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179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卡巴斯基:當心交友軟體洩露你的姓名、職業與工作地點

$
0
0

卡巴斯基實驗室(Kaspersky Lab)本周指出,他們在分析了9款交友程式的安全性之後,發現這些程式存在著不同的安全漏洞,可能洩露使用者的姓名、位置、職業,甚至惹來中間人攻擊。研究顯示,這9款程交友程式中最安全的是WeChat。

該實驗室所檢測的交友程式包括Android與iOS平台上的Tinder、Bumble、OkCupid、Badoo、Mamba、Zoosk、Happn、WeChat及Paktor,並揭露它們對使用者的主要威脅。

其中,Tinder、Happn與Bumble允許任何人檢視使用者工作或唸書的地方,這些資訊可能讓第三方用來找出使用者的社交媒體帳號或真實姓名,若是監聽了安裝Paktor的裝置流量,還可能看到其他使用者的電子郵件帳號。辨識Happn與Paktor用戶身分的達成率為100%,Tinder為60%,Bumble為50%。(來源:Kaspersky Lab)

此外,在9款程式中有6款可能曝露使用者的位置,只有OkCupid、Bumble與Badoo保護了使用者的位置資訊。主要是因為這些程式會多次呈現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因此很容易推斷對方的位置,其中,Happn不只提供彼此的距離,還會有彼此路徑的交會次數,因而更容易追蹤。(來源:Kaspersky Lab)

而Mamba、Zoosk、Tinder、Paktor、Bumble與Badoo都有程度不一的傳輸加密問題,如透過HTTP上傳照片,當中最嚴重的是Mamba,其iOS版連文字訊息的通訊都未加密,可能遭到駭客竄改。研究人員還以偽造的憑證來測試這些程式對抗中間人攻擊(MITM)的能力,發現有5款未通過測試。

研究顯示,這9款交友程式中,最安全的當屬WeChat,因為它除了可能洩露使用者位置之外,沒有身分外洩的問題,也沒有通訊被攔截的問題。

卡巴斯基實驗室建議使用者不要把社交媒體的帳號加入交友程式的公開檔案中,也不要公布自己的電子郵件信箱,最好是透過VPN服務連網,不要與陌生人分享不必要的資訊。該實驗室已將相關報告提交給程式開發者,但並非每個程式都已修補。


採礦程式商Coinhive的DNS遭駭,開採的Monero加密貨幣全進了駭客口袋

$
0
0

專門打造JavaScript Miner採礦程式的Coinhive周二(10/24)發現駭客存取了該公司的DNS伺服器,竄改DNS紀錄並將流量導至第三方伺服器以執行修改過後的JavaScript Miner,讓客戶所開採的Monero加密貨幣全進了駭客口袋。

根據Coinhive的說明,2014年眾籌網站Kickstarter發生資料外洩事件時危及了該公司所使用的憑證,當時他們的因應方式是全面改採獨立的密碼與雙因素認證,但唯獨忘了修改Cloudflare憑證。

本周駭客即是利用這個曾經外洩的憑證存取了由Cloudflare代管的Coinhive DNS伺服器。駭客竄改了Coinhive的DNS紀錄,把流量導至由駭客所掌控的伺服器,再於伺服器上植入內含固定網站金鑰的JavaScript Miner檔案。

於是,Coinhive的網站客戶便載入了這個客製化的採礦程式,替駭客開採Monero加密貨幣。不過,駭客控制Coinhive DNS伺服器的時間約莫只有6小時。

廣告過濾機制AdGuard最近掃瞄Alexa流量排行榜上的前10萬個網站,發現有220個網站暗藏Coinhive或JSEcoin採礦程式,這些網站企圖利用造訪者的CPU資源進行採礦以取代廣告收入,主要為影音、檔案分享、成人與新聞等類別的網站。

儘管Coinhive曾呼籲用戶應明確向使用者揭露採礦行為,卻只有極少數網站遵循,造成使用者困擾,已陸續有防毒軟體及廣告過濾機制開始攔截採礦程式。

Cray與微軟要讓超級電腦運算資源上雲端

$
0
0

微軟本周宣布將與超級電腦製造商Cray獨家合作,於Azure上推出超級電腦服務,可用來執行需要大量運算資源的AI、分析、建模或模擬任務,讓原本無能力部署超級電腦的用戶也能以訂閱方式於雲端使用超級電腦的運算資源。

根據雙方的規畫,Cray將在Azure上供應Cray XC與Cray CS系列的超級電腦,以執行各種高效能應用,亦能整合Azure上的虛擬機器、Data Lake、機器學習服務或是微軟的AI平台。

微軟表示,超級電腦服務將現身於該公司位於全球的大多數資料中心,也是唯一可執行大量混合工作流程的雲端服務,還能獲得雲端與超級電腦專家的協助。

傳統上超級電腦只會存在於大型的超級電腦中心,每座Cray超級電腦的價格可能自數十萬美元到上百萬美元不等,此一合作案將讓更多組織得以存取超級電腦資源,以用來執行短暫卻需大量運算資源的任務,或是作為購買超級電腦的參考經驗。

駭客從尼泊爾NIC亞洲銀行SWIFT系統盜轉4.6億盧比,約新臺幣1.33億元

$
0
0

尼泊爾NIC亞洲銀行國際匯款轉帳SWIFT系統遭駭案,又有新進展!

根據尼泊爾當地媒體加德滿都日報的報導,此次遭駭的尼泊爾NIC亞洲銀行遭到駭客以31個假匯款通知,企圖轉帳4.6億盧比(約新臺幣1.33億元),在尼泊爾央行協助下,第一時間已經追回1.1億盧比(約新臺幣3,200萬元)。

駭客盜轉4.6億盧比,已先追回1.1億盧比

從報導中可以得知,國際駭客是在10月19日以31張假造的國際匯款轉帳通知單,進行NIC亞洲銀行的盜轉,盜轉的金額高達4.6億盧比,也是尼泊爾有史以來最大宗的金融竊盜案。

尼泊爾央行介入後,也發函請求各國銀行提供協助,暫停執行來自尼泊爾NIC亞洲銀行的國際匯款轉帳業務,而駭客將盜轉金額轉入的銀行,以亞洲為主,歐美其次,主要有亞洲的中國(包含香港)、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土耳其,以及歐洲的德國和美國等國家的銀行帳號。在各國銀行的協助下,尼泊爾NIS亞洲銀行遭到國際駭客盜轉轉的金額,也先追回1.1億盧比,其他帳款還在逐步追回中。

因為尼泊爾央行的第一要務,就是希望可以追回盜轉的金額,所以該國媒體引述尼泊爾央行不具名受訪者的說法指出,尼泊爾央行在10月22日已經出面發函要求各國銀行協助,暫時停止來自尼泊爾NIS亞洲銀行的國際匯款轉帳服務。

但事實上,還是有部分國家的銀行和央行並沒有提供相關協助。例如,該名尼泊爾央行的人員便指出,在10月24日,尼泊爾央行已經對各國銀行發出請求的兩天後,還是有某美國銀行允許駭客順利提領4萬5千美元的盜轉的帳款。

也因為尼泊爾央行在協助NIC亞洲銀行追回盜轉金額的過程並沒有那麼順利,這也使得尼泊爾央行只想著如何把錢專回來,而不願意花更多心力去關注其他尼泊爾的金融銀行業者,是否有採取其他相對應的預防措施以避免重蹈覆轍。而尼泊爾央行這種只想息事寧人的態度,引發媒體強烈的不滿與抨擊。

事實上,要追回遭到國際駭客透過SWIFT系統盜轉的金額並沒有那麼容易,臺灣的遠東銀行遭到國際駭客透過SWIFT盜轉的18億元,雖然只剩下1,500萬元還沒有追回來,看似追回帳款很容易,但從眾所矚目的孟加拉央行2016年2月爆發的SWIFT系統遭駭事件來看,「在經過1年半的持續追查後,其實孟加拉央行遭駭後,只有大約五分之一的金額是順利追回。」國外媒體報導指出。

銀行員工可以在SWIFT系統看電子郵件,帶來網路釣魚的可能性

尼泊爾NIC亞洲銀行身為遭到國際駭客盜轉4.6億盧比的當事人,雖然此次的盜轉並不會危害到該行存款人的正常權益,但相關的損失如果沒有順利追回,也將嚴重危害到該銀行可以分配的股利,將會造成股東重大損失。

更有甚者,根據當地媒體的報導,國際駭客之所以可以順利入侵尼泊爾NIC亞洲銀行的SWIFT系統,也是因為該行行員可以在提供國際轉帳匯款SWIFT系統的伺服器上,開啟個人的郵件帳號。這樣的手法則和其他國家SWIFT系統遭入侵的手法類似,都是剛開始,可能有內部員工點選網路釣魚信件,導致內部網路電腦被駭客植入惡意程式。而這幾起SWIFT系統受駭的過程,彼此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尼泊爾金融業者還使用盜版與過期軟體,資安風險大增

這整起事件對尼泊爾金融業者帶來非常大的警訊,畢竟,網路竊盜等資安入侵手法,已經成為該國金融業者,不得不面對的、最嚴重的產業威脅之一。

事實上,尼泊爾的金融業者包括尼泊爾央行在內,因為過往的短視近利,並不在意必須打造一個安全且堅固的網路基礎建設,以確保金融系統與帳戶安全性之外,也沒有接受定期的IT稽核措施;甚至於,從媒體的報導也可以發現,尼泊爾還有許多的金融業者,會習慣性使用不安全的盜版或過期的軟體等。尼泊爾金融業者的作為,也都使得他們必須面對極大的網路資安風險。

