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179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Google Docs文件遭誤判為惡意內容,遭系統封鎖、刪除

$
0
0

Google Docs最近發生了多起用戶想開啟文件卻打不開的事件,Google隨後出面解釋是系統錯誤,並已立即修復。

眾多使用者反映要開啟Google Docs文件時卻遭拒絕,Google Docs並跳出訊息指出是因為該文件「違反了服務條款」,文件包括團隊寫成的工作文件、研究報告或論文、網站內容等。有人只是無法存取或和他人共享,但有多人發現文件遭到刪除。當時還有國家地理雜誌記者撰寫的野生動物濫捕文章無法存取,懷疑是Google掃瞄文件是不是針對媒體及記者的行為。

不過Google人員周三在論壇上解釋,這是因為為當天Google Docs小組在發佈新的程式碼時,不慎將一小部份Google Docs文件標示為傷害性(abusive)內容,導致文件自動遭系統封鎖。Google已經修復程式問題,讓所有使用者都能全權存取文件。

Google表示Google Docs的掃瞄機制旨在確保使用者不受病毒、惡意程式和其他濫用內容的行為。Google為此道歉,並且承諾將改進以免未來再發生類似事件。

這件事可說是Google強化Google Docs安全下的意外結果。Google Docs今年5月發生駭客傳送假的Google Docs共同編輯文件的連結,點入後使用者權限遭到騙取而用以竊取Gmail和Google Docs資料,促使Google升高Google 服務的安全防護,包括加入機器學習過濾以及不再准許第三方app,只能以實體USB安全金鑰來存取Gmail和Google Docs。

 


GoPro端出睽違兩年的獲利財報,明年將推出新的入門款運動相機

$
0
0

在去年大舉裁員的極限運動攝影器材製造商GoPro於本周端出睽違了兩年的獲利財報,宣布今年第三季創下3.3億美元的營收,比去年同期成長37%,獲利1500萬美元,每股盈餘為0.1美元。

GoPro於去年11月宣布組織重整,關閉娛樂部門並裁撤約200名的15%員工,本周公布的財報顯示GoPro的重整動作已收到成效,其單季營運支出達到3年來的最低點。

另一方面,今年第三季GoPro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也成長了22%,主要來自高階運動攝影機HERO6的注挹;其空拍機Karma則是美國1000美元以上空拍機銷售排行榜的第二名。此外,該公司產品的銷售在日本市場成長了99%,在中國也成長了25%。

GoPro執行長Nick Woodman也宣布,將淘汰現有的Hero Session入門級運動攝影機,於明年推出全新的入門級產品。其實今年市場對Hero Session的需求遠超過GoPro的預期,不過,GoPro的作法不是延長Hero Session的產品壽命,而是抓住機會,準備以新款入門級機種來應戰並拓展市場。

吃下IBM電腦部門還不夠,聯想要買下富士通PC子公司的51%股權

$
0
0

富士通(Fujitsu)周四(11/2)宣布,將把旗下個人電腦子公司Fujitsu Client Computing Limited(FCCL)的51%股權出售給聯想集團(Lenovo),5%股權出售給日本政策投資銀行(DBJ),讓FCCL成為一由聯想主導的合資企業,預計於明年第一季完成交易。

富士通是在2016年1月將PC事業部獨立成FCCL,由富士通取得百分之百的FCCL股權。在新的協議中,聯想將支付255億日幣(約2.24億美元)取得FCCL的51%股權,DBJ則以25億日幣(約2200萬美元)取得FCCL的5%股權。

未來的FCCL的名稱將不會變動,也會繼續採用Fujitsu品牌,並將鎖定日本及全球市場持續推動PC的研發、設計、製造與銷售。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今年第三季的調查,該季全球的PC出貨量為6700萬台,比去年同期下滑了3.6%,製造龍頭為HP,市佔率為21.8%,聯想則以21.4%緊追其後。然而,去年第三季時,聯想仍是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只是在今年被HP超越。

另一方面,聯想對日本市場極有興趣,已於2011年與NEC合資設立NEC Lenovo Japan Group,成為日本最大的個人電腦集團,當時的NEC已是日本PC製造商龍頭,第二名即是富士通。

市場分析指出,新的合作案將進一步鞏固聯想於日本PC市場的地位,讓HP與Dell等業者望塵莫及。

調查:感染勒索軟體時,近6成是員工自掏腰包付贖金,僅37%是老闆出錢

$
0
0

雲端商業應用供應商Intermedia近日公布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當被勒索軟體攻擊時,有59%的員工表示曾自掏腰包付贖金,另有37%說贖金是老板付的。

根據估計,全球因勒索軟體所帶來的損失將從2015年的3.25億美元成長至今年的50億美元,且勒索軟體已被企業視為是造成資料流失的第二大殺手,第一名的硬體故障佔了30%,勒索軟體則佔29%。

事實上,有7成的員工坦承公司經常提醒他們要小心網路威脅,並有3成以勒索軟體作為例子,然而,企業並未明確告知若淪為受害者時員工該如何處置。因此,在曾經淪為勒索軟體受害者的企業員工中,有59%自己出錢付了贖金,有37%是老板出錢付了贖金。

Intermedia指出,員工通常覺得自己直接付錢了事是取回資料最快的辦法,但實情是即使付了贖金也有19%拿不回資料,最理想的辦法就是平常就得好好備份資料。

iOS 11.1剛補好KRACK攻擊弱點,Pwn2Own行動競賽又找出iOS零時差Wi-Fi漏洞

$
0
0

本周舉行的Pwn2Own行動駭客競賽成績已經出爐,由中國的Tencent Keen Security Lab與360 Security分居冠、亞軍,由拿到44個積分的Tencent Keen Security Lab取得了世界破解大師(Master of Pwn)的頭銜,而這兩個團隊也都找出了iOS 11.1的零時差Wi-Fi漏洞。

iOS 11.1是蘋果甫於本周二(10/31)釋出的iOS更新,它修補了包括KRACK攻擊在內的20個安全漏洞,KRACK攻擊漏洞藏匿在WPA2 (Wi-Fi Protected Access 2)安全協定中,允許Wi-Fi範圍內的駭客存取或干預與無線網路之間的通訊內容。

而Pwn2Own駭客競賽所提供的即是安裝了iOS 11.1的iPhone 7。第一天Tencent Keen Security Lab團隊便利用4個漏洞攻陷了iPhone 7,不但可執行程式,還能擴大權限以讓惡意程式於iPhone重新啟動之後依然存在。

主辦單位並未公布漏洞細節,只表示Tencent Keen Security Lab是利用Wi-Fi網路連上了iPhone 7,並成功安裝了KeenLab程式。光是這項任務就讓騰訊的研究團隊抱走了11萬美元的獎金。

360 Security第二天亦企圖破解iPhone 7的Wi-Fi功能,該團隊透過3個漏洞展開攻擊,也成功地藉由Wi-Fi連線取得了iPhone上的資料。由於360 Security所利用的其中一個漏洞曾被揭露,因此只獲得2萬美元的獎金。

本周於東京展開的Pwn2Own行動駭客競賽鎖定4款行動裝置,包含Google Pixel、Samsung Galaxy S8、iPhone 7與Huawei Mate9 Pro,攻擊目標涵蓋瀏覽器、NFC與Wi-Fi、傳訊功能及基頻等,此次各方高手總計發現了32個漏洞,抱走51.5萬美元的總獎金。

MIT教授愛用的Email敏捷管理術

$
0
0
時報出版

討論淺薄工作若不談電子郵件就不算完整。這種典型的淺薄活動在占據大多數知識工作者的注意力上特別凶險,因為它帶來源源不斷指名找你的分心。

無法避免這項工具,並不表示你必須交出容許它影響你心智的權利。下面介紹的要訣可以協助你,讓你重新掌控這種科技。抗拒不見得徒勞無功,你對電子通訊的掌控力遠比你想像的大。

 要訣 在你寄發或回覆電子郵件時多下點工夫

試想下列典型的電子郵件:

1「上週很高興認識你,我希望能繼續討論我們談到的一些問題,想一起喝杯咖啡嗎?」

2「我們應該繼續討論我上次拜訪時談到的研究問題。能否提醒我那個問題的現況?」

3「我試著把我們的討論寫成文章。請看附件。你有什麼高見?」

這三個例子對大多數知識工作者應該都很熟悉,它們代表許多塞滿我們收件匣的訊息。它們也是潛在的生產力地雷,你如何回覆,攸關它們將讓你花多少時間和注意力在後續的交談上。

特別是這種一來一往的電子郵件,會激發你想立即回覆,清空收件匣(雖然只是暫時)的本能。短期來看,快速回覆能略微紓解你的壓力,因為你正把信件暗示的責任從你的球場打回寄件人的球場。不過,這種紓解很短暫,因為責任會一再彈回來,繼續消耗你的時間和注意力。因此,我建議面對這類問題時,正確的策略是在回覆之前暫停片刻,花時間回答下列的重要問題:

信件裡談的專案是什麼,以及從製造信件的角度看,讓這個專案圓滿達成結論,最有效的流程是什麼?

回答了這個問題後,你的回信應該仔細描述你認為最有效的流程,指出目前的步驟,並強調下一個步驟是什麼。我稱之為電子郵件的「流程導向方法」,目的是把你收到的電子郵件數量,和它們製造的心智混亂降到最低。

要解釋這個方法為何管用,看看前面提到的電子郵件如何以流程導向方法回覆:

電子郵件1的回信

我很樂於一起喝杯咖啡。我們在校園裡的星巴克見面。我列出我下週有空的時間,兩天各三個時間,如果任何一天的時間你能配合就告訴我,我會把你的回信視為確認見面。如果日期和時間都不行,打下列的電話號碼給我,我們再安排適合的時間。期待與你見面。

電子郵件2的回信

我同意我們應該再談談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建議:

下週找個時間寫電子郵件給我,告訴我你記得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一切。收到你的信後,我會為這個專案設一個共用目錄,並增添一份摘要,加上我記得的內容。在這份文件裡,我會強調接下來三個最有希望的步驟。

我們可以研究這些步驟幾週,然後再約個時間,我建議從現在算起一個月後打個電話談這件事。我列出一些我可以電話討論的日期和時間,你回信時,註明對你最方便的日期和時間,我會視為確定時間。期待和你深入研究這個問題。

電子郵件3的回信

謝謝你保持連絡。我會讀過這篇草稿,並在週五寄回加上我的評論的修訂版。我會做我能做的修改,並加上評論,讓你知道我認為可以改進的地方。到時候你應該可以知道該怎麼修潤,完成最後的文稿,我就讓你自己做。

在我寄回修訂版前,不必回覆這封信或做後續連絡,除非有別的問題。

回信時,我會先確認信件所指的專案,此處的「專案」是籠統的用法,它可能是明顯的大事,例如解決一項研究問題(第二封郵件),但也可以用於像安排喝咖啡時間這種小事(第一封郵件)。然後我花一、兩分鐘思考如何以最少的信件往返,從現狀達到理想結果。最後一步是寫信,清楚描述這個流程。

以上是以回信為例,但你應該可以清楚看出,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啟動信件往來的初始電子郵件。

應用這個方法,可以大幅降低電子郵件占用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有兩個原因,第一,它能減少你收件匣的電子郵件數量。如果你不審慎回信,像安排喝咖啡這種小事,可能在幾天內累積出半打以上的信件。減少信件數量,進而減少你花在收件匣的時間,以及清理收件匣花費的腦力。

第二,借用《搞定!》作者艾倫的說法,一封好的流程導向電子郵件能立即終止你手上的專案繼續繞圈子。當一個專案因為你寄出或收到的一封電子郵件而啟動時,它便潛伏在你的心智,變成你的待辦事項,它引起你注意,提醒你必須解決。利用流程導向方法,可以在它一形成時就關閉它繞圈子的路徑。

 要訣 別回信

我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時,有機會與一些著名學者互動。當時我注意到許多學者都以一種奇特而少見的方法處理電子郵件:當收到電子郵件時,他們的標準反應是不回覆。

長期下來,我發現這種行為背後的哲學。談到電子郵件,他們認為,寄件人有責任說服收件人值得回信。如果你不能說服收件人,或不設法把教授回信的負擔減到最輕,你就不會接到回信。

例如,以下的電子郵件很可能收不到麻省理工學院許多大牌教授的回信:

嗨,教授。我希望找個時間來談X主題。你有空嗎?

以下是比較可能收到回信的版本:

嗨,教授。我正在Y教授的指導下進行類似X主題的計畫。我能不能在週四你上班時間最後十五分鐘,向你更詳細解說我們做的研究,看它能不能補充你正在進行的計畫?

