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179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資料科學家看FinTech趨勢】金融業有4大AI成熟領域

$
0
0

近來FinTech的興起,讓金融業不得不越來越重視科技,紛紛導入多項技術協助營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大中華區首席資料科學家姚遠指出,不僅保險,就連銀行的財富管理、信用貸款和反詐欺都可以靠AI來輔助,他將機器人和AI技術為基礎的自動化流程分為兩種:流程型AI和基礎型AI,流程型AI應用能夠處理結構化的數據,可以得到確定性的結果,像是有規則可循的任務、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來增加效率、減少成本,流程機器人可歸類於模仿人類行為的AI。

而基礎型AI應用則是擅長處理非結構化的資料,則可得到估算機率式的結果,需要用到的技術包括機器學習、認知服務、運算平臺來分析數據,來進行認知型分析和決策型分析,能解決銀行金融犯罪的偵測、醫療新藥開發等需求,姚遠認為,這類技術可用來增強人類智慧。

企業應增加更多數據來源

不過,「擴大更多新數據來源是關鍵!」姚遠提醒,現有的技術提供企業手段來解決問題,但是只有舊有的數據是無法發揮效益的,企業應該要增加收集缺少的數據,一般企業或許只有自家內部系統和外部大數據平臺的數據,像是業務系統、客戶管理系統、績效系統等,再加上外部銀行、醫療、房地產等平臺,以及政府公開的資訊,姚遠認為是不足夠的。

企業還可以介接外部合作的數據平臺,並且增加收集企業與客戶即時互動的數據,和客戶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等數據,才能掌握客戶最真實的反應和個人資訊。有了數據,就能產生新的洞察(Insight),提供更符合客戶訴求的服務,來設計出新的應用場景。

AI技術在金融業較成熟的4大應用

他指出,目前金融業較成熟的AI應用是對抗詐欺風險、管控經營風險、消除風險和精準行銷。

他舉例,中國一家排名前三大的保險公司,將AI技術應用在反詐欺上,根據過去20年數據,將每個核賠案件,依照特徵貼上標籤並分類,透過機器學習技術,學習類別的特徵,自動比對分析後,就能快速辨識出可能詐欺的案件,另外,還要加入圖像識別的技術,處理文件內容識別,和車禍圖像比對,來辨識圖片資訊,該家保險公司靠這項技術輔助,每年可以識別3,000萬件欺詐案,能取代過去耗時的人工處理。

而精準行銷應用上,目的在於整合客戶的數據,經過全面的分析,透過精準的行銷設計來降低客戶流失率,這些資料可以包括個人特徵資料、資產數據和其他數據,最後則需要了解客戶的網路行為數據、位置資訊等。

另有一家中國銀行整合內部客戶個人基本資訊,和外部客戶特徵資料,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分析預測,提升客戶信用貸款風險控管的辨識,以降低詐欺的風險。

銀行在用戶申請貸款之後,會先收集該客戶相關數據,再經過反詐欺模型來審核,包括黑名單、低收入、信用紀錄不良或是綜合評分過低等,根據該銀行的統計,在14,000多名客戶中,可以成功辨識出大約80%的詐欺用戶。


讓IT維運隱形!Nutanix下一步要整合公有雲服務,讓超融合架構挑戰多雲管理自動化

$
0
0

日前剛宣布與Google雲端平臺結盟的超融合架構廠商Nutanix,近日來臺揭露最新產品的布局,也首度大動作在臺展示了,新的混合雲端服務,包含混合雲管理平臺Calm,以及DR災難備援服務Xi。

不同於VMware或微軟推出通用型混合雲管理平臺產品,Nutanix產品及技術行銷副總裁Greg Smith表示,Nutanix將從特定應用領域切入混合雲管理,雲端DR是目前重點。Calm將在2017年第四季推出,和GCP的整合則得等到2018年第一季才能完成,而Xi服務則預計明年第一季推出。

「臺灣企業IT對超融合產品和企業雲的需求越來越高,」Nutanix臺灣區總經理黃承彬指出,光從過去3年,Nutanix產品用戶,在臺每年翻倍增加的情況可見一斑,但臺灣的需求趨勢並非特例,全球對超融合產品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Nutanix全球用戶數也從用戶從3千多家,今年增加到7千家企業。光是臺灣也有上百家企業導入,尤其是臺灣大型企業如聯電、中華電信、台塑及三軍總醫院等。

「讓IT維運隱形化!」Greg Smith強調,這正是Nutanix產品的發展目標,企業的基礎設施要隱形,得確保企業所需要的運算、儲存、網路連接等基礎設施服務能夠自動運作,IT部門就不需要花時間來解決基礎設施的問題與部署工作,企業的資料中心管理工作更加便利後,IT更能夠聚焦在優化營運的應用和服務上。

Greg Smith表示,將來,企業不再需要一群專精IT維運的團隊,來一一管理底層的基礎設施,而是需要IT的通才,搭配工具和平臺,讓資料中心在雲端運行。

Nutanix產品及技術行銷副總裁Greg Smith表示,Nutanix的目標是讓企業的基礎設施隱形化,確保基礎設施服務高度自動化,IT就能夠聚焦在應用和服務上。(圖片來源/Nutanix)

應用日益複雜,IT需要簡單的管理操作介面

「IT人員未來會面對更複雜的應用,工具和技術架設都需要簡化!」Nutanix 台灣區資深技術經理鄭建華指出,企業的應用和服務越來越多元,IT管理人員會需要簡單的操作介面來管理。

鄭建華解釋,以往企業IT人員花大約有80%的工作時間,花在系統維護工作上,這些工作若能改用簡易的點擊來完成,就能夠大幅縮短IT維運的時間。

鄭建華認為,近幾年來,IT的重心從虛擬平臺、儲存、伺服器等這些相關的硬體,慢慢地轉移到如何簡化管理、維持機房高水準服務,以及縮短開發和測試周期等議題,企業不應該把時間花在採購相關硬體的決策上,像是採購的記憶體、CPU規格,企業資料中心真正的核心是,如何用軟體的方式來調配資源。

企業應關注雲基礎建設的整體,並且簡化管理複雜度

鄭建華表示,企業現階段要關注的是雲基礎建設,而不是著重於每一個細項,超融合架構能將雲基礎建設,全部融合在一起,來簡化企業管理的複雜度。

鄭建華以10年前的手機來比喻,過去一臺裝置只能提供一種功能,出門除了手機,還得要帶上相機、隨身聽、GPS機等設備,現在只要一臺智慧型手機就能涵蓋這些功能,「智慧型手機就像消費型市場的超融合機,而IT部門也需要一臺這樣的超融合機」,他認為,企業不能夠再像過去一樣,依照不同的功能就採購一項商品,傳統的IT架構會造成許多不便與限制,使用上也無法像滑手機一樣簡單。

超融合架構的好處是水平擴充能力,舉例來說,如果一般機房基礎建設可能要執行上百個虛擬機,超融合架構則只要3臺x86伺服器,將伺服器節點組成叢集,結合所有節點的運算及儲存資源,就能提供強大的擴充彈性及資料保護能力。

此外,鄭建華也指出,過去的超融合支援模式,因為是由多家廠商組成的解決方案,會導致出狀況時,即使找來一群相關的人開會,大家都無法發現自家的問題,因為問題是組合而成的,無法靠單一廠商來解決問題。

現在,Nutanix將所有的環境和硬體,簡化為只有x86伺服器和網路,因此,企業就能夠更快速地找出問題,並且排除。

甚至,鄭建華補充,Nutanix超融合架構平臺策略是,將IT基礎設施元件整合至單一機箱中,操作介面上則盡量採取單一點擊(One-Click)的設計,就能完成多雲的部署工作。Nutanix超融合架構平臺,可以提供不論是虛擬機器的部署、操作、監控、服務、儲存的管理,以及硬體配置設定,都能夠透過單點擊操作,甚至,軟體或架構性的升級,也能夠一步完成。

簡單來說,Nutanix 企業雲OS產品的目標就是,透過單一系統,來管理所有雲的基礎設施,包含網路、伺服器、儲存系統、虛擬平臺、單點擊的操作、自動化到多雲管理。

另一方面,在虛擬化平臺的支援上,Nutanix先前已支援VMware、微軟Hyper-V和自家的AHV(Acropolis Hypervisor)虛擬化平臺,今年也新增支援Citrix伺服器虛擬化平臺XenServer 7.X版。不過,鄭建華強調,Nutanix自家AHV是唯一專為超融合系統設計的平臺,支援多種核心虛擬化功能,包括高可用性(HA)、線上移轉(VMotion),或是分散式資源架構(DRS)等,目前Nutanix也會持續擴充功能,讓AHV成為企業級虛擬化平臺。臺灣Nutanix用戶只有四分之一採用AHV,多數用戶仍採用其他主流虛擬化平臺。

Nutanix企業雲OS除了支援虛擬化平臺之外,也開始支援容器調度,可以調度Google容器引擎(Google Container Engine)中的Kubernetes環境,以及透過Nutanix就地部署的本地端Kubernetes叢集,也可以提供可攜式應用藍圖功能,方便IT人員部署。

在網路功能布局上,Nutanix的策略是,提供企業全面的網路透明管理、網路服務自動化,未來,鄭建華也透露,Nutanix將在Acropolis作業系統(AOS)5.5版本正式推出微分割(Micro-Segmentation)和分散式防火牆。