雖然,這次尼泊爾NIC亞洲銀行的受駭事件,並沒有波及到該行總計存戶約有2.4兆盧比(約新臺幣7千萬元)的存款金額,但隨著駭客攻擊手法越來越複雜,當駭客可以順利入侵銀行內網及SWIFT系統時,就可以監看行員所有操作與轉帳行為。該銀行如果沒有辦法即時導入有效的預防措施,未來都有可能影響到該行存戶的存款安全,更嚴重的情況下,當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尼泊爾其他的金融產業身上時,對於尼泊爾金融業的正常發展都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廣達雲端4.0布局的下一個新挑戰:5G基礎架構卡位戰略,即將揭曉

$
0
0

【舊金山聖荷西直擊】
過去以硬體設計代工起家的廣達,挾其經手大量伺服器產品代工製造經驗,也決定邁向自有品牌之路,早在2012年5月,就在美國聖荷西成立了雲達科技(Quanta Cloud Technology),直接了當瞄準了,雲端市場起飛後的伺服器硬體需求,一路以來,雲達戰略目標就是要發展全光譜的自有品牌資料中心產品,也不只鎖定大企業(這是廣達過去提供客製化伺服器代工的主要市場之一,如臉書、微軟、Google所用的自製伺服器不少是出自廣達之手)。廣達仍聚焦在ODM業務,而QCT就成了廣達集團搶攻基礎架構市場的主力。

從OCP伺服器代工,到超融合架構自有產品

雲達科技總經理楊晴華在去年10月雲達HCI產品大會上,回顧了過去雲達4階段的發展。廣達2007年臉書開始找廣達代工伺服器,後來2011年時,臉書更發表了開放運算計畫,廣達也是初始成員,參與了OCP伺服器的設計與代工製造,這是雲達的1.0階段,後來也果然從中發展出了自有品牌的資料中心硬體,成了基礎架構設備供應商,不只伺服器產品,也有儲存和網通產品,這就是雲達科技的成立目標,也是QCT 2.0階段。

隨著全球雲端市場起飛,公有雲服務逐漸成形,雲端供應商的擴充需求越來越大,甚至一次動輒需要擴充上百櫃的伺服器,才QCT開始鎖定全球高擴充性伺服器解決方案(Hyperscale Rack Solution)的全球需求,尤其鎖定,大型雲端龍頭供應商,這是QCT 3.0的戰略。

根據IDC 2016年預估,雲端市場(公有雲加上私有雲)在全球基礎架構(資料中心)市場比重,在2016年突破了3成,而到了2018年更會超過4成,這也讓適時卡位的QCT抓到了市場趨勢。

但是量大開始出現質變,大型雲端服務轉而鎖定統一規格的伺服器,來壓低成本,但同時又透過軟體,來提高伺服器設備的應用彈性和擴充性,這也催生了新的資料中心架構典範,過去以高單價專屬硬體為主的基礎架構市場,開始轉向軟體定議架構發展,甚至虛擬化龍頭VMware也帶頭鼓吹軟體定義資料中心,整座資料中心都可以透過軟體彈性調度、控制。

伺服器等於就像是一個個沒有差別化的設備,連Google後來都直接將伺服器稱為「機器」,因為,伺服器用途已經單一化到如同一臺平凡的機器設備一樣,只有靠軟體才能創造差異化,這就是Software-defined技術和產品的崛起,主要還是透過虛擬化技術,將硬體資源抽象化成了一個虛擬的資源池,再由軟體來調度派送。先從運算資源池技術開始成熟,逐漸延伸到軟體定義儲存、軟體定義網路技術的成熟,運算、儲存和網路三大基礎架構都軟體化了,超融合式架構(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也就成熟了。這就是這兩年QCT 4.0第四階段戰略專攻的HCI架構市場。

開放、開源技術的普及是讓軟體定義架構,甚至是超融合式架構成熟的另一個推力。因為技術不再把持在單一品牌或龍頭廠商手上,而是透過開源或開放的方式,甚至由使用者(如臉書出面推動OCP計畫,自己設計伺服器軟體和產品),OpenStack也是因此而生,為了成為另一個開源(人人可用)的雲端OS平臺,可以自己搭配硬體(低價、規格統一的白牌伺服器就可以),也來打造出一朵不書AWS服務的雲,不管,自用或對外營業兩相宜。
以硬體技術起家的雲達,自然也大力擁抱開放技術,如OpenStack、Linux業者紅帽,還和原有軟體品牌龍頭合作,如VMware、微軟等,雙邊通吃。

QCT戰略,善用開源軟體的力量,來發展軟硬整合的Appliance產品

甚至楊晴華在2014年就曾透露出,未來雲達產品戰略,就是善用開源軟體的力量,來發展軟硬整合的Appliance產品,尤其當大量開源企業級軟體出現後,因為基礎架構軟體,任誰都能取得,誰能最快將其整合到硬體中,打造出商用等級的產品,就能最快滿足市場需求。這也是當時他罕見透露的未來戰略布局,果然,開源基礎架構技術的崛起,正如他所料。

不過,容器技術(Container)的出現,讓HCI架構面臨了新的轉型考驗,過去主要以調度VM、實體機器資源的HCI架構,開始需要具備容器調度能力,因為容器成了另一種新的運算環境選擇。QCT在4.0戰略中,也沒有落下這一塊,開始和容器管理平臺如MESOS或容器調度專案kubernetes合作。QCT也很早就在自家基礎架構產品中,隨微軟、VMware等支援容器,而具備了PaaS平臺產品的選項,例如今年5月公開,玉山銀行所部署的一站式雲管理平臺,就是就是QCT產品搭配微軟PaaS平臺和Hyper-V技術,不只可以調度虛擬機器和裸機,還可以延伸到容器的管理。

QCT 4.0戰略布局也不僅止於基礎架構市場,楊晴華去年在自家HCI大會展示了現有產品布局,除了基本的3S1R之外(Network Switch、Storage、Server三類產品線和Rack Solutions整櫃式解決方案)還有涵蓋三大主流平臺的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產品(Software-defined data center ),支援VMware、微軟和Openstack,以及新崛起的容器技術平臺,包括Docker、kubernetes和CoreOS。當時,楊晴華就揭露了下一個發展目標是運算需求市場和應用市場,包括了IaaS、VDI(桌面虛擬化架構)、NFV(網路功能虛擬化)、大數據(Big Data)、HPC(高效能運算)、機器學習和IoT等應用市場。

其中前兩者IaaS和VDI屬於基礎架構需求的延伸,也是QCT過去熟悉的市場,而Big Data、HPC則是QCT最近三、四年積極瞄準的新利基市場,而機器學習和IoT則是最新要切入,至於NFV則是一個QCT在熟悉虛擬化技術後,想要瞄準的5G市場切入點,早從2016年,QCT就開始布局,但還沒有看到較大動作的產品釋出,而是先和電信業者合作來練兵,例如瑞典電信供應商愛立信(Ericsson)就在2016年行動通訊大會MWC上宣布和廣達策略合作,要用Ericsson超規模資料中心系統(Hyperscale Datacenter System,HDS)8000系列為基礎,共同設計、開發和製造下一代資料中心平臺,這是Ericsson用來布局5G市場的核心基礎平臺,目標是用同一套基礎架構來滿足電信IT和傳統IT兩種需求的新資料中心架構,來兼顧彈性、擴充和簡化管理,而NFV和SDN技術應用正是其中的關鍵。這也是QCT趁機練手,熟悉電信第一線需求的機會。

今年10月,雲達年度大會即將登場(10/26,臺灣10/27),雲達也一改往例,將原有以平臺架構命名的HCI大會名稱,改為成抽象的Q-Synergy,主打「綜校」印象,透露出從基礎架構產品市場,要更積極跨入應用市場的企圖心,而不僅止於經營平臺設備供應商的品牌印象而已。從多場NFV、SDN相關議程也反映出雲達下一步要大力進軍5G市場的意圖,還找來ONF開放網路基金會生態與行銷副總都都登場分享新的開源電信架構CORD。

新推英特爾RSD架構的機櫃解決方案Rackgo R,瞄準電信IT與傳統 IT整合的龐大機櫃部署需求

QCT也新發表了搶攻5G市場的新產品,也就是採用英特爾RSD架構(Rack Scale Design)的新機櫃解決方案Rackgo R。RSD是一個以機櫃重新定義IT基礎架構的新框架,可以透過軟體定義的方式,更容易透過API來調度全資料中心多機櫃的運算資源。

在Intel Rack Scale Design架構中,運用多組機櫃同時使用的組態,來搭配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的應用,來提供更大規模的動態資源共用池(涵蓋運算與儲存資源),以因應不同工作負載的調度配置。SDDC過去多以伺服器為最小組態單位,進一步擴大到以機櫃為最小組態單位,來提供更高效的調度配置。這是QCT進軍電信市場的新利器,尤其是瞄準需要龐大機櫃群部署和維運需求的電信5G市場。

