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194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Android 11第3預覽版新增無線除錯功能

$
0
0

Google釋出了最新的Android 11開發者第3預覽版本,除了修復錯誤之外,也提供一些好用的除錯功能,讓開發人員能更全面掌握應用程式退出的原因,並利用無線連接更方便地除錯,另外,Google也提醒,Android 11進入開發者第3預覽版,代表功能與API都趨於成熟,開發者應該開始測試自家應用程式與Android 11的相容性。

開發者第3預覽版加入許多新功能,而現有功能、API和工具也多有更新,Google把這次更新重點放在強化除錯功能上;像是Google在Android 11加入了ADB(Android Debug Bridge)漸增(Incremental)功能,Google提到,在開發期間,安裝大型的APK與ADB可能非常慢,會影響開發者的工作效率,特別是在遊戲應用程式開發上。

而使用ADB Incremental功能,可將開發者電腦中高達2 GB的APK,以快10倍的速度,安裝到Android 11裝置上,但由於使用這項功能,必須要從裝置等級更改檔案系統,因此目前在開發者第3預覽版階段,ADB Incremental只有支援 Pixel 4/4XL裝置,並在之後隨附Android 11的新裝置,都將包含這項更改

Google為了讓開發者更容易抓出應用程式退出的原因,也作出了API更新,Google提到,應用程式退出的原因有很多種,系統崩潰、遭系統終止或是由用戶操作所致都有可能,因此開發者需要了解在不同裝置、記憶體配置和使用者情境下,應用程式退出的原因和當時的狀態。Android 11簡化了退出原因API,開發者可以簡單地用來請求應用程式最近退出的詳細資訊。

在開發者第3預覽版中,Google新增了GWP-ASan堆(Heap)分析工具,讓開發者作為查詢和修復記憶體安全性問題的另一種方法。GWP-ASan是採樣分配工具,能以最小的成本開銷和效能影響,偵測堆記憶體錯誤,在預設情況下,Google已經為平臺二進位檔案以及系統應用程式啟用了GWP-ASan,開發者也可以為自家的應用程式啟用GWP-ASan。

在無線除錯上,Android 11更新以Wi-Fi連接使用ADB改善除錯體驗,Google提到,筆電上的USB孔數有限,利用無線除錯功能可以有效提升開發者的工作效率,與目前TCP/IP除錯工作流程不同,不需要線材連接,而是使用最新的Wi-Fi標準進行高速傳輸,系統可以在一段時間內記住無線連接。開發者在Android 11開發者第3預覽版,已經可以利用配對代碼的方式,開始使用無線除錯,而之後Android Studio會增加二維秒掃描配對,整合無線除錯的體驗。

在這個版本中,Google重新命名了一些資料存取審核API,因此當開發者已經在應用程式中使用了這些更新的API,需要進行必要的修改。Google提到,他們在開發者第3預覽版完善功能並且定案API,接下來會把重心移往細節改進以及效能提升上,這代表開發者可以開始測試應用程式與Android 11的相容性。


3D照片新技術能適應輸入圖片複雜度,產生更自然的3D合成圖片

$
0
0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開發了一個深度學習圖像修復模型,可以將單個RGB-D輸入圖像,轉換成3D照片,該模型能感測空間背景,迭代地合成出被前景遮擋位置的顏色和深度內容,研究人員提到,他們使用標準圖像引擎就能渲染出3D照片,比起目前最新的技術,生成的結果有較少的偽影。

3D圖片指得是以相機以及基於圖像的合成技術,呈現出具新穎視角的合成照片,讓觀看者能夠小角度移動鏡頭,看到部分被前景遮蔽的景物,這種新的圖像呈現方式,與舊的2D照片比起來,提供更豐富的沈浸體驗,可讓圖片內容在虛擬實境中栩栩如生,而且即便是以視差的方式在平面顯示器呈現,視覺效果也十分良好。

研究人員在發表的論文中提到,過去以圖像為基礎的重建與渲染技術,都需要多張的照片,或是特殊的硬體配合,但他們所應用的方法,可以只用一張RGB-D圖片當作輸入,就能產出3D照片,深度資訊可以來自手機的雙鏡頭立體視覺,也能夠來自於單一RGB的估計。

這個方式與臉書所提供3D Photos功能的原理類似,目的都是要利用手機鏡頭,降低生成3D照片的障礙,臉書3D Photos只要使用手機的雙鏡頭拍攝一張包含顏色與深度資訊照片,就能產生出3D圖片,而研究人員提到,臉書使用分層深度圖像(Layered Depth Image,LDI),雖可在行動裝置上快速執行,但是其使用各項同性擴散(Isotropy Diffusion)演算法修補空隙,導致結果過於平滑,無法分辨出材質與結構。

研究人員提出的方法以CNN為基礎,可以在圖像轉換過程中顯示更少的偽影,但是要應用一個全域CNN解決一整個問題有其困難度,因此研究人員將問題拆分成許多局部修復子問題,每個子問題相當於處理一張圖片,因此就能夠應用標準的CNN演算法,而且與以往其他方法不同的是,這個新方法不預先固定圖像層數,而是能適應輸入圖片的局部深度資訊複雜度,產生不同數量的圖層。

研究人員評估新方法處理野外拍攝照片的能力,使用來自於雙攝影鏡頭iPhone X所拍攝的彩色圖片以及深度圖,研究人員提到,臉書的3D Photos雖然可以在遮蔽區域較細小的圖片表現良好,但是在較大的遮蔽區域,偽影變得清晰可見,而研究人員提出的新方法,可以在大多數時候填充視覺合理的內容以及結構。

研究人員將新方法應用在以不同條件拍攝的照片,以驗證其效能,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的方法都能表現良好,不過,在欄杆和柵欄等複雜的場景仍會失誤。

AWS Transfer傳輸服務不只支援SFTP,現還新增FTP與FTPS協定

$
0
0

AWS宣布擴充其原本的全託管SFTP(Secure File Transfer Protocol)服務Transfer,新增支援FTP與FTPS(File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SL),讓使用者可以將FTP與FTPS工作負載轉移到AWS之上,現在以AWS Transfer系列總稱SFTP、FTPS和FTP的傳輸服務。

SFTP是由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制定,作為SSH 2.0的擴充,讓檔案可以透過SSH傳輸,並且與傳輸層安全性協定(TLS)和VPN應用程式一起使用。FTP則是一個用於網路上客戶端和伺服器間,進行應用程式傳輸的應用層協定,而FTPS則是透過SSL/TLS加密的FTP。

一些軟體封存以及科學研究應用程式,仍使用FTP作為發布軟體程式和公共資料集的方法,而且部分CRM、ERP和供應鏈應用程式,也都還在以FTPS協定傳輸敏感資料,要這些應用換掉FTP或FTPS轉而使用SFTP有其困難度,因為這會需要更改現有應用程式和流程,特別在包含第三方的情況下,更是難以更動。

