新Rails,僅部署一周的提交而非一整年的提交更新,讓他們能夠有餘裕地分散處理這些錯誤。

GitHub會在內部Rails 6.0建置成功時,合併拉取請求到主分支中,而所有GitHub的新程式碼,都要通過Rails 5.2以及Rails最新主分支建置的測試。GitHub也提到,他們會持續使用這個方法,繼續將GitHub從Rails 6.0升級到Rails 6.1。

GitHub在Rails 6.0做出許多貢獻,除了穩定性之外,還為Rails 6.0增加了平行測試以及連結多資料庫功能。官方提到,這些工具過去他們必須自己在內部實作,但透過為上游開發框架增加工具建立標準,就能降低內部專案程式碼的複雜度,這個過程代表GitHub程式碼與Rails一同進步,而非僅是被動的回應Rails。

諜對諜:中國駭客設陷阱來捕獲美國NSA的網路攻擊工具

$
0
0

資安業者Check Point近日的研究顯示,中國的駭客集團Buckeye(又名APT3或UPS團隊)很可能故意設計了陷阱,以誘導美國國安局(NSA)旗下的網路攻擊組織「方程式」(Equation Group)展開攻擊,再藉由監控Equation攻擊程式的流量,打造屬於自己的攻擊程式。

Equation一直是個未經美國正面證實的網路攻擊組織,卡巴斯基實驗室在2015年揭露了該組織的存在,並認為它與NSA有關,另一駭客團體影子掮客(The Shadow Brokers)則在2016年8月宣稱駭進Equation,取得了大批的網路攻擊工具,並陸續將它們公諸於世。

然而,賽門鐵克在今年發現,中國駭客集團Buckeye早在2016年的3月就以Equation所開發的DoublePulsar工具對外發動攻擊了,比影子掮客公布相關工具的時間還早,推測Buckeye可能是發現了NSA在中國系統上所植入的DoublePulsar,而重製了該程式。

Check Point的研究即是以賽門鐵克的發現為基礎,進一步指出Buckeye所使用的攻擊程式Bemstour是整合了Equation所打造的EternalRomance與EternalSynergy攻擊程式,也發現Bemstour開發者企圖藉由所紀錄的流量,來重建攻擊程式的痕跡。

研究人員推測,假設Buckeye團隊真的以網路流量作為開發攻擊程式的參考,這些流量應是來自於由Buckeye所掌控的機器,因此,若非被Equation鎖定的機器已經被Buckeye所監控,就是Buckeye在Equation之前就先入侵了該機器,而他們相信應該是前者,才讓Buckeye得以密切觀察受害網路的被駭活動。

Check Point表示,其實駭客如何創造或取得攻擊程式並不總是很明朗,通常是自己研發或是自第三方取得,但此一研究卻帶來了第三種可能性:競爭對手的工具被用來作為Buckeye打造攻擊程式的基礎與靈感。

Check Point在部落格的文章上寫得含蓄,但其研究人員卻向Forbes透露,中國想要擁有與美國同樣的能力,藉由攻擊程式滲透敵方機器,但他們並非透過投資,而是選擇用剽竊的,相信中國駭客是特意設下陷阱來捕獲美國攻擊程式,並非碰巧發現的。

南韓5G開通近半年已有超過200萬用戶

$
0
0

國內正進行5G頻譜競標前置作業,NCC開始受理業者申請參與競標,按進度年底可望完成釋照,明年臺灣可望邁進5G元年。在即將進入5G之際,搶在今年上半年推出5G服務的韓國分享了該國5G發展的經驗,韓國5G服務上路至今,用戶成長快速,已有超過200萬用戶。

今天在NCC指導、電信技術中心主辦的數位創新國際趨勢論壇中,韓國5G論壇執行委員會國際事務副主席李炫又來臺,分享韓國在全球5G首波商用化的成功經驗,作為臺灣未來發展5G的借鏡。

李炫又指出,今年4月韓國由三大電信公司,SK、KT、LG U+宣布開通5G手機服務,今年6月5G用戶數已超過130萬,現在已超過200萬用戶。儘管現在還沒有太多的上網裝置,三星和LG各自推出5G手機,但預期蘋果年底可能會推出5G手機,消費者將有更多的選擇,帶動用戶更快成長。

韓國現有約6740萬行動用戶,至去年7月為止,滲透率達126.5%,IoT裝置已超越手機,成為帶動韓國行動用戶數成長的火車頭。超過8成為4G用戶,5G雖僅佔2%,但成長速度相當快。

在去年的韓國平昌冬季奧運中,韓國政府利用這個全球體育界的盛事,支持電信業者測試展示各項5G應用,去年6月更釋出了3.5GHz及28GHz兩個頻段,其中3.5GHz的執照期達10年,28GHz的執照效期則是10年,三家電信投入35億美金取得頻譜,先以R15版標準建置網路,等明年R16版正式標準底定,可望採用最新的標準版本。