另外在應用部署自動化的產品策略,鄭建華表示,若是企業是經常需要開發及測試的環境,則非常適合將應用自動化,以應用為中心來部署相關應用,這也是Nutanix產品目標之一,未來將增加自助式服務入口功能, 讓企業開發人員可以自助調度資源,更可參考藍圖,自動進行部署或調整應用系統的配置。「自動化是確保正確操作的唯一方法」他說。

多雲管理是挑戰,Nutanix與Google聯手串連企業混合雲服務

鄭建華表示,混和雲是未來的趨勢,企業的資料中心也可能遍及世界各地,多雲架構要如何管理和部署,會是企業的一大挑戰。

他建議,需要高度彈性擴充的應用系統,可以部署到公有雲上,而預測分析型、運作工作負載大的應用則是可改部署到私有雲,企業得依功能需求選擇適合平臺,利用工具才能實現透明管理與精準消費。

Nutanix先前與Google宣布策略聯盟,計畫將整合雲端應用生命周期管理Nutanix Calm,以及GCP雲端平臺,讓企業可以透過單一介面,來管理GCP及Nutanix雲端環境上的應用,甚至要做到,只要一個點擊,就可以將應用系統從本地端Nutanix環境,轉移到雲端的GCP服務環境上,預計明年第一季可以完成整合。

另一套明年第一季要推出的Nutanix雲端災備服務Xi,也將整合GCP,企業可以將資料中心環境直接延伸至GCP,讓應用程式的操作更方便於私有及公有雲之間切換。

一周大事

$
0
0

Docker也開始支援Kubernetes了

容器業者Docker近期在歐洲DockerCon大會上,宣布將開始支援開源的容器調度平臺Kubernetes,包含Docker企業版、支援Windows與Mac的Docker社群版,以及Moby專案都會 源,用戶可自行選擇是要透過Kubernetes或Swarm來調度及管理容器任務。(詳全文)

 

人人都能當獎金獵人,谷歌請你幫安卓App抓漏洞

Google和抓蟲賞金方案平臺HackerOne合作共同推出Google Play安全獎勵方案。本方案要求參加者幫忙找出Google Play上App的漏洞,並直接以官方漏洞揭露流程通報該App的開發商。在開發商和參加者合作下,在90天內將漏洞修補完成者,由開發商向本方案提出申請,符合本方案資格領域者即可領取1,000美元的獎金。(詳全文)

 

Chrome 62正式版出爐,需填資料的HTTP網頁將標示不安全

近期Google釋出Chrome 62正式版,修補了35個安全漏洞,加強對HTTP網頁的警告,改善了用來評測網路品質的Network Infomation API,支援OpenType可變字型,還可擷取DOM元素的內容。(詳全文)

 

誰能擊敗AlphaGo?能自學的AlphaGo Zero

Alphabet子公司DeepMind宣布,已打造一個比AlphaGo更厲害的圍棋程式—AlphaGo Zero,它具備自我教學能力,已成為史上最強圍棋棋手。(詳全文)

 

花了10年,開源資料庫MongoDB終於上市

打造開源NoSQL資料庫的MongoDB Inc.於日前正式登上美國那斯達克股市,交易代號為MDB的MongoDB的股票發行價格為24美元,上市首日股票上漲了33.62%,以32.07美元作收。(詳全文)

 

微軟正式釋出Windows 10秋季創作者更新

近期微軟開始全球部署Windows 10秋季創作者更新版(Windows 10 Fall Creators Update),這是Windows 10自2015年問世以來的第四次的重大版本更新,整合了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3D及語音數位助理Cortana。(詳全文)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矢志成為智慧政府,全球首位AI部長只有27歲!

全球首位人工智慧部長日前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指派Omar Bin Sultan Al Olama擔任,透露出該國對AI發展的重視。(詳全文)

 

MIT以區塊鏈打造數位文憑,防止偽造且容易分享

麻省理工學院(MIT)於今夏執行一項前導計畫,採用了區塊鏈技術讓111名畢業生透過智慧型手機的行動程式領取他們的數位文憑,成為全球首批頒發虛擬證書的大學之一。(詳全文)

大神解讀未來30年科技大趨力

$
0
0
貓頭鷹出版

過去50年來,我們跌跌撞撞,不斷提高去中心化的程度,預計未來50年也是一樣。在大規模去中心化的同時,便宜、無所不在的通訊,讓體系和流程得以維持。一切都分散在網路上的時候,若無法保持連線,企業就會瓦解。說的沒錯,但也有點過時。更應該說,即時長途通訊的技術手法,便是去中心化的首要條件。也就是說,一旦全球布滿電線,穿越沙漠和海洋,去中心化不僅有可能,還是必然的結果。

去中心化

拋棄集中的組織,來到更平的網路世界,結果不論有無形體,一切必須流動得更快,整體才不會崩解。流動很難占有;所有權似乎抓也抓不住。使用權則更適合掌控分散式裝置的液態關係。

現代文明的每個面向幾乎都變得扁平,除了金錢以外。中央政府只剩下幾項工作,其中一項就是鑄幣,多數政黨都同意這相當合理。偽幣和詐騙一再造成危害,必須靠中央銀行來對抗。要有人控制發行量、記錄序號、確保貨幣得到信任。強健的貨幣需要正確性、協調、保全、執法單位─也需要負責這些要素的機構。因此貨幣的基礎一定來自警惕性很高的銀行。

但如果金錢也能去中心化呢?要是你能創造出分散式貨幣,安全、精確、值得信任、不需要集中管理,那又怎麼樣?因為,如果金錢可以去中心化,那一切都能去中心化。但就算可以,為什麼要這麼做?

原來,你可以將金錢去中心化,利用的科技也有助於分散其他集中式機構。現代生活中,大多數集中的面向去中心化的方式,都可以套用到其他不相關的產業上。

先舉個例子,我可以付現金給你,而中央銀行看不到這筆非中心的交易。但經濟走向全球化,使用現鈔就不實際。PayPal和其他點對點電子系統,能連接全球經濟體橫跨的地理位置,但每一筆點對點付費都要通過中央資料庫,確保一塊錢不會花兩次,也不是詐欺。行動電話和網際網路公司為貧窮的區域發明了很實用的付費方案,例如M-Pesa等手機應用程式。但一直到最近,就連最先進的電子錢包系統,仍需要中央銀行來保證誠實無欺。6年前,想在網路上販賣毒品並收取無紀錄現金的罪犯希望有一種貨幣,不需要政府干預。也有些令人敬佩的人士支持人權,希望有一種金錢系統獨立於腐敗或專制的政府之外,或能用在無人統治的區域。結果,他們想到了比特幣。

比特幣是一種完全去中心化、分散式貨幣,不需要中央政府來保障正確度、執法單位或規章。自2009年發行以來,流通量已有30億,10萬家供應商接受比特幣付費。比特幣最為出名的就是匿名性,以及它激起的黑市。但別管匿名性,那只是障眼法。比特幣最重要的創新在於「區塊鏈」,也就是它背後的數學科技。區塊鏈這種發明非常激進,可以讓許多系統放棄金錢,去中心化。

我透過信用卡或PayPal帳戶寄給你一塊美金,中央銀行必須確認這筆交易;起碼要確定我有一塊美金可以寄給你。我送給你一塊比特幣的時候,不需要中央的媒介。我們的交易發布在公開帳本上─就是區塊鏈─全世界其他的比特幣擁有人都會看到。這個共用資料庫裡的長「鏈」記錄所有現有比特幣的交易歷史,以及擁有比特幣的人。每筆交易都公開,每個人都可以查驗。那樣的完整度相當瘋狂;只要你有一塊錢,就能看到所有一塊錢紙鈔在世界上移動的完整紀錄。這個貨幣的開放型分散式資料庫,每個小時更新6次,加入比特幣所有新的交易紀錄;你我之間的新交易一定要讓其他數名擁有人用數學方式確認,才能視為正當。如此一來,利用相互的點對點區塊鏈結帳,建立起信任。系統本身在數萬台市民的電腦上執行,能保障貨幣的安全。擁護者覺得比特幣比政府更值得信任。

數家新創公司與創投業者正在天馬行空地想像,將區塊鏈技術用於通用的信任機制,不涉及金錢。陌生人之間需要高度信任的交易,例如房地產託管帳戶和貸款合約,之前都由專業經紀人負責確認。但與其付很多錢給傳統的產權調查公司來確認買賣房子等複雜的交易,線上的點對點區塊鏈系統就能執行同樣的交易,成本低得多,有可能根本不要錢。狂熱支持區塊鏈的人提議創造工具,只使用分散的自動化區塊鏈技術,執行需要確認的複雜階層式交易(例如進出口),許多仰賴經紀人的產業就此瓦解。不論比特幣本身能否成功,區塊鏈的創新都能在陌生人之間產生高度信任,進而分散機構和產業。

區塊鏈是個公眾領域,這一點很重要。沒有人能真正擁有區塊鏈,因為它不屬於任何人。創造出來的東西數位化後,通常會變成共用;眾人共用後,也就沒有擁有者。大家都能「擁有」時,就沒有人能夠擁有。通常所謂的公有財產或公眾領域就是這個意思。我會用不屬於我的馬路。全世界的道路和高速公路我想走就走(除了少數例外),因為它們是公眾領域。透過地方稅,我們都可以使用這條街道。就我能想到的目的而言,全世界的道路我都能用,就像我擁有這些路。這還比較好,因為我如果是路主,必須負責維修。許許多多公共基礎建設提供同樣的優點,「比擁有更好」。

