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20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金融科技實例:新光銀行】首創身分驗證新機制,攜手票交所與超商串起線上線下服務

$
0
0

今年雙11促銷活動,亞太電信攜手全家便利商店上線新服務,民眾在亞太電信數位門市線上申辦門號後,會收到一個驗證QR Code,只要到全家便利商店的FamiPort機臺,點開「立碼驗」服務,掃描QR Code確認驗證資訊,再插入自然人憑證或是晶片金融卡,輸入卡片密碼即可完成身分驗證,等到SIM卡到貨後,就能自助開通作業。

此新服務上線後,亞太電信光2個禮拜就累積了2,000多筆交易,讓民眾不用再像過去,在申請電信門號時身分驗證(數位簽章)這流程,還得自備電腦與讀卡機,插入自然人憑證或晶片金融卡來進行驗證。

然而,「立碼驗」這個服務,其實是由新光銀行所主導,合作臺灣票據交換所(簡稱票交所)與便利商店,推出將線上服務,延伸到線下實體通路的身分驗證新模式。

新光銀行數位金融部協理蔡佩如表示,當初,就是觀察到許多消費者家中並沒有讀卡機,或是讀卡機安裝之後有元件的問題,才開始有了發想,要讓客戶用更方便的驗證方式操作。為了解決此痛點,新光銀行找上票交所與便利超商合作。

蔡佩如解釋,便利超商的KIOSK多媒體終端機,本身就具有讀卡機的功能,以亞太電信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的例子來說,消費者只要在亞太電信線上填完資料,就會產生一個QRCode,消費者只要帶著手機上的QRCode,到全家的FamiPort機臺進行掃描,機臺就會顯示客戶在線上填寫的相關資料,確認後即可插入晶片金融卡或是自然人憑證。

這時,就會進入驗證的環節,如果消費者插入的是晶片金融卡,資料就會先傳送到票交所,票交所會再送往各銀行驗證該帳號是否為客戶本人。若消費者在機臺前端插入的是自然人憑證,票交所則會將資料送到內政部進行身分驗證。

蔡佩如提到,這是因為「立碼驗」服務,結合了票交所的電子化授權服務(eDDA)。其實,eDDA這個即時身分授權機制,是銀行與票交所既有的網路機制,銀行的客戶,可以在線上使用晶片金融卡或自然人憑證,辦理銀行帳戶授權。目前,票交所在該機制共合作了臺灣22家銀行。

而新光銀行,在「立碼驗」服務扮演了中介平臺的角色,串接前端便利商店的資料,再往後送到票交所進行相關驗證,而這之間都是以API進行串接。

目前,新光銀行立碼驗服務,已經合作全家便利商店的FamiPort機臺,以及萊爾富便利商店的Life-ET機臺,蔡佩如表示,預計2020年上半年,能在7-Eleven的ibon機臺上線該服務,目前雙方正在洽談中。

萊爾富的Life-ET機臺也開始提供立碼驗服務,新光銀行預計明年上半年上線7-Eleven的ibon機臺。(攝影/李靜宜)

而此身分驗證新模式,除了能應用在門號申辦與門號移轉等電信相關服務,新光銀行表示,也適用在各類身分認證、用戶身分升級、自動扣繳申請、公家機關文件申辦、投資理財服務等應用場景。

蔡佩如提到,立碼驗是一個身分驗證機制,新光銀行鎖定的合作目標對象是企業客戶,只要企業客戶在它既有申辦業務的流程中,需要做到客戶插入晶片金融卡或者是自然人憑證,來進行身分認證的話,都適合應用到這個服務。

比如公家機關文件申辦,新光銀行舉例,民眾要申請戶籍謄本,或是駕照、健保卡的補發,也都可利用立碼驗服務,完成身分驗證而取得,不用再跑一趟公家機關臨櫃辦理。

又或是像用戶身分升級,銀行的第三類存款帳戶客戶,可到超商透過立碼驗完成身分驗證後,即可升級為第一類或是第二類數位存款帳戶,讓轉帳的限額可以提高,執行更多交易功能。蔡佩如提到,目前正在跟其他金融機構洽談中。這也是新光銀行Open Banking的策略之一,打造一個開放平臺,讓各方來串接,讓新光銀行的服務,能夠拓展得更廣。

 相關報導  臺灣金融科技大爆發


【金融科技實例:CRIF中華徵信所】用AI分析Google評論和新聞,1小時完成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徵信報告

$
0
0

在臺北金融科技展上,CRIF中華徵信所展出了預計明年第一季上線的新徵信科技產品,利用社群輿論來建立中小企業的風險評估服務,以及透過AI、圖學的關連分析,來了解中大型企業彼此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絡,藉此挖掘業務不合規的情況。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表示,雖然臺灣中小微型企業的數量眾多,但由於其營業及財務資料較少,銀行通常不受理這類融資申請,所以中華徵信所運用了替代性的數據,如新聞、社群媒體的評論資料等,推出了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平臺。

這個平臺涵蓋了倒閉與跳票預測、風險因子偵測、訴訟與新聞分析、輿論社群監控等。比如說,倒閉預測是運用了企業交易資料,來預測其3個月或6個月內倒閉的機率,而這個模型也已經應用銀行的樣本來驗證,目前準確率約85~92%;而在輿論社群監控方面,則是與資策會合作,運用NLU技術來分析Google評論的資料,來建立企業營運狀態的趨勢圖表。

郭曉薇也指出,一般來說,銀行內部徵信一家公司,需要花一個上午去蒐集資料,但中華徵信所整合了全臺灣最大的中小企業資料庫、社群媒體分析的工具,也用API串接公開網站與政府平臺資料,只要一鍵輸入關鍵字,幾秒內就能回傳結果,將初步徵信時間縮短到一個小時,並生成視覺化的報告,來提供銀行徵信參考。

另一套新服務「AML/KYC合規問題解決方案」,則要透過企業橫向與縱向的關係圖,來評估中大型企業業務不合規的可能性。這套產品可以整合了中華徵信所企業資料,和銀行內部KYC資料庫,來進行AI分析後,以網絡圖(Graph)形式呈現,透過點擊圖表中的關聯點,還能一層層展開關係企業。

比如說,在KYC與KYCC方面,點擊關聯點後能進一步了解該企業的公司資訊如股東、董監事等組成成員等,在交易資訊面也能清楚看見貿易對象,而在供應鏈關係圖中,也能看到該企業上下游的關聯產業與公司等。「臺灣有很多企業都是交叉持股,他們持股比例多少,從關聯圖譜上看得出來。」

郭曉薇也舉例說明,比如提煉石油的企業,購買了生產流程中會用到的機器設備,就是合理的交易資訊,但如果購買了黃金,「這跟業務關聯性不高,合規的分數就會降低,代表該企業可能涉及洗錢的風險較高。」此外,該平臺也與中華徵信所的內部資料相連結,圖表中除了能顯示企業間的交互關係,還能進一步顯示該企業的信用評等。

未來,中華徵信所預計要建置一個雲端平臺,並說服銀行業者將內部資料放置在上面共享,「這樣你才能做到真正的反洗錢,因為每間銀行擁有的資料面向都不同。」郭曉薇表示,但現行法規仍不允續這類資料上雲儲存,因此,目前還是需要一間間銀行推廣,並將資料分別存放在各家銀行的機房。

