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211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2周縮短成10分鐘!錠嵂啟用新AI保單健診系統,業務員更快掌握保戶舊保單現況

$
0
0

瞄準製作保單健診事倍功半的痛點,錠嵂保險經紀人公司今(11日)宣布啟用AI保單健診系統,保險業務只需用手機拍下保戶的舊有保單,上傳至雲端平臺後,系統就能在幾分鐘內,自動產生保戶的保單健診報告,包括現有的保單明細、保障額度、不同險種的保障分析等,不僅讓保險業務不必再耗費數天騰打舊保單,也節省保戶往返溝通的時間,當場就能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和建議。未來,錠嵂保經也計畫開放這套系統,讓保戶也能自行上網分析,提高保險透明度。

一場飯局牽線,造就AI保單系統的誕生

錠嵂保經總經理趙惠仙指出,一次因緣際會,透過凱基銀行介紹,在飯局上認識了洽吧智能BravoAI創辦人趙式隆,也就是打造AI保單健診系統光學字元辨識(OCR)技術的關鍵人物。

她笑說,當時,自己拋出許多點子給趙式隆,後來,雙方在一年前,鎖定保險業中最耗費人力的重複性作業:保單健診。錠嵂保經解釋,通常,保險業務找到新客戶時,須先了解新保戶現有的保單狀況,也因此,保險業務必須要先向保戶索取既有的保單,再帶回公司一一分析、彙整成一張A4的保單健診報告,來告訴保戶目前的保險狀況,以及相關建議。

「這個往返溝通的過程,一般來說要1至2周,非常耗時。」錠嵂保經認為,這正是AI能派上用場的情境,來解決重複性高、耗費人力的作業流程。他們的構想是,要透過手機拍攝保單,上傳到雲端平臺後,由AI系統自動分析、產生保單健診報告,節省人工作業時間。

整合OCR與NLP,連結全臺最大的險種資料庫來精準辨識

於是,團隊的第一個步驟,是要打造能夠識字的OCR與NLP模型。洽吧智能技術長沈昇勳表示,團隊先打造一套OCR辨識模型,利用數千萬筆資料訓練出通用的辨識模型後,再利用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NLP和保單險種資料,來加強保險知識的術語辨識,進行險種分類等。

他進一步解釋,NLP的作用,能夠強化模型的解讀能力。比如要辨識保單照片中的「保險」這兩字,即使「險」字畫面模糊,NLP依然能透過語意理解(NLU),來推測出正確的意思。或像手機拍攝難免發生光線不佳、紙張折角等問題,對OCR是項挑戰,則可搭配NLP來克服。除此之外,洽吧智能也持續利用其他方法,來優化畫面辨識功能。

有了OCR與NLP模型後,接下來,就是保險知識的理解了。沈昇勳強調,這套AI系統的辨識精準度能夠到9成以上,還歸功於有一套險專業知識資料庫。這些資料,取自業界保險大數據公司,涵蓋2萬3千多條險種文件資料,幾乎涵蓋全臺灣的保險商品種類。

有了文字辨識和保險資料庫這兩個武器,在運作上,透過OCR識別保單文字,再從雲端險種資料庫抓取對應的保單商品資料,來比對判斷,幾分鐘內就能彙整保戶現有的保險狀況。.

錠嵂保經也現場示範操作流程,拍攝舊保單後上傳照片,業務人員只需手動輸入保戶基本資料,如生日、性別。之後,約數分鐘時間,就能產出一份保單健診報告,內容不僅涵蓋保單明細、保障額度、不同險種的保障分析,還有當年度該繳的保額等細節。

此外,系統也以視覺化方式呈現保戶現有保險的進度(如下圖);另一方面,系統也會根據保戶狀況,推薦合適的保險組合,方便業務人員向保戶推薦,包括個別保險應涵蓋的項目與金額等資訊。

錠嵂保經表示,這套系統不僅可當場完成分析,而且還能打破地理限制,也能讓保戶自行拍攝保單,再傳送給業務,進行線上分析即可。AI保單健診系統目前已正式上線,供全臺2千多名業務人員使用。未來,趙惠仙表示,錠嵂保經計畫開放這套系統,讓自家保戶可上網自行分析,提高保險透明度。文◎王若樸

 
 
 
 

Cloudflare釋出負載平衡分析功能

$
0
0

Cloudflare為其負載平衡服務加入分析功能,其中包含了三個主要的元件,包括流量總覽、延遲地圖以及事件日誌。事件日誌是2018年就發布的功能,用來追蹤資源池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現在移動到負載平衡分析子頁籤下,與其他分析功能一併供應。

流量總覽為用戶提供了流量去向資訊,用戶可以在流量總覽視覺化地圖,以可變動的時間範圍查看負載平衡器、資源池、來源和地區的流量需求,Cloudflare提到,了解流量分布能夠讓用戶參考,以創建新的來源資源池,應付流量需求高峰,並觀察來源資源池發生錯誤時,故障轉移反應的情況。

從流量總覽圖(下圖)中的流量變化,可以讓用戶了解各資源池的消長,紅色資源池流量上升,而藍色和綠色資源池流量下降,Cloudflare提到,這個現象可以明確地看出流量被導到了紅色資源池,用戶能掌握流量實際分布狀況,另外,用戶也能夠確認資源池的流量增減,而且隨著資料累計,這個圖表可被用來幫助管理容量以及基礎設施的需求。

除了讓用戶能夠清楚流量分布,新的分析功能還提供延遲地圖,讓用戶可以知道來自全世界各地請求的效能。標準負載平衡配置包含了監控用戶來源狀況的監視器,以偵測用戶來源的健康度,這些監視器在特定的地區執行,並收集往返時間等有用的資訊,Cloudflare將這些資訊與世界地圖套疊,以顯示世界各地回應延遲的總結。

用戶可以從延遲地圖查看請求執行不佳的地區,在需要的時候進一步深入調查,Cloudflare提到,請求延遲是常被用來檢視效能的指標。延遲地圖上有許多點,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延遲狀況。Cloudflare舉例(下圖)東南亞資源池對於南美洲、中東和南非的監視器來說特別慢,這代表這些地區的用戶,將會面臨高延遲。用戶可以選擇在服務不足的地區,加入新的來源資源池。

Cloudflare提到,負載平衡分析服務功能是採用GraphQL分析API,用戶現在也可以利用GraphQL API擷取分析結果以及負載平衡日誌。

微軟Patch Tuesday列出36個安全漏洞

$
0
0

微軟在本月的Patch Tuesday列出了36個安全漏洞,其中有7個被列為重大(Critical)漏洞,還有一個是已經被開採的權限擴張漏洞CVE-2019-1458

此次微軟修補的漏洞中,有7個位於Visual Studio,並有5個屬於重大漏洞,涵蓋CVE-2019-1350、CVE-2019-1349、CVE-2019-1387、CVE-2019-1354及CVE-2019-1352,它們都能造成遠端程式攻擊。