分散式網路/網際網路現在就是位於中心的公眾領域。網路的好處在於我就像是網路的主人,但我不怎麼需要付出維修的精神。呼之即來,一打響指它就到。所有的好處任我享受─像天才一樣回答問題、像巫師一樣自由遨遊、像專業人士一樣提供娛樂─我只使用網路,不需負起擁有者的重擔(我付上網的費用,就是付網路的稅賦)。社會中去中心化的東西愈多,使用權也愈加重要。

平台協力

長久以來,有兩種基本的方法可以用來組織人類的工作:商號及市集。公司就是商號的一種,有明確的界線,必須有許可才能成立,讓人透過合作來提升效率,如果不在這家商號裡,效率可能不彰。市集的界線比較容易滲透,不需要許可就能參與,利用「無形的手」更有效率地分配資源。最近則出現了第三種組織工作的方法:平台。

平台是一家商號建立的基礎,讓其他商號能在上面建造產品和服務。平台不是市集也不是商號,而是新的東西。平台就像百貨公司,提供並非自己創造的事物。第一種非常成功的平台是微軟的作業系統。只要有抱負,任何人都可以造出軟體程式,能在微軟擁有的作業系統上執行,並銷售給大眾。

後來,第二代的平台有更多市集的屬性,有點像市集,有點像商號。最早出現的就是iPhone的應用程式iTunes。Apple這家商號擁有iTunes,而這個平台也變成手機應用程式的市集。賣家竭力推銷自己的虛擬攤位,在iTunes上面販賣應用程式。Apple管理市集,剔除品質差、有剝削性質、不能運作的應用程式。制定了規則和協定。監管財務交易。可以說Apple的新產品就是這個市集。iTunes是完整的生態系統應用程式,建構基礎則是手機內建的能力,發展極為迅速。因為Apple不斷加入巧妙的新方法來與手機互動,包括新的感測器,例如相機、衛星定位系統和加速度計,幾千種創新讓iPhone生態學更為深遠。

第三代平台進一步擴展市集的力量。不像傳統的雙邊市場─例如有買家和賣家的農夫市集─平台生態系統變成多邊市場。Facebook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家公司創造出規則和協定,形成市集,獨立賣家(大學生)建立個人簡介,在市集上與朋友的簡介配對。學生注目的焦點被賣給廣告商。遊戲公司賣產品給學生。第三方應用程式賣產品給廣告商。第三方應用程式賣產品給其他第三方應用程式。以此類推,還有不少多重的匹配。這個由相互依賴的物種組成的生態系統不斷擴張,只要Facebook能管理好規則和自家商號的成長,生態系統還會繼續擴張。

今日最有錢也最具破壞性的組織幾乎都是多邊平台─ Apple、微軟、Google和Facebook。這幾位巨人都利用第三方賣家來增加平台的價值。他們都大量使用API,提供入口,讓其他公司也能參與。後來的Uber、阿里巴巴、Airbnb、PayPal、Square、微信、Android也是非常成功的多邊市場,由一家商號經營,發展出強健的生態系統,餵養不少衍生產品,以及相互依賴的產品和服務。生態系統的主導力量來自共同演化,這是一種生物共依存的關係,混合了競爭與合作。提供助力的供應商採取生態系的精神,即使在某方面互相合作,在其他方面卻變成競爭者。舉例來說,Amazon會賣來自出版社的全新書籍,同時透過二手書商店的生態系統,賣出更便宜的二手書。二手書商彼此競爭,也跟出版社競爭。不論各方合作或競爭,平台都要確保自己能賺到錢(和增加價值!)。這點Amazon就做得很好。

在平台的每一層,幾乎都要共用─即使那只是競爭的規則。你的成功取決於其他人的成功。在平台內堅持所有權的想法會有問題,因為所有權要仰賴「私有財產」的概念;但在生態系統裡,「私有」或「財產」都沒有意義。共用的東西愈多,像財產的東西就更少。想當然耳,平台上的隱私一定愈來愈低(持續分享私底下的生活),剽竊則愈來愈多(漠視智慧財產權)。

雲最占優勢的地方在於,雲愈大,我們的裝置愈小愈薄。工作都交給雲吧,我們的裝置只是連到雲端的窗口。看著手機螢幕時,上面有直播的影音串流,就是在雲端。翻過平板電腦上的書頁,則是在雲端瀏覽。訊息來了,智慧型手表的表面亮起,也是來自雲端。翻開我的Cloudbook筆記型電腦,我操作的東西其實都不在電腦上,在雲端。

用Google上的文件當作例子,來釐清我的東西在哪裡,以及我的東西到底是不是「我的」。我常用Google雲端硬碟這個應用程式來寫行銷信。「我的」信會出現在我的筆記型電腦或手機上,但本體在Google的雲端,傳播到分布廣闊的許多台機器上。我用Google雲端硬碟,主要是因為協同合作很方便。十來個人可以在自己的平板電腦上看到這封信,一起編輯、刪減、加字、修改,就像這封是「他們的」信。複本上的改動同時─即時─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其他複本上。很神奇,這種分散存在雲端上的實體。信件的每個實例不光是一份複本,因為複本感覺是沒有生命力的複製品。而分散式複本對使用者來說,在自己的裝置上就和原始那份一樣!十幾份複本就和我筆記型電腦上那份一樣真實可靠,真實性也分散了。集體的互動與分散的存在,讓這封信比較不像我的,像「我們的」。

因為在雲端上,未來Google要把雲端上的人工智慧套用到我們這封信上,也很容易。除了自動更正拼字和重要的文法,Google也會用所謂知識基礎的信任、新開發出來的真相檢查程式,來驗證信裡的說法。Google會把超連結加到適當的項目上,(經過我的同意)也會加上智慧補充,信件內容大大改善,也進一步削弱我做為擁有人的感覺。不論是正事還是消遣,都會離開個人所有權的孤立領域,移到雲端的共用世界裡,才能充分利用人工智慧和其他雲端上的力量。

所有的企業都用電腦,社會上大多數人也是。雲提供的運算穩定得令人咋舌,速度飛快,能繼續擴展,對使用者來說沒有維修的負擔。有電腦的人就懂有什麼負擔:占空間、常需要專家檢查、很快就過時了。誰要買電腦呢?愈來愈多人不想擁有電腦喔。就像你寧可向發電廠買電,也不想擁有發電廠。有了雲,組織可以享有電腦的益處,但不需煩憂擁有電腦後的麻煩。可擴展的雲端運算價格打了折扣,要開創一家科技公司比從前容易多了。不需要建構複雜的運算架構,付費使用雲端的架構就行了。用行話來說,這叫做基礎架構即服務。電腦即服務,而不是電腦即產品:使用權,不是所有權。在雲端上運作,用便宜的價格使用最棒的基礎架構,正是過去10年來矽谷有許多新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主因。它們迅速成長,同時用更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輕輕鬆鬆就能成功擴大規模。雲端公司樂見這樣的成長和依賴,因為用雲端的人愈多,在使用服務的同時與人分享,它們的服務就會愈來愈聰明,也更強大。

一家公司的雲能有多大,仍有現實上的限制,因此在接下來幾10年內,在雲興起時,下一步則是把雲合併成網際雲。正如網際網路是網路組合成的網路,網際雲就是雲組成的雲。Amazon的雲、Google的雲、Facebook的雲及所有其他的企業雲,即使速度很慢,但最後一定會纏繞在一起,變成巨大的雲,對一般的使用者或公司來說,感受不到分別。這樣的合併會碰到反對勢力,網際雲需要商業雲來分享資料(雲就是連結資料組成的網路),現在大家則把數據當金子般藏起來。資料貯藏算是競爭優勢,自由分享資料則受到法律限制,所以還要等很多年(說不定要好幾10年),各家公司才能想出有創意、有生產力、負責任的方法,來分享資料。

將使用權去中心化是勢不可擋的趨勢,還有最後一步。移向網際雲的同時,我們邁向的目標完全沒有中心,而是點對點連接。Amazon、Facebook及Google的雲雖屬分散式,但並未去中心化。機器由超大型公司營運,而不是由你身邊稀奇古怪的一群人來操作稀奇古怪的電腦網路。但也有方法能讓雲在去中心化的硬體上執行。我們知道去中心化的雲可行,因為2014年,香港學生上街抗議時,就用這種方法。為逃避中國政府對香港市民毫不放鬆的通訊監控,學生們發明了一種通訊方法,訊息不會送到集中的行動電話基地台,或微博(號稱中國的Twitter)、微信(號稱中國的Facebook)或電子郵件的伺服器。他們在手機上裝了一個很小的應用程式,叫做FireChat。兩部裝了FireChat的手機可以透過Wi-Fi無線電直接對話,不需要透過手機基地台。更重要的是,兩部手機都可以把訊息傳到其他裝了FireChat的手機上。繼續加有FireChat的手機,不要多久就組合成手機的網路,但不需要基地台。接收到訊息的手機若不是最終的收件對象,訊息會轉送到另一台手機上,直到送給收件人。這種緊密的點對點網路(叫做網狀網路)效率不高,但能達成目的。拖拖拉拉地轉信,正是網際網路運作的方法,也因此非常強健。FireChat網狀網路最後變成學生創造出來的無線電雲,不屬於任何人(因此難以鎮壓)。他們完全靠這個個人裝置的網狀網路,和中國政府對抗了好幾個月。同樣的架構可以擴大,來操作其他種類的雲。

