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178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2017年臺灣企業關鍵儲存應用趨勢—關鍵資料庫保護】關鍵資料庫保護手法多樣化,僅2成多企業建異地備援

$
0
0

iThome

資料的完整性、安全、備份、備援等資料保護方面的問題與需求,可說歷久彌新,從我們這次調查可以看出,迄今仍是臺灣企業在儲存應用方面最關切的面向,尤其是關鍵應用的資料保護更是如此。

自以前至今,資料庫的備份與備援作業,都一直是企業資料保護需求中最關鍵的一環。許多關鍵應用的運行都是依靠後臺的資料庫支援,因而資料庫的完好與否,也決定了許多關鍵應用能否正常運作,連帶的,資料庫的備份與備援,也就成為企業資料保護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理想上,資料庫必須7×24小時連續不斷地工作,但現實中並非如此,總是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原因,造成資料庫服務中斷,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導致資料庫服務中斷的首要原因是IT硬體的故障,包括伺服器與網路故障,以及網路斷線。

為了維繫資料庫的可用性,並保護資料庫資料的完整性,企業使用了各種幫助保護資料庫的措施,在我們的調查中,最普遍的是最基礎的本地端備份與異地端備份。

IT硬體故障是資料庫中斷主因,但人為出錯比例也不低

我們來看有哪些原因造成企業的資料庫服務中斷。在企業回覆我們這次的調查中,IT硬體故障是造成資料庫中斷最主要的原因,排名前3名的原因—伺服器故障、網路斷線與儲存設備故障,都屬於IT硬體故障類型。

其次的原因是電力方面的問題,包括停電與電力設備故障,分別位於第4與第5名。接下來人員操作錯誤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約15%),至於其他原因如應用程式故障,使用量超過負荷、第三方供應商服務中斷與天災等,比重就相對低的多。

反過來說,從這個資料庫中斷原因排名來看,人為出錯難以完全避免,電力問題也不是單靠IT部門所能解決,若要降低資料庫服務中斷的機率,最有效作法便是設法降低IT硬體故障造成的影響,例如透過HA叢集架構的主機,或是多重配置的網路連線與儲存設備,就能抵抗造成資料庫服務中斷的最主要的硬體故障因素。

備份仍是企業當前資料庫主力保護機制

針對資料庫服務故障時的資料保護,有多種方式可以幫助維持資料庫的可用性,從最基本的本地端備份,到異地端備援,以至多主機叢集架構等。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成的用戶都建置了本地端備份與異地端備份,來作為保護資料庫的基本手段。至於在更進階的備援方面,無論是較便宜的本地端備援,還是較昂貴的異地端備援,都只有不到1/4的企業採用。備份可提供多時間點的複本保護,但必須進行耗時的還原程序才能恢復系統,不如備援可即時恢復系統,理想上是備份與備援兩者兼備。

另外較讓人注意的是,目前已經有1/4的企業,透過多主機HA叢集架構來提高資料庫的可用性,可以抵抗單一主機的失效,不過效果一般只及本地端。至於跨異地端的HA架構仍非常昂貴,但可提供目前技術水準下的最高層次的可用性,可以抵抗本地端大範圍的系統失效。

傳統實體平臺備份軟體仍是主流DB備份工具

備份是保護資料庫最基本的手段,在我們的調查中,採用本地端或異地端備份的比例也最高,接下來我們來看企業採用的備份工具。

如同意料的,儘管各種新興備份工具不斷湧現,但臺灣企業使用比例最高的備份工具,還是傳統實體平臺備份軟體,有超過1/3的企業使用。

但較讓人意外的是,在調查中使用比例排名第2的備份工具,是儲存設備內含的備份功能。目前只有較高階的儲存設備才提供這類工具,優點是可將備份作業負擔卸載到儲存設備上,減輕前端伺服器的負載。

至於近幾年來開始流行的虛擬平臺專用備份軟體,使用比例則與儲存設備內含備份功能並列第2名,這種新興備份軟體是專為支援虛擬平臺而設計,通常不支援實體平臺(或僅能有限度的支援),不過對於虛擬平臺的備份功能更完善,適用於虛擬化的重度用戶。

另外軟體平臺本身附帶的備份功能(VMware或Windows內含的備份工具),也有一定的使用比例,有1/4的企業使用,這種附帶的備份功能功能通常比較陽春,不過可免費取得是最大好處。

6成企業使用24小時一次的資料庫備份頻率

在備份作業的頻率方面,標準做法是每日(每24小時)執行一次備份,越密集的備份頻率,可以得到更精細的還原點,但耗費的儲存資源也越高。

不出意外的,超過6成的臺灣企業,還是以標準的每日一次為單位來執行備份工作,但有13.8%企業的備份頻率是超過24小時,就較讓人意外。以一般的企業應用來說,每24小時一次的備份頻率已經是最低的標準,可以讓資料回復到24小時前的狀態,若備份頻率超過24小時的話,則還原時損失的資料量將會太大,只適用於非關鍵性或異動頻率很低的應用系統。

合計起來,採用24小時以上的備份頻率的企業比例,占了超過2/3,採用低於24小時密集備份的企業,則不到1/3比重。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5%的企業採取低於1小時的作業頻率,這是非常密集,但也非常耗費資源的備份頻率設定,一定程度反映了當前臺灣企業中,擁有極具時間敏感性的關鍵資料、以致必須如此密集執行備份的企業比例。

備份時間太長是企業資料庫管理的最大挑戰

到了2017年的今日,仍有將近30%的企業,把備份時間過長列為資料庫備份的主要挑戰,不過這也和我們前面調查中臺灣企業最普遍使用的備份工具,是傳統實體平臺備份軟體這個結果相符。由於備份工具的使用較保守,以致未能充份應用新一代備份工具,以及當中提供的重複資料刪除、壓縮等資料減量技術。

在我們這次調查中,其他被企業列為資料庫備份作業主要挑戰的問題,如無法確認備份成功率、備份儲存成本過高、還原時間過長等,也可歸因於備份工具比較老舊、保守所導致,新興的備份工具有一系列新技術與新功能,可以幫助確認備份完好與否、快速還原與節省儲存成本,從而緩解這些問題。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備份是個持續、不能中斷的作業,考慮到必須繼承過去留下來的備份,以及在備份工具上的投資,備份工具也難以輕易更換。

資料庫服務中斷後多快恢復?多數企業至少6小時

資料庫備份與備援的目的,就是有朝一日在資料庫服務中斷時,能幫助盡快恢復資料庫的運作。這裡我們就來看資料庫服務中斷後的還原情況調查結果。

在資料庫中斷後需要的恢復時間方面,占最大比例的是12~24小時,有30%企業在發生資料庫服務中斷後,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來復原。但也有大約1/4的企業,可以在更短的3~6小時內讓資料庫復原。

一般來說,3~12小時的還原時間,也就是半天以內恢復中斷的資料庫服務,是目前多數企業所能達到與接受的標準。

至於若要要在1小時內就讓資料庫恢復,則通常得有較高階的備援系統支援,在我們的調查中只有14%的企業能達到這個層次。

另外還有將近15%的企業表示,他們需要超過24小時的時間,才能讓資料庫恢復服務,以目前的標準來看,這是較低的表現,與資料庫連結的相關應用與業務會因此停擺一天以上。

1小時復原!過半企業資料庫還原時間的未來目標

前面的統計是目前企業「實際能達到」的資料庫還原速度,至於在企業「期望能達到」的還原速度方面,超過50%的企業都期望他們的資料庫能在1小時內恢復,但實際能達到這個層次的企業只有14%,期望與實際之間有著相當大的落差,要達到這樣高水準的還原時間,必須增加備援系統的投資才能辦到;其次的還原時間期望值是3~6小時,有將近1/4的企業選擇,實際能達到這個層次的企業比例也大致是1/4,期望與實際的比例相符合。

企業能達到的資料庫還原時間,是取決於資料庫的大小,以及使用的備份備援系統能力。對於傳統的備份來說,能在3~12小時內還原已經是不錯的表現,若要達到1小時以內恢復的理想目標,就不能只依靠傳統備份,必須建置備援系統。若不想耗費巨資在備援上,一些新興技術提供了另外的選擇。例如一些基於映像型式的虛擬平臺專用備份軟體,以及可搭配特定資料庫的儲存設備快照功能,都能幫助企業達到加速資料庫還原時間的目標。

無法保證完全不掉資料,僅92.2%企業能完整復原資料庫

以最近一次還原時間為基準,當透過備份與備援系統,來恢復中斷服務的資料庫時,超過90%企業表示,他們的資料庫在中斷後能夠完整還原,其中能在要求時間內完成還原的比例占75%,另有17%比例是資料庫能完整還原,但需要的還原作業時間超過預期。至於還原失敗或未能完整還原資料庫的比例則約8%。

這樣的結果顯示,即便現在的備份工具與備援系統都已經相當成熟普遍,但企業執行資料庫還原時,仍沒有接近100%的成功率,仍有一定的比例無法完整還原。

單就統計數字來看,不到10%的還原失敗比例乍看不高,但資料庫連繫著企業關鍵應用,僅僅一次還原失敗,就可能會對企業的業務運帶來嚴重傷害,突顯了平日驗證備份完好與否的重要性。