5G標準明年才會正式定案,但各國電信商無不想要搶先布局,早就開始積極建置新一代基礎架構的時機點。RSD架構的多機櫃新產品只是其中一步,雲達如何卡位競爭激烈的5G市場,即將要揭曉。

廣達QCT如何卡位5G全球競賽?新產品和新戰略出爐,靠軟體定義創新打造新一代電信機房

$
0
0

【舊金山聖荷西直擊】
廣達旗下雲端事業子公司雲達科技QCT今天在美國聖荷西舉辦年度技術大會,發表最新產品和下一步的產品戰略。雲達科技總經理楊晴華指出,5G戰略是今年QCT戰略的新重心。資料中心轉型發展歷程,有三大新趨勢,除了開放硬體和軟體定義的新進展之外,另一個重要的新趨勢是網路典範的轉移。而這正是促成雲達切入5G產品的關鍵。另外,雲達銷售策略也有新的布局,也首度增加了4家全球性SI廠商負責經銷及導入服務,要瞄準財金2千大企業的資料中心轉型需求。

雲達年度大會照例今年10月在美國聖荷西登場,但不同於過往,雲達將原有以平臺架構命名的HCI大會名稱,改為成更抽象的Q-Synergy,主打「綜校」品牌映象,透露出從基礎架構產品市場,要更積極跨入應用市場的企圖心。

楊晴華指出,QCT戰略上,將聚焦三大能發揮綜校的目標,能帶來技術民主化(Technology Democratization)、能加速技術轉型、能讓生態系人人受惠,以此來發展未來的產品布局。技術面則聚焦三大趨勢,第一是開放硬體(Open Hardware)、第二是軟體定義(Software Defined),第三是網路典範轉移(Network Transformation)。

開放硬體以經是雲端供應商、電信業、代管業者的首選,也越來越多企業採用。而軟體定義趨勢上,SDDC已經成為主流,進入門檻降低了,資料中心建置者和維運者都比過去更容易使用。新的趨勢是5G技術來臨,更帶來了網路技術典範的轉型。

QCT三大產品布局方向

總體策略是,「QCT的目標是補齊三大轉型趨勢進入企業時的產品缺口。」楊晴華指出。因此在開放硬體帶動的雲端需求上,QCT產品不只聚焦伺服器、儲存和網通設備,也會擁抱Intel RSD架構,更開始瞄準AI、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的應用需求,以及HPC需求。而QCT希望透過加值硬體架構,來優化工作運算量。而在軟體定義布局上,QCT將聚焦企業私有雲、混合雲整合和SDDC需求市場。而在網路轉型趨勢面,QCT將聚焦網路功能虛擬化(NFV),電信機房中心轉型(Center Office Transformation),以及行動邊緣運算(Mobile Edge Computing)的需求。

QCT今天也發表了一款新的機櫃產品Rackgo R,就是一個可組合式的基礎架構設備,支援Intel的RSD架構(Rack Scale Design),改以機櫃為最小單位,重新定義IT基礎架構,可以將資料中心內的運算資源、儲存、網通資源之間的隔離打破,重新解構後集中成一個超大型資源池,再按應用需求重新組合。

軟體定義產品面,QCT早已和三大虛擬化平臺合作VMware、微軟和OpenStack,這會進一步延伸到SDDC產品來進軍企業私有雲的需求,另外也會以VMware Cloud Foundation和Azure Stack兩套混合雲管理平臺進軍混合雲市場,公有雲則會支援三大雲端平臺AWS、GCP和Azure。特別是,QCT今年首次公布了業務合作伙伴,找來4家全球性SI廠商Accenture、Avanade、Tech Mahindra和KGP,由QCT提供產品平臺,合作伙伴則提供系統整合、顧客輔導和支援服務。楊晴華補充,廣達加上雲達,投入在硬體產品研發的人力多達1600人,但仍以產品研發為主,需要進一步結盟合作伙伴來進軍財金兩千大企業市場,來提供更多導入服務和支援。

上述兩者產品布局是QCT原有產品線的延伸或強化,也就是可總稱為資料中心雲的市場,但「新的趨勢是網路典範的轉移,」楊晴華指出,這會帶來新的雲市場。他稱為Network Cloud和Edged Cloud,關鍵產品包括了NFV、邊緣運算和RSD架構產品,以及5G世代技術。

QCT也新發表了搶攻5G市場的新產品,也就是採用英特爾RSD架構(Rack Scale Design)的新機櫃解決方案Rackgo R。RSD是一個以機櫃重新定義IT基礎架構的新框架,可以透過軟體定義的方式,更容易透過API來調度全資料中心多機櫃的運算資源。

今天發表的Rackgo R整櫃式解決方案,採用Intel的Rack Scale Design架構,可以透過多組機櫃同時使用的組態,來搭配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的應用,以提供更大規模的動態資源共用池(涵蓋運算與儲存資源)。

SDDC過去多以伺服器為最小組態單位,但RSD架構,則進一步擴大到以機櫃為最小組態單位,來提供更高效的調度配置。Rackgo R可以支援OpenStack、VMware和Windows Server。預計明年3月正式上市。這是QCT進軍電信市場的新利器,尤其是瞄準需要龐大機櫃群部署和維運需求的電信5G市場。

而在AI產品布局上,QCT則擁抱Intel的Nervana DL Studio平臺,由QCT提供支援Intel處理器的硬體設備,包括專為深度學習應用所設計的Crest系列處理器,超多核心處理器Xeon Phi,Xeon伺服器級處理器和Intel FPGA晶片。「QCT要打造基礎系統來支援Intel的Nervana DL Platform,作為AI的後端。」楊晴華表示。

新一代5G平臺競爭關鍵:用新興資料中心技術重新打造電信機房

儘管不少電信業者早從2、3年前就開始發展新一代5G平臺,QCT現在才切入,楊晴華認為,時機剛好,一來5G標準還沒定案,而新一代電信機房中心架構才開始成熟,這是一個有未來10年前景的市場。楊晴華所指的新一代電信機房中心架構,就是ONF開放網路基金會提出的CORD平臺(Central Office Re-architected as a Datacenter),顧名思義,就是用新興資料中心技術,包括如SDN、NFV和雲端技術,重新打造電信機房中心(Central Office,簡稱CO,又稱局端)。

ONF基金會行銷和生態系副總經理Timon Sloane表示,電信機房是電信業者最重要的基礎架構,以AT&T為例,光在美國就有4,700座電信機房,這是電信業者面對顧客的服務「閘道」,一座CO通常要服務機房四周的用戶,包括了1~2萬名傳統顧客、1~2萬名行動顧客,以及1,000間家企業的電信服務需求。重新打造新的CO,才能提供新的服務,甚至要把CO變成Edge Cloud,才能滿足如AR虛擬運算、自駕車協同運算、IoT省電用的新興邊緣運算需求,這些都是隨著5G服務上路後,伴隨而來的新興M2M(機器對機器)的大量資料傳輸需求。 

也因此,ONF基金會早在2015年就提出用資料中心技術重構電信機房的概念,但直到現在才有CORD平臺,運用NFV網路功能虛擬化技術,將各種電信服務封裝到虛擬環境上來執行,就能用管理資料中心的方法,來管理電信機房,甚至,更大的好處是,Timon Sloane指出,就可用低成本的白牌伺服器加上開源軟體,來打造出電信機房需要的軟硬體系統,取代高價的專用電信設備。「這是資料中心的新經濟。」Timon Sloane強調。

CORD平臺特色是在NFV環境中,用VNF(Virtual Network Function)預先打包了不同用途的網路或電信服務,需要時立即可啟用。Timon Sloane表示,好處是一來可以自選硬體,二來只要更換VNF,就可以切換廠牌,擺脫廠商鎖定,而維運商也可以優化或客製專屬的電信服務。目前CORD平臺提供了三種版本,M-CORD(行動版),E-CORD(企業版)和R-CORD(家用版),全球不少電信業者,都開始參與M-CORD平臺計畫,如AT&T、Verizon、Sprint、韓國SK電信、中國移動等。而Comcast、日本NTT、美國AT&T則參與了R-CORD平臺計畫,E-CORD平臺計畫參與者較少Timon Sloane預估,這不只會創造新的開源平臺和產品,最終還將創造出一個3000億美元的市場和生態系。

楊晴華指出,CORD平臺的核心概念是Disaggregation(解構),而QCT新推出的產品Rackgo R核心的概念,也是要將資料中心的硬體資源打散解構,以利再重組,正符合CORD平臺的需求。QCT明年也會在MWC大會上,用自家產品,模擬全套新一代架構的電信機房(Center Office),來展示QCT進軍5G市場的能力。

微軟正式啟用舊金山的混合實境工作室,供第三方打造全像片

$
0
0

微軟於本周三(10/25)宣布,在美國舊金山正式啟用混合實境捕捉工作室(Mixed Reality Capture Studio),提供第三方開發者與創作者打造富有想像力與沉浸體驗的混合實境內容。

微軟位於舊金山的混合實境捕捉工作室提供第三方使用者打造高品質的全像片(Hologram),開發者或創作者能在工作室中,創造並錄製能用在2D螢幕上,甚至應用在虛擬實境(VR)裝置或行動裝置上的全息影像(Holographic)影片。

而微軟也在舊金山建立一座混合實境學院(Mixed Reality Academy),提供開發者和創作者混合實境的課程、工作坊、黑客松(Hackathon)等活動,讓開發者和創作者能互相交流、學習、合作,以創造更多混合實境應用。