適用於FTP和FTPS的AWS Transfer,可以在不破壞原有的程式整合和終端使用者,提供用戶一種簡單且安全的方式,搬遷檔案傳輸系統。當用戶存取AWS Transfer系列控制臺時,會看到新的AWS頁面,在點選創建伺服器之後,用戶就可以選擇要使用SFTP、FTP或是FTPS協定,AWS提醒,用戶可以在VPC中使用FTP,但當用戶要開放伺服器給網際網路存取,基於安全性的原因,必須要選擇FTPS。

現在AWS推出AWS Transfer系列服務,可讓在使用SFTP、FTP或是FTPS任一協定的用戶,將系統搬遷到AWS上,利用端到端檔案傳輸服務,AWS提到,AWS Transfer系列服務可用的存取控制功能,包含了IAM角色、S3邏輯目錄和安全群組。現在適用於FTP和FTPS的AWS Transfer服務,已經在所有原本提供適用SFTP的AWS Transfer地區上線。

十年磨一劍! 臺灣證券市場正式迎向逐筆交易新制

$
0
0

臺灣證券市場在3月23日展開新的篇章,全面實施盤中逐筆交易制度。現今國際主要證券交易市場,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新興市場,都已經採行盤中逐筆交易方式撮合。金管會證券期貨局副局長張振山表示,為了跟上國際潮流,提高交易速度與效率,增加資訊透明度,這是金管會當初推動逐筆交易的動機。

然而,這條路卻足足走了十年之久。

其實,臺灣證券交易所(簡稱證交所)早在2008年即開始推動逐筆交易制度,為了讓投資人逐步適應交易制度的改變,2010年6月還先將權證調整為盤中逐筆交易模式,這是實施逐筆交易的第一個起點。

證交所考量到,市場參與者需要更充足的時間來適應,所以,採取分階段推動,2013年7月開始,先將盤中集合競價撮合循環秒數由20秒縮短為15秒,隔年2月縮短到10秒,到了2014年12月底,再進一步調整到5秒。

那時,為了因應證券交易制度邁向逐筆撮合的趨勢,證交所內部還展開了兩大調整措施,一是升級硬體主機系統,來克服逐筆撮合之後,瞬間大量交易行情揭示量的挑戰。當時,每秒已可處理1萬筆的委託交易量。

另一項調整則是汰換了使用超過25年的第一代證券交易系統,重新改造核心交易系統,甚至自行開發逐筆撮合系統。證交所花了3年時間,在2014年上線第二代證券交易系統,並陸續將現有股票交易作業轉移到新平臺執行。

考慮到未來交易筆數的增加,第二代證券交易系統改用串流形式的設計,讓券商可以不停地傳送交易委託到證交所系統。

另一項改變是,新系統採用了更多國際標準,委託資料的傳輸採取了FIX傳輸協定應用訊息格式,回報時則採用了資料流壓縮技術協定FAST資料壓縮技術。這個向國際標準靠攏的作法,也有助於臺灣證券商到全球不同市場下單,對證券商的作業更方便。

一切看似準備就緒,眼看臺灣證券市場僅差一步之遙,就要在2015年正式邁向即時撮合階段。然而,一切彷彿被按下了暫停鍵,逐筆交易新制整整延後了5年之久,到了今年3月才正式上線實施。這消失的5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逐筆交易延後5年實施的關鍵?

張振山解釋,逐筆交易跟以往集合競價的觀念差異很大,不只證券交易所系統要修改,證券商的系統也要配合調整,就連市場投資人的習慣,都要能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實施。

康和綜合證券資訊長張志堅從券商角度,透露了這些年來的觀察。他提到,證交所努力推動逐筆交易多年,其實困難重重。當年有許多券商反對實行新制,尤其,中小型券商的反彈更大。

原因是,相較於有金控撐腰的大型券商,中小券商的獲利相對困難,為了因應逐筆交易,通信系統與資訊系統的調整費用,動輒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甚至有大型券商後臺軟硬體的更新費用得花費上億元的支出。重點是,成交量並不會隨著逐筆交易有大幅度增加,這使得券商投入的意願並不高。

張志堅提到,券商間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擔心投資人不習慣逐筆交易新制,起初會停、看、聽,不敢貿然進入市場,導致成交量因此而萎縮。

甚至,還擔心來自境外券商的競爭壓力。臺灣證券交易市場的結構,散戶投資人約占6成,法人比例較低,與國外證券市場有很大的不同,國外大多以法人交易居多,而且占了6到8成。他表示,券商擔心一旦逐筆撮合上路,證券交易制度將與國外發展一致,將有利於國外投資人進入臺灣證券市場交易,整個市場將慢慢轉為法人化,散戶會逐漸退出,使得券商自家的成交量會減少。

然而,近兩年在金管會政策要求下,正式拍板盤中逐筆交易2020年3月23日正式實施。於是,新制度成為一條非走不可的路,券商還是得提升通訊系統與資訊系統的投資,備戰逐筆交易。

不過,光是建置初期的採購,券商就感到成本大增,不只高效率通信軟體設備要價不斐,線路頻寬更是一大成本。為此,證交所還向中華電信爭取到一個較好的頻寬方案來減輕券商的負擔。

張志堅進一步提到,有些超小型的券商甚至放棄修改核心系統,在逐筆交易實施後,更無法提供最新委託方式給投資人,可能僅能提供原先已有的「限價」與「當日有效(ROD)」單1種委託方式。

如此一來,才能縮小系統的調整幅度,比如,只需將現有委託方式改成新的格式,或者像是把訊息傳輸的介接標準改成符合證交所的規範即可。加上證交所為券商爭取到較為優惠的頻寬方案,對小型券商來說更是省下不少額外的支出。

為滿足投資人不同需求,逐筆交易一次提供6種委託方式

有別於以往盤中每5秒鐘撮合一次的集合競價,逐筆交易實施後最大的不同,是委託單隨到隨撮。(圖片來源/證交所)

以主管機關當初推動目標來看,逐筆撮合上路之後,有三大好處。一是臺灣的證券交易制度正式接軌國際,將有利吸引國外投資人進入臺灣證券市場交易,進而擴大交易規模。二是,有別於以往盤中每5秒鐘撮合一次的集合競價,逐筆交易實施後最大的不同,是委託單隨到隨撮,張振山表示,逐筆交易是以微秒(百萬分之一秒)為概念的速度進行撮合,交易效率比以往快了許多。

此外,逐筆交易模式更一口氣新增了多種委託功能,除了原有的「限價」委託,還新增「市價」委託,再分別搭配原有的「當日有效」,以及新增的「立即成交或取消(IOC)」、「全部成交或取消(FOK)」,總共有6種委託方式。張振山提到,這是要讓投資人有多重選擇,藉此滿足投資人不同的需求。第三,則是增加資訊透明度,相較於集合競價定時撮合,交易資訊不即時,僅能提供交易後的資訊。逐筆交易新制因隨到隨撮,交易資訊即時,可同時提供交易前(Pre-trade)以及交易後(Post-trade)的資訊,因此提升了資訊透明度。