【第一線機房IT專家實戰經驗】機房應變對策大公開

$
0
0

臺灣8月15日下午4點50分左右,發生了2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全臺大停電,全國高達668萬戶受影響,遍及全臺17個縣市,台電也緊急實施分區輪流停電來因應,甚至如彰化、高雄等部分地區還遇到兩波或以上停電。對位在停電區的企業而言,如何確保機房維運成了IT一大挑戰,甚至還得面對多次停電危機的考驗。

機房停電時緊急應變是什麼?IT人員該如何應對多次停電危機?復電後的檢查及復原作業程序又是什麼?我們也請教了在機房設計及工程規劃擁有相當豐富經驗的臺灣世曦資訊系統部副理張智欽,親自傳授他多年站在第一線的緊急應變對策。

815大停電的機房危機:輪流停電成UPS最大挑戰

張智欽強調:「這次全臺大停電和以前格外不同」,第一個考驗是分區輪流停電,第二是每次停電時間長達50分鐘。

因為需要較長的恢復作業時間,在電力供應不足之前,台電採取了分區輪流停電措施來限電,每次停電時間長達50分鐘。實施輪流停電的地區,包括了電費帳單上記載為A、B兩組的用電用戶,共668萬戶。這群停電對象在分成三組,輪流停電,第一組237萬戶,第二組195萬戶,第三組則有236萬戶。採取交替停電的作法,停電順序是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若還沒修復,則再回到第一組用電戶停電。

因此,在這段限電期間,下午沒有發生停電的區域,晚上可能反而因為輪流供電而會遇上停電。甚至已經停電後來恢復的企業,還可能會遇到下一次的停電。例如高雄市有些地區就直到晚上9點左右,共實施了4輪停電,因此,第一組用電戶就得面臨2次停電,5點多一次,9點多則是第二次,第一組用戶中間恢復供電的時間間隔只有100分鐘。

若是機房剛好設在此區域的企業,就會面臨兩次停電的考驗,甚至台電維修作業若不順利,延後供電時間,企業恐怕更得面臨3次以上的停電風險,所幸,晚上近10點開始恢復供電。「這是大部分企業IT以前很少會遇到的停電情況。」張智欽說。

機房常用UPS設備預設只夠撐15分鐘

企業機房停電時緊急應變措施,通常最先想到的就是靠UPS不斷電系統和臨時發電機來供電。不過張智欽表示,一般企業機房常用規格的UPS設備,通常設計成可允許提供15分鐘的緊急供電時間,這段關鍵保命的供電時間,對於沒有發電機的企業IT來說,如果遇到的只有一次性停電的話,UPS電力足以來得及完成關機程序,「但是當停電次數不只一次時,只有15分鐘電力,到底有沒有辦法支撐到兩次停電需要的關機作業,就不一定了。」他說。

張智欽也以這次台電分區輪流限電來說明,當企業機房的資訊系統重新開機和關機各自需要15分鐘時,一旦恢復市電後,IT人員如果急於馬上要讓資訊系統重啟,這時UPS可供給電量早已所剩不多(可能不到5分鐘或更短)時,如果馬上又停電,要關機時間就會來不及,甚至「最壞的情況,就是資訊系統才開到一半,馬上又要關機,這時,很多資訊系統可能就會出現問題。」張智欽提醒,這是IT人員在UPS設計和程序上必須要特別注意的,也是許多企業IT會疏於考慮到的部分。

恢復市電第一件事,應優先讓UPS持續充電

企業機房對外供電突然斷電時該如何應變?張智欽指出,在UPS持續運轉可供電力時間內,企業IT人員第一件要執行的事,就是先以正常程序將所有主機關閉,待供電穩定時再將主機開啟。「若無法預期何時會有下一次停電,或估算所需輪電最少一次以上時,IT人員應優先讓UPS充電(至少充電到可支撐到下次斷電時系統正常的開關機)」,張智欽提醒,若UPS已沒有足夠的電力供電,千萬不要貿然逕行開機,否則隔沒多久又遇到停電時,就容易會發生UPS電池電量不夠用,而沒有足夠時間,來不及將系統正常關閉。

萬一真的遇到UPS電力不夠用,IT人員來不及將資訊系統關掉時,張智欽表示,恢復市電後,仍必須等待UPS先充電,才能開始檢測可能受影響的設備。他特別提醒,這時候千萬不要急著馬上將設備開啟做檢測,「因為部分設備可能已經因為不正常關機而產生異常,例如硬碟受損等,要是復電後,IT人員馬上趕著檢測設備時,又遇到停電時,恐怕造成的損害,只會更加嚴重。」

至於如果是常見、可預期的預告停電時,張智欽則建議,在市電還沒切斷前,就可先提前以正常程序將所有主機關閉,而不需要耗用UPS的電力,只有在真正需要時才將UPS投入。

圖片來源_臺灣世曦

考慮到多次停電的風險,當停電發生時,IT人員可依據機房UPS設備上顯示的剩餘電量及待充電時間,來決定要不要先充電,以便隔沒多久再次停電時,還有充裕的時間可以開完機再關機。

復電後的系統重啟步驟,網路優先,資訊系統其次

復電後系統的重啟作業程序,張智欽則建議,應優先檢測網路設備,先確認對內、對外網路都恢復正常後,接著才檢查資訊系統有無異常(如硬碟是否故障、重要資料有無遺失等)。他也說明,與其他資訊系統相比,網路設備通常因為停電重啟故障發生的情況較低,所以IT人員在重啟設備時,可以先開啟網路設備,再依各企業SOP,逐一將資訊系統開機。另外,檢測過程中,萬一遇到硬體故障的情況,也應立即聯繫委外或維護廠商,儘快派人來協助處理。

要對抗無法預期停電,UPS電池容量最好能撐30分鐘

企業要通過無預期停電,甚至是多次停電的考驗,UPS電池容量多少才夠用?張智欽的建議是,最好可以設計到供電能撐上30分鐘,以便於預留有足夠的電力,讓IT人員有充裕的時間開完機再關機。

即使是已經於機房設置獨立發電機的中、大型企業,張智欽也建議,將電池可供電力使用的時間提高。他解釋,因為停電發生時,難保不會發生事前無法預料的狀況,例如發電機無法自行啟動時,得改用人工的方式,由負責的IT值班人員到達現場將發電機手動開啟,這段時間完全得仰賴UPS來支撐。「若UPS沒有足夠的電力,來不及撐到手動開啟的時間,就算事前已準備好發電機供電,也沒辦法真正派得上用場。」

若是企業IT預算有限,無法針對機房設備提供一次全面性的UPS供電保護時,又該怎麼辦?張智欽表示,則可退一步,先針對重要的關鍵性系統,如ERP等,另外搭配採用額外供電保護的作法,例如雙迴路供電保護等,以便於當共用UPS電力不足時,還有另一個備用UPS能繼續接手供電,以減少重要設備因不正常關機而故障的風險。

圖片來源_iThome

臺灣世曦資訊系統部副理張智欽表示,若企業IT預算有限,無法針對機房供電提供全面性保護時,則可針對少數關鍵性系統,另搭配採用額外供電保護的作法,例如雙迴路供電等。

Windows Update沒做,會成為延遲關機消耗UPS電力的兇手

張智欽還提到,另一個與資訊系統關機程序息息相關,但很多IT主管都常會忽略的問題,就是沒有定期完成機房所有系統的Windows Update更新。他進一步說明,這些沒有按時更新Windows系統的資訊設備,通常會排定設備下次重啟時進行更新,「若是沒停電時還好,一旦遇到機房突然斷電,當下就只能靠UPS供電支撐時,這時IT人員要關閉資訊設備,就可能會發生Windows Update下載更新完畢後,才能關完機的情況。」所以張智欽建議,企業IT平時就要養成定期完成Windows Update更新的習慣,以避免遇到無預警停電時,還需要耗費等待系統更新的時間,UPS撐不住時就可能會導致無法正常關機。

事前要做好充足演練準備,而不是臨陣磨槍

當然只有在發生緊急停電時,IT人員才想到要應對已經來不及,張智欽強調,平時就得事前做好充足演練,像是針對發電機組,必須定期進行有載和無載測試的演練作業,「我們的作法是,每季定期都會有一次無載測試演練,且每年有載測試最少一次」,以確保發電機能在停電時,可以真正派得上用場。

另外,針對企業機房內的UPS電池使用,張智欽表示,最好是定期檢測,或是按時更換服役已久的電池,他也建議,理想是3年可以更換一次電池,這是因為電池使用壽命有限,一旦電池太久沒換,以致於沒辦法在停電時提供可靠的電力來源供電,造成的後果就是,資訊系統因為不正常停機發生故障的風險大幅升高。

雖然臺灣世曦主要機房並不設在這次停電的主要限電區域內,所以並沒有遇到輪流停電的情況。

不過張智欽表示,在當初設計或規劃機房時,就已經事先預留設置UPS和獨立發電機組的空間,並將各種可能遇到的斷電情況,加入設計UPS和發電機的考慮環節,像是將UPS供電設計成至少可以提供到45分鐘,且機房臨時供電的發電機系統也與大樓分開獨立一套,還備有自己的儲油槽,即使是發生無預警停電,或分區輪流限電的情況,也可以馬上投入。

張智欽還表示,平時管理機房維運時,他們還會依造不同資訊設備,針對UPS系統及電源監控管理的PDU設備來分群組,可以做到停機開機的全程自動化,而不需要人力介入。「我們規劃開機的順序是,先開啟目錄服務系統,之後才是重開資料庫,以及重啟其他應用程式。」張智欽表示,當停電發生時,UPS可供電力下降到達一定程度後,可透過系統自動化的方式,依據原先設定好的關機程序,依序將不同設備自動關閉,或者是等待電力恢復之後,每間隔一段時間,才分批將設備自動重新啟動,以避免一次重啟全部設備時,可能會導致瞬間電力負載過高的情況。 