 相關報導  臺灣金融科技大爆發

【金融科技實例:華南銀行】重塑使用者體驗!把網銀App搬上AR眼鏡

$
0
0

近年來,無論是Apple、Google、Amazon等國際企業都開始投資AR技術,尤其,Apple更嘗試以AR眼鏡作為下一代行動裝置,這也不禁讓華南銀行開始思考:「如果未來的行動裝置變成穿戴式裝置,軟體應用要如何呈現?」

最近華南銀行展示了一項未來網銀的概念設計,透過擴增實境(AR)眼鏡來呈現網銀App的介面,讓民眾能透過手部與頭部的協作,來查詢帳戶餘額或進行轉帳作業。

華南銀行甚至委外設計了一款AR眼鏡,重新將網銀App的直式UI介面重新設計成橫式,讓用戶能透過眼鏡看見放大投影成60-80吋的介面;而其搭配的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 ToF)3D感測技術,則是能讓用戶直接用手在空間中操作,「因為ToF會透過紅外線去感測手部動作,根據紅外線回應的時間差,去計算手在空間中的位置。」華南銀行資深專員表示,透過AR眼鏡與ToF技術,用戶能享有3D的使用者體驗。

然而,儘管上述技術已經開發完備,但考慮到3D的用戶體驗,難以投影到螢幕上讓多人同時觀看,華南銀行在活動上展示的AR眼鏡,只能退而求其次,運用ToF加上陀螺儀的技術,來呈現2D的視覺畫面,所以,現場無法只靠手部操作,特定功能需要移動頭部加上手部來確認,才能完成交易。也因為,頭手交互協作較困難,活動當天大多由華南內部人員來示範。

資深專員指出,AR眼鏡的優勢,是比手機App更注重隱私性,因為只有穿戴眼鏡的用戶看的到投影的內容,但是,「AR眼鏡想要在3~5年落地很難。」他強調,由於AR眼鏡追求輕巧化,大多運算要在雲端完成,再傳送指令到邊緣端,所以,「5G發展一定要走在前面,才能提供大寬頻的服務。」

 相關報導  臺灣金融科技大爆發

【金融科技實例:華南銀行】你的臉就是銀行帳戶!一對多刷臉轉帳App登場

$
0
0

有別於其他業者應用人臉辨識來進行身分驗證,華南銀行大膽假設,未來,若所有銀行都將客戶個資與人臉影像相連結,客戶要用行動網銀轉帳給他人,不用再輸入一長串的帳戶資訊,只要拍下收款人的臉部影像,系統就能自動連結對方帳戶並立即轉帳。

華南銀行展出了新一代轉帳服務的概念設計,類似部分銀行用「手機號碼當成銀行帳戶」的服務,改用人臉來作為銀行帳號的識別物,但華南銀行解說人員強調,要推出這個服務的前提,是所有銀行都將人臉資料與帳戶綁定並共享資料,用戶轉帳的對象才不會受侷限,「但這就涉及到個資、隱私權等問題,也要看法規的開放程度,我們這次展覽比較沒有聚焦探討。」

對比現行的華南銀行網銀App,用戶在使用轉帳功能時,需要輸入收款人帳戶,或是掃描對方帳戶的QR Code來轉帳;但若使用展場活動上的測試版App,則是只要對著收款人拍照,再拍攝自己的人臉進行身分驗證即可。特別的是,測試版App不僅能刷臉轉帳,還支援一對多轉帳的功能,也就是說,用戶可以拍攝多個人臉在同一張照片中,經過系統人臉辨識後,最多可以同時轉帳給5~7個人。

此外,測試版App人臉辨識功能,也加入了活體偵測的技術,能辨識出畫面人臉是影片還是3D道具,若不是本人則無法經過認證,「活體偵測辨識率大概是95%,所以實務上還要結合其他安控機制。」華南銀行表示,未來若能真正落地應用,除了人臉辨識驗證身分,還需要綁定行動裝置,只有當兩者都驗證通過後,用戶才能進一步使用金融服務。

 相關報導 臺灣金融科技大爆發

 

【金融科技實例:台北富邦銀行】臺灣第一個區塊鏈跨行轉帳應用,沙盒實驗正式上線

$
0
0

今年臺灣出現第一個區塊鏈金融監理沙盒案,台北富邦銀行在去年5月推出的區塊鏈電子錢包轉帳支付,從集團內部與校園的試辦,正式走入監理沙盒。北富銀在今年11月底宣布,區塊鏈跨行轉帳支付沙盒實驗上線,初步將與台新銀行合作,進行跨行間的轉帳與支付,在沙盒實驗期間,北富銀與台新銀皆不收取轉帳支付手續費。

北富銀是與帳聯網路科技公司AMIS合作,運用區塊鏈技術開發了區塊鏈跨行轉帳錢包Bagel Pay(富邦貝果支付),並找來台新銀行,共同實驗跨行轉帳,台新銀行也配合實驗,同步開發新錢包Coffee Pay。

北富銀表示,此次預計實驗包括多節點帳本正確性、資料可追蹤性、交易時間與使用流暢度等多達30個驗證項目,如果實驗順利,未來,將可延伸運用到跨境匯款、供應鏈融資等應用場景。

根據金管會表示,此區塊鏈沙盒案,參與人數上限1,100人,實驗期間每人轉帳額度限制為5萬元。每日單筆轉帳支出限額3千元、單日以5萬元為限,本次沙盒最大交易總金額5,500萬元。

北富銀表示,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就是多節點加密機制,每筆交易都被加密,且同時記錄在鏈上的每個用戶節點內,無法偽造與修改,好處是能提升交易安全性,甚至降低如信用憑證、跨境轉帳等交易所需要的時間和成本。

然而,為了提升跨行支付服務的交易處理效率,並且確保可擴展性與交易記錄的最終性,Bagel Pay採用了拜占庭容錯共識演算法協定與Quorum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北富銀表示,能夠創造所有參與者都能信任的機制,提升以太坊的訊息交換效率。

其實在國外,也有區塊鏈跨行轉帳錢包的案例。在日本,區塊鏈公司Ripple宣布與61家銀行合作,開發了可支援多幣別跨行轉帳的區塊鏈錢包App。

 相關報導  臺灣金融科技大爆發

【金融科技實例:臺灣證券交易所】臺灣證券市場2020年3月將全面實施逐筆交易制度

$
0
0

明年3月23日起,臺灣證券市場將全面實施逐筆交易制度。為了讓證券商與投資人有充分時間準備與適應,臺灣證券交易所(簡稱證交所)早在今年3月,就推出一套逐筆交易擬真平臺,預計開放到2020年5月31日,讓投資人利用此平臺實際模擬委託下單與觀看行情資訊,熟悉逐筆撮合方式與新種委託單。後來不只證交所,超過10家證券商也跟進,推出了自家逐筆交易的擬真平臺。

為了提升臺灣整體證券市場交易效率、資訊透明度,並與國際接軌,金管會於去年宣布推動逐筆交易制度,與現有集合競價是以盤中每5秒撮合一次,最大的不同是,逐筆交易具備一有委託則立即撮合,提升了交易效率。

目前,規畫在盤中時段(9:00~13:25)實施逐筆交易,開盤與收盤時段仍然維持集合競價。在委託單的種類上,現行集合競價僅有「限價」與「當日有效(ROD)」1種委託方式;逐筆交易制度實施後,除了「限價」委託,將新增「市價」委託,再分別搭配「當日有效」以及新增的「立即成交或取消(IOC)」、「全部成交或取消(FOK)」,總共會有6種委託方式,提供投資人更多選擇。