和上封信不同,這封信明確說出為什麼值得約見,並把收件人回信需要花費的工夫減到最小。

這個要訣要求你,以適合你的職業現況,複製這種專業考量在你收到的電子郵件上。為了做到這一點,在決定哪些信件要回覆或不回覆時,你可以運用下列三個原則:

專業電子郵件篩選法

(如果符合下列任何一種情況,就別回信)

1. 內容模稜兩可,或讓你難以回覆

2. 不是你感興趣的問題或提議

3. 回覆對你不會有好處,或不回覆不會對你有壞處

這些情況中,會有許多明顯的例外,例如,一封模稜兩可的信,談論的是你不感興趣的專案,但來自你公司的執行長,你就必須回覆。不談這些例外,這種專業方法要求你在決定是否點擊「回覆」時,要非常明快果斷。

剛開始你可能不習慣,因為你必須打破目前環繞電子郵件的一大成規:所有信件都得回覆,不管信件是否與你有關或重不重要。在你採用這個策略時,也無法避免一些壞事發生,有些人可能感到困惑或生氣──尤其是他們從未見過約定俗成的電子郵件成規被質疑或忽視。但這些都無關宏旨,正如作家費里斯(Tim Ferriss)曾寫道:「培養讓小壞事發生的習慣。如果你不這麼做,你永遠沒有時間做改變生命的大事。」(摘錄整理自《Deep Work深度工作力》)

 書名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著;吳國卿/譯

時報出版

售價:360元

 作者簡介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

1982年出生。2004年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200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專精於分散式演算法。除了以教授身分研究這個數位時代的理論基礎,他也寫作有關這些技術對我們的工作世界有何影響的文章。他經營的網站「學習客:成功模式解碼」(Study Hacks: Decoding Patterns of Success)。

SolidWorks 3D機械設計也開始結合人工智慧

$
0
0

達梭系統(Dassault Systems)旗下3D CAD設計軟體公司SolidWorks日前在臺推出新版SolidWorks 2018設計軟體時,SolidWorks執行長Gian Paolo Bassi也來臺揭露了未來SolidWorks的3D機械設計的重要發展方向,也要開始結合AI與深度學習,可以針對產品設計自動提供設計輔助、產品模擬優化,甚至是打通設計到製造,實現高度自動化的設計應用,來減少人工操作,可以用來實現工業智慧設計。

Solidworks未來設計發展開始朝向自動化設計

Gian Paolo Bassi表示,產品設計的本質正在改變,過去由設計工程師自行繪製設計3D模型的作法,已經無法應付未來設計的創新要求,他表示,未來的3D機械設計軟體,不只是要提供繪圖設計工具,更要能夠主動提供設計建議,讓工程師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以用於構思產品功能,而不是耗費時間設計產品的輪廓外型,改由設計軟體自動針對3D造型提供優化建議。

為此,Gian Paolo Bassi表示,SolidWorks未來的設計發展方向,將以自動化為中心,來提供不同用途的自動設計功能,盡可能來減少人工操作,他表示,未來自動化設計有3個重要發展方向,並可依據自動化程度高低分成:輔助(Assistive)、擴增(Augmented),以及高度自動化(Autonomous)。

以自動輔助設計來說,Gian Paolo Bassi表示,在設計功能上,主要是提供設計的輔助操作,可以運用在相較簡單,或是反覆性的設計作業,來減少重覆性的人為操作,例如,通過電腦輔助,來完成數個相同零件裝配設計的配置,或是自動產出工程設計圖及操作檔等資訊。

而在擴增設計方面,則是可以運用在模擬設計驗證時,自動提供產品設計優化的建議,讓工程師設計產品造型時,可以有更多的設計選擇,找出未知的創意點子,像是在新版SolidWorks 2018設計軟體中新增的拓樸優化功能(Topology Optimization),就可以提供此功能,只要給出一些設計條件,如零件輕量化、形狀強度等,電腦設計軟體會自動幫你計算出符合設計師構想或目標的幾何形狀,自動將產品設計進行優化。

最後在高度自動化部分,對於自動化操作則有更高的要求,Gian Paolo Bassi也以新版增加的SolidWorks CAM來說明,他表示,這次新加入的CAM功能,可以依據工程師提供的3D模型幾何形狀的資料,以及製造生產資料,並通過電腦模擬及演算法分析計算,給出這個零件該如何來加工的建議,來進行製造加工,他表示,透過這種自動產出的加工策略,可以有效縮短以往人工繪製的作業時間,從原來的數小時到數天,縮短到幾分鐘就能完成,「這也是製造業邁向工業4.0的基礎。」他說。

Gian Paolo Bassi表示,這3種未來嶄新的自動設計方式,背後也都採用了深度學習技術,依據不同的設計用途來建立分析預測演算模型,例如Assistive主要透過模式辨別(Pattern Recognition)方式,能依據設計者行為操作的分析來提供輔助設計,而Augmented及Autonomous這兩個自動設計功能則是在模擬分析及驗證上,加入更多預測性演算計算,可以提供工程師更為具體的設計建議和加工策略。

除了設計本質在改變外,在操作介面也開始有了不同的變化。例如,近來也開始有越來越多3D設計應用開始結合AR和VR來使用,Gian Paolo Bassi表示,目前SolidWorks的3D CAD設計軟體已經能夠支援絕大多數的VR或AR裝置來使用,可以將畫出後的3D設計模型,利用AR或VR裝置來呈現,例如可用於設計檢視或是員工培訓上。

雖然Gian Paolo Bassi十分看好VR或AR技術發展,不過他也坦言,不論是VR或AR技術現在都還不夠成熟,可以實際運用在3D機械設計。他解釋,原因在於目前AR或VR裝置在互動設計及操作反應上,還無法滿足完成3D機械動作設計時所需的高精準度要求,且在3D圖型呈現上,也無法提供更高品質的解析度影像,如4K高畫質等,以便設計工程師用來放大觀看整體設計細節,另外在裝置的重量上也過於笨重,且使用上大部分仍需與電腦相連才可使用。

Gian Paolo Bassi也表示,目前VR或AR技術仍在快速發展當中,他預期,或許再過5年之後,等到VR與AR技術成熟,屆時,VR與AR裝置很可能將成為設計師未來設計3D模型通用的標準配備,以取代現有的滑鼠和電腦螢幕操作方式。

新版SolidWorks 2018能自動優化產品設計,也整合CAM加工製造

SolidWorks 2018新增的Topology 設計優化功能,可以依據設計工程師事先畫出的粗略形狀來進行設計優化,只要設定基本設計要求,經過分析後,就能給出具體設計建議,並依據此建議來修改調整。(攝影/余至浩)

以3D機械繪圖軟體起家的SolidWorks近日在臺推出最新一款的SolidWorks 2018設計軟體產品,首次新增加兩大重要功能,分別是能結合深度學習演算法,來給予設計者最佳設計建議的拓樸優化功能(Topology Optimization),以及能直接取得3D模型內含的加工資料,自動進行加工製造的Solidworks CAM。

有別於前一版本釋出的SolidWorks 設計軟體,在設計模擬時,只提供基本的產品設計建議及成本預測,新版SolidWorks 2018推出時,則是首次新增加了Topology Optimization設計優化功能,可以依據設計工程師事先畫出的粗略形狀來進行設計優化,工程師只須設定該模型需要的重量、強度、定義製造控制(如對稱、厚度)及可允許變動的區域等資訊,就能夠由設計軟體利用深度學習演算法計算,產生建議的3D幾何造型,工程師再依據建議的模型來進行詳細零件設計,可以更容易用來創新產品設計。

不同於以往SolidWorks的特色多強調CAD設計,這次SolidWorks也跨足了CAM領域,在新版本中整合了SolidWorks CAM這個重要功能,最大的特色是可以直接從3D模型提取製造資訊,來進行後續加工的動作,透過SolidWorks的CAM搭配現有的MBD模型定義檔,可以直接讀取3D模型上的製造資訊,並依據精度公差、切削深度、表面粗糙度等加工要求,自動將最佳的加工策略,應用在零件加工,以符合3D模型設計的要求。

SolidWorks亞太區資深技術總監陳超祥表示,這項新功能也被SolidWorks視為是製造業邁向工業4.0的基礎,「打通整個設計到製造的核心,加速將現代工廠升級成為智慧工廠。」

除了提供產品優化設計及加入CAM功能外,新版也強化MBD功能,可以在3D模型內加入更多製造加工相關資訊,並也能夠將PMI產品製造資訊在更多其他CAD軟體上來使用,包括PTC Creo、Siemens NX、Catia V5及STEP 242等。另外,為了更易於管理從設計到製造流程產生的數據,也增加了一個全新Solidworks Manage管理系統,能用於專案管理、BOM表管理,及設計流程管理等,並可搭配現有Solidworks PDM產品資料管理系統。

從全年50萬考生找對政府人才,考選部靠IT優化試務流程迎戰

$
0
0

每年50萬考生擠破頭,想爭奪公務人員這個「金飯碗」,爭取800多種公務員職缺的名額。負責遴選人才的考選部,每年得一連舉辦19次國考,一年才52個星期,其中就有38周都在辦理考試試務。一整年下來,在累計2,400次考試科目之下,所有考生的電腦測驗卡,就多達171萬張,而且一張都不能出錯,而這就是考選部資訊部門的挑戰,因為,一旦系統記錄錯誤,不只是影響了其中一科的分數,甚至可能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捧住金飯碗的生涯路口。

所以,如何在符合法規要求的前提下,透過IT優化流程,來簡化繁瑣的試務程序,而又不影響考生的考試權益,是考選部資訊管理處處長陳建華一直以來所要面對的IT考驗。

國考e化作業從網路考試報名開始

國家考試自公告舉辦考試開始,到放榜、核發考試及格證書為止,通常歷經6至8個月的期程,這段考試辦理期間可以分成8個階段:籌備、報名、彌封、考試、評閱、核算、榜示及完竣。每一個階段都需經過不同的程序,而每個作業階段,都會對應到不同的資訊系統處理,以確保可以順利走完每項考試的試務流程。

不過,陳建華表示,這麼多個重要資訊系統,當中最核心的業務系統有兩個,一個是網路報名系統,另一個則是試務整合管理系統。

以考試報名來說,陳建華表示,很早以前,考生報名考試時,還需要購買簡章紙本寄送,隨著電子化政府逐步發展,考選部自2004年開始推動國考e化再造,逐一將原來的人工考選作業,改由電子化作業取代,以提高試務效率,並先從考試報名開始著手。

而在考選部開始推動國考e化再造的2年後,網路報名系統先上線,不過一開始,仍採用紙本報名和網路報名紙本寄件的雙軌模式,直到2012年才全面改採線上報名。

同時,在早一年,考選部也開始推動部分類科改採無紙化的網路報名,讓應考人在報名完後,不須郵寄報名履歷表、身分證件等資料,網路報名系統直接可與戶役政機關系統平臺串接,來進行應考資格的審查。後來,這部份作業還擴大減免證明文件的適用範圍,包括免除學歷、身障證明及原住民族戶籍謄本文件寄送。

以學歷證明文件的無紙化來說,陳建華指出,透過這套網路報名系統,至今已經可以與全國上百所高中職及大專院校資訊系統連線,來協助檢驗應考者的身分資格,考生不需要寄送紙本學歷證明,這些經過查驗符合資格的學歷資料,也會儲存在考選部資管處自行建置的學歷資料庫內,以便於考生下次報名時,可以自動比對資料庫有無學歷資料查核過的記錄,進而縮短應考資格審查時間。

陳建華也表示,目前網路報名的有效會員數共有70萬人,至今在學歷資料庫上,已累計達39萬筆的學歷資料,後來,也陸續建置了身障資料庫、原住民資料庫,預計明年也將新增後備軍人資料庫,來提供減免紙本寄送的身分查驗。

從無紙化的網路報名考試推動至今,也已經獲得了不錯的成績。陳建華表示,至今已有12項國家考試,全部或部分採用無紙化的線上報名,若以今年來看,採用無紙化報名的考生人數,就占總報名人數的42%,多達20萬人。

考選部資訊管理處處長陳建華表示,資訊人員不能只懂得IT,更要了解法規依據,才能確保考選程序合乎公正及公平。(攝影/洪政偉)

推出試務整合系統,將試務流程統一集中

除了網路報名系統外,考選部後來陸續也將e化作業,逐一擴大到其他考選試務、測驗和閱卷等,來建置資訊系統,負責處理不同階段的試務及試政工作。甚至,考選部更在2011年打造試務整合管理系統,將原來各自分開需要大量人工作業的試務工作,改以系統化來取代,將包括籌備、報名、彌封、考試、評閱試卷、核算成績、榜示及冊報,及考試完竣後續工作等試務作業流程,集中到同一個平臺來管理。

陳建華表示,這套試務整合管理系統的建置挑戰,不只是要提供整合性試務入口的作業平臺,還要考慮不同階段試務、試政流程的整合和串接,同時,也得確保每個階段處理的不同作業程序,並不抵觸國家考試相關法規的規定,並對於資安有更高的要求,像是得通過ISO 27001資安認證、ISMS資安管理規範等,能夠針對高度機敏的試務資訊,如應考人基本資料或考試成績等,提供更安全的保護。因此,陳建華說,「從開始規畫、開發、測試、驗證,到系統上線,最後總共花了2年時間才完成。」

線上閱卷系統重新改版,以擴大實施考試類科為目標

國家考試朝向資訊化作業發展,到2014年開始漸趨成熟,並轉而開始透過IT優化流程──對內大幅簡化試務程序,以減輕試務人員的負擔和節省公帑,對外也要強化e化便民服務。陳建華表示,國考e化作業可以分成試務e化和典試e化。在試務e化方面,分為網路報名、電腦化應試、闈場資訊化作業等,而在典試e化部分,則有典試人力電子化作業,及線上閱卷等。

以線上閱卷為例。陳建華表示,國家考試線上閱卷系統自2012年正式推出上線,開始將部分考試考完後的申論題作答試本,裁切並經過掃描,變成可線上閱卷的型式,再由評閱委員透過電腦,直接從線上來打分數,以簡化整體閱卷的程序。

在歷經5年的實施推行之後,陳建華表示,至今已經有38項考試,共1,621科,累計超過375萬張申論題作答試卷,改用線上來閱卷,並由2千位委員共完成250萬題的評閱工作。

陳建華也提到,線上閱卷系統在今年也經過大改版,以便讓線上閱卷擴大實施於各類型考試。而且,不只是系統架構重新設計,從原來的主從式架構設計,改用精簡型電腦(Thin Client)架構──將線上閱卷用的軟體,全部都集中到機房伺服器管理,再提供給閱卷老師使用,來提高使用效率和彈性。

同時,為了能應付未來多種國考考試,上百名委員同時線上作業,也設法提高系統上線的使用人數,從原來的100人,增加到最多500人。另外,整個閱卷畫面設計經過調整,更易於操作,可以很快上手。

不只老師能線上評分,未來考生也能線上應試

單是擴大推動線上閱卷還不夠,陳建華表示,考選部未來也計畫,針對電腦應試,將從現行測驗試題線上作答的階段,更進一步擴大實施至申論試題,也可以改用電腦應試,逐步取代原先的紙本作答型式。陳建華表示,針對這項線上應試的新措施,預計將在2018年上半,先完成申論試題線上應試系統的開發,並在下半年開始推出。