圖片來源_臺灣世曦

機房設備開關機也能做到全程自動化

要讓機房設備能更快開關機,還可以根據不同資訊設備類型,將UPS及PDU設備分群,依序將設備自動關機和開機,如上圖臺灣世曦機房PDU設備的啟動延遲設定畫面顯示,PDU在電力恢復分批重啟設備時,每次間隔360秒。

IT機房停電因應教戰守則

 事件危機 

● 突發性停電:815傍晚因大潭電廠發生供氣中斷而發生全臺大停電,影響全臺17縣市共97個行政區。

● 計畫性停電:晚上實施分區輪流供電,以停電編號A、B兩組,共668萬用電戶受影響。每次斷電50分鐘。下午未遇停電者,晚上也可能納入停電對象。高雄部分地區甚至面臨2次停電(中間恢復供電100分鐘。)(臺電已預告下次停電是C、D兩組)。

 緊急應變對策 

● 考慮多次停電風險,恢復供電期間應優先充電UPS,待電量足以支撐下次停電所需,才進行系統重開作業。

● 應先開啟網路設備,確認網路恢復後,再依序檢查資訊系統有無異常。

● 因UPS電力不足而不正常關機時,需等待市電恢復後優先充電UPS,電力足夠後才開始檢測設備災情,切勿貿然開機檢測,以免發生二次斷電而讓系統受損更深。

 平時因應建議 

● 因應多次停電,UPS電池容量最少要能支撐30分鐘,才能應付緊急突發狀況。

● 若預算不足以提供全面性UPS供電保護,應對少數關鍵性系統,提供雙迴路供電保護等,以降低不正常關機而故障的風險。

● Windows系統最好定期完成更新,避免停電後的關機作業,需等待更新而消耗UPS電力。

● 平時應事前做好停電演練,包括定期檢測發電機組,按時更換老舊UPS電池等。

資料來源:余至浩,iThome整理,2017年8月

區塊鏈將如何重塑資本主義世界

$
0
0
大寫出版

面對新技術的崛起,必然有許多相關行業會出現一些巨大的變化。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可能會使全球金融世界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資產發行的方式會出現巨大的變化。

目前所有資產發行的方式都是「先審核再發行」,但是區塊鏈技術可能會讓整個過程完全逆轉,變為「先發行再審核」。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市場監管者肯定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但事實是,技術的腳步會推垮所有的障礙,並且會按照自身的邏輯進行實現。

現在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向全社會發佈資產證券化的產品,並且進行交易是有著很高門檻的。但是區塊鏈技術將會讓資產發行和交易變得越來越容易,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資產交易平臺上,全世界的任何人只要能夠接入到網路中,就可以便捷地發佈任何資產類型,與他人進行資產交易,完成即時結算和清算。

儘管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欺詐、隱瞞或者其他損害他人的情況。但是如果整個市場變得足夠透明,某個人希望通過發佈虛假資產來欺詐他人會變得非常困難。就像你很難在微博這樣的公開社交媒體上欺騙很多人,因為很容易就會被揭穿。

當然,監管者肯定不會喜歡出現這樣的局面,他們還是希望將一切都控制在他們能夠監控的範圍之內。但是技術的發展是無法阻擋的,就像新聞資訊發佈一樣的,如果有一天發佈資產變得和發朋友圈一樣簡單的時候,最終會倒逼監管和法規順應技術的腳步。因為無論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技術都可以讓更多人做到這一步。

迄今為止,我們還不知道這樣的轉捩點什麼時候到來。根據二十多年前新聞資訊發佈流程出現改變的時間,這個進程還需要5~10年的時間。但是無論什麼時候到來,我們都可以意識到,資產發行流程改變對於現有的證券市場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並且可能會因此完全重構我們目前的金融世界。

人類首次大規模協作的開始

對區塊鏈未來前景的看好在於極高的生產力會將這個星球上所有的人和機器連接到一個全球性的網路中,人類向商品和服務近乎免費的時代加速邁進,也許到了21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走向沒落,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協同共用模式將取而代之,成為主導經濟生活的新模式。

區塊鏈是這種新興協同共用模式的最佳技術手段。區塊鏈的基礎設施以去中心化的形式配置全球資源,使區塊鏈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的理想技術框架。區塊鏈的營運邏輯在於能夠優化點對點資源、全球協作和在社會中培養並鼓勵創造社會資本的敏感程度。建立區塊鏈的各類平臺能夠最大限度地鼓勵協作型文化,這與原始共有模式相得益彰。區塊鏈的這些設計特點帶領社會共同走出陰影,賦予它一個高科技平臺,將使其有可能成為21世紀決定性的經濟模式。

區塊鏈讓數十億的人通過點對點的方式接入社交網路,共同創造組成協同共用的諸多經濟機會。區塊鏈平臺使每個人都成為產消者,使每項活動都變成一種合作。區塊鏈把所有人連接到一個全球性的社區中,將產生前所未有的社會資本繁榮規模,使得全球一體的協作型經濟成為可能。沒有區塊鏈技術,真正意義上的協作共用既不可行,也無法實現。

由此可以發現,基於互聯網的協同合作已經對經濟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市場正讓步於網路,所有權正變得沒有接入重要,追求個人利益被追求集體利益取代,傳統意義上由窮變富的夢想轉變成對可持續高品質生活的渴望。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現有的社會體系將會失去主導地位,因為全球大規模協作的時代即將到來。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和高精度獎勵模型完全可以深化個人參與協作的程度,該程度和個人在社會經濟中協同關係的多樣性和強度成正比。這是因為基於通信、能源和物流的各類民主手段使每個個體變得更加強大,但這要求個體有機會參與到這個以區塊鏈技術支撐的去中心化系統中,因此一個通過提高精準回報來增強自主協作精神的時代即將到來。

顛覆現代商業社會

我們現在的商業社會最重要的財務制度和法律法規,莫過於複式記帳法、公司制度和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這些制度和規則的誕生,奠定了現代商業社會的基礎,從而誕生了一個空前繁華的現代商業社會。因此,我們可以把它們稱為商業社會的三大基石。

我相信,任何一個對於現代商業社會制度熟悉的人,必定會對這三項巨大的創新無比敬仰,因為它們對於推動商業歷史的車輪,有著無比巨大的作用。即使到了互聯網時代,依舊能夠看到它們在推動互聯網發展時發揮著良好的功效。然而,區塊鏈有可能將讓這三大基石進化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因為在區塊鏈的世界裡,複式記帳法變成了分散式總帳技術。複式記帳法(Double Entry Bookkeeping),是從單式記帳法發展起來的一種比較完善的記帳方法,也叫複式記帳憑證。與單式記帳法相比較,其主要特點是:對每項經濟業務都以相等的金額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互聯繫的帳戶中進行記錄(即雙重記錄,這也是這一記帳法被稱為「複式」的由來);各帳戶之間客觀上存在對應關係,對帳戶記錄的結果可以進行試算平衡。複式記帳法能夠較好地體現資金運動的內在規律,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資金增減變動的來龍去脈及經營成果,並有助於檢查帳戶處理和保證帳本記錄結果的正確性。而分散式總帳技術讓系統中每個節點都有機會成為記帳人,而每個時間段中都確保帳本資料的平衡。其中所有的資料都是可以追溯的,所有的資料不僅具有極高的冗餘性,而且有極高的安全性,完全無法篡改,可以被視為是一 種即時審計的記帳方式。

公司制度變成了分散式自治公司和組織(DAO和DAC)。不同於傳統公司複雜和緩慢的機制,DAO和DAC就像一個完全自動運行的公司,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隨時加入和退出。而公司的股權(代幣)成為系統中運行的唯一貨幣,並讓收入、利潤這些概念完全消失。公司運作的結構被大大簡化,只剩下投資者和生產者,這會極大地提高公司的運作效率。而每一個DAO和DAC,都像上市公司一樣,其股權(代幣)是可以高速流通的,這意味著其價值發現在一開始就將完全由市場決定的,而不是要通過漫長和複雜的融資和審核方式來逐漸成長為一個上市公司。

而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變成了智能合約。在傳統商業世界中,必須通過法律來保障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而在區塊鏈世界中,這種質押依賴於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就可以做到。在區塊鏈上的資產,及其設定的智能合約是無法被人任意篡改和摧毀的。

事實上,區塊鏈中的資產,只要你不想交出私密金鑰,就沒有任何人能夠奪走屬於你的資產,也沒有人可以改變和終止已經設定好並已經在運行中的智能合約。傳統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和相關制度是要靠一大堆周邊司法設施來保障其運行的,而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完全靠程式就能實現這樣的目的,所節約的社會成本以及提高的效率將是傳統方式遠遠不能企及的。

所以,當複式記帳法、公司制度和保護私有財產這三個傳統商業社會的基石,變為分散式總帳技術、分散式自治公司和智能合約,也許會徹底改變現有商業社會的結構和運作方式。(摘錄整理自《寫給未來社會的新帳本──區塊鏈》)

 書籍資料 

寫給未來社會的新帳本──區塊鏈

龔鳴(暴走恭親王)/著

大寫出版

售價:380元

 