為了避免因行情波動劇烈,使成交價超出投資人預期,在逐筆交易制度,也規畫了瞬間價格穩定措施,如果個股模擬成交價超過前5分鐘加權平均價的3.5%,將延緩逐筆撮合2分鐘,並於2分鐘後以集合競價撮合,之後再恢復為逐筆撮合。此外,逐筆交易制度在行情資訊的揭露上更為透明,提供即時交易資訊,以及每5秒提供行情快照。

目前在逐筆交易擬真平臺上,投資人可透過證交所建置的模擬介面,模擬委託下單與觀看行情。亦或是可以在各證券商提供的模擬介面進行操作。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11家證券商分別推出擬真平臺下單介面供投資人使用,包括了宏遠證券、富隆證券、日進證券、元富證券、國票綜合證券、新光證券、群益金鼎證券、凱基證券、富邦證券、元大證券與永豐金證券。

 相關報導  臺灣金融科技大爆發

臺灣金融科技大爆發

$
0
0

金管會近年展開一系列法規鬆綁,監理沙盒開辦、純網銀釋照、銀行Open API上路、金融上雲鬆綁、資安強化要求,活絡了臺灣金融科技圈的競爭,更在今年底大放異彩,不只三大純網銀同臺較勁,預告未來動向,各大金控、保險、金融機構都紛紛投入,展示自家金融科技創新成果

【2020年臺灣金融圈最新變革:LINE Bank、樂天銀行、將來銀行】3家純網銀首度同臺亮相,大秀自家最新特色

$
0
0

自今年7月底,金管會宣布將來銀行、LINE Bank(連線商業銀行)、樂天國際商業銀行皆可設立純網銀後,這三家業者首度在臺北金融科技展同臺亮相,較勁意味濃厚,更是昭告天下,純網銀要進軍臺灣金融市場了。

首先,LINE Bank一反過往低調態度,由LINE Bank籌備處執行長黃以孟親自揭露下一步規畫,他提到,開業首波會推出的金融產品是存款、小額貸款、轉帳、匯款,以及發行Debit卡(簽帳金融卡)。並透過 Open API,讓用戶一次掌握所有存款、消費金融、保險、基金投資等整合服務。

LINE Bank籌備處執行長黃以孟揭露,LINE Bank開業首波會推出的金融產品是存款、小額貸款、轉帳、匯款,以及發行Debit卡,力拼2020年6月開業。(攝影/洪政偉)

而對於已經在日本推出的LINE Score信用評分機制,他透露,會在LINE Bank後面的階段在臺推出,來讓授信更精準,甚至普及。目前,正在研擬LINE Score計算的機制,因為牽涉到客戶各種指標的計算,所以,導入情況尚未完全定案。此外,黃以孟也強調,分數計算的最大前提,就是要基於客戶的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以去進行。

LINE展示了在日本已推出的LINE Score信用評分機制,未來,LINE Score也將在LINE Bank較為後面的階段在臺推出,來讓授信更精準,甚至普及。(攝影/李靜宜)

LINE Bank也首次對外宣布,上線開業時間表訂2020年第二季季底,黃以孟表示,目標最快6月開業,但明確的目標是打造全民銀行,以Bank 4.0的概念邁進,透過一個App整合消費者所有金融所需,獲客目標尚未訂出。LINE Bank初期將結合LINE生態圈,找到合適的金融場景,包括線上線下,也會透過Open API串接外部場景,將LINE Bank的金融服務延伸出去。

LINE Bank將導入AI技術,應用在行銷、客服、洗錢防制、資安、風控管理等五大面向。在智能客服(Chatbot)部分,LINE Bank將運用自然語意理解(NLU)技術,與銀行業務流程串接,比如說換匯,以新臺幣兌換美元就是一個流程,在流程中全程以機器人與客戶互動。黃以孟表示,LINE本身在AI投入了大量資源與開發了成熟的技術,LINE Bank也會與LINE合作。

此外,LINE Bank將導入eKYC技術,包括識別身分證件是真實而非偽造,且確保人與證件是同一人,最後是透過人臉辨識,黃以孟表示,這幾個程序都是eKYC要做的事,「而AI在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大幫助」。不管是駕照、健保卡、身分證、學生證,即便格式不一樣,但透過AI的學習,可以精準辨識身分,LINE Bank會大量引入eKYC技術,讓客戶申辦流程更順暢,體驗更好。

LINE在今年於日本啟動的LINE Brain計畫,整合LINE旗下所發展的幾個AI應用領域,包括人臉識別、光學字元辨識、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辨識、電腦視覺、影像辨識、資料分析等。LINE也實際把這些AI技術,應用在日本所提供的FinTech或Financial服務中。LINE Financial臺灣董事長暨總經理陳立人更補充,未來,也會將AI技術實際應用在LINE Bank當中。

為了因應明年的開業需求,LINE Bank大舉徵才,開出20種職缺,包含法遵、風控、科技、金融、資安、人工智慧、大數據、異業結盟等領域,其中以IT人才需求最大。

黃以孟表示,目前人力已有80人,開業前預估要達到200人左右。他也透露,主要主管大致都已經到位,且都為臺灣人,最晚年底前所有主管會全部到位。而LINE韓國、日本,都一直持續在支援LINE Bank ,包括技術、資安與一些基礎設施的資源。

樂天銀行2020年夏季開業,緊貼樂天生態圈是關鍵

樂天商業銀行設置了日本樂天銀行Viber、Facebook轉帳功能體驗區,以及透過AI智能應用在猜拳機器人。(攝影/李靜宜)

樂天國際商業銀行則宣布,預計在2020年夏季正式開業。樂天國際商業銀行協理林鼎傑表示,初期會先推出基本的存、匯等金融服務,推出的服務會接近樂天生態圈,也會跟PChome進行策略聯盟。

樂天銀行表示,樂天生態圈在臺灣提供了EC電子商務、旅遊、信用卡等服務,且皆由單一的樂天會員ID制度串起,透過樂天銀行的加入,更能擴大樂天生態圈。

所以,開業初期,樂天銀行的目標是與樂天生態圈中各項服務連接,提供適當的數位服務,加深生態圈內消費者的黏著度。此外,樂天銀行也表示,會建立24小時交易監控中心、資訊安全與控管措施。

林鼎傑表示,樂天商銀總經理佐伯和彥底下的一級主管,都已有人選,重要的資訊長與資安長,也都是從日本樂天直派而來。所以,會把日本樂天的資安專利技術、防偽冒技術與經驗等,都帶進臺灣。

樂天銀行還設攤,展示了日本樂天銀行Viber、Facebook轉帳功能體驗區,以及透過AI智能應用在猜拳機器人。林鼎傑透露,未來,可能會將此AI技術,應用在樂天商銀在安全與KYC的部分。

將來銀行要靠ACD、BaaS和5G來發展金融服務

將來銀行產品長蔡隆裕表示,在5G的串連下,將來銀行要透過金流、資訊流來提供服務,給難以取得傳統銀行服務的人。(攝影/翁芊儒)

將來銀行產品長蔡隆裕則在同場活動上表示,純網銀除了刺激傳統銀行轉型,本身也要把握三大機會來發展。其一,是透過另類信用資料(Alternative Credit Data,ACD)來擴大金融服務的客群;二是,以後端即服務(Backend as a Service,BaaS)的形式,來打造純網銀生態系;最後,要應用5G帶來的高頻寬、低延遲等特性,來優化金融服務的體驗。