另外2個重大漏洞則分別是位於繪圖元件的CVE-2019-1468,以及位於Windows Hyper-V的CVE-2019-1471。

CVE-2019-1471也是個遠端程式執行漏洞,當主機(Host)伺服器無法妥善驗證虛擬(Guest)作業系統上通過身分認證的使用者的輸入時,就會觸發該漏洞,將允許駭客於虛擬系統上執行特製程式,以進一步於主機系統上執行任意程式。

至於CVE-2019-1468則會在Windows字型資料庫不當處理特定嵌入字型時被觸發,將允許駭客掌控系統。可能的攻擊場景包括建立一個專門開採該漏洞的網站並誘導使用者造訪,或是分享一個開啟該漏洞的文件。

雖然微軟本月列出了36個安全漏洞,但實際修補的只有35個,因為當中的CVE-2019-1489存在於已經終止支援的Windows XP SP3,它藏匿在Remote Desktop Protocol(RDP)中,是個資訊揭露漏洞,駭客只要自遠端執行一個特製程式就能開採它。

微軟只是揭露CVE-2019-1489,但並未修補它,僅建議該版本的用戶儘快升級到還在支援期限中的Windows平台。

Google釋出Packet Mirroring服務可轉發雲端流量供用戶進行額外分析

$
0
0

Google發布Packet Mirroring服務Beta測試版,用戶可用來轉發虛擬私有雲端網路中的特定執行個體網路流量,並使用安全軟體來分析這些鏡像流量,偵測安全威脅以及異常現象。Google提醒,Packet Mirroring轉發流量的動作,發生在虛擬機器的執行個體而非網路上,因此會占用主機額外頻寬。

企業網路管理員會在本地端使用安全流量檢查工具,分析與監控網路流量,掌握安全漏洞並抵禦攻擊,但是要在公有雲環境存取網路流量,並非一件簡單的事。為此,Google推出了Packet Mirroring服務,可讓用戶簡單地對現有的虛擬私有雲進行故障排除,使用第三方工具大規模收集和檢查網路流量,檢測入侵和監控應用程式效能等,也能確保在Compute Engine和GKE上執行的工作負載,符合安全和法遵要求。

Packet Mirroring會複製鏡像來源的流量,用戶可以透過指定鏡像來源與收集器目的地,來配置Packet Mirroring鏡像政策。鏡像來源是Compute Engine執行個體,因此可以透過指定子網域、網路標籤和執行個體名稱進行選擇,在指定子網域的情況,所有子網域中現有與未來的執行個體流量,都會被鏡像複製。

應用鏡像政策之後,Packet Mirroring會收集執行個體的網路介面流量,當執行個體有多個網路介面,除非有配置其他政策,否則系統不會鏡像其他介面的流量。而收集器目的地指的是位在內部負載平衡器之後的執行個體群組,執行個體群組中的執行個體就稱為收集器執行個體。Google雲端會將鏡像流量發送到收集器執行個體,而用於Packet Mirroring的內部負載平衡器和其他負載平衡器類似,不同之處在於轉發規則是為Packet Mirroring配置,非鏡像流量都會被丟棄。

Google提到,無論是從安全抑或是網路監控的角度,Packet Mirroring都能提升管理團隊對於網路的掌握程度,在不同的網路拓樸,都能以集中式部署模式,簡化安全以及網路管理。Packet Mirroring現在已經在所有GCP地區可用。

臉書公開拒絕開啟傳訊程式後門供政府使用

$
0
0

美國、英國與澳洲的政府官員在今年10月要求臉書停止執行加密所有通訊服務的計畫,除非臉書允許執法機關存取通訊內容,本周臉書Messenger負責人Stan Chudnovsky與WhatsApp負責人Will Cathcart聯袂回覆,公開拒絕於產品中提供「後門」造訪權限。

當時上述3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強調,他們支持強大的加密技術,也尊重科技業者保護用戶資料的決心,但希望科技業者也能保障那些被其它使用者的行為所影響的用戶,提供工具讓執法人員能夠存取通訊內容。

Chudnovsky與Cathcart則說,端對端加密的核心,在於只有訊息的發送者與接收者才具有解鎖及讀取的金鑰,沒有人能夠攔截及閱讀這些訊息,不管是平台本身,或者是政府、駭客與犯罪份子都不行。

然而,政府官員所索取的「後門」(Backdoor)存取權限,不只對執法機關有用,也將成為犯罪份子、駭客與極權政府的禮物,建立一個讓他們能夠存取傳訊平台的管道,讓該平台的每個用戶都更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傷害。

他們還引述了美國密碼學專家Bruce Schneier的看法,指出人們必須作出選擇,看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夠窺探,或者是沒人能夠窺探,並無「只有你能窺探,別人卻不行」的技術。

而對於各國政府擔心惡意人士透過加密傳訊平台危害大眾安全,Chudnovsky與Cathcart則表示,他們持續強化平台上的安全保護,包括部署更多的人力,或是藉由人工智慧技術來偵測臉書與IG上的不良內容,而WhatsApp每個月大約封鎖了200萬個不良帳號,也不斷開發新的方式來偵測平台上的活動模式,例如發現某些帳號在臉書與IG上的不良行為時,也會針對他們在Messenger與WhatsApp上的帳號採取行動。

此外,臉書也強調將持續與政府單位協商,以作為開發必要安全技術的參考,確保民眾的安全。

Google將終止支援JSON-RPC協定和HTTP批次端點

$
0
0

Google宣布將在2020年8月12日,停止支援JSON-RPC協定以及Global HTTP Batch兩項功能。Google提到,原定要在今年3月25日停用這些功能,但是他們發現有部分可能受嚴重衝擊的用戶,沒有收到早前的通知,因此決定延後棄用的時間。

由於JSON-RPC協定以及Global HTTP批次,皆使用單個共享代理的基礎架構,來接收所有API的請求,但現在Google已經發展出更分散且高效能的架構,能夠直接將請求發送到適當的API伺服器,因此Google決定不再支援這些全球端點。

Google提到,當用戶的應用發送請求至https://www.googleapis.com/rpc或是https://content.googleapis.com/rpc,則代表正在使用JSON-RPC,需要開始計畫搬遷的工作。

在Global HTTP批次部分較為複雜,批次請求分為同質與異質兩種,當內部請求針對同一個API,則該批次處理請求為同質,目前仍支援同質批次處理,只是需要使用特定的批次端點,所以當用戶正在使用Google API客戶端函式庫、非Google API客戶端函式庫或是無客戶端函式庫來組織同質批次請求,則用戶需要進行適當的變更,而針對不同API的內部請求屬於異質批次處理請求,在Global HTTP批次端點關閉之後,就不會再支援異質批次處理,用戶需要修改客戶端程式碼,更改為同質批次處理。

Google為了要幫助用戶辨識這些不受支援的系統,在最終關閉之前,從2020年2月開始計畫停機,直到2020年8月,Google安排每月都會有一天回傳錯誤訊息提醒用戶,直到2020年8月12日正式關機為止。

