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iThome
Viewing all 320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美國情報頭子:不推薦民眾使用華為的產品或服務

$
0
0

美國財經新聞 CNBC於本周報導 ,包括FBI、CIA與NSA在內的6名美國情報機構的負責人本周向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Senate Intelligence Committee)報告時指出,他們並不建議美國民眾使用華為的產品或服務。

其中,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Chris Wray表示,他們非常擔心任何企業或組織使用那些與美國價值觀不同的國家的產品,允許這些業者於美國電信網路中取得地位將招致風險,例如竄改或竊取美國的電信架構,以偷偷進行間諜行動。

這並不是美國政府首次懷疑或防範中國業者,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House Intelligence Committee)早在2012年便曾發表一份長達52頁的報告,建議美國企業不要採用中國業者華為(Huawei)和中興(ZTE)的設備與服務,也要求政府機構直接將華為與中興踢出採購名單。2014年時華為即被禁止參與美國政府的競標案。

此一議題最近再浮出檯面則是因為華為原本已準備與AT&T合作在美國市場推出華為的Mate 10 Pro旗艦智慧型手機,卻突然宣布破局,外傳這是因為美國政府的介入所造成,透露出美國政府對中國業者的防範不僅限於政府與企業,亦波及了消費者市場。

事實上,觀察美國與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差異就可看出美國對中國業者的抵制。IDC去年第四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排行榜前五名依序是蘋果(19.2%)、三星(18.4%)、華為(10.2%)、小米(7.0%)與OPPO(6.8%),除了蘋果與三星之外,入榜的另外三家全是中國業者。

而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去年第四季的美國智慧型手機市場排行榜則是蘋果(39%)、三星(32%)、LG(15%)與摩托羅拉(5%),完全沒有任何一家中國業者上榜,而且美國的四大電信業者中,亦無任何一家銷售華為手機。


微軟推出育成專案Microsoft for Startups,提供新創業者價值12萬美元資源

$
0
0

微軟於本周三(2/14)發表了全新的創新育成專案—Microsoft for Startups,將提供免費的Azure資源、創業者交流空間、行銷與銷售資源,也有機會取得來自Microsoft Ventures的資金,預計未來兩年將投入5億美元以扶植新創公司的成長。

Microsoft for Startups將提供新創業者價值12萬美元的微軟資源,涵蓋Azure雲端服務、企業等級的技術支援與開發工具,且支援Node.js、Java與.NET等各種語言,合格的新創業者還能免費存取微軟的Office 365及Microsoft Dynamics 365等商用服務。

此外,微軟亦準備擴充協助企業家、開發人員、投資者與商業社群交流的Microsoft Reactors實體空間,微軟原本在雷德蒙德、西雅圖、舊金山及紐約便設有Microsoft Reactors,下個月則會在倫敦、雪梨、特拉維夫、柏林、上海與北京新設Microsoft Reactors。

新創業者亦可藉由微軟的Microsoft ScaleUp專案取得共同行銷與銷售機會,以及獲得Microsoft Ventures的投資。

由於Microsoft for Startups專案的目的是為了讓新創業者能夠有效地銷售雲端解決方案予全球企業,而且使用的也是微軟的雲端服務,被外界視為是微軟壯大Azure生態體系的策略之一,以拉攏原本使用Google Cloud或AWS服務的新創業者,除了微軟之外,甲骨文(Oralce)亦提供了類似的Oracle Scaleup Ecosystem專案,藉由免費的 Oracle Cloud資源來扶植新創企業。

微軟要以區塊鏈打造去中心化的數位身份管理機制

$
0
0

微軟擁抱區塊鏈,要以區塊鏈打造去中心化、可支援每秒數百萬次交易的身份管理機制。 

這是微軟繼去年年中和Accenture及其他業者合組ID2020聯盟,發展數位身份系統後,首次說明其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位身分管理方案。微軟也在去年加入去中心化身份基金會(Decentralized Identity Foundation, DIF)。 

微軟身份部門專案經理Ankur Patel指出,隨著資料外洩及身份盜竊日愈普及與頻繁,人們有必要能擁有與掌控他們數位身份的所有元素。他們需要有加密的數位身份儲存庫(digital hub)來儲存身份資料,而且可以很容易控管存取權,而非廣泛同意各式各樣的app和服務存取個人資訊,使這些資訊流到各個供應商手中。

在檢視過去中心化儲存系統、共識協定(consensus protocols)、區塊鏈等新興標準後,微軟相信區塊鏈技術與協定很適合建構去中心化的ID(decentralized ID, DID)系統,並認為去中心身份系統需要建立在開源及標準技術與協定之上,以為各種組織使用。

微軟的去中心化身份管理技術遵循「去中心化辨識碼」(Decentralized Identifier)及「可驗證帳密」(Verifiable Credentials)的W3C規格,並包含身份儲存庫(Identity Hub)及通用DID解析器(Universal DID Resolver),前者是具備傳送訊息/意圖、處理舉證(attestation)及綁定身份的運算端點,後者是在區塊鏈之間進行DID解析的伺服器。

微軟並指出,一些公共區塊鏈應用,如比特幣、Ethereum及Litecoin等在運行效能、網路穩定性不如傳統集中化的身份管理方案,而加大區塊空間的作法不但降低網路去中心化的特性,也無法達到支援全球用戶每秒數百萬次交易。為此,微軟和合作夥伴開發跑在這些公共區塊鏈上的去中心網路第2層協定,以便達到全球規模,又能保留去中心化系統的特性。 

微軟接下來將實驗以其身份驗證程式Microsoft Authenticator支援去中心化身份。使用者同意後,就可以Authenticator作為用戶代理程式來管理身份資料及加密金鑰。在這類設計下,只有ID是綁在區塊鏈上,身份資訊則是以加密金鑰存在ID Hub,連微軟也無法讀取。之後app和服務只有取得用戶同意後,才能以共通的通訊管道和用戶互動。微軟表示初期它會支援區塊鏈一小部份DID實作,未來會再陸續增加。