未來,考生經由線上應試完成的試題作答,也可以直接轉為線上閱卷的型式,不用再經過紙本裁切和掃描動作,讓線上閱卷過程變得更有效率,使用上也能節省大量試卷用紙。

不過,陳建華也說,未來並不急於在短期內將申論試題線上服務,擴大至全部類科實施,初期將先採雙軌制,應考人可以選擇電腦應試或紙筆作答,讓考生有足夠時間逐漸熟悉操作。另外,一開始,線上應試將先以純文字作答的考試類科為主,而不包含需要特殊製表及繪圖作答的考試,例如中醫師考試等;之後,也將擴大適用考試類科範圍,包括律師考試和司法官考試二試,及高考二級等申論試題也都能改用電腦應試。

雖然運用IT可以幫助簡化繁瑣的試務程序,讓整個考試作業流程可以更順利完成,但陳建華也強調,資訊人員不能只懂得IT,更要了解法規的依據,才不會在推出資訊服務後,才發現違反了相關的考試程序規定,而影響了考生的權益。畢竟國考的許多試務流程,都跟國家考試法規息息相關,每一項試務流程,都有其必須嚴格遵守的考選程序及規定,以符合考試的公正和公平性。

以考試成績結果通知書的寄送來說,以前是紙本寄送,但在今年底,考選部的網路報名平臺,也將開放線上查詢成績功能,未來考生可以改用線上下載或透過手機方式來查看,以取得考試成績結果。但這並不表示,就因此可以省下書面送達的程序,還是得依照法規規定行事。因為,若是法規界定書面送達是一種行政處分,還是需要另外以紙本送達,才算完成通知的程序。而為了避免法規解釋有疑義,陳建華表示,之後開放成績線上查詢後,會考慮先採用雙軌並行的方式實施,在提供線上成績查詢之外,還會另以紙本寄送考生。

未來國考也要結合人工智慧

考選部今年也開始嘗試將考選試務與AI技術結合,從現有國家考試蒐集的數據資料中,找出更多改善考試作業,替政府找對人才的嶄新方法。陳建華表示,未來將推動的國家考試AI創新應用,包括,能運用中文語意理解技術,來幫助命題老師進行自動出題和審題;或是在申論試題線上閱卷流程中,加入自動評閱功能,系統可以依據作答結果關鍵字與核心答題命中率,提供初評結果,以輔助人工閱卷。

 CIO小檔案 

陳建華

考選部資訊管理處處長

學歷:臺灣科技大學資管所碩士

經歷:在考選部任職29年,曾擔任過資管處科長、專門委員、總務司副司長等職務,過去也曾負責國家考試網路報名及試務整合系統的架構與維運管理,並自2014年開始接任資訊管理處處長一職,未來更要肩負起運用IT優化試務流程,讓考選制度和考試方式能夠與時俱進

 機關檔案 

考選部

● 主要業務:掌理全國考選試務、辦理國家公務員任用資格考試與專業及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考試

● 網址:www.moex.gov.tw

●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試院路1-1號

● 員工:編制員額約200人

● 成立時間:1948年

● 部長:蔡宗珍

 資訊部門檔案 

●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資訊管理處處長

●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陳建華

● 資訊部門人數:27人(正式職員15人)

● 資訊部門分工:分為3個科(國家考試e化、考選行政e化、電腦化測驗及網路報名)

 IT大事記 

● 1981年:導入大型主機輔助考試計分和統計作業

● 2004年:推動為期10年的國家考試e化再造工程

● 2006年:網路報名系統上線

● 2009年:典試人力管理系統上線

● 2010年:題庫整合系統上線

● 2011年:試務整合管理系統上線、推出網路報名無紙化服務、線上命題作業實施、開放線上申請試題疑義

● 2012年:線上閱卷系統上線

● 2014年:推出網路報名減免學歷及身障證件服務、推出闈場關鍵字詞檢索比對及加值e管家主動性通知服務

● 2015年:新式光學試卡閱讀系統上線

● 2016年:完成彌封姓名冊e化作業、開放線上申辦複查成績服務、擴大電腦化測驗試場認證

● 2017年:線上閱卷系統重新改版上線、推出線上申辦及國家考場閱卷服務、開放線上成績結果通知書及入場證申請服務、完成應試學歷查驗e化


非前端開發的HTML5觀點

$
0
0

也許你的記憶如我一樣,對於HTML,還停留在HTML4配合JavaScript程式庫的年代,而HTML5,不過就是曾在2010左右喧囂一時的話題。實際上,HTML5已在2014年10月28日,由全球資訊網協會(W3C)完成標準制定,目前主流瀏覽器也有高度支援,那麼,在標準完成制定的三年之後,這樣的你,該如何重新認識HTML5呢?

HTML4之後的演化

有日在圖書館不經意看到HTML5的書籍,大致是2011至2013年出版,以電腦書週期來看,都頗有年代,回想上次看HTML5的資料,已是2010年左右。

由於當時標準尚未底定,瀏覽器上實現的功能不算充足,想說API可能還會變動,就沒繼續玩下去,另一方面,前端開發也不是自身熟悉與熱衷的領域,僅保持著關注的狀況,話雖如此,就我既有的印象,在近期談及前端開發的相關資料或書籍,多半還是HTML4.01加上JavaScript程式庫的資料。

當然,瀏覽器支援度應是造成此印象的原因之一,只是不禁好奇起來,當年各界極力吹捧後,HTML5現況到底怎樣?經驗告訴我,身為前端的半調子,從歷史發展重新瞭解會是比較好的切入點,2011年出版的《HTML5 Guidelines for Web Developers》(中文翻譯《現在就開始學HTML5》)有不少資料可參考,基本上HTML5構想起源在2004年左右,當時HTML4的發展已擱置六年之久(而HTML2到4的發展大致是五年)。

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由WHATWG主導且與瀏覽器廠商共同合作的HTML5,以及由W3C主導的XHTML 2.0小組曾經是競爭狀態,在缺乏瀏覽器廠商支持,且未考慮現存的Web內容相容性的情況下,導致了XHTML 2.0的失敗,在2007年W3C成立新的工作小組,並邀請WHATWG的成員參與,後續不斷磨合下,才於2009年公開宣布HTML5草案。

讓HTML5甚囂塵上的原因,也來自於HTML5與Flash的戰爭,代表之一,就是Apple教主Steve Jobs的〈Thoughts on Flash〉,而YouTube也從對HTML5的實驗之後,全面擁抱HTML5,就今日來看,Flash在網頁與影片的開發戰場上,確實是輸了這場戰爭,而曾經有一時,HTML5應用程式也不斷地被拿來與原生App做比較,許多的評論文件中,都畫著一個標準通吃手機、平板、桌機等裝置的大餅。

然而,這塊大餅始終沒有實現,Facebook創辦者Mark Zuckerberg也曾2012年公開表示,以HTML5撰寫Facebook App,是他們犯過最大的策略錯誤,姑且不論這談話後續有些爭議性,這表示HTML5提供的API極為豐富,像是Geolocation、Local Storage、Drag and Drop、Application Cache、Web Workers、Server-Sent Event等(儘管有些後來是獨立於HTML5外的標準了),都是自前端應用程式盛行以來,開發者一直想要的功能特性。

在建立HTML5標準時,一個重大考量就是,新特性須基於既有的HTML、CSS、DOM及JavaScript,與其說是基於技術層面,不如說是基於長久以來的前端開發實作需求。在選擇或觀看HTML5的相關資料時,若是從技術層面著手,很容易因為大量的標籤、API,而落入五里霧之中;若能先思考現有基於HTML4、JavaScript下開發程式時,是怎麼實現相關功能,而在HTML5中會有哪些對應方案,將會有助於掌握相關元素,並暫時忽略那些不重要的細節。

以HTML5新的語意、結構元素來說好了,在這之前總是使用div結合id或class來實現,然而,div實際上是用來管理一組子元素,id與class屬性的特性值名稱可能代表各種需求,像是結構或者是樣式,因此搜尋引擎或者是開發者彼此之間,可能難以理解或誤解其中名稱之意義;Google曾於2005年的〈Web Authoring Statistics〉研究中指出,id與class的名稱會主導網頁結構,基於類似理由,那些經常使用的特性值,後來就成了HTML5的語意、結構元素。

認識這些元素的起點,其實在於須審視自己曾撰寫的頁面,有著何種結構或語意。若發現<div id="header">,可用<header>取代,<div id="menu">也許就是<nav>,<div id="footer">可考量用<footer>,轉換方式並沒有一定,重點是如何運用這些元素,讓搜尋引擎或開發者彼此理解這個頁面。

觸發這類思考的有趣主題是,想想看<section>與<article>的不同?在HTML5中,<section>中可以是一組相關元素,而<article>是用來含括一組完整、自備的相關元素,有確實定義可指出<section>與<article>到底誰才能包含誰嗎?沒有!實際上,<section>可包含<article>,而<article>也可包含<section>,像是〈HTML5 Semantic Elements〉(https://goo.gl/MXZ4xz),就有個例子:「在體育section的體育article裏,可以有科技的section」。

有了統一名稱,搜尋引擎或開發者會比較容易識別出網頁中的元素,各是代表什麼,那麼,該將<div class="xxx">之類的,都改成<section>或<article>嗎?不是!在〈HTML5 Migration〉(https://goo.gl/Axij2i)就有幾個例子,同時運用<div>、<section>與<article>,當然那只是範例,你的頁面不一定要這麼使用,先想清楚自己頁面想傳達什麼,才是重點。

讓瀏覽器做該做的事

如果想在頁面上實作郵件驗證、進度列、拉桿,或者是有個日期選擇器,在HTML4的基礎上,基本上,需要撰寫JavaScript操作DOM、CSS等來達成,當然,現今有不少JavaScript程式庫都提供便於使用的實作,只是HTML5認為,畢竟從1999年發展到現在了,網頁應用程式幾乎都需要這些功能,那麼,就該由瀏覽器本身提供,而非把責任丟給開發者。

因此,HTML5中就有了新的input類型,像是email、url、number、range等,想要有個日期選擇器,也只需要在input的type指定date、month等特性值,如果想要自定驗證規則,也可以在pattern上定義Regular expression,其他如必填欄位等需求,過去必須自行撰寫程式才能擁有,現在,都只需要定義相關的HTML元素就可以了。

播放影片、音訊用的<video>、<video>,當然也要可以透過JavaScript來控制,API也是在提及HTML5時必然要涉及的課題。HTML5考量了過去前端開發的需求,提供了一些API,讓開發者在實作相關功能時,更為輕鬆。以元素的拖放為例,在過去若不依賴jQuery UI draggable()之類的程式庫,想要自行實作的話,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而HTML5本身就提供了Drag and Drop API來實現拖放的需求。

HTML5也提供Canvas API來解決繪圖需求,這是當年我接觸HTML5時唯一認真玩弄過的API,我還曾經將自己網站上〈電腦圖學入門〉中古老的Applet繪圖與動畫,重新使用Canvas API實現;其他如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解決客戶端儲存資料的需求,Server-Sent Event可在一個連線中持續獲取伺服端更新等。若開發者撰寫過類似功能,看到這些現在都由瀏覽器處理時,都會覺得十分驚奇。

針對需求去瞭解HTML5

對我來說,HTML5是涵蓋極廣的規格,想要全面瞭解,就像試圖嘗握整個Java EE。想到過去拿起HTML5的書籍閱讀,不到三分之一就令我昏昏欲睡,應是這個原因,相關書籍總是試圖寫入HTML5的種種技術細節(多半還包括Geolocation、Web Workers、Web Sockets等獨立於HTML5之外的API),而少於說明這些技術的由來與思考重點。

我想,前端開發的發展至今,開發者也有著各自不同的角色吧!全面掌握HTML5,應該沒必要(更何況,還是有些瀏覽器支援度問題需要考量),如果想要大致瞭解HTML5的功能輪廓,〈HTML 5 教程〉(https://goo.gl/VxpfmV)與〈HTML5 Introduction〉(https://goo.gl/nZ3Z6w)應該就足夠了,接下來,需要的是依自身需求,針對專門主題去認識與瞭解,決定該使用HTML5,還是以傳統的HTML結合JavaScript程式庫!