勒索軟體將電腦以安全模式重開機以躲過防毒偵測

$
0
0

勒索軟體演化出新手法,安全研究人員近來發現,一隻勒索軟體在網路流傳感染Windows電腦,能讓電腦重新開機進入安全模式再對檔案加密,以躲避防毒軟體的偵測。

Sophos研究團隊SophosLabs自2018年夏天發現Snatch勒索軟體,這個名稱是取自好萊塢導演蓋瑞奇(Guy Ritchie),所執導的黑色喜劇電影《偷拐搶騙》(Snatch)。今年10月再次偵測到這隻軟體時,它已演化出可在Windows電腦安全模式下運作的能力。SophosLabs認為這種能力使得這隻勒索軟體更加危險,因為安全模式下防毒軟體通常不會啟動。

經由總總線索,安全公司判斷Snatch背後是操俄語的駭客組織。分析其程式碼得知,Snatch透過暴力破解公開於網際網路的服務如RDP、VNC、TeamViewer,或以WebShell或SQL Injection手法滲透入企業網路,之後在企業內部散佈。進入受害者電腦後,Snatch會執行多種行為,像是掃瞄、竊取企業重要敏感資訊,像是電腦資訊、用戶帳號,將之整合成檔案後,上傳到攻擊者控制的C&C伺服器,在受害電腦上安裝監控程式作為日後遠端存取的入口、甚至利用電腦上的合法工具如Windows合法服務Process Hacker、IObit Uninstaller、PowerTool和PsExec呼叫批次檔案,來關閉電腦上的防毒產品。

但是研究人員指出,Snatch最危險的手法是,它會以Windows服務形式安裝在電腦中,這個服務即使在安全模式下還能執行,而且能防止遭用戶中止。接著它會使受害電腦重開機進入安全模式,利用Windows元件vss.addmin.exe刪除系統上的磁碟區陰影複製服務(Volume Shadow Copy ),藉此防止被它加密的檔案未來有復原可能。

之後,它就將受害系統磁碟上的資訊加密進行勒索,被加密的檔案都會多出.abcde的副檔名。駭客勒索的贖金從2,000到35,000美元不等。

Snatch是由Google Go撰寫而成,一般這類程式具有跨平台執行能力,但Snatch尚只能跑在Windows下,從Windows 7到10,32或64-bit版本都是它感染的範圍。某些研究樣本也以開源封裝程式UPX封裝以混淆程式碼。至今美國、加拿大和幾個歐洲國家,都有被它感染的企業通報。

Snatch一直在網路上活動,但迄今很少被偵測到,原因是其背後的俄國駭客疑似目標並不在從家庭或個人用戶勒索小錢。它也不從事大規模感染,而是採精準攻擊鎖定企業或政府部門,一次勒索大筆金額。但是由於復原機制已經破壞,因此受害者即使付了錢,也無法取回檔案。

安全公司建議,應對具有管理員權限的用戶執行多因素驗證,此外也應升級到最新版終端防護。

【研發觀點:LINE技術長朴懿彬】唯有對外開放技術,才能讓我們的技術更上一層樓

$
0
0

從今年7月開始,LINE Brain商用AI技術的產品正式上市,也意味著LINE正式踏入了人工智慧的B2B市場。從商業或營運策略面來看,火紅的AI市場是擴大生態系、挖掘新商機的大好機會,但從產品開發和技術面來看,進軍商用AI對產品團隊最大的價值和必要性為何?LINE技術長朴懿彬在開發者大會後一場採訪中,揭露了她的答案,整理如下:

從LINE成立至今,我們向來聚焦終端用戶,而且蒐集大量的使用者資料,才能打造出高品質的服務,這也讓產品開發時程曠日廢時,甚至,為了開發服務,LINE也進行多次調查,來尋求品質改善的建議,可是,許多使用者導入新服務的腳步不見得很快,導致,資料累積速度慢,而讓品質改善的週期拖得太長了。

所以,從產品開發角度來說,為何我們要提供B2B服務?不是為了滿足所有的需求,而是要針對使用者直接了當提出來的要求,來打造符合這些需求的服務,直接滿足他們。因為這是使用者想要的服務,如此一來,就能得到大量資料,可以改善服務品質。為何特別聚焦B2B企業商用市場?因為只有開放我們的技術,讓合作夥伴和企業來用,才可以讓我們的技術更進一步的發展。

LINE Brain是使用我們的AI技術,所打造出來的服務,過去的Clova產品以硬體產品為主,現在不只是裝置,還包括了軟體技術,這些技術未來也會推廣到臺灣、泰國等海外市場,要讓海外市場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用得到。

多語支援是AI技術發展的門檻,我們正努力蒐集更多中文語料,但目前的中文辨識品質還不夠好,需要更多時間,所以,我們會先在內部服務上使用中文AI技術,以累積更多資料,才能推出更好品質的服務給企業。

從技術類型來看,影像AI會是第一優先發展的項目,因為這是具有通用性的AI,像是OCR技術就會是臺灣或泰國市場,高度優先導入的計畫。

另外,隱私議題非常重要,所以,LINE也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隱私指南,還會透過第三方來審查我們是否走在對的路上,來避免在企業內部,出現濫用的情況。而且,不論,在私雲或公雲,我們都使用同樣的檢查程序,來確保隱私。

去年力推的區塊鏈計畫,今年仍舊持續進行,只是在日本,考量政府法遵要求,因而需要延後進行。但,我們仍嘗試推出了一些dApp,目前,仍處於測試區塊鏈應用市場的階段,希望能找出可以打中使用者需求的應用。而5G技術,對我們的服務也非常重要,這是我們為何要推出Line Live或在臺灣的Live TV,也正在開發一些影音Chat服務,未來會著重在5G。

我們的目標不是讓生活總是在線上或LINE上,而是要讓用戶的生活更方便,或更有效率地完成他的工作。去年我們主打區塊鏈,今年更聚焦在隱私和基礎架構。

 相關報導  LINE全面進攻AI


【擁抱K8s、微服務和通用資料平臺新架構】AI轉型也得換體質,LINE資料平臺和IT架構雙雙大翻新

$
0
0

從2017年全力衝刺AI轉型之際,LINE也展開了IT體質的大改造。一來將發展多年的私有雲Verda升級,不只引進Kubernetes和Knative,來發展雲端原生架構的資源調度彈性,另外,LINE也展開了100PB大數據資料各叢集的整併工作,並開始打造新的資料工程平臺資料特徵服務化(Feature as a Service),將資料去識別化變成基礎預設功能,來兼顧隱私和龐大資料量分析的需求。LINE在東京開發者大會上,也揭露了這兩大技術體質改造工程的細節。

強制改用雲端原生架構,導Rancher讓K8s維運管理自動化

LINE很早就用OpenStack建置了一朵私有雲稱為Verda,但隨著LINE各式各樣的服務快速成長,對於VM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今年6月時所承載的VM數達到3萬5千個之多,其中光是過去一年就增加了2萬個VM的需求。