臺灣證券交易所電腦規劃部協理趙龍補充,透過證交所與證券商的共同協議,提出市場需要的多種委託方式,相較於國際市場毫不遜色,臺灣恐怕是國際上最多的。

為了避免因行情波動劇烈,導致成交價超出投資人預期,在逐筆交易制度中,也規畫了瞬間價格穩定措施,如果個股模擬成交價超過前5分鐘加權平均價的3.5%,將延緩逐筆撮合2分鐘,並於2分鐘後以集合競價撮合,之後再恢復為逐筆撮合。

此外,逐筆交易制度在行情資訊的揭露上更為透明,提供即時交易資訊,以及每5秒提供行情快照。

另一項新功能則是委託改價功能,投資人若想調整委託價格,不用像過往一樣得先取消原委託單後,再重新下新的委託單;而是可直接改價,原本的委託時間則會調整為改價後的時間。這些,都是逐筆交易帶來的制度變革。

因應逐筆交易,證交所IT十年來最大變動

「這次逐筆交易,不僅是30年來證交所與證券商之間,所有業務變動最大的一次,更是證交所IT十年來最大的變動。」這是陪伴證交所走過31個年頭的趙龍,見證的歷史時刻。

他進一步提到,當年,證交所在規劃開發第二代證券交易系統時,就配合未來交易業務規劃,納入各項交易機制架構,比如逐筆交易競價、多種委託功能、強化市場穩定措施、開收盤資訊揭露、暫停交易與收盤後延續交易等。

另外,應用系統也採取參數化、模組化設計,來縮短新功能上線的時程。

所以,到了2020年,逐筆交易系統正式上線時,主要架構反而沒有大幅度的變動,只需對相關模組進行調整修改,並進行充分的測試驗證。證交所除了在前端與撮合部分,做了一些優化與調整,並新增多種委託方式與5分鐘動態價格穩定措施等功能之外。趙龍表示,最大的變動,在於提升行情傳輸以及成交回報的速度與效能。

證交所在2019年再次升級了硬體主機系統,讓CPU處理效能提升2.5倍。趙龍說,目前的架構下,全市場每秒可處理到3萬筆委託。若券商主機採共置服務(Co-Location)在證交所相同機房時,單一筆委託送出後的回應時間,甚至可以縮短到3毫秒。一整天的交易下來,證交所的日處理量,甚至已經可達2億筆委託資料。

逐筆的效率與功能,在股票逐筆交易前,就先在權證交易上驗證過了,趙龍提到,即便是一天最多有4,500萬到5,000萬筆的委託,系統都能正常運作。所以,對於每天大約才300萬到400萬筆委託的股票買賣市場,效能是足夠的。

券商須提升通訊系統與資訊系統,投資動輒千萬元甚至上億

逐筆交易增加多種股票買賣委託方式,幾乎影響了券商所有的交易系統。從市場價格欄位擴充、交易委託的電文格式、資料庫、後臺的下單風控主機、交易及帳務中臺、下單電子交易平臺、下單平臺介面等,全都要重新改過。

而逐筆交易與行情逐筆顯示,則會讓成交回報與行情報價資訊速度變快、變多。因此,券商得同時提升通訊系統與資訊系統的投資。

「為了因應逐筆交易新制的上路,每家證券商的資訊部門,簡直如臨大敵。」張志堅道出心聲。

在通信系統部分,證交所事前評估,逐筆交易的資訊流大約是以往的4倍,因此,線路頻寬增加成4倍,而且是,整條通信線路上的每一個處理端點,從交換器、路由器到防火牆等,都需要具備4倍的資料處理能力。

不只下單資訊量變4倍,因為逐筆撮合採取逐筆回報的作法,從證交所端連回券商系統的成交回報資訊流量,也預估會變成4倍。暴增的資訊流將會影響大量券商系統,這些交易系統上,每個節點、每臺主機、每套儲存設備,乃至每一個資料處理環節的效能,都得要擴充到4倍。

張志堅認為,後臺負責風控與交易所連線,是所有證券下單交易中最重要的環節。所以,後臺需要有較大計算力的主機電腦來完成,也是各券商資訊重兵集結所在。

他透露,因應此次逐筆交易,許多大型券商在後臺軟硬體的更新費用多達上億元,中小型券商也要花上千萬元。

逐筆交易上線前的準備:擬真平臺、3次全市場會測

而為了讓證券商與投資人雙方都有充分的時間準備與適應,證交所還花了4個月打造出一套逐筆交易擬真平臺,去年3月推出,讓投資人利用此平臺實際模擬委託下單與觀看行情資訊,熟悉逐筆撮合方式與新種委託單。

趙龍表示,這個擬真環境設計了所有功能,包括逐筆撮合、新式的委託種類、5分鐘動態價格穩定措施、行情揭示需求等,模擬整個交易的情境。而這擬真平臺在新制上線前的使用人數超過了40萬人次。不只平日開放給一般投資人練習,擬真平臺也在假日開放給證券商做權證造市模擬測試。

證交所更在逐筆交易前,開放正式環境給證券商與資訊廠商,依照其資訊系統測試需求,提供裝機測試,以及行情傳輸壓力測試,藉此評估他們資訊的行情傳輸環境,是否有承載的能力。

趙龍表示,證交所還辦理了三次市場會測,全部券商都必須參與,光是開放給有需求的資訊系統商與券商進行測試的次數,加總起來就有十幾次,就是要確保各證券商與資訊廠商的資訊系統,能在新制實施時能順利上線。

3月23日系統上線當天,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證券期貨局局長王詠心早在開盤前,約莫早上8點多時,就到證交所一資操管中心,視察全面逐筆交易撮合的運作狀況,可見對新制上路的重視。證交所也表示,逐筆交易上線首日系統皆正常運作。

逐筆交易為臺股帶來了新的面貌,張志堅觀察,對股市未來的影響,也陸續浮出檯面。比如,程式交易與法人投資人可能會擴大規模,若散戶投資人長期在資訊裝備拼不過,很可能會慢慢退出市場。他也認為,逐筆交易為券商資訊能力的軍火競賽鳴槍,誰能掌握資訊的優勢,就更有競爭力,但也可能會加速中小型券商整併。

趙龍更借鏡國外經驗,國際趨勢是強調如何用行情資訊、新聞資訊、社交平臺資訊、總體經濟指標的數據,以AI、大數據進行分析,找出最佳的投資組合。目前,證交所也開始研究這類作法,希望未來能應用在監理面,同時,也提供給券商用於投資面的參考。

不只逐筆交易,接下來,臺股還將在今年迎來另一項重要變革。證交所在2020年10月26日即將上線盤中零股交易,甚至只買1股也可以,目的是要讓更多年輕人參與股票市場。

現行盤中交易是以1千股為1張,作為最小交易單位,低於千股的零散股票,得等到盤後才能交易。盤中零股交易上路後,投資人在盤中交易時段也能買賣零股,但只能用電子交易方式來委託。