 作者簡介 

龔鳴

以網名「暴走恭親王」而被區塊鏈社群內所熟知。數學專業畢業,擅長IT技術和金融證券分析,有著多年IT和金融的從業背景。2012年開始致力於推動數位貨幣和區塊鏈行業的發展。

【2017年臺灣企業儲存大調查】新興儲存架構崛起,3年後變主流

$
0
0

臺灣第一次企業現況大公開!臺灣企業儲存應用架構正處於大轉型潮的前夕。企業資料量平均今年增加近3成,更有18%的企業則是暴增了5成。傳統SAN和NAS雖仍是大宗,但全快閃儲存陣列、軟體定義儲存、超融合架構和雲端儲存等四大新興儲存架構逐漸普及,明年開始出現採用熱潮,3年後,更將有5成臺灣企業導入全快閃陣列,擁抱雲端的企業也將逼近7成

一周大事

$
0
0

微軟語音辨識技術再突破!辨識率勝專業聽打員

繼去年微軟宣布,自行開發的語音辨識技術可以達到與人類相當的水準後,近日又宣布,該語音辨識技術的準確度,已經正式超越人類。微軟語音和對話研究團隊在去年10月宣布,運用業界常用的電話錄音測試集Switchboard,微軟語音辨識技術錯誤率為5.9%,辨識能力可以達到人類的水準,近日則宣布,該語音辨識技術的錯誤率已經降至5.1%,正式超越專業的聽打記錄人員。(詳全文)

 

3M測試隱形交通告示,自駕車才看得到來確保行車安全

圖片來源_Michigan DOT

有人發現可以透過惡搞交通告示來擾亂自駕車,但發明便利貼及思高牌(Scotch)膠帶的3M則發明一種只有自駕車看得到的隱形訊息告示,以確保自駕車及行人安全。

3M日前宣佈和美國密西根州運輸部進行的一項4個月的測試中,3M將提供一種隱形交通告示貼紙,這種貼紙內含肉眼看不到的條碼,只有具備電腦視覺或感測器的自駕車可以判讀。在測試中,3M的隱形貼紙將貼在密西根州一條3英哩的測試道路上的交通告示牌以及養路工人的背心上,告知自駕車減速。(詳全文)

 

美軍將部署行為生物辨識系統,防範軍人身份遭盜用

圖片來源_US Army

專門打造人工智慧(AI)身分認證技術的Plurilock Security Solutions宣布,繼美國國防部的國防創新實驗室(Defense Innovation Unit Experimental)之後,美國陸軍網路事業技術司令部(Army Network Enterprise Technology Command,NETCOM)也將部署由Plurilock所開發的BioTracker身分追蹤辨識軟體以避免軍人的身分被盜用。(詳全文)

 

中區國稅局9月將推Chatbot,可解答遺產稅及贈與稅疑惑

近日中區國稅局宣布,將在今年9月20日正式推出線上文字客服「AI小吉」,提供民眾24小時的稅務諮詢服務。這也是臺灣政府機關第一個推出的Chatbot。

中區國稅局表示,由於每年的5月、年初和年底,都會有大量的民眾,打電話詢問綜合所得稅、遺產稅及贈與稅等問題,為了分散諮詢工作,確保民眾都可以獲得資訊,中區國稅局推出線上文字客服「AI小吉」,讓民眾享有24小時的諮詢服務。(詳全文)

 

CEO應該要知道的阿里雲之父技術哲學

攝影_王宏仁

「網際網路是未來商業的基礎設施!」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主席王堅表示,阿里巴巴當初成立電子商務平臺,就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他認為,因為網路是基礎設施,可以產生有用的用戶行為數據,進而改變了商業的運作模式。

眾人矚目的4件事:網際網路、大數據、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王堅指出,前三者的聯合,帶動了人工智慧的發展。他解釋,網際網路已經進入新的階段,也就是行動網際網路的出現,對許多產業都帶來長期的影響,新零售、新製造等產業轉型都與連網息息相關,甚至,他大膽地說,未來的製造過程都脫離不了網際網路,這是第一個很大的轉變。

也因為有了網際網路,他認為,才會出現大數據,過去早就有大數據,但就如同石油一樣,大數據也必須開採、提煉才能產生價值,尤其,他認為,當所有數據都上網傳遞,在網路上流動的數據有高度價值,這才是大數據真正的涵義,因為這些數據記錄了使用者的行為、喜好等,而能善用這些用戶數據,正是網路公司的價值。(詳全文)

 

阿里巴巴初創團隊唯一臺灣人,給年輕人和50歲主管的建言

攝影_王宏仁

18年前加入阿里巴巴創業初始團隊的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是唯一的臺灣人,他最近在臺北一場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論壇活動中,以他自身隨阿里巴巴發展一路創業的經驗,提出對50歲世代和年輕世代的職涯建議。

蔡崇信給對與他同年齡層的50世代管理者提出3個建議,就像他今年已經53歲了,體力和腦力都不如年輕人,他建議,50歲世代找出更好的人才,將年輕人納入團隊,而且不只是找人,不只是像伯樂識馬,還要要超越伯樂,讓自己成為這些年輕人的導師來培養他們,第三個建議則是要將權力下放給年輕人,讓年輕人決策,「因為年輕人離市場最近,可以聽到市場的聲音。」他說。(詳全文)

肯驛國際靠容器技術快速上雲,導微服務架構撐起上千專案

$
0
0

「誰知道現在的流量、頻寬和CPU的使用量嗎?」肯驛國際集團技術長陳志豪在兩年前還只是肯驛IT顧問時,在內部IT會議上問了這個問題,IT部門竟然沒人知道答案,只能概略描述,系統常有延遲狀況,或是經常接到顧客反應網頁沒有回應。IT無法確切掌握系統的運作情報,他指出,不只有肯驛如此,許多企業IT都面臨了同樣問題。而這也成了他後來進入肯驛後必須解決的任務。

但是,肯驛系統運作狀態的情報,不只是肯驛內部IT需要的資訊,更是全臺發卡銀行客服部門都想知道的情報。因為肯驛是全臺最大的VIP服務平臺,負責全臺發卡銀行旗下形形色色的顧客權益服務,例如機場接送、通關禮遇、行李追蹤等,服務顧客每年多達千萬規模。一旦肯驛系統出錯,這些銀行的VIP顧客可能都會跳腳。

也因此,肯驛設置了專屬的客服系統,配置了100多位客服人員,來因應同步執行的30個不同專案的顧客。

肯驛客服人員一接起電話,必須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客戶身分,分辨客戶來自哪一個銀行的合作專案,但是,隨著,肯驛承攬專案數越來越多,資料庫也越來越龐大,兩年前,甚至因為資料庫反應緩慢,客服電話都快結束了,客服系統還沒回傳客服人員查詢的參考資料。

陳志豪表示,資料庫效能不彰,對客服部門相當困擾,只能依賴資深人員的經驗,透過話術來取得客戶更多必要資訊,但是,客服人員流動率高,且銀行專案經常推陳出新,改變速度又快又多元,新手客服根本無法勝任。後來甚至發生硬碟客服電話錄音資料遺失災情,才讓肯驛下定決定要展開IT大轉型。

為了日後合約糾紛舉證之用,肯驛客服對話都需錄音,且至少保存3年,但是2年前盤點資料時發現,竟有錄音檔沒有成功存檔,IT團隊判斷系統快要不能使用了,肯驛面臨一個抉擇「要擴充本地端的機器,還是乾脆搬上雲端?」陳志豪的部下這樣問他。

而另一方面,肯驛每年承攬的專案持續上升,一年大約有300多個專案,目前累積上千個專案,且專案的服務又相當多元,機房沒有辦法滿足需求,也面臨了容量不足的問題。

為了評估系統是否需要上雲端,陳志豪想要知道現有系統的狀況、流量,不過,肯驛過去採用微軟虛擬化平臺,透過2臺伺服器來部署10幾個VM承載所有服務,雖然有一套功能陽春的Hyper-V平臺監控工具,但沒遇過問題,肯驛MIS也不懂得如何使用。

陳志豪表示,過去系統效能評估工作,多由廠商負責,MIS仰賴微軟或是IBM這類業者來協助配置,而只負責維護系統的MIS,頂多擅長業務面的API介接工作,反而越來越不熟悉系統高可用性、負載均衡、分流等基礎架構的專業知識,他光要部下找出基本CPU使用率的資料都很困難,他認為:「缺乏監控系統效能的指標,就無法有效地管理系統」,因此,他決定,凡是需要效能指標的系統,都得搬上雲端,他就是看上了公有雲提供的詳細環境監控資訊。

肯驛將系統搬上雲端後,也開始發現了過去不少浪費資源的應用,例如有一個過去部署在VM中的資料庫,肯驛IT原本都以為,該資料庫的負載量很大,但是改放上雲端後,才發現負載量竟然不到原本的1%。這更讓陳志豪體會到,許多企業往往投入龐大成本採購I/O資源,因為缺乏了一套衡量系統效能的機制,再加上資料流量異動也很大,企業根本無法用量化數據來評估系統真正需要的資源。

企業既有系統如何無痛上雲端?服務導向架構是關鍵

儘管沒有詳細的效能數據,肯驛也沒有採取一次性全面將系統上雲端的作法,他的作法是將雲端視為另外一個本地端環境,先從系統流程和架構上來將系統分區,不需改變系統邏輯的系統,先上雲端提供服務,如此一來,也可以無痛地淘汰這些系統所用的老舊設備。

