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212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Microsoft Teams每日用戶數突破2千萬,Slack股價下滑8%

$
0
0

微軟在周二(11/19)公布成功團隊的五大特性,順勢推廣自家的Microsoft Teams協作服務,揭露Microsoft Teams的每日用戶數已突破2,000萬,使得最大競爭對手Slack同一天的股價下滑了8.35%,以21.18美元作收。

微軟甫於今年7月宣布Microsoft Teams的每日用戶數達到1,300萬,不到5個月的時間,就成長到2,000萬,突顯了Microsoft Teams的成長力道。

至於市場先驅Slack則曾在日前揭露,該服務截至今年9月已有1,200萬的每日用戶數,年成長率為37%,且當中有超過600萬人為付費用戶。

為了不落入數字上的比較,Slack強調使用者的交流才是協作服務的核心,在付費用戶中,他們在工作日連結Slack的時間超過9個小時,而真正使用Slack的時間也有90分鐘,他們每周在Slack上執行超過50億個行動,例如讀取或撰寫訊息、上傳或評論檔案、進行搜尋,或是與該平台上的各種程式互動。

儘管在數字上已領先Slack,但微軟也不忘標榜Microsoft Teams上的熱絡互動,表示用戶原本只是透過簡單的文字進行交流,但很快就轉移到更豐富的通訊方式與協作,例如光是在今年10月,Teams用戶就參與了270萬次的語音或視訊會議,也執行了超過2.2億次的開啟、編輯或下載檔案的行動。

不論如何,Microsoft Teams的快速成長有目共睹,也對Slack的股價造成衝擊,目前的股價已低於該公司在今年6月上市時的26美元發行價,此外,根據Slack截至今年7月底的單季財報,該季創下了1.45億美元的營收,成長了58%,但虧損也隨之增加到3.64億美元,遠高於去年同期的3,370萬美元。


臉書採用VS Code作為預設開發工具,與微軟聯手強化遠端開發

$
0
0

臉書宣布將把Visual Studio Code當作臉書的預設開發環境,並與微軟合作,強化遠端開發擴充套件,支援工程師大規模地進行遠端開發,並且也持續的為內部開發專用的擴充套件。

過去臉書內部沒有強制工程師使用一樣的開發環境,Vim以及Emacs都有人使用,也有許多工程師使用臉書內部的統一開發環境Nuclide。Nuclide是一組建立在Atom編輯器上的套件,支援臉書開發人員的日常工作流程以及多種開發語言,雖然在2018年臉書就已經淘汰Nuclide開源的版本,但是內部仍然還繼續使用。

2018年末臉書決定要將Nuclide搬遷到Visual Studio Code,而為了將原本Nuclide中的功能搬到Visual Studio Code上,臉書內部進行了大量的開發工作,目前內部Visual Studio Code的Beta測試版也已經受臉書工程師廣泛採用。

臉書提到,之所以會選擇Visual Studio Code作為臉書內部的統一開發環境,因為Visual Studio Code是一個開源專案,可以在macOS、Windows和Linux上運作,並且具有強健且明確定義的擴充套件API,企業可以自行開發需要的功能。

臉書大量使用Visual Studio Code遠端開發功能,臉書提到,即便工程師在本機端安裝了Visual Studio Code,但大多數的開發都是在遠端資料中心裡的開發伺服器中完成的,遠端開發帶來三個優勢,除了開發工作可以直接使用比本機電腦更高級的硬體之外,企業也可以為每個專案的相依項目,建立專用的環境,而不需要擔心配置衝突造成的錯誤,另外,遠端開發讓工程師可以快速地在多重開發環境切換,不會影響本機資源以及工具效能,能加速開發工作流程。

由於過去開發Nuclide的經驗,臉書現在與微軟合作,除了使用微軟的Visual Studio Code遠端開發擴充套件之外,他們也將參與擴充套件的開發工作,讓Visual Studio Code能夠支援大規模的遠端開發。

臉書提到,他們也還持續的為Visual Studio Code開發一些內部使用的擴充套件,包括改善內部使用的開發語言Flow對LSP(Language Service Protocol)的支援,使其與Visual Studio Code更良好地相容,而在程式碼控制方面,臉書內部使用Mercurial作為程式碼控制基礎設施,並且正在開發擴充套件使Visual Studio Code能直接操作程式碼。

Slack開源覆蓋網路專案Nebula

$
0
0

Slack開源自行開發的覆蓋網路工具Nebula,在Slack內部,已經使用了Nebula兩年,他們在每臺伺服器上安裝Nebula,以安全地連接分散在不同公有雲以及自家資料中心等,全球數十個地點的數萬臺主機。

Slack提到,他們原本使用IPSec提供地區間的加密連線,雖然一開始的時候運作良好,但隨著發展反成了管理上的負擔,而且由於要傳送到其他區域的封包,都要流經IPSec通道主機進行路由,這個動作增加了額外的網路路由跳躍節點,因此會為這些封包傳送帶來微小但是可測量的效能影響。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Slack研究了各種IPSec替代方案,但是都無法解決他們的核心需求,他們需要能夠即便跨不同網路邊界,仍可以維持安全連線的解決方案,Slack提到,大多數雲端供應商提供稱為安全群組(Security Groups)由使用者定義的網路主機分群功能,讓群組成員可以依身份過濾網路流量,但是這些安全群組有其邊界,安全群組在主機供應商的各地區都獨立,而且主機供應商之間也都沒有互通,也就是說,對於跨多區域或是供應商的主機連線,唯一有用的選擇只有按IP位置或是IP範圍進行網路分區隔離(Network Segmentation),但這又讓服務管理更加複雜。

為了滿足內部加密、分區隔離以及其他操作的需求,Slack開發了可擴展的覆蓋網路(Overlay Network)工具Nebula。覆蓋網路是一種建立在網際網路之上的網路,覆蓋網路中的節點,可透過虛擬或是邏輯相連接。Nebula讓Slack能夠無縫地連接位在世界各地的電腦,目前支援在Linux、OSX和Windows,甚至Slack也正在開發iOS的版本。

Nebula提供了主機間的加密連接,Slack提到,雖然這項功能看起來並不特別,但是要全加密本地端以及網際網路上的流量,有許多需要考量以及克服的障礙。Nebula所建立的覆蓋網路與服務供應商無關,這代表任何一臺電腦,無論是雲端供應商上的主機、資料中心的伺服器或是個人電腦等,都能以Nebula相連。

Nebula也提供了進階流量過濾的功能,讓網路上的各節點可以根據連接主機的身份,而非IP位置作為允許或是拒絕流量的條件,因此使用者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連線,而不需要在意IP位置是否被接受。另外,Nebula也可提供隔離測試,Slack表示,目前多數網路管理都要求一次性地對主機集合進行規則變更,而這使得更改過濾規則的過程充滿風險,在Nebula中,使用者能用測試軟體的方式測試過濾規則,沒問題後再部署到所有的主機上。

Nebula適用於各種規模的主機連線,可用於連接數千臺的主機,但在只有3或4臺主機連線也相同有用,Slack對Nebula進行了安全漏洞審查,並且提供了臭蟲賞金計畫,以持續確保Nebula的安全性。Nebula現在於GitHub開源,供社群使用。

為5G暖身! 遠傳與三家醫院合作,為偏鄉提供5G遠距診療服務

$
0
0

國內即將在12月展開5G釋照的競標作業,參與競標的電信業者之一,遠傳電信今天宣佈和亞東紀念醫院、花蓮慈濟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合作,結合5G的高速連網、低延遲,為偏鄉地區民眾提供遠距診療服務。

根據健保署的資料,全國369個鄉鎮中,有48個為偏鄉或離島地區,偏鄉人口僅佔3%,但土地面積卻佔了44%,醫療資源大多集中於北部及西部,東部的資源因此相對匱乏,在臺北,每萬人就有34.09位醫生,而在臺東,每萬人僅有12.56位醫生,顯示城鄉醫療資源落差之大。

這項遠距診療計畫是運用5G實驗網路,為偏鄉地區提供高品質的遠距醫療服務,由亞東醫院、花蓮慈濟、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的醫生,為偏遠地區民眾提供遠距線上診療服務。

11月起將在新竹縣湖口鄉天主教仁慈醫院、臺東海端衛生所、臺東大武衛生所,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鄉地區試辦遠距診療,由遠傳電信在當地建置5G網路,偏鄉民眾就近前往醫院或衛生所,由當地的護理人員進行初步檢驗,透過5G網路,由亞東、花蓮慈濟、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的醫生線上視訊看診。

目前試辦的5G遠距診療科別,包括了耳鼻喉科、皮膚科及眼科,為了讓地處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天主教仁慈醫院、臺東海端及臺東大衛生,能夠進行遠距診療服務,遠傳電信捐贈三套診療設備,例如數位眼底鏡、手持式耳鏡、手持式數位皮膚鏡等,讓偏鄉醫療單位可以現場為民眾檢測,並將生理數據、影像傳送給遠距診療的醫生。

遠傳電信表示,透過遠距看診,醫生不用親自下鄉,在醫院一般看診的時間,就能為偏鄉的民眾進行遠距看療。對於居住在偏遠地區,就醫不便的民眾而言,能夠減少看診次數,以臺東為例,估計每次可節省往返時間4小時以上。

不過,為偏鄉地區提供遠距診療並非新應用,以目前的4G就能做到,以5G提供遠距看診,甚至和偏鄉在地的醫生一起會診,究竟帶來什麼好處?