然而,證交所表示,10月中即將上線的盤中零股交易,第一階段僅開放現股買賣,等系統上線後視此新業務的實施情形,再逐步推動當日沖銷交易。

逐筆交易制度上路十年發展史

 2010年6月  

為讓投資人適應交易制度的改變,先由權證開始採用逐筆交易

 2011年 

籌組逐筆交易專案小組研議全面逐筆交易制度

 2012年 

建置FIX/FAST資料傳輸系統

 2013年7月1日 

集合競價撮合循環秒數由20秒縮短為15秒

 2014年2月24日 

集合競價撮合循環秒數由15秒縮短為10秒

 2014年3月10日 

新一代證券交易系統上線

 2014年12月29日 

集合競價撮合循環秒數由10秒縮短為5秒

 2018年9月 

金管會宣布盤中逐筆交易將於2020年3月23日實施

 2019年3月25日 

推出逐筆交易擬真平臺供投資人測試

 2020年3月23日 

逐筆交易正式上路

資料來源:證交所,iThome整理,2020年4月

研究人員發現傳送GIF檔訊息即可駭入Microsoft Teams帳號

$
0
0

安全廠商發現Microsoft Teams DNS組態漏洞,讓攻擊者傳送一則帶有GIF圖檔的惡意訊息,對方只要讀取該訊息就會遭駭,甚至可接管帳號,還會像蠕蟲一樣自動散布。

桌機和網頁版Teams都受此攻擊手法影響。CyberArk於二月間發現這項漏洞後通報微軟,並等微軟完成修補後公布漏洞細節,以及攻擊手法。

這項攻擊的關鍵是取得2個關鍵的驗證符記(token)。這2個符記分別是authtoken及skypetoken。前者負責驗證用戶,以便於Teams和Skype網域中下載圖片檔,並用於產生skypetoken,後者則是用於驗證處理用戶端呼叫的伺服器,以能執行讀取或傳送訊息等行為。微軟的原始設計是希望Teams用戶可以存取來自SharePoint、Outlook等其他不同服務資源。

不過這個設計卻在本攻擊中被轉作惡意用途。攻擊者只要迫使Teams用戶連上駭客掌握的網域,使用戶瀏覽器試圖從惡意伺服器載入圖檔,並將cookies(在此為skypetoken_asm cookies)回傳給伺服器,也就能製作skypetoken符記,到此,攻擊者就能接管Teams用戶帳號,竊取帳號下的資訊,還能透過Teams API發送呼叫做任何事,像是傳送訊息、建立群組、移除用戶或變更權限等

但在此之前有個問題,即authtoken只能在teams.microsoft.com的子網域下執行,因此,攻擊的準備工作包括刼持Microsoft Teams子網域。研究人員利用二個網域DNS組態不當的漏洞成功劫持,包括aadsync-test.teams.microsoft.com 和data-dev.teams.microsoft.com兩個網域,並可以此作為攻擊據點。

CyberArk研究人員還以影片示範概念驗證攻擊。只要傳送一個GIF圖檔給Teams用戶,對方只要讀取圖片就被駭,讓攻擊者取得所有帳號資訊,包括群組對話內容。

桌機和網頁版Teams都受到這項攻擊手法影響。研究人員指出,若是攻擊者對Teams對話沒興趣,也能在公司網路上橫向移動,蒐集營運計畫、密碼、重要檔案等機密資訊。

把互動對象限制在公司員工可降低被駭機率,但只要一則和外人視訊面試的訊息也可能引狼入室。而最恐怖的是,所有被駭的帳戶還會自動將訊息散布給其他Teams用戶,造成像蠕蟲感染一樣的災難。

微軟在3月底接獲CyberArk通報後,已經刪除了2個子網域DNS紀錄設置不當的漏洞,解決被駭的問題。此外,微軟也於4月20日釋出修補程式,將加入安全功能,防止未來再有類似漏洞發生。

Google報告顯示AI用於臨床醫療挑戰還很大

$
0
0

Google投入多項領域的AI輔助判讀醫療影像研究,以判斷糖尿病、心臟疾病、貧血、乳癌等,並宣稱媲美人類醫生。不過根據Google周一公布一項臨床測試顯示,AI要用在實際醫療情境還有許多難題要克服。

2017年Google發表研究成果,宣稱應用電腦視覺技術和深度神經網路演算法,從視網膜眼底鏡圖像中辨識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準確率高達90%,與專業醫師不相上下。2018年底Google宣布和泰國公共衛生部醫療服務部合作,由巴吞他尼(Pathum Than)省及清邁當地11家眼科診所,將眼底鏡影像上傳位於Google雲端的AI,同時也實地造訪診所,觀察護士使用AI的情形,並評估AI用於不同診所的可行性,將研究發表於《部署於診所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人為中心之深度學習系統》報告

理想情境下AI進行初級影像判讀後,再將可能的影像轉送給眼科醫師,這麼做可以減輕醫師的負擔。但研究發現人員使用出現問題。首先,視網膜影像的擷取和分級流程各診所之間應該一致,但研究人員發現,護士各有自己的作法。此外護士過度相信AI判讀能力,而過早將初級檢測為陽性的案例送交給眼科醫師。

診所的環境也大大影響影像品質的優劣。一些上傳的影像出現模糊或太暗的問題,則AI系統會視之為「不可分級」而拒絕。即使AI接受了,也可能發生誤判情形。而11家診所只有2家有夠暗的攝影場地,能讓瞳孔放大到拍攝清楚的眼底鏡影像。Google坦承未來AI系統訓練,可能需要涵蓋這些面向。

此外,診所網路頻寬也影響影像上傳速度,降低醫療服務。報告提及,有些診所頻寬小而不穩,致使一張影像上傳要花費60到90秒,使檢測速度大減。一家診所還曾因網路斷線數小時,使一天篩檢病患由200人減少為100人。

最後,一些病患並不相信AI能力而拒絕加入測試,他們還是寧願花時間到大醫院。

勒索軟體Shade/Troldesh收山,釋出75萬把解密金鑰

$
0
0

勒索軟體Shade(又稱Troldesh或Encoder.858)要結束營運了,撰寫該軟體的駭客決定公布超過75萬把解密金鑰,還向曾經受害的人和企業道歉。

Shade/ Troldesh大約自2014年開始在網路上流傳,這支木馬程式兼勒索軟體,藉由在垃圾郵件中夾帶惡意附加檔案散布,主要鎖定Windows平臺。其原始作據信來自俄羅斯。一項報告顯示Troldesh是去年年初勒索軟體犯案的最大來源。

本周Troldesh背後組織在GitHub上張貼公告,他們已在2019年底停止散布,現在決定結束營運,並將手中超過75萬把解密金鑰全數公布出來。此外駭客也會公布解密軟體,他們希望防毒軟體廠商取得金鑰後,可以開發成更友善的解密工具。