不為革命,也有其他的好理由來建立這樣去中心化的通訊系統。發生大規模的緊急事件時,比方說斷電了,或許只有點對點的電話網狀網路能用。每個人的電話都可以用太陽能充電,因此沒有電網通訊系統也能運作。手機的範圍有限,但你可以在建築物頂上放置小型的手機中繼器,假設也能用太陽能充電。中繼器會重複訊息,傳送的距離也比手機遠;就像奈米基地台,但不屬於任何公司。屋頂中繼器構成的網路,加上幾百萬台手機,可以構成無主網路。目前已有不只一家新創公司的主要產品,就是這種類型的網狀網路服務。

目前的通訊基礎架構有許多管理和法律的框架,無主網路會造成混亂。如果工作都在雲上進行,誰能向你收稅?資料屬於你,還是屬於雲?如果你的電子郵件和語音來電都經過雲端,裡面的內容誰來負責?雲端提供前所未有的親暱,當你的想法還不成熟,滿腦子不可思議的想法,與你真正的信念比起來,是否該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你的思維屬於你,抑或你是只有權使用?這些問題不僅與雲和網狀網路有關,所有去中心化的系統都會碰到。

在未來30年內,趨勢仍是去物質化、去中心化,同時,平台主導,「雲」依舊勢不可擋。只要科技進步,讓通訊和運算的成本下滑,這些趨勢必然愈來愈強。通訊網路擴展,遍及全球,無所不在,便帶來這些趨勢。網路深化後,這些趨勢逐漸用智慧取代物質。不論在美國、中國或西非的廷巴克圖,不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都會看到這些趨勢,非常盛大的轉變。基本的數學和物理學保持不變。去物質化、去中心化、同時性、平台和雲愈來愈盛行後─這幾項並不分先後,而使用權會繼續取代所有權。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東西都不在我們名下,卻可以取用。

但只有在科幻小說的世界裡,一個人才能一無所有。大多數人仍擁有幾項東西,同時取用其他東西;每個人擁有和使用的都不一樣。但在極端的案例中,一個人什麼都沒有,但也什麼都能用,就很值得探討,因為這就是科技的走向。(摘錄整理自《必然》第五章)

 書名  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

凱文.凱利(Kevin Kelly)/著;嚴麗娟/譯

貓頭鷹出版

售價:450元

 作者簡介 

凱文.凱利(Kevin Kelly)

KK是過去30年來資訊科技革命的主要參與者及報導先驅。沒有筆電,不帶智慧型手機,不玩推特,不看電視,卻仍走在數位時代的尖端,精準預測科技趨勢的演變。

1993年創辦《連線》雜誌(Wired)並擔任執行編輯7年,期間該雜誌兩度榮獲美國國家雜誌獎(相當於此產業的奧斯卡金像獎)。目前擔任「酷玩意」網站的發行人及編輯。

從遊戲中產生想法

$
0
0

在Minecraft的世界中,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想要擔任的角色,像是當個魔物獵人、旅行家、深海探險者或者是建築師,你也可以自訂規則,既然如此,身為開發者的我,可以選擇的角色之一,就是當個程式設計師在Minecraft中玩弄魔法!如果是你,又會有什麼想法呢?

Minecraft模組或plugins?

跟著女兒玩弄Minecraft一段時間後,逐漸對於重複性的挖掘、使用方塊一個一個來建築感到一絲絲的不耐,比方說為了想增加村民來蓋幾個豆腐房,動作其實都是相同的,這不能自動化嗎?有沒有方法改變一些參數,就蓋出不同的豆腐房?嗯?這需求有點像是先前玩3D建模時的想法?這不就是對於手動建模的不快感嗎?這麼一想就對了,Minecraft中這些動作,正像是在進行3D建模啊!?

既然如此,那就來試試在Minecraft中進行3D建模吧!這麼一來,開發者在Minecraft中,不就是個魔法師了嗎?在調查了如何對Minecraft做程式設計後,正如先前專欄〈找樂子的程式設計〉談到的,設計上主要可以有模組與plugins兩種方式,為了省去探尋模索的時間,我決定尋找相關書籍,以便系統性地瞭解整個開發概貌,而臺灣有《Minecraft模組設計》與《Minecraft新魔法》兩本翻譯書可以參考,前者使用Java來開發模組,後者使用Python來撰寫plugins。

實際上,兩本在Minecraft的版本都有些過時了。前者使用Forge 1.8,因此若想針對目前最新的1.12撰寫模組,會需要用到既有的Java開發經驗,來自行調整書中API的變更;後者使用的是Python 2.7,基於舊版本的Bukkit伺服端與RaspberryJuice,實際上,現在可以使用Python 3.x來開發了,類似地,為了自行更新書中的過時資訊,對Python要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就撰寫程式時的API來說,使用Python來撰寫plugins會比較簡單,而且Minecraft版本變更之後,plugins的程式碼相對來說,比較不需要變更,但在兩本書都看完之後,最後我仍是選擇使用Java來開發模組,一是本身對於Java的熟悉度仍是大於Python,二是Forge相對來說比較活躍(然而它並不是模組開發的唯一選擇),三是考量到Minecraft本身就是用Java開發的,設計時若想要有進一步的彈性,使用Java應該會有其優勢。

Minecraft與程式教育

由於看書一向都有閱讀序言的習慣,兩本書的序言都很有趣,《Minecraft模組設計》其實是爸爸與兒子合寫,一開始是兒子解決模組安裝的問題,問了身為Java開發者的老爸該怎麼解決,後來兩人一同學習如何開發模組,從而開始舉辦研習營,教小朋友如何開發Minecraft模組,這些小朋友都很熟悉Minecraft,有的玩了兩年了,有的甚至每天玩兩個小時以上,一開啟Minecraft的話題就停不下來,從而進入了想要對Minecraft控制更多的世界之中。

我想到了朋友圈裏,幾個在教育界,特別是在大學任教的朋友們都曾提到過,每當問到學生有沒有想寫的程式,大多不知道有什麼題目可以寫的,讓他們找找開放原始碼方面的專案,又多半不知道從何開始,通常就是沒有想法,沒有足夠的基礎而卻步不進,更重要的是,沒有感興趣的題目。

《Minecraft新魔法》的前言中談到,作者是在電腦教室中,從一個學生玩弄的遊戲中首次接觸到Minecraft,這個場景我有幾次經驗,在幾次到學校擔任業師的機會裡,每次課程進行時,總是會有學生埋頭苦練眼前的遊戲,整個課程從開始至結束,可以完全不抬頭看你一眼。

這對許多講師而言,應該是個感覺滿不好的場面,然而作者從學生玩弄的遊戲中看到了可能性,最後在學校建立了Minecraft伺服器,讓學生競賽,指派團隊任務,接著開始有了程式設計,有學生開始建立建造房屋的腳本,更多複雜的自動化開始進行,最後他們在Minecraft裏完成作業,提出作品來獲得評分,讓整個程式設計的學習,似乎變成了很自然的過程。

也許可以在一開始就鼓勵學生來寫個遊戲,不過,要我從無到有寫出一個遊戲,其實也不知道該寫什麼遊戲。然而,談到為什麼我會想在Minecraft中寫點東西,應該是因為我也玩了好一陣子,在玩的過程中有一些想法,而遊戲本身有既有的基礎設施,我可以在上頭疊加這些想法,光是想到在這基礎上實現想法的那一刻,就會覺得非常有趣。不過,這種方式在臺灣的學校裏實行,應該會有很大的困難度,光是課程中,讓學生先玩某個遊戲玩到爽、玩到有想法,大概就會被一堆家長反對吧!

雕琢3D建模程式庫

在玩弄Minecraft的過程中,我產生的想法就是,來打造個3D建模程式庫吧!實際上,若使用Python撰寫plugins,可以直接使用Microcraft API的擴充模組minecraftstuff,裏頭就提供了繪圖API,如果是使用Java開發模組的話,應該也有類似的程式庫才對,不過,我又有了自己打造輪子的想法。

畢竟也有一陣子沒用Java來寫點東西了,想試著用這個題目來抓回一點寫Java的手感,因此,雖然想寫的功能很多,然而功能達標的進度很慢,大多數的時間,我都是在做些調整變數名稱、抽取方法、調整參數個數與位置、抽取共同行為等重構,或者是調整程式碼的上下文、風格等,從可讀性的角度來處理等,很有趣的一個感覺,我在寫著3D建模程式庫,然而,我卻是在雕琢程式碼本身。

程式庫本身的功能,當然也是個挑戰,這想法來自於想試著將先前玩OpenSCAD時學到的東西,過渡到Minecraft的世界之中,這部份真的就像是從無到有打造了──OpenSCAD至少還有circle、cube等基礎模組,然而,在Minecraft的世界一開始就沒這些東西,從先前玩弄遊戲的過程中,想著要畫這些東西時會有哪些重複動作,會是決定該有哪些指令,以及程式碼應如何撰寫的依據。

更重要地,這程式庫提供的指令,已經有個使用對象了,就是我女兒,因此,指令的使用上必須直覺,Minecraft是有fill指令,然而使用絕對座標,遊戲中預設不會有座標軸可以參考,主角也不會正好出生在座標原點,我自己都常搞不清楚要下哪個座標值,因此首要之務,就是使用第一人稱視角座標系統,然後寫個自動轉換為絕對座標的程式,接下來就輕鬆多了,寫程式或實際下指令時,都只需要想著「在我前方幾行幾列多高的地方畫個……」就可以了。

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是,在撰寫的過程中,並沒有要女兒就馬上來用用看,我寫了個turtle指令,可以類似海龜繪圖一樣,操作的主角走到哪,手上的方塊就放到哪,因此,走過的路徑就都會是指定的方塊了,我戲稱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指令,女兒看到之後,立即表示她想要有這個功能,然後就在她建立的世界中,開始用走的方式畫起圖來了,這倒讓我想到了英國有個藝術家Simon Beck,擅長在雪地透過行走、印出腳印的方式來創作的事了。

記得先玩再說!