遠傳解釋,現有的4G網路雖然也能做到,但容易產生延遲,導致遠距看診的體驗不佳,而5G的高速、低延遲,除了同步傳送檢測的醫療數據及影像,還能夠確保醫生遠距問診的順暢體驗。至於5G尚未開通,開通初期,可能先以都會地區為主要服務地區,是否會普及至偏鄉地區?遠傳電信以4G為例,剛開臺雖以都會為主,現在已普及到非都會地區,相信以後5G也會逐漸擴大到更多地方。

現場也展示了眼科的遠距診療應用,由偏鄉在地的醫護人員使用數位眼底鏡,將影像經由5G送到遠方合作的醫院,由眼科醫生透過平板電腦,為偏鄉民眾進行視訊問診,平板電腦上也會同步顯示民眾的眼底檢測影像。

 

Laplink釋出從Windows 7遷移到10的免費工具PCmover Express

$
0
0

專門打造個人電腦資料遷移解決方案的Laplink Software本周宣布,將與英特爾(Intel)合作,共同提供個人用戶免費版的PCmover Express,以協助Windows 7個人電腦用戶遷移到基於英特爾的Windows 10個人電腦。

Laplink根據用戶需求開發了許多不同版本的PCmover,像是針對企業用戶所設計的PCmover Enterprise與PCmover Business,或是專替個人用戶所打造的PCmover Professional與PCmover Express。且是微軟唯一推薦的遷移解決方案,號稱其美國市占率高達95%。

其中,PCmover Express的功能最陽春,可遷移檔案、資料、設定,以及使用者個人檔案,售價為29.95美元,而Professional版除了上述外,還能額外遷移應用程式,轉換舊PC中的硬碟內容,以及在新PC上回復舊PC的映像,售價為59.95美元。

不過,要使用免費的PCmover Express有兩個前提,第一是所要遷移的新電腦必須是採用英特爾處理器,其次是只供個人使用而非商業。商業用戶現在可以19.95美元的優惠價購買PCmover Express。

此外,由於PCmover Express並不支援應用程式的遷移,若要遷移應用程式必須升級到PCmover Professional,目前也有29.98美元的優惠價。

Laplink表示,現在約有30%的Windows PC仍然執行Windows 7,且微軟即將要在明年的1月14日終止支援Windows 7,因此現在升級正是時候。

這次是由英特爾與Laplink合作提供從Windows 7升級到Windows 10的免費版PCmover Express,在2014年時,微軟也曾與Laplink共同釋出免費的PCmover Express,以協助Windows XP用戶升級到更新的Windows作業系統。

資安一周第69期:iOS13越獄程式利用的設備晶片漏洞,無法藉由韌體修補成資安威脅

$
0
0

1114-1120 一定要看的資安新聞

 

#資安攻防競賽  #ATT&CK

臺灣駭客協會舉辦第2屆企業資安攻防賽,由高科技製造業奪冠

隨著企業的資安議題受到關注,臺灣駭客協會於11月13日,舉辦第2屆HITCON Defense競賽,比賽內容以企業資安防護能力為主,本次參賽隊伍共6隊,囊括金融業、政府、高科技製造業、電信業,以及服務業等,最後由高科技製造業成軍的S.H.I.E.L.D.獲得冠軍。

這次為了模擬企業遭到攻擊的狀態,現場提供參賽隊伍各式資安防護設備,並經由TWNIC協調,配置10個公開的ASN(即Class C網段),讓所有藍隊在真實網路環境進行比賽。

博格企業資安讀書會創辦人Titan Lee表示,這次紅隊模擬的攻擊手法,首度採用MITRE推出的ATT&CK資安框架比對,讓藍隊更容易理解紅隊發動的攻擊型態,進而採取有效的防護策略。Titan Lee也從紅隊攻擊者的角度,分享他的觀察,認為藍隊需要加強處理Web Shell的能力,並確實執行資安盤點,以及更加積極交換與取得威脅情資。詳全文

攝影/黃彥棻

 

#資料外洩  #鍵盤側錄攻擊

Disney+出師不利,驚傳駭客論壇兜售上千用戶帳號

意圖挑戰Netflix地位的Disney+影音串流服務,正式於11月12日在美國、加拿大,以及荷蘭等地區上線,經過24小時,用戶數量號稱衝破千萬。但就在服務提供後的四到五天,不少用戶發現,他們的帳號已經被駭而無法使用。ZDNet會同資安專家調查指出,黑市裡以3至11美元不等的價格,銷售遭到外洩的Disney+帳號。

至於帳號外洩的原因,仍然不明,迪士尼並未回應。許多受害人向ZDNet表示,他們沒有在Disney+與其他服務共用相同密碼,因此該媒體認為,應是用戶裝置被安裝了鍵盤側錄程式所致,建議使用者要啟用雙因素驗證機制加以防範。詳全文

 

#硬體漏洞

利用蘋果iOS裝置晶片漏洞的越獄程式現身,恐被駭客濫用

在今年9月,代號為Axi0mX的研究人員揭露藏匿在蘋果晶片上的Bootrom漏洞,並釋出攻擊驗證程式checkm8,不到兩個月,他會同其他研究人員,利用這個攻擊工具,打造iOS 13的越獄程式Checkra1n。由於採用A5到A11晶片的歷代iPhone與iPad,都可能受到Bootrom影響,而且蘋果無法透過更新韌體修補,因此這個越獄程式也格外受到關注,資安專家擔心可能會被攻擊者濫用,拿來植入攻擊程式。

所幸目前想要使用Checkra1n,尚且有不少限制,首先必須實際取得iOS裝置,並且與Mac電腦連接才能越獄,相關功能在iOS裝置重開機即會失效。詳全文

 

#漏洞攻擊  #防毒軟體安全疑慮

就算駭客攻擊沒有成功也會導致服務中斷!賽門鐵克企業防毒軟體再傳本地端權限漏洞

防毒軟體是一般個人電腦必備的端點防護措施,在企業IT環境之下,通常會採用企業級產品,以便實施多臺電腦的集中控管,近期SafeBreach Labs安全研究人員Peleg Hadar,揭露企業級防毒軟體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SEP)的安全漏洞,編號為CVE-2019-12758。藉由這個漏洞,攻擊者可繞過該端點保護軟體的自我防護機制,從而擴張權限。

Symantec也針對此漏洞做出說明,表示會影響SEP 11.0至14.2 RU1的所有版本,而且就算駭客攻擊失敗,也可能會導致服務阻斷。詳全文

 

#勒索軟體攻擊  #特定行業攻擊  #關鍵基礎設施

墨西哥國營石油公司Pemex驚傳遭勒索軟體攻擊

能源產業傳出資安攻擊事件又一樁。墨西哥國營石油公司Pemex在11月10日遭到勒索軟體攻擊,對方加密Pemex部分系統的檔案,要求支付565個比特幣(約490萬美元)做為贖金。

該石油公司透過推特證實此事,並強調營運與生產系統都可正常運作,也有充足的庫存與供應,本次攻擊事件的影響範圍,僅有不到5%的電腦受損。詳全文

圖片來源:Pemex

 

#DDoS攻擊  #國家級攻擊

英國工黨網站驚傳遭到兩起DDoS攻擊,疑為俄羅斯再度介入大選

因脫離歐盟的政策舉棋不定,而提前在今年12月12日投票的英國大選,傳出在11月11日與12日兩天,在野黨工黨的網站受到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而引發關注,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強力譴責攻擊行為,認為這起事件並不尋常。

由於近年許多國家的選舉過程中,不時傳出有境外勢力意圖干涉,而發生資安事件。若是事件如攻擊者的規畫,造成重大損害,便有可能造成選民對於政府不信任,進而讓攻擊者達到左右政治的目的。詳全文

 

#開發安全  #資安產業動態

為開源程式碼安全把關,GitHub推Security Lab計畫

GitHub在11月14日舉辦Universe大會,發表GitHub Security Lab計畫,欲集結眾多企業的力量,提升開源程式碼安全。同時,該公司也免費釋出程式碼語義分析引擎CodeQL,讓社群開發者能更快找出開源軟體的漏洞。

目前參與上述計畫的企業,包含F5、Google、英特爾、微軟、摩根大通,以及Mozilla等14家企業,他們將共同投入資源,以修復開源軟體中的漏洞。詳全文

 

#資安產業動態  #容器安全

紅帽開源容器儲存庫專案Quay,納入掃描機制Clair

針對容器的管理應用,紅帽(Red Hat)繼併購CoreOS之後,最近對於旗下的容器儲存庫(Container Registry)Quay,開放其程式原始碼,並將新的專案命名為Project Quay,同時該專案合併了開源容器安全掃描應用Clair。紅帽提到,Project Quay是Red Hat Quay和Quay.io程式碼的上游專案,他們要透過在上游開源社群的力量,推動專案創新。詳全文

 

#資安產業動態  #資料中心安全  #人工智慧

資安成臺灣AI雲商轉的新焦點,透過高速運算力發展智慧資安系統

由國網中心打造的臺灣AI雲(TWCC),主要鎖定智慧醫療、智慧製造、智慧防災,以及其餘類型的4大產業應用,於10月正式商轉。值得注意的是,該AI雲平臺日前取得ISO 27017與ISO 27018認證,範圍涵蓋整個服務,因此,提供HPC運算、GPU容器的AI超級電腦「臺灣杉2號」,也包含在內。

關於臺灣AI雲本身的資安防禦機制,國網中心平臺開發組副組長盧鴻復表示,該系統具備3大關鍵資安設備,包括:次世代資料中心網路防火牆、網站應用程式防火牆,以及電信等級DDoS攻擊防護系統。

在平臺本身的防禦之外,國網中心也運用臺灣AI雲,發展智慧資安,並對於事件記錄與網路活動迅速處理,進而誘捕追蹤與分析比對,並制訂疑似感染清單與警示規則,以及發布相關通報。詳全文