肯驛目前的系統架構,分為前中後端,前端是網頁,中間是API引擎,後端則是資料庫,API引擎又分為兩個,一個用來直接串接資料庫,另一個則用於中繼轉換的引擎,來避免外部連線直接存取內部資料庫。

肯驛先將容易搬移的服務上雲端,如儲存和備援,再逐步轉移部分應用系統,等到本地端系統多數上雲端後,再將備援系統和本地端系統的角色互換,最後等到所有系統全數上雲後,再用淘汰本地端的舊設備,來擔任備援機器。

「上雲端的關鍵在於服務導向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他解釋,採用SOA架構的系統,可以將服務API化,更容易將系統搬上雲端,而其餘未支援SOA的系統,肯驛先用Container技術打包這類系統的完整環境後,再搬上雲端。他補充,肯驛許多系統服務不能中斷,甚至服務的開發者已經離職,更是不能輕易更動系統邏輯。

不過,若遇到同一套系統中,使用到兩種不同的開發語言,例如一部份程式用C語言,而另一部份功能用PHP,陳志豪建議,快速上雲的作法是,直接將既有系統用Container打包後搬上雲端,再來評估考慮是否需要重新設計架構,他認為,多種語言混合的系統架構較為複雜,不值得企業投入人力成本處理。

此外,用Container封裝既有服務,還有另外一個優點,陳志豪解釋,肯驛不少系統經常需要串接代管在GitHub上的開源軟體套件,但有時這些套件因商業化而下架,往往無法在GitHub上快速取得原有的可用版本,所以,肯驛IT團隊後來開發新功能時,都會將程式封裝到Amazon EC2 Container Registry(ECR),再存放到MongoDB資料庫中,如此一來,就能確保應用服務的程式碼不會受到GitHub專案異動的影響。

從企業既有產品和市場,找出創造解決方案的機會,才能借力使力延伸發展出新商業模式。── 肯驛國際集團技術長 陳志豪

擁抱微服務架構先從成長型新服務著手,資料庫搬上雲還能節省成本

肯驛將部分系統放上雲端之後,因為有了流量監控的工具,不需要派人巡視機房,省下的人力就可以聚焦於下一步的發展,陳志豪認為,肯驛IT團隊需要升級,才可以走向下一步,當團隊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後,慢慢地有能力撰寫微服務架構的邏輯,他就開始將核心業務的每個專案,都轉成微服務架構。

肯驛今年推出的新服務稱為「叫車吧」App,就是採用微服務架構,他指出,微服務架構適合從新服務開始著手,舊的專案就要花費較長時間來轉換,需要專案負責人和IT團隊,將舊的服務分成多個部分,再一步一步轉換成新的框架,其中,資料庫的轉移是最費時的工作,他坦言,直到目前為止,肯驛都還在轉移資料庫。

原本肯驛慣用的資料庫是SQL Server,搬上AWS後則改用相容MySQL的雲端資料庫服務Aurora,但兩種資料庫架構差異不小,當時陳志豪也很擔心資料庫轉換後會發生問題,像是資料庫的表格結構(Schema)和資料表(Table)等邏輯設計會出錯。

於是,肯驛IT花了不少時間仔細檢驗每一筆資料,並利用資料庫轉換工具Schema Conversion Tool,來檢視資料庫轉移後可能發生問題的資料,還可以提供這些資料的記錄。一開始先用少量資料測試,像是先轉移1,000筆資料,再一一比對轉換後的結果與原來邏輯是否相同。因為擔心Schema轉換出錯後的處理相當麻煩,在轉換資料庫的過程,陳志豪特別謹慎。

替換資料庫時,內部IT甚至質疑既有資料庫還可用為何要轉移,但他認為,過去為了高可用性,肯驛部署了2套SQL Server,光是一套系統的授權費用就要10幾萬元,上雲端後,初期可以節省不少費用,再加上肯驛IT獨立成新創公司後,目前還無法估計未來業務發展,因此,他認為,不需要先投入太多不必要的成本。

舉例來說,叫車吧系統剛推出時,一天只有幾筆訂單,但是隨著業務量持續成長,資料庫系統的資源需求量才快速增加。依陳志豪觀察,企業服務規模要成長到非常大量且穩定之後,還要能清楚地掌握所有系統的流量資訊,再來改用本地端實體設備才會真正划算。

除此之外,陳志豪也表示,肯驛系統是對外持續提供的服務,不能容許服務中斷,當資料庫轉移到雲端資料庫的過程中,Aurora能夠在不關機的情況下自動更新,在主從式架構下,系統同時有Master和Slave在運作,升級時Aurora會將DNS由Master轉到Slave,原本的Master就會變Slave,更新到新的版本,且目前肯驛在雲上建了3套資料庫,不只是為了備援,還可以分散系統對資料庫的查詢請求。

他補充,更重要的是,Aurora還提供監控的儀表板,可以讓IT人員清楚地看見每一筆資料查詢的狀況,了解系統延遲的原因,這正是肯驛兩年前最大的痛點,缺乏監控機制,遇到系統出狀況卻不知道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容器技術不只能實現微服務架構,還能隔離各服務運作降低風險

Container技術不但能將既有的服務封裝後快速上雲,並將原有的架構重新建構成微服務架構,還能將各個服務相依性降低,讓每個服務獨立運行來降低風險,陳志豪舉例,以前肯驛的服務是Web服務的架構,所以不同的銀行服務都是呼叫同一個Web服務,這樣的作法風險很高,因此,肯驛為了降低風險,將每個銀行的每項服務,都用Container技術獨立分開。

以叫車吧的服務為例,用Container技術後速度變快,隔離機制也變好,在他認為該服務能夠與肯驛其他專案串接時,才發現系統變動性非常高,計價方式和客戶群都不同,需要經常更改模型和規則,即使Container的變動性高,但是他指出,每一次系統變動都有風險。

因此,陳志豪決定將變動性高的部分獨立出來,用另外一個框架,像是漫遊吧的服務,每家銀行訂價邏輯都不一樣,就獨立成另一個框架,以免經常變動影響原有的服務框架。

IT不只解決內部問題,還要開創對外商業模式

「我們現在創造的東西,怎麼變成以後賺錢的工具?」這是他不斷詢問自己的問題,陳志豪曾剛進入一家高科技電腦公司的第一年,就被賦予裁員任務,也因為那次經驗,讓陳志豪在設計架構時,會想的更多更遠,從過去只是完成來自業務端交付的任務,到現在肯驛將他率領IT團隊獨立出來,另外成立了一家新創公司,由陳志豪兼任總經理,他轉而必須開始自己找市場。

「這些問題都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做,」陳志豪表示,要解決企業內部問題、優化系統效能,大可不必將系統搬上雲端,還將傳統架構改為微服務架構,但肯驛集團對陳志豪的期待,IT在解決內部問題的同時,還可以將這套框架變成解決方案,成為對外營銷的產品,他認為,肯驛遇到的每個障礙,跟其他企業是一樣的,以往研發人員都是被動地執行被賦予的任務,他希望IT團隊也可以開拓自己的業務。

陳志豪會從現在趨勢和新技術中,找尋可著手解決方案,從既有產品和市場,發展新產品或是API,借力使力延伸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

CTO小檔案

陳志豪

肯驛國際集團技術長

學歷:臺灣大學電信工程學系碩士

經歷:曾在英華達手機通訊研發部任職長達11年,從工程師一路升到資深經理,之後又進入仁寶電腦,擔任新平臺技術開發處主管4年,在2015年12月則進入肯驛國際,擔任技術長至今,更在去年10月,兼任肯驛集團公司肯驛訊息科技總經理

公司檔案

肯驛國際集團

● 總部:臺中市北區華信街8號2樓

● 成立時間:1999年

● 主要業務:主要負責電信、保險與銀行信用卡、企業 VIP 高端加值服務,提供精緻生活與尊榮禮賓出行平臺化服務

● 網址: www.canlead.com.tw

● 董事長:吳政哲

● 員工數:大約270人

● 年營收:大約200億元

● 技術部門人數:大約20人

● 技術部門分工:數據研發、企業加值、資訊系統維運和UI/UX 設計體驗

● 2008年:成立行銷與電子商務部

● 2015年:成立數據與服務研發部

● 2016年:成立肯驛訊息科技

● 2016年:推出叫車吧平臺

815全臺大停電的啟示

$
0
0

話說8月初,臺灣面臨到進入供電警戒的狀態,好不容易到了8月13日,備轉容量率提升到8.64%,但在8月15日下午,又突然因為大潭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事故,而導致全臺各地出現分區停電的狀況,直到接近半夜,才回復正常供電。

在這次意外的大停電當中,除了一般民眾的生活起居受到影響,許多商家和企業也被波及而無法正常營運,損失金額甚鉅。而在企業IT應用當中,我們所操作和維護的系統能否正常運作,電力的持續供應可說是最基本的條件,因為有了電,企業的個人電腦、伺服器、交換器、儲存設備,才能開機啟動,所以,許多有先見之明的企業,平時就會注意電力的備援,有些是在公司所在的建築物當中,設立備用發電機(或是租用的大樓本身就有),而在IT機房當中,企業也會建置不斷電系統(UPS),幫資訊設備爭取到足夠的時間,以便進行正常關機的動作。