目前韓國先在六個主要城市提供5G服務,並在高鐵行經地帶布建5G網路,現已有6萬個車站布建5G熱點,未來5G服務將擴大到更多城市,韓國三家電信商正加速網路訊號涵蓋,今年底5G將涵蓋韓國8成的人口。儘管電信商積極擴大5G涵蓋範圍,但李炫又表示,因5G採用高頻段,在室內環境的訊號上還有待加強,未來將利用微型基地臺改善。

在推動5G的發展上,韓國政府無疑扮演了相當有力的角色,韓國科技部及5G+策略委員會為主要推手,委員會設有兩個主委,一位由部長兼任,另一個來自民間產業代表,以平衡政府及產業的意見,韓國政府的戰略願景是在5G還有接下來2020年之後的5G+居領先的地位。

政府之下還有不同的產業組織,各自聚焦在技術標準、研發和測試、政策研究及應用推廣,韓國5G論壇是其中之一,成立於2013年的5G論壇以推廣5G相關應用為主,剛開始4年以5G推廣為重點,接下來重點是增加5G的應用,論壇成員來自韓國的產官學界,另外,韓國5G論壇也和歐洲、日本、中國、美國等其他國家建立合作,並準備在今年12月召開5G垂直高峰會。

韓國政府幾年前制定5G發展策略,原本預定2020年推出5G,現在提前到2019年,在全球5G網路布署上居領先地位,李炫又指出韓國5G商用時程提前的原因是韓國政府擬定了完整的政策,包括提早釋出頻譜資源,讓產業可以及早準備,同時也降低不確定性,目前在韓國有三星、LG兩家設備商,KT、SK、LG U+三家電信商,彼此間既競爭也有合作。

政府與民間攜手推動自駕、公共安全等5項測試專案

儘管5G的殺手級應用仍在摸索中,在韓國檀國大學任教的李炫又分享了他的看法,綜合各個市場研究,5G帶動的產值裡,製造業可能是主要受惠的產業,其次是汽車及金融服務業等等,雖然各國家的國情不同比例上會有差異,但應該相差不遠,5G雖然是通訊產業上的革新,但也將是其他產業的催化劑。

為了瞭解5G在產業現代化中可以發揮的效益,韓國政府在5個不同領域進行測試,將會在明年底完成,兩個測試案由KT、兩個測試案由SK執行、一個為半官方機構ETRI負責,領域包含自動駕駛、公共安全、智慧工廠、AR/VR、智慧城市,這些測試案也和釜山等地方政府合作。

韓國政府推動的5項垂直領域測試專案,包括KT主導的自動駕駛測試專案、災害/公共安全專案,還有SK進行的智慧工業、AR/VR專案,以及ETRI測試的智慧城市等,測試專案執行時間約2年半,花費8000萬美元經費。

在自動駕駛的專案中,KT和韓國交通安全主管機關合作,測試包含自動駕駛的公共及個人運輸載具、週邊輔助系統,例如V2X通訊, 14條測試路段涵蓋高速公路、城市及郊區等駕駛環境,以5G布建基礎建設,例如監控攝影機、監控中心、交通號誌等。

在公共安全部份,韓國將在明年底完成全國安全網的建置,目前是以4G LTE建置公共安全網,而在KT的測試案中是以5G測試,研究的主題包括火災、交通意外及建物倒塌時,如何運用科技協助監控、緊急處置。

SKT進行的智慧工業測試,包含了機器視覺、多功能機器人測試,還有以5G及AR為基礎的工廠作業引導,以及建立低延遲、高頻寬、大量連結的5G企業專網。

至於媒體業的測試專案,則是在既有4G LTE應用上進行延伸,測試更低的延遲、更大的頻寬、AR/VR服務的可能性。

最後一項由ETRI執行的智慧城市專案,主要評估如何運用5G提升智慧城市的機能,包括了無線化的CCTV監控、無人機的公共應用,利用雲端服務改善城市交通等。

IBM在臺啟用客戶中心與創新場域,讓客戶透過敏捷開發來加速解決方案的導入

$
0
0

繼北京、上海、廣州、香港之後,IBM今天在臺正式啟用大中華區的第5個客戶中心(IBM Client Center),來展示超過300項在AI、IoT、區塊鏈、大數據分析、Cloud、智慧城市、資訊安全等技術領域的解決方案;此外,也展示了重新裝潢過的創新場域(IBM Studio),要讓客戶決定導入技術後,能與IBM團隊協同合作,在創新場域快速實作出產品或服務的雛形(Prototype),來更有效率的將技術落地實際企業場景。

IBM客戶中心分為6個展示區,分別為History Wall、Orientation、Demo 1、Demo 2、Living Lab、Reflection等,6個場域共能提供超過300項解決方案,將根據不同產業類型的客戶來選擇展示內容。比如說,Orientation場域是直接以整面牆作為展示螢幕,透過牆面曲度的設計帶給客戶沉浸式體驗,能展出專為政府設計的巨量資料智慧管理平臺,針對突發事件、交通、環境、犯罪、市民服務等問題,做到即時監控與回應。