圖片來源:國網中心

 

 

更多資安動態

新版臉書App修正會暗中啟動用iPhone相機的臭蟲
隱私瀏覽器Brave 1.0版問世
美國政府呼籲民眾應避免使用公用USB充電設備
提供DDoS服務供應者遭判刑13個月,經營者年僅21歲
Gmail動態郵件功能出現XSS漏洞,可讓駭客濫用
路易斯安那州遭勒索軟體攻擊,部份伺服器停擺

蘋果發表專供商業用途的Apple Music for Business

$
0
0

蘋果與專門處理店內音樂播放服務的PlayNetwork在本周發表了Apple Music for Business,有別於針對一般消費者的Apple Music,Apple Music for Business可在零售商店、餐廳或飯店等環境播放,商用版的授權費與訂閱費用都高於消費版,不過,目前蘋果尚未公布商用版的訂閱費率。

根據華爾街日報與9To5Mac的報導,蘋果與PlayNetwork測試該服務的時間長達6個月,現在已有25家客戶,估計已有超過1萬家商店透過Apple Music for Business播放音樂,包括蘋果自家的門市在內。

根據該服務的介紹,蘋果將會負責打造適合不同世代的播放列表,而PlayNetwork則會協助商用客戶選擇適合其品牌的音樂,也會根據商店的所在國家或區域調整音樂型態或新增當地的音樂,還會經常變更播放列表,客戶也可以行選擇或客製化播放列表,或是控制音樂的播放時間。

Apple Music for Business用戶可透過專用的播放裝置CURIOPlayer Z8或Apple Music for Business程式來控制音樂。

此外,蘋果也鼓勵商業客戶替蘋果推廣Apple Music,還可分享因此而創造的利潤。

蘋果的最大競爭對手Spotify也有類似的Soundtrack Your Brand服務,同樣是供商業場合播放Spotify的音樂,每月的訂閱費率為34.99歐元(約1,200元新台幣)。

根據Spotify今年第三季的統計,該服務在全球已有2.48億的用戶,其中有1.13億為付費用戶,蘋果並未提供免費的音樂串流服務,但有3個月的免費試用期,今年6月Apple Music的用戶數為6,000萬人,顯示Spotify的付費用戶數接近Apple Music的兩倍。

【東京直擊】一張圖揭露LINE超詳細AI布局,LINE首度揭露8大AI技術藍圖

$
0
0

【東京現場直擊】

在日本雅虎與LINE正式公布經營整併計畫後2天,LINE如常舉辦今年的開發者大會,儘管LINE技術長朴懿彬(Park Euivin)帶頭的開場演講,全程沒有提到任何整併相關描述,但今年發布重點,卻又呼應了前一天整併記者會上的宣示,要成為亞洲AI領先者的戰略目標。LINE在今年開發者大會中,首次揭露了更詳細的AI技術和產品藍圖,預告未來要進軍的8大AI領域。

不同於去年主打代幣經濟,朴懿彬強調,LINE今年策略是「LIFE with LINE」,要讓生活與LINE有更多連結。她先揭露多項LINE金融服務布局成果,包括保險服務半年取得17萬張保單、LINE Score百萬用戶註冊只用了19天、家計簿服務用戶數達4百萬人。金融服務類型也正式新增了證劵服務、電子錢包和加密貨幣交易所。LINE Pay日本用戶規模更達到了3,700萬人,全球合計是5千萬人,全球交易總額已經破兆日圓。

為了與生活場景有更多連結,朴懿彬表示,今年也推出了LINE MINI App這個應用程式發布平臺,除了可上架各種店家的小應用,「最重要的是通知功能,讓這些小應用的訊息都回頭整合到LINE上。」她強調。

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和功能,都需要大量的AI,近2年LINE大力發展AI技術和產品,今年上半年更一舉宣布了LINE Brain計畫,將自家AI技術變成了企業商用產品,開始進軍企業AI的B2B市場,甚至發表了電話AI訂位專案DUET。朴懿彬用一張AI藍圖,清楚地描述出LINE的AI產品和技術最新發展。這是第一次,LINE清楚地展示出自家AI發展架構的全貌。

朴懿彬沒有進一步解釋細節,但從這張藍圖,可以看到LINE主要聚焦8大類AI領域:口說(Speech)、NLU(自然語言理解)、聲音、資料、影音、臉部、OCR、視覺。再延伸一層就是該類主要的AI技術(綠色字)。例如口說下面,包括了讀唇語技術(Lip Reading)、謄稿技術(Transcription)和電話網路語音辨識。或像視覺AI(Vision)涵蓋了食物影像辨識、產品影像辨識、唇語辨識、時尚影像辨識(Fashion Image)、特色分群技術(Spot Clustering)等。

例如在OCR下已有多項綠色字的AI技術,包括了手寫字型生成(Handwritten Font)、收據OCR、信用卡OCR、帳單OCR。而相關OCR技術已經用於文件智慧(Document Intelligence)和eKYC(可直接辨識照片中的身分證上的文字)。

LINE現場也展示自動生成手寫字型的設備,透過繪圖筆直接把AI生成的手寫日文字,畫出來,幾乎跟原始手寫字一樣。如下圖(圖右為AI利用繪圖機生成的手寫字跡)

從綠色字再延伸出來的亮白色項目,就是更進一步的AI服務元件,例如時尚影像辨識搭配特色分群技術,就變成了視覺搜尋服務(亮白色的Visual Search),LINE也將這項服務用於LINE的商品查詢(LINE Shopping Lens)、成人影像辨識(Adult Image Filter)、場景分類(Scene Classification)、廣告影像分類(Ad Image Filter)。

不只可以從AI藍圖看到LINE在AI服務和產品化的架構,也可以看到LINE目前正在發展中,還沒有商品化的新應用技術,包括了臉部AI下有自動剪輯(Auto Cut)和Auto Cam(可能是自動拍攝)。

不過,為了全力發展AI,朴懿彬也提出了LINE的2大資料治理原則。第一是隱私優先(Privacy First),系統預設就考慮隱私設計。第二是徹底避免資料孤島(Data Silo),要避免資料分散帶來的風險。

LINE也剛將打造了一個統一管理的自助式資料大平臺(Unified Self-Service Data Platform),可以統整內部高達100PB的大數據資料,來支援資料科學和機器學習工程之用。另外,內部私有雲Verda也有翻新,要打造出一個可以提供快速生命週期服務的基礎架構(),來統一管理LINE在全球的4萬臺實體伺服器,滿足每天平均41億則訊息的發送,用戶尖峰流量超過每秒1TB的需求。

LINE剛上線了統一管理自助式資料大平臺

LINE全球有高達4萬台實體伺服器

LINE要打造一個可提供快速生命週期管理的基礎架構

LINE Brain部門主管Shinichiro Isago進一步以Smart Channel(個人化訊息推播)中的推薦機制為例,解釋如何從蒐集來的資料,變成產品AI功能。
用來打造個人化推薦的資料來源有兩大類,包括了使用者的行為記錄(Logs)和所看的內容。LINE再透過使用者特徵值和內容特徵矩陣,將這兩類內容各自轉換成特徵向量,方便供ML演算法訓練之用,來打造出三個與個人化推薦相關的3個ML引擎,包括了推薦引擎、相似度引擎(Lookalike)和人口基礎變項數據預測引擎(Demographic prediction),結合這三者就可以來塑造出個人化推播服務,把AI推薦的內容提供給用戶。同一套ML推薦引擎,也會運用到其他服務,包括了貼圖、新聞、數位漫畫或數位廣告服務上。


Shinichiro Isago指出,LINE Brain未來發展新服務的模式,也同樣會從用戶或現有服務蒐集而來的資料,結合ML技術和演算法,來設計新的服務與友善的UX,再提供給第三方,如企業使用。這次開發者大會3千人的報到,就是導入了LINE Brain自家的臉部登入服務來確認身分入場。

最新餐廳AI訂位服務AiCall正式上線

6月時首度曝光的AI語音訂位計畫DUET,可用AI來接聽顧客訂位電話。Shinichiro Isago也在開發者大會上宣布,DUET成為正式產品,也改名為LINE AiCall服務,東京已有一家牛排館「俺のGrill&Bakery 大手町店」,導入來提供電話訂位服務,他還打趣說,可以打電話去試試看,但要記得去吃,因為這是真實的AI訂位服務。目前AiCall也只支援日語,對於中文的支援,朴懿彬演講後回應,目前因中文語系的資料不足,還無法確定何時可支援中文。臺灣LINE目前正在招募NLP人才,而韓國團隊也開始投入中文NLP的基礎研發。


臺灣LINE也有近30位開發工程師來東京分享,涵蓋AI、UI/UX、專案管理、資料及API應用等內容,例如攤位展示中,臺灣LINE工程師就展示了用於LINE購物的商品推薦技術架構,如何運用LINE的資料叢集、搜尋引擎、推薦服務,再結合臺灣LINE購物開發的機制來對臺灣用戶提供產品推薦,在場解說的臺灣工程師解釋,原本總部的推薦引擎,對中文內容的推薦品質較差,後來,由臺灣團隊協助強化了中文斷詞等中文NLP技術,才能順利在臺灣LINE購物中推出更適合臺灣用戶習慣的推薦內容。

另外,現場也有最新的Clova概念式硬體雛形首度亮相,例如整合到智慧鏡子(Smart Mirror)的Clova服務,以及Clova手環的概念雛形。


LINE在會中也發表了多項API更新,包括新版的LIFF v2、Messaging API、flex message simulator(beta版)、以及新推出的Friends statistics API。也提供了免費版OCR API給與會開發者,目前可支援日文、英文和韓文的文字辨識。

 