此外,微軟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華盛頓州雷德蒙市(Redmond)都有混合實境捕捉工作室的據點。微軟期望,能在全球主要市場擴展混合實境捕捉工作室。

 

微軟混合實境工作室短片介紹:

 

 

Container雙周報第45期:紅帽強化OpenShift更進一步,開始支援容器原生儲存

$
0
0

重點新聞(10月07日-10月20日)

紅帽強化OpenShift更進一步,開始支援容器原生儲存

容器技術支援儲存不如VM成熟,往往會降低企業選擇導入該技術的意願。而在近日,紅帽推出了容器原生儲存功能,整合至自家OpenShift 3.6版,並直接支援容器化應用程式及基礎架構。

紅帽表示,新推出的容器原生儲存功能,即是以原本自家的分散式儲存Gluster為基礎而打造。而Gluster原本就能應用於混合雲情境,同時支援企業在公有雲、私有雲環境。而紅帽這一次所推出的容器原生儲存功能,也可用於OpenShift的部署上,可以將儲存平臺整合至OpenShift內,而不用另外獨立部署,「讓用戶可以擁有更完整的容器平臺。」

紅帽也表示,容器原生儲存功能可一併支援檔案式儲存、區塊式儲存、物件式儲存,「加強容器應用程式在平臺間搬遷的可攜帶性。」同時,該功能也與OpenShift進行整合,皆可與核心功能如儲存庫、Log系統進行介接,「針對不同的基礎架構環境,企業不需要建置各自儲存系統。」更多資料

甲骨文急追容器風潮,釋出甲骨文容器引擎及容器儲存庫服務

甲骨文近日靠攏容器技術的跡象也愈來愈明顯,除了讓核心產品在Docker Store上架外,近日更發表了容器原生程式開發平臺,以協助開發人員建置、部署與操作基於容器的微服務及無伺服器應用。

該平臺的兩個基礎元件為Oracle Container Engine及Oracle Container Registry Service,前者為Kubernetes容器調度管理服務,後者則是Docker儲存庫服務。

而Oracle Container Engine即是整合了標準版Kubernetes、控制、安全與效能的Kubernetes服務。甲骨文新的容器儲存庫服務相容於Docker v2 API,提供私人儲存服務,且與Oracle Container Pipelines及Container Engine緊密結合,以提供端對端的容器生命周期管理。它允許使用者檢視儲存庫中的映像檔,或是於建置流程中使用這些映像檔,亦能直接利用傳統的Docker CLI來連結儲存庫。更多資料

IoT新創Resin.io釋出以Moby為基礎的容器引擎Balena

IoT新創Resin.io釋出以Moby為基礎的容器引擎Balena,瞄準IoT裝置應用

IoT新創Resin.io在Docker問世後,隨即就試圖讓樹梅派、Samsung Artik 520這類裝置都能支援Docker,更在去年10月時,推出自家開源作業系統ResinOS。Resin.io表示,過去為了提高嵌入式裝置對Docker的支援,「只能對Docker進行小修改,或是建立一個更大的外部元件支援Docker。」但隨Docker功能愈趨完整,程式碼檔案越來越大,也占用IoT裝置內原本就不多的儲存空間。

在Docker宣布推出開源的Moby專案後,「我們終於得到完全解決此問題的機會。」因此,Resin.io在近日以Moby專案為基礎,推出了自家容器引擎Balena,用來執行Docker容器。

精簡過後,相比社群版本Docker的檔案大小,IoT裝置專用的Balena只占不到三分之一的容量。Resin.io表示,為讓Balena瘦身更適用於嵌入式系統,Resin.io將Docker Swarm、套件支援功能、雲端Logging驅動程式等都刪除。而目前Balena所支援的作業系統只有Linux,不包含Mac及Windows。更多資料

甲骨文釋出開源無伺服器平臺Fn,支援Kubernetes

甲骨文在GitHub開源了無伺服器(Serverless)專案Fn project,這是一個以容器為基礎的專案,可於任何平臺上執行,並支援各種程式語言。

近來新興的無伺服器概念簡單地說是不必擔心伺服器的部署與配置,在實現上則可分成兩種,一種是透過雲端來解決伺服器的管理問題,另一種則是以容器形式打造應用,可完全被第三方管理,Fn專案即屬於後者。Fn允許開發人員以各種語言打造功能,涵蓋Java、Go、Ruby、Python、PHP與Node.js等,並將這些功能打包成容器,於任何支援Docker的平臺上運作,再部署於雲端或筆電上,標榜同時適用於初學者與專家。

甲骨文表示,Fn允許開發人員利用命令列工具來開發、測試與部署功能,並有針對高效能應用的Hot functions能力,相容於Lambda程式碼,針對許多熱門語言提供功能開發套件(FDK),支援Kubernetes、Mesosphere與Docker Swarm等容器編排管理工具。更多資料

微服務管理平臺Istio 0.2版釋出,支援TLS認證機制

今年5月時,Goolge、IBM及Lyft一同釋出開源微服務框架Istio 0.1版,當時該工具鎖定的是全力支援Kubernetes容器環境。而近日所推出的0.2版,除了加強穩定性、表現效能之外,也加入一些企業所需的支援,像是TLS認證機制、TCP服務。

同時,Istio也支援多元開源工具,像是HashiCorp的叢集管理調度工具Nomad、服務探查工具Consul,還有Netflix開源釋出的雲端負載平衡工具Eureka。更多資料

Google與IBM開源軟體供應鏈稽核工具Grafeas,作為容器安全API

Google、IBM及紅帽等多家業者在GitHub共同發表了Grafeas開放原始碼專案,這是一個軟體運算元件的中介資料API,可用來稽核及管理軟體的供應鏈,包含時興的微服務與容器應用。

當初Google打造Grafeas的用意是將它當成容器安全API,它可追蹤與執行軟體開發政策,不論是建置工具、稽核工具或是合規工具都能利用Grafeas API來儲存、查詢與檢索軟體元件的中介資料。

Grafeas可儲存、查詢與檢索軟體的中介資料,不管這些軟體的存放處或類型,或者它們是在就地部署、私有雲與公共雲的環境中;它也能隨著供應鏈的擴充而增加中介資料,並分析不同開發周期的中介資料;另也嵌入了中介資料的讀寫存取控制能力。

Google還額外發表了Kubernetes政策引擎Kritis,以用來制定更安全的軟體供應鏈政策。已採用Grafeas與Kritis的加拿大電商平臺供應商Shopify安全工程師Jonathan Pulsifer表示,該公司每天遞交逾6000個版本,並維護33萬個容器映像檔,把這兩項工具整合到Kubernetes供應鏈之後,現在他們得以自動化地儲存每個內容映像檔的漏洞及版本資訊,並嚴格執行該公司對Kubernetes叢集的管理政策。更多資料

Container產品更多動態

·Docker圖像化管理工具Portainer 1.15.0版釋出,新增容器記憶體、CPU管理功能更多資訊

·基礎架構資安業者Cavirin釋出Kubernetes 1.8版資安檢測工具更多資訊

·容器監控廠商Sysdig推出應用程式活動監控工具Falco 0.8.1版更多資訊

·容器安全廠商Twistlock支援軟體供應鏈稽核工具Grafeas,強化容器應用程式安全更多資訊

·雲端廠商DigitalOcean也開始支援Rancher更多資訊

·Rancher釋出自家Ansible組態樣板,加速企業部署Rancher環境更多資訊

·Mesosphere推出工作排程系統Marathon 1.5版,內建備份、復原功能更多資訊

·容器安全廠商Twistlock整併軟體供應鏈稽核工具Grafeas,加強CI/CD流程安全更多資訊

·商用K8s平臺Tectonic 1.7.5版釋出,加強監控功能更多資訊

Container資源

※How-To:靠阿里雲容器服務部署WordPress叢集


Google將釋出軟體更新解決Pixel 2 XL螢幕烙印、黯淡等問題

$
0
0

Google Pixel 2 XL推出2周以來被爆螢幕烙印等問題,Google周四回應,並承諾將釋出軟體更新解決,預定再過幾周就會釋出。

Pixel 2 XL使用的pOLED顯示器出現烙印、色澤暗淡及顏色偏藍等問題,Google工程部門副總裁Seang Chauz指出,過去幾天的調查結果讓他們很有信心,「螢幕效果一如預期」,但是Google仍將著手解決。 

首先針對烙印問題,他解釋所有(包括Pixel 2 XL使用的)OLED螢幕從一開機使用就開始老化,而顯示之前螢幕畫面的淡淡痕跡,短期為影像暫存,永久留存則為烙印,面板產業稱之為「差別老化(differential aging)」。經過廣泛測試後,Pixel 2 XL的螢幕老化並沒有比其他OLED手機來得嚴重。但如果使用專門的顯示器測驗app則可以清楚看到螢幕老化的證據,為此Google正在開發軟體更新來解決這個問題。 

此外,他也提及螢幕色彩黯淡,是源自手機顯示器是依據特定色溫校正,不過在北歐正午的色溫下,會有偏藍的感覺。Pixel 2 XL的螢幕預設使原有sRGB影像色彩膨脹10%,尤其在智慧型手機等小尺寸螢幕上以人眼看起來會較為黯淡。此外,由於Android 8.0 Oreo加入色彩管理功能以支援更廣色域,Google app未來可以支援更豐富色彩,但他同時也指出第三方app開發商的UI必須更精準控制色彩的呈現效果。 