有想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不單是針對學生,對於已經身處業界的開發者也是,對於努力追求更高境界的開發者來說,失去想法的空虛,會是很可怕的一種感覺,這或許是我前篇專欄提到「陷入泥淖」的感覺,有時不是學不了新東西,而是沒有想法了。

從遊戲中產生想法是其中一種可行而相對自然的方式,當然,不一定要從Minecraft中著手,也可以是其他的遊戲,也可以是實體的東西,無論如何,重要的是先玩一陣子再說,直到你仍舊覺得好玩,但不滿意當中的某個元素之時,這就會是想法的發源之處!

新加坡國家級區塊鏈在臺大公開

$
0
0

各國央行卯足全力衝刺金融科技、區塊鏈,更紛紛宣布要推出數位貨幣,如加拿大央行的Jasper專案,在10月中邁入第三階段的實作驗證,將打造一個安全整合的支付平臺,來做清算、結算。俄羅斯也宣布,可能會推出加密盧布(Crypto-Rouble)來取代紙鈔。近期,中國大陸積極管制ICO、數位貨幣的發展,就有傳言指出,中國央行是在替自家的數位貨幣鋪路。英國、瑞典、澳洲等也都加速進行中。

國家央行發行數位貨幣,似乎勢在必行,更像是各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插旗之戰。但金融策略相對保守的臺灣,能否跟上腳步?央行對數位貨幣的態度為何,各界都十分關注。今年4月份,中央銀行發行局副局長鄧延達在余宛如立委所辦的「如何建構臺灣區塊鏈基礎建設」座談會中,透露他們正在關注數位貨幣的發展,若有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的實作,定會對外公開,但至目前為止,仍未看見具體的方針。

新加坡金管局展開Ubin計畫,先推銀行清算特殊幣種

相較之下,作為亞洲金融重鎮的新加坡金管局在數位貨幣上,卻早早就訂定目標。

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MAS)創新加速辦公室主席Stanley Yong,在10月23日「金融科技、創新創業暨區塊鏈最新發展研討會」上,首次在臺公開了MAS在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成果。MAS在去年啟動Ubin專案,目標在於實驗一個用區塊鏈為基礎的跨銀行支付系統,作為銀行之間支付和結算的系統,並且進一步將數位貨幣連結到現金系統。

Stanley Yong透露,MAS在技術研究的演進路上,從2014年起就在關注比特幣、虛擬貨幣及底層的區塊鏈技術。而從2016年開始,試著更深入了解區塊鏈,並採取行動,開始透過POC的方式,將區塊鏈應用在KYC(Know Your Customer)、貿易,以及支付上,而Ubin專案是支付相關的應用案例中的一例。

「2017年我們開始加速研發,來推動商業化的可能。2018年則要開始拓展網絡的參與者,並且開始在沙盒進行實驗。」Stanley Yong指出,Ubin專案的規劃十分明確。這也代表了新加坡在這場全球的數位貨幣之爭,不會缺席。

他也特別點出數位貨幣的3個關鍵特性,概念來自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IS)下設的支付與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Payments and Market. Infrastructures,CPMI),在2015年所提出。分別是數位化(Digital)、點對點的交易(Peer to peer transfers)及不隸屬於任何人(No one 's liability),擁有這三個特性的就是數位貨幣。

然而,BIS在2017年將特性追加了一項廣泛採用(Widely accessible),讓數位貨幣的版圖更加精確,且將不隸屬於任何人,改為隸屬於央行(Central bank liability)。

相較之下,MAS想要開發的數位貨幣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即USC(Utility Settlement Coin),它是數位化、可點對點交易,但並非廣泛使用、且不隸屬於央行的。

「USC就是一種特殊幣種,專門用來結清算。」Stanley Yong舉例,就像去主題樂園遊玩時,消費者可以用內部發行的幣種來付費、遊樂。一旦走出樂園,就沒人會承認該幣種的使用性。而MAS的CBDC,即類似概念。

降低跨境跨行交易手續費、24小時不間斷運行

而新加坡MAS也對發行銀行間的數位貨幣進行嚴密的研究,委託KPMG進行調查,企業與消費者在支付時面臨的難題,前五名分別是:清算速度慢(20%)、成本高(18%)、詐欺問題(13%)、安全性(13%)以及花費管理的時間/精力(13%)。

Stanley Yong坦言,銀行間跨境交易手續費過高,「雖然新加坡很先進,科技也很進步,但我們的經濟還是很倚重現金支付。」他說,2015年新加坡現金交易,就佔了60%。

「所以我們開始利用區塊鏈技術,並實作驗證,來尋找另一種解決方案。」他說,希望利用區塊鏈,來完成3件事:快速清算、低成本、更安全。

MAS試著幫商業用戶將交易的手續中介費降低至5新加坡幣,要簡化Swift的訊息量,並且強調高度安全性。

而去年底開啟的Ubin專案,已經到了第二階段,完成交易隱私的安全性測試以及資金流動的效率,接下來要開始更深入的研究,和其他市場基礎架構介接。到了2018年,則要測試和其他幣種串接的可能。

MAS更將所有研究成果開源出來,「你可以上GitHub去看我們的成果,下載Code,測試它、拆解它。」他說,MAS希望利用開源的方式,讓整個系統更加完善。

此外,他也表示,MAS在Ubin專案中試著回答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如何即時地,讓A銀行付錢給B銀行,而且可以24小時不間斷?」

新加坡政府現階段的Ubin專案是先實驗一個用區塊鏈為基礎的跨銀行支付系統,作為銀行之間支付和結算的系統。未來會進一步將數位貨幣連結到現金系統,成為國家的數位貨幣。(圖片來源/新加坡金管局)

政府親自下海,實作3種主流技術

「我們不是第一家發展數位貨幣的央行,但我們是第一個試著讓它變得更加可行的國家(as realistic as possible)。」Stanley Yong這句話,凸顯MAS穩扎穩打的功夫。

他們分別測試了Quorum、Corda及Hyperledger Fabric,共三種不同的區塊鏈平臺架構,發現各自平臺的優缺點,目前不壓寶某一平臺技術,但是,他們下的苦功,也替金融業者在區塊鏈研究上奠定基礎,帶起研究動力。

以Quorum為例,是用以太坊(Ethereum)的架構,在私有鏈的架構下讓交易相關的節點才能看見交易內容。其採用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cryptographic proofs,zk-SNARKs)作為隱私保障的機制。而零知識證明透過複雜的數學演算法機制,讓使用者證明自己擁有數位貨幣,且不需要透露出該筆交易的金額、來源,或是去向。

但是,零知識證明所需的時間也相對較長,Stanley Yong指出,至少要15秒才能完成交易,這對零售產業所需的高頻交易而言,還差得遠,所以,這也是它的缺陷所在,但是如果能夠解決每秒交易量的問題,Quorum確實有機會成為不錯的解決方案。

而來自R3區塊鏈聯盟的Corda,本身則是設計用於點對點交易,僅有交易雙方會知道交易細節,A、B銀行間的交易C銀行並不會知道,甚至連加密後的資料都不會經手到C或其他節點上,因此在隱私性,相較於全網廣播的Quorum、Hyperledger Fabric來得安全。同時,Corda使用比特幣的UTXO機制,假設由央行發行數位貨幣,其上頭就會有央行的簽章,每一筆交易的貨幣都可以追溯到最源頭的發行者:央行,以此來驗證交易。但缺點就是,隨著交易越來越多,貨幣所帶的資訊會越來越繁複、笨重,也因此Corda適合處理貿易金融、股票或金融衍伸性商品等週期短的交易。

至於Hyperledger Fabric,則利用通道(Channels)的方式來確保隱私,只有在同一個通道內的節點,才能看到交易,可以成立雙邊通道(Bilateral Channels),或是多方通道(Multilateral Channels),並且,MAS也加入在所有通道中擔任監管者的角色。

但一家銀行可能加入多個通道來進行雙邊交易,此時,跨通道的資金挪換就變得麻煩,也因此成為它的缺陷。仍需要透過中介者的角色,來進行跨通道的資金移轉。所以,要達成分散式架構的可能性較低。

目前,每一個區塊鏈平臺分別有4家銀行、共12家銀行參與其中,包含了美林美銀集團、花旗銀行、瑞士信貸集團、匯豐銀行、J.P. Morgan、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等。除此之外,參與其中的單位,還包含:埃森哲(Accenture)、微軟、區塊鏈聯盟R3、IBM及ConsenSys。