Tags: 

OPSWAT郵件安全閘道軟體主打多重防毒引擎掃描,並內建資料消毒新技術

$
0
0

市面上推出電子郵件安全產品的廠商很多,但今年出現新面孔,有經銷商引進OPSWAT的產品,特別針對郵件防毒提供解決方案。

他們是2002年的資安新創公司,旗下提供進階威脅預防(ATP)、郵件威脅預防、網頁安全控管、外接裝置威脅預防產品,而在該公司推出的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郵件安全軟體當中,最大特色就是採用了複合式掃描技術,能集數家不同的防毒引擎於一身,在郵件防毒偵測上具優勢,不像多數產品通常只能提供1到2種防毒引擎。同時,它還具備了新穎的內容清除重整CDR(Content Disarm and Reconstruction)技術。

不過,這款產品的防護涵蓋面向,並沒有防垃圾郵件、APT防護與DLP等功能,因此,這款產品也以第二道電子郵件安全防線自居。而且這款產品的計費門檻算高,2千郵件信箱數內採同一費率,對於一般企業來說,價格偏貴,較適合重視防毒的中大型企業。

可彈性選擇需要的防毒引擎數量

在防毒掃描功能上,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最多能利用30多種防毒引擎,宛如郵件安全版的VirusTotal。畢竟,現行各家郵件安全產品,都無法提供如此多樣的惡意軟體防護引擎,來增加對於已知型威脅的防護偵測率。

為了避免多重防毒引擎掃描,執行會很耗時,OPSWAT也提供了特製的最佳化技術,以加速掃描時間。

基本上,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會分析郵件檔案,如MD5、SHA1與SHA256值,以及檔案結構(壓縮檔)與檔案類型,可掃描30多種的壓縮檔案格式,避免惡意程式隱藏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據經銷商表示,這款產品的計費方式上,主要也是以防毒引擎數量來計算(企業電子郵件信箱以2千起算),分成4、8、12、16種這四種版本,各版本的防毒引擎是固定的選項。

舉例來說,以最基本的4種防毒引擎版本而言,主要包含ESET、Avira與AhnLab與ClamAV,如果企業想要Bitdefender的防毒引擎,則需要買到8種的版本才有,而Sophos或McAfee則是包含在20種的版本。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防毒引擎是採額外選購方式來搭配,像是F-Secure、趨勢、Symantec與微軟等12種,都能以單獨計費方式直接加購,提供不同搭配彈性。

提供主頁儀表板與安全歷史紀錄

在建置方式上,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需安裝在Windows作業系統,如Windows 7,或是Windows 2008 R2以上版本,做為郵件過濾閘道,設置於郵件伺服器之前,或是在郵件安全閘道與郵件伺服器之間,如果企業是使用微軟Office 365,或Google G Suite雲端郵件服務,也可部署在企業租用的雲端平臺。

在後端管理介面上,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提供主頁儀表板介面,可檢視郵件封鎖、允許與隔離的統計資訊,在郵件安全歷史紀錄項目中,更是可以快速檢視所有偵測到的風險。

當建立郵件管控原則時,我們可以依據像是寄件者IP位址、收信者網域,或IP位址過濾。在過濾條件中,也可限制指定的檔案格式,無法寄到公司信箱。

在處置動作設定項目中,這裡也提供了一般郵件安全都有的隔離區機制,也有直接刪除封鎖內容的項目,以及套用免責聲明的選項,方便企業在郵件隔離與封鎖內容時,也能一併提醒使用者,像是告知郵件已經移除附件,因為包含潛在的惡意程式。

而在隔離區的介面上,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可產生PDF檔的報告,並提供寄送通知與報告的功能。

至於防毒引擎的相關設定,這裡的操作並不複雜,主要是調整檢查病毒碼更新的時間,檢查頻率以小時為單位,最長為24小時。也能進一步察看各防毒引擎的版本,以及是否安裝成功。

另外,這款產品也提供了多帳號權限管理的機制,可方便多人管控需求。

最多可整合30多種防毒引擎,攔阻惡意程式的郵件

從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的後端管理介面中,我們可檢視郵件隔離或封鎖的詳細資訊,對於有問題的附檔,報表中將進一步顯示各家防毒引擎偵測的結果,只要一家防毒偵測到有問題,系統就會判定這封電子郵件附檔不安全,並依據預設處置動作隔離或刪除。

內建資料消毒功能,避免潛在的安全風險,並維持郵件附檔的可用性

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的另一大特色,是提供了近年新興的CDR技術,可藉由內建的資料消毒(Data Sanitization)引擎,將檔案中可能有害的部分移除,像是可將附檔文件內的任意Scripts指令碼與巨集移除,以避免任何潛在的安全風險,同時重組還原文件內容,維持郵件附檔的正常使用性。

而且,OPSWAT的檔案內容清除重整技術,已經能支援90多種檔案格式,包括微軟Office、PDF檔的文件,以及HTML檔,甚至是JPEG、GIF等圖檔格式,支援類型可說是相當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產品還內建了郵件超連結檢測的機制,對於郵件內夾帶的網址,一旦發現到顯示的網址文字與實際超連結不符時,系統就會自動移除超連結,僅保留文字,減少使用者受到釣魚郵件欺騙的機率。

可過濾郵件附檔是否帶有病毒,或是能清除檔案中的任何指令碼

而在實際使用上,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的郵件防護效果如何?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寄電子郵件給我們,而且附檔包含病毒的ZIP壓縮檔時,在OPSWAT這套系統的保護下,當我們收到該封電子郵件時,會發現沒有附檔,因為已經被刪除。而管理者可以收到郵件通知,並在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後臺介面,從隔離區或郵件歷史項目中,檢視郵件相關資訊,以及進一步瞭解掃描偵測結果,包括封鎖檔案的MD5、SHA1與SHA256值,報表中並可看到各家防毒引擎的偵測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防護機制是採用聯集的概念,只要一家防毒引擎偵測到惡意程式,系統就會判定這封電子郵件附檔不安全,相當嚴格。接著就會依據預設動作處置,像是將原始郵件放到隔離區,不過,管理者也能從後端隔離區介面,以手動方式決定放行或刪除。

另外,關於CDR技術的防護成效上,如果有人寄給我們的電子郵件,夾帶的PDF附檔包含Scripts時,在OPSWAT系統的防護下,我們仍然可以正常開啟該封電子郵件的PDF文件,但若比對原始PDF檔案,會發現原本內含的Scripts指令碼已經被移除。

能同時檢視所有防毒引擎更新狀態

IT人員在操作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管理介面時,可檢視各防毒引擎的更新版本與時間,同時也能設定各病毒碼的自動更新排程,像是每隔多少小時就自動檢查一次。

可自動移除郵件附檔內的Scripts與巨集

在內容清除的原則管控設定中,Metadefender Email Security在自動移除檔案指令碼與巨集後,可針對各微軟Office文件,將資料打散、重組,並可存成原檔案格式或PDF檔。

 產品資訊 

●建議售價:依防毒引擎數目計費,最低4種為50萬元起;超過2千個電子郵件則依人數計費

●原廠:OPSWAT

●經銷商:翔宇資訊 (02)8911-0413

●伺服器作業系統需求:Windows 7或Windows Server 2008 R2

●支援防毒引擎:Avira、ESET、Bitdefender、McAfee與Sophos等30多種

●內容清除技術支援檔案格式:DOC、XLS、PPT、PDF、GIF等90多種

【註:規格與價格由廠商提供,因時有異動,正確資訊請洽廠商。】

臺灣第一大社群網站停擺多日

$
0
0

西洋萬聖節前夕,全臺都家喻戶曉的BBS網站批踢踢實業坊Ptt,無預警發生服務中斷的情況,站方最初於10月30日晚間在臉書的粉絲頁上,公告正在解決無法連線的問題,到了隔天上午,站方表示是因為磁碟陣列故障,預計11月1日恢復正常,不過,直到當天晚間八點,站方貼出致歉文,宣布將復原時間延至11月3日,並表示將著重在修復磁碟陣列,以及將先前備份的資料復原到備用的伺服器上。

若這個目標達成,Ptt無法運作的時間將長達4天,但如果不能克服相關問題,則可能要更久!若以站方公布的訊息來判斷事故的主因,癥結點應該是磁碟陣列設備或是硬碟的故障。而類似關於儲存設備出問題的狀況,之前也發生,例如,2015年因硬碟容量已滿而故障,2007年因電源發生問題而停機,導致硬碟運作受到影響,需重建系統。

事實上,所有的IT應用系統都有可能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而面臨故障的狀況,不過,若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我們應該要思考如何解決、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很可惜的是,對於這樣的事故,除了站方和使用者很著急之外,我們至今沒看到任何IT廠商出聲,主動提出建議或是表示願意提供相關的支援或贊助,但其實這是展示技術實力與愛臺善心的絕佳機會,希望NAS、儲存陣列、資料保護軟體廠商,趕快挺身而出,不要只是隔案觀火、漠不關心!

另一個讓我們很感慨的部份則是,當各種新奇的IT技術接踵而來的時候,沒想到我們每天在使用的應用系統、網站服務,還是如此脆弱不堪。根據維基百科對於批踢踢的資料記載,批踢踢有三個站,其中一個架設在一家公有雲服務平臺,但三個站的硬碟都壞了嗎?用了雲端服務,卻不能保障系統服務的可用性,所以,到底是怎麼回事?架構出了什麼問題?也許能有相關的人士能夠提出解法,以便發揮使用雲端服務的優勢。

據傳言,批踢踢系統既有的幾臺硬碟接連發生故障,站方雖然換上新的硬碟,但在RAID重建過程中,又發生故障。而對於這樣的狀況,令人好奇的是,儲存設備廠商現行的產品具有足夠的因應機制嗎?

這讓我想到去年iThome刊出了解決RAID重建時間過久的專題報導,我們曾介紹可提供這類技術的廠商,例如HPE 3PAR Fast RAID、NetApp Dynamic Disk Pool、華為RAID 2.0+、IBM Distributed RAID,但用戶若要建置這樣的儲存設備,可能要花掉不少預算,而且,能否因應儲存陣列不定時面臨硬碟故障的問題,則有待進一步驗證,因為如何縮短RAID重建時間,以及如何確保RAID重建作業的穩定度,不一定是同一個議題。

如果不想只靠RAID來保護系統資料,若是採用軟體定義儲存系統,或是租用儲存公有雲服務,是否也是站方能考慮的選擇?

因為這類產品、服務一再強調的特點,就是具有更高的可靠度、容錯能力,用戶現有系統的大量資料若要遷移過去,可能是大工程,費心費力,但廠商若能把這樣的案例成功建置起來,不但可以充分證明相關技術的可行性,對於不熟悉這個領域的人來說,更是足以讓他們牢牢記住廠商品牌的機會。

但願已經有廠商投入相關的支援,只是我們還不知道他們的義舉和善行,而這次事件的影響對象,並非只有批踢踢站方和使用者,同時,也關係到臺灣IT儲存產業、甚至是臺灣IT界的名聲,希望大家重視!若無法妥善解決這個發生在自家的技術問題,也不用繼續研發、製造儲存產品到全球市場,因為別人很可能會因此以為我們不夠專業。

Line開發大會二度登臺,明年2大戰略級平臺首度亮相,進軍IoT和企業社交平臺(超多圖片和簡報下載)

$
0
0

Line今天二度在臺北舉辦臺灣開發者大會(Taiwan Techpulse 2017),7百多位開發者,不只是零售、電商或遊戲開發者,也有不少金融、銀行數位團隊參加,想要了解在臺擁有1800萬名用戶的Line平臺,除了現階段的Chatobt布局之外,下一步是戰略是什麼。

相較於Line在今年6月東京LINE Conference年度大會揭露以AI助理Clova的產品布局,以及Line的改版方向將朝in-app方向發展,也展示了多種自家L內建App應用的例子,或像9月東京開發者大會以展示自家內部技術實力,如內部處理處理流程、HBase應用,Git高可用性架構、Android支援的挑戰、Clova後端機器學習技術應用等。

9月時,只有Line技術長朴懿彬在開場演講其中一張簡報,預告了未來1年的產品藍圖,2018年,Line將會從釋出更多API的策略,轉而聚焦在Chatbot生態係的推動,包括要推出Line IoT平臺和Clova SDK、Bot/Clova整合、In-App Web Framework、Line Pay API等。但這大多是願景或方向的發布而已,直到這次Line臺灣Techpulse開發大會,才更進一步展示了Line要用來建立兩大開發生態係的關鍵平臺更多細節

LINE 台灣技術總監陳鴻嘉比較了Line擁抱Clova後,前後技術架構的變化,Clova將成為Line平臺上AI和語音的核心,將原有Line以文字為主的對話式UI,進一步延伸到語音的對話式UI,也更容易和IoT裝置串連。

IoT平臺Line Thing架構大揭露

負責Line IoT平臺Line Things產品的Lin技術顧問與產品團對負責人Joseluis Takahashi,也登台揭露Line Thing的架構細節和發展重心。Joseluis Takahashi透露,未來Line Things平臺會聚焦三類機制:Rule Engine(規則引擎)、分析機制和更多Line Things裝置

Line Things將成為串連各種裝置的平臺,包括離線裝置(如穿戴裝置)和能隨時連線的裝置,如家中裝置、Wi-Fi設備等。

Line Things也將成為Line App和各種服務(尤其是第三方服務)的中間平臺。離線裝置主要透過藍芽和手機上的Line App串連,而連線裝置則可直接透過API串接Line Things,也可透過第三方服務的中介來界接。

Joseluis Takahashi也揭露了更詳細的Line Things平臺發布時程,明年1、2月雛形出爐,最快2月進入Alpha測試,預計2018年4月正式開放給企業。

Line群組2.0登場:全新企業級社交平臺Line Square

Line Square平臺架構則是首度曝光,即使先前在東京開發大會也只有簡單幾頁介紹而已。Line Sqare是讓Line從大眾聊天平臺,跨入企業社群平臺的關鍵武器,也可說是對戰Slack、臉書Workspace或微軟Teams的關鍵利器。Line臺灣應用分析師Kevin Luo更直言,Square可說是Line群組的2.0版本,要來解決過去Line群組以大眾聊天室設計為主的常見問題,要增加更多商業級,甚至是企業需要的功能,例如管理角色和權限控管機制,還有Lineapp架構,可以將Line聊天室,變成一個新的App平臺。「Lineapp就是螢幕比較小的Web App。」他說。Line Square預計明年上半年推出。

Line Square尤其補強了過去Line群組為人詬病的不足,如權限控管、人數上限太低等

尤其最關鍵的新功能是,Square內的聊天室Chatroom將具有擴充外掛功能,可以開發聊天室內的Chatapp。如此一來,Square就不只是一個Line群組的2.0版,而是一個可以建立各種chatapp的社交平臺,就像是Slack、微軟Teams一樣,能讓第三方開發者,把自己的服務整合到這個Line Square平臺的聊天室中。

對使用者而言,可以加入多的Square,每個Square各有自己的公共聊天室,也可建立多個私人聊天室。

對管理者而言,不再是人人有權踢人、刪人,而是可以區分更細緻的權限,和3種權限角色:管理者、共同管理者和一般使用者

Kevin Luo也展示了最新的Square畫面。


未來Line Square還會具備語音通話、影音視訊、直播、動態牆整合等新功能。

Line前端工程師George Duan更進一步揭露,在Square中的Chatapp其實也是一種用Web-base技術打造的App,不只可以在Square中,也可以整合到Line App,等於是Line內建的第三方App平臺。而他透露,Line正在打造一套In-App網頁框架,要讓開發者更容易用Web技術打造Line內的應用,可以用於支援Game、IoT或Chatbot的整合。這個框架預計明年上半年釋出給所有開發者