他表示,Google了解使用者的困擾,因此在Pixel 2及Pixel 2 XL的軟體更新中也會加入「飽和」色彩模式解決該問題。 

 

傳McAfee不再讓俄國政府檢視原始碼

$
0
0

為獲取政府單位的信任,IT軟體業者會配合要求開放產品原始碼供其檢查。但周四路透報導基於國安疑慮,防毒軟體廠商McAfee將不再開放外國政府檢視其產品原始碼。 

McAfee所謂的外國政府其實是專指俄羅斯政府。俄羅斯國防單位向來以確保沒有暗藏後門疑慮為由,在俄國業者稱之為「潔淨空間」的技術審查機構中對外國軟體實施程式碼檢查。路透社今年6月就報導,包括McAfee在內的多家西方科技業者已經屈服於俄國政府要求,開放程式碼檢視好幾年。例如HPE ArcSight和McAfee都曾經讓一家代表俄羅斯國防部的Echelon公司檢視其程式碼。

但美國前官員及一些安全專家表示這反而給了俄國政府機會找到入侵軟體的漏洞。McAfee表示今年該公司由英特爾分割獨立時,因應新公司作業流程及競爭爭略就已終止了這項行為,但不願提供具體時程。McAfee並強調並沒有證據顯示,該公司軟體有因此衍生出安全問題。 

另一家安全軟體公司賽門鐵克也在同樣的疑慮下,於去年起拒絕任何政府檢視程式碼的要求。而買下HPE安全軟體產品的Micro Focus也表示未來會禁止「高風險」政府檢查其程式碼,未來也必須經由執行長同意始可為之。 

美、俄國際關係緊張,美國已多次指控俄羅斯指示入侵政府或政黨系統,或是在Google及臉書買政治宣傳廣告。近日美國更對俄國軟體公司卡巴斯基開刀,要求從政府機構系統中移除。卡巴斯基為挽回美國政府及企業用戶的心,本周宣佈透明度計畫,自願將自己的產品、內部程式開發流程、企業運作交由資訊安全社群檢視驗證。

Amazon第三季AWS營收成長42%,營業利潤突破11億美元

$
0
0

Amazon周四(10/26)公布第三季財報,顯示該季創下了437.44億美元的營收,比去年同期成長34%。其中,Amazon Web Services(AWS)雲端服務佔了45.84億美元,成長42%。

觀察Amazon的北美EC營收、國際EC營收與AWS營收,可發現營收最大的是北美的254.46億美元,佔整體營收的58.2%,國際營收為137.14億美元,佔31.1%,AWS僅佔10.5%。

在這三大區塊中,只有北美與AWS是獲利的,國際營運持續呈現虧損,其中,北美市場的營業利潤為1.12億美元,AWS營業利潤為11.71億美元,而國際市場則虧損了9.36億美元。

Amazon於北美建立了3個零售網站,包括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另有12個國際零售網站,涵蓋中國、印度、日本、新加坡、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英國、澳洲與巴西。財報顯示Amazon的國際零售網站績效有待加強,且是在AWS的支撐下才讓Amazon獲利。

該季Amazon創下了3.47億美元的營業利潤,淨利則是2.56億美元,每股盈餘為0.52美元,超越了華爾街分析師的期待,於昨天盤後上漲了7.58%,達到1046.1美元。

Amazon創辦人暨執行長Jeff Bezos在財報會議上仍把焦點放在語音數位助理Alexa上,指出Alexa功能(Alexa skill)的數量已超過2.5萬種,全球已售出數千萬個Alexa裝置,且光是Echo就得到了超過10萬個五顆星的評價,Echo活躍用戶數亦為去年同期的5倍。

黑吃黑! 駭客論壇Basetools遭駭被勒索5萬美元

$
0
0

一向駭別人的駭客也被駭了!地下駭客論壇Basetools本周被不明人士入侵,竊取其資料庫後勒索,如果不從將把資料交給檢警單位。 

Basetools提供竊取自大眾的信用卡號碼、身分資料及超過2萬的垃圾郵件工具,擁有用戶超過15萬。 

安全研究人員Dylan Katz發現,周二該網站遭不明人士入侵,然後將網上包含部份資料上傳網站,再張貼勒索信要求在24小時支付5萬美元,否則將把網站管理人的資料交給FBI、國防部、國土安全部及財政部等主管機關。 

為證明他手上握有的資料,這名攻擊者還貼出了包含網站管理員登入資料、部份IP位址、買主名稱以及賣家準備在網上兜售的受害者資料及駭客工具等的畫面,顯示資料相當龐大。 

勒索文一張貼出來該網站首頁即立刻下線,連線會導向正在維護的頁面。 

攻擊者並宣稱該站持有人操控網站的獲利及經銷商的統計數字,造成不公平行為,因此研判攻擊者可能不單純是為了錢,而是帶有報復意圖的攻擊行為。 

至於這批隱私資料影響到哪些人或企業,Katz還在研究中。

Alphabet公布第三季營收,Google佔近99%

$
0
0

Alphabet周四(10/26)公布第三季營收,指出該季締造了277.77億美元的營收,比去年同期成長24%,其中,Google帶進274.70億美元的營收,佔了Alphabet總營收的98.9%,而新創事業(Other Bets)營收則為3.02億美元。

Google今年第三季的營收為274.70億美元,營業利潤為87.44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成長了23.4%與29%。Google的主要營收仍來自廣告,以241億美元佔了Google總營收的87.6%。

至於新創事業的3.02億美元營收則比去年同期成長53%。不過,Alphabet的新創事業仍是虧損的,只是虧損幅度日益縮小,在今年第三季虧損了8.12億美元,少於去年同期的8.61億美元。

Alphabet旗下的新創事業包括了專門研發創新專案的X、兩家創投GV與CapitalG、專注於醫療技術的Verily、鎖定智慧家庭的Nest、替人類延年益壽的Calico Labs,以及高速寬頻服務Google Fiber等,目前創造最多收入的新創事業應為Google Fiber、Nest與Verily。

由於Alphabet在該季創下了67.32億美元的淨利,比去年同期成長33%,每股盈餘達到9.57美元,也讓Alphabet昨日盤後股價上漲了2.67%,達到1019美元。

微軟:商業雲端服務的年度運行率突破200億美元

$
0
0

微軟於周四(10/26)公布該公司截至今年9月底為止的2018財年第一季營收,宣布其商業雲端服務的年度營收運行率(Annualized Run Rate,ARR)已達到204億美元,超越該公司於2年前所設定的200億美元目標。

ARR通常是用最近一季或一個月的營收來推估未來整年的營收,微軟則是以今年9月的商業雲端營收為基礎,乘以12之後得到204億美元的數字。微軟的商業雲端營收涵蓋了Office 365商用版、Azure、Dynamics 365與其他雲端服務。

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表示,微軟該季的商業雲端ARR突破200億美元,超越了兩年前所設定的目標。

若就微軟2018財年第一季的整體營收來看,該季微軟創下245億美元的營收,成長12%,營業利潤(Operating income )為77億美元,成長15%,淨利(Net income)亦達66億美元,成長16%,每股盈餘為0.84美元。財報發表後,微軟周四盤後股價上揚了4.55%,達到82.34美元。

觀察微軟各部門的營收表現,生產力與業務流程(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創造了82億美元的營收,智慧雲端(Intelligent Cloud)營收為69億美元,更多個人運算(More Personal Computing)營收則是94億美元。其中,前兩大部門的營收分別成長了28%與14%,只有更多個人運算部門的營收下滑1%。

在微軟所有的產品及服務中,營收成長最快的是Dynamics 365的69%與Office 365商用版的42%。而微軟甫於今年6月上市的Surface Laptop亦帶動Surface的營收成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

Stratos Global所銷售的特定船用衛星通訊系統遭爆有安全漏洞

$
0
0

資安業者IOActive本周警告,由電信業者Stratos Global所設計與生產的AmosConnect 8船用衛星通訊(SATCOM)系統含有兩個安全漏洞,包含一個後門帳號與一個資料隱碼(SQL injection)漏洞,將允許駭客取得系統的掌控權。

在2009年被衛星通訊業者Inmarsat買下的Stratos Global迄今仍維持獨立運作,該公司於2010年推出的AmosConnect 8是個以PC為基礎的衛星通訊系統,它整合了郵件、傳真、電報、GSM文字與局間通訊工具,主要被安裝於船隻上、石油鑽井平台或其他海上環境中。

IOActive研究人員從AmosConnect 8的程式碼中發現它暗藏了一個擁有完整系統權限的後門帳號,每個裝置的後門帳號都有獨立的使用者名稱,且出現在AmosConnect 8的登入頁面上,並可藉由程式碼推斷出密碼。

此外,IOActive還在AmosConnect 8的登入格式中找到一個資料隱碼漏洞,允許未經授權的駭客存取系統上的資料庫,進而取得資料庫內所儲存的憑證,包括明文顯示的使用者名稱與密碼。

儘管相關漏洞需要實際存取AmosConnect 8系統才能開採,且AmosConnect 8已於今年6月底退役,不過Inmarsat在今年初收到IOActive的通知後,已修補了漏洞。