英國直指NotPetya攻擊的幕後黑手就是俄羅斯

$
0
0

去年6月現身的NotPetya惡意程式重創歐洲的大型企業,當時眾多資安業者異口同聲地認為它是個由國家支持的攻擊行動,本周四(2/15)英國外交部即把矛頭直接指向俄羅斯政府

英國外交部長Lord Ahmad指出,俄羅斯政府,特別是俄羅斯軍方應為NotPetya攻擊行動負責,即使NotPetya偽裝成犯罪行為,其背後的真正目的卻是搞破壞,此外,雖然該攻擊的主要目標為烏克蘭的金融、能源與政府部門,但其無差別的攻擊設計讓它蔓延到其它的歐洲企業,甚至連俄羅斯自己的企業都受害。

此一結論是英國外交部根據英國國家網路中心的調查而來,幾乎可以肯定俄羅斯軍方就是NotPetya攻擊行動的幕後首腦。

NotPetya發動攻擊的初期曾被誤以為只是個勒索軟體,一直到資安業者發現NotPetya會覆蓋電腦磁區,根本無從幫受害者解密所加密的資料,才揭開它是個破壞型攻擊程式的真面目。

Ahmad說,此一攻擊行動透露出俄羅斯政府持續漠視烏克蘭的主權,其魯莽的攻擊行動甚至禍延全歐洲,俄羅斯政府應該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國際社會成員,而非於暗中破壞國際社會。英國政府除了正追蹤全球的惡意行動之外,也會強化與國際間的合作,以維護安全、自由且開放的網路空間。

NotPetya帶來許多重大的經濟損失,例如聯邦快遞(FedEx)在遭受攻擊的當季損失了3億美元,全球最大貨櫃船運業者快桅(A.P. Moller-Maersk)也因此而損失了2~3億美元,俄羅斯國營的最大石油公司Rosneft也是這波攻擊的受害者。

臉書藉雙因素驗證對用戶濫發訊息引發不滿

$
0
0

或許是為了挽回流失的使用者,臉書近日對申請雙因素驗證服務的用戶大量發送擾人的訊息。

臉書用戶Gabriel Lewis周三透過推特抱怨指出,他在臉書申請雙因素驗證(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2FA)後,他們就趁機大量發送通知訊息到他的手機號碼。他隨後對Mashable指出,他是在12月中為臉書帳號申請2FA,今年1月初臉書就開始對他傳送垃圾簡訊。而當他回覆訊息要臉書住手後,臉書就將他的回覆貼在留言牆上。

Lewis表示他已好幾個月沒有登入臉書,近日他從未申請過通知服務,手機上甚至沒有臉書的app。另一名用戶也表示有類似問題,氣得他回覆訊息時叫臉書去死。

名為zeynep tufekci的用戶指出,臉書最近的情形顯示一個商業模式變得如此走火入魔,實在令人無法接受。

Mashable引述臉書回應表示,用戶對臉書上包括2FA安全功能在內的通知訊息擁有控制權,意謂著用戶應該必要時可以關閉這些通知。但臉書仍表示正在對此進行了解,以解決用戶通訊功能的問題。

這些用戶的遭遇,顯示臉書急欲挽回使用者。根據市調公司eMarketer去年和今年初的報告顯示,在Instagram及Snapchat等新服務競爭下,臉書在美、英兩地近年快速流失大量青少年及年輕成人用戶。他們有人很少登入,停留時間很短,有的兒童連臉書也沒用過。去年Snapchat用戶首度超越臉書及旗下Instagram。

在「推測執行」瑕疵之後,英特爾鼓勵安全社群幫忙抓漏、祭出最高25萬美元獎金

$
0
0

英特爾(Intel)於本周更新了於去年3月發表的Intel Bug Bounty Program抓漏獎勵專案,去除了只邀請特定資安研究人員參與的限制,讓廣大的資安社群都能幫英特爾抓漏,同時新設最高獎金達25萬美元的抓漏選項,以及將各個類別的安全漏洞最高獎金提高到10萬美元。

Google Project Zero團隊在今年1月揭露了存在於CPU中的「推測執行」(speculative execution)瑕疵,以及所衍生的3個安全漏洞,允許駭客利用旁路(side channel)攻擊手法存取記憶體內容,導致機密資訊外洩。

事實上,相關漏洞已存在超過20年,同時影響所有採用現代處理器架構的品牌,波及伺服器、桌上型電腦與行動裝置,卻一直到去年才被發現,當中影響最鉅的即是全球最大的處理器業者—英特爾。英特爾除了忙於緩解不同世代處理器的安全漏洞之外,也打算藉由更新抓漏獎勵專案來亡羊補牢。

負責平台安全的英特爾副總裁Rick Echevarria表示,經過協調後的漏洞揭露是保護客戶不受攻擊的最佳作法,它最小化了緩解程式釋出前的安全漏洞風險,並將藉由抓漏專案來建立正式且及時的漏洞揭露管道。

更新後的抓漏獎勵專案將從邀請式改為開放式,鼓勵所有的安全研究人員參與;即日起至今年12月31日止將新增旁路漏洞類別,最高獎金為25萬美元;對於既有的軟體、硬體與韌體等類別的安全漏洞,則將最高獎金從3萬美元提高到10萬美元。

傳因產品整合不善,Dell以1.4億美元出售雲端備份子公司Mozy

$
0
0

Dell同意出售其負責雲端備份儲存業務的子公司Mozy,以1億4580萬美元的價碼售予線上備份服務Carbonite。

Carbonite執行長Mohamad Ali表示,他們非常高興可以併購Mozy,Carbonite的優勢在於靈活的資料保護平臺,規模從單臺筆記型電腦到數百臺伺服器都不是問題,這筆交易完成後,Mozy客戶將會有更多的產品選擇,而Carbonite也將會有更廣的客戶基礎。

市場傳言,Dell出售Mozy的原因有二。第一是Mozy的消費者端與中小企業的業務,並沒有與Dell內部相關的技術做良好的合併,導致產品重疊也無法在小型企業之外取得足夠的市場。