MAS指出,這些實作驗證的成果,將統整成一份詳盡的報告,在11月13日至17日所舉辦的新加坡Fintech嘉年華上,正式公開相關內容。

Walmart在逾50家門市導入機器人掃瞄貨架上的商品

$
0
0

美國大型連鎖超市Walmart上周宣布將擴大機器人實驗至全美逾50個門市,由機器人負責瑣碎的貨架掃瞄服務,讓員工能專心地售貨及服務客戶。

Walmart原本只在阿肯色州、賓州與加州的少數門市進行機器人實驗,由機器人負責處理重複、瑣碎且原本需要人力操作的任務,像是掃瞄貨架上缺貨的商品,或者是標示錯誤的標籤與價格,藉由自動化貨架掃瞄技術讓員工有更多的時間來服務顧客,現在則將實驗範圍擴大到其他50個門市。(來源:Walmart)

Walmart表示,結合人力與技術讓門市變得更方便也更容易採購,可確保顧客想要的商品就在貨架上,在測試機器人的同時也會參考員工與顧客的意見以作為未來導入機器人的參考。

 

Walmart擴大導入機器人,協助門市掃瞄貨架上的商品:

 

 

資金不足智慧沖茶器業者Teforia準備收攤,999美元沖茶器以199出清

$
0
0

在2015年創立、專門開發高階智慧沖茶器的Teforia在上周五(10/27)宣布結束營業,原因為資金不足,而原本要價999美元的Teforia沖茶器也將以199美元出清。

Teforia所開發的智慧沖茶器能夠設定水溫、水量、水質、沖泡時間、水與茶葉比例,還能根據回沖次數進行設定,它支援藍牙與Wi-Fi,可透過行動程式控制,宣稱可沖泡出最佳風味的茶品。Teforia沖茶器曾在2016年獲得世界茶葉博覽會(World Tea Expo)的最佳創新獎,並成為今年的指定泡茶裝置。(來源:Teforia)

不過,Teforia創辦人暨執行長Allen Han表示,該公司需要更多的資金與時間來教育市場,但在此一對於智慧廚房領域硬體業者而言非常困頓的時期,他們無法募集到足夠的經費,決定於即日起停止營業,並出清所有商品。

在Teforia剛創立時曾募得510萬美元的種子基金,並於去年11月再度募得1200萬美元的資金,儘管該公司的團隊成員只有15人,顯然仍不足以支撐其營運。

市場分析認為,Teforia沖茶器的售價高達999美元,約是一般沖茶器100倍的價格,應該也是造成市場接受度不高的原因,另有媒體測試後指出,透過該沖茶器沖出的茶品的確比一般人的手沖好喝一些,但並未達到驚人的程度。

在宣布結束營業的同時,Teforia也將以優惠價出清所有商品,包括茶包、沖茶器與配件等;其中,原本售價999美元的Teforia沖茶器將以1/5的價格出售,現為199美元,其他商品皆打5折。

今年9月,才有另一家開發智慧榨汁機的Juicero宣布關門大吉,Juicero在2016年3月所推出的榨汁機對外募資了1.2億美元,但彭博社(Bloomberg)卻踢爆,Juicero只能榨取該公司所推出的材料包,且材料包中早就是蔬果汁了,只要用手就能榨汁,不必麻煩榨汁機,更誇張的是若丟進真正的水果或蔬菜,還會把榨汁機弄壞。因此,就算Juicero把榨汁機售價從699美元降至399美元仍回天乏術,最後也只能草草收攤。可以想見的是,Juicero的前車之鑑也許也影響了Teforia募資活動。


Google Search、Map將只提供本地搜尋內容

$
0
0

過去如果你想透過Google搜尋其他國家的資料, 只要修改搜尋網域,例如由google.com.tw改成google.com、google.co.jp,但是從上周五起, Google就變更規則,讓你即使修改了網域, 還是只能搜尋到本地的相關資料。
 
Google產品經理Evelyn Kao表示,為了提供最好的服務,地點是影響Google搜尋及 Google地圖服務結果的重要決定因素, 過去是透過國碼頂級網域名(ccTLD)標示及存取各國的Google服務,如美國使用Google.com、台灣地區使用Google.com.tw,用戶也可以在網址列上輸入相關的ccTLD。
 
但上周五開始,Google更新了Android app、iOS版Google App及桌機版搜尋和Google Map的各國服務的標示法,使各國服務不再和網域連動。 未來使用者獲取的內容一定是當地的內容, 例如澳洲用戶預設就會搜尋到澳洲Google的內容, 當你移動到紐西蘭時,Google就會提供紐西蘭的當地內容。
 
在此之前,Google的其他服務如YouTube、Blogger、Google Earth和Gmail等已經是以地點來決定提供的內容。
 
還好,如果使用者還是想要跨國搜尋也是可以,方法是到Google.com最下方的「設定」選單(下圖), 用戶可以先看到目前使用哪國的服務, 如果想要使用不同國家的地方,就輸入新的地點來變更。

 

Google強調, 這項更新只是和現有其他服務一致化的作法而已,旨在提高Google搜尋或地圖資訊的地點相關性, 但並不會影響產品結構或是法規遵循的義務。

 

看不懂醫學影像沒關係,AI幫你解讀每張只要1美元

$
0
0

以色列新創業者 Zebra Medical Vision在上周五(10/27)發表了AI1服務,利用深度學習技術來解讀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或其他醫學掃描影像,以從影像中辨識存在於肺臟、肝臟、心血管或骨頭中的疾病,而且每張的判讀只需要1美元。

Zebra指出,未來10年只會有20億人口加入有能力消費更多醫療服務的中產階級,仍有40億人口處於醫學資源缺乏或無能力消費的狀態,他們相信AI1的低廉價格能夠加速全球對先進工具的採用,改善民眾健康進而拯救人們的生命。

這幾年不斷有醫療機構推廣以醫學影像進行健康檢查,建立預防醫學的新趨勢。AI1平台允許全球的醫療服務供應商存取,提供透明化且固定的判讀價格,解讀掃描影像並發現疾病的機率更勝過醫生的單純問診,能提早發現乳腺癌、肺癌、高血壓或其他疾病。(來源:Zebra Medical Vision)

 

根據Engadget的報導,AI1平台目前可偵測11種疾病,估計今年底可成長至17種,總計將發表35種診斷產品。

AI1平台除了可用來驗證醫生的發現之外,也可能找出被忽略的問題,迄今全球已有超過50家醫院正在測試或已採用該系統,分析超過100萬張的醫學影像。Zebra亦將持續改善其深度學習引擎,以強化辨識的準確度。

AI1介紹:

 

IoT雙周報第26期:臉書推無實體線版VR頭戴裝置,免接PC可單獨使用

$
0
0

 臉書   VR  

臉書新VR頭戴裝置Oculus Go亮相,能獨立運算免接電腦就能用

VR應用正夯,繼Google推出新款Daydream VR頭戴裝置,臉書最近也發表最新一款VR頭戴裝置Oculus Go。Oculus Go為獨立的VR頭戴裝置,不需像臉書的Daydream VR裝置使用前,還需要嵌入手機,也不需和Oculus Rift一樣連接電腦才能用,Oculus Go內已經整合了運算與VR內容呈現能力,可以單獨使用,並相容於原來已有的Gear VR內容,未來可優先運用於遊戲、娛樂等相關應用,不過臉書至今並未公布詳細硬體規格。至於Oculus Go售價只要199美元,比起原來的Oculus Rift價格,還要再便宜100美元,預計明年初上市銷售。(詳全文)

 

 混合實境   微軟  

微軟Windows 10秋季創作者更新釋出,開始正式支援混合實境應用

微軟在最新釋出的Windows 10秋季創作者更新版中,開始正式支援了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應用,包括了整合了Windows 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平臺,只要搭配Windows Mixed Reality頭戴裝置即可用來執行各種MR應用或遊戲,亦可以直接在Windows 10電腦上通過App,觀看頭戴式裝置中正在執行的MR畫面,另外也推出新的混合實境檢視器(Mixed Reality Viewer),可結合PC或平板裝置上的視訊攝影機,來檢示和觀看交疊在真實環境中的虛擬3D物件。不過Windows Mixed Reality對系統硬體要求較高,需配有較高階的Intel Core i5 7200U處理器及顯卡、最少8GB以上的DDR3記憶體,及10GB硬碟空間。(詳全文)

 

 AR    微軟 

微軟更新Windows 10,5款全新MR頭戴裝也同步登場

微軟在最近釋出Windows 10秋季創作者更新版時,也整合了Windows 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平臺,為了搭配新MR平臺,宏碁、Dell、HP、聯想與三星也同步推出5款MR頭戴裝置,售價在399到499美元之間,除了三星外,其他4款產品都已正式起出貨。這5款MR裝置中,價格最低的兩款裝置分別是宏碁的Acer Windows Mixed Reality Headset與聯想的Lenovo Explorer,訂價為399美元。另有兩款裝置訂價為449美元,為Dell的Dell Visor及HP的HP Windows Mixed Reality Headset。其中宏碁和HP的MR裝置皆附有一組手勢控制器,至於三星的Samsung HMD Odyssey售價最高,價格為499美元,採用Dual AMOLED高解析度顯示器,有110度的視角,並有6個自由度方向的位置追蹤能力。(詳全文)