Google將統一Android後臺任務排程,棄用舊有函式庫

$
0
0

Google宣布要統一Android背景任務排程的方法,從2020年11月1日起,Android應用程式需要使用統一可推延背景任務WorkManager API,而原先的GCMNetworkManager將會被棄用不再支援,且在部分裝置FirebaseJobDispatcher和GcmNetworkManager API呼叫將不再有效。

Google提到,Android行動裝置的用戶高度在意手機電池的壽命,而要讓手機省電,與應用程式排程可推延後臺任務有很大的關係。而為此,Google推出了WorkManager API,來作為統一的後臺任務調度解決方案,以滿足推延背景處理程序的需求。WorkManager API結合了Firebase Job Dispatcher(FJD)和GcmNetworkManager解決方案的功能,並向後相容至API等級14,為廣泛的各式裝置提供一致的任務排程功能。

比起FJD和GcmNetworkManager,WorkManager的功能更加強大,不需要使用Google Play服務,且讓可推延與非同步任務的調度變得簡單,即便使用者關閉應用程式或是重新啟動裝置後,這些預先排程的任務仍然可以被確實執行。

而且對於沒有立即需要執行的任務,像是傳送日誌或是分析資料到後端服務,也能提供良好的支援,Google舉例,當開發者的應用程式要將日誌檔案上傳至伺服器,這項工作沒有急迫性,可以在用戶裝置充電並且連上WI-FI再執行,則WorkManager可以確保滿足條件時執行日誌同步任務。另外,WorkManager還可用來安排一次性或是定期重複的任務,並且能夠監控與管理任務,也能將任務鏈結在一起執行。

由於WorkManager目前已經成熟,因此Google決定棄用替代的解決方案,專注於發展WorkManager的功能與穩定性。Google已經在今年4月宣布棄用FJD函式庫,並將於2020年封存,不再提供支援,另外,Google也要棄用GCMNetworkManager,Google表示,這個函式庫不會有新功能加入,並在2020年11月棄用,之後不會再提供任何的支援,而且當應用程式更新使用API等級29,在Android Marshmallow版本以上的裝置,FJD和GcmNetworkManager API呼叫將不再有效。

無論應用程式是使用FJD抑或是GCMNetworkManager,Google都提供了升級指南,幫助開發者更新應用程式,並提到,自家YouTube應用程式因為後臺排程的需要,轉而使用WorkManager,應用程式啟動時間以及崩潰率都下降了8%。

小心! 冒牌Windows更新通知信暗藏勒索軟體

$
0
0

如果接到微軟寄發的電子郵件通知你下載最新Windows更新版,小心是釣魚郵件。安全廠商TrustWave發現最近網路上流傳偽裝Windows更新的信件,一旦下載將感染勒索軟體。攻擊者甚至散佈撰寫勒索軟體的開發工具。

這批網釣郵件標題寫著「Install Latest Microsoft Windows Update now! Critical Microsoft Windows Update!」,要求收信人下載並執行最新版重要Windows更新。安全廠商發現,附檔大小為28KB,隨機選擇一組字串作為檔名,並為了躲避郵件閘道的偵測而以.jpg為副檔名。不過它實際上是個可執行檔,內容是為惡意.NET下載器,開啟執行後它還會從外部伺服器下載名為Cyborg的勒索軟體。分析其程式碼,顯示駭客是將惡意程式代管在GitHub一個名為misterbtc2020帳戶下。

一旦開啟,Cyborg會將受害電腦上的檔案加密,並附上.777的副檔名。和一般勒索軟體一樣,Cyborg會在受害電腦的「桌面」目錄下留下勒索訊息及一則電子郵件信箱,要求使用者匯款500比特幣到所附的電子錢包位址。

不過和別的勒索軟體不同的是,Cyborg作者不只是散佈勒索軟體為害,還散佈撰寫Cyborg的開發程式。研究人員循線發現GitHub另二個新建帳號下包含名為Cyborg Builder Ransomware的可執行檔,讓任何取得的人也能開發自己的Cyborg,也藉此擴大這個勒索軟體的感染範圍。

安全公司已在本周通知GitHub此事,不過還在確認中。現在尚未看到此信件大規模散佈,但由於不論Cyborg勒索軟體和開發程式都還在GitHub平台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可能會衍生出變種程式。

微軟可能正在測試Gmail、Google Calendar整合到Outlook.com

$
0
0

許多擁有多個郵件帳號的用戶透過POP3設定整合到其中一個帳號下,微軟可能正在測試,希望用戶把不只是Gmail,連Google Drive、行事曆(Calendar)或相簿都整合到其Outlook下。

名為Florian B的用戶周三發現他的Outlook.com提供可將Gmail、Google Calendar整合到Outlook信箱的服務。事實上Google Drive也能整合進來,一如OneDrive,都可在同一UI下存取,他說能在工作用的Outlook信箱整合多個Google服務,不必在多個Google網站間切換實在很方便。另一名使用者則發現Google Photos也可以整合進來。

但不是每個人都接獲這個訊息,顯示微軟似乎目前只針對少數使用者進行測試。

從使用者分享的螢幕截圖,可以看到Outlook.com以分割畫面顯示匯入的Gmail,而在OneDrive左邊的選單也出現Google Drive的類別,還有加入其他帳號的功能。

不過微軟尚未對此做出評論。

Fintech周報第122期:北富銀串連自家電商通路,從全集團角度採取新獲客策略來擴大生態系

$
0
0

1116-1122

 富邦集團   北富銀   momo富邦媒 
北富銀串連自家電商通路,從全集團角度採取新獲客策略來擴大生態系
富邦集團今年布局生態圈的動作頻頻,例如,今年5月底,富邦集團旗下台灣大哥大與momo富邦媒攜手,宣布整合集團內部資源,串聯虛實通路,以推出全新的服務型態,讓台灣大哥大近800家通路門市,成為momo購物網商品的取貨據點。同時,民眾可於momo購物網上,申辦台灣大哥大的門號。

最近,富邦集團更推出跨旗下電商與銀行的聯名信用卡,藉由串接北富銀和momo會員資料庫,針對申辦者既往消費及信用狀況,進行即時自動化交叉驗證。不過,這也得先獲得顧客同意,才能把這些資料打開。富邦媒董事長林啓峰表示,第一年發卡量預計衝破1百萬張。

北富銀總經理程耀輝表示,富邦集團目前擁有1,200萬客戶,北富銀擁有600萬客戶,北富銀在主要獲客策略上,會從集團開始做起,壯大生態圈。他也舉例,像是去年初,北富銀與momo購物網合作,推出電商供應鏈線上融資產品「富邦momo貸」,讓在momo上的供應商,銷貨後不用提供實體訂單、發票與動撥文件,在線上即可進行供應鏈融資。

 Facebook Pay   新支付系統  
臉書發布全新支付服務Facebook Pay


臉書發布了一個稱為Facebook Pay的新支付系統,讓使用者在臉書、Messenger、Instagram,以及WhatsApp,能夠方便的付款,Facebook Pay可以直接匯款給朋友,也可以用來購物、捐贈。臉書表示,Facebook Pay獨立於臉書Calibra錢包與Libra網路,建構在現有的金融基礎設施和合作關係上,會先在美國地區的臉書與Messenger推出Facebook Pay,用戶就能以Messenger進行用戶對用戶的支付、捐贈給募款機構,以及在遊戲內購買,還能購買活動票券,也能在臉書的拍賣市集購物。未來,Facebook Pay的應用範圍,還會擴展至Instagram和WhatsApp上,並且擴展到其他市場。

用戶可以在臉書和Messenger應用程式的設定中,設定支付方法,目前Facebook Pay接受簽帳金融卡與信用卡,而臉書則會透過Stripe和PayPal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來處理這些支付款項。臉書提到,Facebook Pay會加密儲存用戶卡號以及銀行帳號,也會在系統上執行詐騙監控,以偵測未經授權的帳戶活動。在安全防護措施上,Facebook Pay支援PIN碼或是指紋與臉部ID的生物特徵辨識,在支付前提供額外的安全保護。

 Google   個人支票帳戶服務   花旗銀行 
Google將和花旗合推支票帳戶服務,跨足銀行業務

在臉書、蘋果相繼跨入金融服務之際,華爾街日報、路透社報導,Google將與花旗銀行等金融業者合作提供個人支票帳戶服務,成為其跨入銀行業首作,預計明年正式上線。在代號為Cache的服務下,Google和花旗銀行及史丹佛聯邦信用合作社合作「智慧支票」(Smart Checking)服務,讓使用者透過Google Pay的App執行數位化支票業務。

路透社引述Google發言人指出,這項服務旨在協助客戶獲得有用的管理及預算規畫工具,並將錢存在受到美國聯邦存款保險(FDIC)及美國國家信用聯盟署(NCUA)保障的銀行帳戶。 花旗銀行表示,這項合作可擴大其客戶群,但隱私和資訊透明度則一直是第一要務。史丹佛聯邦信用合作社則說,本合作有助於提升其競爭力與滿足客戶期望。 

這項合作,是最新一家科技龍頭跨入銀行業領域的例子,尤其Google已經由其搜尋服務,而成為擁有最多使用者個資的科技業者。政界人士對此表達關切,路透社引述一名參議員表示,此事需要嚴加審視。對此Google顯然早有預期。Google說已經和主管機關洽談過支票帳戶服務的法規遵循問題,但不願透露是哪家單位。

 DBS   新加坡共通支付標準   SGQR   公立醫院 
星展銀攜手新加坡三大醫療保健集團,預計2020年讓公立醫院掃描同一QR Code即可完成付款

為了打造新加坡電子支付基礎設施,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去年9月,推出全國共用付款QR碼(Singapore Quick Response Code ,SGQR),來整合各家電子支付平臺QR碼,讓各類電子支付App與錢包能相容互通,業者僅須張貼統一QR碼,即可滿足27種電子付款平臺使用者的付款需求。