在Demo 2的場域,則是提供互動式體驗的裝置,展出了由IBM Watson Personality Insights根據個人資料與心理學性格特徵模型,建立的個人性格特徵分析技術,只需拍攝一張個人照以及填寫關於生活習慣的問題,系統將會自動建立個人的特質報告,並提供客戶QRcode來讀取。這個解決方案適用於金融業,能讓銀行透過數據來達到更精準的個人化推薦,比如透過用戶個性,來得知客戶更偏好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甚至能針對不同VIP客戶的性格來推薦不同的專員來服務。

其他展示場域則是直接透過多個螢幕來展示解決方案。如Living Lab展示了多項區塊鏈應用技術、資安監控平臺以及員工安全防護平臺,其中的區塊鏈技術能應用在物流運輸過程的追蹤、航運進出港的報關清關文件的數位化,以及食物履歷的透明化等;而員工安全防護平臺,則是透過穿戴式裝飾,來監控製造業、鋼場、煤炭等高危險性工作的員工安全,加快緊急事故回應的速度,以及追蹤事件發生的細節。

最後的Reflection區域則是展示了IBM的雲端平臺,也是前述所有的解決方案的核心基礎架構,尤其IBM併購紅帽(Red Hat)之後,客戶不僅能使用IBM混合雲平臺,也能在OpenShift上執行多種IBM軟體解決方案。IBM全球資訊科技服務事業部總經理李正屹總結時表示:「To see is to believe,客戶看到這些解決方案,就會促使他發想要如何在企業內實踐。」

IBM Studio要透過使用者體驗與敏捷開發,快速將解決方案落地企業應用場景

為了將客戶中心的解決方案付諸實現,IBM也在客戶中心的旁邊區隔出一個創新場域,要讓客戶能與IBM的顧問、技術人員、數位行銷和體驗設計專家協同合作,透過「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方法論,來分析業務流程中的挑戰。李正屹表示,以Watson人格特質分析技術為例,金融業客戶較能想像實際應用場景,但如果是計程車隊想要導入這項技術,可能需要多人共同集思廣益其應用方式,這時就能進到IBM Studio來進行。

IBM Studio又分為兩個場域,來實踐兩種方法論,一是企業設計思維(Enterprise Design Thinking),二是強調敏捷式開發的IBM Garage。而企業設計思維又分為三階段,首先是觀察(observe),找到這項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來到IBM Studio進行訪談,IBM與客戶能藉此觀察使用者在應用場景,實際遇到什麼問題與痛點。過程中,為了讓使用者輕鬆自在的使用產品,觀察者也可以透過攝影機,隱身幕後觀察使用者行為。

IBM Studio中,觀察(observe)的進行區域。

再來是反思(reflect)並創意發想。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之後,就能接著找來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分享彼此的觀察、激盪想法,並取得團隊成員的共識來擬定專案執行方向。討論過程中,尤其專業背景差異越大的人,因對彼此領域不熟悉,在討論過程中更容易找出問題點;而IBM Studio的所有桌椅、白板都可隨意移動,也是為了讓團隊更容易創新思考、隨時記錄下想法。

反思(reflect)的進行區域。

最後,就是創造(make),在確定專案執行方向後,建立起產品或服務的雛型。這個步驟不是要實際做出整個專案,而是將完整的計畫寫在白只或白板上,並且回過頭來讓觀察階段的使用者去檢視新產品,是否達到解決痛點、讓操做流程更順暢的目的。若沒有,則繼續從觀察階段開始,重複企業設計思維方法論的三步驟。

創造(make)的進行區域。

若產品雛型能滿足使用者需求,接著,就能進入IBM Garage的方法論,同樣分為三步驟,分別是Co-create、Co-execute、Co-operate,是運用在實際開發過程的方法論,目的要讓客戶更快速將解決方案落地企業場景。

首先,Co-create就是前述的企業設計思考流程,先定義問題、建立產品雛型架構。接著進入Co-execute的步驟,運用敏捷開發的方式,發展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以便快速上市驗證與調整,來確認新的業務模式是否可行。

在這個環節,就是要透過敏捷開發,省略需要撰寫大量文件、繁瑣的行政作業,直接將產品研發關係人聚集在一起,如UI設計師、AI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各領域專家等,每天開始工作前先快速開15分鐘的站會,讓每個人說明昨天的工作進度、遇到什麼問題需要交由誰解決、以及今天的工作內容等,維持緊湊的步調來開發產品。

為了讓執行進度更透明,牆上也畫有進度表,分為「待完成功能、計畫、執行中、開發完、測試完、完成」等不同區塊,隨著功能開發進程推進,可以將便利貼移往下個區塊,直到開發且測試完成。比如說,在待完成功能區塊,可能有外匯走勢的比較表,需要做這個比較表可能需要外幣列表、每日匯率等資訊,就分別貼在計畫的區塊,讓人去認領任務來執行,完成後再貼到開發完的區塊,等待進行測試。最後產品開發完成,就能直接上市進行驗證,透過客戶反饋來分析新產品或服務是否可行。