在ACD方面,蔡隆裕以美國新創Tala為例,他們運用手機上的通話紀錄、GPS定位以及通訊軟體等另類信用資料,來評估借貸申請者的信用積分。比如說,一位只有微薄存款,且從來沒有在銀行申辦金融服務的借貸者,很難在傳統銀行中借到錢,但是透過手機的資料,能了解到該借貸者會規律與家人聯繫,平時大多在工作場所與家庭間移動,且有強健的社群互動基礎。根據這些資料與過往的統計數據,顯示出該名借貸者比他人有更高的還款機率。

不過,現行的傳統銀行大多以個人的銀行存款、資產、曾辦理過的金融服務等,來作為借款的依據,導致仍有特定族群無法向銀行借貸。「臺灣很多人當了一輩子家管,因為沒有固定收入,銀行連信用卡都很難發給他;或是年輕人想借一兩萬,因為銀行審核成本太高,也不可能借給他。」蔡隆裕表示,傳統銀行徵信方法限縮了客群。不過,未來運用ACD資料後,年輕人、小額借貸、或者不曾跟銀行往來的人,都可能成為客戶,「這也是將來銀行想做到的事。」

另一個機會,則是以BaaS的形式提供金融服務。蔡隆裕認為,銀行的服務像冰山,客戶看到前端的行動網銀、分行只是冰山一角,隱藏在海平面下還有90%,包括資料庫管理、雲端儲存、用戶身分驗證、發送交易通知等後端系統的任務。因此,將底下的冰山轉成服務,透過開放API與其他平臺串連,讓客戶在其他平臺交易的時候,就能直接呼叫API來驗證客戶資訊並完成交易,就是BaaS服務的應用。

蔡隆裕表示,對客戶來說,BaaS可以讓金融服務發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且不用侷限在銀行,客戶也不會意識到銀行存在;而對銀行來說,客戶存在於任何地方,並不侷限在銀行裡,「這是雙贏」。且透過API串連,銀行也將建立起生態系,「銀行可以透過生態系來找到客人。」

最後,則是隨著5G釋照,將帶來更高頻寬、低延遲、大量連網、高可靠性的IT基礎建設,驅動了AI、雲端、大數據分析、IoT、LBS定位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的應用,也影響了金融服務的改變。

比如說,由於大多服務都可以透過網路完成,App將會更輕量、能更快速的下載,且透過AI,也能進行更精準的防治詐欺,還能即時進行線上聲音、視訊的客服服務,來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且讓金融服務無所不在。

「未來銀行的服務,不管是M2M、AI、IoT、VR、AR都會變成可能,將來銀行的服務不再是Digital Bank,而是Digital Banking。」蔡隆裕說,將來銀行想經營的客群,除了一般傳統銀行的客戶,還有千禧世代、新移民、學生、自由工作者、較少使用銀行服務的中小企業等,「在5G的串連下,我們要透過金流、資訊流來提供服務,給難以取得傳統銀行服務的人。」

此外,將來銀行資訊長兼技術長周旺暾提到,為了防止駭客勒索,將來銀行架構上設計了2座資料中心,且可完全獨立運作,平時,由其中1座提供主要服務,並在加密情況下,即時抄寫所有交易到另一座,即便有駭客劫持其中一座資料中心,只要把整個交易全部轉到另一座,並把遭駭的資料中心全部鎖起來,透過此方式讓駭客的破壞,不會蔓延到另一座。

周旺暾解釋,主要是兩座資料中心的權限完全不一樣,其中一個只能抄寫資料而不能遠端控制,讓駭客無法將攻擊蔓延過去另一座資料中心,這也是將來銀行開業第一天,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他也透露,將來銀行開業之後,會再建置第3座資料中心,做到更完整的保全。文⊙李靜宜、翁芊儒


中信金控揭露未來區塊鏈戰略,聯手兩大國際組織,力推雙平臺瞄準內部金融應用與對外金流服務

$
0
0

中信金控技術長賈景光昨天揭露了自家區塊鏈戰略!自三年前成立區塊鏈研究團隊,並加入全球最大的金融區塊鏈聯盟R3後,對內,中信以Corda技術為底層架構來開發應用,再逐漸落地到人壽、銀行、證券等子公司中,比如全球貿易融資區塊鏈平臺要在明年下半年啟用,中信作為臺灣唯一會員,屆時將同步上線;而對外,則要以去年初首度導入KKFARM的區塊鏈付款確認服務Shaman,作為協助新創落地的關鍵武器,比如網紅電商導購平臺Soocker,已經在今年8月用來確認分潤金流,而目前最新應用,則是為iRHUB新零售聯盟鏈提供受信任的付款機制。

賈景光表示,中信目前是跟著R3聯盟的腳步來發展跨境匯款區塊鏈,不過,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今年也宣布,要將全球支付創新平臺(Global Payments Innovation,GPI)與 R3 的Corda 平臺串連,來更快的進行交易,再加上,SWIFT跟國際上100多家銀行串連,具有強大的客戶基礎,「所以,中信區塊鏈戰略,未來會與這兩個組織合作。」

對內應用:試辦先行,全球貿易融資區塊鏈平臺2020下半年上線

R3與連同中國信託在內的8間國際銀行,共同建立了全球貿易融資區塊鏈平臺Voltron,預計在2020下半年正式商轉上線。平臺底層採用Corda技術,並以智能合約來執行線上開狀與押匯流程。中信金控區塊鏈實驗室黃晟恩在上午一場演講中,進一步表示,透過將貿易融資流程數位化,能省下紙本文件傳遞與核實的時間,大幅從15天縮短到24小時內,來優化企業的體驗。而中信也在今年10月攜手勤美實業,完成臺灣首筆真實交易試行,同時也是全球首次橫跨歐亞的區塊鏈信用狀交易。

中信身為臺灣唯一的R3聯盟成員,也將同步推出Voltron平臺服務。賈景光表示,未來希望繼續在鏈上加入貿融相關或其他類別的智能合約,來與保險、物流報關等業務串連,比如先前合作的陽明海運,也會加入Voltron平臺,「來提供客戶更全方位的服務。」Voltron已開始提供Beta版試用期,有意試用者簽約後,需先設定相關IT環境,如防火牆等,並指派銀行人員透過特定系統來操作交易即可,不需自行建置。

黃晟恩也說明,透過區塊鏈可以避免交易風險、節省人力作業流程、提升交易透明度,也能在貨物海運抵達他國港口後,省去因文件尚未抵達造成貨物閒置倉儲的成本,還能讓買方提早取貨,更重要的是,企業能提早因應區塊鏈科技帶來的改變,並熟悉國際規格的貿融環境,來增加自身競爭力,同時深化與合作夥伴的關係。

對外應用:以Shaman作為協助區塊鏈新創落地的關鍵武器

Shaman是中國信託獨創的區塊鏈付款確認服務,目前支援以太坊、Hyperledger、Corda、Bitmark等底層架構,適合用在B2B2C的應用上,比如去年初KKFARM的授權分潤,就是Shaman第一個落地的案例,能讓企業或消費者購買音樂商品的金流,透過智能合約分潤到創作者與發行商的帳戶,省去漫長的作業流程。「金流交易是很多新創落地的最後一哩路,所以,中信開發了Shaman這個產品,讓銀行扮演最後把關的角色。」賈景光說。