然而,815大停電所導致的分區停電,卻是以輪流方式進行,每次長達50分鐘,這也考驗企業的應變之道。因為,若是一次性的停電,還容易處理,但如果是預到這種多次性的停電,可能許多公司就不一定知道該如何去處理。

為了解答這樣的疑惑,我們的記者余至浩也寫了一篇深入的報導,探討相關的作法,並且借重廠商的實務經驗,指出需要注意的幾個地方。而我們所洽詢的業界專家,主要是對於機房環境規畫相當在行的臺灣世曦。

該公司的資訊系統部副理張智欽認為,需留意UPS使用的程序。UPS保留的電力畢竟有限,應同時考慮到系統完成關機,以及之後開機完成的所需時間,電力持續性不能只考慮關機時間,因為若遇上輪流停電的狀況,可能到第二輪時,UPS的電力就不夠了。

而在電力恢復供應之後,應該優先讓UPS充電,儲備好電力再進行開機,然後再進行相關的異常檢測與診斷。若不這麼做,萬一又突然遇到停電狀況,電力不足的UPS將無法發揮作用,等於又讓資訊系統陷入不正常關機的風險。

另一個作業程序上需要留意的部份,則是重新啟動資訊設備時,進行逐一檢查時也有類型之分。張智欽的建議是先針對網路設備的部份,接著才是資訊系統。這麼安排其實很合理,一方面是因為網路設備本身的組成較單純,而且遇到突然停電而面臨故障的機率並不高,是否正常運作很容易從連線狀況來判斷,但資訊系統架構較為複雜,牽涉到伺服器、儲存系統、網路設備等種種環節,因此若要進行故障排除,首先還是要先從比較簡單的部份開始著手,分而治之,如此應可提升判斷的準確性,進一步縮短回復服務所耗費的時間。

在該篇報導中,張智欽也分享了許多一般人容易疏忽的小細節,建議大家好好細讀,並且省思如何在自家的環境中實現,並且能定期演練相關程序,以免這類意外狀況猝然發生時,能夠敏捷地因應,以免遭到責難。

除了做好萬全準備,另一方面,我們也建議政府與台電對於這類情況,應該要有完善的通報與公告機制,讓民眾和企業更直接、清楚地掌握目前對於停電的處置方式,我們才能決定最適合的因應方式。以這次事件來說,眾人間隔一段時間,才經由一些管道得知是輪流停電,如此也導致許多不必要的恐慌和擔憂。

Tags: 

德國制定全球首份自駕車道德準則:人類生命先於動物及財產

$
0
0

德國交通及數位基礎設施部(BMVI)上周發表了全球首份自駕車道德準則,以作為開發自駕車軟體時的判斷依據,也是全球首份自駕車道德準則。

此一準則是由BMVI自駕車道德委員會所制定,該委員會集結了14名道德、法律與科技的專家,指出自駕車技術可釋放駕駛的壓力,協助駕駛開車甚至取代駕駛,隨著自駕車對環境的感知愈來愈完善,不排除最終可能走到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發生事故的狀況,然而,目前的技術再加上一些現實的交通情況,並無法完全避免事故,因此在撰寫自駕車系統的軟體時,也需要作出某些決定。

該道德委員會總計列出了20項準則,其中一項指出應以保護人類生命為優先,所以自駕車系統為了避免對人身造成傷害,應可接受對動物或其他財產所造成的損害。

此外,在一件無可避免的事故中,嚴格禁制自駕車系統基於個人特質來決定受害者,如年齡、性別、生理或心理狀態等,而是應以儘量減少受傷人數為基準。

該委員會亦要求所有的自駕車與連網系統都需要官方的授權與監控,也必須能夠確認在任何情況下控制汽車的是人類或是自駕車系統。


Container雙周報第41期:Docker企業版小更新,支援IBM Z大型主機及Windows Server 2016應用

$
0
0

重點新聞(07月29日-08月11日)

Docker企業版小更新,支援IBM Z大型主機及Windows Server 2016應用

繼Docker推出Moby專案,一舉劃分開源及企業及應用,分家後的Docker專案,近日第一個企業版本Docker EE(Enterprise Edition)17.06版終於釋出。新版的特色確實符合Docker瞄準的商業市場,一舉同時支援IBM Z系統及Windows Server 2016。

Docker資深產品經理Vivek Saraswat表示,這個企業版本的發布,讓容器即服務(Container-as-a-Service,CaaS)更深入市場,「協助應用程式現代化的同時,也不需要改變既有IT架構。」

Vivek Saraswat表示,新版本同時支援Windows、Linux及以Linux為基礎的大型主機應用程式,讓它們同時可以享受CaaS的好處。例如,像是.NET、Java或大型主機應用程式,導入新企業版Docker後,開發者可以將傳統應用程式、微服務用容器技術打包,「部署在同一叢集運作,無論是本地端或公有雲環境都可。」更多資料

目前,大多數企業除傳統應用程式之外,也開始導入微服務架構,而IT架構除了大型主機、x86伺服器,也開始使用公有雲服務。Vivek Saraswat表示,透過企業版Docker,企業可在舊有的應用程式、工作負載上疊加Docker,「提高資源使用率,並且減少系統維護時間。」更多資料

AWS加入雲端原生運算基金會,四大全球雲端服務巨頭到齊

雲端原生運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CNCF)宣布,全球雲端服務龍頭已加入該基會成為白金會員,成為全球前四大雲端服務供應商最後一個向CNCF報到的成員。

CNCF成立的目的,在於推動基於開源軟體的雲端原生運算,相關的專案必須同時符合容器化、動態調度與微服務導向等特性,迄今已接納10個專案,包含由Google所捐贈的容器調度工具Kubernetes、容器運行環境專案containerd、容器網路介面專案CNI、監控解決方案Prometheus等。根據451 Research的調查報告,Kubernetes現在為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容器調度工具,有32%的企業將它列為調度工具首選。

CNCF白金會員1年雖要支付37萬美元的年費,但可指派一名代表參加CNCF理事會,另有一個投票名額,能夠左右該基金會的發展。除了AWS之外,包括微軟、Google與IBM等其他名列全球前四大的雲端供應商也都已是CNCF的白金會員。

負責雲端架構策略的AWS副總裁Adrian Cockcroft表示,已有許多CNCF專案在AWS上運作,他們很興奮能加入CNCF,以確保這些客戶在AWS上擁有良好的經驗。此外,AWS對CNCF的許多專案很感興趣,例如由AWS共創的Containerd,也將以CNI作為AWS上容器網路的基礎,還有63%的受訪者在AWS上執行Kubernetes,顯而易見地,未來AWS將於雲端原生社群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更多資料

OpenShift 3.6版釋出,加強資安並支援支付卡產業資料安全標準

紅帽當今的明星產品OpenShift也更新,正式推出3.6版。在這次釋出的新版本中,其中資安方面的加強是一大亮點。

例如,其中新增的支付卡產業資料安全標準(PCI DSS)產品適用性指南功能,透過此功能,處理、儲存或傳送信用卡資訊的企業,可以知道如何設定OpenShift,讓容器平臺符合資安法規。

再者是機密資料加密功能及映像檔簽章。在OpenShift啟動時,系統可以自動加密後端系統儲存的靜態機密資訊。同時,平臺管理員也可以強制對映像檔使用數位簽章,用於限制特定系統的執行權限。更多資訊

K8s代管平臺Tectonic 1.7.1版釋出,開始支援微軟Auzre

CoreOS旗下的商用K8s平臺Tectonic 1.7.1正式版推出,CoreOS現在也與微軟結盟,讓Tectonic可以在公友雲Azure上運作,現在企業用戶已經可利用Tectonic,在Azure環境執行Kubernetes工作負載,目前也整合了Kubernetes 1.7版。

CoreOS產品經理Rob Szumski表示,當今企業幾乎都將導入雲端技術列為戰略,不過,大多數企業都不希望被單一公有雲服務商所綁死。也因此,除了支援AWS及裸機伺服器環境外,CoreOS也要開始擴大支援其他廠商,「可以在多雲、混合雲的應用情境導入。」

在此新版本中,Tectonic也支援一鍵更新(One-click upgrade),只要是導入Tectonic 1.6.7版的企業,都可享受不停機更新的好處。更多資訊

微軟發表Azure Event Grid,無伺服器服務產品線更完整

微軟近日發表Azure Event Grid預覽版,它是一個完全代管的事件路由服務,可簡化基於事件(Event-based)的應用程式開發,也更容易建立無伺服器的工作流程,替Azure帶來更全面的無伺服器(Serverless)服務。

由AWS帶動的無伺服器運算(Serverless Computing)的廣泛定義是由雲端平臺來供應客戶執行程式所需要的伺服器資源,讓客戶不再需要部署、配置或管理伺服器,可更專注於應用的開發,同時興起的還有事件驅動型服務架構的風潮。

Azure運算總監Corey Sanders說明,現在絕大多數的應用程式都是根據事件來建置,例如反應IoT傳來的改變,或是回應使用者於行動程式上的點選動作,還是基於客戶要求而啟動的業務程序等,這些經由事件驅動的應用推動了企業對無伺服器平臺的需求。

迄今微軟Azure已提供各種與無伺服器及事件處理的相關服務,從事件驅動運算經驗的Azure Functions、可集中管理小筆分散資料大量注入的Event Hubs、專為無伺服器工作流程所設計的Logic Apps,到Azure Automation等服務。更多資訊