牆上的進度表,分為「待完成功能、計畫、執行中、開發完、測試完、完成」等不同區塊。

最後一個步驟是Co-operate,要協助企業持續創新與優化,同時針對整個企業進行人才培育、流程再造和文化重塑。目前為止,IBM已經透過這兩套方法論,推動500多家企業的數位轉型,中國信託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的案例,其去年推出的「中國信託行動銀行Home Bank」,就是經過70多場使用者訪談與易用性測試,設計出如人性化語音轉帳的功能,大幅縮短原先可能需要2-3年的開發流程到10個月。

IBM在全球設立了57個IBM Studio,共有超過2,000位設計師,臺灣也有20多位,負責訪問使用者需求,並為客戶設計符合使用者體驗的產品。IBM總經理高璐華也表示:「IBM以前比較像是辦公室,但現在提供了客戶體驗的場域,就能讓不同產業的人共創新的價值。」她也提到,雖然今天是第一次開放臺灣客戶中心,不過讓目前已經有許多客戶預約參與,且大中華其他地區的客戶中心使用率也很高。

全球頂尖影像處理大會ICIP首度登臺,近千學者5大科技巨頭秀成果,連CNN之父Yann LeCun將揭露影音AI新模式

$
0
0

睽違兩年,臉書AI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也是卷積神經網路之父Yann LeCun,即將在9月25日再度來臺,參加全球影像處理頂尖會議ICIP大會(ICIP)。這場會議更吸引了超過1千五百名全球產、學界影像處理、影音分析學者和專家來臺與會。連Google、高通、微軟和騰訊等科技巨頭也派出自家資深研究主管,親自來臺揭露最新影像處理AI研究技術或成果。

ICIP會議是IEEE學會旗下國際旗艦型會議之一,26年來首次來臺舉辦,早在5年前,臺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陳宏銘、交大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杭學鳴和南加大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教授郭宗杰,三人開始向ICIP大會提案爭取,希望將全球第一流的影像處理和分析專家,帶到臺灣交流。陳宏銘表示,希望藉此塑造一個讓臺灣業界跟國際學者交流的平臺。

主講者陣容超強,如陳宏銘與杭學鳴兩位教授更是Yann LeCun當年在貝爾實驗室的同事,彼此的座位只隔了一個轉彎,這個30年的交情,讓Yann LeCun一口就答應再次來臺開講。

Yann LeCun不用「非監督式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這個詞,他選用「自監督式學習(Self-Supervised Learning,SSL) 」,來描述那些不需要事先標記資料的機器學習。他認為,多數深度學習都是仰賴大批標記資料的深度學習,但人和動物大多數的學習成果,多來自觀察和突發性的行為,他想要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如何運用自監督式學習來打造一個可以用來預測失落片段的機器,例如句子中少掉的詞,圖片的破損,影片的下一個訊框,然後可以找到通則來「填滿」它,讓文句、圖片或影片得以完整。Yann LeCun將會在演講中提出一套特別適合用於影像補全或影片預測的SSL模式,也會以自駕車訓練為例說明。

另一位Keynote講者法國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教育單位副校長Pierre Vandergheynst,則是從影像的上游,也就是圖形訊號的角度來剖析AI的可能性。他曾是多個旗艦期刊的副主編,如IEEE的信號處理交易(Signal Processing)或SIAM的影像科學(Imaging Sciences),目前聚焦在如何將圖形訊號處理(Graph Signal Processing,GSP)運用到更多機器學習和網絡科學的應用,他也將從圖形訊號處理的根本,重新思考幾種關鍵作法在AI系統中的發展和未來趨勢。

主辦方更找來HTC健康醫療事業部總經理張智威,來展現臺灣技術經驗,曾任Google中國研究院院長的張智威現為HTC DeepQ部門總經理,他將揭露有關醫療照護的最新科技進展,包括AI、VR、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

影像處理研究趨勢,走向小數據與非監督式學習

這屆大會收到的影像處理相關論文超過2,000篇,只有945篇通過將在會中發表,接受率約45%,其中,來自中國的論文最多,共有336篇,超過總論文量的三分之一;而論文數量第二多的是美國121篇、第三是日本59篇、再來是法國54篇等;而臺灣則有43篇獲選,杭學鳴表示,「一般來說,臺灣研究能量大概有20、30篇,由於臺灣今年為地主國,難得地突破了40篇的規模。」

而今年的熱門題材,仍是以AI為核心的研究,若以主題來分類,「影像/影片翻譯與理解(Interpretation & Understanding)」這類型論文數量最多,提交數量有646篇,接受數量也達到291篇,幾乎是第二名「影像/影片分析(Analysis)」,其142篇的兩倍,也代表了這類研究是近一年來的趨勢。陳宏銘說明,簡單來說,影像理解技術就是讓AI能自動解讀圖片,其應用包括人臉辨識、自駕車的物體辨識與追蹤、照片分類等。