為了加速推動無現金社會,擴大SGQR的使用範圍,星展銀行於11月11日宣布,正在與新加坡的三大公共醫療保健集團,包括國立醫療健保集團(NHG)、國立大學醫學組織(NUHS)與新加坡最大的醫療保健機構群SingHealth合作,預計到2020年底,要將所有公立醫院、專科中心和綜合診所,分階段轉換為支援此種作法的支付基礎設施。目前,將先在新加坡27家公立醫院、專科中心和綜合診所推行,消費者只要使用手機掃描醫院櫃檯的SGQR碼,並輸入帳單序號,就能直接完成付款。

 星展銀行   無現金化   撤ATM 
星展銀行年底將在臺撤光全部ATM,以推動無現金化金融服務

為了順應數位金融科技趨勢變化,推動無現金化金融服務,星展銀行(台灣)近期公告,將於12月2日開始,陸續移除星展銀行各分行的ATM,預計年底前全數撤除在臺所有ATM。這意味著明年開始,星展銀行的客戶,不能再透過星展銀行ATM提領現金,得親臨櫃臺辦理相關服務,或是利用他行ATM進行現金提領。星展銀行建議客戶,可以隨時透過網路銀行、行動銀行,查詢帳戶交易明細與進行自動化交易。然而,星展銀行在臺裁撤掉所有ATM之舉,也將使其成為臺灣首家沒有設立ATM的銀行。

 Z Holdings   日本Yahoo   LINE 
日本Yahoo明年正式與LINE合併,目標打造世界級的AI公司


日本Yahoo母公司Z Holding(Z控股)和LINE於11月18日宣布合併,未來願景是成為世界級的AI科技公司,提供用戶更好的服務。基於雙方董事會的協議,Z控股旗下的日本Yahoo將和LINE整併,統一由新生的Z Holdings管理,預計2020年10月完成整併。

合併後有哪些最直接的綜效?LINE社長出澤剛表示,就產品服務來看,日本Yahoo提供搜尋、新聞等服務,也有PayPay支付服務,AI語音、資料方案;而LINE則有LINE News,金融也有LINE Pay、LINE Score、BITMAX、LINE Pocket Money等服務,AI方面有LINE Clova、LINE Brain。甚至,雙方間背後的股東與資源運用,像是日本Yahoo的股東之一軟銀,LINE的股東Naver,都將為新公司帶來更大綜效。

日本Yahoo和LINE整併後,員工數規模將會超過2萬名,包括設計師、工程師及資料科學家。另一合併所帶來的效益則是年投資金額達到1億美元,整併後將會投入1,000億日元,日後維持相近的水準。

 iPhone   NFC晶片  
德國法案要求蘋果iPhone的NFC晶片支援第三方行動支付
德國聯邦眾議院近期通過一項反洗錢法案修正案,要求德國境內以「技術基礎架構服務」提供支付服務或營運電子貨幣業務的企業,在合理要求下,必須分享給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使用,使後者也能運行電子支付服務。雖法案未指明提供電子支付的技術和企業,但當地媒體及路透社認為,此舉一出,其實就是迫使蘋果將iPhone的NFC晶片技術開放給當地金融或其他支付業者。這項法案將交付德國聯邦參議院表決,一旦通過,將在明年初實行上路。

目前,iPhone的NFC,在行動支付上只能綁蘋果自己的Apple Pay。銀行業者必須和蘋果合作,將Apple Pay綁銀行支付帳戶,或者採用較麻煩刷QR Code的支付方式。德國眾議院認為,強制使用Apple Pay將給蘋果帶來不公平競爭的優勢。路透社引述蘋果發言人指出,他們對法案忽然通過感到驚訝。蘋果表示,他們擔心此法案將對使用友善性、資料保護及財務資訊的安全性產生不利影響。

圖片來源:FacebookGoogle、DBSZ Holdings攝影/洪政偉
責任編輯/李靜宜
 金融科技近期新聞 
1.  支付寶計畫在未來5年內通過創新技術,為歐洲1,000萬家中小型企業提供服務
2.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正在測試區塊鏈外匯支付原型,可在同一網路使用多種幣別進行支付
3.  大量印度信用卡資料出現在暗網,金融卡資料首度喊到每筆100美元
資料來源:iThome整理,2019年11月。

 

20歲美大學生幫ISIS客製開發Gentoo Linux、散佈訊息,最高恐判刑20年

$
0
0

美國警方本周逮捕一名20歲的大學生涉嫌幫伊斯蘭國(ISIS)開發散佈宣傳影片技術及客製化開發不容易被駭的客製版Gentoo Linux,面臨最高20年刑期。

根據聯邦調查局(FBI)的指控文件,現居芝加哥的20歲Thomas Osadzinski為DePaul University大學生。他在2018年6月到2019年11月對ISIS提供IT服務。其中包括利用Python script導引「某社交網站」的機器人程式蒐集、複製及儲存ISIS官方媒體內容,包括宣傳影片,以協助散佈ISIS訊息並提供給其支持者,以用iOS、Android或筆電、桌機觀看。此外,這支script還能依解析度訂閱內容,以便頻寬不足地區的ISIS成員選擇體積較小的影片。

FBI指出,「某社交網站」及其他社交平台不停移除ISIS的內容,但Osadzinski的技術使這個恐怖組織得以快速而自動化散佈宣傳內容,幫ISIS省了不少力。他還表示願意教導其他ISIS成員使用這支script。

此外FBI還發現Osadzinski為ISIS打造一款以Gentoo Linux為基礎的輕量Linux發行版,以便ISIS支持者可安裝在任何電腦上。這客製化Linux「輕巧、快速且安全」,因為安裝東西不多,因而不容易被警方駭入。他還預計將這款Linux貼在聊天室分享給其他成員。

Osadzinski在LinkedIn資料自稱曾於BlackBerry的安全研究部門Cylance任職IT及測試員。不過該公司發言人對媒體表示,Osadzinski不曾擔任過Cylance的正式或兼職、外包人員。

FBI在本周逮捕Osadzinski並向芝加哥法院起訴。USAToday報導,Osadzinski最高可能被判處20年徒刑。

PayPal 以40億美元買下購物優惠平台Honey

$
0
0

PayPal宣佈將斥資近40億美元收購用戶近2000萬的購物優惠券平台Honey的母公司Honey Science。

本案由Techcrunch首先報導。兩公司已簽定以現金為主總額將近40億美元的收購協議。PayPal 表示本交易將可提升PayPal消費用戶的購物經驗,同時擴大店家的銷售額及客戶互動。這樁交易也是PayPal迄今最大宗收購案,預計2020年第一季完成。

創立於2012年的Honey提供瀏覽器外掛程式及行動版app,可讓消費者快速找到網路購物優惠、折價券、促銷碼,或是價格追蹤而知名。Honey每月經常用戶達1700萬,並和包括服飾、3C、旅遊或外送餐廳等近3萬家網路店家有合作。

PayPal全球消費產品暨科技資深副總裁John Kunze指出,Honey的產品與優惠券搜尋、價格追蹤、客戶忠誠方案將整合到PayPal和Venmo服務中,雙方結合將可讓數位商務及金融服務更好用、方便、更普及。

整合後Honey將成為PayPal的產品線之一,PayPal現有2400萬家店家帳號也可用Honey提供專屬促銷優惠,這些服務也可望針對PayPal及其Venmo總數超過2.75億的用戶族群提供個人化的優惠。PayPal Credit貸款服務也可能整合進來。

本宣佈是Palpal 10月初退出臉書數位貨幣Libra協會後,推動其數位支付業務最新動作。這項交易讓PayPal不僅在數位支付端對抗Apple Pay,更能藉由提供端到端的消費服務以提升用戶忠誠度。

Kotlin 1.3.60釋出,改進內聯類別及錯誤訊息

$
0
0

Google力推的開發語言Kotlin釋出了最新1.3.60版本,這個版本微幅改善了語言功能,包括內聯類別(Inline Class)以及顯示的錯誤訊息,也對IntelliJ IDEA功能和Kotlin Eclipse IDE擴充套件進行了更新,另外,在Kotlin/JS部分,現在使用Gradle擴充套件會自動生成原始碼映射(Source Map),幫助開發者除錯。

Kotlin 1.3.60沒有增加或是變更重大的語言功能,僅針對實驗性功能內聯類別進行更新,以及改善容易造成開發者混淆的錯誤訊息。這個版本最佳化了內聯類別實例的數值比較,過去內聯類別兩個實例的相等比較,底層的值會進行不必要的打包(Boxing)動作,現在Kotlin會在位元組碼中,為每個內聯類別產生特殊的靜態方法equals-impl0,來比較底層的值,在未打包的實例上進行相等比較的時候,Kotlin會在背後呼叫該方法以避免額外的打包。

官方提到,在少數情況下,開發者閱讀編譯器輸出的錯誤訊息,會無法明確了解錯誤發生的原因,因此官方改善了任何可能造成混淆的錯誤訊息。其中之一是,由於Kotlin支援尾隨Lambda約定,也就表示Lambda可以被移出括號之外從下一行開始,但在部份時候,編譯器會認為下一行的大括號為函式的Lambda參數(下圖),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而現在針對這樣情況的錯誤訊息,開發者可以應用系統提供的自動修復,為上一行末加入一個分號。

官方也重新設計了Scratch檔案,Scratches讓開發者能在專案同一個IDE中,創建程式碼草稿,並即時的進行實驗,但這個程式碼片段並不與專案綁定。經過改進的Scratches,程式碼片段執行結果顯示更加直覺,包括多行輸出整合顯示,並突出顯示給定的行數。