Line這套Chat Web App專用的前端框架,要讓開發者更容易開發這類Line裡面內建App。

Line的Chat Web App會出現的位置,就如同Line下方的按鈕中,點選圖示,就可以打開這個Chat Web App。

Chat Web App的前端框架,將提供這些功能元件,文字、圖片、影音、定位、樣式範本等。

Taiwan Techpulse 2017各場簡報如下:

Keynote開場演講簡報

Messaging API 新功能

不可不知的聊天機器人開發小撇步

LINE Things – LINE物聯網應用平台

LINE Square and Chatapp

In-App Web Framework

下午場簡報

The Magic of LINE QA Testing – 讓測試更有效率的魔法

LINE TODAY - 架一個高流量、高效能的網站

LINE NOW - LINE聊天機器人在實體活動的應用

全快閃型傳統儲存陣列聲勢看漲,一線大廠快閃儲存產品總覽

$
0
0

從Dell EMC的全快閃儲存陣列產品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幾個轉折點。

一開始,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確實擁有優勢,但傳統儲存陣列的全快閃版經過改進後,也能提供針對Flash記憶體最佳化存取機制與功能(例如引進壓縮與重複資料刪除功能),不僅在效能與快閃應用特性上,堪與原生型產品比擬,還擁有可繼承傳統儲存陣列豐富、成熟軟體功能的優勢,更容易讓老客戶接受。

也就是說,要進一步擴大全快閃儲存陣列這種產品的銷售與應用,以傳統儲存陣列為基礎的衍生型,要比全新開發的原生型產品更加有利,因而這類型產品後來居上,成為當前市場主流。

反之,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先前在效能與存取特性上的優勢,則已經被傳統儲存陣列全快閃版逐漸趕上,而它們的軟體功能卻與傳統儲存陣列存在相當程度的差距,應用上較不全面。

而從一線大廠全快閃儲存陣列發展策略的變化,也顯示了產品類型重心轉移的情況。

我們接下來將檢視幾家一線大廠的全快閃產品線現況,包括Dell EMC、NetApp、IBM、HPE與Hitachi等傳統儲存領域的5大廠,以及在全快閃領域位居前列的Pure Storage。

Dell EMC

Dell EMC目前的主力全快閃儲存陣列產品,全都屬於前EMC時期發展的產品,包含4個系列,其中3個屬於傳統儲存陣列衍生型,另1個是原生型儲存陣列產品。

Dell EMC的3種傳統儲存陣列全快閃版本,分別是旗艦級儲存陣列VMAX的全快閃版VMAX AF,Unity中階儲存陣列的全快閃型Unity AF,以及Isilon系列Scale-Out NAS的全快閃款式F800。

而原生型儲存陣列產品則是XtremIO家族,今年中剛發表新一代XtremIO X2。EMC早先的另一款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率先採用NVMe架構的DSSD D5,則已經遭到放棄。

至於原屬Dell旗下的儲存陣列,包括Compellent SC系列與Equallogic PS系列,在全快閃領域的支援相對沒有前述產品豐富,屬於中階儲存陣列的SC系列,雖可以支援全快閃組態,但沒有專門的全快閃機型;專攻iSCSI應用的PS系列,有一款PS6210S屬全快閃機型。

NetApp

2015年底併購SolidFire後,讓NetApp的全快閃產品線構成了3個系列並行的情況——FAS系列的全快閃版AFF系列,E系列的全快閃版EF系列,加上SolidFire SF系列。

其中,由NetApp老牌FAS系列高階機型所衍生的AFF系列,剛在上半年完成了第二代產品的世代交替。

第一代的AFF 8000系列,其實是FAS 8000系列的「全Flash化」衍生款式,一共包含AFF 8020、AFF 8040、AFF 8060與8080等4款,目前已被第二代AFF A系列替代——這是新的FAS8200與FAS9000的全快閃版本,目前有A200、A300、A700s與AFF A700等4款機型。

而EF系列,則是E系列入門級儲存陣列的全快閃版本,自2012年底推出的EF540起算,不久前推出的最新款式EF570,是EF系列的第4代產品。

至於SolidFire SF系列,屬於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剛在今年調整了產品線,目前一共包含SF4805、SF9605、SF19210與SF38410等4款節點,全部都採用1U/10Bay規格的機箱,差別只在於效能與SSD容量。

IBM

IBM現在旗下一共擁有6條全閃儲存產品線,是當前產品類型最豐富,涵蓋面向最廣的全快閃儲存供應商。

這些產品覆蓋從高階到中階與入門級應用領域,包含了 SAN或DAS直連架構,或是專屬硬體式架構、通用硬體式架構等不同的產品型態。當中包括了:FlashSystem系列的3款產品——FlashSystem 900、FlashSystem V9000與FlashSystem A9000;同時,還有DS8000高階儲存陣列的全快閃版DS8888F,基於GPFS檔案系統與Scale-Out架構、提供檔案與物件服務的Elastic Storage Server(ESS)全快閃版,與Storwize 系列的V7000F、V5030F兩款入門級全快閃產品。

其中,FlashSystem系列的3款產品,屬於原生專屬硬體類型,基礎是FlashSystem 900,搭配不同型式的儲存控制器,分別成為V9000或A9000系列。ESS是基於採用通用硬體的軟體定義架構。至於剩下的DS8888F、Storwize V7000F與V5030F,則都屬於IBM原有傳統儲存陣列的衍生版本。

HPE

HPE過去的全快閃儲存主力產品,是3PAR StoreServ的全快閃版本,年初在併購了Nimble Storage後,HPE又取得了另一條全快閃陣列產品線。所以,目前HPE的全快閃儲存陣列,便分為3PAR StoreServ與Nimble兩個家族。

其中,3PAR StoreServ家族裡面的全快閃機型,包括高階機型20000系列的全快閃版20850,中階機型8000與9000系列的全快閃款式——8450與9450,合計有3款。

至於HPE最新納入的Nimble家族,最初是原生型混合儲存陣列,後來也發展出全快閃陣列版本,目前有1款Nimble Storage AF1000全快閃儲存陣列可選。

Hitachi Vantara

剛改名的Hitachi Vantara,旗下的主力全快閃儲存陣列產品,是VSP G系列儲存陣列的全快閃版本VSP F系列,目前包含F400、F600、F800與F1500等4款產品,分別對應VSP G系列的G400、G600、G800與G1500,兩個系列的快取記憶體容量與IOPS效能均完全相同,差別在於VSP F系列只支援Flash儲存裝置。

VSP F系列可以使用通用的SSD,或是Hitachi專屬的FMD快閃儲存模組。而FMD模組能提供比一般SSD更大的儲存容量,並能搭配VSP家族的SVOS作業系統,支援線上即時壓縮與優先負載存取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Hitachi曾在2016年初,發表過一款原生全快閃儲存陣列HFS A採用專門發展的HFS作業系統,能支援大容量SSD,並擁有壓縮與重複資料刪除功能,但現在,HDS主流的VSP F家族已經能提供類似的能力,連帶地,也讓HFS A存在的價值降低了,於是最後遭到放棄。

Pure Storage

就歷史與規模來說,Pure Storage算是新創廠商,不過,在全快閃儲存這個領域,Pure Storage是堪與一線大廠相提並論的領導者。

目前Pure Storage旗下的產品,包含FlashArray與FlashBlade等兩大系列,前者是支援SAN架構的儲存陣列,後者則是專供物件與檔案儲存應用的物件儲存設備。

其中FlashArray家族,目前又分為FlashArray //m與FlashArray //x兩條產品線。//m系列是FlashArray的第三代產品,//x系列則是第四代產品,都採用Pure Storage專屬的Purity //FA作業系統軟體,兩者的差別在於,//m系列的SSD介面是傳統的SAS,//x則改用新的NVMe介面。

在產品架構方面,早先的FlashArray系列,屬於典型的通用硬體式全快閃陣列產品,直接使用市售標準伺服器與SSD元件打造而成,而從//m系列起,Pure Storage開始導入自身的專屬設計,控制器機箱與Flash模組都是Pure Storage專屬規格,成為介於專屬規格與通用規格中之間的產品。

至於FlashBlade,則採用Pure Storage專屬的特殊刀鋒式硬體架構,搭配專屬的Purity //FB作業系統軟體,其中Flash模組也是特別訂製的刀鋒模組,可支援Scale-Out擴展功能。

一周大事

$
0
0

美國科技產業組織ITI發表首份AI政策準則

近日美國資訊技術產業協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uncil,ITI)發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政策準則,以作為政府及科技產業發展AI的規範。

ITI曾被形容為科技產業的遊說組織,因為幾乎美國的所有重量級科技業者都是該組織的成員,包括Google、蘋果、臉書、微軟、IBM及Amazon等,意謂著該組織所設計的AI政府準則將擁有左右產業及美國政策的力量。(詳全文)

看不懂醫學影像沒關係,AI幫你解讀每張只要1美元

圖片來源/Zebra Medical Vision

以色列新創業者Zebra Medical Vision近期發表AI1服務,利用深度學習技術來解讀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或其他醫學掃描影像,以從影像中辨識存在於肺臟、肝臟、心血管或骨頭中的疾病,而且每張的判讀只需要1美元。

Zebra指出,未來10年只會有20億人口加入有能力消費更多醫療服務的中產階級,仍有40億人口處於醫學資源缺乏或無能力消費的狀態,他們相信AI1的低廉價格能夠加速全球對先進工具的採用,改善民眾健康進而拯救人們的生命。(詳全文)

Walmart人工智慧新應用,逾50家分店改用機器人盤點貨架商品

圖片來源/Walmart

美國大型連鎖超市龍頭Walmart最近宣布,將擴大盤點機器人實驗至全美逾50個分店,由移動式的機器人,來負責瑣碎的貨架掃瞄服務,而讓員工能專心地售貨及服務客戶。

Walmart原本只在阿肯色州、賓州與加州的少數門市進行機器人實驗,由機器人負責處理重複、瑣碎且原本需要人力操作的任務,像是掃瞄貨架上缺貨的商品,或者是標示錯誤的標籤與價格,藉由自動化貨架掃瞄技術讓員工有更多的時間來服務顧客,現在則將實驗範圍擴大到其他50個門市。(詳全文)

微軟雲端容器服務改名AKS,改主打K8s特色

容器調度工具Kubernetes現在看來是標準配備功能,連Docker在近期都宣布將開始支援Kubernetes,微軟更於先前宣布,旗下的雲端容器服務Azure Container Service(ACS)也將以Kubernetes服務為主,並將縮寫改為AKS。目前,新版AKS在預覽階段。

微軟的雲端容器服務(ACS)於2016年4月正式上市,在指揮調度層採用開放源碼,提供使用者可攜應用至雲端環境或就地部署建置,並在今年2月時,正式加入Kubernetes容器調度工具,又於4月買下Kubernetes容器調度管理工具開發商Deis,加強Azure Container中Kubernetes的使用性。(詳全文)

全新雙因素驗證系統Pixie亮相,用手錶或手環就能確認你的身份

圖片來源/FIU

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研究人員近期發表新的雙因素身分認證系統Pixie,可藉由拍攝使用者的隨身物品,諸如手錶或手環之類進行身分驗證,號稱比簡訊驗證碼更為安全。透過Pixie進行認證的裝置都必須附有攝影功能,只要拍下約定信物,即可作為驗證身分的依據。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以4萬種公開蒐集到的信物照片進行1,430萬次的身分認證暴力破解,顯示其成功機率低於0.09%。且Pixie不論是在記憶、速度或是使用者的偏好上都勝過文字密碼,測試者在未經任何練習的情況下,在7天後都仍然會記得他們所選的信物。(詳全文)

擺脫通俄嫌疑,卡巴斯基自願接受第三方檢視程式碼

為了澄清勾結俄羅斯的嫌疑,防毒業者卡巴斯基宣布全球透明度計畫,在2018年第一季前公開產品程式碼及程式開發作業方式給獨立機構檢視,並砸重金邀研究人員幫忙抓漏。

這是該公司在接連被美國政府指為串通俄羅斯對美發動駭客攻擊後,力圖挽回政府及企業用戶的最新計畫。在這項計畫下,卡巴斯基自願將自己的產品、內部開發流程、企業運作交由資訊安全社群檢視驗證。(詳全文)

對抗AWS及微軟,GCP結盟思科合攻混合雲市場

思科和Google最近共同宣布了企業混合雲的合作,讓思科私有雲環境得以介接Google公有雲端。

這項合作結合思科的網管、安全、服務管理技術,以及Google的容器叢集管理系統Kubernetes、微服務管理框架Istio及API管理平臺Apigee等技術,可以供思科企業客戶有擴充需求時,更容易將其現有部署的應用及資料搬移或擴展到Google Cloud Platform上,企業開發人員還能以熟悉的開發工具、runtime及生產環境來開發新的雲端及本地部署應用。(詳全文)

微軟開源現代網站掃瞄工具Sonar

近期微軟宣布,已於今年夏初將Microsoft Edge團隊所開發的網站掃瞄工具Sonar捐贈給JS基金會,協助網站開發人員打造更有效率與更安全的網站。

微軟打造網站掃瞄工具的用意是在協助開發人員撰寫更好的程式碼、清除錯誤作法,達到打造最佳網站的目的,曾在2013年推出modern.IE,繼之進化為Sonar,定位為現代網站的檢查與掃瞄工具。(詳全文)

Google臭蟲通報系統爆漏洞,自家漏洞可被看光

安全研究人員發現Google的內部臭蟲通報系統Issue Tracker漏洞,可能導致外人得以一窺Google產品的漏洞資料庫,幸好在經通報後,漏洞已經由Google修補。

Google Issue Tracker一般人可能不曾聽過,因為它是Google員工使用的產品漏洞追蹤平臺,內部稱之為Buganizer,但也提供安全研究人員向Google通報漏洞或特定專案合作夥伴使用。(詳全文)