在LINE原本的開發流程中,從AP的開發、部署到維運,都可以由AP工程師完成,唯有私雲運算資源的準備,則由私有雲服務自動調度。但是,LINE現有4千個專案,每個專案每次需要的運算資源規模大小不一,有些只是要執行一小段腳本程式,但還是得呼叫一個VM來執行,導致Verda中有6成伺服器的CPU利用率低於10%,仍有9成閒置算力,相當的浪費。

後來,維運團隊決定導入Kubernetes,要求AP工程師,必須改採雲端原生架構,將每一支AP的需求,都建立在AP配置描述檔中,而運算需求較低的腳本程式,則改用Knative來提供無伺服器服務,讓一個VM可以執行更多腳本程式,而不是每支腳本程式就占用一個VM。

LINE Verda平臺開發團隊經理Yuki Nishiwaki表示,連私雲都強制要求採用雲端原生架構有兩大好處,AP工程師不用再擔心基礎架構的管理,而維運團隊也不需要與AP工程師溝通了解所需資源的細節,才能進行優化調度。

LINE採用了Rancher來進行跨叢集的維運自動化管理,包括部署、更新和監控作業都可以自動化。目前只需要5個人就足以管理130個叢集的2千個節點。

不過,目前只能提供基礎的運算需求調度,例如簡單的HA叢集、外掛管理、維運自動化。LINE下一步,不只要支援更多種外掛,還希望可以開始考慮到AP效能來調度資源。

自行開發微服務框架,強化非同步通訊能力

除了改造基礎架構資源來提高調度彈性之外,在應用程式架構上,LINE Messenger原本就按AP的特徵(Feature)來開發各自的專用、簡單的App伺服器,方便擴充之用,例如授權機制有6支服務,貼圖小舖有超過20個服務,LINE@帳號或Bot後端更有超過40支微服務,但幾年發展下來,變成了一套龐大的微服務架構。目前LINE微服務架構上已有超過2,500個微服務。

採用微服務架構的好處是,可以加快開發速度,減少各服務間的功能衝突,但缺點是網路失效的頻率增加了,服務配置檔的管理複雜度越來越高,甚至潛在雪崩式錯誤的風險也越來越高,光是貼圖小舖的微服務,就需要25個人力來管理。

負責LINE Messenger微服務架構的LINE Z部門團隊成員Masahiro Ide指出,現有龐大複雜的微服務架構,需要增加三大功能,強化網路連接性、建立目錄服務和強化路由能力。

後來,LINE決定自己打造微服務框架,稱為Armeria,設計了自己的RPC分層架構,可提供非同步的RPC層通訊需求,也將基礎通用功能,變成微服務框架的預設功能,來簡化重複建置的工作,如Logging、用戶端負載平衡、監控整合、追蹤、重試機制、健康檢查等。另外,還針對文字類配置檔,如JSON、YAML、XML,打造了一個儲存庫服務Central Dogma,可提供高可用性、版本控制和進階查詢機制,來強化配置檔的管理,將這兩項技術,與LINE自己用Erlang打造的事件派送閘道器LEGY(Line Event Delivery Gateway)搭配使用。LINE也將Armeria和Central Dogma兩項技術開源釋出。有了這兩大武器之後,下一步,LINE就準備進一步細分拆解現有的微服務架構,從「按特徵拆解」細化到更小顆粒度的「按功能拆解」來設計新的微服務架構。

兩階段用叢集邦聯串接龐大Hadoop叢集

除了基礎架構體質改善之外,LINE的另一個大改造工程是資料基礎架構。因為採取隱私優先政策,每一件與資料相關的事件,都需要進行隱私、安全的審查,但是跨不同子公司、不同系統的資料運用方式非常複雜,再加上LINE的資料量非常龐大,光是LINE Messenger一天的訊息就高達1兆筆,每天新增的資料就算壓縮後仍多達390TB,各種資料處理查詢任務,一天也高達7萬個。其他服務的資料再加總起來的量更是龐大,如何兼顧隱私權和大量資料的挑戰,Verda部門主管Yoshihiro Saegusa指出,有三大問題要解決,包括了資料可用性(Accessibility)、多人使用管理(Multi-tenancy)和資料品質(Data Quality)。

LINE的策略不是把現有的大數據叢集全部打掉重建,而是將幾個主要叢集連結起來,建立了一個共用流程,透過單一登入服務,來控制誰可以使用哪些資料,讓跨服務的工程師,就可以用到其他服務產生的資料。

更進一步來看,LINE用Hadoop來儲存多達100PB的異質資料,包括了資料庫、原始Log、前端Log、伺服器Log等資料。總共有超過10個叢集,節點總數達到2千個,其中最大一個叢集,甚至多達1,200個節點。LINE沒有採取,先建立一個超大新叢集,再搬遷所有資料的作法,也不是直接對所有叢集進行整併,前者得準備一倍的伺服器,成本太高,後者不同Hadoop叢集所用的版本甚至不一樣,直接整併叢集的複雜度太高,資料損失的風險也太大。

後來,LINE的作法是,先挑出幾個重要的大型Hadoop叢集,將其他小型、次要的Hadoop叢集,整併到這幾個大叢集中,再透過Hadoop的Cluster Federation功能,來建立跨叢集的通用管理層,並且透過單一個YARN資源管理系統,來管理這些串連後的Hadoop叢集。

建立資料特徵服務架構,用混淆工程去識別化來保護隱私

另外,LINE還將資料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原始資料,另一種是經過特徵抽取的資料,LINE打造了一個資料特徵服務(Feature as a Service)架構,先透過第一層的ETL工具梳理資料來減量,再透過特徵工程技術,將內容轉換成不同特徵的向量數值,再結合用戶行為和內容特徵,就會變成了用戶個人的使用特徵Y Feature,並且利用了混淆工程技術,來進行去識別化處理。

因此,就算是跨團隊的工程師拿到了一批資料,他們都無法知道用戶真實是資料是什麼,資料工程師只會看到一筆筆轉換過後的特徵向量數據,各自對應著不同的內容類型或行為特徵的強度。

「透過這樣的技術,就可以同時解決隱私和資料量的問題。」LINE臺灣資深技術總監陳鴻嘉強調,不論是哪一種資料分析,都需做到合法、合情和合理才能用。IT基礎架構和資料架構的體質大改造工程,正是LINE可以安心衝刺AI發展的關鍵。

 相關報導  LINE全面進攻AI

【語音辨識、語音合成和臉部辨識先推】LINE Brain商用AI產品明年要落地臺灣

$
0
0

這個LINE年底在臺灣的重大宣布,將會是明年在臺最重要的一步新戰略:LINE商用AI要落地臺灣了。在剛落幕的 LINE臺灣開發者大會上,LINE臺灣董事總經理陳立人一上場就宣布了這個計畫。明年先應用到LINE自身業務,來改善用戶體驗,到了明年下半年,再進一步挑選先行試用的企業。

外部SI或加值應用代理商,甚至,未來,他表示,LINE Brain上的各種技術,都引進臺灣商用環境,提供給臺灣消費者、中小企業和各大品牌業者,這也是他想要靠AI搶攻的三大類族群。