這個Kotlin版本也加入了新的Java Kotlin轉換器,新轉換器在功能上做了許多改善,對開發者最方便的是,現在一次轉換多個檔案的時候,轉換器會一併分析這些檔案,官方表示,Kotlin現在預設使用這個新的轉換器。在Eclipse IDE擴充套件更新上,現在支援單個模組的漸增編譯(Incremental Compilation),不過因為還是實驗性功能的原因,開發者必須要在屬性設定中手動啟用。

在Kotlin/JS的更新上,開發者可以使用Gradle擴充套件自動為JavaScript程式碼生成原始碼映射,當程式碼發生錯誤時,能方便地用來進行除錯。


AI趨勢周報第110期:百度一口氣發表21項深度學習框架PaddlePaddle新功能

$
0
0

重點新聞(1115~1121)

百度    深度學習框架     PaddlePaddle  

百度一口氣發表21項深度學習框架PaddlePaddle新功能,首重輕量版框架、聯合學習模型與低門檻開發套件

繼3年前百度開源分散式深度學習框架PaddlePaddle至今,已獲150萬人次使用,日前更在自家開發者大會上,一口氣發布21項新功能,包括了輕量版深度學習框架Paddle Lite 2.0、注重資料隱私的PaddleFL聯合學習框架,以及低門檻深度學習開發套件等。

百度CTO王海峰表示,Paddle Lite 2.0鎖定邊緣裝置的AI推論需求,比如手機、內嵌式或IoT裝置。透過Paddle Lite 2.0,開發者只要用7行程式碼,就能在FPGA晶片上,執行影像辨識模型ResNet-50,並保持低延遲。

另一方面,由於資料隱私日益受重視,百度也推出聯合學習框架PaddleFL。百度指出,聯合學習是加密的去中心化機器學習方法,可針對大量分散的數據來訓練模型,不必經過傳統的集中式資料中心。同時,PaddleFL也支援FedAvg演算法、差分隱私SDG演算法,也可共享演算法研究。

為了降低AI模型開發門檻,百度也發布4款PaddlePaddle開發套件,包括用於自然語言理解的ERNIE、用於影像辨識的PaddleDetection和PaddleSeg,以及用於推薦系統的Elastic CTR。其中,ERNIE是一款預訓練框架,可從多任務學習中累積知識,百度稱ERNIE在NLP基準測試上的表現,較Google BERT和XLNet要好。(詳全文)

  Nvidia     Magnum IO    資料分析處理  

速度快20倍!Nvidia推出資料處理軟體Magnum IO

鎖定巨量資料處理與高效能運算需求,Nvidia日前推出資料處理軟體Magnum IO,要加速資料科學家的資料處理流程,將原本需要幾小時的流程,縮短為數分鐘。Nvidia指出,Magnum IO突破了儲存和I/O(輸入/輸出)的瓶頸,可在執行複雜的高效能運算任務時,針對多伺服器、多GPU節點的環境,提供快上20倍的資料處理效能。

Nvidia也表示,Magnum IO的核心在於GPUDirect,可讓資料跳過CPU,直接進入GPU和記憶體,簡化傳輸過程。GPUDirect由點對點(P2P)和RDMA技術打造,與許多傳輸連結和API相容,像是NVLink、NCCL、OpenMPI和UCX等。Magnum IO目前已上市,Nvidia也計畫在明年推出GPUDirect Storage,讓使用者在存取資料時,可繞過CPU,直接從儲存系統中取得資料,來進行模擬、分析和視覺化等作業。(詳全文)

  血液透析    血流量測     瘻管阻塞  

洗腎病友福音!交大研發手持式AI血流量測器,在家就能自我檢測瘻管阻塞

交大電機工程系特聘教授趙昌博,日前發表自行研發的非侵入式手持AI血流量測器與App,只要10秒就能偵測洗腎患者的瘻管狀態,不必到大醫院檢查,病患在家就能自己量測。他透露,目前正在準備申請美國FDA驗證,若通過,最快明年上市。

對慢性腎病患者來說,需長期定期洗腎來維持生命。而洗腎前,患者須先在皮膚下方建置動脈瘻管才行。但在瘻管建立的兩年內,8成病人會發生瘻管阻塞,嚴重可能導致尿毒症等致命併發症。而交大開發的手持非侵入式光學血流量測器,可讓民眾自行在家檢測瘻管狀態。團隊利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訊號(PPG)原理,藉血液流動對光吸收的變化,以特殊波長陣列來設計光學感測器,來感應皮下血管血流訊號,但蒐集到的大量資料帶有雜訊,團隊藉AI自動找出血管血流訊號,大幅提高準確度。該AI模型也已於兩家大型教學醫院測試,已累積200筆洗腎病友的量測資料,準確度約91%,接下來要達到1,000筆的測試。(詳全文)

  Intel    邊緣運算       視覺處理器  

Intel發表邊緣運算新一代VPU,每瓦推論運算效能比Nvidia TX2高6.2倍

Intel日前在AI Summit年會上揭露發表新一代Movidius視覺運算處理器(VPU)Keem Bay,要搶進邊緣運算的市場,也在VPU搭配的軟體工具集OpenVINO中,新增了DevCloud硬體部署測試平臺,企業能直接從雲端上傳訓練好的模型,來測試出最適合該模型的硬體設施。

VPU是Intel 3年前併購Movidius後,所推出的影像分析專用處理器。這次新發表的VPU Keem Bay是第三代VPU,專攻IoT邊緣運算,能推論影像以外的資料,像是語音、社群媒體中的用戶行為等邊緣端非結構化資料。Intel表示,Keem Bay的推論效能為同類產品Nvidia TX2的4倍,也是華為Ascend 310的1.25倍。雖然還比不上Nvidia另一款旗艦產品Xavier,但在同樣表現下,Keem Bay的功耗只有30瓦,約為Xavier的五分之一。(詳全文)

  微軟Bing    圖片搜尋    深度學習  

Bing揭露3大深度學習方法,讓圖片搜尋更精準

微軟Bing日前公布改善自家圖片搜尋的深度學習方法,包括了向量配對、屬性配對和最佳特徵搜尋(BRQ)配對。雖然Bing已採用多種深度學習方法來改善圖片搜尋功能,但仍美中不足,比如無法根據上下文或屬性,來精確給出使用者想搜尋的圖片。

於是,Bing團隊想出一個辦法,首先利用向量配對來映射詞彙間的相關性,以Google的自然語言預訓練模型BERT為基礎,來強化語意理解,透過注意力機制(Attention Mechanism)來強化圖片與詞彙的關係。接著利用屬性配對,從使用者輸入的長串關鍵字和圖片特徵中,找出相符的屬性;接著,他們使用BRQ配對,則可將長篇的網頁訊息縮短為一句總結,或是將圖片訊息簡化為最具代表性的描述;這些訊息會嵌入圖片中,並與使用者的搜尋作比對,來給出精確的結果。(詳全文)

Google    邊緣運算     MobileNetV3  

Google發表最新邊緣機器學習模型MobileNetV3和MobileNetEdgeTPU

Google日前發表兩款邊緣運算模型,分別是:MobileNetV3和MobileNetEdgeTPU,要來提高機器學習模型在裝置上的運算速度,並減少功耗。Google表示,在同樣精準度下,MobileNetV3的運算速度比前一代MobileNetV2快上兩倍,而MobileNetEdgeTPU則提高了模型準確度,同時也減少模型運算時間、降低運算功耗。

這次釋出的兩款模型,都是以AutoML設計、優化產生的。就MobileNetV3來說,除了分類任務,這次還加入了物件偵測模型,與前一代相比,具有低延遲優點。而MobileNetEdgeTPU也具低延遲和高準確度的優點,同樣能在硬體Edge TPU上執行,而且比MobileNetV2和極簡型MobileNetV3還要省功耗,連極簡型MobileNetV3的一半都不到。(詳全文)

GitHub    程式碼代管     Arctic Code Vault  

GitHub首個行動程式問世,明年還將啟用可保管程式碼上千年的Arctic Code Vault儲存庫

原始碼代管平臺GitHub日前宣布釋出GitHub行動程式測試版,更發表GitHub Arctic Code Vault,號稱可將重要的程式碼保存超過1,000年。GitHub首個應用程式GitHub for mobile主要是用來維持開發者與團隊的聯繫,比如針對某個設計來討論,或檢查程式碼、合併變更等。不過,該應用程式目前只支援iOS測試版,日後將釋出Android版。

另一方面,GitHub也揭露了GitHub Archive Program檔案封存專案,目的是要保存開源碼,讓後代使用。GitHub指出,該專案將使用自家位於北極永凍區200公尺深的程式碼儲存庫Arctic Code Vault,並將於2020年2月2日,拍下每個活躍的公開儲存庫快照,存放在這個儲存庫中。(詳全文)

攝影/王若樸

圖片來源/百度、Google、微軟Bing

 AI趨勢近期新聞 

1. 台電半年打造即時系統負載調度輔助工具,用AI預測用電減,少9成人力

2. 微軟開始於Azure提供Graphcore AI晶片雲端服務

3. IntelliCode獲OpenAI GPT-2模型強化,現可提供全行程式碼完成建議

4. 臉書設計出注視點渲染AI DeepFovea,讓VR開發更省運算資源

資料來源:iThome整理,2019年11月

 
 
 
 

勤業眾信:企業區塊鏈市場逐漸成熟了,金融、物流應用型態開始更多元

$
0
0

勤業眾信亞太區塊鏈實驗室經理Kelvin Wong日前在一場活動上,分享了區塊鏈最新應用趨勢。他認為,許多企業對區塊鏈的印象還停留在比特幣引發的負面印象,但相較於三年前,現在的區塊鏈市場更加成熟了,已有越來越多企業導入相關應用。