另外,在美國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影響下,雖然公司稅率從35%降為21%,但是其業務淨利息扣除額卻被限制為EBITDA(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的30%。因此企業在年底對自家業務審查時,對於無法獲得協同效應或是有獲利機會的業務,為減低稅改對其財務結構產生的影響,會進行必要的整理。

Mozy在2005年創立,提供客戶端線上的備份服務,有消費者端的MozyHome,企業級MozyPro與MozyEnterprise服務,並於2007年被EMC以7,600萬美元收購,由於Dell於2016年9月併購EMC後,Mozy便歸於Dell麾下。

同樣創立於2005年的Carbonite,提供個人電腦與Mac用戶線上備份服務,不過其企業成長歷程跟成立不久就被大企業併購的Mozy很不同。Carbonite在成立6年後併購了影音分享服務Phanfare,並於同年IPO融資6,250萬美元,2015年以1,400萬美元收購希捷EVault業務。Carbonite接著在2017年,以6,525萬美元併購中小企業高可用性產品供應商Double-Take Software,而在2018年買下了當初同年成立的競爭對手Mozy。

成為搶手資料科學家應具備什麼技能?先學Python準沒錯

$
0
0

英國工作搜尋平臺Joblift調查過去12個月8,672個資料科學家的職缺,依照職缺所提及的技能需求統計出,成為一名搶手的資料科學家應該擁有那些硬實力以及軟實力。毫無疑問的,資料科學家需要知道寫程式的知識,在軟實力部分首重溝通能力。

Joblift指出資料科學家的職位將成為最被需要,且最具吸引力的工作,同時也是目前看起來還不會被機器取代的工作。Joblift分析英國資料科學家的職位趨勢,在過去12個月內,平臺上出現8,672個資料科學家的職缺,每個月職缺成長率為3%,相較於其他職缺的2%成長率高出不少。

資料科學家的職缺需求城鄉差距很大,有53%的職缺集中在英國首都倫敦,是劍橋的13倍,並且是第三名曼徹斯特16倍以上。

求職者最關心的薪水部分,統計顯示,3,530個資料科學家職缺給薪超過50,000英鎊,約相當於台幣200萬,而平均薪資也有49,000英鎊,只有7%的職缺薪資低於30,000英鎊,也就是說保守估計,超過97%的資料科學家的薪資都高於英國平均薪資28,600英鎊。

不過,雖然資料科學家薪資高,但進入門檻也高,849個職缺要求有博士學位,1,342個職缺要求至少有碩士學位。7,215個職缺要求求職者有撰寫程式的能力,其中有6,334個職缺提到最好具備Python知識,是雇主最期待的熱門程式語言技能。

有5,537個職缺(45%)希望求職者之前有資料科學相關的工作經驗,包含研究工作,還有1,456工作希望求職者有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的知識,而有563個職缺要求具備非結構化資料的處理能力。

在軟實力部分,最被重視的是溝通能力,有1,517個職缺提到,第二則是希望求職者具備分析的思維,接著為熱情、忠誠以及自信,以上為前5最被要求的基本工作態度。


【專家觀點】英國AI科技發展計畫評估小組領導人:不怕科技巨頭壟斷,AI人人都有機會

$
0
0

「這一波AI崛起和我們熟知的Web很不一樣!」這位早在Tim Berners-Lee發明全球資訊網路之前,就打造了超媒體系統的英國電腦科學家Wendy Hall認為,AI發展會跟Web的模式非常不同。

也因為Wendy Hall過去在全球資訊科技領域,占有領導的地位,這一波AI浪潮來襲,英國政府甚至找Wendy Hall製作英國AI產業發展報告,針對英國產業AI發展來分析局勢,並給予英國政府AI戰略布局的建議,還找她擔任AI科技發展計畫評估小組的領導人,英國政府也在10月中特別於官網刊登該份報告。

Web的興起與AI大不同,發展AI人人都有機會

這一波AI浪潮席捲全球,每個國家紛紛投入不少心力,來布局國家AI戰略,不過,Wendy Hall認為AI的興起與大家過去熟知的Web模式截然不同,Web的模式創造了科技巨頭壟斷市場,而「AI則是對各行各業,不論企業的規模都是一個新興的機會!」她說。

Wendy Hall身為Web時代的先驅者,更是全球資訊網的專家,一路看著Web的興起與發展,「網路帶給人們巨大的改變!」她表示,網路協定的開放加上免費提供大家使用的概念,網路得以快速地成長,而Tim Berners-Lee設計的網站系統則是網路最佳的應用,大家可以建立自己的網頁記錄和分享資訊,還能夠透過網路在網站上下載文件,網站讓知識的傳遞變得更加方便且快速。

Wendy Hall表示,網路大概從1970年代開始出現,1980年代大家開始使用電子郵件,「在1990年代Web的出現,描述了一個網路前所未有的應用,」她解釋,由於Web創立了一個全新的模式,讓電腦變成人與人互動的機器。

人們只要點幾個鍵就可以查看資訊,還能將各種媒體形式的資訊下載下來,當時,對大家而言,Web是非常神奇的,人們不需要知道底層的技術到底是怎麼做的,Web成為人人都可以用的工具,使用者要將資訊內容放到Web上,不需要會寫HTML,進而帶來非常迅速地成長,也因此,「網路也創造了另一種模式,越多人用的東西,就會有更多人使用。」她說。

不過,Wendy Hall指出,這個模式也造就了一個問題:「科技巨頭壟斷了市場」,她解釋,現今絕大部分的人在網路上只用單一個搜尋引擎、社交平臺,大企業擁有主導權可以影響大眾,像是Google、Amazon、阿里巴巴等,「他們以一種我們沒看過的方式主導了世界的經濟。」

Wendy Hall指出,這些跨國的企業還會透過利潤轉移的方式避稅,即便有非常龐大的營利,卻不見得有繳相對應的稅金,也不需要雇用太多員工,但是AI的興起是非常不一樣的,她解釋,「AI不再只利於大企業,對小企業、新創、政府機關都是機會。」