駭客說,所有和他們過往行動有關的資料,包括Troldesh的原始碼已經徹底摧毁了。他們也向所有被這隻勒索木馬所害的人致歉,希望釋出的金鑰可以幫他們回復資料。

這名作者公布的內容包括5個主要解密金鑰、75萬把個別解密金鑰、使用說明及解密程式的下載連結。

過去防毒軟體業者如卡巴斯基及McAfee,也都試圖製作Troldesh的解密工具,不過只能用於少數版本,而且也近3年沒有更新。

BleepingComputer報導,這些解密金鑰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容易操作,可能會碰上困難。不過,卡巴斯基已經測試過,證實這些金鑰的確是有效的,他們會在自家解密工具加入這些金鑰,使它更好用一點再向大眾免費釋出,但釋出時程未定。

這不是第一次惡意程式作者主動釋出解密金鑰。2015年專門鎖定遊戲的勒索軟體TeslaCrypt作者,一年後良心發現,宣布結束TeslaCrypt專案,釋出解密金鑰,也向大眾道歉。

Google釋出G Suite管理Windows 10裝置的工具

$
0
0

Google本周宣布Google憑證提供者Windows版(GCPW)正式釋出,讓G Suite的IT管理員,也可以管理公司環境下的Windows 10裝置。

在此之前,G Suite管理員只能管理Android、iOS、Chrome及Jamboard裝置。而有了Google憑證提供者Windows版(Windows Credential Provider for Windows,GCPW),可以進一步控管Windows 10裝置。他們可以讓使用者登入Windows 10,並透過單一簽入(SSO),不必重新輸入 G Suite 帳號憑證,即可存取G Suite及其他支援SSO的應用程式,還能在Windows 10裝置上啟用Google防釣魚和驗證登入工具,如兩步驟驗證(2SV)等。

此外,G Suite Enterprise、G Suite Enterprise教育版及Cloud Identity Premium的企業IT管理員利用這項工具,也能確保存取G Suite的Windows 10用戶端裝置跑的是最新版軟體、符合公司政策。管理員還能從雲端執行裝置管理,例如遠端刪除裝置資料、啟用BitLocker、把最新組態推送到Windows 10裝置上,或是把Windows裝置簽出Google帳號等。

這項功能即日起向所有G Suite和Google Identity用戶釋出。當然,所有列管的Windows機器,都必須安裝GCPW在G Suite或Cloud Identity方案下,每位用戶皆可使用多臺裝置,而不需多付授權費用。


Google第二代Pixel Buds上市,支援通話即時語音翻譯

$
0
0

Google去年10月發布了第二代無線耳機Pixel Buds,現在正式先在美國上市,售價為179美元,共有4種顏色,不過在首發只會先推出純白色。第二代Pixel Buds耳機提供5小時的電量,搭配充電盒總使用時數為24小時,支援藍芽5.0以及IPX4防水和防汗功能。

第二代Pixel Buds的特色,Google提升了其音質表現,支援適應性聲音技術,用戶可音控啟動Google助理讀取通知,還能進行即時語音翻譯,在操作方面,觸控手勢控制播放與通話的使用體驗也有不少改進,Pixel Buds支援Fast Pair技術,幫助用戶尋找遺失的耳機,並且在耳機元件電量不足時發出提醒通知。

2017年上市的Google第一代Pixel Buds,兩個耳機之間有線連接,而在這個新版本,Pixel Buds成為了真無線耳機。Pixel Buds主打的功能之一,便是適應性聲音(Adaptive Sound),能夠根據環境音動態改變音量,在室外的吵雜環境,Pixel Buds會自動調高音量,而到了安靜的室內,則又會自動調降音量,就像是行動裝置能在不同環境亮度,自動調整調節螢幕亮度的功能一樣。

使用者只要戴著Pixel Buds,就可免手提的使用Google助理,透過Hey Google語音指令,能控制音樂播放、檢查行事曆或是利用語音回覆簡訊,Pixel Buds與其他連接Android裝置的耳機不同,在Pixel Buds上的Google助理,還能夠讀取裝置通知,當裝置收到應用程式通知,則Pixel Buds會透過提示音通知用戶。

第二代Pixel Buds上有一個即時翻譯對話模式,可以即時利用Google翻譯讓用戶更順暢的和外語人士溝通,Google助理能夠在Pixel Buds上啟用翻譯功能,這項功能需要搭配手機一起使用,當用戶在進行語音通話的當下,按壓任一個耳機,並且說出需要翻譯的話語,手機上的翻譯程式會將用戶的語音翻譯成指定語言,並且大聲的播放出來,而翻譯程式也可以將電話另一端的語音,轉譯成用戶的語言,以文字的形式顯示在手機上。

而Google在Android裝置上力推的無線藍牙耳機快速配對技術Fast Pair,在Pixel Buds也有支援;Fast Pair能為無線藍芽耳機帶來許多有用的功能,除了能夠更快速簡單地配對裝置之外,對於不少無線耳機使用者來說,可能都有一時找不到左右耳機的經驗,Fast Pair技術帶來了尋找我的裝置功能,用戶可以選擇讓右耳機或是左耳機發出聲響,使用戶能迅速找到耳機所在,另外,Fast Pair也讓Android手機能夠紀錄耳機位置,當開啟位置紀錄功能,用戶在忘記耳機擺放位置時,就能在尋找我的裝置應用程式中,查看耳機所在最後已知的位置。

透過Fast Pair,Pixel Buds使用者能精確地掌握耳機電量,在用戶打開耳機充電盒後,手機便會出現通知,告訴使用者每個耳機元件的電量,在電量不足時,手機也會出現通知,提醒使用者充電。在Pixel Buds與手機配對時,也會對耳機進行個人化,依Android裝置名稱重新命名Pixel Buds的名稱。

仿效蘋果、Google,德國將改用去中心式接觸追蹤App

$
0
0

路透社報導,可能是受到蘋果引發的技術問題,德國本周決定棄守歐洲自行開發的集中化技術PEPP-PT,而改成去中心化的武漢肺炎接觸追蹤App。

德國總理府部長Helge Braun及衛生部長Jens Spahn周日發布聯合聲明指出,在開發COIVD-19接觸追蹤的智慧型手機方案上,德國將採用去中心化的路線,放棄原先支持的集中化控管技術。德國政府表示,App的目標是儘速識別並打斷感染鏈,且需是民眾自願下載,並滿足資料保護及IT安全標準。

德國的「倒戈」將讓歐洲的泛歐隱私保護臨近追蹤(Pan-European Privacy-Preserving Proximity Tracing,PEPP-PT)技術頓失支持。這個技術由德國Fraunhofer Heinrich Hertz電信研究所為主,集結來自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及瑞士的研究機構,涵括通訊、流行病、安全、運算架構與AI等領域專家發展,支持者高達40國。

PEPP-PT強調滿足歐洲隱私和資料保護法規,如GDPR、資料匿名化的要求,並具有跨國相容性。

雖然和蘋果、Google推動的接觸追蹤技術一樣,PEPP-PT也是採用智慧型手機藍牙交握來找尋鄰近裝置,但是兩者資料儲存作法不同。PEPP-PT偏向集中式,即將資料存放在中央化伺服器,而蘋果、Google以及澳洲的接觸追蹤技術,則是將資料以去集中化方式,分散儲存在使用者手機App上,利用快速更新的金鑰來提升安全性,並在用戶同意下,才上傳個資到中央伺服器。