企業版臉書Workplace上線一年已獲超過3萬個組織採用

$
0
0

臉書(Facebook)周四(10/26)宣布,在去年10月正式上線的Facebook Workplace企業版臉書迄今已受到超過3萬個組織的青睞,這些組織總計建立了逾100萬個社團(group)來促進團隊合作。同一天臉書也發表了支援桌面的Workplace Chat程式。

Facebook Workplace提供了動態消息、社團、聊天、直播與搜尋等基本的臉書功能,還可建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社團,具備單一簽入與分析功能的儀表板,亦允許企業將Workplace嵌入既有的IT系統或是連結Office 365、G Suite、Salesforce與Dropbox等第三方服務。

今年9月初臉書才宣布已有1.4萬個組織加入Workplace,本周的數字便已超過3萬個,包括Walmart、Heineken、Spotify與Lyft都是Workplace的用戶。

臉書列出了這一年來Workplace的多種應用範例,例如當颶風重創美國時,達美航空利用Workplace來協調災難回應與即時通訊,國際慈善組織Oxfam的員工則在Workplace上分享一個運送乾淨水源到葉門村落的影片,還有許多業者透過第三方所開發的聊天機器人來解決工作上的瑣事。

至於臉書發表的通訊程式Workplace Chat原本就有行動版與瀏覽器版,現在則增加了桌面程式,桌面用戶不必以瀏覽器開啟Workplace來使用Workplace Chat,只要開啟桌面程式就能進行視訊、分享檔案或螢幕畫面等,也有訊息反應、@提及某人與動畫等功能。此外,臉書亦預計於未來幾周更新行動版與桌面版的Workplace Chat程式,以添增群組視訊能力。

Workplace Chat現在可支援跨桌面、行動的多人視訊聊天:(來源Facebook)

Facebook Workplace現有免費的標準版與付費的進階版,兩者間最大的差別在於進階版提供了整合第三方服務的能力,並有額外的企業與管理功能,臉書迄今未曾透露Workplace用戶中採用進階版的比例。

調查:最近一季美國iPhone銷售只有16%是iPhone 8系列

$
0
0

美國消費者情報研究組織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CIRP)本周發表了今年7月2日到10月1日之間,美國市場的iPhone銷售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該期間的iPhone銷售中,只有16%為最新的iPhone 8或iPhone 8 Plus,其中,iPhone 8佔了6%,iPhone 8 Plus佔了10%。

7月2日到10月1日為蘋果2017財年的第四季,也因此成為CIRP的調查基準。iPhone 8系列甫於今年9月15日於全球25個市場開放預購,並於9月22日出貨,因此,嚴格說來在該調查期間消費者能買到iPhone 8系列的時間並不長,不過,CIRP把它與前年的iPhone 6s及去年的iPhone 7相較,可發現iPhone 8系列的銷售量的確偏低。

iPhone 6s是在2015年的9月12日開放預售並於9月25日出貨,在該年的第四季間,美國所售出的iPhone有24%為iPhone 6s或iPhone 6s Plus。至於iPhone 7則是在去年的9月9日開放預購,9月16日上市,同一期間佔了所有iPhone銷售量的43%。

CIRP共同創辦人Mike Levin分析,很可能是即將上市iPhone X改變了市場的動態,消費者正在等待iPhone X,削弱了市場對iPhone 8與iPhone 8 Plus的需求。

也許是因為舊款iPhone降價所帶動的買氣,今年7到9月所售出的iPhone中有58%為iPhone 7或iPhone 7 Plus,還有25%為iPhone 6s系列或iPhone SE。

百萬車隊調度靠優化IT決勝,更挑戰物流O2O萬倍擴充力

$
0
0

來自中國最大貨運叫車服務的58速運,目前擁有超過100萬名司機註冊,每天同時有30萬個司機上線搶單,服務中國100多座城市內送貨,平均系統單日最高得處理40萬筆用戶訂單,每個叫車用戶下單更要在1秒內完成,30秒內附近上百位司機就要能夠收到訂單,以便於快速接單及搶單。58速運原來是58到家旗下核心業務之一,今年8月,58到家將58速運與香港貨運叫車GoGoVan在中國的快狗速運合併成立新公司,一舉成為中國城市最大規模的貨運叫車平臺,未來,甚至要能夠應付百萬人次的線上用戶下單和司機搶單。要滿足單日40萬張訂單,來安排百萬名司機的調度,是這家3年前才剛成立不久的58速運IT團隊,當前所面對的物流O2O考驗。

但這卻不是未來最大的IT挑戰,58速運技術負責人沈劍今年8月來臺在Modern Web大會中透露,物流O2O未來真正的挑戰是「未來1萬倍規模的擴充,」系統架構如何調整,才能夠扛得住,用戶數量、數據量、吞吐量及訪問量都暴增的衝擊,這得要靠IT架構演進及優化來實踐。

O2O服務IT架構真正考驗,得支撐未來1萬倍規模擴充

沈劍曾任2年的百度高級工程師,負責過後端即時通訊系統開發,後來才進到58集團,也擔任過58同城高級架構師,58到家高級技術總監,更曾實際參與過打造出能支撐10億流量超大型IT架構,因此,對於O2O業務發展階段,需要用到什麼類型的技術,會碰到哪些難題,比誰都還清楚。

他不只是名資深架構師,平時還會將自己技術經驗撰寫成文章,甚至在微信還成立一個「架構師之路」的個人技術分享專區,將自己成為架構師16年累積的架構心得寫成文章,光是去年整年就寫了100篇技術文章,目前更有超過10萬人訂閱每日觀看。

沈劍明白點出,現代架構師已經和傳統架構師的角色不同,他表示,傳統的架構師多半以業務架構設計為主,但現代架構師,如O2O平臺的架構師等,不只是要對業務非常的熟悉和了解,更多的工作在於,「得要事先考慮到當流量、數據量、訪問量,成長到為原先規模的1萬倍時,現有系統架構設計,有沒有辦法撐得住,」例如在一個聊天室裡,原為人數只有50人,發布訊息很容易,但如果增加到50萬人時,系統能不能在短時間內,將訊息同步發送給全部的人,這就變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是不同於傳統,現代架構師需要解決的難題。

沈劍也以58速運的O2O用車服務為例,來說明當O2O業務迅速成長面臨的嚴峻挑戰。58速運的O2O用車服務,其實就是一個貨運版Uber,讓這些有閒置汽車的人,直接能在他們建立的媒合平臺上接單,提供民眾搬家及送貨服務,並將找車、發貨、報價、支付等物流環節,全部改由線上操作,這些服務包括了司機查找、用戶下單、司機搶單,以及記錄里程等,讓叫車用戶只要透過手機App就能預定司機幫忙送貨到指定地點,並完成付款動作。

然而,要在競爭激烈的中國物流O2O行業生存,隨時都得跟時間賽跑,58速運也不例外。沈劍表示, 2014年成立時,58速運在產品或服務上,追求的是要快速實現,先上線先服務再說,「為了要跟競爭者搶時間,早期最大的成本是時間成本,任何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技術問題」,所以在架構設計上相較簡單,只要Web層和資料庫部署完成後就先上線,「架構設計,以業務優先,技術面則先實現再優化。」他說。

好的架構設計,不應是設計出來,而是演進而來

當業務量開始快速增長,初期用的IT架構,就會開始遇到各種瓶頸,例如一開始,58速運司機上線人數還不多時,對於系統負荷還不會太大,但是後來,業務規模迅速成長,每天最多有30萬名司機同時上線,數量是原來的1,000倍,對於資料庫的寫入就會造成衝擊,例如早期平均每2秒會回傳一次司機目前所在位置的經緯度座標資訊,以便於系統在用戶下訂單和決定派單司機時,幫助用戶快速查找司機,並將下單完成後的訂單,同時推播給附近司機來搶單。

而當送貨的司機人數,從原來數百名到數千名,爆增到30萬人。當30萬個司機同時上線時,也就意味著,存放司機位置資訊的資料庫,每秒至少要寫入15萬次,不只增加資料庫的寫入負擔,也會導致查詢效率低,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訂單推送,而影響到用戶下單意願。這也就成為了58速運IT架構的挑戰,如何利用優化IT架構,讓用戶能夠在短時間內下單叫車,並將訂單準確推播給附近上百名司機搶單。「這些問題不是只有用車O2O業務會碰到,其他O2O業務也會遇到相同的難題。」他說。

而要如何因應O2O業務量成長,來解決IT架構所面臨到的瓶頸,沈劍認為,最好的作法,就是要靠IT架構演進及優化來實踐。在架構設計上,沈劍也有一套獨特見解。他認為:「好的O2O架構設計不是設計出來,而是演進而來,」沈劍表示,所有的IT架構的演進,其實都和業務發展息息相關,不同的業務問題對應的架構設計也有所不同,如聊天室或電商服務等,但不論處理的是何種業務難題,「所有與業務脫節的架構設計都是耍流氓。」他說,即便是同一個業務問題,也會因為對應不同的業務發展階段,例如用戶量或數據量的不同,而需要採用不同的架構。

沈劍也觀察到,有部分的架構師,在設計公司內部的IT架構時,有時會參考其他公司的架構來設計,但他並不認同這種作法。他解釋,IT架構師該做的,應該是先分析自己的架構特性是什麼,接下來,再依據現階段業務的複雜程度,例如用戶人數規模、數據量、吞吐量及訪問量多寡等,來以此決定系統架構的演進,及優化調整,才是真正解決之道。