AI的概念已經存在很久,Wendy Hall解釋,AI是一種創造應用的開發方式,AI的願景則是要打造類似人類,會思考的機器,因此,AI技術帶來的是商品,不過因為開發成本昂貴,不可能像網頁應用一樣,先給使用者免費使用,等到眾多人都使用的時候,才來想如何建立賺錢的模式,舉例來說,Google和臉書都是用這種方式,一開始使用服務都是免費的,等到累積足夠多人使用後,開始使用者分析資料、賣廣告來賺錢。

但是,Wendy Hall表示,AI的模式與網頁不同,「AI的模式是人們要買服務和商品,拿來用在現有的或是新的產業上!」也因此,她認為,AI技術對各行各業,不論企業的規模都是一個新興的機會。

另外,相較於網頁是突發性的成長曲線,Wendy Hall認為,AI將會是階段性地成長,每個階段都有許多要克服的難題,有些技術可以真正地實現,有些技術可能因為某些原因還無法實現,「誰知道這波高峰後,會不會有另一波的寒冬,」她提醒,許多人高估了AI能力,AI並不會創造所有人類想像的科技,她也認為,AI的發展,可能會比網路來的慢。

臺灣沒有大量資料,如何找到自己的AI優勢?

「資料不一定要大,」Wendy Hall解釋,英國和臺灣都是島國,人口組成相當多元,可以收集各種不同的資料,她認為,資料的面相可分為垂直和水平的維度,沒有大量的資料,可以找到獨特或是多元的資料,一定有方法可以發展AI,像是臺灣的強項是高科技製造業,臺灣就能善用開發製程的獨特資料,創造出AI應用。

面對新科技要思考在未來會創造出的應用

Wendy Hall與她的團隊在全球資訊網路出現之前,就打造了超媒體系統(Hypermedia system)Microcosm,奠定了Web日後的發展,過去在全球資訊網路上的專業和研究,讓她成為英國政府發展AI產業的重要智庫,不過,她並非一開始就投入電腦科學的領域。

她表示,在1970年代完成數學博士學位後,一開始是先從事教職,但是在教書時,Wendy Hall發現無法做自己想要的工作,而當時個人電腦剛好開始出現,「我很快地理解到未來會怎麼變化,」她開心地說。

當時,她看到這種個人電腦可以放照片、影片和文字等,就明白最終電腦將會對整個社會,帶來非常大的革命,於是,她又去倫敦大學攻讀電腦科學碩士,就為了可以研究電腦科學相關的領域。

她表示,後來受到Vannevar Bush在1945年發表一篇名為As we may think的論文啟發,文中講述以當時科學技術為基礎,提出關於儲存、輸入、檢索、取用資訊的概念,因此而促成Wendy Hall打造超媒體系統的念頭,「我就是想要創造像這樣的超媒體系統!」她興奮地表示。

從網路時代到現在AI技術的發展下,Wendy Hall總是保持熱情,並走在科技技術的最前線,「我在看未來的時候,不是擔心要怎麼做才好,而是思考這樣的技術在未來會創造出什麼應用。」她說。

Windows 10將新增終極效能模式,終於可以開啟全效能!

$
0
0

微軟於本周釋出了Windows 10的17101(Fast ring,Redstone 4)與17604預覽版(Skip Ahead,Redstone 5),在17101中,微軟替工作站專用的Windows Pro版添增了「終極效能」(Ultimate Performance)模式,以讓系統發揮其全部效能。

一直以來,微軟都希望Windows能取得效能與效率的平衡,也累積了許多設定,以讓作業系統可依據使用者偏好、政策、底層硬體或任務而快速調整,並於Windows 10中的電力管理選項中提供了平衡、省電、效能或高效能等設定,微軟的建議預設值為平衡。

「終極效能」則是建立在現有的高效能政策之上,它能消弭因各種精細電源管理技術所帶來的細微延遲,不論是OEM業者或是使用者皆可選取該模式。

不過,微軟亦提醒「終極效能」可能會直接衝擊硬體,也會比預設的平衡(Blanced)設定消耗更多的電力,此外,它也不支援基於電池供電的系統。

Redstone 4延續了Windows 10 Fall Creators Update,為下一代Windows 10版本的開發代號,正式版預計於今年3月出爐。

傳Nokia將裁員逾400,重新檢視數位健康業務

$
0
0

去年才宣佈要著重數位健康業務,周四Nokia就宣佈要重新檢視該業務策略,並將進行成本撙節。
 
Nokia旗下數位健康業務來自2016年以1.7億歐元(約2.1億美元)收購的法國公司Withings,它目前生產並銷售消費者及企業數位健康產品,產品包括混合式智慧手錶、體重計、血壓計、體溫計等。
 
同時,Nokia還另外宣佈將對芬蘭營運採取進一步措施以節省13億歐元支出。路透報導成本撙節計畫包括芬蘭國內今年內裁減員工達425人。這也令人懷疑數位健康部門是否也將面臨裁員。
  
Nokia並未表示是否會裁員,只說策略性檢視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導致任何交易或其他變動,適當時間該公司會再做宣佈。數位健康業務員工約為425人。但Nokia專利業務、品牌合作夥伴及科技授權單位不在此次檢視範圍內。
 
這已是Nokia去年以來第2度衝刺新業務不利的消息。不到半年前,Nokia才宣佈終止高階VR攝影機產品Ozo,並裁減芬蘭、英國及美國地區員工,把心力放在數位健康及專利授權業務。
 
根據Nokia最新財報,2017年第4季營收較2016年同期下滑1%,全年下滑3%。上季因為數位健康業務商譽(goodwill)損害,導致1.4億歐元的支出。

 

去年Q4蘋果iPhone營收超過其它手機總和

$
0
0

儘管IDC的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下滑了6.3%,然而,另一市場調查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本周指出,去年第四季全球智慧型手機以1200億美元的營收締造了歷史新高,當中,光是蘋果的iPhone營收就達到610億美元,佔全球智慧型手機總營收的51%。

Strategy Analytics總監Linda Sui說明,智慧型手機的平均批發單價從2016年第四季的255美元成長到去年第四季的300美元,使得在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下滑的狀態下,總批發價仍成長了8%,達到1200億美元。