去中心化的支持者認為,採行中央資料庫將會讓有心人可取得所有用戶資訊,可能是駭客,或是實行大規模監控的政府。但集中化技術陣營相信,這可以讓研究人員更了解COVID-19如何傳染,並且控制該把資訊傳給誰。

PEPP-PT的挑戰是需要蘋果和Google變更API,但是路透社報導指出,該聯盟的要求遭到蘋果的拒絕。這可能也是德國改變心意的另一關鍵。

Techcrunch報導,瑞士和西班牙也表達傾向去中化路線的立場。

法國和英國是中央化路線的主要支持者。英國衛生服務部(NHS)周一表示,將在英國政府通訊處(GCHQ)的協助下,開發集中化的追蹤技術,由中央伺服器來決定對誰發送通知。法國也在資料保護機關CNIL認可下,另和電信業者Orange、達梭、Withings等業者,推動名為StopCOVID的接觸追蹤App開發計畫。

IBM推出區塊鏈解決方案平衡醫療必需品供應

$
0
0

IBM推出了建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醫療供應鏈解決方案Rapid Supplier Connect,目的是要讓政府以及醫療機構,能夠辨識有別於非傳統醫療供應鏈中的新供應商,解決設備、裝置和必需品短缺的問題,在8月31日之前,美國和加拿大地區的買家與供應商可免費使用這個供應鏈解決方案。

Rapid Supplier Connect網路中的角色包含買家和供應商,目前參與的組織包括醫療院所、非營利醫療網路Northwell Health以及全球供應鏈聯盟等;Rapid Supplier Connect讓買家能夠辨識重要設備的新供應商,有效地審核並了解庫存多寡,醫院能確認現有醫療用品以及未使用的多餘庫存,進而將這些庫存轉移給最需要的地方。

IBM提到,醫護人員和第一線的人員,現在都可以感覺到醫療供應鏈,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變,傳統醫療採購系統外的大大小小企業,開始提供口罩、防護衣以及各種醫療必需品,而醫療院所以及政府等單位,為了要從這些非傳統供應商購買醫療必需品,需要先對這些供應商進行審核,並且將這些供應商加入採購目標,另外,也需要建立能即時取得庫存可用性的機制。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IBM推出了Rapid Supplier Connect,可以簡化供應商加入供應鏈的流程,並且提供即時的庫存資訊,供應商將會具有可攜的線上身份,能用於存取使用者回饋、發布和管理庫存,IBM提到,他們利用以Chainyard建構的Trust Your Supplier區塊鏈身份平臺,提供供應商身份資格鑑別功能,結合現有Sterling供應鏈套件,以及Inventory Visibility微服務,讓Rapid Supplier Connect上的資訊具高可見度。

IBM表示,Rapid Supplier Connect是用來補充現有供應鏈和支付系統,用戶還可以選擇使用CDAX第三方支付管理服務,獲得額外的支付保障,CDAX服務代替買方託管資金和結算帳戶,當買方確認訂單後才會對賣方放款。COVID-19供應商資訊交換所服務Project N95、鄧百氏(Dun & Bradstreet)和KYC SiteScan,也都參與Rapid Supplier Connect供應商審核和調查作業中。

Google Compute Engine現預設使用高安全性庇護式VM

$
0
0

為了強化雲端虛擬機器的安全性,Google宣布在Compute Engine中,全部預設使用庇護式虛擬機器(Shielded VM),以及統一可延伸韌體介面(UEFI),Google提到,這些新作法將使虛擬機器執行個體,具備縱深防禦的能力,不受惡意訪客系統韌體、UEFI擴充以及驅動程式攻擊,也能避免虛擬機器的秘密洩漏與重放攻擊。

庇護式虛擬機器是Google在去年4月,所發布的強化虛擬機器執行個體,帶有易於配置的安全功能,可以確保虛擬機器在啟動時,執行經驗證的載入程式以及核心。這次的更新發布不只是Compute Engine預設使用庇護式虛擬機器,一些基於虛擬機器的雲端服務,像是Cloud SQL、GKE、Kaggle和微軟Active Directory託管服務,也都會使用庇護式虛擬機器作為底層基礎設施。

從Compute Engine 4.5版本開始,Compute Engine的搬遷服務,將支援UEFI虛擬機器從企業就地部署,搬遷至Compute Engine的庇護式虛擬機器,另外,安全指揮中心現在可以偵測,沒有啟用安全開機的庇護式虛擬機器,提醒用戶在情況許可下盡量啟用。

Azure機密運算新增使用英特爾SGX技術的DCsv2系列VM

$
0
0

微軟Azure機密運算服務現在正式推出DCsv2系列虛擬機器,採用英特爾硬體提供更高等級的資料保護,即便虛擬機器正在處理資料,也能夠確保資料的機密性和完整性。

微軟提到,在雲端儲存和處理敏感資料的安全性和隱私非常重要,因此他們開發了新的方法,在使用Azure機密運算時,還可以進一步保護資料。機密運算的重點在於保護資料,在使用資料時具備機密性和完整性,Azure使用硬體可信執行環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s,TEEs),在公有雲上提供虛擬化基礎設施,即便可物理操作伺服器的雲端管理員和資料中心營運人員,也無法存取受TEE保護的資料。

而新發布的DCsv2機密運算虛擬機器,則應用英特爾硬體以提供額外的資料保護功能,實現了英特爾SGX(Intel Software Guard Extensions)技術,微軟提到,英特爾SGX硬體會在CPU處理資料的時候,對這些資料進行加密保護,因此即便是作業系統和虛擬機器的管理程式,也都沒有權限存取這些加密資料,包括具有物理存取伺服器權限的人,也都無法竊取用戶資料。

微軟與多個廠商合作,在Azure機密運算基礎設施上提供解決方案,像是Fortanix的雲端原生資料安全解決方案,具有Azure機密運算的金鑰管理、HSM、令牌化和機密管理等功能,還有Anjuna的端到端CPU硬體加密安全執行個體,可在不改變應用程式和操作的同時,提升執行個體安全性。

甲骨文拿下Zoom公有雲合約

$
0
0

Zoom與甲骨文(Oracle)周二宣布,Zoom將選擇甲骨文雲端服務基礎架構(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作為其核心視訊服務的公有雲合作夥伴。

這是Zoom 4月初宣布90天資安強化計畫的一環。Zoom執行長袁征指出,該公司近來出現歷來首見的急速成長,其服務容量需要大幅擴充,而在看過多家平臺後,認為甲骨文雲端基礎架構(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可幫助他們快速迅速擴充容量,滿足用戶需求。

Zoom於上周宣布全球每日用戶數較3星期前增加50%,突破3億大關。雖然Zoom強調其原始擴充設計,足以滿足使用需求,且也為資料中心增加容量,但為了因應突發需求,仍然決定尋求外部公有雲夥伴。

Zoom說,甲骨文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在部署幾小時後,即可支援Zoom數十萬用戶同時上線,而在正式部署完成後,現在Zoom已可在甲骨文雲上,支援數百萬名同時上線視訊會議的用戶。