"好的O2O架構設計不是設計出來,而是演進而來,而所有脫離業務的架構都是耍流氓。"

── 58速運技術負責人 沈劍

攝影/洪政偉

架構演進優化的關鍵,在於找對「共通」痛點

如何針對不同業務發展階段來優化IT架構,沈劍的答案很簡短,「找出通用的痛點。」他表示,將這些通用的痛點找出來以後,利用下層統一解決,架構就會跟著演進。

沈劍也以旗下「58同城」分類黃頁網站為例,這是一個以提供訊息分類服務為主的中國線上服務平臺,58同城到現在成立10多年,架構經過非常多版本演進和迭代,他說,早期58同城的架構設計,著重在系統架構的快速迭代,以滿足當時業務快速擴張的需求,而當服務上線一段時間後,後來也發現到一些共通的問題點,例如當自家的工程師在利用資料庫存取元件(DAO)方式處理SQL語句,來進行業務程式開發時,經常容易出錯,後來找到問題原因,增加了一個DAO資料訪問層來解決,也使得原先的架構,就跟著演進了。

到了下一個階段,當用戶數逐漸攀升,業務規模越來越大時,這時的通用痛點,變成是系統耦合的問題,因為所有的服務數據都存放在同一個資料庫或伺服器上,當一臺機器設備出問題後,彼此就會相互影響,容易導致全部服務都停擺而無法使用,後來,也針對資料庫進行垂直拆分,將不同58業務拆開到不同的系統,及伺服器上來進行處理,以確保當其中一個系統出問題,也不會影響到其他服務運作。

隨著業務越來越複雜,沈劍表示,分層設計也變成是IT架構設計的常態,可以有效解決一些通用的困難,像是在Web層和資料庫之間,可以抽象出一個服務層,來取代原來Web伺服器直接存取資料庫的作法,利用Web服務化的方式,也讓Web層的業務邏輯開發變更快,而且當數據量、用戶量更進一步向上提升後,在架構設計上,也得考慮到維運、監控、服務管理等問題,可以將其他子系統抽象化設計,來逐一解決這些難題。「架構師雖然很難知道10年後的架構會是什麼,但至少能提前多想一步,才能跟上業務快速發展腳步。」

另以58速運來說,沈劍表示,至今58速運也歷經幾次的IT架構的演進,例如線上司機數量越來越多,資料庫吞吐量不足以支撐司機位置數據的寫入時,則先採取增加快取,並透過異步方式,將儲存在快取裡的經緯度位置資料,每隔一段時間再寫入資料庫,以分攤資料庫的寫入壓力;即使是當遇到資料量爆增,而無法將所有數據放置於同一個資料庫時,也採用了水平切分架構,利用增加實例的方式,來線性擴充資料庫的性能,同時針對重要的系統也加入備援機制,以確保系統高可用性。另外,還透過業務解耦方式,將用戶下單和司機派單過程,拆分成兩個無關的過程,並建立一個執行緒池(Thread Pool),利用佇列方式,來同時進行多個司機派單任務的推播,以縮短訂單推送時間,後來也新增加一個服務層,以因應越來越複雜的業務特性。「這些架構設計常用的優化方式和架構思路,不只能用在物流O2O業務,也同樣適用在其他O2O業務上。」他表示。

現代架構師須具備π型專業能力

成為一名架構師,應具備什麼能力?沈劍也以π型人才來形容,需要具備有技術的廣度(涵蓋Web、服務、資料庫、到快取、大數據及算法分析等)、特定專業領域的深度(如資料庫等),以及非常熟悉和了解業務,才能夠依據業務發展的不同階段調整,來優化架構,不過他也坦言,這些條件都要具備齊全,其實並不容易,常常需要仰賴多年站在第一線,實際參與系統開發、解決架構問題,及與業務結合的過程中,來逐步累積各方面的經驗,才能夠具備這些能力的要求。

為了讓新進架構師可以更快熟悉公司內部的業務,他觀察到,有些獨自設有IT架構部門的公司,有時會直接將架構師,短期派駐到業務部門,來解決當前的業務問題,但沈劍相當反對這個作法,「架構師不能與業務脫離,」他表示,在技術組織架構上,不應該是成立一個集中式的架構部門,來掌控公司所有架構師資源,而是不同業務部門都需要有屬於自己的架構師,「這也是現在58到家採取的作法,如速運會有速運的架構師,平臺也有自己的架構師,可以針對不同業務來設計架構。」他說。

對於想要成為架構師的第一步,沈劍則建議,最好的方式,還是在實戰中來養成,透過不斷接觸到不同業務的難點,碰到問題解決問題,只要持之以恆下去,就算踏出了成功的一步,例如,原來就是後端工程師,已經在負責某個後端系統,不論是Web層、服務層或是資料庫相關,接下來只要繼續維持,碰到問題,然後將問題解決,並且隨著碰觸到的業務越多元,解決不同類型的難題,隨著時間磨練,自然而然就會具備有架構師的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相關書籍來學習新技術,或是參與技術大會交流分享,來幫助自己成長。

沈劍表示,58速運雖然才剛成立沒多久,但目前單日最高擁有40萬張訂單,隨著業務量的迅速成長,他坦言,現有的架構,已經跟不上目前業務的快速發展,所以接下來,也得要依據現有數據量、用戶量,及訪問量成長規模,來持續進行架構演進及優化,甚至未來更要能夠支撐1萬倍規模的擴充,系統架構如何調整,才能夠扛得住,這也是58速運接下來的挑戰。

 CTO小檔案 

沈劍

58速運技術負責人

學歷: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碩士

經歷:曾擔任百度高級工程師,負責後端系統開發,2011年加入58同城後,也曾任高級架構師,負責過即時通訊、推薦系統開發及支付優化,2015年也在旗下58到家擔任高級技術總監,率領團隊優化後端平臺、架構及基礎服務,也曾擔任技術委員會主席,今年7月接掌58速運技術負責人

 公司檔案 

58速運

● 總部:中國北京市

● 成立時間:2014年

● 主要業務:提供車用O2O業務為主的貨運及搬家服務

● 網址:suyun.daojia.com

● 創辦人:陳小華

● 員工數:約1,000人

 公司大事紀 

● 2014年:58到家旗下成立58速運業務、推出O2O貨運叫車App

● 2015年:58到家速運更名為58速運,布局城市貨運派送市場

● 2017年:與香港貨運叫車GoGoVan在中國的快狗速運整併,成立新公司,中文名稱沿用58速運

臺灣的新石油(下)

$
0
0

上一期我們提到,雖然臺灣的天然資源不足,但是在網路空間上,臺灣卻有豐富的新石油──惡意程式。然而發生於十月初的遠銀SWIFT被駭事件,再次凸顯臺灣不夠重視資安威脅情資,缺乏更有策略性的作為,只能眼睜睜看著資源流失,徒造福國外資安廠商,而無法轉為推動臺灣資安產業發展的引擎,不禁令人感嘆。

資安威脅情資何以重要,肇因於資安威脅的演變。在十幾年前,資安威脅主要來自電腦病毒與蠕蟲,其目的是癱瘓電腦,而始作俑者大多是想展現技術的高手。接著,伴隨電腦與網路的高速發展,資安威脅快速演變為駭客入侵、僵屍電腦、間諜軟體,入侵政府或企業竊取資料。近年來,更為常見的是難纏的針對性攻擊(APT)、零日漏洞攻擊,及勒索軟體。威脅層面更深、更廣的攻擊行動,不僅是竊取資料,更會謀財害命,而受害災情也不再局限於特定區域,往往迅速遍及全球,更有甚者,背後主謀幾乎都是網路犯罪組織或國家網軍。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資安防護技術也隨著威脅進化。最早的第一代資安防護技術,主要是偵測與過濾病毒或蠕蟲程式,保護電腦正常運作;第二代資安防護技術,則以阻擋駭客入侵的防火牆、網路入侵防禦等技術為主。第三代資安防護技術,因為要對抗那些利用未知漏洞發動攻擊的APT與零日攻擊,必須更側重於資安攻擊事件與惡意程式的分析與研究,因而掌握資安威脅情資就是第三代資安防護技術的關鍵。

但是,據了解,在臺灣想要合法交流惡意程式樣本,其實存在著不少障礙。就遠銀事件來說,有些臺灣資安研究員向相關單位索取惡意程式樣本,卻被偵察不公開的理由擋在門外;也有一些臺灣資安研究員,雖然手上已握有惡意程式樣本,並有分析研究的結果,卻限於簽署客戶保密條款,而無法將分析結果公諸於世。因而諷刺的是,一件發生在臺灣的重大資安事件,卻是國外資安公司率先發布研究報告。

看在他國眼裏,這樣的處境顯得臺灣沒有優秀的資安公司,另一方面,臺灣企業也只能繼續接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但事實上,臺灣優秀的資安公司進駐現場調查與分析的結果,並不下於國外資安公司。

其實,臺灣擁有頂尖的資安研究人才,也有不少人想要投入資安產業;同時,臺灣也是惡意程式的寶庫,不缺研究與研發題材。政府應該以更宏觀的策略推動資安情資分享社群,建立一套情資分享機制,把情資與資安研究整合起來,讓資安研究員在第一時間獲取惡意程式樣本與攻擊情資,得以分析研究。如此,源源不絕的資安情資持續灌溉,讓臺灣資安產業保有活水,絕對會吸引更多人才投入。