從今年論文發表的結果,杭學鳴也分析近來影像處理的研究趨勢,開始走向用少量數據來訓練AI模型。比如說,過去需要大量標記數據來訓練資料,常在資料標記過程消耗大量人力,如今,則逐漸走向非監督式學習,可能只要先標記十分之一的資料,就能讓AI模型依照先前的模式來學習,需要的資料量也會更少。「因為人類學習不用教一百萬遍,所以AI學習方法一定要突破,才能更加趨近於人類學習的方式。」

此外,這次大會也在9月22號,安排了Tutorials工作坊,邀請14位資深學者就各自專業領域,來開設為期三小時的短期課程,每個課程將專注於一個主題,循序漸進的教導報名者學習特定技術。陳宏銘表示,Tutorials工作坊不僅開放業界參與,也鼓勵業者集體報名,不僅能享有半價優惠,還能一睹國際大師的風采。

Tutorials工作坊的場次與主題。

為搶人才,Google、臉書、微軟、高通和騰訊大秀影音AI最新進展

儘管ICIP是傳統的學術性會議,論文發布者多來自學研界,今年約1500位報名者中,八成是學校師生,但這些人,正是企業極力想招攬的頂尖人才。為此,許多跨國企業也積極贊助,爭取現場展現最新技術的機會。如騰訊、微軟、Google、高通、Facebook等五家將各找來自家資深研究人員,舉辦Workshop,並大會中場休息時間介紹自家技術。

Google找來Google研究技術主管、Youtube影音演算法專家,將揭露如何理解和分析那些來自用戶貢獻的內容,尤其是壓縮和品質評估難題,也會介紹Google在AV1編解碼器視頻壓縮的最新進展。而臉書則要派出多位影音基礎架構團隊成員,例如曾設計出Netflix串流矩陣的Ioannis Katsavounidi,他現在是臉書各種影片品質技術的主管。臉書工作坊將探討如何大規模測量且提高影片畫質,以及採用了哪些措施來降低視頻處理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

而騰訊就找來自家媒體實驗室的資深研究員,來分享如何運用CNN執行影片處理和增強技術,來構建人類感知影片的服務;微軟則是找來微軟研究院電腦視覺團隊首席研究主管Zicheng Liu帶頭,來分享OCR技術的應用,以及3D人臉追蹤和重建的解決方案。

不只國外科技巨頭,臺灣也有多家企業展現自家產品和技術,包括聯發科、義隆電子、Acer、ASUS、研華科技、AILabs等,陳宏銘表示,「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讓國外學研界對臺灣的技術能力有所了解。」瑞軒科技更是提供了65吋液晶螢幕,作為論文發布用的數位看板,這也是ICIP首次以E-Poster取代紙本海報來展出論文,甚至以多媒體形式來展演研究成果。

這次ICIP大會的傳承意味特別濃厚,因為25年前,主辦第一屆ICIP大會的三位發起者:黄煦濤(Thomas S. Huang)、John W. Woods以及Alan Bovic,前兩位分別是陳宏銘與杭學鳴的指導教授,這次大會等於是徒弟接手。主辦單位首次在會中新增了紀念性質的「特別貢獻獎」,邀請首屆三位主辦人共同參與領獎,除了尊師重道的傳承意涵,也要感念三位大師多年來在影像處理領域的貢獻。

不只是承上,還要啟後,陳宏銘表示,藉著這次與國際接軌的機會,要提拔臺灣AI影像學習的人才,讓下一輩的年輕人不只要參與舉辦活動、觀摩會議的進行,同時也要累積人脈,「將來才能在國際上發揮一己之力。」

ICIP從1994年舉行首屆以來,今年已經邁入第26屆,將在9月22號登場,截至目前,已經吸引全球超過1500名的影像處理領域的專家學者報名,直到活動當天,都能現場報名參加。
 

臺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陳宏銘(圖右)、交大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杭學鳴(圖左),是這次ICIP會議的幕後推手,兩人相識於交大研究所,而後均曾任職於貝爾實驗室,與CNN之父Yann LeCun同在一個實驗室工作多年。

顧立雄揭露開放銀行新進度:第一階段9月上線,下一步將參考英、澳作法,訂定一套TSP安全要求

$
0
0

金管會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採香港、新加坡模式,以自願自律作法,由銀行與第三方服務公司(TSP)合作方式推動。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在今天(9/10)揭露了最新進展,在三階段的開放措施中,首先推動的第一階段是「公開資料查詢」,以非交易面的金融產品為主,會在9月上線。

不過,接下來的第二階段「消費者資訊查詢」與第三階段「交易面資訊」才是難題。顧立雄提到,這兩階段涉及個資的保護,會比第一階段公開資料來得更為複雜。他也坦言,開放銀行走得較快的國家是英國與澳洲,金管會還要再觀察這兩國的走向,再來制定臺灣的作法。

顧立雄指出,開放銀行會帶來的兩大關鍵問題,首先,銀行擁有比較完善資安與個資保護的意識與配備,當將銀行資料開放給TSP業者,金管會該用何種標準來審視TSP業者?另一個問題是,萬一銀行的資料開放給TSP業者後,發生個資洩漏或是資安事件,誰要來負責?