OpenStack專案開發也要靠微服務

由許多不同的系統服務組合成的OpenStack,在專案開發時也導入了微服務架構的概念。主導OpenStack技術走向的OpenStack工程副總裁Thierry Carrez表示,Nova(運算)、Neutron(網路)、Cinder(儲存)等元件,各自也可以水平擴充。而這些模組,本身即為許多可互相溝通的小元件組成,彼此可以互相調度,「OpenStack本身就是一個微服架構,可使用一些容器調度工具如Kubernetes調度這些服務。」他表示,為了讓Cinder、Neutron、Keystone等元件在Kubernetes環境執行,所以OpenStack基金會也必須提高這些模組在基礎架構層中的可重複使用性。

他表示,談到雲端原生應用程式的開發,OpenStack的目標是給予開發者多重選擇,例如使用VM、容器交付服務,或是支援Kubernetes、Mesos等容器調度框架,讓企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技術。

就如OpenStack基金會營運長Mark Collier所說,OpenStack是開放基礎架構,新興技術會不停地推出,OpenStack必須支援不同的技術,才能滿足應用程式開發者。例如,「當今容器技術的使用需求火熱,但是未來可能又朝Unikernel、Microkernel發展。」更多資訊

Container產品更多動態

·Mesos 1.3.1版釋出,修正Docker映像檔環境變數存取問題更多資訊

·紅帽CentOS Atomic Host新版釋出,相容Kubernetes 1.7版更多資訊

·網路虛擬化工具Calico 2.4版釋出,支援Kubernetes可讀性、健康度檢查更多資訊

·網路虛擬化工具Calico相容於OpenShift 3.6版 更多資訊 

·持續整合工具Buddy釋出1.5.36版,修復臭蟲加強與Google容器引擎相容度更多資訊

Container資源

※觀點:比較Kubernetes及Docker Swarm

※觀點:比較20種不同的Docker安全工具

※觀點:想確保容器安全,必須鎖定應用程式

※入門:容器監控入門介紹

※How-To:利用Rancher、Drone或及Terraform打造持續交付平臺

※How-To:在ARM伺服器上建立Docker平臺

※How-To:在樹梅派叢集上用Docker建立無伺服器應用

包含上千個路由器等IoT裝置帳密遭公開,恐成殭屍網路一員

$
0
0

一份包括上千個物聯網(IoT)裝置的帳密、IP位址等資訊名單近來被發現流傳於網路上,並有數萬人存取,恐怕已被駭客用來入侵IoT裝置使之成為殭屍網路的一部份。
 
這份名單是由New Sky Security安全研究人員Ankit Anubhav發現(下圖)被張貼於公開論壇Pastebin上,包含超過三萬個IP,經過荷蘭非營利組織GDI Foundation主席Victor Gevers整理,發現包含8,233個不重複IP位址,其中2,174個允許外部人士透過Telnet通訊埠登入,而當中又有1,775組帳密仍然可用。而這8,000多個IP網址卻只用了144組帳密,顯示其中許多採用預設帳密,可為駭客輕易破解。 

 

Gevers希望找出裝置持有人或地區以通知受害者或當地ISP 。以地區來看,這些裝置遍佈歐洲、美國、亞洲,一大部份位於中國。以種類而言,被公開的可連網裝置大部份為家用路由器,而且許多是研究人員不認識的品牌,顯示為小廠商的產品。
 
目前這份名單已經從論壇上移除。事實上,這批名單早在6月即已張貼在論壇上,而且到上周為止已有超過2萬次讀取。這意謂著極有可能已經遭有心人士取得將這些裝置變成殭屍網路的成員,藉以發動分散式阻斷攻擊(DDoS)。
 
物聯網裝置攻擊已經愈來愈普遍。去年九月法國網站代管服務供應商OVH遭到大規模的DDoS攻擊, 顛峰攻擊流量接近1Tbps,來源正是14萬台網路攝影機組成的殭屍網路。而今年2月美國一所大學也遭到DDoS攻擊,令人驚訝的是,「攻擊者」竟是校園內的路燈及校園自動販賣機,它們也都成了殭屍網路一員。

 

逛網站不再被自動播放音效嚇到,Google正測試Chrome的網站消音功能

$
0
0

網站自動播放聲音吵死人?不久的將來Google Chrome將可讓使用者關閉網站音效自動播放的功能。 

Google成員François Beaufort指出目前Chrome開發團隊正在實驗直接從瀏覽器的「網頁資訊」開啟或關閉網站聲音的設定,這項功能可讓使用者有更大權利控制哪個網站能自動播放聲音。 

目前這項功能已經內建到Chrome Canary開發版本,只要啟動聲音內容設定鍵即可。再過幾個月新功能就會出現在正式版本中。一旦Google起了這個頭,預料也會帶動其他瀏覽器業者跟進。

Nokia註冊新公司商標,準備進軍無人機市場!?

$
0
0

諾基亞(Nokia)不僅要重返智慧型手機市場,最近更被發現已經向歐盟智慧財產局(EUIPO)註冊公司商標,可能將跨入無人機產業。 

Nokia是在上週向歐洲主管機關申請了名為OVNI的商標,而生產的產品包括電信設備,以及軍用與民間無人機。 

首先發現該文件的LetsGoDigital報導,Nokia早在今年初的杜拜航空展上就公佈了多款無人機的行銷短片,顯示這些無人機具備LTE連線能力,可連結雲端,可部署於廠區或農地作為監視保全之用。 

Nokia是否會獲准使用OVNI還不得而知。目前Nokia官方也未證實這項消息。不過到9月初的柏林IFA 2017或許就能獲得解答。 

自從去年微軟將功能性手機業務出售富智康及HMD Global,讓Nokia品牌得以重返手機及平板市場,迄今已推出Nokia 6及Nokia 8兩款手機,並將經典的Nokia 3310以復刻版重新推向市場。此外,Nokia還生產提供好萊塢製片商及影片工作室拍攝專業VR影像的高階設備Ozo。

Google開源語音命令資料集,網羅逾6萬個語音檔共30種語音命令

$
0
0

Google上周開源了語音命令資料集( Speech Commands Dataset),可望加速開發人員打造支援語音命令的各種應用。

此一語音命令資料集是由數千名不同的使用者唸出30種命令文字,迄今總計蒐集了6.5萬個只有1秒的語音檔。這些文字涵蓋了Yes、No、Up、Down、Left、Right、On、Off、Stop、Go,以及數字等,方便開發人員用來訓練應用程式的基本語音介面。

迄今Google已開源多項人工智慧專案,包含機器學習技術TensorFlow自造者AI專案—AIY,以及用來蒐集語音片段的Open Speech Recording網路程式

此外語音命令資料集是由TensorFlow與AIY團隊共同建立,以用它來增加TensorFlow的訓練與介面樣本程式,Google預期開源後的資料集數量將會持續成長,以帶來更多不同的口音。

小心海中有鯊魚! 澳洲海灘要靠無人機巡邏確保遊客安全

$
0
0

從今年9月起,澳洲的部份海灘將有無人駕駛的鯊魚偵測巡邏機來協助保護戲水人們的生命安全。

這批無人機是由Little Ripper Lifesaver所派出,這是個專門利用無人機來提供災難救助的組織,該組織主要贊助者之一的澳洲Westpac銀行委託雪梨科技大學執行了Shark Spotter專案,開發了一套可用來即時辨識鯊魚的人工智慧系統。(來源:Little Ripper Lifesaver)

 

事實上,Shark Spotter專案在一年前便已展開,該系統模擬了人腦與神經系統,藉由無人機在海邊所捕捉與傳回的8000個影像進行訓練,迄今即時辨識鯊魚的準確率已高達90%,能夠更精準地區隔鯊魚、海豚、鯨魚及其他海裡生物的不同,遠高於人類搭乘直昇機或固定翼飛機以肉眼辨識的18%與12%。

Little Ripper Lifesaver目前有35架大小不同的鯊魚偵測巡邏機,當它們發現鯊魚的蹤跡時,即會在上空盤旋,並立即傳送警報給附近的救生員及緊急服務中心,同時透過機上的廣播系統來警告下方的泳者。

今年以來,澳洲東北海岸陸續傳出幾起的鯊魚攻擊事件,並引發部署防護網的爭議,因為採用防護網可能傷及無辜,並觸怒了保育人士,藉由鯊魚偵測巡邏機將能加強海灘的安全,也能維護澳洲為全球最佳旅遊地點之一的名聲。

 

鯊魚偵測巡邏機可辨識鯊魚,確保衝浪者安全:

 

新創業者發表699美元的高價藍牙智慧鎖Otto Lock

$
0
0

由前微軟副總裁Sam Jadallah領軍的新創公司Otto在上周發表了要價699美元(台幣約2.1萬元)的智慧鎖Otto Lock,並宣稱這是全球最先進的智慧鎖,但市場則說它是坊間最小也最貴的智慧鎖。

Otto Lock是款直徑為2.6吋(6.6公分)的門鎖,上面並無數字鍵,圓型鎖中央則有內建的LED燈,可仰賴門把的轉動顯示數字,作為密碼輸入之用。不過,它最主要的進入方式是利用手機與藍牙,當使用者要進入家門時,若隨身攜帶著手機,只要直接按下Otto Lock就能開門。

除了藍牙與密碼之外,使用者亦可藉由Otto行動程式開門或鎖門,也可設定暫時性的密碼鎖供親友進出用,但完全不支援實體鑰匙。(來源:Otto)