Shaman目前支援以太坊、Hyperledger、Corda、Bitmark等底層架構。

B2B2C的應用,還有網紅電商導購平臺Soocker,也在今年8月也導入Shaman來確認分潤金流。一般來說,網紅導購會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網紅無法確認實際導購商品件數,是否與商家告知的件數相符,但透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來分潤,就能讓資訊更透明。不過,隨之而來也會產生另一個問題,是在於企業仍然可能在匯款時,金額打錯,導致網紅還是沒拿到相應的報酬,這時,網紅可能反而不願意信任區塊鏈的機制。

因此,中信的Shaman就是讓銀行本身也成為區塊鏈上的節點之一,在企業支付分潤金額時,扮演把關的角色,來確認企業支付款項與區塊鏈智能合約一致,解決多方信任問題。中信金控區塊鏈實驗室負責人李約說明:「我們就是再往前做一步,讓銀行的角色進來,去確保企業絕對不會付錯錢,如果錯了就代表有人說謊,比如說規定分潤100塊,結果企業只分50塊,或是網紅說賣200個,其實只賣20個,但一定會抓出來。」

目前的最新應用案例,則是由Soocker、新竹物流、網訊電通與資策會合作推出的iRHUB新零售聯盟鏈,其背後的金流也是由Shaman來把關。而且,為了加速Shaman落地並擴大生態圈,中信未來也要推出區塊鏈生態圈商機媒合平臺(Shaman Marketplace),讓區塊鏈技術提供者、商業模式提供者與服務使用者,都能在平臺上根據需求來尋找合作夥伴。比如一家要應用區塊鏈的企業,可以參考平臺上過去的案例,來發想新的商業模式,再與技術提供者合作提供服務,藉此來促進金融創新應用的擴散。

李約表示,Shaman可以說是區塊鏈金流與實體金融服務的交會,也許未來發行數位貨幣後,就不一定有Shaman存在的必要,但在短期內仍有重要地位,尤其當Shaman作為驗證金流的橋樑時,串連起更多的應用案例,可能促成不同案例跨鏈互相串連,進而產生其他創新服務。但他也說,前提是要先建立起跨鏈串連的技術,所以中信目前也正在與政大合作,進行跨鏈互操作性的研究。

中信目前也正在與政大合作,進行跨鏈互操作性的研究,稱為Bifrost。(中間的直線就是中信在Shaman中扮演的角色)

傳博通擬出售RF晶片業務,蘋果是可能買家

$
0
0

華爾街日報報導晶片業者博通(Broadcom)計畫出售其無線射頻(Radio Frequency,RF)晶片部門。而其客戶蘋果被認為可能出手承接。

報導引述消息人士指出,博通正與瑞士信貸合作尋找買家。這個部門2019年會計年度賺進營收22億美元,表示出售價值可能達100億。不過整個過程都還在初步階段,許多細節未定,也不確定是否出價百億。

博通的RF晶片部門主要生產手機的濾波器,主要用來濾除雜訊、干擾及不需要的訊號,使無線訊號更清晰。博通的薄膜體聲波諧振器(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FBAR)技術為基礎的濾波器是市場領導者。蘋果也是博通的客戶。但是近來濾波器市場競爭激烈,例如Qorvo發展出更小、更穩定的濾波器,可取代傳統FBAR產品,也造成博通力圖多元化其營收來源,減少半導體業務比重。

報導並未指出有誰已經表達意願或博通已和誰接洽,但是多位分析師指出,蘋果早已經考慮要自己開發RF晶片,因此很有可能會出手買下。

蘋果逐漸擴大iPhone內生產元件的自製比重,以減少對外部業者的依賴。蘋果今年7月已收購英特爾數據機晶片的大部份業務,包括智財、員工及設備等。

另一方面,博通也在去年和今年8月買下組合國際(CA)及賽門鐵克企業安全軟體部門,藉此轉型為安全廠商。

思科投入晶片銷售業務

$
0
0

網路設備大廠思科於上周宣佈一項名為未來網際網路(Internet for the Future)的策略藍圖及相關晶片產品,首度跨入對電信業、ISP及設備商的晶片銷售業務。

這項多年策略藍圖核心,思科將透過「晶片+光纖網路+軟體」的投資,提供相關技術以支援5G時代下新興的AI、量子運算、智慧物聯網、預測式網路安全、AR/VR及超高畫質內容等應用。思科執行長Chuck Robins指出,思科的晶片、網路和軟體,將協助產業打造5G時代下全新的網際網路。

伴隨這個策略藍圖,思科同步宣佈了名為Silicon One的晶片平台,是為5G網際網路設計的交換器和路由器ASIC。思科強調為固定式及模組化平台而設計的Silicon One是業界第一個適用於各種服務供應商和hyperscale應用的網路晶片,可透過API方式整合各種網路功能,讓設備製造商依需求開啟、關閉以因應多種任務。第一款Cisco Silicon One Q100晶片可支援10Tbps的網路頻寬,思科表示未來計畫將Silicon One平台效能推向高達25Tbps。

Silicon One架構是思科未來新一代晶片的基礎。雖然思科過去早已為自家網路設備設計過晶片,但是透過Silicon One思科將首度扮演晶片供應商角色,供貨給電信、網路服務供應商及設備製造商。

思科也同時宣佈專為Silicon One平台最佳化的作業系統IOS XR 7。搭載Silicon One和IOS XR7的電信等級路由器Cisco 8000系列。Cisco 8000系列為400Gbps以上的網路最佳化,一個機櫃即可支援10.8Tbps。目前思科表示中東電信業者STC為其第一家客戶,並有NTT 通訊及Comcast測試中。

惡劣用戶在推特散布可能讓癲癇發作的閃光圖,美國癲癇基金會提告

$
0
0

美國的癲癇基金會(Epilepsy Foundation)在本周,鎖定了在Twitter上蓄意攻擊癲癇病患的用戶提出了刑事訴訟,這些攻擊者利用該基金會的帳號與標籤張貼了由閃光組成的GIF檔及影片,企圖讓患有光敏性癲癇的病人發作。

癲癇為一神經系統疾病,會因特定的因素被引發而造成抽搐,例如情緒激動、過度呼吸、睡眠不足等,也有大約3%癲癇病患的誘發原因為閃光燈。

癲癇基金會指出,攻擊者選在今年11月的「國家癲癇意識月」發動攻擊,在這個時間點,許多癲癇病患都會追蹤該基金會的Twitter,而攻擊者則利用基金會的帳號與相關的標籤,故意張貼含有閃光的動畫檔及影片,就算光敏性癲癇的患者比例並不高,卻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因為有許多人一直到癲癇發作才知道自己是光敏性患者。

癲癇基金會的律師Allison Nichol表示,Twitter為全球最大的聚會場所之一,相關的攻擊無異於有人帶著閃光燈進入一個癲癇病患的聚會,蓄意讓光敏性癲癇病患發作,而且特別選在「國家癲癇意識月」更應受到譴責。

這顯示出社交網站不僅會帶來言語上的霸凌,令人心理受創,還可能對他人造成生理上的損害。

這並不是首起以此類手法企圖傷害光敏性癲癇病患的案例。2016年時,29歲的John Rivello因不滿紐時新聞周刊的記者Kurt Eichenwald在文章中批評川普,跑到Eichenwald的Twitter上留言,Eichenwald剛好是個光敏性癲癇患者,Rivello留下的就是一個拼命閃光的GIF檔案,還說「寫這樣的文章活該你發作」,結果造成Eichenwald倒地抽搐8分鐘。