Strategy Analytics執行總監Neil Mawston則說,市場對iPhone X的需求協助蘋果取得了610億美元的營收,達到整體市場的51%,超過其它智慧型手機製造商的總和。

其中一個原因是蘋果iPhone的平均批發價接近800美元,高於市場平均的300美元與三星的254美元,被Strategy Analytics譽為兇猛的賺錢機器。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估計,該季蘋果取得了614億美元的營收,排名第二的三星為189億美元,華為則佔了84億美元,顯示出蘋果的iPhone營收是三星手機的3倍,也是華為手機的7倍,前三大製造商的智慧型手機營收佔了整體市場的74%。
 

擺脫助長盜圖嫌疑,Google拿掉圖片搜尋的檢視圖片按鍵

$
0
0

在結束一樁與Getty Images的版權官司後,Google周四宣佈將從圖片搜尋中移除檢視圖片的按鍵,以防範盜圖行為。
 
2016年相片及影片授權服務業者Getty Images 向歐盟控告Google的圖片搜尋功能,讓使用者不必連到原圖網站,只要按右鍵就能儲存圖片,不但妨害工作者生計,助長圖片侵權行為,也讓使用者無意間成為盜版人士。
 
本月稍早,Getty Images和Google達成和解,雙方簽定一項多年期的授權協議。在這項協議下,Google即日起可使用Getty Images的產品與服務,而Google則與Getty Images合作促進投稿攝影師作品的傳佈。
 
Google搜尋部門周三在推特宣佈,雙方的協議包括移除檢視圖片(View Images)的按鍵。「前往(Visit)」按鍵則會保留,意謂著使用者必須連到原有網頁去讀取圖片。不過使用者只要在圖片上按右鍵,再按下「以新頁籤開啟圖片」,仍然可以得到全尺寸顯示的圖片。
 
此外,「以圖找圖」按鍵也將移除,以防止有人藉此搜尋沒有浮水印保護的類似圖片。這也是有法可解;使用者還是可利用反向搜圖功能,將圖片拉到搜尋列進行搜尋。

 

17直播SRE團隊的關鍵武器,靠容器標準化IT架構搶速度

$
0
0

結束一整天勞累的工作,回家打開手機、平板瀏覽各類直播節目,已成當代大眾的舒壓管道。成立未滿3年的直播平臺17 Media,累積了2,700萬個使用者,以超過50%的市占率坐穩臺灣直播龍頭,近年開始將業務版圖拓展至鄰近的香港、日本,今年還要以自家IT技術為基礎,加強即時互動性,往影音3.0發展。然而直播產業相當競爭,大型社群平臺如臉書、YouTube、Instagram、Line也相繼推出直播服務。強敵環伺之下,如何讓服務快速上線,也是17 Media資深產品科技副總裁李昀樵所面對的重大挑戰,而他構思的IT布局,「都是為了縮短上線時程。」
草創初期,17 Media的IT架構就碰上相當考驗,除了系統擴充性不佳,系統容錯系也不高,只要觀看人數增加,服務就容易當機。不僅如此,李昀樵表示,最初17 Media選擇使用客製化的通訊協定(Protocol),亦導致直播品質不佳。因此,17 Media展開一場IT架構大改革,「我們的故事很像《矽谷群瞎傳》的劇情」,在這場變革之旅中碰上許多戲劇性發展。

從2016年開始,首先通盤捨棄自家開發的通訊協定,改用標準RTMP協定外,也幾乎重新開發整套API,「就是要維持IT競爭力」,李昀樵認為,IT最關鍵的兩大要素,「就是快跟穩定」,必須讓工程師所有的專注力集中於開發新功能,而非花費精力維運基礎架構。

靠SRE團隊把關部署工作

李昀樵表示,目前17 Media的IT分工中,除了後端團隊負責開發、測試新功能,每天也會開發新版本容器映像檔,將程式碼提交至版本控制系統Git。為達到開發維運一體化的目標,現在17 Media亦有SRE(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網站可靠性工程師)團隊。而SRE團隊的職責,得要管理17 Media的基礎架構、資料庫、公有雲容器部署,以及建置開發環境。

如果要縮短開發者推出新功能的周期,「就必須讓開發環境非常接近正式環境」,因此,李昀樵表示,SRE團隊也會利用容器,替每位工程師建立一個獨立開發環境。而容器占用的資源不多,不需要花費過多成本外,該員所開發的程式碼上傳至正式環境時,幾乎不會產生相容性問題,「所有的IT策略,都是為了能加快上線時間。」

而SRE團隊每天最重要的例行工作就是部署程式碼,相比傳統大型公司以周計算的部署頻率,「17 Media每天都必須執行部署工作」,李昀樵表示,當程式碼部署至半正式環境,通過End-to-End測試後,便上傳至正式環境。而如此工作方法,也符合最新的DevOps工作觀念:「少量多次」,減少每次上傳至正式環境的程式碼數量,拉高部署頻率,藉以降低每次更新的風險。現在國外也相當流行自助IT服務的概念,「不過我們不會做到如此徹底」,他解釋,如果要打造徹底的自助式IT服務,必須建立完整的測試、監控流程,而一旦花費多時間進行測試工作,便會嚴重拖累開發進度。不過李昀樵也清楚,求快便會拉高風險,「必須搭配各項機制降低風險」, 因此,現階段程式碼部署至正式環境的流程,仍要靠SRE把關。

同時,IT團隊的開發流程也有導入持續整合(CI)的工作方法,除了使用Jenkins外,17 Media也有導入CI服務CircleCI。李昀樵表示,該服務與GitHub整合相當完整,可以自動整合GitHub上每個版本所提交的程式碼。此外,每一個更新檔都必須撰寫測試,並通過建置流程,才可以合併至主幹。

同時,結合容器技術,開發者也可以在本地環境建立一個迷你叢集,在上傳程式碼前,可以先在規模非常小的正式環境下先行執行服務,「從本地端就開始把關程式碼品質。」

建立監控機制,把關系統運作狀況

不僅如此,SRE團隊也有24小時的On-Call制度,負責監控系統運作。為了加深數據應用,17 Media也建立一套完整Log監控制度,李昀樵表示,該團隊監控的資料顆粒度非常細緻,「細至追蹤每個函式的呼叫時間」。而SRE團隊也將各項系統的效能表現,制定量化指標,做為系統發布警報的標準,並且透過Slack自動發布警報。他表示,透過布建許多監控工具,SRE團隊可以快速了解基礎架構當前的大致運作狀況,「我們追蹤至少100至200項系統數據。」