新勒索軟體Bad Rabbit正在歐洲蔓延

圖片來源/卡巴斯基

資安業者近期相繼警告有一新的勒索軟體Bad Rabbit正在歐洲蔓延,目前受害最嚴重的國家為俄國,另也衝擊烏克蘭、保加利亞、土耳其、日本及德國等。

卡巴斯基實驗室表示,Bad Rabbit並未使用攻擊程式,而是採用偷渡式下載(drive-by)攻擊,駭客先危害合法網站,在受害者下載並安裝了偽造的Adobe Flash程式之後,電腦上的檔案就被加密了。(詳全文)

Cray與微軟要讓超級電腦運算資源上雲端

微軟近日宣布將與超級電腦製造商Cray獨家合作,於Azure上推出超級電腦服務,可用來執行需要大量運算資源的AI、分析、建模或模擬任務,讓原本無能力部署超級電腦的用戶也能以訂閱方式於雲端使用超級電腦的運算資源。

根據雙方的規畫,Cray將在Azure上供應Cray XC與Cray CS系列的超級電腦,以執行各種高效能應用,亦能整合Azure上的虛擬機器、Data Lake、機器學習服務或是微軟的AI平臺。(詳全文)

臉書廣告透明化開跑,明年夏天全球上線

圖片來源/Facebook

近期臉書(Facebook)宣布,將把該站的所有廣告透明化,涵蓋臉書、Instagram與Messenger,規定廣告主必須先設立粉絲頁(Page)才能執行廣告,並將揭露廣告內容、支出、受眾,若為政治廣告還必須額外確認廣告主身分,此一政策將率先於加拿大試行,並在明年夏天拓展至全球市場。

此一政策源自於俄國機構在去年的美國大選間於Google、臉書及Twitter等社交網站投放與美國總統候選人有關的廣告,企圖干預美國大選結果,促使美國參議員準備修法以規範網路上的政治廣告。(詳全文)

【產品型式消長明顯,全快閃型傳統儲存陣列成為新主流】2017全快閃儲存陣列產品生態重新洗牌

$
0
0

過去幾年以來,傳統的企業外部儲存產品,飽受公有雲儲存、軟體定義儲存,以及超融合儲存架構等新興儲存產品的威脅,導致銷售持續衰退,相形之下,全快閃儲存陣列(All Flash Array)是少數不受影響,反而逆勢高成長的產品類型。

這次報導是iThome持續第3年對這個產品領域的採購特輯,我們除了見證這個類型產品持續發展壯大之外,還發現正在發生主流產品型式的轉型。

從誕生、興起,以至今日成為企業儲存成長最快的產品領域,全快閃儲存陣列這個產品類型裡面,都一直是由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也就是專為全快閃架構開發的儲存陣列,來引領市場,但現在的情況已經有所不同,傳統儲存陣列的全快閃版已經取而代之,成為全快閃儲存領域的產品型式主流。

其實,我們在iThome半年前的《儲存月報》專欄中,就曾介紹過這個趨勢,不過,當時是基於2016年底的統計數據。而現在隨著2017年銷售統計數字陸續出爐,讓我們更加肯定了傳統儲存陣列全快閃版成為主流的局面。

全快閃儲存陣列類型的消長

在全快閃儲存陣列這個產品類型問世之初,是以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為主,眾多新創廠商都是以專屬的全新設計全快閃陣列產品打響名號。不過由傳統儲存陣列衍生出全快閃版本,是傳統儲存陣列廠商切入這個領域的一條捷徑,在過去兩年中,幾乎所有重要儲存供應商,都陸續推出旗下主要儲存陣列產品線的全快閃版本。

無論哪一種類型的全快閃儲存陣列,目的都是提供低延遲、高IOPS效能的存取服務,各具特性,沒有一定的優劣,不過憑著架構新穎、專為Flash快閃記憶體這種新型態儲存媒體設計的優勢,過去幾年以來的全快閃儲存陣列市場,都是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居於絕對優勢地位。

但時至今日,這樣的局面已有了明顯轉變。若持續追蹤調查機構IDC與Gartner歷來發布的全快閃儲存陣列市占報告,以及各一線大廠的產品策略變化,我們可以發現,當前的全快閃儲存陣列市場,已經與2年前大不相同。

回顧我們2014年開始接觸全快閃儲存陣列,當時市占領先的全快閃儲存陣列供應商中,絕大多數都是單純提供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產品,包括EMC、Pure Storage、IBM、SolidFire、Kaminario、Violin Memory與Nimbus Data等,只有NetApp與HP屬於傳統儲存陣列衍生型全快閃產品,其中光是居於第一位的EMC,便以XtremIO這款產品拿下將近1/4的市場,據我們的初步估計,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類型產品,在當時的總體市占中占了7成以上。

然而,到了2016年底以後,整個產品領域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除了因廠商併購而帶來的廠商生態變化外(如EMC併入Dell、SolidFire併入NetApp,Nimbus Data與Violin Memory退出市場),原生型與傳統陣列衍生型兩類產品的消長,也出現了逆轉。

以Gartner剛發布的2017年第2季全快閃儲存陣列全球市占統計為例,居於領先的7家全快閃儲存供應商中,2家是提供傳統儲存陣列全快閃版(HPE與Hitachi),另4家則是同時供應傳統儲存陣列全快閃版與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Dell EMC、NetApp、IBM與華為),只剩1家是單純提供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Pure Storage)。初估在整個全快閃儲存陣列銷售中,原生型產品的比重可能已經降到4成以下。

左圖為Gartner剛發布的2017年第2季全快閃儲存陣列全球市占,右圖為他們分析的2014年全快閃儲存陣列全球市占,我們可以發現,整個市場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市場上的主流產品,已經從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換成傳統儲存陣列的全快閃版。

在2014年時,全快閃儲存陣列的主要領導者,產品幾乎全為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型式,其中位居第一名的EMC,當時主力產品是XtremIO原生型全快閃陣列,居次的Pure Storage與IBM,產品也都屬於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單是前3名,就佔了超過60%的份額,加上SolidFire、Kaminario這2家廠商,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所佔的比重便超過7成。只有NetApp與HP等2家廠商的產品,是傳統儲存陣列全快閃型。

而到了2017年,主要的全快閃儲存陣列領導者中,只剩IBM與Pure Storage是以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為主。而併入EMC後的Dell EMC,雖然位居首位,但其銷售額中有一半以上,來自傳統儲存陣列的全快閃版。

NetApp在併購SolidFire後,也是傳統儲存陣列全快閃版與原生型全快閃陣列並存的情況。至於HPE與Hitachi,則以傳統儲存陣列全快閃版為主。初估目前原生型全快閃陣列占整個市場比重,可能已降到4成以下。

一線大廠的產品策略轉型

在當前的全快閃儲存領域,居於領先的仍是EMC與Dell合併後的Dell EMC,這一點的確和2、3年前相同,但是,在Dell EMC全快閃儲存陣列銷售額中,一半以上的比例,是來自傳統高階儲存陣列VAMX衍生的全快閃版VMAX AF,而Unity中階儲存陣列的全快閃版Unity F也有一定比重。

反觀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XtremIO在EMC全快閃儲存中所占份額,現在已降到不到一半。相較下,僅僅不過是ㄧ年多以前,EMC在全快閃領域的收入,幾乎100%是來自XtremIO。

而在其他廠商的部分,同樣也出現重心轉往傳統儲存陣列的現象。例如,Hitachi甫推出還不滿一年的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HFS A,不再繼續發展,轉為專心經營VSP G系列衍生的VSP G F全快閃系列。

另一家儲存廠商IBM,則是在FlashSystem這條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家族之外,也為旗下的DS8000、Storwize等傳統儲存陣列產品線,推出全快閃衍生版本,在原生型與傳統陣列衍生型等兩方面,齊頭發展。

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NetApp身上。在併入了SolidFire的原生型全快閃產品後,他們繼續發展由E系列傳統儲存陣列衍生的EF系列全快閃陣列,並進一步更新FAS系列的All Flash機型AFF系列,同樣地,也是原生型與傳統陣列衍生型兩線平行發展。

若這樣的趨勢持續下去,日後,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或許會逐漸淡出市場,而全快閃儲存陣列則從獨立的儲存陣列產品類型,降階為儲存陣列產品的一種組態選擇。

全快閃儲存陣列的兩大基本類型

依照產品發展源流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全快閃儲存陣列,分為「原生型」與「傳統儲存陣列衍生型」兩大類。

原生型全快閃儲存陣列

指的是專門針對全快閃架構全新發展的儲存陣列,這類產品又可以分為採用專屬硬體設計,以及採用x86通用硬體設計兩類。

前者如IBM的FlashSystem、Pure Storage的FlashBlade,從控制器到Flash模組都是專門訂製設計;後者的代表則是EMC的XtremIO、SolidFire的SF系列等,採用一般的x86伺服器與SSD,再搭配專屬系統軟體而成。

而原生型產品的優勢在於,系統架構完全針對快閃記憶體的特性而設計,更有利於發揮快閃記憶體的存取效能。

傳統儲存陣列全快閃衍生型

是指以原本的傳統硬碟式儲存陣列為基礎、改用SSD作為儲存裝置,並且,是針對SSD的存取特性調整軟體而成的全快閃儲存陣列。這類由傳統儲存陣列衍生的全快閃版本,典型的產品,有HPE的StoreServ 8450、EMC VAMX AF、NetApp All Flash FAS等。

而這種以傳統儲存陣列為基礎衍生出的產品,優勢在於可沿用傳統儲存陣列原有的軟體平臺,從而取得成熟、完整的資料服務功能。


NVMeF儲存陣列的3大類型

$
0
0

iThome整理

現今的NVMe,不僅能應用在伺服器內接的I/O架構上,作為新一代高效能SSD的傳輸介面,也能應用在外接儲存設備的遠端存取架構上,這就是NVMe-over-Fabrics(NVMeF)的應用目的。

NVMeF可以讓儲存網路存取,也透過NVMe協定來進行,如此將能讓跨網路的外接儲存設備,擁有如同伺服器內接SSD般的極低延遲表現。

目前,Brocade與Cisco新的FC光纖交換器都已經支援NVMeF,也有少數儲存設備支援NVMeF架構,搭配NVMe介面的SSD裝置,讓NVMe F的實際應用開始略具雛形。

依照NVMe介面應用的環節,NVMe全快閃儲存陣列可分為3種主要類型:

最基本的應用型態,是將NVMe用在儲存陣列的後端SSD介面,也就是以NVMe介面的SSD或Flash模組,替換以前採用的SAS介面SSD,至於主機端介面與磁碟櫃串接介面,則仍沿用原有的FC、iSCSI、SAS等規格。

更進一步,是將NVMe應用到前端的主機端介面,作為儲存陣列與前端主機連接的通道,取代過去使用的FC、iSCSI介面角色。

第三種應用模式,則是將NVMe作為儲存櫃的連接介面,利用NVMe來串接儲存櫃,提供儲存擴展能力,替代過去SAS介面的作用。

後端式NVMe儲存陣列

在3種NVMe儲存陣列中,目前發展最蓬勃的類型,是技術難度相對最低、僅將NVMe用作為SSD介面的後端式NVMe全快閃儲存陣列,目前Pure Storage、華為、國內的捷鼎,以及剛被WD收購的Tegile,都能提供這類產品。

然而,這種儲存陣列只是採用了「半套」的NVMeF架構,只是讓SSD介面在原有的SAS/SATA之外,額外的多出一種NVMe介面的選擇,控制器架構與主機端介面仍沿用傳統架構,因而在存取延遲方面的表現,顯然不能和真正的「全套」NVMeF、也就是全部存取環節、端到端(End-to-End)都採用NVMe介面的儲存產品相比,但優於上一代採用SAS SSD的產品,更重要的是,主機端則仍沿用原有的FC、iSCSI等介面,仍可透過傳統的FC、iSCSI等介面,來存取這2款NVMe儲存陣列,並能保留重複資料刪除、快照、複製等完整的資料服務功能,相對也更容易讓用戶接受。

因此就目前來看,這種架構雖然是最保守的NVMe儲存陣列型式,但也是最實用的,可預期未來多數全快閃儲存陣列廠商,應該都會提供這種型式的產品。

全NVMe介面儲存陣列

全部環節都採用NVMe的端到端架構

端到端NVMeF是最能發揮NVMe效益的架構,圖中是EMC DSSD D5連接架構,採專屬I/O卡來提供NVMeF連接。另一些廠商則採用25GbE RoCE來提供NVMeF連接。圖片來源/EMC

理論上,從前端主機存取介面,到後端儲存設備I/O介面與SSD介面,端到端(End-to-End)全面採用NVMe規格的NVMeF,是最能發揮NVMe效能優勢的架構。

這種「全NVMe介面」產品,又可分為專屬硬體架構,與軟體定義架構兩大類。專屬硬體架構的代表是EMC的DSSD D5,從Flash模組、控制器到前端主機I/O卡,都是專屬規格。

軟體定義架構產品則不依靠任何專屬硬體,而是透過標準化的通用硬體,來打造End-to-End的完整NVMeF架構儲存陣列,例如以色列新創廠商Excelero的NVMesh、另一家新創廠商E8 Storage,以及老牌固態儲存廠商Kaminario不久前發表的k2.N,都屬於這種架構。

這類產品走的是類似Server SAN的路線,透過軟體模擬,讓標準伺服器硬體扮演儲存設備角色,並提供儲存設備需要的擴展性與管理性。至於NVMeF使用的外接網路傳輸通道,則是使用RoCE規格的乙太網路,或是InfiniBand、FC,構成NVMe over Ethernet、over InfiniBand或over FC的傳輸架構。

NVMeF架構的擴充櫃

後端式NVMe儲存陣列的架構

後端式的NVMe儲存陣列,只是把後端原本使用的SAS/SATA介面SSD,換成NVMe介面的SSD。圖為Tegile原有的全快閃儲存陣列(上),與NVMe儲存陣列(下)的控制器架構對照,可見到後者只更換了後端背板,從前者的SAS 3介面型式背板,換成PCIe介面背板,來達到支援NVMe SSD的目的。這種架構能改善後端SSD的存取效能,但前端介面仍為FC或iSCSI等傳統型式,無法充分發揮NVMe架構的效益。圖片來源/Tegile