最後Rivello遭到大陪審團起訴,罪名是加重的企圖傷害罪,根據Daily Mail的報導,Rivello可能會在最近認罪。

AI趨勢周報第114期:快又不漏字!微軟發表FastSpeech能更快產生逼真自然的語音

$
0
0

重點新聞(1213~1219)

微軟    FastSpeech     語音合成  

不只快還不漏字!微軟發表FastSpeech模型能加速仿真人語音生成

微軟日前發表一套仿真人語音生成AI模型FastSpeech,要來解決神經語音合成速度緩慢的困境。微軟指出,現今仿真人的神經語音合成技術,包括Google Assistant、Alexa和AWS Polly所採用的技術,多半是先根據文本產生一個梅爾頻譜,再用聲碼器(Vocoder)來合成語音,但它們都有同樣的缺點,也就是要產生梅爾頻譜的推論速度緩慢,而且合成的語音容易重複或跳過某些單字。

為解決這些問題,微軟聯合浙江大學共同開發出FastSpeech,透過其中的長度調節器,來調整梅爾頻譜和音素(Phonemes)序列的時間長度。進一步來說,音素通常比梅爾頻譜要短,一個音素會對應到好幾個梅爾頻譜,而調節器可拉長音素的時間,讓兩者一樣,使語音產生的速度恰到好處。而調節器之所以能準確調整時間長度,還有賴於FastSpeech的長度預測器。它由1個線性層和2個卷積層組成,專門來預測音素應持續多久。

微軟指出,就實驗成果看來,FastSpeech不僅在合成語音的速度上,比現有的基準模型快上38倍,而且產生梅爾頻譜的速度,更快上270倍。此外,它還可以減少語音合成常見的錯誤,像是跳過單字,而且還能進行速度和斷字微調。未來,微軟計畫將FastSpeech與聲碼器整合為同一個模型,要打造端到端文字轉語音服務。(詳全文)

  Google     自然語言    AutoML  

Google正式推出AutoML Natural Language,新增PDF判讀功能

經過幾個月測試,Google日前終於正式發布AutoML Natural Language,全球用戶皆可使用。這次GA版除了有常見的機器學習分類、情緒分析、命名實體識別等功能,還新增了PDF檔的語意判讀功能,可讀取PDF原生檔案和PDF掃描檔。

此外,為了強化複雜的語意理解應用,比如理解法律文件或是大型複雜的文件分類,AutoML Natural Language現可支援5,000個分類標籤,也能支援更大量的訓練資料,數量最高可達1百萬筆文件,單一檔案則可達10MB。另一方面,AutoML也加強了命名實體識別功能,可分析其他上下文資訊,比如文件的空間結構、版面配置資訊等,來加強模型訓練和預測結果,特別是發票、收據、履歷和合約等類文件的辨識。(詳全文)

  Nvidia     深度學習    TensorRT  

鎖定即時推論需求,Nvidia發表新一代深度學習推論軟體TensorRT 7

瞄準即時AI推論需求,Nvidia在自家技術年會GCT China上揭露最新一代高效能深度學習推論軟體開發套件(SDK)TensorRT 7,大幅優化了編譯器,來改善即時推論的工作負載。

Nvidia表示,這個優化的編譯器,可自動加速迴歸和Transformer模型的運算,像是熱門的語音合成模型WaveRNN、Google的Tacotron 2和BERT等,而且與傳統處理器相比,速度可快上10倍以上,延遲低於300毫秒。TensorRT 7將免費開放給Nvidia開發者專案會員,而最新的外掛、分析器、樣本等都會發布在TensorRT的GitHub儲存庫。(詳全文)

  紐約大學    FastMRI       資料集  

臉書和紐約大學聯手釋出超大型腦部MRI資料集

臉書與紐約大學醫學院合作的FastMRI研究計畫,日前釋出最新的MRI資料集,而且一併開放基準模型和新增的研究論文,來推動AI醫療影像的研究發展。這次釋出的MRI資料集,包含了6,970個完全去識別化的腦部MRI病例k-space原始檔,以及10,000多個病例,裡面共有370,000張DICOM格式的圖像切片。這個資料集,可說是目前最大的k-space格式腦部MRI公開資料集。

k-space格式資料是MRI掃描過程產生的,通常在合成圖像後就不再使用,但臉書指出,k-space格式資料可用來訓練AI模型、驗證效能等。在資料隱私上,臉書強調,該資料集經紐約大學Langone Health委員會審查,完全不含可用來識別病患身份的元資料與內容。目前,研究人員可在NYU Langone Health的FastMRI網站,下載新釋出的大腦MRI資料集、論文和基準模型。(詳全文)

  萊迪思   FPGA     動態調整  

萊迪思28奈米全新嵌入式FPGA產品亮相,加入動態調整設計對應不同場景

美國老牌FPGA廠商萊迪思(Lattice)近日推出首款28奈米嵌入式FPGA產品CrossLink-NX,不只尺寸更小、更省電,還加入AI處理執行能力,並具動態調整設計的能力。CrossLink-NX是萊迪思第一款採28奈米Lattice Nexus平臺開發推出的FPGA產品。

由於採用28奈米FD-SOI新製程技術開發,在FPGA設計上,使用彈性便大幅提升,可對應不同應用場景,動態調整邏輯電路,來降低硬體成本。例如,假設要在沒有加裝電池的IoT裝置上使用,可選擇低功耗的FPGA模式,但若需要執行更高算力的AI推論時,就可切換到高效能處理模式,讓同一顆FPGA晶片可在這2個不同應用場景上執行。(詳全文)

北市聯醫   工研院     遠距照護  

負傷不便遠行就醫有解法!北市聯醫聯手工研院開發遠距傷口照護App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聯手工研院,耗時一年打造一款遠距傷口照護App,由護理人員攜帶智慧型手機與熱感影像感應器,至偏遠地區、行動不便的重症病患家中,來拍攝傷口照片,再透過雲端系統分辨上皮、肉芽、焦痂、浸潤、腐肉等5種傷口狀態,並計算傷口面積、傷口壞死情形、是否浸潤和發炎等。在遠端的醫生,可藉這套系統來診斷,讓不便遠行就醫的患者或長輩,在家也能接受傷口照護服務。

進一步來說,在拍照方面,醫護人員可先透過熱感影像儀,拍下傷口照片,透過不同溫度而呈現的不同顏色分布,來判斷傷口周圍皮膚是否有發炎現象。再來,透過工研院自建的傷口大小判讀AI模型,只要用手機拍下傷口與對照物的照片,或是利用熱感影像的紅外線測距,就能自動計算傷口的長與寬,未來,工研院還要開發出能計算傷口深度的AI模型,來給醫生更多治療的參考資訊。(詳全文)

Google    機器學習     公平性  

Google推出機器學習公平性量測工具,要來降低模型偏差

Google發布AI公平性量測工具Fairness Indicators測試版,可針對二元和多類別分類進行運算與視覺化,幫助開發團隊評估、修正模型的偏差。進一步來說,這個工具可針對誤報率等常用的分類模型公平性指標來評估,還能計算信賴區間、評估多個閾值。在使用者介面上,使用者可以切換基準群組並調查不同指標的效能,也可為自己的使用案例,增加自定義的視覺化指標,也可用來產生透明性報告指標,幫助開發人員調校模型。