例如,如果開發者上傳新版本的程式碼,將會導致資料庫的QPS上升兩倍,SRE團隊就得繼續深入追蹤,「雖然不會導致當前服務當機,但會對資料庫產生相當壓力。」除QPS外,SRE也會追蹤資料庫的延遲時間,一旦延遲時間從1ms飆升至5ms,「這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當下就一定要排除。

而根據事件緊急性,17 Media也將警報分成兩類。最緊急的事件分級為P0,次嚴重的則為P1。當碰上P0等級事件,SRE團隊會緊急將維修工作分派給相關負責人,而當事人必須當下放下手邊的任何工作,立即排除問題,「而P1則是隔天上班日再進行修復。」

手動部署工作拖累開發速度

起初,17 Media的IT架構並沒有導入容器技術,當程式碼開發完成後,工程師得要自行手動打包、上傳。李昀樵表示,如此工作流程有許多痛點。首先,部署工作自動化程度不高,導致出錯機率高。再者,過程非常耗費時間,碰上這些問題,也讓17 Media萌生使用Docker容器技術的想法。

一開始17 Media選用AWS Elastic Beanstalk作為切入點,「其底層就是容器技術」,不過礙於PaaS的僵固性,使用至一定程度時,17 Media開始轉用AWS容器服務ECS。

李昀樵表示,使用Docker容器技術並不會對開發者造成困擾,「由於我們有劃分開發團隊及維運團隊」,即使基礎架構有所異動,程式碼依舊是打包成Docker容器。而使用容器技術的好處,就是可以快速建置多種環境,如半正式、正式環境,「使用容器映像檔,可以快速建立標準化的IT環境。」

同時Docker的可攜性非常高,李昀樵解釋,17 Media的正式環境是使用Linux作業系統,但是開發者在本機的Mac環境,也能建立同樣的環境,讓開發者擁有更多自由,「想要快速讓服務上線,就要減少各IT環境間存在的摩擦力」,而透過容器技術,可以提高各環境一致性,他笑著說,這樣才不會發生「程式碼可以在我電腦上執行」的窘境。

(攝影/洪政偉)

想要快速讓服務上線,就要提高環境一致性,減少各IT環境間存在的摩擦力。── 17 Media資深產品科技副總裁 李昀樵

Kubernetes可以加強部署彈性

雖然該公司從2016年就開始使用容器調度工具,不過李昀樵表示,當時是使用AWS ECS的內建調度服務,現在17 Media已準備要導入Kubernetes,「目前非正式環境已經開始使用Kubernetes,因為此技術可以讓IT變得更有彈性」,而李昀樵追求彈性的原因,就是在求快的同時,也能降低風險。他舉例,採用金絲雀部署(Canary Deployment),即使程式碼存在系統臭蟲,部署過程中馬上就可以發現問題,藉以提高開發速度。同時,Kubernetes也讓開發者可以更簡單在本地環境中,複製一個正式環境的鏡像,讓開發環境、正式環境的組態設定更趨於一致。

用Terraform加速基礎架構建置

由於17 Media的IT架構高度仰賴公有雲,IT團隊也必須思考如何更快複製出另外一套半正式、正式環境,「也因此我們也引入了基礎架構即程式碼(Infrastructure as Code)的概念」,李昀樵表示,目前IT團隊使用的工具是由HashiCorp推出的基礎架構工具Terraform,每個雲端環境的組態設定,都有一套專屬的Terraform模板。

Terraform定義了一套標準格式,「而此規範可以描述雲端環境的長相」,李昀樵舉例,假設開發者所需的雲端環境,是由10種相異服務組成,便可透過Terraform定義的語法,撰寫出完整模板。而系統也會自動比對當前基礎架構與新版組態設定的差異,一旦有異動,Terraform也會補齊相關服務。

而Terraform帶來的價值,就是讓開發者可以快速複製一套公有雲環境。他表示,雖然建置AWS ECS環境不會花費過多時間,但加上周邊配置如MySQL、AWS RDS、負載平衡器、CDN的建置,至少會花上一至兩周,不僅如此,手動點選公有雲組態設定,往往會發生許多錯誤,「在導入Terraform後,開發者只要開啟所需要的模板,系統便可自動建置基礎架構環境。」

支付高額公有雲成本保障服務品質

而17 Media大量使用者帶來的流量,對基礎架構也是一大考驗。不過李昀樵表示,導入容器技術的助益有限,「流量仍得靠擴大基礎架構規模解決」,雖然容器可以更精細地劃分運算資源,提高使用效率,但它仍仰賴VM作為容器主機,只要VM數量不變,就無法有效排解流量。目前,17 Media基礎架構的CPU使用率維持在30至50%,「寧願讓運算資源閒置,也不要提高風險」,由於17 Media面對觀看直播的一線使用者,「我們要不計代價提供穩定服務」,李昀樵表示,只為維持基礎架構穩定運作,光是1個月的公雲基礎架構費用,就得支出高達數萬美元的成本。不過即便如此,在降低費用與維持服務品質的抉擇,李昀樵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他笑說,比起廣告費用,其實投資基礎架構較為便宜,而且更直接影響使用者滿意度。他表示,以工程師角度出發,多數人的技術決策,多半選擇當系統負載率飆高至一定程度後,才進行水平擴充,「但以商業角度考量,無疑都是增加營運風險」,只要知名直播主上線,就會對系統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即使緊急水平擴充也無法分散流量壓力。