 自駕車    Waymo 

為提高乘車體驗,Waymo提出未來自駕車互動設計應遵循的4原則

隨著Waymo自駕車今年在美國開放真人乘車測試後,Waymo也開始著重提供舒適且安全的乘車體驗。Waymo在最近公開一份長達43頁的自駕車安全報告中,也揭露未來人車互動設計時應遵循的4個重要原則,包括應提供乘客載送過程中所需的任何交通和搭乘資訊,如預定行車路線和預計到達時間等、能夠及早幫助乘客預測下一步事件發生、及能夠主動通知車輛狀況及周圍道路環境的變化,例如遇到前方塞車時可以提前通知,以避開擁塞路段行駛,還有幫助乘客安全的乘坐車輛。今年4月,Waymo共有600輛Chrysler自駕車,已在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開放自駕車載送服務,之後則有70臺Lexus自駕休旅車,相繼在華盛頓,德克薩斯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公共道路上,開始提供載送服務。(詳全文)

Google   無人機  

Google無人機也將於澳洲送貨,靠App就能幫你外送醫療用品及餐點

Alphabet旗下Project Wing無人機送貨服務計畫最近又有新進展,Project Wing專案共同負責人James Ryan Burgess日前在自家部落格上宣布,今年秋天將與澳洲的連鎖藥局Chemist Warehouse,及墨西哥連鎖餐廳Guzman y Gomez兩家聯手,測試以無人機載送醫療用品、送餐,當地居民訂購時只須透過手機App,就可以利用無人機來幫忙配送醫療用品或餐點。Project Wing是3年前由當時Google X實驗室推出的一項無人機送貨計畫,至今經過數千次的飛行送貨測試,去年也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合作,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室外無人機送貨測試,Project Wing原型機高約76公分,可在離地約45米的高空上飛行,並在抵達送貨地點時,採用空拋方式將運送貨品投遞至指定位置。(詳全文)

Dell    物聯網  

Dell計畫成立新IoT研發部門,更砸下10億美元投資物聯網研發

Dell日前宣布將成立新的IoT研發部門,未來3年內將重砸10億美元 (約新臺幣300億元),專注於IoT產品的研發,還要設立IoT實驗室,並也將推出合作夥伴計畫,來共同建立一個可預測性的IoT系統。未來這個新的IoT部門,將由集團旗下VMware技術長Ray O'Farrell領軍,負責將內部開發的IoT新技術與現有Dell產品整合。Dell也揭露了部分正在進行中的IoT計畫,例如名為Nautilus的專案計畫,能針對IoT閘道器內的數據即時接收及查詢,以及在Fire專案計畫中,要打造一個超融合式平臺,來簡化IoT應用程式的管理,並也將做為VMware前不久才推出的Pulse IoT平臺服務的一環。(詳全文)

IoT網路    Sigfox  

Sigfox商用IoT網路正式在臺灣啟用

以提供亞洲Sigfox服務為主的UnaBiz近日在臺正式啟用Sigfox物聯網通訊網路,鎖定12Bytes以下資料量的物聯網裝置通訊需求,企業租用該服務可選擇每臺IoT裝置每月2元到22元不等收費。 UnaBiz在2016年取得Sigfox授權後,先在今年2月新加坡啟用Sigfox通訊服務,接著6月在臺取得NCC核發物聯網執照,並在10月初正式在臺灣啟用Sigfox網路,初期服務將以北、中、南等地人口密集地區為主,如臺北市、新北市、臺中、臺南、高雄等市中心區域,UnaBiz計畫,明年底將打造能涵蓋95%全臺人口的IoT網路。整理⊙余至浩(詳全文)

圖片來源/微軟、臉書、Google、Waymo

 IoT近期新聞 

1.Alphabet向Uber對手Lyft 投資10億美元

2.尚未取得正式許可,Apple Watch 3的行動通訊功能在中國遭禁

3.ARM推出新IoT平臺安全架構設計,以加強物聯網裝置的安全防護

4.IDC預測:AI、VR/AR及機器人等新科技將帶動未來5年全球ICT支出增加1.3兆美元

6.美國奇異公司GE於工業IoT平臺Predix新增邊緣運算分析及AI能力

7.Samsung揭物聯網新戰略,將與Google強強合作及聚焦SmartThings應用

8.國際安全測試認證機構UL在新竹設立首間IoT科技實驗室

資料來源:iThome整理,2017年10月

女兒在影片上大秀未上市的iPhone X,蘋果員工遭解僱

$
0
0

即將在11月3日開賣的iPhone X上周遭一名員工女兒拍攝後上傳網路後瘋傳,使蘋果下令開鍘,開除了這名員工。
 
名為Brook Amelia Peterson的女孩上周六在一則影片中透露此事。
 
她的父親在蘋果任職4年,為iPhone X團隊的工程師。上周他在女兒參觀公司後,讓女兒把玩了即將上市的iPhone X,她隨後將影片上傳。在名為《iPhon X及Café Mac》的影片,她清楚秀出iPhone X的正面沒有Home鍵的5.8吋螢幕、1200萬畫素相機,側面厚度,以及可模擬使用者臉部的動畫表情,另外也拍攝了蘋果公司餐廳和中庭的樣子。這段影片上傳網站後引起知名媒體9to5Mac的報導,造成影片瘋傳。蘋果雖然很快要求她撤下影片,不過已經太遲,到今天早上點閱人數已經超過96萬。
 
Peterson在最新的影片中透露,她的父親已經遭到蘋果解職。但她表示他們並沒有生氣,因為她的父親違反了蘋果公司規則,讓她拍攝了未上市的產品,蘋果無法容忍,他們必須執行他們的職責。
 
蘋果對未正式發佈的產品向來保密到家,也不允許在廠區內攝影,因此Peterson的行為嚴重觸犯了蘋果的禁忌,即使再過不到幾天產品就要上市。
 
這並不是蘋果iPhone第一次在上市前現身。2010 iPhone 4原型機在一家酒吧遺失,被拾獲者以5000美元賣給了科技新聞網站Gizmodo,經披露後轟動一時,還一度被懷疑是蘋果的行銷手法,連當時蘋果CEO Steve Jobs都出面協助警方查案。拾獲者Brian Hogan也被蘋果以竊盜罪起訴,不過最後並未入監。

 

Uber與計程車業者聯手,uberTAXI在台上路

$
0
0

今年4月與租賃車業者合作,重新在台灣提供叫車服務的Uber,今天(10/30)再宣佈和國內的計程車業者合作推出uberTAXI,讓用戶可透過Uber搭乘計程車,車資按錶計費,只收現金。

Uber和皇冠大車隊、Q Taxi、亞太衛星車隊合作推出uberTAXI,初期僅在台北市提供乘車服務,台北地區的Uber用戶現在起可在菁英優步、尊榮優步、關懷優步之外,選擇以uberTAXI計程車服務,uberTAXI的計程車以5年以內的車輛為主、合法職業駕駛,合作車隊也承諾提供優良駕駛。

Uber亞太區首席商業總監Brooks Entwistle表示,台北市現在約有超過3萬輛計程車,但計程車的使用率約只有3成,這代表了許多的計程車以空車在道路上駕駛,尋找想要搭乘的乘客,透過Uber的媒合服務,有助於提高計程車的使用率。

Uber用戶開啟app後輸入目的地,再在車資上設定以現金支付,將畫面向左滑就會看到uberTAXI的叫車選項,車資均按計程車跳錶收費,以現金付款,無法以Uber綁定的信用卡付款,除了搭乘計程車,乘客可使用Uber app現有功能,例如分享行程、加密電話、通訊功能、24小時客服還有駕駛乘客互評等等。

uberTAXI在此之前,已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推出,Uber表示,透過Uber的叫車媒合服務,台灣的中小型計程車業者不需要額外的開發,就能提昇駕駛的經濟效益。

 

臉書廣告透明化開跑,明年夏天全球上線

$
0
0

臉書(Facebook)上周五(10/27)宣布,將把該站的所有廣告透明化,涵蓋臉書、Instagram與Messenger,規定廣告主必須先設立粉絲頁(Page)才能執行廣告,並將揭露廣告內容、支出、受眾,若為政治廣告還必須額外確認廣告主身分,此一政策將率先於加拿大試行,並在明年夏天拓展至全球市場。

此一政策源自於俄國機構在去年的美國大選間於Google、臉書及Twitter等社交網站投放與美國總統候選人有關的廣告,企圖干預美國大選結果,促使美國參議員準備修法以規範網路上的政治廣告。

而臉書的作法則超越了美國參議員的要求,準備讓該站的廣告完全透明化,將要求所有於臉書、Instagram或Messenger刊登廣告的業者設立粉絲頁,允許使用者透過粉絲頁上的「View Ads」功能檢視來自於該粉絲頁的所有廣告、廣告支出、曝光次數,以及諸如受眾年齡、地區與性別等廣告觸及對象的統計。

負責廣告的臉書副總裁Rob Goldman表示,透明化不論對民主或選舉程序都是好事,它協助所有人、特別是政治監督組織與記者,讓廣告主對自己的身份及廣告內容負責。

此外,臉書還針對執行政治廣告的廣告主提出了額外的身分驗證要求,且必須將身分公布於廣告中,對於未主動揭露身分的廣告主,臉書則會藉由機器學習工具來辨識相關廣告並要求廣告主確認身分。