例如,勤業眾信輔導一個香港區塊鏈應用是香港金管局,這個機構在去年底推出了「貿易聯動」(eTradeConnect)的服務,這是香港銀行業中,第一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大型金融資訊共享平台,截至去年底就已經有12間銀行參與,來解決傳統貿易融資借貸的弊病。

一般來說,企業要向銀行融資借貸,最常見的就是拿現有訂單的收據,來向銀行證明自己將來具備還款的能力。不過,傳統的融資流程有兩個痛點,一是仰賴大量紙本證明文件,常耗費許多時間在人工核對上,還容易出現疏漏;另一點,同時也是銀行最大的顧慮,就是融資行為被不肖企業作為詐欺手段,利用同一張訂單收據同時向多間銀行申請貸款,再捲款逃跑。

為此,勤業眾信為香港金管局設計一套區塊鏈機制,針對上述的痛點,協助銀行將企業的所有文件數位化並上鏈,讓每間銀行擁有自己的獨立帳本,在徵求客戶同意的前提下,將融資企業的資料同步儲存到所有參與銀行的帳本中,一旦儲存就不可竄改。如此一來,企業申請融資時,能自動對帳來節省紙本消耗、降低人為出錯機會,銀行也不用再靠傳真或電郵來向其他銀行分享資訊,能以分散和受信任的方式,快速無延遲的交換資訊。

Kelvin Wong也說明,由於這些資料都經過加密,若有企業以重複的訂單向不同銀行申請融資,系統偵測到重複申請的情形就會觸發智能,來向該銀行發出重複借貸的通知,「雖然銀行不會知道這個企業在其他銀行借了多少錢,但一被通知重複借錢就可以回絕。」

此外,金融業區塊鏈也能應用在客戶到銀行開戶時,透過客戶過去在其他銀行的KYC資訊,分享給現正申請的銀行來認證,加快銀行進行信用評估的時間。

也就是說,客戶要向銀行B申請開戶,可以向開戶過的銀行A發送請求,運用個資與銀行帳戶資料來構成KYC,銀行將會在區塊鏈帳本中找到該筆資料的雜湊值並回傳給客戶。這筆資料理論上屬於客戶,但實質上以加密的形式保存在銀行A帳本中,也同時存在於區塊鏈各獨立實體的帳本中。接著,用戶就能提供雜湊值給銀行B,在讓銀行B到資料節點中取得資料,來加快信用的審核。

區塊鏈應用主要有兩大類需求

Kelvin Wong表示,區塊鏈功能可依需求分成兩類,一是作為集中式的帳本資料庫,利用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詳實記錄下交易歷程,以利企業進行稽核與查詢,較適合單一企業內部管理資料時使用,每一項交易儲存至區塊後,無論中央擁有者或其他實體均無法刪除或修改。

二則是廣為人知的分散式帳本資料庫,這是當交易牽涉第三方實體時,比如跨國貿易的組成可能有買賣雙方、貨運商、銀行、保險業者等,分散式區塊鏈網路能保障每個組織擁有獨立帳本,且每一筆交易記錄都會儲存到所有實體的獨立帳本中,無法變更或刪除,加上去中心化的架構,讓各實體間不必互相信任也能進行交易。

從勤業眾信輔導過的企業案例來歸納,Kelvin Wong表示,大多金融業者更傾向建立集中式帳本資料庫,因為銀行文化強調穩定、安全性高,資料也多儲存在私有雲中,因此更偏好自己管理資料庫,來避免可能的資安風險,或誤觸法律灰色地帶。

不過,他也認為,分散式帳本更能發揮區塊鏈的特性,來串連起多個實體組成生態系。曾有運送貨櫃的海運物流業者,希望用區塊鏈來追蹤貨櫃運輸情形,勤業眾信了解需求後,提供了更大規模的解決方案,將保險公司、在地物流公司一同拉進區塊鏈。

如此一來,以貨櫃運輸過程的上鏈資料搭配智能合約,就能在貨櫃從A地送達B地時,即時通知B地物流業者來收貨,而且,若偵測到貨櫃在運送途中毀損,也能即時通知保險公司至B地檢查毀損情形並理賠,藉此來串起生態系,「這是傳統的資料庫做不到的,區塊鏈搭配智能合約可以有很多用途。」

如何制定區塊鏈生態系中的規範是一大挑戰

儘管區塊鏈應用市場更加成熟,觀望者還是大宗,Kelvin Wong表示,對於剛起步要導入區塊鏈的企業,還是要先花許多時間解釋,區塊鏈不等於比特幣,才能降低企業的不信任感。而且,以全球市場狀況來說,不只是金融業,大多數企業也都還在觀望或嘗試,要等別人先做,對於區塊鏈的應用還是偏向保守。

另外,則是涵蓋多個實體的區塊鏈在執行時,必須訂定好各類規範,來面對可能接踵而來問題。比如在會員管理上的問題,包括如何加入?誰有資格決定會員的加入與離開?會員關係如何維持?在責任義務的歸屬上的問題,則包括數據被竄改要如何解決?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誰開發?資料在傳遞過程中,費用如何收取?這些也都是客戶在應用區塊鏈過程中,會遇到的挑戰,Kelvin Wong表示:「如何建立區塊鏈等技術性的問題,反而相對簡單。」

對於未來區塊鏈的發展,Kelvin Wong則認為,區塊鏈也逐漸會與IoT、AI結合,「現在很多保險公司把資料儲存上來,以後做資料分析就很方便。」儘管區塊鏈應用才剛起步,大多企業蒐集的資料都不夠多,但區塊鏈結合AI的應用仍被看好。

Adobe喊出Mobile First!不僅推出iPad版PS與AI,還將PS變成手機修圖App

$
0
0

Adobe帶來用平板、手機做設計的時代了!在本月初的Max大會上,Adobe發表了Creative Cloud平臺的新產品,包括Adobe Photoshop on iPad,以及預覽版的llustrator on iPad和Adobe Photoshop Camera,要讓用戶能在iPad上使用PS、AI等軟體,不僅能將設計工作隨身帶走,更能結合iPad拍照功能,在靈感浮現時隨時捕捉、加入設計中。

Creative Cloud的系列產品主要從三大方向來開發,首先,是要創造更快速穩定的用戶體驗,比如過去要開啟Adobe系列軟體的介面時間長,現在已經明顯加快,且要從影片剪輯軟體Premiere匯出檔案的時間也縮短了,「現在速度是以前的十倍。」Adobe亞太地區首席講師Paul Burnett表示。

第二個方向,是要讓用戶能隨時隨地共同創作,也就是說,產品功能要逐漸走向「mobile first」與「協作」。比如Adobe Photoshop on iPad、Illustrator on iPad,就是要讓用戶能在iPad上操作PS與AI兩大軟體,而Adobe Photoshop Camera,則是一款非專業設計人士也能使用的美圖App,民眾從手機就能下載,可以執行修圖、一鍵去背等應用,意味著PS將要走進民眾生活;另外,在協作的方面,UI/UX設計軟體Adobe XD也早已提供多人即時協作的功能,不僅能看見彼此工作進度,也能詳實記錄不同的版本。

第三個方向,則是要不斷探索新的領域來開發產品,尤其是多媒體、AR/VR等創作工具。比如Adobe Aero,就是要降低用戶跨入AR創作的門檻,讓用戶不需學會寫程式,也能創建出3D的動畫或特效,再轉移到應用場景來創造沉浸式體驗。

此外,Adobe既有的產品也都有部分更新,比如Adobe Fresco擴展至Microsoft Surface,Lightroom運用GPU來加速用戶編輯的速度,Premiere Pro、After Effects、InDesign等產品也都內建了新功能,這些功能大多由Adobe的AI平臺Adobe Sensei所驅動,目的要讓用戶提升工作效率,用AI取代重複性高、耗時的技術性工作,用戶才能更專注於創作。

Adobe Photoshop on iPad、Adobe Aero、Adobe Fresco的功能展示

Paul Burnett也現場展示了產品功能。以往用戶要在Adobe Photoshop中選取物件或去背,必須要用鋼筆、魔術棒等選取工具,仔細描繪物件並選取出來。不過,由於Adobe Sensei平臺的影像辨識功能,現在用戶只要用方框工具將目標選取物體框住,系統將自動辨識物件輪廓並選取,若該物件形狀較不規則,也能手動用畫筆粗略圈出物件,系統同樣會自動偵測並選取。甚至,PS還內建了一鍵去背的功能,省去用戶要運用遮色片選取物件的功夫。

比如要將其中的番茄醬圈出來,可以用方框框住番茄醬,系統將自動選取:若是較不規則的物件,也能在物件周圍粗略畫出輪廓來選取。

Adobe Photoshop on iPad正式釋出1.0版本,用戶已經能運用不同的載具來操作PS,還能結合iPad拍照功能來捕捉畫面,快速將靈感加入設計中。不過,Paul Burnett提到,由於軟體部署的載具不同,iPad版PS的介面也與電腦版有些差距,用戶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上手,不過他也強調,僅管功能鍵的配置改變許多,但電腦版有的功能iPad版大致上都有,且檔案儲存後,也能無縫的在電腦版與iPad版中切換。

Paul Burnett現場示範了用iPad版PS來創作,他首先將咖啡杯內的背景去除,並加上海洋的遮罩,再加入一隻鯨魚。過程中,他調整了鯨魚的光影色彩,讓光影變化與背景一致,也加入了高斯模糊做出景深效果,讓整體畫面更契合。而上述提到的操作,都能在iPad中執行。