NVMe儲存陣列應用上較大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後端的擴充問題。在單一機箱內部,可以很容易地透過背板,來實現基於PCIe匯流排的NVMe連接,但企業級儲存陣列還需要跨多組儲存櫃機箱的串接功能,來提供必要的容量擴展能力,因此如何進行PCIe的外部連接,便是關鍵所在。

最直接的做法是採用PCIe交換器,但PCIe外接介面目前還不是很成熟,目前一些廠商的解決辦法是NVMe over Ethernet的傳輸架構,如Pure Storage與Kaminario,都是透過基於25/50GbE RoCE網路,來提供NVMeF架構的後端擴充磁碟櫃。

開始興起的後端式NVMe儲存陣列  

這類全快閃儲存陣列產品,僅將NVMe作為控制器與後端SSD之間的介面,有數家廠商都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包括Pure Storage的FlashArray //x,華為的Dorado 5000 v3,Tegile的N5200與N5800,以及國產全快閃儲存陣列廠商捷鼎的NeoSapphire P310、H810等(H810是概念產品,並未正式上市)。

這幾款NVMe全快閃儲存陣列,除了後端可支援NVMe介面SSD以外,其餘規格都與一般的全快閃儲存陣列相同,保有同樣的FC、iSCSI前端主機埠支援能力,以及原有的完整資料服務軟體功能,可以無縫地導入到既有SAN環境中,同時透過後端的NVMe介面,來提高SSD存取效能。

但受前端FC、iSCSI介面的限制,這類產品無法充份發揮NVMe的低延遲特性,不過仍優於原本的SAS後端介面,此外,只要更換前端I/O介面卡,這類產品就能升級為完整的端到端NVMeF架構。

在這幾家廠商中,Pure Storage與華為都採用自身的NVMe Flash模組,其餘幾家則採用通用的NVMe SSD。

100% NVMe的全NVMe介面儲存陣列

從前端主機介面,到後端儲存設備I/O介面全面採用NVMe的完整NVMeF架構的產品。這種架構最能發揮NVMe的效益,提供100μs等級超低延遲,但也存在兩項限制:

首先,前端主機必須跟著改用配套的I/O介面卡,對用戶會帶來額外的成本負擔。

其次,為了提供極致的低延遲效能,NVMeF架構儲存陣列大都捨棄了會帶來額外延遲的資料服務軟體功能,只單純提供一個高速儲存空間。

提起這種「全NVMe介面」的NVMeF儲存陣列,不得不提的一款產品是EMC於2016年初發表的DSSD D5,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NVMeF架構儲存陣列產品,採用專屬硬體架構,控制器、Flash模組到前端主機I/O卡全都是專屬規格,定位是提供高速儲存空間,沒有資料服務軟體功能。由於市場接受度不高,EMC最終在2017年中放棄這款產品。

後續跟進推出NVMeF儲存陣列的廠商,亣大多改走基於軟體定義路線,透過標準化的通用伺服器與SSD硬體,來打造端到端的完整NVMeF架構儲存陣列。目前主要產品有Excelero的NVMesh、Kaminario的k2.N,以及E8 Storage的E8-S24與E8-D24。

Excelero NVMesh

由以色列新創廠商Excelero推出的VMesh,是一種Server SAN軟體,透過軟體模擬,讓標準伺服器硬體扮演儲存設備角色,並提供儲存設備需要的管理性。

NVMesh能支援NVMe協定的SSD裝置,透過專屬軟體,便能將內含NVMe SSD的x86伺服器建構為NVMesh Target端設備,前端主機只需安裝NVMesh Client端軟體,便能以NVMeF架構存取NVMesh Target端設備的NVMe SSD,至於底層傳輸通道則支援RoCE規格的乙太網路,或是InfiniBand,所以是一種NVMe over Ethernet或over InfiniBand的傳輸架構。

Excelero宣稱NVMesh能提供100μs等級的存取延遲,但又不需使用任何專屬硬體,但同樣也不提供資料服務功能。

Kaminario k2.N

老牌固態儲存廠商Kaminario的k2.N,核心是Kaminario的專屬軟體,硬體則是使用AIC與Supermicro提供的標準伺服器。

k2.N採用分散式架構,整個系統由擔任控制器的c.node節點,以及擔任儲存櫃的m.node節點組成,Kaminario宣稱他們的架構能提供100μs等級的存取延遲,還可利用Scale-Out方式,組合與擴展整個架構中的c.node與m.node節點。

m.node節點中的SSD模組為NVMe SSD模組,而c.node與m.node節點彼此間都以基於25/50GbE RoCE乙太網路的NVMeF互連,是一種NVMe over Ethernet的傳輸架構,採用Broadcom的NetXtreme RoCE網路卡,搭配Mellanox的25/50GbE交換器。

前端主機則可透過NVMe或傳統的FC、iSCSI介面,來連接c.node節點,還支援NVMe over FC架構,能在既有FC實體通道上執行NVMe協定,是k2.N相對於其他NVMeF儲存陣列的特色之一。

K2.N另一個特點是沿用了Kaminario的VisionOS軟體平臺,從而可獲得完整進階軟體功能,包括壓縮、重複資料刪除、快照、遠端複製與資料加密等,是NVMeF儲存陣列中少數擁有完整資料服務軟體功能的產品。

E8 Storage的E8-S24與E8-D24

E8 Storage是2014年底成立的新創廠商,核心管理階層來自原IBM XIV儲存陣列研發團隊,總部位於美國加州。

目前E8 Storage提供E8-S24與E8-D24兩款NVMeF儲存設備,硬體基於AIC的伺服器,NVMe SSD使用WD HGST與Intel產品,連接介面為Mellanox ConnectX-4 100GbE RoCE網路卡,屬於NVMe over Ethernet的NVMeF架構,前端主機必須安裝E8 Driver驅動程式來存取E8 Storage的儲存設備。E8-S24與E8-D24的定位都是提供單純的高速儲存空間,只有QoS效能管理與RAID-6保護功能,沒有額外資料服務軟體功能。

IBM的FlashSystem 900

我們在截稿前得到消息,IBM即將在年底發表的FlashSystem 900全快閃儲存陣列最新版本(AE3)上,支援NVMeF架構,可透過40Gb InfiniBand與FC介面,來提供NVMe傳輸。

提供低延遲連結的NVMeF架構擴充儲存櫃

透過外接擴充儲存櫃擴展容量,是企業級儲存陣列必備的一項功能,不過,這對NVMe儲存陣列來說,卻有一些麻煩。

顯然的,擴充儲存櫃與儲存陣列控制器之間的連接介面,不能沿用常見的SAS,而必須改用基於PCIe的介面,才能發揮NVMe的低延遲特性,但PCIe交換器目前還不夠成熟,所以一些廠商的變通做法,是採用基於25/50GbE RoCE的NVMeF傳輸架構,藉此可將擴充櫃連接介面,嫁接在新的RoCE乙太網路上,透過NVMe over Ethernet的方式,來提供一種實現上較簡便的NVMeF外接連接架構。

例如Pure Storage預定在今年年底推出的FlashArray //x新款擴充儲存櫃,便預定採用基於25GbE RoCE乙太網路的NVMeF傳輸架構,來作為控制器到儲存櫃的連接介面。

另外,我們前面介紹的Kaminario k2.N,在控制器c.Node與儲存櫃m.Node之間,也是透過25/50GbE RoCE的NVMeF互連。

【企業快閃儲存應用的下一個焦點】NVMe快閃儲存陣列的興起

$
0
0

機械式硬碟的存取延遲是數千μs等級,一般SSD的存取延遲則可降到數百μs等級,較傳統機械式硬碟低了100倍以上,而改用NVMe介面的SSD,存取延遲又較採用傳統介面的SSD低了10倍以上。圖片來源/Mellanox

結合PCIe匯流排與全新軟體堆疊架構,NVMe介面可以帶來前所未見的低延遲、高頻寬效能,堪稱是進一步解放固態儲存裝置效能的關鍵技術。

目前,NVMe介面已經進入許多個人使用者與企業的周圍,採用NVMe介面的高階SSD已經推出市場,當前許多高階筆記型電腦都已經引進NVMe介面的SSD,許多伺服器也都已經能支援NVMe的內接SSD。

更進一步,NVMe介面也能透過NVMe-over-Fabrics(NVMeF)網路儲存架構,應用在外接介面上,讓跨網路的快閃儲存陣列存取應用,藉由NVMe獲得遠高於FC、iSCSI等傳統SAN傳輸介面的效能,將存取延遲降到傳統介面無法企及的層次,因而NVMeF架構,也成了當前各大全快閃儲存設備供應商追逐的新目標。

自EMC於2016年初發表的全球首款NVMeF儲存陣列DSSD D5起,陸續有廠商跟進推出NVMeF儲存陣列產品,儘管部份產品的發展並不順遂——例如DSSD D5便已經退出市場,但仍持續有廠商投入這個新領域,涵蓋了第一線大廠如Pure Storage與華為,以及新創公司,還包括部分臺灣國產廠商。

預期在未來1、2年內,多數主要快閃儲存陣列廠商都會以不同的型式,支援NVMe儲存架構,讓快閃儲存設備的應用,進入一新階段。

NVMe儲存陣列的利基—超低的存取延遲

相較於基於硬碟的傳統儲存陣列,全快閃儲存陣列的賣點,是傳統儲存陣列無法企及的高傳輸頻寬與低存取延遲,所帶來的效能優勢;而NVMe化的全快閃儲存陣列,賣點則是「極致」的低存取延遲。而NVMe達成這種優勢的關鍵,則在於結合了PCIe匯流排與新的軟體堆疊架構。

NMVe的物理層是嫁接在PCIe匯流排上,從而可以透過PCIe獲得較傳統儲存介面更大的傳輸頻寬,以及更短的存取路徑。不過就這一點來說,過去便已有部份快閃儲存設備,採用了類似的PCIe傳輸架構,因此NVMe真正的優勢,其實是在新的軟體堆疊上。

隨著SSD儲存媒體效能的持續提高,讓軟體堆疊逐漸成為制約SSD效能的新瓶頸。過去在硬碟時代,由於硬碟本身的存取延遲是數千μs以上的等級,軟體堆疊造成的額外數百μs延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現在的SSD已經擁有數百μs等級的存取延遲表現,這時候軟體堆疊造成的額外延遲,對SSD的效能表現就會有很大影響。

影響SSD的軟體堆疊延遲,包括底層處理SCSI協定造成的延遲(大約消耗100μs(0.1ms)左右的延遲),以及跨遠端存取時,處理網路傳輸協定所造成的延遲,包括介面卡與交換器的延遲(例如FC大約消耗50μs,FCoE為200μs,FC交換器每經過一個Hop大約消耗0.7μs,乙太網路交換器每一Hop則消耗0.2~1μs)。

而NVMe協定則能透過新設計的軟體堆疊架構,擁有更具效率的存取機制,包括省略了讀取暫存器、提供更大的駐列深度(Queue Depth)、更有效率的平行多執行緒等,大幅降低SSD的存取延遲。

以OpenFabrics Alliance提供的數據為例,當傳輸架構的底層同樣使用PCIe 3.0×4匯流排時,採用傳統SCSI協定的SSD存取延遲大致在90~100μs左右,但若改用NVMe協定,則可將一舉將SSD存取延遲降到20μs以下,而且未來還有降到10μs等級的可能。也就是說,對於追求極致高效的PCIe SSD裝置來說,改用NVMe協定可縮減80~90%的存取延遲,從而顯著提高SSD的IOPS效能。

而就外接傳輸應用來說,一般對於全快閃儲存陣列的存取延遲要求,是1ms以下,目前基於FC、iSCSI等傳統傳輸介面的全快閃儲存設備,都能達到這個水準,許多產品還能達到0.8ms存取延遲的水準,較高檔的產品則能將存取延遲降到0.5ms的等級。

不過,對於NVMeF架構的儲存陣列來說,存取延遲則是從100μs起跳,也就是0.1ms,只相當於傳統全快閃儲存陣列的1/5到1/10,進而可大幅提高儲存陣列的IOPS效能。

【臺灣廠商拓展入門級全快閃儲存應用領域】不只提供低價位!國產全快閃儲存陣列力爭突圍

$
0
0

我們是在2015年的全快閃儲存陣列採購特輯中,首次介紹捷鼎(accelstor)推出的第一款國產全快閃儲存陣列產品。接下來又陸續有其他臺灣廠商投入全快閃儲存陣列這個新興產品領域,並在2016與2017年Computex展中展出產品,不過目前能形成完整產品線的廠商,僅有捷鼎、普安與群暉(Synology)這3家。

捷鼎是國內少數專攻全快閃儲存領域的廠商,旗下擁有NeoSapphire全快閃儲存陣列產品家族;普安則是老牌的國產儲存龍頭廠商,旗下原有的EonStor DS儲存陣列家族,以及新推出的EonStorGS儲存陣列家族,都有全快閃組態的版本;群暉則是老牌入門級NAS廠商,以原有RS系列機架式與DS系列桌上型NAS為基礎,推出FS系列全快閃儲存架構NAS。

3家國產廠牌的全快閃儲存陣列產品,類型與特性均有所不同。

捷鼎的NeoSapphire全快閃儲存陣列,走的是軟體定義與通用硬體路線,採用標準伺服器硬體與SSD,搭配捷鼎的專屬系統軟體。

普安的EonStor DS與EonStorGS系列全快閃陣列機型,屬於傳統儲存陣列的衍生型,沿用原有EonStor DS與EonStorGS的軟硬體,另針對SSD存取作最佳化。