在這部分,英國負責推動開放銀行的英國競爭及市場管理局 (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CMA),為了確保顧客資料安全,建立開放銀行生態系的API使用者資格審查制度。想要存取銀行資料的金融服務提供者,必須先向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提出註冊申請,並經過FCA的查核過後獲得認證,才得以取用資料。

而澳洲的作法,顧立雄表示,則是由個資保護委員會來查核TSP業者,要求TSP業者資安與資料保護水平,得與銀行一樣高,才算符合資格。

而關於個資洩漏或是資安事件的處理,他提到,英國與澳洲傾向讓消費者可以在第一時間直接找銀行負責,再由銀行向TSP業者釐清雙方之間的責任歸屬。

反觀臺灣,目前開放銀行作法,在TSP業者評估上,尚未有一套標準或是相關的專責單位。9月即將上線的第一階段只有公開資料查詢,可能影響還不大,但到了接下來要開放的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消費者個資保護,勢必成為關鍵。

臺灣是否也會有類似英國FCA去查核要串接銀行資料的TSP業者?對此,顧立雄回應,第一階段是公開資訊查詢,並不涉及個資保護問題,但後續開放第二、第三階段的確會面臨到這問題,金管會得好好思考這件事的作法。

顧立雄也提到,由於臺灣開放銀行採取香港、新加坡模式,是以自願自律作法,由銀行與TSP合作方式推動。所以,其實是由銀行挑選合作的TSP業者,某種程度有點像委外的概念,就像是銀行委託外部資訊廠商一樣,銀行就得去負責審視外部資訊廠商所有的資安水平。

所以,目前,顧立雄透露,金管會要與銀行公會先架構出一套TSP業者應具備的資安水平要求,透過銀行公會制定自律規範,來規範銀行,該如何挑選合作的TSP業者。

重大宣布!Google將在台興建第二座資料中心,已買下台南用地

$
0
0

Google全球基礎建設與能源部資料中心專案負責人Mark Dolan今天早上正式宣布,已經在台南買下一塊資料中心用地,將在台展開資料中心的建置作業。這也意味著Google將在台灣建立第二座資料中心了。

Mark Dolan指出,在經濟部工業局、臺南市政府、台南科技工業園區和台灣電力公司協助下,順利完成了選址購地任務。

Google早在2013年就在彰化彰濱工業區啟動了台灣第一座資料中心,第一階段投資規模超過3億美元,後來持續推動了第二期,第三期投資,投資規模又追加。Google沒有揭露台南第二座資料中心的投資規模,但從彰濱資料中心的第一期投資相比,第一階段投資規模也可能達上億美元。

2018年起,為了培訓在臺的資料中心人才,Google開始在彰濱資料中心招收實習生。有幾位實習生甚至畢業後直接聘用為Google資料中心的正職員工,Google也計畫,擴大實習計畫的規模。

今年年初,Google在台南市的太陽能電廠購買10MW (千瓩) 的再生能源電力。這批能源日後也可用於資料中心的支援調度之用。Google尚未接露進一步的資料中心建置計畫。


Lyft使用開源地圖與即時資料創建超精準地圖

$
0
0

叫車服務Lyft與OSM(OpenStreetMap)社群合作,使用OSM做為基礎,加入行車即時資料,創建了超高精確度的地圖資訊,並且修正了上千個OSM中城市的地圖錯誤,現在還對外釋出地圖錯誤偵測樣本,供社群研究使用。

Lyft提到,他們高度仰賴精確的地圖資訊,除了需要精確地知道駕駛員和乘客的位置,才能有效地為乘客搜尋最適合的駕駛員,還要掌握道路網路資訊,以計算從駕駛員當前位置到乘客接送點的路線,以及接送點到乘客目的地的路線,而且也才能正確計算駕駛行駛的距離。

但是要提供這樣的功能,需要克服許多障礙,因為地圖以及GPS資訊不總是那麼精準可靠。地圖錯誤發生的原因,常因為道路實際存在,卻沒有在地圖上標記,或是實際上沒有,卻在地圖上被錯誤標記,再加上可能道路臨時封閉、建築物消失或是迴轉限制等各種情況,讓地圖資訊的品質變得難以控制。但OSM作為Lyft地圖服務的基準,Lyft必須監控其圖資的品質以及準確性。

另外,Lyft仰賴智慧型手機上GPS等感測器定位駕駛員,不過由於GPS訊號受裝置電力以及遮蔽物限制,因此GPS位置資訊通常稀疏且有雜訊。而Lyft還必須利用這些品質受限的GPS訊號,跟地圖上的道路相匹配,在道路網路上規畫出精確的駕駛路線。