Otto Lock的設計頗為時尚,也許是因為該團隊同時延攬了前蘋果iPod部門負責人Tony Fadell與蘋果智慧家庭的首席工程師Andrew Burks。因此,Otto Lock的內部有著精細的機械設計工藝,同時也採用了從未被成功入侵過的安全加密法,亦強調會定期更新韌體。

已於上周開放預購的Otto Lock預計在今年秋天出貨,有金色、銀色與黑色可供選購。

Otto Lock體驗影片:

 

目前市場上的智慧鎖價格普遍都在300美元以下,儘管外界多半驚豔於Otto Lock的優雅設計,但同時也質疑在智慧鎖尚未普及、還未確定其風險之際,價格將是Otto Lock最大的採用門檻。

迄今全球已有十多家主要的智慧鎖製造商,根據市場分析機構Technavio的預測,全球智慧鎖市場自2017到2021年將有超過80%的年複合成長率。


你還有在下載新程式嗎? 過半美國手機用戶單月沒下載任何程式

$
0
0

市場調查機構comScore本周公布了今年6月針對美國智慧型手機用戶所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有51%的受訪者在一個月內沒有下載任何程式。

在行動程式的下載行為上,縱使有51%的使用者單月不下載任何程式,但平均來說每個人每月仍下載兩個行動程式,因為除了有13%每月下載一個程式及11%每月下載2個程式之外,有26%的使用者每月下載超過3個程式。

千禧世代(18~34歲)是下載行動程式最活躍的族群,該族群有65%以上一直都在找尋新程式、經常想發掘有用的程式,在發現新程式時也更開心,而35~54歲或55歲以上的族群產生上述感受的比例則分別只有3x%與2x%。

此外,千禧世代願意花錢買程式的比例也更高(下圖,來源:comScore),這一年來只有36%的千禧世代沒花過錢買程式,而35~54歲的族群則有66%沒買程式,55歲以上未買程式的比例更高達80%。這樣的情況同樣出現在程式內購買。

至於手機用戶發現程式的管道主要仍來自App Store,佔了20%,居次的是親友的介紹,佔15%,經由廣告或行銷活動得知行動程式的佔了10%。

研究顯示,千禧世代的手機用戶仍然經常添增手機上的程式,至於年紀較大的手機用戶正逐漸失去下載習慣,還可能日益刪除裝置上的程式。至於使用者移除程式的主要原因包括使用頻率、清理裝置、失去興趣,以及佔據手機儲存空間等。手機程式的黏著度也很強,手機用戶會把49%的時間花在最常用的程式上,第二名程式則只分配到18%。

美國千禧世代手機中必備的行動程式:(來源:comScore)

有趣的是,有21%的千禧世代只是因為不喜歡程式的圖示就把它從手機上移除,反觀不論是35歲以上或是55歲以上的族群分別只有2%與3%會有同樣的行為。

此外,不管手機上裝有多少程式,使用者的時間大概只會花費在前十個最常用的程式,任何族群花在前十個程式的時間都達到了96%。

傳Uber新執行長人選底定,Expedia執行長Dara Khosrowshahi可能接手

$
0
0

彭博社、紐約時報與Recode本周相繼引述消息來源報導,Uber董事會已選定旅遊網站Expedia現任執行長Dara Khosrowshahi填補Uber於今年6月空出的執行長一職,但目前未獲Expedia或Uber證實。

報導指出,Khosrowshahi是從最後三人的決選名單中脫穎而出,另外兩名候選人為HPE執行長Meg Whitman與奇異公司董事長Jeffrey Immelt。不過,Whitman已多次對外否認曾角逐該職位,還罕見地透過Twitter澄清

Uber現為全球最大的共乘服務業者,握有許多知名業者的資金,包括Google Ventures、中國百度、Toyota與滴滴出行等,估計其市值接近700億美元。然而,除了其經營模式因挑戰各國市場的法規所引起的爭議與抗議行為之外,Uber前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Travis Kalanick的行事風格亦屢遭外界質疑,從謾罵司機、性別歧視到放縱性騷擾等議題,最後在股東的施壓下,於今年6月辭去Uber執行長一職,僅保留董事席位。

根據Second Measure的調查,今年初Uber在美國共乘市場的佔有率還高達84%,但到5月即下滑到77%,外界推測應與Uber層出不窮的爭議有關。

紐約時報分析指出,Uber目前最需要一名可穩定軍心與全球市場的領導人,而Khosrowshahi在Expedia的經歷正好符合了Uber整合傳統與創新服務所需的背景。

Khosrowshahi自2005年起開始擔任Expedia執行長,迄今已在全球逾60個國家建立Expedia、 Hotels.com、Hotwire及TripAdvisor等線上旅遊品牌,在2008年被Fortune列為最受矚目的美國公司之一,同年也入選Forbes的美國四百大最佳管理公司,而這些成就都是在Khosrowshahi手上完成。上周五(8/25)Expedia的股價為149.23美元,市值約226.3億美元。

目前不論是Uber或Expedia都未回應此事,外傳Khosrowshahi尚未接受Uber的邀請。

MIT開發無線通訊系統RFly,讓小型無人機透過RFID幫忙盤點庫存

$
0
0

零售業的倉儲庫存盤點多是利用人工手動掃描貨物的RFID標籤,但是這不僅耗費大量的時間,也容易出錯。日前,麻省理工學院(MIT)發布一套無人機無線通訊系統RFly,可用於大型倉儲盤點庫存,能辨識倉庫裡個別貨物的RFID標籤及位置,除了能協助零售業的員工可以更快找到特定的貨品之外,也可以協助零售業者避免庫存記錄和採購之間配合出錯,而造成營收的損失。

MIT媒體實驗室(Media Lab)的研究團隊打造了一組機載電路板,安裝於無人機上,為使無人機可近距離飛行於人類周遭且安全,無人機的體積和重量必須輕巧,但小型無人機無法搭載體積較大的RFID讀取器。

而為了克服這點,MIT研究人員研發出一套無線訊號系統,讓無人機中繼RFID感應器發射的無線訊號,掃描貨物上的RFID標籤,以及辨識貨物的位置。如此便能相容於現有的RFID設備,又可解決小型無人機載重的問題。

不過,目前無人機僅能在數十公分至數公尺的範圍內掃描貨物的RFID標籤,而辨識貨物位置的平均誤差為19公分。

 

MIT無人機無線訊號系統RFly短片介紹:

 

 

中國擴大實名制到網路論壇,10月生效

$
0
0

中國自2015年實施的實名制將從受歡迎的微信、微博及行動電話等服務蔓延到論壇與社區了,並將於今年10月1日起強制實施。

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上周五發布了《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要求網路論壇社區服務供應商應依照「後台實名、前台自願」的原則,要求用戶通過真實身分認證才能註冊帳號,若未提供真實身分,則不得為其提供訊息發布服務。

所謂的「後台實名、前台自願」指的是中國仍然允許網路用戶以虛擬身分發言,但仍需向業者登記真實身分,早就落實在中國的行動電話服務或微博、微信等網路服務上。

事實上,網信辦在2015年2月發表的《互聯網用戶帳號名稱管理規定》、同年9月發表的《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工作方案》,以及今年6月實施的《網路安全法》中,全都提及了實名制。

至於最新的《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適用於在網路上以論壇、貼吧或社區等形式為用戶提供互動式訊息發布社區平台的服務,除了要求實名外,也規定平台必須加強用戶的管理,只要發現含有違法或被禁止的訊息,都應即刻採取行動,關閉用戶帳號、保存有關紀錄,並向上級機構報告。

有媒體認為,這很可能是中國全面落實實名制的最後一步,未來沒有提供真實身分的網路用戶,在中國的網路上都只能瀏覽,既無法張貼文章,亦無法留言,不管是在知名服務或是小型的論壇與社區服務中。

提昇Android裝置安全性,Google將推認證制

$
0
0

為了解決多種版本造成的安全更新及穩定性問題,和Windows及macOS一樣,Google宣佈將為Android裝置採行認證標籤制,通過認證的產品包裝盒上會打上「Google Play Protect」的logo。
 
目前全球有超過20億Android裝置在外流通,Google表示,為了提供這些裝置認證以維持產品的安全及穩定性,Google已經和全球主要製造商合作測試數百項相容測試,確保裝置符合Android的安全及核准模式。

這些裝置上的軟體都必須是最新版且也具備安全更新,而且不得預載惡意程式,也必須包含Google Play Protect如自動掃毒及尋找裝置(Find My Device)功能,以確保手機具備基本的安全及隱私防護。
 
認證測試也會驗證預載了正版的Google App,像是YouTube、Gmail、Maps、Google Search等,還有由Play Store下載的app可如預期運作。通過這些測試的裝置將會在外包裝打上Google Play Protect的logo作為證明。Google 並於網站列出產品已經獲得認證的廠商。
 
Google並重申Play Store上的app皆經過超過10萬次以上的相容測試,以確保app備份、重置等基本功能。
 
此舉將有助於Android產品的安全性及產品更新。相較於iOS產品,Android因為是開源作業系統,不但版本分歧,更新機制也很混亂,以致於Android一大出現重大安全漏洞,由於安全更新部署不易,受災範圍往往十分廣泛,而且新版Android普及速度也遠不如iOS。例如雖然Android目前已更新到8.0的Oreo,但用戶比例最大宗仍停留在6.0的Marshmallow。

 

Viewing all 3178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