類似的做法,早有前例。今年初在全球大肆侵略的WannaCry勒索軟體,之所以很快在一周內獲得有效控制,全世界都歸功於一位英國研究員意外的發現。但其實關鍵是英國政府的情資分享計畫。

當時這位英國資安研究員發現WannaCry勒索軟體有個Kill Switch機制,它會嘗試連結一個特定的網址,若成功連上該網站,就自動停止運作,顯然攻擊者利用這個機制來控制攻擊行動。

因為這樣一個發現,這位研究員立即註冊該網址,因而即使WannaCry仍持續擴散感染,卻因此而不會發作。此舉成功阻止WannaCry全球大爆發,讓這位英國研究員意外地成為全球英雄。然而這名專家卻特別感謝英國政府,若非英國國家資安中心(NCSC,隸屬GCHQ)成立的情資分享社群(CiSP),讓他在第一時間取得WannaCry的樣本,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這樣的經驗值得臺灣效法。在總統宣誓資安等於國安之後,推動資安產業就成為政府重要的資安政策,然而政府未必有充分資源滿足各方需求。例如廠商無不希望政府加大對國內產業的採購,但政府預算終究有限,這麼做只有短期的效果。長遠來看,必須從關鍵樞紐下手,才能坐收槓桿效益,進而創造臺灣在國際資安領域的影響力。

我認為,資安情資應該挹注產業,提供一個持續有養分的產業發展環境,孕育資安人才與促使產業成長茁壯,而不是由政府一一拉拔。所以,建立臺灣的資安情資分享社群,不失為扭轉臺灣資安產業發展的長遠作法。

Tags: 

資料科學家揭發大數據的黑暗面

$
0
0
大寫出版

故事始於1983年。在這一年,處境艱難的新聞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決定展開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它將評估美國1,800家學院和大學,替它們排出優劣次序。如果這項計畫成功了,由此產生的大學排名將成為有用的工具,有助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做他們人生中的首個重大決定。對許多年輕人來說,上什麼大學決定了他們未來的職業路向,也決定了他們將結交哪些終身的朋友(很可能包括他們的配偶)。這家雜誌社也希望大學排名那一期可以創造銷售奇跡,使《美國新聞》至少有一週可以追上主要對手如《時代》和《新聞週刊》。

軍備競賽:大學入學問題

《美國新聞》的人員要衡量的是「教育卓越程度」,這比玉米的成本或一粒玉米有多少微克的蛋白質模糊得多。他們沒有直接的方法可以量化四年的大學教育對一名學生的影響,遑論對數千萬名學生的影響。

他們無法測量學生四年大學生活的各方面,例如學到多少東西、有多快樂、對個人信心有何影響,以及在友誼上有多大的收獲。他們的模型並不反映詹森總統的高等教育理想──「加深個人成就、提升個人生產力和增加個人報酬的一種方式。」

他們因此仰賴一些看似與教育成就有關的替代指標,例如學生的SAT分數、師生比率,以及錄取率。他們分析新生升至二年級的百分比,也分析畢業率。他們計算在生的校友捐錢給母校的百分比,假定校友願意捐錢,代表他們很可能滿意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之品質。大學排名有四分之三由一個演算法根據這些替代指標計算出來;這個演算法代表一種判斷,以電腦程式的形式存在。排名的另外四分之一,是以全美各大學管理層的主觀看法為根據。

《美國新聞》第一份仰賴數據的大學排名1988年公佈,結果看來合情合理。但是,隨著這種排名變成一種國家標準,它產生了惡劣的回饋環路。問題在於排名會自我強化。一家大學在《美國新聞》的排名上表現不濟,聲譽會受損,各種情況會惡化。頂尖學生和頂尖教授都會避開它,校友會很不滿意,減少捐款。結果排名將進一步下跌。簡而言之,這種排名決定了大學的命運。

大學管理層以前可以利用各種方式評估自身的表現,而這往往仰賴個別證據。例如某些教授可能得到學生的熱烈好評,有些學生畢業之後成為傑出的外交人員或企業家,有些成為得獎的小說家。這一切都可以帶來好口碑,對學校的聲譽有幫助。但麥卡萊斯特學院(Macalester College)好過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嗎?愛荷華大學好過伊利諾大學嗎?這很難說。大學有如不同類型的音樂,或不同的飲食方式,本應容得下不同的見解,而且各方都可以提出很好的理由。但是,有了「全美標準」的大學排名之後,原本容得下許多不同見解的大學評價系統,如今變成獨尊一組數字。

如果你從大學校長的角度看這種發展,事情其實相當悲哀。這些人多數珍視自身的大學經歷──這是他們在學術界努力向上爬的原因之一。但是,如今他們在自身事業的高峰,卻必須耗費大量的精力,根據一家二流新聞雜誌一群新聞工作人員界定的15個方面的標準,努力改善大學的表現。他們幾乎就像變回了學生,必須努力爭取嚴師給一個好分數。他們其實被一個僵化的模型、一種數學毀滅性武器困住了

如果《美國新聞》的大學排名不怎麼成功,那是沒問題的。問題是它非常成功,很快便建立了形同國家標準的地位。它一直緊緊綁住美國的教育體系,替大學管理層和學生訂出了一份嚴格的待辦事項清單。《美國新聞》大學排名的應用規模很大,製造出一種幾乎無止境的有害回饋環路。雖然不像許多其他模型那麼不透明,它仍是貨真價實的數學毀滅性武器。

有些大學的管理人員為了推高學校的排名,不惜不擇手段。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出錢讓它所收的新生重考SAT,希望可以藉此提高學生的SAT分數,進而推高貝勒大學的排名。精英小型大學,包括賓州的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和加州的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都曾提供假數據給《美國新聞》,誇大了它們的新生SAT分數。紐約的愛納學院(Iona College)2011年承認,其員工捏造了幾乎每一方面的數據,包括SAT分數、錄取率、畢業率、新生續讀率、師生比率,以及校友捐款數據。這種伎倆是有用的,至少是暫時有效。《美國新聞》估計,拜假數據所賜,愛納學院在美國東北區域型大學中的排名從第50位升至第30位。

絕大多數大學管理人員會尋求一些比較正派的方法提高學校的排名。他們不會作弊,而是會努力改善影響排名的每一個指標。他們可以說,這是最有效的資源運用方式。畢竟如果他們致力滿足《美國新聞》的演算法,他們將能籌得更多資金,吸引到更好的學生和教授,不斷提升自身的排名。但他們真的還有其他選擇嗎?

《美國新聞》的模型衍生的回饋環路和造成的焦慮,造就了高中生升學輔導產業。這種服務往往收費高昂。一家名為「頂級招生」(Top Tier Admissions)的公司提供的「入學申請訓練營」為期四天,收費1.6萬美元(食宿費用另計)。在這種訓練營中,將升高中最後一年的學生練習寫入學申請文章,學習如何在面試中「得分」,以及編寫「活動記錄」,概括個人得過的所有獎項、擅長的運動,以及曾參與的社團活動和社區服務,力求藉此打動大學的招生主管。

每一家大學的招生模型至少有一部分是源自《美國新聞》的模型,它們都是一種小型的數學毀滅性武器。這些模型導致學生和家長投入瘋狂的競爭,花費離譜的巨額金錢。而且這些模型是不透明的。它們把多數參與者(或受害者)蒙在鼓裡,同時替像馬振翼這樣的顧問創造出大生意;這些顧問藉由他們在各大學建立的人脈,或是靠「逆向工程」推測出大學的招生演算法,了解這些大學不公開的招生模型。

受害者當然是絕大多數美國人,也就是負擔不起昂貴的升學課程和輔導服務的中下階層家庭。他們無法得知寶貴的內幕資訊。結果是美國的教育制度偏袒優勢階層,不利於貧窮人家的子弟,導致他們多數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更加難以脫貧。這種制度加深了社會分化。

但其實連那些擠進頂尖學府的學生也是輸家。如果你認真思考,會發現這種大學招生遊戲雖然能替某些人賺到很多錢,但幾乎毫無教育價值。這種複雜和緊張的過程不過是以某種新方式,將同一群18歲的孩子重新分類和排序。他們不會因為多通過幾個關卡,或是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費盡心思寫一些迎合目標學校的文章,便掌握到重要的技能。無法負擔昂貴指導服務的人,則在網路上四處尋找比較廉價的替代品。從富有家庭到勞工階層,所有人都被訓練來滿足一副巨型機器(一種數學毀滅性武器)的要求。而經歷了這種折騰之後,許多人將背負重債,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還清。他們是一場特別可惡的軍備競賽的人質。(摘錄整理自第三章) 

 書名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

凱西.歐尼爾(Cathy O'Neil)/著;許瑞宋/譯

大寫出版

售價:320元

 作者簡介 

凱西.歐尼爾(Cathy O'Neil)

數據科學家,部落格mathbabe.org網主。自哈佛大學取得數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巴納德學院,隨後投身金融業,任職於對沖基金公司德劭(D.E. Shaw)。離開金融業後曾於多家新創企業擔任數據科學家,負責建立預測人們購買和點擊行為的模型。

Viewing all 3179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