另外,用於AR的設計軟體Adobe Aero也能在iPad上執行,目前也是釋出1.0版本,該軟體能在現實畫面中結合虛擬物件來創作。比如,Paul Burnett以會議室地板環境為背景,並從資料庫加入立體人物,能偵測地板位置自動以合適的角度來放置人物,而且,創作者也能選擇人物活動的觸發設定,比如點擊人物後開始走動,或是VR用戶靠近該人物後會觸發該人物的特定行為。

Adobe Aero能結合現場環境與虛擬物件,來創造沈浸式AR體驗。

虛擬人物與真人互動。

現場也實際展示,VR用戶靠近人物後,觸發了該人物的跳舞行為。

Paul Burnett說明,用戶也可利用例如Photoshop、Dimension等工具來製作具有3D立體效果的創意作品,比如說,在Adobe Aero中帶入用PS製作的多圖層森林檔案,就能藉由圖片的上下層關係,呈現出虛擬人物走進森林的感覺。完成創作後,就能匯出到3D遊戲中、AR場景中,或是做成行動裝置的應用。

此外,Paul Burnett也展示了一年前發布的數位繪圖上色工具Adobe Fresco,同樣能在iPad中使用,這個軟體能將水彩畫、油畫的筆觸數位化,讓藝術家能在數位環境中實現類比環境中的繪畫品質,比如水彩顏色會根據畫筆水分多寡有所不同,用戶就能調整軟體中水彩筆筆刷的含水量,來呈現不同的暈染效果,甚至連畫布的質感都能呈現。

水彩畫展示。

油畫展示。

區區區塊鏈,照照照妖鏡

$
0
0

關於區塊鏈,我本來只想寫一篇《區塊鏈的本質》就收手,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於是決定寫這篇接續,原因在於上次寫的文章談區塊鏈卻沒有談到錢,這就好像去法國巴黎卻沒有去看埃菲爾鐵塔一樣,內心悵然若失。同上次文章一樣,這篇文章犧牲了完整性和精確性,目的是為了讓一般大眾容易瞭解這個主題。

《區塊鏈的本質》一文提到,區塊鏈的騙子很多。騙子不外乎騙財、騙色、騙選票,區塊鏈的騙子是屬於騙財的那種。區塊鏈能夠引起達官到草民、巨賈到市井、仕紳到莽夫的普遍關注,不是因為大家喜愛先進的IT技術,而是因為沒有人不愛錢。為什麼區塊鏈和錢有關係呢?

《區塊鏈的本質》一文提到區塊鏈主要的價值是讓一群不認識、不信任的人在它上面寫入可信任的記錄。一旦寫入區塊鏈,就是經過大家認可的「共識」,就會發布到所有的節點,沒有人賴得掉。也就是說,區塊鏈的本質是解決信任問題。只有涉及「利益」的事情,「信任」才是必要的基礎,而最直接的利益就是錢。因此用區塊鏈來記錄錢的流轉,是最適合的應用。例如A帳戶往B帳戶轉發100元,只要成功寫入區塊鏈,A和B事後都得認這個事實。

那麼問題來了:區塊鏈裡面帳戶錢的源頭是怎麼來的?B的100元是A轉過來的,那麼A當初的這100元又是怎麼來的?層層追問下去,也就是問:區塊鏈裡頭的所謂貨幣是如何發行的?

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會透過自己的一套邏輯演算法(在程式中)發行貨幣,一段時間程式自動產生一筆貨幣。這個演算法要保證:隨著時間,貨幣新發行量在減少,以避免區塊鏈裡面錢太多,導致通貨膨脹。

那麼誰能夠得到自動發行的貨幣呢?有許多種方法,其中一個方法是:讓提供越多計算能力來維護這套區塊鏈體系的人,越有可能得到越多的貨幣。提供計算能力來維護這套區塊鏈體系(共識演算法),這就是所謂的「挖礦」。參與挖礦的節點越多,計算能力越強大,這個區塊鏈體系就越穩固。設計「挖礦」機制的人希望利用人們貪婪的心理,來協助維護區塊鏈的共識機制。於是,挖礦成為熱門產業。

還有一種區塊鏈,他們會有自己的發幣機構。我們就是因為「不信任任何人」才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的,現在有個中心的發幣機構,這不怪嗎?如果他們濫發貨幣,或者圖利自己,就會導致其他人的損失。另外還有一種發幣是透過所謂的「智能合約」(跑在區塊鏈上頭的應用程序)在具有應用開發能力的區塊鏈(例如乙太坊)上面發行貨幣,這其實就是應用(智能合約)本身保存的變量。

下一個問題又來了。區塊鏈裡面的貨幣和真實世界的錢又是啥關係?世界上任何東西都一樣,有人認可它,願意以「真實世界的錢」購買它,它就有了交易價格。我認為不值錢的破銅爛鐵,你可能認為是值很多錢的古董,於是價格就被你炒上去了。開始有人炒作這些虛擬貨幣,還真的炒作成功,更是讓各種爛人眼睛為之一亮,紛紛寫了一些發幣的宣言,然後就通過智能合約的模板發行自己的貨幣,開始炒作。

區塊鏈發幣是個照妖鏡,和真實世界貨幣之間的交易也是個照妖鏡,這兩面照妖鏡,彼此輝映,相互加乘,區塊鏈貨幣被無限放大,陷入狂歡,所有的韭菜都以為其他人才是韭菜,自己是鐮刀。

「區區區塊鏈,照照照妖鏡」白話翻譯為:區區一個區塊鏈技術,拿來照照大眾的臉龐,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人世間的貪嗔痴。這篇文章說的可能是任何人,包括未來的我。我是凡人,自然也難以抵抗貪嗔痴,所以現在寫的這篇文章,未來給我自己打臉也不無可能,畢竟年輕時高風亮節,年老時晚節不保,這樣的例子所在多有。

SAS全球2千大企業調查:2030年,企業與消費者的互動,三分之二將改由機器自動執行

$
0
0

老牌數據分析商SAS 20日在臺揭露針對全球2,000大企業組織進行的未來顧客體驗研究報告,調查對象來自全球30多國2,010家企業和組織,涵蓋了8個產業別,像是政府部門、電信科技業、金融保險業、製造業、醫療業、零售業和能源產業等。報告指出,敏捷性和超高度自動化(Extreme Automation)將能強化未來顧客體驗(CX)。因為,各受訪企業普遍認為,在未來十年內,企業與消費者的互動中,有三分之二將由機器執行。

報告也發現,至2030年,消費者對新科技的接受度有所提高,比如81%希望與聊天機器人互動,8成希望透過智慧裝置訂購商品,且由無人機或自駕車來遞送貨物。另外還有78%的消費者希望使用AR、VR或混合實境(MR)來檢視產品,比如一件家具擺在家中的樣子,或是新衣試穿。

而企業也高度有意願投資新興技術,有83%的企業正在投資或計畫投資全像技術(Holography),要強化店內廣告、互動遊戲和行銷活動的體驗。超過6成企業正投資研發語音AI助理,而開始投資AR、VR的企業也超過一半。

SAS臺灣業務顧問部副總經理陳新銓表示,SAS進一步從這份研究中,歸納出5個推動未來顧客體驗的關鍵,首先是與顧客互動的數位化,再來是減少企業對顧客體驗的認知落差,接著是建立顧客資料隱私的數位信任,以及維持顧客數位忠誠度,最後則是強化企業與顧客互動的自動化服務。

未來十年顧客行為越趨數位化,社群媒體將成為購買商品服務的重要通路

就顧客數位化來說,研究顯示,47%的受訪者每周至少上網3、4次來瀏覽商品,而願意到實體通路購買商品的受訪者,只有10%。不只如此,在他們眼中,手機成為使用首選,對Chatbot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對比今年的36%,2025年將成長至67%,2030年更達81%。此外,穿戴裝置和AR、VR的普及率,在2030年時也會成長至78%。

不只越來越仰賴行動裝置和數位技術,調查也揭露,受訪者在挑選商品或使用服務時,將更偏好社群媒體通路。調查指出,40%的受訪者認為,社群媒體是用來找商品、服務推薦和消費的重要管道。

企業高估消費者對新科技的偏好

調查也發現,企業和消費者對顧客體驗的認知,有所落差。舉例來說,79%企業認為,虛擬助理適合用來搜尋商品或服務資訊,但只有48%的消費者想這麼做。另一個例子則是,75%的企業認為,採用機器人或自助式設備對消費者更有利,但只有48%的消費者偏好使用。

「企業高估消費者對科技的偏好。」陳新銓建議,利用新科技推出商品或服務時,企業應充分測試,並掌握客戶體驗的回饋,尤其在尋找創新客戶體驗的應用場景時,要評估這些場景的優先順序。

 近8成企業坦言,為了競爭而忽略資料安全問題 

接下來,「數位信任是企業要面臨的一大挑戰。」陳新銓指出,調查顯示,73%的消費者對企業運用個人資料的方式存疑,77%的企業坦言,為了搶上市時間或競爭,而忽略資料安全問題。不過,近6成企業表示,資料安全確實是保障客戶體驗的最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顧客數位忠誠度是客戶體驗的一大核心。調查顯示,從消費者角度來看,2025年至2030年時,影響顧客忠誠度的兩大關鍵科技,就是行動App和網頁,以及這兩項的速度。「消費者注重速度和互動便利性,」但陳新銓解釋,從企業角度看來,最重要的關鍵科技卻不是這兩項。最後,調查也發現,至2030年,近7成的顧客互動將從人工轉換為智慧自動化。SAS表示,這凸顯了自動化服務如RPA的重要性。文◎王若樸

Viewing all 3212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