LINE技術長朴懿彬最近在東京開發者大會上,公開了自家AI藍圖,也揭露了主要研發的8大領域,包括了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辨識、電腦視覺、OCR、臉部識別、影音處理、資料分析、語音合成。LINE Brain就是利用這些技術或旗下的衍生技術,所發展出來的AI產品線,目前已發表的產品有Chatbot技術、OCR文字辨識和語音辨識技術(Speech to Text),未來還將推出語音生成(Text to Speech)和影像辨識。

LINE日本總部,早在2017年就對內揭露了日後發展AI的新戰略,開始提供大量線上課程,來培養內部人員。LINE臺灣也是在2年前,開始投入機器學習領域的培訓。LINE臺灣資深技術總監陳鴻嘉先從內部成員中,找到種子成員,從論文研究、資料蒐集、系統規畫到設計開發,先開發了一套機器學習訓練系統,再打造出LINE客服小幫手Chatbot,從此,LINE臺灣客服部門的官方帳號,可以開始回應用戶的提問。

LINE在臺灣開發日活動上宣布LINE Brain明年登臺,LINE臺灣資深技術總監陳鴻嘉也揭露了優先導入的三大AI技術,包括了語音辨識、語音生成和臉部辨識,另外也會優先引進Clova Chatbot建置工具。

後來,LINE的Clova AI團隊看到臺灣工程部門自己打造的整套機器學習系統,就將總部的AI技術提供給臺灣使用,同時,臺灣團隊也開始參與總部中文NLP和NLU分析模型的強化。隨著,臺灣在地資料越來越多,LINE總部資料管理跟處理團隊也來協助,在今年設立了臺灣的資料工程團隊,成員包括了資料工程師、資料科學家、資料分析師和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

LINE訊息查證,就是這個團隊自主開發的第一個AI應用。過去,這類用戶檢舉,得靠人工審查,但是同樣的訊息可能散播給2百萬人,其中10萬人通報檢舉,利用文字辨識、圖片內容OCR,來判斷是不是同一則訊息,就不用人工重複審查這則訊息的10萬次通報。

不只這個查證應用,在LINE總部揭露的AI藍圖8大方向中,陳鴻嘉指出,已有不少已經落實到在臺推出的服務中,LINE客服後臺的檢舉處理上,就是運用了圖像辨識、文字辨識來輔助檢舉訊息的判斷,就算是圖中有文字也可以分辨,來判斷是否為需要過濾的不當內容,用來改善內部的工作效率。另外,像LINE貼圖小舖,也同樣利用OCR來辨識貼圖中的文字,自動產生推薦用的標籤,這項專案,LINE臺灣的臺灣工程團隊也有跨海參與。或像是文字辨識服務,用LINE拍照後,可以辨識出圖中的文字,來進行翻譯或分享給好友。

今年先推的服務LINE Music中的AI DJ功能,可以透過聲紋比對出音樂類型,再由機器人自動播放風格相似的音樂給使用者。或像LINE購物的商品推薦技術,就直接使用了日本總部的資料叢集、搜尋引擎、推薦服務技術,來開發臺灣本地端的LINE購物產品推薦機制。原本日本總部的推薦引擎,對中文內容的推薦品質較差,後來,臺灣工程團隊協助強化了中文斷詞等NLP技術,才能順利推出更適合臺灣用戶習慣的推薦內容。

LINE臺灣工程團隊早就開始運用總部的AI技術,例如LINE購物就使用了搜尋引擎技術、推薦服務等。經過這些練手,這個團隊將成為日後LINE Brain在臺技術支援。

最近,LINE臺灣剛舉辦了第一次內部的AI黑客松競賽,奪下第一名的是自動報帳系統,臺灣一位工程師,運用總部OCR技術,自動辨識手機拍下的紙本單據照片上的所有文字,透過機器學習判斷出哪些是申請表單需要的資料,再自動帶入對應的欄位,原本需要30分鐘填寫的報帳作業,現在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完成,後來,這套比賽成果,還變成了他們的內部正式系統。

臺灣工程團隊將成LINE Brain在臺技術支援

透過這些專案的磨練,LINE臺灣工程團隊可以成為LINE Brain引進臺灣的關鍵技術人力,他們最新的任務是,開始跟日本LINE Brain團隊合作,日本LINE總部的NLP技術已經支援日文、韓文,目前在資料分析與學習平臺,Clova Chatbot Builder都已經支援中文,但還需要持續調校,這正是臺灣工程團隊的任務之一,另外,他們也要負責解決臺灣開發者遇到的問題。

LINE臺灣團隊,在過去四年成長了10倍,其中有一成是資料工程團隊,但是,陳鴻嘉坦言,還是需要更多資料工程和資料科學的人才。

他解釋,這兩種角色的分工,用戶資料從前端蒐集後,還得經過清洗、驗證品質等資料工程處理,才會提供給資料分析科學家和資料分析人員使用,進行假設驗證、建立ML模型、資料實驗等。資料分析人員偏重負責商業分析、使用者需求、使用者傾向,以及找出哪些地區的用戶對何種產品有興趣,來幫助商業上的決策。而資料科學家則要負責機器學習建模。最後找到可用的ML模型後,要轉為對外服務的API,同樣再由資料工程師來負責建置。為了LINE Brain落地臺灣後的技術團隊支援,也展開新一波的徵才。

Chatbot建置工具、語音辨識與合成、臉部識別先落地

陳鴻嘉已經預告了LINE Brian將先導入臺灣的技術,Chatbot Builder將是第一個引進,也會將原本臺灣團隊自行開發的客服小幫手,改用這個工具重新訓練。另外,也會先將語音合成(Text-To-Speech,TTS)、語音辨識(Voice)和臉部辨識技術引進臺灣,讓客服小幫手可以用語音來回答用戶。

而LINE Bank籌備處執行長黃以孟日前在臺北金融科技展時也透露,將會採用NLU技術來介接銀行業務,以打造智能客服,或是運用eKYC技術來優化客戶申辦流程,儘管他沒有直言會採用LINE Brain產品,但這兩項技術,LINE Brain都正是推出了商品化的產品。

明年如何挑選第一波試行LINE Brain的合作對象?陳鴻嘉透露,希望以日常生活中的服務優先,可以涵蓋食、衣、住、行類的需求,評選重點是能不能用AI讓生活變得更方便;另外,也開放Clova Chatbot Builder工具在臺灣試用的申請。

 相關報導  LINE全面進攻AI

LINE全面進攻AI

$
0
0

問世8年來,從即時通訊平臺、智慧內容入口,LINE第二度調整發展定位,要成為一家頂尖AI公司,而且不只持續擴大全球每月1.85億人活躍用戶的消費市場,更要靠8大AI技術,全軍直入企業商用市場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下)高科技業2019上雲動向

$
0
0

iThome

高科技業者積極擁抱混合雲的產業。從今年雲端大調查結果來看,高科技業者上雲的目的,就是看上雲端環境的高可用性,4成高科技業者要靠雲來提供24小時服務,3成企業則要用來提供全球性、跨國型的服務,這正是高科技業者明年雲端預算大幅增加了4成的驅動力,從今年的766萬元,一口氣增加到了1,094萬元,僅次於醫療業。在IT預算中,平均有16.2%用於雲端投資。