群暉的FS系列則屬於NAS衍生型,沿用群暉的DSM軟體平臺,以及原有RS與DS系列的機箱,另針對全快閃需求強化了硬體核心。

結合低價位與獨有特色

現在的全快閃儲存陣列市場,已經與幾年前大不相同,原先全快閃儲存陣列產品走的是高性能與高價路線,因此擅長壓低成本的臺灣廠商,即使不依賴TLC、3D Flash等新記憶體技術,或是在軟體核心整合重複資料刪除與即時壓縮功能,也能提供遠低於外商產品的低成本,因而可藉由主打性能-價格比這一特色,在市場上占有一個角色。

然而,隨著快閃記憶體成本的持續降低,帶動了快閃儲存應用範圍的擴大,現在外商也能提供相對平價的全快閃儲存陣列機型,此時臺灣廠商也不能再單純依靠低價位這個法寶,而開始另外結合新的特性,包括更完整的企業級軟體功能、更彈性的產品規格策略,以及獨特的產品層次區隔等。

以往,軟體功能是較受國產廠商忽略的一個領域,不過,這兩年來國產儲存陣列的軟體功能已有長足的進步。在我們這次針對的國產全快閃儲存陣列供應商中,普安與捷鼎都能提供別具特色的軟體平臺,而不僅僅只是訴求較低的產品價位。

另外相較於外商,國產廠商也能憑藉更具彈性的管理策略,在新規格的導入上領先一步。例如,捷鼎便率先在今年中,發表採用NVMe SSD的全快閃儲存陣列產品,成為全球第一波提供NVMe快閃儲存陣列的廠商之一。

而群暉則是在當前的入門級全快閃儲存陣列之外,開拓了一個更低階的產品層次,從而創造出獨有的產品區隔。

捷鼎的全快閃儲存陣列

比起我們上一次採購特輯報導時,捷鼎的NeoSapphire全快閃儲存陣列家族已有很大的擴展,目前分為入門級的NS系列、高階的P系列、提供高可用性能力的H系列,以及擴充容量用的J系列等4個系列。依照主機端介面型式,又可分為提供iSCSI與NAS應用的乙太網路機型,支援高性能運算(HPC)應用的InfiniBand機型,支援企業級SAN環境的FC與FC+乙太網路類型,以及支援12Gb SAS介面的擴充櫃等4大類型。另外捷鼎也已開始引進NVMe SSD,目前P310這款產品便是搭配NVMe SSD。

在容量與效能規格方面,最低階是從1TB容量與30萬IOPS起跳,最高階機型則可提供70萬IOPS,以及超過200TB的容量,涵蓋了入門到中階應用的範圍。捷鼎還曾展出過擁有600萬IOPS效能、採用100GbE介面的概念機型H810,顯示朝高階機型推進的潛力。

比起硬體規格方面的進步,捷鼎更大的突破是在軟體方面。我們在去年中報導NeoSapphire儲存陣列時,軟體功能還不完整,只有最基本儲存管理功能,欠缺進階資料服務功能,但讓人驚喜的是,捷鼎在2016年底發布的2.0版系統中,便一舉補齊了多種進階軟體功能,大幅提高了產品吸引力,預訂在年底發表的3.0版軟體,還會引進更多功能。

捷鼎NeoSapphire全快閃儲存陣列家族,走的是軟體定義路線,由標準伺服器硬體與SSD,搭配捷鼎專屬系統軟體而成。自2016年底發表的2.0版系統軟體起,捷鼎便提供了相當完整的資料服務功能。

群暉的全快閃儲存陣列

群暉目前旗下的全快閃儲存產品線,包含FS3017、FS2017與FS1018等3款產品,分別提供20萬、9萬與4萬IOPS效能。

國內NAS領導廠商之一的群暉,是在Computex 2016公開其首款全快閃儲存產品FS3017。在今年Computex 2017中,又一口氣擴大了全快閃儲存產品線,目前包含FS3017、FS2017與FS1018等3款。

FS3017與FS2017都是機架式機型,採用相似的2U/24Bay機箱,但前者是雙處理器款式,可提供較高的效能。至於預定在年底推出的FS1018,則採用12Bay的桌上型機箱,是我們首見的桌上型全快閃儲存設備。

FS系列都沿用群暉久經考驗的DSM軟體平臺,近期也引進一些針對SSD的新功能,例如DSM 6.1版引進的RAID F1,可改善全快閃儲存陣列因平衡SSD寫入損耗,導致同時到達壽命的問題。

與其他廠商相比,群暉的FS系列設定了較低的效能規格,多數全快閃儲存陣列的入門效能規格,都是從20~30萬IOPS起跳。群暉FS3017、FS2017與FS1018的效能分別是20萬、9萬與4萬IOPS,藉由較低的效能等級,創造了比一般入門級更低一階的產品層次。

過去對於4~20萬IOPS效能需求的應用情境,多採用傳統硬碟式儲存設備,不會考慮快閃儲存。但現在藉由SSD價格降低,可改用群暉FS系列這種低階全快閃儲存設備,以更精簡、省電、省空間的架構,來滿足這個層次應用需求。

普安的全快閃儲存陣列

普安從2016年初,便陸續發表了EonStor DS 3000與2000系列的全快閃款式,現在主推的全快閃產品,則是新一代EonStor GS的全快閃版本GS 3025A。

身為普安旗下老牌的EonStor與EonStor DS系列儲存陣列後繼者,EonStor GS延續了EonStor與EonStor DS功能穩定、實惠的特色,還藉由改用全新軟體平臺,大幅擴展了應用範圍。藉由全新的EonOne軟體平臺,EonStor GS系列可同時兼用於SAN與NAS服務,統一企業主要的兩大類儲存需求。

目前,EonStor GS系列分為GS 1000、GS 2000、GS 3000與GS 4000等4個層級,而GS 3025A全快閃儲存陣列是由GS 3000系列中的GS 3025機型衍生。

GS3025A的基本規格,與混合陣列型式的GS 3025B相同,都採用普安新推出的3U/25Bay高密度機箱,與相同的硬體核心,但韌體特別針對區塊層級存取作了調校,可提供比混合陣列版本高出許多的I/O效能,但須搭配普安提供的SSD使用。

【軟體供應鏈上游出包,開發老手都難防】挖礦綁架臺灣曝光第一例,遭害苦主保哥現身說法

$
0
0

「自己很難主動察覺,」人稱保哥的多奇數位創意技術總監黃保翕坦言,若不是朋友一則抱怨訊息,才讓開發經驗豐富的保哥驚覺,經營了10年的部落格竟然藏了Coinhive挖礦程式。關鍵竟是,他3個月前剛啟用的第三方外掛套件,遭有心人士植入了Coinhive挖礦程式,連帶讓他的部落格成了幫兇,殃及所有部落格訪客,一度成了挖礦綁架的受害者。

9月下旬有一天,一位瀏覽部落格的用戶,向黃保翕反應,只要開啟他的部落格The Will Will Web,瀏覽器的CPU使用率,就會衝破50%,甚至滿載,可是一離開保哥的部落格,CPU使用率馬上又會下降。

接到消息後,黃保翕開始確認CPU用量,果不其然,只有當電腦連上自己的部落格時,瀏覽器的CPU使用率就會飆高,於是,他開始清查自家網站的原始碼,試圖找出問題,花了大約10分鐘,終於找到了問題。

原來是3個月前,黃保翕在個人部落格中,增加了一個第三方提供的外掛,就是KeyReply網站釋出的Live Chat Widget(聊天外掛小工具)。在KeyReply官方釋出的程式碼中,竟然就藏了幾行呼叫Coinhive挖礦程式的JavaScript指令。

KeyReply聊天小工具是一個國外部落格常用的聊天外掛工具,因為介面簡潔,支援多種即時聊天平臺,再加上這是免費工具,因而吸引了不少關注,在臺灣也有不少文章來推薦這款KeyReply聊天小工具。

黃保翕表示,過去很少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嵌入第三方JavaScript程式碼,頂多只裝了來自Google、臉書和噗浪的外掛程式。直到3個月前,他在某個電商平臺網站上,看見KeyReply聊天小工具的介紹,當下覺得方便且美觀,才開始使用,但是沒想到自己的網站因此遭殃。發現問題之後,黃保翕馬上將KeyReply聊天小工具移除,並於9月19日在個人臉書發文,說明這起事件經過。

隔天9月20日上午,KeyReply技術長徐夢翔從朋友得知了保哥在臉書上的發文,也才發覺自家聊天小工具被植入了Coinhive挖礦程式。

徐夢翔連忙檢查原始碼才發現,他發布到CDN上的聊天小工具Javascript程式碼中,最末段,出現了兩行沒有看過的程式碼,會連接到Coinhive的網站,「最初開發的版本中,並沒有加入這兩行程式碼。」他解釋。

KeyReply發現問題後,先暫停服務,也下架相關套件,修正後才重新發布新版本,並再次檢查文件的完整性,也更改了伺服器密碼,並重新設定CloudFlare的CDN,目前該外掛程式已恢復正常版本。不過,他也不清楚,何時開始遭人植入了Coin這兩行Coinhive挖礦程式碼。

徐夢翔表示,當初為了解決自己開發網站的問題,需要一個可以連接到聊天App的功能,市面上的程式都需註冊,因此自行開發了KeyReply聊天外掛小工具,也免費釋出,但沒有特別推廣,也有一段時間沒有關注此套件,現在將會持續注意該套件的程式安全性。

為何不易發現網站遭植Coinhive挖礦程式?

利用現成成熟的JavaScript框架,來加快和簡化網頁程式的開發速度,已是前端開發者的通用基本作法,但是,一般開發者對於這些外掛嵌入的JavaScript程式碼,很少進一步審視其原始碼,甚至對於知名的套件,因為多數人已採用的信任度,往往自己也直接套用。

像在這次事件中,保哥三個月前開始使用KeyReply聊天外掛小工具,但Coinhive在9月14日釋出了挖礦程式,沒幾天,惡意人士就竄改了CDN上的聊天小工具程式碼,暗中植入了挖礦程式碼,而保哥則是到9月19日前後時察覺,才對外公開了遭波及的經驗。

這種因為軟體供應鏈上游出包,遭人植入問題程式碼的情況,在下游開使用者,就算是保哥這樣經驗老到的開發者,一時也很難自行發現。

因為,一般開發者,不會也不需要定期檢視所用的外掛程式碼,來源是否出問題了。更遑論,這次出問題的不是官方原始碼出錯,而是儲存原始碼的副本遭人從中植入問題程式碼,連官方自己都沒有察覺,釋出在CDN上分流的副本遭加料,對下游開發者更是難以預防。

再加上Coinhive這類挖礦程式,消耗的是網頁訪客的CPU,而非網站開發者的環境,程式碼遭加料變質,只有第一線使用者,最快感受到效能降低,難怪保哥大嘆,就連他也很難主動發現,得等到訪客抱怨,一查才知道出問題。

自己很難主動察覺,網頁開發人員要預防自家網站遭暗藏了挖礦程式,凡是要使用外掛程式時,就需要特別小心。—多奇數位創技術總監 黃保翕

如何發現網頁暗藏Coinhive挖礦程式?

黃保翕表示,Coinhive挖礦程式,一開始會先動態下載一段挖礦JavaScript腳本程式,之後開始在瀏覽器的背景執行多個執行緒,而且這些執行緒並不在網頁分頁中,而是在瀏覽器中執行。

所以,一旦開發人員發現連上自己的網頁時,電腦CPU用量遽增,要查看自家網頁是否藏有挖礦程式,可以在Chrome瀏覽器中,按下F12打開Chrome瀏覽器開發工具,查看JavaScript、HTML 與階層式樣式表(CSS),以及追蹤網頁或網路的效能問題。

在Chrome瀏覽器開發工具的Network分頁中,可以檢視檢查頁面載入時間、對 AJAX 要求的回應,以及載入和執行網頁與應用程式的所有網路活動,但是,由於Coinhive挖礦程式,是透過加密過的瀏覽器與伺服器互動通訊技術WebSocket連線,因此,無法在Network查看程式傳送給伺服器的資料。

而在Application分頁中,則可看到正在執行的背景程式,但是,黃保翕指出,Coinhive挖礦程式,並非以Service Workers的方式執行,而是要在Sources分頁中,才可以看到網頁執行了幾個WebAssembly程式,點選打開這些wsam程式後,就能發現網頁的程式碼中含有Coinhive程式,Coinhive程式將挖礦程式下載到瀏覽器後開始執行,因此,黃保翕表示,即使不容易找到Coinhive程式碼,但是,開發人員還是可以追蹤到Coinhive的執行程式。

對一般網頁使用者而言,黃保翕認為,要防範自己連上藏有Coinhive的網站,較為困難,因為一般使用者不了解網頁技術,只會覺得自己的電腦變慢了,目前挖礦程式對電腦無害,只是會增加CPU使用率,若使用者介意,將網頁關掉就能立刻解決問題。

再者,一般人使用瀏覽器時,常會開啟20~30個分頁,黃保翕認為,挖礦程式執行緒為數不多時,一般使用者更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儘管近來發生了多起挖礦程式遭駭客組織濫用,尤其在未經網站經營者同意,植入其網頁,而遭殃的卻是瀏覽網頁的用戶,但持平來說,黃保翕認為,Coinhive挖礦程式本質上並非是惡意程式,只是在未告知訪客的情況下,利用訪客電腦上的CPU資源來獲利,的確不妥當。

「若是在告知用戶的情況下執行Coinhive挖礦程式,不會造成用戶的疑慮,甚至有可能成為另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黃保翕說。

2017全快閃儲存陣列採購大特輯【市場總覽篇】

$
0
0

問世短短幾年時間內,全快閃儲存陣列(All-Flash Array)已經從新興產品,成長為推動儲存技術演進與市場需求的主要力量,各供應商也持續調整產品策略,並出現了新的NVMe架構,以致今日的全快閃儲存產品生態,已經與2、3年前大不相同。在這次採購特輯的總覽篇中,我們將解讀近期的全快閃儲存廠商生態與產品發展趨勢

Viewing all 3179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