Google表示,公平性的顧慮與評估會因為案例而不同,因此Fairness Indicators工具還包含了一個互動式研究案例,提供Jigsaw毒性資料產生的意外偏差,說明檢測和修補機器學習模型偏差的方法。(詳全文)

保險     保單健診系統      自然語言處理  

2周縮短成10分鐘!錠嵂啟用新AI保單健診系統

瞄準製作保單健診事倍功半的痛點,錠嵂保經宣布啟用AI保單健診系統,保險業務只需用手機拍下保戶的舊有保單,上傳至雲端平臺後,系統就能在幾分鐘內,自動產生保戶的保單健診報告,包括現有的保單明細、保障額度、不同險種的保障分析等。

這套系統利用OCR來辨識保單上的文字,要是有些因紙張皺褶、光線變化而難以辨識,就可透過NLP來理解上下文,推測出正確的字詞。此外,系統也與一套險專業知識資料庫整合,涵蓋2萬3千多條險種文件資料,幾乎涵蓋全臺灣的保險商品種類,來供系統精準判斷險種。目前AI系統已上線,供全臺2千多名業務人員使用。未來,錠嵂保經計畫開放這套系統,讓自家保戶可上網自行分析,提高保險透明度。(詳全文)

攝影/王若樸
圖片來源/Google、臉書、微軟

 AI趨勢近期新聞 

1. 鎖定高解析串流分析,清大開源CNN架構HarDNet,影像分類速度比常見ResNet-50架構快30%

2. Amazon向企業用戶推出Alexa知識技能,提供無程式碼查詢企業內資料的方法

3. 聯想智慧鬧鐘新增AI情境理解功能,可根據當下時間和天氣來播放不同鬧鈴

資料來源:iThome整理,2019年12月

臉書與IG明文禁止網紅推銷煙草及武器等產品

$
0
0

臉書(Facebook)本周宣布一項新政策,將禁止網紅於臉書及Instagram(IG)平台上,利用置入式行銷推銷電子煙、煙草及武器等產品。過去該項禁令僅適用於廣告,現在則延伸到置入性行銷。

臉書所提供的置入性行銷服務名為「品牌置入內容」(Branded Content),在網紅所創作的內容中嵌入品牌商品,並向品牌收費,為了推動該服務,臉書還設計了「品牌合作經理」(Brand Collabs Manager)來媒合網紅與企業。

置入性行銷與一般廣告最大的差異在於,網紅是透過自己熟悉的內容順道行銷品牌商品,例如網路媒體BuzzFeed在旗下的美食頻道中,利用麗滋(RITZ)餅乾來製作點心,達到宣傳RITZ的目的,但使用者也可得知該內容的贊助商為RITZ。

過去臉書只限制尋常的廣告所能推廣的產品,並未特別限制置入性行銷,現在則決定採用一致的標準,並預計在數周內實施。

大約從明年起,臉書或IG上的置入性行銷就不得再推廣電子煙、煙草或武器等商品,且若要推銷酒精或營養食品,也必須符合諸多限制,例如受眾年紀。臉書也會打造多項工具來協助網紅遵守相關的規範。

AWS被指「露天開採」開源軟體,Amazon:因應客戶要求

$
0
0

AWS近日被指以其平台之優勢,利用開源軟體獲利,AWS周三對媒體回應駁斥這種說法,表示是因應客戶要求才推出服務。

紐約時報周二報導AWS如何利用開源軟體。其中一個例子是今年9月一家員工約100人的荷蘭軟體業者Elasticsearch以Lucene專案,發展搜尋引擎及分散式分析平台軟體。但2015年AWS也推出了名稱極類似的AWS Elasticsearch。今年三月AWS還進一步和Expedia、Netflix合作推出OpenDistro for Elasticsearch,而且還是完全開源的。

這引發Elasticsearch這家荷蘭公司的不滿,於今年9月向美國法院控告AWS Elasticsearch和OpenDistro for Elasticssearch,使用該公司Elasticsearch資料庫的程式碼及侵害其商標,說Amazon公司直接拷貝了他們的程式碼用於特定發行版。Elasticsearch並說Amazon不實宣稱和Elasticsearch有合作關係以混淆視聽。

報導還引述MariaDB執行長Michael Howard的說法,稱AWS的成功是建立在對開源碼軟體「露天採礦」(strip-mining)行為上,透過代管開源專案的程式碼以其壟斷通路取得大部份用戶。他估計AWS代管MariaDB的獲利,是他自己公司營收的5倍。

不過AWS副總裁Andi Gutmans駁斥這個說法為「愚昧且毫無根據」。他說Amazon提供雲端開源軟體是為了回應許多客戶要求。而且AWS只是這類服務的供應商之一,客戶可以任意選擇。有些公司批評AWS的商業模式,其實想獨攬開源碼專案的利益。

這位Amazon高層也說Amazon除了使用開源碼,同時對眾多開源碼專案包括Linux、Java、Kubernetes、Xen、KVM、Chromium、Robot Operating System、Apache Lucene、Redis、s2n、FreeRTOS 及Elasticsearch等貢獻程式碼。

MariaDB的抱怨並非唯一。另一家開源碼業者MongoDB也是不滿雲端業者用了他的軟體獲利卻不回饋,因此將授權方式由AGPL v3改成伺服器端公用授權(Server Side Public License,SSPL)。使用該授權的雲端業者必須付給它授權費,否則就必須開源軟體即服務的所有相關程式。不過其他廠商並不買帳。

美國司法部和聯邦交易委員會(FTC)已經介入調查科技巨人如Amazon的托拉斯行為。


NextDNS加入可信遞迴解析計畫,提供Firefox用戶DNS over HTTPS服務

$
0
0

Firefox宣布繼Cloudflare之後,現在NextDNS也加入了可信遞迴解析計畫(Trusted Recursive Resolver Program,TRR),提供Firefox用戶私密且安全加密的域名系統(DNS)服務。

官方表示,DNS是網際網路基礎架構中老舊的部分,很大程度並未受安全保護,不只讓惡意人士能夠監控與攔截用戶瀏覽活動,而且DNS與網路服務供應商也都有機可乘,能收集用戶的瀏覽活動並從中獲利。為了解決DNS安全性問題,Firefox與各相關組織開始標準化與部署DoH(DNS over HTTPS)技術,防止用戶的瀏覽行為在網路間被攔截、操縱和收集。

而DoH技術加密DNS資料僅是一部分的工作,另一部分則是需要確保資料不被濫用,而這便是TRR計畫的重點,要求處理這些資料的企業遵循適當的規則,Firefox技術長Eric Rescorla表示,大多數用戶不知道DNS請求流量的去向,也不知道解析器的功能為何,而Firefox的TRR計畫則允許Mozilla代表用戶跟服務供應商協商,要求他們以嚴格的隱私政策處理DNS資料。而現在NextDNS加入TRR計畫,允諾保護用戶隱私,並讓用戶掌控自己的資料。

NextDNS服務在2019年3月才上線,提供可客製化的安全DNS解析器,並且為iOS、 Android、macOS、Windows、Linux和路由器各平臺提供DoH應用。NextDNS聯合創辦人提到,他們認同Mozilla對於隱私的立場,並且提供Firefox社群無日誌DNS解析器服務。

TRR計畫要求服務供應商在3方面符合標準化要求,第一為限制在解析器上的資料收集與留存,第二當任何資料留存發生時必須保持透明,第三則必須要限制任何解析器的潛在用途,包括阻擋存取並且修改內容。