以技術類型來看,4成高科技業者願意將AI應用上雲,更有3成高科技業者考慮採用Serverless服務。雖然高科技業者高達3成5是雲端入門者,但也有26.5%高科技業者已有不少雲端應用的雲端經常使用者。主要雲端建置模式是簡單混合雲(29.2%),甚至有15.9%的高科技業者採用了多朵公雲和多朵私雲,就是希望盡可能地確保自家上雲的服務不會中斷。不過,高科技業者仍然認為,自家IT團隊的技術能力還不足,明年高達55.8%企業要強化團隊專業,甚至有2成企業要加強對企業高層對上雲的認同,以及強化業務團隊的雲端必備知識。另有16.8%高科技業要導入CI/CD來提高雲端開發與維運的自動化,這也是因應24小時服務所需的快速部署與建置能力。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問卷執行說明 

本次調查對象針對臺灣企業,IT最高主管、維運團隊主管、開發者主管、開發與維運負責人、IT架構負責人等,來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從2019年9月10日到10月4日結束,有效問卷數486家企業。其中IT最高主管占58.6%,維運團隊主管41.4%。從產業來看,服務業36.4%、一般製造業22.6%、高科技製造業23.3%為大宗,其餘金融業占6.6%、醫療業4.7%,而政府機關與學校則有6.4%。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下)服務業2019上雲動向

$
0
0

iThome

隨著網路電商成為主流的服務業商業模式,服務業無疑是各產業中依賴雲端最深的產業,IT預算中高達25.1%的比例,用於雲端投資。根據今年企業雲端大調查,高達16.5%的服務業者已經發展到高度雲端化程度,開始講究起雲端利用率優化、雲端成本控管。也有3成服務業者是雲端經常使用者。而且,服務業者對於雲端的需求仍舊持續強勁,雲端預算從今年的平均367萬元,明年成長到485萬元,大幅增加了32.2%。從雲端建置模式來看,服務業主流是混合雲,其中有3成業者採取簡單混合雲(單一私雲搭單一公雲),而有2成則採用跨雲混合雲(多朵私雲搭配多朵公雲),多家公雲並用者也有13.1%。

從服務類型來看,也反映出服務業者對雲的依賴。高達31.1%的服務業者將關鍵任務應用放上雲端,另有44.6%業者透過雲端提供24小時的服務,過半數服務業者也會將新服務或新應用直接就上雲。不過,只有13.6%的服務業者會將短期爆量負載的應用上雲,這也與服務業者的業務型態有關,大多數臺灣的服務業者,還沒有面臨超大規模的爆量壓力,因此,現階段,還沒有強烈需求,非靠雲來解爆量問題不可。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問卷執行說明 

本次調查對象針對臺灣企業,IT最高主管、維運團隊主管、開發者主管、開發與維運負責人、IT架構負責人等,來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從2019年9月10日到10月4日結束,有效問卷數486家企業。其中IT最高主管占58.6%,維運團隊主管41.4%。從產業來看,服務業36.4%、一般製造業22.6%、高科技製造業23.3%為大宗,其餘金融業占6.6%、醫療業4.7%,而政府機關與學校則有6.4%。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下)金融業2019上雲動向

$
0
0

iThome

明年將是金融產業高速上雲的一年。金融業者過去受限於法規無法或不敢上雲,但是,金管會在今年9月30日發布了《金融機構作業委託他人處理內部作業制度及程序辦法》的修正條文,增加了金融產業上雲的委外條文,等於是鬆綁了所有金融業上雲的規範,這也成了帶動了金融業大舉上雲的關鍵因素。因此,金融業明年的雲端投資大爆增,從今年的1,628萬元,一口氣增加了5成,2020年金融業的平均雲端投資規模,將達到2,519萬元,高居所有產業之冠。

目前,金融業主要雲端建置模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單一私有雲平臺,另一類是簡單混合雲,另外還有15.6%採取跨雲混合雲。不過,明年勢必將有更多金融業者採取混合雲建置模式。同樣的,目前金融業的雲端成熟度仍多處於入門者階段,只有6.3%金融業者是雲端經常使用者,3.1%是高度雲端化企業,但明年可預期,會有更多金融業擴大上雲廣度和深度。

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快速上雲,62.5%的金融業者明年首要是加強IT團隊的雲端技術力,同時也不忘強化雲端資安防護力。2成金融業者明年也要上雲擁抱容器技術,這也是明年值得關注的現象。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問卷執行說明 

本次調查對象針對臺灣企業,IT最高主管、維運團隊主管、開發者主管、開發與維運負責人、IT架構負責人等,來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從2019年9月10日到10月4日結束,有效問卷數486家企業。其中IT最高主管占58.6%,維運團隊主管41.4%。從產業來看,服務業36.4%、一般製造業22.6%、高科技製造業23.3%為大宗,其餘金融業占6.6%、醫療業4.7%,而政府機關與學校則有6.4%。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下)醫療業2019上雲動向

$
0
0

iThome

優化利用和強化資安是醫療業明年雲端兩大重點。從這次企業雲端大調查發現,醫療業明年雲端投資達到835萬元,比整體平均高許多,成長率也達到了2成,在IT預算中,平均有14.1%用於雲端投資。醫療業中已有近1成發展到高度雲端化的成熟度,明年更有17.3%的醫療業要開始擁抱雲端優先戰略。

不過,2成多醫療業至少使用了2家私雲廠商的產品,採取單一公雲搭配單一私雲的醫療業也有17.4%,這反映出不少醫療業者要面臨較複雜的多雲管理問題(至少2朵)。醫療業IT主管與維運主管也意識到這個挑戰,明年主要的雲端任務,除了繼續將更多工作量搬上雲端環境之外,兩大重點工作就是優化既有雲端應用的利用率,以及強化雲端資安。

醫療業最常上雲的三大類應用依序是,新服務與新應用(26.1%)、非關鍵任務應用(21.7%)以及短期專案型的應用(21.7%)。若從技術類型來看,超過5成醫療業會將AI相關的應用上雲,其中有2成醫療業者開發行動AI時會搭配雲端服務。今年開始出現了一些醫療區塊鏈應用,也有17.4%醫療業者對雲端區塊鏈服務有興趣。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問卷執行說明 

本次調查對象針對臺灣企業,IT最高主管、維運團隊主管、開發者主管、開發與維運負責人、IT架構負責人等,來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從2019年9月10日到10月4日結束,有效問卷數486家企業。其中IT最高主管占58.6%,維運團隊主管41.4%。從產業來看,服務業36.4%、一般製造業22.6%、高科技製造業23.3%為大宗,其餘金融業占6.6%、醫療業4.7%,而政府機關與學校則有6.4%。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下)政府與學校2019上雲動向

