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11/03焦點新聞
區塊鏈太夯,英國公司On-Line Plc改名為On-line Blockchain PLC,市值竟暴增394%
英國一家專門投資網路跟資訊業的上市公司On-line PLC,在上周五(10月27日)開市後漲了394%!原因來自「區塊鏈」,On-line PLC.在10月26日發出一份對投資人的聲明,要將公司名稱增加一個字,從On-line PLC變為On-line Blockchain PLC。
On-line PLC表示,區塊鏈跟虛擬貨幣是一個令人振奮的領域,他們也試圖要在各項應用中拓展區塊鏈這項技術。隨著成果越來越豐碩,On-line PLC認為有其必要將區塊鏈一詞納入公司名稱中,來反映出他們在這個領域的耕耘。
這項聲明是在周四發出的,當天股價上漲了19%,到了隔天就直接大漲394%,打破了他們在1996年在倫敦證交所以來的紀錄。在26、27日兩天的成交量也達到2百90萬美元,幾乎是該公司一整年成交量的16倍。
根據彭博(Bloomberg)的報導,即便On-line PLC再度發聲明表示,自家的區塊鏈產品的發展還在很早期,仍舊在倫敦時間下午的2點半左右成長了238%,市值來到4百40萬英鎊(約5百80萬美元),是該公司2005年後的最高點。彭博也指出,這不是第一次投資者對區塊鏈表達出如此高昂的興趣。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家名為Bioptix股份有限公司,將名字改為Riot Blockchain後,市值也是直接暴漲2倍。
比特幣漲跌有如雲霄飛車,近日重現漲勢的比特幣在周四升破7,000美元,達到歷史新高。根據數位貨幣交易平台Gdax目前1比特幣價值來到7,055美元。
比特幣今年初重返1000美元後,在市場高度需求下於5月突破2,000美元,隨後一路挺進。雖然9月中在中國當局管制過熱的虛擬貨幣發行及交易,下令停止中國境內比特幣交易後,一度由5,000美元跌到3,000美元,但隨後比特幣跌深反彈,全球最大期貨交易所GME Group本周宣佈年底推推出比特幣期貨,帶動比特幣攻上歷史新高。
隨著虛擬貨幣在市場上的需求漸增,再加上全球的加密貨幣種類已超過1,100種、市值等因素推波助瀾下,虛擬貨幣間的轉換(Crypto-to Crypto)的需求也逐漸浮現。臺灣就出現了天馬虛擬商品交換平臺(TMDEX,簡稱天馬),不像目前現有的Maicoin或幣託(BitoEX)所提供的服務,可以將法幣換成虛擬貨幣,天馬只做虛擬貨幣的交換。首波上架的幣種包括比特幣(Bitcoin)、以太坊(Ethereum)、以太坊經典(Ethereum Classic)、萊特幣(Litecoin)。
天馬表示,虛擬貨幣的交換平臺分為第一代與第二代,第一代只相信比特幣,否定其他非比特幣的虛擬貨幣(Altcoins),一直到今年開始才逐漸接受以太幣與萊特幣。而第二代的虛擬貨幣交換平臺則是廣納比特幣及所有新的虛擬貨幣,不經手任何法幣,如天馬,就是第二代的交換平臺。
以往,法幣兌換虛擬貨幣需要抽許高額的中介手續費,平均在16%~18%之間,而天馬提供的虛擬貨幣間的轉換,只需要抽取1%的手續費,而且現在正在試用期間,到12月底前都不收取手續費。天馬特別強調自家平臺的安全性,透過Cloudflare的DDoS防禦服務及SSL,多層、多叢集系統架構,來維持平臺的安全性。同時,也用多重簽名及冷存儲機制機制,來防範駭客的攻擊。
Mastercard開放區塊鏈API,主攻B2B間的支付應用場景
信用卡龍頭之一的萬事達卡(Mastercard)在10月20日宣布,開放自家的區塊鏈API,供金融機構、合作夥伴來串接,現階段主攻B2B的支付場景。萬事達卡指出,他們的技術團隊已經完成區塊鏈服務的測試和驗證,也試圖克服跨境支付間的速度、透明化及成本問題。萬事達卡的區塊鏈可以填補他們現有的功能,包含虛擬信用卡(virtual cards)、企業支付資金的平臺Mastercard Send及支付服務Vocalink,並支援各種形態(區塊鏈為基礎、信用卡為基礎或是帳戶為基礎)的金流,包含跨境支付、B2B支付。
而萬事達卡也指出,Mastercard blockchain有四大特色:隱私(Privacy)、彈性化(Flexibility)、可容擴性(Scalability),以及觸及率(Reach),尤其萬事達卡的支付網絡涵蓋了2萬2千家金融機構,透過區塊鏈可以高度整合資金流動。
另外,Mastercard實驗室執行副總Ken Moore表示,Mastercard也不會強制採用,而是讓合作業者可以根據需求,無縫地使用現有或是新的Mastercard支付方式。而且,萬事達卡的野心不僅如此,他們還加入了企業以太坊聯盟(EEA),跟許多企業共同開發區塊鏈的應用案例,不固守在傳統的支付環境中。