FBI警告:出外旅遊應謹慎使用免費Wi-Fi

$
0
0

隨著耶誕假期將至,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本周警告,若使用者要利用年底假期出外旅遊,最好謹慎使用免費的Wi-Fi網路,以免讓駭客有機可趁。

此一警告主要是針對遊客的網路安全,FBI建議遊客不要讓自己的手機、電腦、平板或其它裝置可自動連上外面的免費Wi-Fi網路,因為這可能讓駭客可直接存取遊客的裝置,再植入惡意程式,竊取遊客的憑證,或是取得裝置通訊錄與相機的遠端控制權。

假設要連結至公共Wi-Fi熱點時,應該要確認網路名稱與登入程序,以免不小心連到駭客所控制的熱點;萬一一定得使用不確定安全與否的熱點,則應避免從事像是登入銀行帳號等機密行為。

此外,若是有人到家中作客,最好替客人設定另外的Wi-Fi帳號,才不會因客人的裝置已被危害而危及家中網路。

FBI還指出,現代的網路造就了一個過度分享的社會,建議使用者不要在社交網站上透露全家出遊且家中無人的狀況,同時關閉裝置上的位置分享功能,以避免行蹤遭到掌握。

WeMo共享電動機車大秀車聯網實力,將設車聯網研發中心搶攻企業市場

$
0
0

提供共享電動機車服務的WeMo Scooter宣佈將籌設車聯網研發中心,準備將車聯網系統、經驗打包,輸出給其他有車輛管理需求的企業,甚至走向海外市場。

成立於2015年的WeMo Scooter,剛開始是在台北市提供共享電動機車,主動為用戶更換電池,用戶只要透過手機App就能查詢附近的電動機車,租還車沒有固定站點、隨租隨還,服務地區現已擴大到雙北、高雄市,用戶數已達30萬,過去一年累積租借次數超過500萬。

WeMo Scooter今天對外公開揭露旗下共享電動機車服務核心技術-車聯網,今天對外公開揭露他們的車聯網技術,包括了每輛電動機車內的4G連網的控制黑盒及各種感測器元件,還有後端的電池、車輛、客服、換電及維修派工、支付等各種管理系統。

後端支援共享電動機車服務的管理系統,包括車輛管理、電池管理、維修派工等等:

以黑盒為例,可以蒐集每輛機車的位置、車輛狀況及其他感測器數據,透過4G進行加密通訊傳輸。

技術長鄭捷指出,透過黑盒、4G隨時聯網及後檯的各種支援系統,WeMo Scooter打造完整的車聯網及支援系統,讓WeMo得以掌握每輛機車的位置、電池剩餘電量,到調度人力為機車更換電池、電池充電管理,甚至透過感測器,遠端偵測可能的車輛碰撞、路倒,各地道路品質、是否淹水等等。

WeMo Scooter並且展示已能將電動機車上的車聯網技術,擴大到其他的交通運具,包括125的白牌重型電動機車,甚至是四輪的電動汽車,都可以透過車聯網技術,掌握車輛的位置、遠端控制車輛啟動或是車門的開關。

WeMo展示可利用現有的車聯網技術遠端控網BMW電動汽車i3,從手機App遠端控制車門解鎖、開啟後車廂,宣示其車聯網不只能控制兩輪的電動機車,也能應用在四輪的汽車上:

該公司也宣佈準備籌設車聯網研發中心,招募人才擴充智慧黑盒、多元交通運具的車聯網研發,未來從台灣出發,輸出相關的車聯網技術、經驗至國外市場。鄭捷表示,車聯網研發中心的籌設,工程研發團隊可能從現在30多人,擴大到明年的100多人。

WeMo Scooter目前提供的共享電動機車以光陽的輕型電動機車Candy 3.0,今天也展示了中華emoving的重型白牌電動機車iE 125,預計在明年推出,由於重型白牌電動機車的續航力較綠牌的輕型電動機車遠,除了開放一般用戶租車使用,也可能應用在觀光上。

現場展示的中華iE125,左方為加載車箱,適合供物流業者使用,右邊可供一般用戶租用:

語音助理三巨頭和Zigbee聯盟成立工作組制定智慧家庭開放標準

$
0
0

Amazon、Apple、Google和無線網路協定聯盟Zigbee宣布組成工作組Connected Home over IP,共同開發和推動免授權金的連接標準,以提升智慧家庭產品間的相容性。官方表示,Zigbee聯盟背後的多家企業,包括IKEA、三星、施耐德以及Signify等多家企業也會加入工作組,為新協定作出貢獻。

新的工作組是要透過建立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實現在智慧家庭裝置、行動應用程式和雲端服務之間的通訊,並為裝置認證定義一套基於網際網路協定網路技術的規範。這個工作組將會採用開源的方式,建立新的統一連接協定,並且使用各成員經市場驗證的智慧家庭技術,加速協定開發。

官方解釋之所以要建立基於網際網路協定的標準,是因為網際網路協定是目前家庭和辦公室中最常用的網路層,透過網際網路協定,訊息可以跨網路在實體層與連結層中獨立地路由,而且有大量既存經實踐的路由、交換和防火牆演算法與基礎設施,因此網際網路協定是作為交付端到端安全與隱私溝通的理想方法。目前第一個規範鎖定Wi-Fi,未來還可能會加入乙太網路、行動網路或是寬頻等技術支援。

專案目標要讓製造商更簡單地生產與智慧家庭和語音服務相容的裝置,官方提到,藉由這項專案的推動,製造商所生產的裝置,將能與Amazon Alexa、Apple Siri、Google Assistant和其他智慧家庭服務相容,提供了標準的註冊、移除、錯誤恢復與軟體更新等功能,專案中定義的協定將會用作補充現有技術,裝置製造商仍可繼續使用當前技術開發產品。

對於消費者來說,這項專案能夠增加智慧家庭裝置的相容性,因此可以提升使用者體驗,而Amazon、Apple與Google也承諾之後將會繼續支援既存的產品。

微軟緊急修補SharePoint漏洞

$
0
0

微軟才在上周例行性的Patch Tuesday中列出了36個安全漏洞,並修補其中35個,但本周微軟卻又緊急釋出更新,修補位於SharePoint伺服器上的CVE-2019-1491漏洞,這是一個資訊揭露漏洞,成功的開採將允許駭客讀取SharePoint的任何檔案,該漏洞僅被列為重要(Important)等級,也尚未遭到開採。

根據微軟的說明,駭客只要傳遞一個特製的請求到SharePoint伺服器,就能觸發該漏洞,並讓駭客能夠讀取伺服器上的任何檔案。

CVE-2019-1491影響SharePoint Enterprise Server 2016、SharePoint Foundation 2010  SP2、SharePoint Foundation 2013 SP1,以及SharePoint Server 2019,且已被併入Patch Tuesday中。

過去微軟在Patch Tuesday以外所修補的漏洞,通常是已被開採或是屬於重大漏洞,但CVE-2019-1491並不具備上述任一項特質,不過微軟亦未多加說明。

在12月的Patch Tuesday中,最受矚目的安全漏洞為已被開採的CVE-2019-1458,它是Windows的權限擴張漏洞,駭客同時利用該漏洞及Chrome漏洞展開攻擊。至於有一個被公布卻未修補的漏洞則是CVE-2019-1489,它是藏匿在Remote Desktop Protocol(RDP)的資訊揭露漏洞,但由於它存在於微軟已不再支援的Windows XP SP3,因此並未被修補。

Viewing all 320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