導入敏捷開發,新功能兩周就上線

不只引入新技術、新工具,在2015年時,17 Media內部就已經導入敏捷團隊,以兩周為單一循環進行開發,目前該公司已經有3至4個敏捷團隊同步運作。首先,產品經理規畫工作目標後,開發者再根據其計畫,估算兩周內可以完成的進度。而一個敏捷團隊的除了產品負責人、敏捷教練外,同時,Android、iOS開發者也會一同介入。李昀樵表示,當中17 Media也嘗試過1周、2周、3周的周期,最後才挑選至2周作為一個循環。他解釋,如果敏捷開發周期拉得越長,就會趨近於傳統瀑布式開發,開發工作可能更有效率,但是上市速度就慢。由於直播產業相當競爭,一旦觀察到任何使用者需求改變,新功能就必須馬上上線。

大膽擁抱新技術維持競爭力

成立不滿3年的17 Media,其擁有最大優勢就是「沒有老舊包袱」,現今各項IT新技術蓬勃發展下,也可直接擁抱最新觀念,「不過我們也耗費多時,才找到屬於自己的模式。」李昀樵表示,未來17 Media也會朝多媒體平臺發展,除了直播主自行產製內容的UGC模式外,該公司亦開始著手開發自製內容,「但回歸源頭,這些決策都是要維持17 Media的競爭力。」

 CTO小檔案 

李昀樵

17 Media資深產品科技副總裁

學歷:臺灣大學電信工程學研究所

經歷:在2012年至2014年建立新創公司SMD Lab.,在進入17 Media後先任職後端團隊,而現在則為17 Media資深產品科技副總裁,帶領近百人團隊規畫技術決策及開發新產品,現在17 Media的IT架構也全面使用公有雲容器服務

 公司檔案 

17 Media

● 成立時間:2015年

● 主要業務:開發直播App,讓領域名人、網路紅人與素人進行直播或錄製節目

● 總部:臺北

● 員工數:350人

● 資本額:3億5,450萬元

● 創辦人:黃立成

● 執行長:潘杰賢

 公司大事紀 

● 2015年7月:17 Media成立

● 2015年7月:17 Media App正式上架

● 2015年9月:App在中國、美國App Store熱門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 2015年10月:成立SkyEye團隊專職監控直播,避免出現不當內容

● 2016年12月:新加坡交友平臺Paktor入資17 Media

● 2017年5月:M17 Entertainment集團正式成立

● 2017年7月:17 Media香港分公司成立

● 2017年9月:17 Media日本分公司成立

● 2017年12月:提供用戶以比特幣及以太幣支付即時互動內容

Ubuntu 18.04 LTS將開始蒐集用戶的系統診斷資料

$
0
0

Ubuntu桌面經理 Will Cooke本周宣布,自Ubuntu 18.04長期支援版(Long Term Support,LTS) 起將開始蒐集用戶的資料,如系統所使用的CPU或記憶體等,也會自動傳送匿名的當機報告,以協助Canonical改善Ubuntu經驗。

此一資料蒐集及診斷行為將成為Ubuntu 18.04 LTS的預設選項,亦允許用戶退出。

Canonical打算蒐集的資料包含系統資訊,也會安裝Popcon以追蹤封包使用趨勢,並透過Apport傳送匿名的當機報告。

其中,系統資訊包含Ubuntu風格、Ubuntu版本、網路連線狀態、CPU、記憶體、硬碟空間、螢幕解析度、GPU型號、裝置製造商、用戶位置、安裝時間、是否自動登入、有否選擇第三方軟體、硬碟布局、有否下載更新,以及是否啟用LivePatch等。於Ubuntu用戶系統上所蒐集的資料將透過HTTPS傳送至Canonical的伺服器上,也允許用戶自行檢視,但強調並未蒐集用戶的IP位址。

Canonical將把所蒐集的資料經分析統計後公諸於世,例如人們可看到Ubuntu用戶的國別比例,或所使用硬體品牌的比例。


2017年度最佳Linux版本出爐,Ubuntu奪冠Linux Mint緊追在後

$
0
0

擁有55萬會員,最大的Linux知識論壇LinuxQuestions.org,日前對Linux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問題諸如最愛用的Linux版本,或是在Linux平臺最喜歡的開源遊戲等,並在2月公布了Linux使用者問卷調查的結果,約有1萬人參與問卷調查,年度最熱門Linux桌面版本出爐,由Ubuntu獲得18.17%使用者奪冠。

年度桌面版Linux由Ubuntu獲取18.17%的票數獲勝,不過第二名的Linux Mint也有18.02%,而桌面版第三名的Slackware,以22.40%得票率獲得年度Linux伺服器版本第一名,不過第二名與第三名的得票率也非常接近,分別是21.86%的CentOS,以及19.67%的Debian Stable。

適合較舊硬體執行的輕量級Linux,其年度最佳版本為Puppy Linux得票率為29.75%,27.27%的antiX緊追在後。而桌面環境則由Plasma Desktop(KDE)27.83奪冠,Xfce以微小差距23.55%位居第二,但第三名的Gnome Shell卻只有11.31%遠不及望其項背。

在應用程式方面,年度最佳瀏覽器仍然是Firefox,以超過一半以上的得票率57.84%得到第一名,其他瀏覽器包括Chrome在內都並非其對手,而年度影片媒體撥放器依然不意外的是VLC,年度最佳電子郵件軟體同樣也是由Mozilla Thunderbird奪冠。

Linux使用者最愛的文字編輯器則依然是Vim,第二名的Nano得票率不到一半,不過頗有名氣的Emacs倒是還輸了第三名的Kate位居第四。年度最佳加密通訊軟體則有兩個,分別是Telegram與Signal。

這次的問卷有一個新類別,年度最佳視訊軟體由Microsoft Skype奪走,不少網友感到驚訝,LinuxQuestions創辦人Jeremy Garcia表示,新類別參與投票的人數極低,可能是產生這樣結果的原因。

美國指控13名俄羅斯人企圖操作社交網路輿論干預美國政治

$
0
0

具備獨立調查權力的美國特別檢察官辦公室(Special Counsel’s Office)上周起訴13名俄羅斯人與3家俄羅斯組織企圖干預美國的政治系統。

擔任特別檢察官的Robert Mueller是在去年被美國司法部所指派,負責調查俄羅斯對美國大選的干預行為,包含當時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的通俄醜聞。