$
0
0

iThome

上雲動力高,但多數機關的上雲應用仍不深。從這次企業雲端大調查發現,大多數政府與學校的雲端應用成熟度,仍舊處於入門者階段(剛正式上線了第一個雲端應用),或是正處於測試、概念驗證中的雲端觀察者。只有約2成的政府機關是經常上雲者,已有不少應用上雲。主要雲端建置模式呈現兩極化,3成以私有雲平臺為主,另有三成則採單一公雲搭單一私雲的簡單混合雲模式。

不過,明年政府機關與學校上雲力道強勁,2020年雲端預算達到266萬元,比今年的206萬元預算,足足增加了29.1%。政府機關最常將三大類應用上雲,包括了新服務(41.9%)、無涉個資的資料分析應用(38.7%)、短期專案型的應用(35.5%),而只有25.8%的機關將關鍵的核心應用上雲。

未來一年,先以強化自家IT團隊雲端技術力為主,其次是優化既有雲端應用的利用率,第三個明年上雲重點是將更多工作量搬上雲端,更有1成多機關要擴大公有雲的使用規模,這也是為何明年雲端預算大幅增加的主因。值得關注的是,也有16%的政府機關,準備開始採取雲端優先政策,可以反映出,政府機關要開始積極上雲的企圖心。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問卷執行說明 

本次調查對象針對臺灣企業,IT最高主管、維運團隊主管、開發者主管、開發與維運負責人、IT架構負責人等,來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從2019年9月10日到10月4日結束,有效問卷數486家企業。其中IT最高主管占58.6%,維運團隊主管41.4%。從產業來看,服務業36.4%、一般製造業22.6%、高科技製造業23.3%為大宗,其餘金融業占6.6%、醫療業4.7%,而政府機關與學校則有6.4%。

2019臺灣企業雲端大調查(下)企業2020上雲策略大公開

$
0
0

明年是臺灣企業上雲大躍進的一年,更多企業開始擁抱雲端優先戰略,平均雲端投資成長率達到了36%,金融業、高科技業明年雲端預算都破千萬,甚至有2%企業明年投資金額超過了5千萬元。臺灣企業明年如何投資雲端?哪些雲端平臺、廠牌最受企業青睞?最新企業上雲策略大揭露!

資安一周第72期:出現影響廣泛的Linux漏洞,有機會讓駭客挾持VPN連線。國內方面,臺灣物聯網資安標章發展步入軌道

$
0
0

1205-1211一定要看的資安新聞

 

#Linux安全

Linux漏洞將允許駭客挾持VPN連線

圖片來源/擷取自Seclists.org

新墨西哥大學的幾名資安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Linux版本都含有編號為CVE-2019-14899的安全漏洞,這個弱點將允許駭客挾持VPN連線,目前波及眾多基於Linux與Unix的作業系統,涵蓋Android、iOS、macOS、Ubuntu、Fedora、Debian、Arch、Manjaro、Devuan、MX Linux 19、Void Linux、Slackware、Deepin、FreeBSD與OpenBSD等。除了作業系統之外,研究人員也在不同的VPN服務上測試該漏洞,結果顯示,不論是OpenVPN、WireGuard或IKEv2/IPSec,都會受害。研究人員William Tolley建議,用戶可啟用反向路徑過濾機制,並執行加密封包,以執行暫時性的補救。更多內容

 

#資安預測

地緣政治風險加劇,IDC預測將促使資安在地化發展

年底將至,不少業者開始公布新一年度的市場觀察,在12月5日,研究機構IDC發布最新的臺灣ICT市場十大趨勢預測。其中關於資安產業的面向,他們指出,「地緣政治風險加劇,持續驅動資安在地化」的新趨勢,預期到了2022年,將有4成比例高速發展數位基礎建設的國家,走向資安在地化,以確保經濟發展的穩定性與國家安全。隨著近年的國際局勢轉變,他們認為,臺灣除了要持續強化關鍵技術自主布局,以及資安人才培育,在特殊的政治經濟背景之下,將有望發展出獨特的資安產業優勢。對於更多未來的資安方面預測,在前一年度的IDC的十大預測中,他們曾表示,在2024年資安管理服務市場中,全球將有9成的客戶採用威脅生命週期管理(Threat Life-Cycle Management)服務,並預期資安管理服務仍將是臺灣資安市場成長的重要驅動力。更多內容

 

#勒索軟體

美國資料中心供應商CyrusOne也成勒索軟體受害者

圖片來源/擷取自CyrusOne

在12月5日,美國知名資料中心供應商CyrusOne證實,該公司位於紐約的資料中心遭到勒索軟體攻擊。他們在全球共有45個資料中心,其中有10個位於美國。這次受影響的是紐約資料中心的管理服務,因為勒索軟體而被加密了特定裝置,並波及了他們的6家客戶。至於該公司的資料中心託管服務,包括IX及IP Network服務都未受害。目前CyrusOne還在調查中,並未公布細節,但率先報導的ZDNet則說CyrusOne所感染的是勒索軟體是Sodinokibi。在此之前,今年8月牙醫診所備份公司Digital Dental Record也是感染這支勒索軟體,資安業者Cybereason甚至推測Sodinokibi將成為GandCrab後,下一個全球感染力最強的勒索軟體。更多內容

 

#APT攻擊

BMW與現代汽車遭越南駭客鎖定

圖片來源/擷取自BR

最近德國媒體Bayerischer Rundfunk披露,有一個可能是由越南政府支持的駭客集團OceanLotus,正嘗試入侵全球的汽車產業,目的是竊取智慧財產,包括BMW與現代汽車(Hyundai)都是受害者。報導指出,OceanLotus從今年3月發動攻擊,在BMW的電腦系統上安裝了Cobalt Strike的滲透工具──這是一款提供滲透測試與紅隊演練人員使用的工具,只是最近這幾年經常受到駭客的青睞。BMW直到最近才發現,內部網路藏有Cobalt Strike。不過該公司表示,駭客尚未進入BMW的核心系統,而現代汽車則尚未對此回應。更多內容

 

#系統安全 #無檔案攻擊

北韓駭客發展出Mac環境的無檔案攻擊程式手法

圖片來源/擷取自Dinesh Devadoss's Twitter

研究人員表示,最新他們觀察到的木馬程式,顯示北韓駭客也逐漸學習新技巧,透過無檔案攻擊手法增加匿蹤的能力。上週,研究人員Dinesh_Devadoss發現一隻Mac木馬程式名為UnionCrypto的樣本,研判來自北韓駭客組織Lazarus Group,而該惡意樣本一開始在VirusTotal的57個防毒引擎中,只有2個將它判斷為可疑程式。另一研究人員Patrick Wardle也指出,Lazarus Group經常對macOS下手,但這次攻擊展現的高明手法,卻是前所未見,Unioncrypto不只是在加密交易App注入木馬程式,特別的是,可直接在記憶體寫入與執行惡意程式碼。更多內容

 