OSM對Lyft有用的地圖功能包括路段、路段方向以及迴轉限制,而這些功能可能存在兩種類型的錯誤,分別是類型一的地圖匹配錯誤以及類型二的路由錯誤。由於地圖資訊的缺失,可能實際存在的道路,並沒有在地圖中出現,當駕駛依照實際的最短路徑行駛,但是Lyft系統依照GPS資訊,映射到地圖上的道路,則會出現錯誤地圖匹配。Lyft透過偵測駕駛的位置,當在道路網路上映射失敗時,便是類型一錯誤發生的時候。

而類型二的地圖錯誤則是路由上的錯誤,這種情況發生在當實際上不存在道路,但在地圖上卻有這條道路的資訊,而被錯誤用在路由上,Lyft表示,這種錯誤是唯一不在觸發映射問題的狀況下,觸發路由問題的錯誤,因此可以在映射未發生問題,卻在道路網路路由失敗時偵測出來。

Lyft提到,透過他們的地圖錯誤偵測器,已經在OSM中修復了數千個類型一錯誤,另外他們為獲得更多來自社群的回饋,同時了解新發布版本的可用性,對外釋出在美國明尼蘇達州中最大的城市明尼亞波利斯的地圖錯誤偵測樣本。而類型二的錯誤以及其他類型的地圖推斷,Lyft的地圖製作團隊仍在處理中,將會在後續發布研究成果。

iOS 13、iPadOS將於9月中下旬先後釋出

$
0
0

蘋果於台北時間今日(9月11日)凌晨發表iPhone 11、iPad一系列產品,同時也宣佈新版作業系統iOS 13及iPad,分別於9月19日及30日正式釋出。

今年WWDC上亮相的iOS 13,首度支援暗黑模式(Dark Mode),更厲害的相機程式如可調整人像光線、更強大的相片及影片編輯能力、資料更精準更豐富的Apple Maps,更重要的是Sign In with Apple功能,讓用戶可在不透露電子郵件信箱情況下,以Apple ID登入或註冊網站服務及app,防止個資外洩及垃圾郵件問題。

iOS 13支援的裝置包括iPhone 6以上手機,iPhone SE,第7代iPod Touch,iPad Air 2/第3代iPad,iPad Mini 4/5,iPad 5以上,以及9.7吋、10.5吋、11吋、12.9吋iPad Pro。

而從iOS 13起,蘋果也首度將iOS切分為二,開發出專門用於平板的作業系統iPadOS。iPadOS是以iOS相同基礎架構打造,並增加為iPad較大螢幕及效能適用的功能及直覺設計,包括改版主螢幕(Home Screen)畫面,強化多工作業支援、新版Files app允許使用USB拇指碟、SD卡,加強整合Apple Pencil,改善iPad上文字編輯等。

iOS 13和iPadOS將於9月19日及9月30日釋出。此外,9月30日蘋果還會釋出加入新功能的iOS 13.1,包括可支援多種蘋果裝置之間近距分享檔案的AirDrop技術。

MacOS Catalina 10月釋出,iTunes功成身退

$
0
0

台北時間周三(9月11日)凌晨舉行的蘋果秋季產品發表會上,伴隨iPhone 11系列、第5代Apple Watch、新iPad等產品及遊戲訂閱服務Apple Arcade的推出,蘋果同時公佈 macOS 10.15 Catalina 將於10月釋出。

macOS Catalina最大的變革是把iTunes切分為3個獨立app,包括Apple Music、Apple Podcasts和Apple TV,iTunes也將被移除、宣告功成身退,不過iTunes用戶收藏的音樂將不會受影響。蘋果也在上周推出Apple Music網頁版播放器,讓沒有iPhone的Mac用戶在工作時,也能經由Safari、Chrome或Microsoft Edge瀏覽器享受數萬首音樂。

最新版作業系統並允許Mac電腦從Mac App Store下載執行iPad app,新的Sidecar 功能讓用戶把iPad當成外接螢幕來用。其他功能還包括語音控制、防止用戶自己或小孩上網或打電腦時間過長的Screen Time及家長控管功能,這些設定也能透過iCloud和iPhone、iPad同步。

macOS Catalina的專屬網站也在今天悄悄上線

macOS 10.15 Catalina支援的硬體包括:MacBook 2015年以後版本,2012年以後的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 mini及iMac,2013年以後的Mac Pro,及2017年以後的iMac Pro。