調查指出,俄羅斯有一名為Project Lakhta行動是用來左右俄羅斯境內與國外民眾的政治立場,在美國的行動只是其中一環,被指控的12名俄羅斯人曾先後任職於Internet Research Agency(IRA),另一名共犯Yevgeniy Viktorovich Prigozhin則建立了Concord Management and Consulting及Concord Catering等公司與IRA合作。

IRA聘請了數百名員工進行網路上的操作,任務涵蓋虛構身份、技術及管理上的支援,每年的經費高達數百萬美元,並建立組織化的部門,從圖像、搜尋引擎最佳化、資訊科技與財務部門等,在2014年時,IRA設立了鎖定美國民眾的翻譯專案,光是該專案的人力便高達80人。

為了遮掩俄羅斯才是背後的首腦,被告們購買了美國境內的伺服器空間並設定了VPN服務,藉由此一架構建立數百個臉書(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網站帳號,讓它們看起來是由美國境內的民眾所操控。

他們利用竊來的美國民眾身分、詐騙取得的銀行帳號,以及虛構的身分文件,假裝自己是美國的政治與社會活動家,專門擁護或反對特定的候選人,於社交網站上操作政治廣告,還建立粉絲頁與社團來與不知情的美國民眾交流,並聘請真正的美國人參與各種示威活動。

特別檢察官辦公室列出了8項罪名,包括串謀詐騙美國、電信詐欺/銀行詐欺,以及身分竊盜等。調查並未發現有任何美國人是故意參與此事,也未聲稱俄羅斯行動改變了美國大選結果。

儘管相關調查仍在進行中,但不論如何,這些被告應該很難被逮捕,也不會在美國受審,川普則透過Twitter替自己澄清,表示俄羅斯早在2014年便企圖干預美國的政治活動,當時他根本還不知道自己會競選總統。

臉書為2FA濫發垃圾訊息惹惱用戶道歉,指是臭蟲所致

$
0
0

臉書上周被用戶抱怨藉雙因素驗證(2FA)濫發訊息,臉書周五對此道歉並表示是臭蟲所致,除修正外,也將關閉張貼用戶回覆於塗鴉牆的功能。
 
上周有用戶在推特上指出,他在為臉書申請雙因素驗證(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2FA)後,臉書就大量發送通知訊息到他的手機號碼,要他透過連結連回網站觀看新動態,在他受不了之下回覆訊息要臉書住手後,臉書就將他的回覆貼在留言牆上。
 
臉書安全長Alex Stamos指出,2FA是一項協助降低網釣攻擊,防止帳號盜用的安全功能。臉書也讓用戶掌握通知的控制權。用戶若因為接到和安全無關的通知而避免這項安全功能,是他們最不樂見的事
 
他表示,傳送非安全的文字通知給用戶並非臉書刻意所為,而是臭蟲所致,他們為此道歉。臉書目前正在修正,預計未來幾天將會完成,以確保2FA的用戶不會再收到非安全通知,除非他們選擇接收。新措施也將適用於過去登入的用戶。
 
至於用戶回覆會貼到塗鴉牆上,他也解釋是因為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前,臉書支援以文字訊息貼文,但它現在已失去用途,臉書也正在修正,很快就會取消這項功能。

 

Google Pixel 2安全更新後傳出發燙、耗電兇等問題

$
0
0

上周Google Pixel 2有多名用戶反映在手機安裝2月釋出的安全更新軟體後,分別出現手機發燙,或是電池耗電加快的情況。
 
Pixel 2 及Pixel 2 XL用戶在Reddit反映的狀況中,有的是電池蓄電量掉很快,有人由Android 8.0更新到Android 8.1後,電池續航力從7、8 小時縮短為5小時,有人光是手機待機5小時,電池電量就從85%掉到35%,升級前應該是65%的水準。有些人反應手機比平常還燙,甚至有人車充插上Pixel 2手機後就開始冒煙。
 
目前造成耗電或發燙的原因不明。有用戶自行研究下,認為作業系統及Google Play服務是主要兩大耗電元兇。有用戶移除某個app,有人則是清除app快取後,狀況即獲得解決,但也有人在安全模式下執行,問題依然存在。
 
Google目前還未出面解釋。
 
這是Google最新旗艦手機Pixel 2/2 XL自去年10月上市以來第二次傳出重大問題。當時不少用戶發現手機螢幕在長時間使用後出現烙印、或是色彩黯淡或亮線情形,Google隨後才釋出更新解決。
 
IDC數據顯示,雖然Google Pixel 去年出貨成績翻倍至390萬支,但僅是總體智慧型手機市場15億支的九牛一毛,只是蘋果一周的出貨量。

 

中國挖礦駭客轉移攻擊目標至Jenkins伺服器

$
0
0

資安業者 Check Point上周指出,源自中國的挖礦駭客把攻擊目標從Windows平台轉移到Jenkins伺服器,可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惡意挖礦行動之一。

根據Check Point的追蹤分析,這名駭客從一年半以前就在不同版本的Windows上執行XMRig挖礦程式,估計迄今已獲利價值逾300萬美元的門羅幣(Monero),不過,駭客顯然未因此而感到滿足,因為他現在將攻擊範圍擴大到全球最受歡迎的持續整合(Continuous Integration,CI)開源碼工具Jenkins上。

駭客利用存在於Jenkins上的CVE-2017-1000353安全漏洞進行所謂的JenkinsMiner攻擊,這是一個反序列化漏洞,影響Altoros Jenkins for PCF 10.2以前的版本,這幾個月以來駭客已開始利用遠端存取木馬(RAT)及XMRig挖礦程式開採該漏洞,波及全球Jenkins用戶。

Check Point指出,JenkinsMiner將造成Jenkins伺服器載入變慢,強烈的攻擊還可能阻斷服務。

根據估計,目前約有2.5萬台Jenkins伺服器曝露於網路上,且不僅是Jenkins,Oracle WebLogic、Ruby on Rails、PHP與IIS等伺服器也都因為具備更強大的運算資源,而成為駭客執行挖礦綁架的攻擊目標。

Viewing all 320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