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早在2013年就開始投資網路基礎建設,近年來積極規畫建立推動智慧城市的組織和示範區,目前預計籌備成立數位治理局,要用藉著分析城市的大數據,整合資源制定更合適的決策,也能提供市民更好的數位服務。
臺中市政府數位治理局籌備處執行長蕭景燈認為,資料治理即是政府將內部管理和外部服務所產生的資料,透過儲存、分類、運用,重新創造出新價值,用來輔助政府決策、預測大環境走向,更進一步,可以將去識別化後的資料開放,提供市民利用自己的創意,開發出新應用。
臺中市2015年交通事故比率是全臺平均值的2倍以上,透過分析車流數據重新調配車道,今年臺中A1事故(人員當場或24小內死亡)下降率,拿下六都第一。目前臺中市政府先將大數據分析,應用在交通管理和警政管理上。
首創高風險路口整合平臺,掌握交通狀況降低事故傷亡人數
近來臺中市交通局與警察局合作,建立「高風險路口整合平臺」,整合交通相關數據,分析呈現肇事斑點熱區圖、碰撞構圖分析、事故統計圖表等,這些分析結果不是只提供給市府內部,就連一般民眾,也能在市府的網站和App上獲得相關資訊。
過去,即使臺中市交通局每年都有統計分析交通事故的相關資訊,但由於分析的結果並沒有事故細節,只能得到肇事主因是未依規定讓車,不過,透過高風險路口整合平臺,交通局就更能掌握車禍樣式、時間、車種等細節資訊,來研擬不同的情況的因應策略。
更具體來說,平臺的事故碰撞構圖會以圖像呈現,若是後車碰撞前車,會有箭頭標示,如此一來,不只能夠讓內部人員提升辦事效率,也能方便臺中市各單位的溝通。
臺中市政府內部擁有數據分析的工具,就能分析道路車輛流量來調配車道,也在易肇事熱區設置太陽能LED警示燈後,並每個月於網站上公布十大易肇事路口,提醒民眾車禍的高風險路段,交通局表示,目前臺中市交通事故傷亡人數已逐漸降低。
除了分析現有的車流量的數據,臺中市政府更在2016年推出了「Tag Motor」計畫,領先全臺率先將機車車流數據,也加入交通數據來分析,招募上千名機車騎士,在車身貼上感應貼紙,當機車行經臺灣大道、中清路與五權西路上的偵測點時,相關行車數據就會匯入資料庫,以便偵測機車流量。
從上億筆搭乘數據,找出最佳的跳蛙式公車設站路線,900路公車從70個停靠站縮減到30個,從臺中火車站到豐原高中行車時間也因此縮短了20分鐘,900路公車還得到公車界「自強號」的稱號。
分析上億筆公車搭乘數據,找出更快速的新路線
臺中市不但用數據處理棘手的交通事故問題,也用數據來優化公共運輸工具的規畫,目前臺中市公車電子票證刷卡率高達到97%以上,光是一年就有上億筆的市民搭乘數據,臺中市交通局分析乘客上下車時間、起訖點、搭乘人數等資訊,分析出許多有用的參考依據來重新規畫公車路線,像是前30大站、尖峰搭乘時間等。
因此,臺中市從2015年開始建置公車大數據資料庫,與亞洲大學及中興大學合作成立「台中市智慧交通大數據研究中心」來分析這些數據。也進一步作為改善市公車路線的參考。
以往的公車路線多半是由道路附近的居住密度、社經發展,來規畫停靠路線,舉例來說,百貨公司、市場、醫院、學校等人流聚集的地方,公車站就相當密集,雖然對多數居民而言相當方便,公車也有不錯的獲利,但是,臺中市分析公車搭乘數據後,才發現只有少數個大站的搭乘人口較多,除了某些路段乘客較多,其他路段根本沒人搭乘。
因此,臺中市交通局將一些沒有乘客搭乘的路線重新規畫,調整到有更多搭乘需求的路段。臺中市交通局認為,過去公車業者是依照自己的經驗,規畫出高營利的路線,不願意輕易改變已規畫好的路線,現在有了精確的資料來當佐證,能夠更容易地說服公車業者,配合路線調整規畫。
2016年3月開始,搭乘從臺中火車站到豐原高中路線的乘客,可以明顯感受公車行車時間縮短了20分鐘,900路公車還因此得到公車界「自強號」稱號。
臺中市政府將原本停靠將近70個站的路線重新規畫,採取跳蛙式公車路線規畫,只選擇前20個載客量較大站點和必要停靠的學校來設站,全線站牌只有30個,比過去少了一半以上,也大幅縮短了公車族的通勤時間。
除了通勤時間大幅減少之外,尖峰時段的公車班次也變得更密集了,臺中市政府持續採用跳蛙式的公車路線規畫,除了900路公車,另外也推出500 路和700 路幹線公車,都是採取相同的模式來規畫新路線,蕭景燈表示,規畫路線的模式能有這麼大的轉變,大數據分析扮演了非常關鍵角色,因為有資料分析的結果,才能了解到以往不知道的訊息,改善政府的規畫和政策。
臺中市政府目前先將大數據分析的結果,應用在交通管理和警政管理上,甚至,臺中市還整合多項城市中的數據,即時監控道路交通量、交通事故、火災等資訊,以便應變緊急事件,並預計成立數位治理局,以一級機關的層級整合數據和資源,制定更合適的決策。(圖片來源/臺中市政府)
政府提升管理效益有新方法!IT從支援變決策關鍵
「IT 從支援角色變成策略角色的關鍵。」蕭景燈表示,近幾年軟硬體的技術的發展已證明 IT 能夠成為決策的中心,過去政府機關以業務為核心,IT 僅是從旁輔助,基本的e化僅做到將紙本的作業電子化,進階則是將原有業務發展為資訊系統,每個資訊系統,以配合該項業務為主,往往每個服務都是獨立的,資料當然不連貫、不互通的,後續的系統整合工作,也會變得相當繁雜。
不過,現在政府資料治理開始從數據驅動的角度出發,以數據為中心,發展出可以橫跨不同服務和應用的系統,舉例來說,政府報稅的資料若是能將保險理賠的收入也整合在一起,則可以分析可能民眾看牙醫的保險申報最多,進而改善社會福利的政策。
蕭景燈表示,臺中市政府預計成立數位治理局的初衷即是,期望以更高的層級,統整各個管道收集的城市的數據,由於許多政策的制定,都需要跨單位的合作,一同討論和推動,因此藉由數位治理局的層級,整合數據和資源,能夠提供給市府內各個單位,依照各單位的業務需求,加以創造出多元的運用。
「政府的管理要提升,不能不用IT!」他認為,政府的角色是服務民眾,無非是朝向效率提升的目標前進,公務人員的員額不會大幅增加,服務的民眾雖然沒有變多,但是人類的移動越來越快所產生的活動越來越多,民眾對政府單位的期待也日漸增高,只有運用 IT 才能優化政府服務,做出適當的決策與合理的資源分配。
因此,政府資料治理在近幾年變得越來越重要,善用數據分析來協助制定決策,已經是不可或缺。再者,許多重複性高的作業,用數據分析來判斷,通常比人的判斷還要準確,以前許多決策都是靠經驗判斷,或是用猜測的,有了數據支持,讓政府制定政策能夠落實透明化,還能達到可苛責性。
他建議,政府機關採用資料治理的方式來管理,且部門內部要設計一個符合組織的資料生命周期流程,部門就能清楚地分配每位成員的工作,也需要了解業務面的人一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