#雲端存取安全

強化雲端存取安全,AWS宣布加強與簡化S3的存取控管

圖片來源/李宗翰攝

在今年的re:Invent大會上,AWS執行長Andy Jessy在大會第二天的主題演講當中,宣布推出S3 Access Points的功能,可簡化應用程式對於S3資料存取方式的管理,用戶可以更容易管理S3環境當中每個儲存桶(bucket)的數百個存取點,針對應用程式自定名稱與存取權限許可,這麼一來,不只是為共用資料集的存取提供新的方法,針對共享S3資料桶存取方法的建立與維護,也能更為便利。在存取控管政策的制定上,S3 Access Points能讓用戶透過前置字元和物件標籤來強制施行許可,因此可限制物件資料的存取。而且,這項功能可將S3資料存取的範圍,局限在AWS的VPC到防火牆之間,而當中提供的Service Control Policies,也能用於確保所有存取點都在限用的VPC當中。更多內容

 

#安全更新漏洞

駭客釋出工具以免費使用Windows 7的延伸安全更新

微軟即將在明年的1月14日,終止對Windows 7的支援,若要持續取得該作業系統的安全更新,則必須額外購買延伸安全更新(Extended Security Updates,ESU),不過,有駭客在MyDigitalLife論壇上釋出了一項BypassESU工具,安裝後就能繞過系統對ESU授權的檢查,讓Windows 7用戶可免費取得延伸安全更新資格。不過,這個工具顯然是違法的,外界也猜測,在BypassESU曝光之後,微軟很快就會修補這個臭蟲。更多內容

 

#個資外洩

75萬筆的美國出生證明申請書在AWS上曝光

圖片來源/Techcrunch

資安業者Fidus Information Security與媒體TechCrunch,在12月10日共同揭露一起AWS上的資料外洩事件。他們發現一個不需密碼就能存取的儲存體,存放了75.2萬筆的美國出生證明申請文件,似乎是某家私人公司所擁有。這些文件內容包含了申請人的名字、生日、地址、電子郵件、電話號碼、家庭成員名字,以及申請理由,同時,也包含9萬筆的死亡證明申請書。此外,這是經常更新的資料庫,在一周內就新增了9,000筆的申請文件。他們曾經聯繫該業者,但一直未收到回應,只好通知AWS代為轉達,同時也聯繫了當地的資料保護機關。更多內容

 

#釣魚網站 #社交工程

詐騙集團假冒國內企業與機關網站事件不斷,近期中華郵政、鉅亨網與經濟部相繼發出警告

圖片來源/擷取自經濟部

最近半個月來,企業收到民眾通報釣魚網站並發出警告的案例增加,從11月中旬到12月初,中華郵政、鉅亨網與經濟部接連發出公告,表示出現假冒公司網站與名義的情況,各自提醒民眾或用戶不要受到釣魚網站詐騙個人資料與敏感資訊。例如,中華郵政在11月15日發出警告,指出接獲民眾通報,有詐騙集團假冒中華郵政公司網頁,疑似取自公司的歷史網頁資訊,且另外嵌入了原本網頁所沒有的輸入欄位,並標示「請輸入您的手機號碼查詢包裹信息」。到了12月3日,經濟部也發出相關警告,指出有不肖份子假借經濟部名義,發送邀請招標的電子郵件,以及要求至網站登錄相關資訊。更多內容

 

物聯網資安標章 網路攝影機 無線路由器

臺灣物聯網資安標章發展上軌道,已有9家業者的22款產品取得資安標準合格證書

圖片來源/羅正漢攝

為了強化臺灣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近年由政府帶頭,推動的物聯網資安檢測認證標準,自2018年6月開始,經濟部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共同發布相關資安驗證標章制度,期望帶動臺灣產品資安水準。在這項計畫執行一年半後,在12月6日,相關單位舉辦了物聯網資安標章成果發表會,並公布目前最新的進展。其中,在物聯網資安認可實驗室方面,已經從去年底的4家增至8家,而取得標章合格的產品,更是從原本單一業者的2款產品,增至9家業者22款產品。從多家業者陸續響應的態勢來看,顯然這項資安標準的推動,正開始步上發展軌道。更重要的是,自今年12月開始,其中的網路攝影機資安產業標準,已發布成為國家標準(CNS 16120)。未來目標,期望達到國際標準相互認證。更多內容

更多資安動態
Google與Mozilla移除過度追蹤使用者行為的Avast擴充程式
Microsoft Edge 79將強化追蹤保護且不危及相容性
報導:有人在黑市盜賣莫斯科監視器畫面
Google:8成Android程式都已加密傳輸流量
LINE資安團隊任務分工首度在臺公開!
物聯網興起,大幅帶動PKI防護需求,1/5物聯網採用HSM驗證設備資料的完整性
 

微軟下個月開始用全螢幕提醒你升級Windows 7

$
0
0

Windows 7的技術支援即將在2020年1月14日終止,而從隔天起,微軟就會以全螢幕提醒你升級到Windows 10。

根據微軟支援網頁從2020年1月15日起,Windows 7電腦將顯示全螢幕的通知,告知用戶在大限之後仍繼續跑Windows 7 SP1的風險。這個通知會停留在畫面上,直到用戶與之互動為止。

會出現這個超明(擾)顯(人)通知的Windows 7版本包括簡易(Starter)、家用入門(Home Basic)、家用進階(Home Premium)、專業版及旗艦版。專業版用戶如果有買延伸安全更新(Extended Security Update,ESU)服務,電腦就不會出現這個通知。

此外以同一網域串連的電腦,或是設定Kiosk模式的機器,也不會出現本通知。

Window 10市佔是在今年一月才正式超過Windows 7。根據分析機構Net Market Share的數據,在所有桌機及筆電上跑的作業系統版本中,Windows 10佔53.3%,但Windows 7仍以26.9%居第二位。

如果你是合法Windows 7用戶,或許可以考慮升級Windows 10。上周有微軟員工爆料,現在都還可以合法免費升級。另一個方法就比較有風險,有高手本周利用Windows 7的臭蟲釋出ESU工具,讓用戶明年1月14日之後可以免費獲得安全更新服務。但微軟可能很快就會封鎖這隻臭蟲。

BMW加入整合Android Auto

$
0
0

在使用蘋果CarPlay多年之後,德國車廠BMW周三終於宣佈將從2020年7月開始在新車內整合Android Auto作業系統,讓車主可以用Android智慧型手機無線連結車上資訊娛樂系統。

Android Auto將整合至BMW的全數位駕駛艙系統,意謂車主可以從車上的中央控制面板、前方儀表板以及抬頭顯示器上看到所有資訊,或使用app看影音內容、傳訊息等。Android Auto內建Google Assistant,方便用戶聲控撥出電話或操控BMW的車上功能,像是空調。

這項整合將從明年7月開始內建到20國具有BMW OS 7.0的BMW新車中,並在明年1月的消費電子大展(CES)首次公開。為使用無線版Android Auto,用戶必須使用三星、Google Pixel及Nexus手機。

這也使得BMW同時支援Google Android Auto以及蘋果的CarPlay車載作業系統。

雖然BMW車主很早就可以使用CarPlay,不過直到上個禮拜,北美車主都必須額外支付一年80美元或20年300美元的服務費,才能使用CarPlay。12月初BMW宣佈取消此一費用。

Viewing all 3211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