雙方強調,第2代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將可協助Zoom提供廣大用戶穩定的服務及因應多變需求。第2代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的網路架構、容量及資料中心地點等,可滿足Zoom快速擴張的視訊平臺,目前Zoom每天透過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伺服器,已經傳送7 petabytes的資料,大約等於93年所有高畫質影像的總和。

雙方並未透露合約金額,不過本案將使甲骨文雲端取得一勝。甲骨文也曾參與美國國防部多年期公有雲合約(JEDI)的競標,不過很早就出局。甲骨文還曾因JEDI案贏者全拿的設計,將美國政府告上法院。甲骨文在雲端市占率,落後於Amazon Web Service(AWS)、微軟Azure、Google Cloud及IBM。

推特關閉大部分國家所有簡訊發文服務

$
0
0

由於屢傳安全問題,推特周二宣布關閉大部分市場的簡訊(SMS)發文服務。

該公司表示,由於他們發現到簡訊相關漏洞,因而除了幾個國家之外,大部分國家以簡訊發文的服務將關閉。未來用戶還是可以存取「重要的SMS訊息」,來登入平臺及管理帳號。

針對現在仍以簡訊使用推特的用戶,推特建議登入twitter.com,或是下載手機版App設定網頁版通知,或使用Chrome及Firefox的瀏覽器通知功能。

近年簡訊服務被發現許多安全問題。像是駭客透過中間人(man-in-the-middle)攻擊,劫持驗證密碼的簡訊,進而盜取用戶帳號,還有愈來愈多SIM卡偷換(SIM Swapping)詐騙案件,駭客利用網路上找到的用戶身份資訊,謊稱手機遺失或換手機,騙取電信業者將電話號碼轉到新的SIM卡上,藉由劫持此一號碼,再盜取用戶電子信箱或網銀帳號。

推特多次被安全人員點名,其帳號與簡訊服務含有安全漏洞,但直到去年自家執行長被駭,才大動作改革。推特執行長Jack Dorsey即曾因發生SIM卡偷換而被盜用帳號,導致駭客以其名義,發表涉及種族主義的言論,迫使推特一度關閉簡訊發文的功能

另一方面,雖然研究人員建議,不要再使用以簡訊傳送密碼或雙因素驗證(2FA)碼,不過推特目前仍然支援兩項功能。但推特也已支援WebAuthn標準,用戶可以使用Google Titan或Yubikey等USB硬體金鑰登入帳號。


Alphabet財報出爐,宣布6月1日以前「在家上班」政策不變

$
0
0

Google母公司Alphabet本周公布截至3月底的第一季財報,顯示Alphabet首季創下412億美元的營收,仍比去年同期成長13%,但Alphabet對外坦承,第二季的廣告表現,可能會比第一季還糟糕,同時對內宣布,至少在6月1日以前,員工都必須在家上班。

根據財報,Alphabet首季的廣告營收為337.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10.4%;Google Cloud營收為27.8億美元,成長幅度高達52.2%;包括YouTube非廣告營收的Google other也創下44.4億美元的營收,成長22.5%;新創事業(Other Bets)營收為1.35億美元,衰退20.6%。

Alphabet財務長Ruth Porat表示,該公司在今年第一季的前兩個月,依然有強勁的表現,但3月的廣告營收卻大幅趨緩,目前Alphabet聚焦在如何更有效率地運作,也將繼續針對長期的機會進行投資。

廣告迄今仍是Alphabet最主要的營收來源,約占Alphabet總營收的82%,然而,武漢肺炎疫情(COVID-19)重創了全球的廣告業務,Porat也在財報會議中坦承,他們預期今年第二季的廣告業務將更形嚴峻。

另一方面,CNBC則報導,Alphabet執行長Sundar Pichai在近日的內部信件中指出,要求員工在家工作的政策,至少會維持到今年的6月1日,他知道許多人都想回到辦公室上班,但目前並未有確切的解禁日期,除了那些必須進辦公室,以維護重要Google服務運作的員工之外,其他員工都必須遵照各區域的工作指示,可交錯回到辦公室或是維持在家上班的型態。

卡巴斯基揭露透過Android程式的大規模間諜活動

$
0
0

俄羅斯資安業者卡巴斯基Kaspersky近日揭露,有個名為PhantomLance的間諜活動,透過Google Play與其它Android程式市集散布惡意程式,可能是越南駭客集團OceanLotus所發起的攻擊行動。

根據研究人員的分析,這些間諜程式之所以能夠矇混過關,是因為它們的第一個版本都是正常的,而且具備程式所宣稱的功能,像是瀏覽器垃圾檔案清除工具或是廣告封鎖程式等,駭客是在之後的更新版中,嵌入惡意程式碼與酬載,並在GitHub上建立了假的開發者檔案。

PhantomLance活動至少從2015年就開始啟動,駭客同時透過Google Play與其它第三方市集遞送間諜程式,值得注意的是,除了Google已經將它們下架之外,這些間諜程式可能還活躍在其它的Android程式市集上。

儘管駭客建立了許多不同版本的間諜程式,但它們的功能都是相近的,主要用來蒐集使用者資訊,包括裝置所在地、通話紀錄、通訊錄、簡訊內容、裝置上所安裝的程式、裝置型號與作業系統版本等,並會在之後下載其它的惡意酬載。

迄今卡巴斯基發現約有300個裝置被感染,它們主要散布在越南、孟加拉、印尼,也有些被駭裝置位於尼泊爾、緬甸及馬來西亞,看起來駭客主要瞄準南亞地區的特定目標。

由於PhantomLance活動的手法、架構與程式碼,都與OceanLotus駭客組織有所重疊,使得研究人員相信該活動即是由OceanLotus所發動。

OceanLotus去年曾因企圖入侵全球汽車產業而曝光,當時傳出包括BMW與現代汽車(Hyundai)都是受害者,外界則猜測該攻擊行動是由越南政府主使的,意欲藉由竊取其它汽車大廠的機密資訊,來扶植越南在去年所建立的首個汽車工廠。

Google:武漢肺炎帶動Meet用戶數破1億,搜尋、App下載大增,Chromebook成長4倍

$
0
0

Alphabet暨Google執行長Sundar Pichai周二於第一季財報會議上表示,該季Google Meet用戶數破億,而Google搜尋、Google Play App下載、Classroom、Chromebook三月以來也都大幅成長。

數億人因為武漢肺炎在家上班或被要求待在家中,視訊會議軟體需求大增, Pichai指出,Google Meet現在每天用戶數增加將近300萬,使用量從一月以來已經成長30倍,而現在以Meet開會的用戶數,每天超過1億。

3月初歐美疫情開始爆發之際,Google宣布原本僅G Suite及G Suite for Education付費服務才有的Hangouts Meet(後改名為Meet)功能,包括每次視訊支援最多250人,而每網域的即時串流服務最多支援10萬人次,以及可把會議儲存在Google Drive中。這項功能原本只免費提供到7月為止,4月又延到今年9月底Google 4月中又把Google Meet整合到Gmail中,讓所有G Suite使用者,都可從Gmail直接撥打Google Meet視訊電話。