隨著首次代幣眾籌(ICOs,Initial Coin Offerings)越來越熱門,但各國相關的法規卻跟不上腳步。法國金融市場管理局(AMF,Autorité des marchés financiers)開始正視此事,出面蒐集各方人馬的監管意見,更發起獨角獸計畫(UNICORN,Universal Node to ICO’s Research & Network)要深入討論是否支持ICO交易。
AMF指出,他們意識到ICO的火熱程度,但其尚在發展階段,而且投資者需要對ICO的特性有所研究或是理解它背後潛在的風險,發起者也要充分告知投資者發出代幣(Tokens)的特性、優缺點等,也因為它的高風險特性,AMF決定跳出來研究監管的可能。
目前AMF也研議出3種監管ICO監管方向,第一個是在不更動任何法規的前提下,找出最佳解方。第二則是拓展現有的法規內涵,讓ICO成為另一個公眾的眾籌方式。第三則是提出一個全新的法規來適應ICO。若公眾有任何意見的話,都可以在12月22日之前將意見傳送到官方信箱中。
除此之外,AMF也發起一項獨角獸計畫,這個計畫會同步進行法規框架的研議,提供出一個守則給ICO發起者來遵守,並且保護在其中的參與者或投資者。
比特幣新創公司Abra在10月23日宣布,獲得1,6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新投資者包含鴻海旗下HCM國際、美國避險基金Silver 8 Capita及墨西哥創投業者Ignia。這三家新公司也將加入Abra在A輪融資時的投資者,包含:Arbor風投、美國運通、新加坡風險投資公司Jungle Ventures,Lehrer Hippeau和RRE。Abra總計獲得超過3,500萬美元的融資規模。
而鴻海今年則是積極投資區塊鏈,在3月時與中國點融網推區塊鏈平臺「Chained Finance」,要將區塊鏈技術導入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特別瞄準電子、汽車、服裝產業三大領域的中小企業服務。而HCM創始管理合夥人李仁杰針解釋投資Abra的理由:「我們相信Abra代表著未來的支付和金融服務,Abra的願景是一個個人、商戶、客戶服務共構在區塊鏈上的去中心化網絡,可以將金融機構推進到一個新時代,來觸及數十億人的資本。」
圖片來源:MIT
麻省理工學院(MIT)於今年夏天執行一項前導計畫,採用了區塊鏈技術讓111名畢業生透過智慧型手機的行動程式領取他們的數位文憑,成為全球首批頒發虛擬證書的大學之一。
去年MIT的媒體實驗室與專研機器學習的Learning Machine公司即共同開發了名為Blockcerts的開源工具包,讓所有開發人員或學校可用它來頒發基於區塊鏈的結業或畢業證書,替此一前導計畫打下了基礎,進而發展出可用來接收官方文憑的Blockcerts Wallet程式。
當學生下載Blockcerts Wallet之後,它會產生一組金鑰(私鑰+公鑰),並將公鑰傳送給MIT,把它寫入數位紀錄中,再於該區塊鏈加上認證碼。區塊鏈上並沒有記錄文憑資訊,有的只是MIT建立該紀錄的時戳,最後MIT再寄出含有公鑰的數位文憑,藉由學生手機上的私鑰來驗證本尊。Blockcerts Wallet讓學生能夠快速獲得可驗證並杜絕篡改的文憑,並與雇主、學校或親友分享,除了採用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之外,它亦整合了MIT的身分認證服務MIT Touchstone。
由比特幣早期開發人員Jeff Garzik所共同創立的Bloq在10月24日發表了全球首個可跨越區塊鏈的虛擬貨幣Metronome(MTN),它將利用退出證明(Proof-of-Exit)收據以游移於不同的區塊鏈之間,專為保值、付款及交易所設計,預計於今年的12月初推出。
Metronome是個具備可預測及自主管理之代幣(token)供應的新一代虛擬貨幣,它的三大設計原則分別是自我管理、可靠性與可攜性。其中,自我管理源自於使用者社群與自動化智能合約,而未受到第三方的干預;也會有可預測且穩定的MTN代幣供應。
至於眾所矚目的可攜性則是它的跨區塊鏈能力,當使用者離開一個區塊鏈時可取得退出證明收據,再藉以進入另一個區塊鏈,它將會先在以太幣網絡上發行,之後也會支援Ethereum Classic、Rootstock on Bitcoin及Qtum,允許使用者選擇不同的區塊鏈,必要時也能升級MTN合約。另一個有別於其他虛擬貨幣的特性在於MTN並非透過採礦取得,而將透過降價拍賣(Descending Price Auction,DPA)模式銷售,該模式將訂出一個最高價,一直到它降到市場可接受的價格時出售。
金融科技近期新聞
※ Hyperledger開源專案,中國百度、小米移動等7家企業都加入,會員總數超過170
※ 企業以太坊聯盟(EEA)迎來47家企業加入,會員總數超過200
※ 新加坡央行高層表示,不會對加密貨幣有任何規範,但會嚴密監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