該廣告透明化政策將在下個月於加拿大先行展開測試,並計畫在明年夏天擴大至美國與全球市場,剛好趕上美國於明年11月舉行的中期選舉(Midterm Election)。

Walmart靠機器人盤點50家分店背後的祕密,關鍵技術是電腦視覺

$
0
0

全球零售商龍頭沃爾瑪(Walmart)於上周四(10/26)宣布,在美國的沃爾瑪超市將使用機器人和人工智慧(AI)技術,來處理具重複性、可預測性的人工任務,如掃描貨架上缺貨的物品、替換不正確的價格和錯誤或遺失的商品價格標籤。

(圖片來源/Walmart)

沃爾瑪利用機器人來進行例行性工作,以節省人工時間成本,而這些節省下來的人力時間,可以用來投入更多顧客服務,提升顧客購物便利性與舒適性。

另外,沃爾瑪的機器人也利用資料和視覺化技術,來尋找貨架上缺貨的商品、更換錯誤標價和遺失的價格標籤,且機器人還能協助物品定位,以及檢查貨架上的存貨量。

(圖片來源/Walmart)

根據沃爾瑪官網,目前沃爾瑪在阿肯色州、賓州和加州,進行小規模機器人技術測試,未來計畫將擴展機器人應用至50個分店。

沃爾瑪表示,沃爾瑪透過科技技術來確保貨架上隨時都有存貨,讓顧客購物更舒適,且沃爾瑪也透過結合人工和科技技術,來提升商店的便利性。

 

沃爾瑪測試自動化掃瞄技術短片介紹:

 

 


發錯訊息覆水難收? 新版WhatsApp可在7分鐘內回收訊息

$
0
0

覆水難收,除了Viber一般傳訊軟體一旦發出訊息後就不再能回收。不過WhatsApp上周釋出新版本,讓使用者刪除所有接收方的WhatsApp訊息。
 
之前WhatsApp只能讓用戶刪掉自己這邊的訊息,但對於說錯話、傳錯人、或洩露機密的錯誤於事無補。新版WhatsApp則可以使用者刪除已送出的訊息,訊息刪除後對方會接到「所有人的此訊息已被刪除」的通知,而原本訊息串的位置則會以「本訊息已被刪除」的字樣取代。
 
刪除功能適用於一對一及群組聊天中的文字、相片、影片、語音訊息、位置、GIF等。不過不適用於引述訊息、貼圖及廣播(Broadcast Lists)功能傳送的訊息。
 
WhatsApp iOS Android Windows Phone新版app都有這項回收功能,不過如果對方使用的是舊版WhatsApp或Symbian版軟體,本功能就無法使用。
 
不過Android Headline試用過發現這項功能有幾個限制。首先使用者必須在7分鐘內動手刪除訊息,超過7分鐘後就無力回天了。另外,發送方執行刪除時,也不會接到訊息已經成功刪除的確認訊息。

 

研究:印度已取代美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

$
0
0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Counterpoint不約而同地指出,今年第三季印度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且小米已大幅縮短與三星的距離,有機會在幾季內成為印度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機品牌。

Canalys的調查顯示,印度今年第三季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突破4000萬支,比去年同期成長23%,超越了美國,成為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

而印度市場的智慧型手機競爭也愈來愈激烈,該季三星在當地售出了940萬支手機,佔整體出貨量的23.5%,而中國小米亦急起直追,在印度市場創下920萬支的出貨量(下圖,來源:Canalys),拉近與三星的距離。其他在印度佔有一席之地的手機品牌皆來自中國,包括Vivo、Oppo與聯想(Lenovo)。

Canalys分析師Rushabh Doshi表示,小米印證了一個成功的網路品牌仍能有效地進入實體市場,只不過小米仍然鎖定低階市場,中階市場(230美元至310美元)則由三星與其它品牌掌控。

至於今年才在印度生產iPhone的蘋果則在該季售出了90萬支iPhone,出貨量是去年同期的2倍。

Google將移除Chrome對PKP的支援

$
0
0

Google軟體工程師Chris Palmer上周透露,將逐漸淘汰Chrome瀏覽器對公鑰釘扎(Public Key Pinning,PKP)的支援,預計在明年5月出爐的Chrome 67移除對HTTP公鑰釘扎(HPKP)的支援,最終將移除對內建PKP的支援,只是時程未定。

PKP為一驗證機制,供網站指定發行有效憑證的憑證機構,或是讓代理人可拒絕那些非良好憑證機構所發行的憑證,以杜絕不在網站白名單上的假冒憑證,主要用來預防中間人攻擊。

從執行面來看,PKP允許網站建立一個HTTP標頭,當使用者首次造訪該站時,該標頭便會要求瀏覽器下載一組可對照該站HTTPS憑證的公鑰,再次造訪該站時,瀏覽器便會從此一金鑰列表中找出符合該站HTTPS憑證的金鑰,因此,就算駭客假冒一合法網站並使用有效的HTTPS憑證,也無法通過PKP金鑰的驗證,便會遭到瀏覽器封鎖。

然而,可信賴憑證機構(CA)的選擇多半由瀏覽器或作業系統供應商所決定,而次級憑證機構(Sub CA)、交叉認證或是PKI結構則是由憑證機構所決定;上述造成網站業者難以釘選可靠的金鑰,且PKP的採用率偏低,因此,當網站業者的期待與客戶機器上的機制不符時,即會影響使用者,意外或不真實的釘選錯誤所帶來的疲勞轟炸將比安全性還嚴重。

Palmer說,若要導入PKP,基本上很難建立一組保證不會出錯的金鑰,卻可能造成網站無法使用的風險,也可因駭客所建立的惡意釘選惹來風險。

整體來看,PKP所帶來的問題勝過於它的安全功能,且就算移除PKP,網站也不會停止運作,才使得Google決定將先移除Chrome對動態釘選(HPKP)與靜態釘選(PKP)的支援。

全新雙因素驗證系統Pixie亮相,用手錶或手環就能確認你的身份

$
0
0

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上周發表了新的雙因素身分認證系統Pixie,可藉由拍攝使用者的隨身物品,諸如手錶或手環之類進行身分驗證,號稱比簡訊驗證碼更為安全。

Pixie是一個基於攝影機的遠端認證解決方案,意味著要透過Pixie進行認證的裝置都必須附有攝影功能,只要使用者能夠拍下曾約定好的信物,即可作為驗證本人身分的依據。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以4萬種公開蒐集到的信物照片進行1430萬次的身分認證暴力破解,顯示其成功機率低於0.09%。且Pixie不論是在記憶、速度或是使用者的偏好上都勝過文字密碼,測試者在未經任何練習的情況下,在7天後都仍然會記得他們所選的信物。

Pixie系統的使用方式是讓用戶先註冊一個信物,之後要進行身分認證時只要拍下並回傳該信物並比對所註冊的內容。這些信物可能是手飾、鑰匙圈、手錶或是鞋子,因此適用於各種具備攝影功能的行動裝置,從手機、智慧手錶到智慧眼鏡等。

另一方面,有不少雙因素認證仰賴行動裝置接收簡訊所傳來的驗證碼,不過,受到多數電信業信採納的第七號發信系統(Signaling System Number 7,SS7)協定已遭破解,允許駭客攔截手機的語音通訊、簡訊及認證碼等,並已傳出災情。至於Pixie則由使用者自選信物,且可指定物品的特定角度或某一部份作為信物,較不容易被駭客識破。

首家純虛擬貨幣交換平臺天馬(TMDEX)在臺現身,專攻虛擬貨幣間的交換

$
0
0

隨著虛擬貨幣在市場上的需求漸增,再加上全球的加密貨幣種類已超過1,100種、市值等因素推波助瀾下,虛擬貨幣間的轉換(Crypto-to Crypto)的需求也逐漸浮現。臺灣在10月24日就出現了天馬虛擬商品交換平臺(TMDEX,簡稱天馬)。不像目前現有的Maicoin或幣託(BitoEX)所提供的服務,可以將法幣換成虛擬貨幣,天馬只做虛擬貨幣的交換。首波上架的幣種包括比特幣(Bitcoin)、以太坊(Ethereum)、以太坊經典(Ethereum Classic)、萊特幣(Litecoin),未來還會持續增加中。

天馬表示,虛擬貨幣的交換平臺分為第一代與第二代,第一代只相信比特幣,否定其他非比特幣的虛擬貨幣(Altcoins),一直到2017年開始才逐漸接受以太幣與萊特幣。而第二代的虛擬貨幣交換平臺則是廣納比特幣及所有新的虛擬貨幣,不經手任何法幣,如天馬,就是第二代的交換平臺,針對虛擬貨幣間的交易轉換而生。

以往,法幣兌換虛擬貨幣需要抽許高額的中介手續費,平均在16%~18%之間,而天馬提供的虛擬貨幣間的轉換,只需要抽取1%的手續費,而且現在正在試用期間,到12月底前都不收取手續費。除此之外,天馬特別強調自家平臺的安全性,透過Cloudflare的DDoS防禦服務及SSL,多層、多叢集系統架構,來維持平臺的安全性。同時,也用多重簽名及冷存儲機制機制,來防範駭客的攻擊。

Viewing all 3179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