蘋果新一代iPhone 11/11 Pro將於中秋節開放預購

$
0
0

蘋果在本周的發表會上揭露了新一代的iPhone產品,一如外界傳聞,新款iPhone命名為iPhone 11與 iPhone 11 Pro,其中的iPhone 11是用來取代中階的iPhone XR,iPhone 11 Pro/Pro Max則是iPhone XS/XS Max的繼任機種,它們的螢幕尺寸分別是6.1吋、5.8吋與6.5吋,最大的亮點在於相機功能,並未支援5G功能。

iPhone 11與iPhone 11 Pro/Pro Max都採用全新的A13 Bionic晶片與iOS 13,包括台灣在內的逾30個市場都將於本周五(9月13日)開放預購,9月20日正式上架,64GB版本的價格分別是699美元(台灣售價為24,900元新台幣)、999美元(35,900元新台幣)與1,099美元(39,900元新台幣),還有其它儲存規格可供選擇。

為了因應新一代智慧型手機的機器學習應用,A13 Bionic的CPU與GPU比A12快上20%,使用更快的神經引擎以支援即時的照片及影片分析,亦有新的機器學習加速器,讓CPU每秒可執行1兆次的操作。

在電池續航力上,iPhone 11的電池使用時間比iPhone XR多出1小時,可持續觀看17小時的影片,iPhone 11 Pro則比iPhone XS多出4小時,能持續播放18小時的影片,iPhone 11  Pro Max比iPhone XS Max多出5小時,能播放20小時的影片。

相機可說是iPhone 11系列主打的功能,iPhone 11配備1,200萬畫素的廣角與超廣角雙相機系統,iPhone 11 Pro/Pro Max則具備1,200萬畫素的廣角、超廣角及望遠三相機系統,它們的超廣角都能拍攝120度的視角。

從蘋果所公布的相機規格與功能來看,iPhone 11與iPhone 11 Pro/Pro Max的差異,主要在於後者多了一個望遠鏡頭,以及後者支援6倍數位變焦,前者則是3倍數位變焦,否則它們在拍攝照片或影片上的能力相當,包括都有夜間模式,可拍攝4K影片,在不同畫質上的畫面更新率是一致的,也支援慢動作影片,亦提供穩定視訊的縮時攝影能力,或是連續自動對焦錄影等。

蘋果也改善了前方的TrueDepth相機,它配備1,200萬畫素的鏡頭,有更寬的視野,並可進行慢動作自拍,創造獨特的自拍效果。

定位為入門款iPhone的iPhone 11採用Liquid Retina HD螢幕,解析度為326 ppi ,高階款的iPhone 11 Pro/Pro Max則是採用超Retina XDR螢幕,解析度為458 ppi。它們的防水等級皆為IP68,但前者只能在2公尺深的水中置放30分鐘,後者則號稱可在4公尺的水中置放30分鐘。

今年的iPhone色彩繽紛,iPhone 11有黑、綠、黃、紫、紅及白色,多為明亮色系,iPhone 11 Pro/Pro Max則有金色、太空灰、銀色與夜幕綠。

蘋果推出第5代Apple Watch,搭載全時Retina顯示器、內建指南針、緊急呼叫

$
0
0

在周三(9月11日)的產品發表會上,連同三款iPhone 11 新機,蘋果也宣佈了第5代智慧手錶Apple Watch。台灣地區將於9月12日接受預購,9月20日正式開賣。

雖然不像去年Apple Watch 首度加入話題十足的心電圖顯示,不過今年的Apple Watch還是有許多亮點,像是搭載了全時(always-on)Retina顯示器,蘋果表示,因為採用了業界唯一的低溫多晶氧化顯示器(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e and oxide display,LTPO),配合有效的電源管理及新式環境光感測器,使Apple Watch Series 5仍能維持前代18小時的電池續航力。

內部規格方面,Apple Watch搭載Qualcomm Snapdragon Wear 3100處理器及watchOS 6,而新版作業系統除了原有的心電圖、運動記錄、心率功能外,也為這隻手錶加入許多新應用程式,包括可指示方位和地面高度的指南針功能、「噪音」app會在分貝達到影響聽力程度時提醒用戶,以及協助女性記錄月經週期資訊「經期追蹤」app。此外eSIM版本Apple Watch 5,還提供撥打國際緊急求助服務的功能,並整合跌倒偵測,可在用戶跌倒時自動撥打求助電話。AndroidPolice網站直言,新功能再次讓蘋果輕鬆完敗WearOS,認為Google真的要加油了。

蘋果還首度提供消費者選擇錶殼和錶帶的客製化服務。錶殼有鋁金屬、不鏽鋼、以及新的精密陶瓷及鈦金屬材質可選擇。

Apple Watch Series 5提供GPS版及GPS+eSIM版,以及40mm和44mm兩種錶面規格。GPS版在全球41個市場上市,而GPS+eSIM版則在其中22個市場銷售,價格各從399和499美元起跳,陶瓷材質最高上看1,200美元。

台灣只有GPS版本,將在明天同步接受預購,9月20日開賣。根據蘋果網站,新Apple Watch售價13,400新台幣起跳,目前僅提供鋁金屬及運動型錶帶可選。

同時間蘋果也將Apple Watch 3價格調降到199美元及299美元。台灣版最低價格為6,400元新台幣。

Viewing all 3212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