Google其他受惠於疫情的業務,還包括Google搜尋、Play Store、Google Classroom、Chromebook及YouTube。Pichai指出,上季Google搜尋用量激增,和武漢肺炎(COVID-19)相關搜尋,是超級盃最高峰時的4倍之多。3月份Play Store 應用程式下載人次,比2月增加30%。而上億師生使用線上教學工具Google Classroom,使用量從3月初以來成長2倍。此外YouTube,特別是即時串流服務用量也「大幅成長」,Pichai說義大利歌手波伽利復活節的線上演唱,吸引了3,900萬人次收看。

Chromebook筆電也需求爆增,Pichai引述分析師估計,3月21日當周業績成長,較去年同期成長400%。

但根據Google的財報,營收主力的廣告業務從3月開始大幅趨緩,而且第二季業績還會再下滑。

紅帽展開首次線上年度大會,新任執行長Paul Cormier仍混合雲老調重談,沒揭露下一步發展方向

$
0
0

紅帽全球年度用戶大會今日登場。如同許多科技年會,受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活動改於線上展開,紅帽也以線上的方式,記錄其正式被IBM併購後的第一場大會,這亦是邁入第16年的紅帽大會,頭一回以虛擬形式舉辦。

儘管大會改以線上方式進行,參與人數卻創新高。新任紅帽總裁暨執行長Paul Cormier表示,今年總註冊人數超過3.8萬人次,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峰會。因為各界都期待從大會中,一探這位新執行長將為紅帽注入什麼新氣象,並如何帶領紅帽實現開放混合雲(Open Hybrid Cloud)的願景。

4月初甫上任的Paul Cormier,原擔任紅帽產品與技術部門執行總裁,自2001年加入紅帽以來,他推動了許多公司重大的轉型策略,包含建立訂閱制模式,還有讓Red Hat Linux從一套可免費下載的作業系統,轉變為核心產品Red Hat Enterprise Linux,以及推動主力混合雲產品OpenShift底層改採K8s的大改版工程,他更是開放混合雲願景的提倡者。

Paul Cormier簡短開場後,便邀請IBM新任總裁Jim Whitehurst,也是前任紅帽掌門人,加入談話。去年大會一開場,Jim Whitehurst也請時任IBM執行長Ginni Rometty,一同於臺上說明兩家公司整併後的運作模式,如今,他轉變身分,代表著IBM,不過不變的是,仍要破除外界對紅帽能否保有完整獨立性的疑慮。

Jim Whitehurst承諾,紅帽將於IBM之下,保持獨立性,他強調,如此才可確保紅帽於開源生態系的腳色,並持續與各方合作,包含IBM的競爭對手。但是,IBM仍會與紅帽有緊密的關係,他提到,IBM將幫助紅帽擴展混合雲平臺,而紅帽Openshift則將整合於IBM軟體中,讓IBM用戶可於各環境部署IBM軟體,也就是IBM去年推出的雲原生軟體產品組合Cloud Paks。

可惜的是,Paul Cormier未於後續的開場演說中,提及紅帽產品下一步的計畫,對公司發展也沒有太多的著墨,僅再次聚焦紅帽一直以來的開放混合雲戰略,強調這仍是他們的願景,使活動缺少了新人新氣象的氛圍。

他著重和參與者回溯開源、虛擬化、混合雲和雲端的歷史。Paul Cormier表示,這些概念都起始於一個構想,而現在已深入地融入我們的生活,尤其是混合雲,他進一步道,為了擴展規模,混合雲需要一個通用的開發、維運、安全和自動化的環境,並強調,混合雲非趨勢,而是勢在必行的戰略。

開場演說後的專場上,紅帽宣布了基於K8s 1.17版本重新開發的新版Openshift 4.4。這個版本增加了衡量指標和監控視圖,供開發者和應用維運者可掌握工作負載的性能。

而針對上周已搶先發布的新版Red Hat Enterprise Linux(RHEL)8.2,紅帽特別開設了一場議程介紹。其中,系統分析工具Red Hat Insights移除了需靠手動調整,才可進行系統分析的機制,以提升用戶管理大型且複雜環境的效率,此外,該工具還新增政策服務,讓用戶可定義和監控重要的內部政策。新版RHEL也增加了新的監視工具Subscription Watch,供用戶管理和查看跨混合雲環境裡,自身的RHEL和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的訂閱服務。

因應疫情,推出4大政策,要與企業和IT人員共度難關

對於活動內容似乎未多加揭露紅帽的下一步,紅帽也表示,此次大會將有別於以往,不聚焦發布產品的新動向,而是專注提供疫情當前企業或IT人員所需的資源,要與大家共度難關。有鑑於此,紅帽宣布了一系列政策,首先,技術客戶管理(Technical Account Management)服務組合將提供新用戶5折優惠,其次,延長部分產品的生命週期,緩解用戶因應版本升級而要面臨的搬遷壓力,像是RHEL 7.6延長更新的技術支援(Extended Update Support)將多提供6個月,延後至明年5月31日結束支援。

第三,提供放無薪假者和求職者免費的技術訓練,像是紅帽系統管理員認證(RHCSA)課程,參與者可獲得RHEL系統的管理知識與技能。最後,開放超過50萬堂線上免費訓練課程,提供所有人使用。文⊙黃郁芸

報導:Uber可能裁員20%,波及逾5千名員工

$
0
0

The Information於本周報導,全球共乘服務龍頭Uber正準備大刀闊斧地裁撤20%的員工,估計將波及5,400人,同一天Uber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也顯示,Uber技術長Thuan Pham已提出辭呈,準備在5月16日離職,外界則揣測Pham的求去,與Uber的裁員政策有關。

其實Uber早在去年就執行了三波的裁員行動,在7月、9月及10月分別裁撤了400名、435名與350名員工,理由是透過組織重整來打造高效率的團隊。然而,今年的裁員,則是受到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響。

Uber發言人向The Information與Forbes證實了此事,並說Uber正在尋找各種可能的方法,以確保Uber可以更強大的方式來面對此一危機。

另一方面,報導也指出,該公司技術長Thuan Pham的求去,與這波裁員行動有關。目前Uber在全球約有2.7萬名員工,在所裁撤的5,400人中,有800名隸屬於Pham所管轄的工程團隊,也占整個工程團隊的20%。

Pham擔任Uber技術長的時間長達7年,他說,儘管工作從來沒有完成的一天,但該團隊已具有高度的生產力,建置了強大且穩定的系統,對未來也已準備就緒,他對這個團隊感到驕傲。

在2009年成立的Uber,雖然很快就成為全球共乘服務的龍頭,也在2019年5月登上紐約股市,惟迄今尚未停止燒錢,每季都出現超過10億美元的虧損規模,雖然Uber執行長Dara Khosrowshahi今年2月曾預期,該公司會提前在今年第四季達到「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獲利的目標,但疫情當前,該目標最快應該也要到明年才能實現了。

Viewing all 3194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